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讨报告

学术研讨报告以及一些认识

学术研讨报告以及一些认识

在全校开展的“实践及国际课程周”的大背景下,我们学院同步的为我们09级土木工程专业开设了内容丰富多彩的《学术研讨》。一位位走在土木学术前沿的教授和老师们走向同学之中,为我们介绍了他们所研究领域中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其它同学们所欠缺的东西。经过将近二周的学习,使我充分了解到了土木工程与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更多的了解到了教授们正在进行的或者已经完成的研究,还有如何写一篇论文,从论文开始的构思到最后的发表,最重要的是,每个老师讲完课后总是给了我们很多宝贵的意见,这些都让我获益匪浅,并且以作为土木工程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并树立了自己远大的目标。

当然,听取教授和老师们的课之后,留给了我许多深思和感受。下面以每个老师给我留下的印象加以表述。

第一位学术研讨课是谢凌志副教授带给我们的。他讲述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地下能源的开发以及地下储能结构。从老师的讲述中,我明白到我们国家的能源储藏意识普遍比较低,并且同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比较起来有很大的不足。别人的地下能源储藏都可以用上几年,而我们国家的能源储藏仅仅能够用上几天(汗)。从一些统计数据就可以看得出,我们国家在这一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这使得我们学习土木的学生觉得汗颜。我们知道,储能技术是未来能源领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能源可再生化和高效利用的一种有效途径,以及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蓄能实现能量互补和再优化配置。无论蓄热还是蓄冷,均可以减少对一次能源的依赖和消耗。利用多种能量集成,提高用能系统的综合效率。我们首先有能源储备的这种意识还是不足够的,我们还要了解更多的关于地下能源开发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储能结构。而我了解到,地源热泵能将地下与环境用能联系到一起,地下蓄能将大量的自然能源资源季节性蓄存联系起来,消除地利用能源失衡中的问题,成为可再生能源和能源综合利用的纽带和桥梁。依托地源热泵系统实现蓄能再利用,必定是该领域的国际前沿课题,这将给我们在建筑环境领域绿色的过程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对能源和环保的不断重视,人类越来越强调可再生能量资源和能量可再生化利用。可以预计,通过地源热泵与可再生及自然能量资源利用的有机结合,其未来发展前景广

- 1 -

学术研讨报告以及一些认识

阔,将减少对常规能源依赖,减轻环

境污染和改善能源结构。还有一些储

能结构的应用,就是应用地下水的性

质和岩土的性质,创造一个自然的能

源储备系统。总之,当今社会对于能

源的关注越来越大,我们必须从实际

出发,结合我们的专业知识,对能源

的开发储备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另外

谢凌志老师还给我们讲述了关于有限

元分析原件ansys的简单介绍,这个科

目虽然我们在之间学过,但是老师对

我们将的知识无疑对我们是醍醐灌顶,

在巩固我们知识的同时,给予了我们

更多的新的知识,使我对该软件有了

一个全新的认识。

第二位同我们一块研讨的是严慧群老师。她的题目是“本科生,研究生与科研”。这个题目很明显是给我们讲述一些关于我们如何去与科研挂钩,如果写论文的知识。老师主要是以“培养目标,学生科研的一般过程,学生如何做好科研”等为话题展开的。最令我深思的是关于培养目标的讲述中,老师讲出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本门学科所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

的高级专门人才。

能从事本专业相关

的设计、施工与管

工作,具有初步的

项目规划和研究开

发能力。从这些话

学术研讨报告

语中可以了解到对

- 2 -

学术研讨报告以及一些认识

我们的最高要求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具备设计,施工和管理的能力。然后老师又说出了对于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对论文写作方面的一些要求。最后老师又讲明了我们想要从事科研工作需要具备的四种能力:第一,动手能力(做实验,计算)。第二,写作能力(写作学术论文,报告)。第三,交流能力(学术报告,与人合作)。第四,选题能力(选择研究方向,具体科学问题)。之后,为了拓展同学们的知

识,老师又讲了关于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的实例:成都大魔方项目(演艺中心)。讲解在设计大小陀螺主体结构的时候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和该项目的负责人为了争取鲁班奖的过程中所做的一些努力。这个项目对于我们每个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榜样,让我们了解到现在技术的发展,以及我们日后对自己的专业要求标准的认识。严慧群老师给予我们的知识确实是对我们人生路上一些考证啊,论文啊还有我们的视野有了一个全新认识。

