关于中学生与父母的沟通问题调查报告

关于初中生与父母沟通问题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年12月6日

调查地点:靖边金桥中学

调查对象:50名初中生、50名初中生父母

调查方法:制定《初中生与父母沟通问题调查问卷》,在我校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

调查人:张刘锋  吴娜

调查分工:张刘锋向家长调查; 吴娜向学生调查
        作为未成年人,初中生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与父母的关系自然显得十分重要。在家庭中,子女与父母之间难免会有分歧,而且初中生与父母的分歧会更多一些。这其中,有生活方面的,如晚饭吃什么菜呀,今天穿什么衣服呀,房间怎么布置呀等等;有学习方面的,如学习时间的安排,学习计划的制定,学习方法的采用等等;还有思想认识方面的,如对某种社会现象的不同评价,对某部电视剧的不同看法等等。这些问题上的分歧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代初中生和家长的各种心态。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没有父母的爱所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有关心理学家也认为:"感情是人际关系最重要的基础,是人际关系的稳定性、深度、亲密程度的主要调节器。"初中生渴望得到爱,更渴望得到理解、信任和尊重,可现实恰恰相反,一些父母在爱的旗帜下,不约而同的推行"专制"主义。于是,两代人在爱与被爱之间发生了无休止的"战争"。
       谁也不会否认,目前我们这个社会有"代沟"存在,互相不能理解、不能沟通的家庭也很多,个别家庭的矛盾还挺尖锐。但人们也都在试图解决,所以,我们觉得做这个研究很有必要。
     经过对50名初中生及50名初中生父母的问卷调查,我们统计出如下结果。
表1

分析:
       为什么经常与父母进行交流的同学只有8位,仅占16﹪,26位同学也只是偶尔与父母谈谈心,占到52﹪?我们认为,并不是家长与孩子能够聊天说话的不多,只是交流谈心不多,这里或许有许多原因,如现在的生活和工作节奏都相对较快,学习也很紧张,大家也许因为各有自己的事情要忙着去做,所以能真正有时间坐到一起的机会自然就少;另一原因就是,不在少数的同学和家长都认为,并非所有的事都值得讨论,许多事情还是应该学会自己解决。

表2     

分析:
        4﹪的同学到底为什么从不向父母亲寻求帮助,是他们真不需要父母亲帮助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这些从不向父母寻求帮助的同学当中,我们认为也许有一部分的确自理能力比较强,但总有个别同学存在心理闭锁问题,这些同学现在如不调整好自己,将来到了社会上,很有可能被大众所抛弃。
       另外,经过调查,在生活中,100﹪的同学最愿意和同学说心里话,愿意找父母倾诉的只有6位,占12﹪。在回答是否愿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问题时,14﹪的同学回答"非常愿意",多数同学只是有时愿意,占56﹪,表示不愿意的占30﹪。大多数同学觉得自己与父母亲在家关系一般,偶尔会磕磕碰碰,这样的家庭占72﹪,其次觉得与父母亲关系很好的,有24﹪,4﹪的同学觉得和父母的关系不太好。
原因分析:
       100﹪的同学最愿意和同学说心里话,愿意找父母倾诉的只有6位,占12﹪,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我们认为,从大家的生活环境来看,接触到的无非是同学、老师和家长。而同学之间因为年龄相仿,自然是最有共同语言的,而家长们虽然关爱自己的孩子,却免不了对孩子的不足进行批评,甚至责骂,次数一多,用同学自己的话说就是"何必去自讨苦吃!"对于这一点,我们觉得,这只是中学生在这一年龄段的特殊现象,以后随着年龄增长自然会改变。

       在50名被调查的家长中,年龄在40-45岁的有34位,45-50岁的有13位,50岁以上的家长有3位。调查结果如下:

表3

表4


分析:
        68﹪的家长都认为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很有必要,84﹪的家长非常愿意与自己的孩子交流想法,90﹪的家长与孩子经常交流生活上的事情,以上情况说明家长是非常关心爱护自己的孩子的,那么孩子应该怎样对待呢?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其实大家都应该明白,父母是自己最亲的人,他们所为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我们好。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应该呼吁,愿普天下的孩子都能够真正体谅自己的父母,理解父母。
        另外,对于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多数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在家比较随和,占64﹪,很听话的不多,只有4﹪,而32﹪的家长觉得孩子常常表现得不太有耐心和父母讲话。另外,70﹪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各方面表示基本满意,表示很满意的却不多,只有6﹪,另外还有24﹪表示不很满意。

