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会计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优秀会计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传统与创新碰撞的今天,“优秀会计人员”这个称号已不仅仅是业务熟练、严格执法、公正执纪、吃苦耐劳的诠释,它更包含着一种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的勇气。**,就是这样一位在改革风浪中傲立潮头敢于拼搏进取的优秀会计工作人员。

**同志从事会计工作以来,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受到表彰。成绩与荣誉的取得,渗透着他的智慧、汗水和心血,也实现了他扎根财政沃土、立志会计事业、无私奉献青春的人生誓言。

三尺讲台 **大地可作证

19xx年7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财政贸易学校,开始系统地、正规地、全面地接受会计专业知识。在校期间,他以骄人的成绩,优秀的品质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学生,珠算等级达普一级。19xx年,他毕业分配到___县技工学校工作,执教核算班。从此,他踏入以算盘为伍,以账页为伴,以数字为友,授业解惑的会计教育行业。

从一个普通学生走上讲台,他心中未免打鼓。没有受过师范教育,备课、讲课、写教案、批改作业,一切都得从零开始。由于学校师资缺乏,缺少专业教师,“科班”出身的**理所当然地成了“顶粱柱”,包下了核算专业《会计基础》、《珠算》、《经济活动分析》、《财务管理》等多门教学课程,每周任课多达34节。但是,他始终坚信:打铁还要自身硬。为了这个“硬”字,他一头扎进书海,苦练“内功”。平日里,他一边潜心工作,钻研教学,一边利用休息时间刻苦功读专业书籍。寒暑假里,他便四处求学,参加进修。寒来暑往,他终于在自身素质上取得了显著成绩:19xx年6月,他取得了会计工作“驾驶证”——《会计资格从业证书》;19xx年5月,通过全国会计资格统考,取得《助理会计师资格证书》;19xx年5月,通过“自考”取得《西南财经大学会计专业毕业证书》;19xx年7月,报名参加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审计获得通过。本事“硬”了,就要打出好“铁”来。在任教一年的时间里,他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在实践中边学、边教、边摸索,大胆创新教学思路,不但成功地实现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角色转换,而且在教学工作上也结出丰硕成果:他执教的班级实现当年单科成绩平均提高28分,跃居全校第一;珠算平均成绩上升两级,达到普二级;组织学生集训,两次参加县级会计实务比赛均获得一等奖;89级、90级的**、**、**等同学组成的**县珠算比赛代表队,在**地区珠算比赛中荣获三

连冠,使本县珠算技术雄居**地区霸主地位。

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和求索,不但练就了**同志过硬的会计业务功底,还铸造了他高尚的执业品质。在92年至93年期间,他婉言拒绝了多家大型企业和所谓“好单位”的高薪聘请,依旧无悔地衷爱于会计教学工作。有人不解地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会计的生命是‘真’,人更要活得‘真’”。

逆水行舟 脚踏实地勤耕耘

19xx年,**同志被人事部门选调到**县财政局工作,从一个会计知识的传播者成为一个真正的实践者。从专业教师到会计岗位,又是一个角色的转换,也是一道难以跨越的坎。但是,凭借着“不服输”的性格和对“会计”这个特殊名词的感情,他从零起步,逐步成为一个优秀的财政会计人员。19xx年至XX年,他从事预算外会计核算工作,对全县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及附加进行核算,严格按照《预算外资金会计制度》执行。首先,他深入学习和掌握《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财政会计法规,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技术,更新记账手段,提高工作效率,使会计信息质量大大提高,为财政会计工作打下基础。在熟练掌握预算外会计业务的基础上,他深入到各个执收单位,对收费政策和收费标准逐一审核,查阅会计凭证和报表,取得各单位预算外资金管理的第一手资料。19xx年,他针对各单位财务不规范、账目不健全、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现象严重的现状,组织实施了对全县执收单位会计工作大整顿,严格按照《预算外资金会计制度》统一建立了规范的会计账簿,设置会计科目,并组织各单位会计人员完成了55个学时的专业培训。经过这次“洗理”,全县各执收单位会计工作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也明显加强,同时,各单位应纳入财政专户的收费、基金及附加全额缴入财政专户,使全县行政事业性收费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预算外资金管理水平也大大提高了。1997到19xx年间,他积极参与农村税费改革工作,走遍全县山山水水,先后30多次走村到户、下到田间地头,调查摸底,测算数据,为成功实施本县农村税费改革提供了准确的数字依据。由于他出色的业务能力和踏实的工作作风,19xx年,**财政局、**地方税务局授予他“财税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19xx年被**财政局评为财政系统先进个人。XX年,被提任**财政局总会计。