第三位带给我们学术研讨课的是钟声老师。他的研究课题是探地雷达及其工程中的应用。老师首先以他

从大学毕业后的一些经过为

话题开始了他的课题,然后

才给我们讲述了关于探地雷

达的一些基本的概念,缘起

学术研讨报告

学术研讨报告

和发展。探地雷达的特点和

- 3 -

学术研讨报告以及一些认识

能力:探地雷达是一种典型的超宽带雷达系统,属于近距离探,探地雷达产品大多是无载波冲激体制,和其他探测手段相比,探测雷达可以兼顾探测深度和空间分辨率的要求,其电磁波只宜在低电导率材料中传播,它对地下目标的可探测性依赖于目标和介质电磁特征的对比度、天线特性、系统的动态范围等。还有一些探底雷达仪器的概述,利用雷达对空间目标的探测已发展成为一项成熟的技术,并被广泛应用在各种军事及民用领域中。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逐步深化,人们对地下世界的探知要求变得越来越迫切与深入。早在19xx年德国人就采用了电磁波探测地下的金属物体,到19xx年,J. C. Cook 又提出了应用无载频脉冲雷达探测地下目标。随着科学技术理论与应用实践,瞬态无载频脉冲雷达技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在70年代中进入了实际应用阶段。我国从8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探地雷达技术的研究和试验,最初用于军事地雷的探测。经过十几年的研制攻关,在雷达硬件设备、信号处理、目标成像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特别是成功地实现了对地下目标的三维层析成像,大大提高了分辨率和清晰度,使探地雷达在信号处理和成像技术方面进入了世界领先行列。老师还给我们讲述了一些关于探地雷达的图像解释方法,更形象的了解到了探地雷达的性质。现今时代,探地雷达已经进入工程物探领域。雷达的早期应用主要集中在勘探方面。随着雷达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雷达技术陆续进入更多的领域,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作用日趋明显。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雷达技术更是得到空前的发展,其重要性日益彰显。在我国,近几年隧道和路面检测,

学术研讨报告

桥梁结构和建筑物结构的工

- 4 -

学术研讨报告以及一些认识

程呈现几何增长趋势,雷达在检测方面的应用已经超过勘探方面的应用。所以必备一定的探地雷达知识对于我们土木工程的学生来说毋庸置疑,钟声老师的课无疑是很前沿的东西。

第四位给我们精彩研讨的是蒋玉川教授。蒋玉川老师不用多说,大家都知道,他谁一个很随和的人。平时喜欢谈论时政,喜欢同我们学生交流。我对他的最深印象是他总是不会保留自己对任何人的看法,总是一吐为快,讲话从来都不会闪闪躲躲,对待学生就像是自己的朋友一样,所以我们学生也细化同蒋老师交流,闲谈。当时,蒋老师的性格不仅可以,而且讲课也比较风趣,他这次给我们讲解的课题就是“关于具有半刚性

节点性质的平面钢架弹簧单

元的研究”。蒋老师讲出:如

果联合应用力法与逐段刚化

法可以推导出具有半刚性节

点性质的弹簧节点梁单元和平面刚架弹簧单元的单元刚度方程。该方法具有物理概念清楚,推导过程简便、巧妙的特点。而在所建立的弹簧节点梁单元和平面刚架弹簧单元可以应用在具有半刚性节点性质的工程结构的承载力分析与计算中。使我了解到,工程实际中有很多结构构件的节点具有半刚性节点的性质,比如钢管脚手架、高压电线塔、钢结构的某些梁柱连接点以及卫星发射架等。如果将此类结构按照刚框架处理,则是必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而按照桁架处理则偏保守。所以研究具有半刚性节点性质的弹簧单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而蒋老师是通过应用力法来推导弹簧节点梁单元的单元柔度方程,在求柔度系数时采了逐段刚化法求位移的思想,使柔度系数的求解得以简化,然后利用刚度矩阵与柔度矩阵互为逆矩阵的性质,推导出了弹簧节点梁单元和平面刚架弹簧单元的单元刚度方程。该方法据蒋老师自己说是他一两个月的时间里面想出来的,而且他也强调了,做科研花费的时间是很长的。他的这篇论文之所以花费一两个月,这是一个相对比较短的时间,但是他有这种思想其实很长时间了,只是当时未能定下心来自习去想。他建议我们要想写出一篇别人承认的论文,必须要对自己所研究的话题下一番工夫,必须长久的对自己所研究的话题提出疑问,然后觉得,最终达到别人认可的程度。不仅如此,蒋老师还简单的讲了一些他近期的一些研

- 5 -

学术研讨报告

学术研讨报告以及一些认识

究,主要有:关于autoCAD图像交换文件DXF在面向对象的有限元程序设计中的研究,钢纤维混凝土梁结构行为的有限元分析的研究,利用计算机辅助求解弹性力学问题的一种新方法的研究,剪力墙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一种新颖的解析方法的研究,确定等参单元形状函数的一种简单方法的研究。蒋老师的讲述使得我们对于力学方面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而且对于土木工程的学术研究有了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