结论:
        我们认为孩子与父母的沟通是双向的,双方都需要互相谅解,做父母的不要总认为孩子不懂事,什么都要听自己的,在家里没有自己孩子说话的余地,动不动就是"小孩子懂什么,一边去。"把孩子想说的话堵了回去。而做孩子的也要体谅父母的爱心、苦心,父母唠唠叨叨也是一种爱,不要将父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看做是束缚自己的手脚,影响了自己的独立,他们有权利了解你在校的表现,不要把家当成“旅馆”,把亲人当成“路人”,即使功课再忙也要主动和父母亲说一说在校的学习和表现等。孩子与父母一旦架起心与心的桥梁,沟通了两代人的情感,形成了一股合力,许多问题将迎刃而解。 两代人要填平"代沟",就要互换心理位置,多替对方想一想。
      通过这次调查研究,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对初中生与父母沟通的问 题有了深入的认识,对于我们今后的工作定会产生较好的影响。


                           

 

第二篇:中学生与家长的沟通问题

中学生与家长的沟通问题

中学生与家长的沟通问题

“50%的学生认为父母?不太了解自己?,69%的高中生认为与家长沟通存在障碍。”看到这样的数据,很多人不禁为当今家庭的亲子关系捏把汗。但另一组数据又显示,在孩子眼中,“42%的父母非常愿意与自己交流,31%的学生与父母?每天交流?,43%孩子认为父母能?耐心倾听?自己。”

两组看似矛盾的数据,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近日,上海第五十四中学高二女生陈冲用一年的时间,在上海市8个区12所中学实施了一项高中生与父母沟通现状的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512份,其中,高一学生23.3%,高二学生29.8%,高三学生46.8%。男生占48.0%,女生占52.0%。由父母和独生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为82.6%,单亲家庭为7.8%,再婚家庭为2.7%。

通过大量数据调查和个案访谈,调查者陈冲敏锐地提出,目前上海市区高中生与父母存在着“双方以自我为中心严重,缺少沟通艺术,且沟通时间少,渠道单一,单纯关注学习,忽略全面发展”等问题。这是一种“表面顺畅其实并无深层思想交流的?伪沟通?”,像这样缺乏质量的沟通无疑会影响最终效果。

“想说的”和“想听的”总是不合拍

北京的高三学生周正,已经十多天没主动跟妈妈说过话了。“没什么好说的,她想听的无非就是我的学习成绩怎么样,能不能保证成绩不掉队”,周正说。

其实,周正最近有件无法释怀的烦心事:这些天高考压力越来越大,以前能跟自己谈天说地的“死党”都相继有了要好的异性朋友。周正少了可以倾诉心事的对象,另一方面她开始担心是否自己的魅力不够。

“这样的烦恼我能跟她(妈妈)说吗?说了不得爆发世界大战?她还好像很了解我,让我别给自己太大的学习压力,其实,她根本不了解我。”周正轻轻摇了摇头。

很多时候,孩子想说的和父母想听的总是不合拍。

在陈冲的调查中,当问及孩子们“最想和父母沟通的内容”这一开放性问题时,93%的受访者所填答的内容都与“关注自我”有关。其中,个人兴趣的填答比例最高,达到了21%,他们也希望跟父母经常沟通自己感兴趣的文体明星,或者金融、投资、历史奇闻、健康保健类的知识。此外,才是“未来人生规划”(16%)、“学习,高考”(13%)等话题。

但现实中,56%的高中生跟父母沟通最多的是与学习和学校相关的事情,25%的人经常与家长聊生活琐事,只有不足20%的人会沟通“未来职业规划”和“家庭结构”等与学习完全无关的内容。

这种内容上的错位,直接造成父母与孩子的沟通障碍。

孩子用“掺水打折”交流应付父母

面对不合拍的沟通,孩子开始在与父母的交流中“掺水打折”。

在刘女士眼中,女儿小茜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没事的时候总会主动把学校的事情讲给父母听。但是,刘女士不知道的是,小茜讲出来的只是她经历的事情中的一部分。