最后一位给我们分享研究的是学院的院长熊峰教授。熊老师主要从“减震,隔震技术的应用”为题,给我们讲述了现今人们对于有关地震方面的研究问题。使我们认识到由于地震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按现行抗震规范设计的建筑结构,难以保证其结构安全性和适用性;并且,在地震作用下,结构构件会进入非弹性工作阶段,这对某些重要建筑是不允许的。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广泛采用隔震和消能减震技术。目前,减震隔震技术在建筑领域主要应用于大跨度结构,桥梁,网架结构等长周期建筑以及建筑结构基础,层间,连廊等领域,在实际应用中主要配用在建筑物基础中或者结构的某些部位,隔离和减少地震能量向上部和其他结构传输,使建筑物减轻或免遭地震力损坏。我们知道,随着社会的发展,工程结构形式日益多种多样,结构的抗震和防震功能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传统的结构抗震设计不仅仅使得结构的造价大大增加,而且由于地震的不确定性而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而隔震,抗震理论得以发展。隔震技术是通过隔震消能装置安放在结构物底部和基础之间,把上部结构和基础隔开。这样,可以改变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动力作用,明显的减轻结构物的地震反应,达到“以柔克刚”的效果。不过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高层或者超高层的建筑中。熊老师的讲解中,涵盖了许多我们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可以说熊老师的讲解是对我们专业知识的一个补充和巩固。在她的研讨中,我们认识到了结构的抗震的重要性,并且对于许多与抗震方面有关的参数,公式等等有了从新的认识。熊老师还从建筑场地的选择和高层建筑群为线索,从多个角度说明了如何设防地震作用的影响。使得我们意识到场地在建筑的抗震中的扮演者重要的作用,以及场地岩土的性质和地下水的性质对建筑物的影响等等,这些东西对我们了解关于建筑的抗震起到很大的帮助,给予日后我们研究结构的抗震方面的问题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以上就是我对于学术研讨课上所做的一些笔记,以及对研讨课程的一些认识。

- 6 -

学术研讨报告以及一些认识

我想说明的是,这个研讨课程的开设对我们的帮助确实大,因为有了这些研讨课程,我们才知道世界有多大(土木界的东西有多少),才让我们有了更多的目标去奋斗,才让我们更好的成长在土木工程这个大的领域中。不过两周的学术研讨课程确实太少,而且上课的时间也不是很长,所以我们总是与很多的专业知识都是失之交臂的。不过好在我们从中学到了一些之前根本不知道的东西,这是很庆幸的。在此也感谢老师们的悉心讲授,使我学到了更多。

另外,其实我还有许多对于该次研讨的认识,鉴于时间有限,所以我只能够大题小做,在有限的时间里面写出有限的篇幅,希望老师原谅~再次感谢老师!

- 7 -

 

第二篇:关于改进并落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术研讨”与“学术报告”考核工作的通知

理工研字?2014? 3 号

关于改进并落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术研讨”与“学术报告”

考核工作的通知

各学院:

大力开展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是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根据《江西理工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细则》,“学术研讨”与“学术报告”是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必修环节,分别计1学分。为改进并落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术研讨”与“学术报告”考核工作,经研究,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学术研讨”的考核要求与考核方式

1、要求每位研究生在读期间参加学术讲座、学术论坛、科研讨论等学术活动次数不少于15次,并提交一份不少于2000字的书面总结。

2、研究生专职秘书负责本学院研究生参加“学术研讨”活动的日常记载与考核工作,对考核合格的研究生计1学分。

二、“学术报告”的考核要求、组织与考核方式

1、要求每位研究生在读期间除完成学位论文开题、预答辩、答辩环节外,还必须公开做至少一次10-15分钟的学术报告,并提交学术报告内容纸质稿和PPT电子稿。

2

关于改进并落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术研讨与学术报告考核工作的通知

、研究生所在学科点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学术报告”活动及考核,结

合本学科点实际制定评分标准,对研究生学术报告的学术水平与报告效果进行综合打分,并按照参加本次学术报告研究生总人数的10%严格实行“末位淘汰制”,“淘汰者”即考核不合格。

3、学科点每学期面向研三研究生至少集中组织一次学术报告活动,组织本专业的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并成立由至少3名专业教师组成的考核组,可吸纳一定数量的研究生听众作为评委。每位研究生学术报告结束后当即进行10分钟左右的互动与答辩。

4、研究生“学术报告”经至少3名研究生听众、导师以及考核组认定考核合格者计1学分。

5、各学院统筹组织本学院各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学术报告活动,汇总“学术报告”相关材料;将活动安排提前两天张贴海报宣传或放学院网站;将汇总的活动安排、参加人数和考核结果报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备案。

6、“学术报告”考核不合格的研究生应参加下一次集中组织的学术报告活动或补做。

7、参加并入围学院或学校组织的学术论坛活动计入“学术报告”环节。

三、其他要求

1、研究生参加学术研讨与做学术报告后,及时登陆学校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在相应栏目下予以登记。

2、导师应对研究生“学术研讨”与“学术报告”环节进行指导与把关。

3、每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均应完成“学术研讨”与“学术报告”必修环节并获得相应的学分,填报《江西理工大学全日制研究生“学术研讨”与“学术报告”考核登记表》(见附件)后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考核登记表》存入研究生个人培养档案。

4、本《通知》自20xx年夏季毕业研究生开始执行。

5、各学院、硕士学科点应将研究生学术活动纳入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加强各类学术活动的交流与互动,不走形式,注重实效。

二○一四年二月二十八日

附件:

江西理工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术研讨”与“学术报告”考核登记表

关于改进并落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术研讨与学术报告考核工作的通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