最近就有这样一件事。

学校开了物理拓展班,报名的人数很多,所以老师决定用考试的方法淘汰人。这次考试还是一次涉及高考选科的考试,小茜大为紧张。

刘女士夫妇平时对小茜的学习要求很严,小茜的学习成绩也不错。面对这次压力巨大的考试,小茜犹豫再三没敢告诉父母,她担心自己一旦没考好,会招来父母的斥责,她也害怕父母会对自己失望。

于是,她一直自己扛着这个巨大压力。

就在考试前一天,父母照常问起她的学习近况时,小茜平静地告诉父母学校有个物理拓展班的事情,但是其他的只字未提。其实,小茜正在为第二天的考试着急呢。

也许是太过焦虑,小茜的分数并不好,得知分数后她就急哭了。幸好小茜的分数刚刚超过了拓展班的分数线,她得以留在物理拓展班。

自始至终,小茜的父母对此事的波折毫不知情。

陈冲的调查显示:有一半的孩子遇到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情时,他们最愿意分享的对象是朋友而不是父母,这与高中生已经具有很强的独立自我意识有很大关系,同时,不得不承认,父母与孩子之间不畅通的沟通方式,正阻碍着孩子把心里话说出来。

选项中排在第二位的是“闷着不说”(17%),之后是“父母都可”(13%)。可见,更多的孩子宁可把话憋在心里而不是告诉父母。这样的数据也在警告我们,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心门正在关上。

有专家指出,孩子进入青春期,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都在增强,他们会比小时候更加愿意与同龄人沟通,但是当他们遇到困难时通常会找自己最信得过的人沟通,本次调查的数据显示,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度正在下降。

这种不信任在调查中也能找到原因,调查中当问到“父母偷看过你的日记、手机之类的隐私吗?”24%的孩子的回答是“有时看过”、7%的孩子表示“一直如此”,只有43%的人认为自己的父母“从没看过”。近六成的孩子与父母之间存在着程度不同的不信任,这也许正是孩子在父母面前关上心门的原因之一吧。

互相尊重是打开心门的万能钥匙,专家说。

家庭结构也影响父母与孩子沟通

本次调查中,有7.8%的孩子来自单亲家庭,2.7%的孩子来自再婚家庭。调查发现,不同家庭的孩子在与父母的沟通状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当问及“你与父母交流的满意度如何”时,核心家庭的孩子认为“很满意”的比例最高,达18.5%,单亲家庭和再婚家庭孩子的该项获选率为13.5%和15.4%,而回答“很不满意”的,核心家庭孩子的获选率仅为4.1%,再婚家庭和单亲家庭孩子的该项获选率则分别高达23.1%和8.1%。

父母婚姻关系的变化正在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家庭中的孩子。核心家庭的孩子与父母的沟通问题更多的可能还是“不合拍”,而单亲或再婚家庭的孩子则更多地面临着无人沟通或厌恶沟通的状况。

晓钢四岁时父母离异,他跟着父亲。父亲再婚以后,晓钢开始处于无人监管状态。他跟生母没有交往,跟继母则根本不沟通。惟一说话的就是父亲,但也经常是用吵架代替正常的沟通。

高一时,因为打架,学校把晓钢的父亲请到了政教处,父子二人在政教主任的办公室内便争吵起来。父亲怪晓钢太不听话,总是惹事,晓钢情绪激动地说:“你平时都不管我,现在何必再来管?”

由于家庭结构变化,这些家庭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和沟通,但是,往往这些孩子成了最缺少关爱和正常沟通的一群。

在这次调查中,还有一个数据也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当被问到自己遇到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情最愿意分享的对象时,“父亲”的获选率仅为4%,与“陌生人”相同。这反映出在一些家庭中,正在出现一种父母一方“隐性缺失”现象,即家庭结构依然完整,但是父母一方过于繁忙,很少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

小云就生活在这样的家庭。她的父亲掌管着一个大企业,除了吃饭、睡觉平时很少在家,她的母亲则是个全职妈妈。以前,小云跟妈妈还无话不说。上高中后,随着高考压力逐渐增大,妈妈对小云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母女关系也逐渐恶化。现在,只要妈妈一开口,小云就会说“闭嘴”。久而久之,夫妻二人也常在家为小云的事大吵大闹。

犯罪心理专家李玫瑾曾经说过,“与家庭结构相比,家庭功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更为重要。”因此,父母要真正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不要等孩子出现了问题再着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