他辛勤地耘,优良的会计素质,为本县会计工作添上了浓默重彩的一笔。

勇立潮头 以苦为乐写人生

开拓创新,积极投身改革,是**同志永远追求的目标。近年来,财政部门的各项改革齐头并进,各项改革都牵连着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为此,他深入研究,积极参与,把改革工作与本县实际紧密结合,力求将会计工作做真、做实、做细、做新,为上级和领导实施改革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为本县财政改革事业作出了巨大献。

共2页,当前第1

优秀会计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优秀会计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实施全县工资统发,他呕心沥血。由于县情复杂,财力疲软,由财政发放各行各业的工资经常被拖欠,村社干部工资更是有名无实,各单位职工怨声载道,工作消极,干部职工思想极不稳定。**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根据其他县市的经验,经过反复思考酝酿,他提出了**县工资统发的改革思路,并会同县级有关部门和相关科室拟出了工资统发方案。经他上下奔走,反复敦促上级研究,XX年,县政府终于决定实施包括公务员、职员、教师、民政定补人员、村干部的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和乡镇财政供养人员工资统发方案。事不宜迟,他立即会同有关人员加班加点进行细算,硬是在短短一周时间将全县1398万元、22568人的工资计算到人头,顺利实现了工资按月打卡发放,解决了全县干部职工多年来的后顾之忧,有效维护了全县干部队伍的稳定。然而,**同志却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在一次深夜加班回家途中,遇三名歹徒持刀抢劫,身上财物被抢劫一空,本已身心疲惫的他被连砍七刀,倒在血泊中……后经路人送医院抢救,才以保全性命。当局领导和同志们看望他时,他只欣慰地说了一句话:“还好,工资统发已经算下去了”。

——国库集中收付改革,他勇挑重担。由于历史的原因,各预算单位财务十分混乱,收支随意性大,资金浪费和流失十分严重。但是,要扭转这一根深蒂固的老大难问题,谈何容易。作为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他,眼里岂肯容下这粒“砂子”?用他自己的话说,“知难而退,绝不是总会计的选择”。为了减少资金流转环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大财政资金管理力度,防止腐败行为发生,他提出以“四个凡是”为主要内容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改革建议:凡是属于预算收入的,由缴款单位直接缴入金库,凡是属于预算外收入的,由缴款单位缴入财政专户。凡是财政部门支付给供应商或劳务提供者的财政性资金由财政部门直接支付,凡是市局追加的专项资金实行县级报账制。由于该项改革措施突出的针对性、良好的实用性和可靠的操作性,立即获得了县上的认同。经过一年大刀阔爷的改革,单位和部门的误会消除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了,财政管理资金能力加强了,**也会心地笑了。

 

第二篇:优秀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众所周知,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

的变化。以往的“师说生听”变成了“畅所欲言”,“课堂练习”变成了“自由活动”。“师说生听”变成了“合作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但是,静心反思,我们却清醒地认识到:在表面热闹活跃的背后,折射出却是放任与浮躁,我们的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却丢失了极为宝贵的东西——“有效性”;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提出这样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以下,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如何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

这是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象(或是类似的): 一位老师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

时,首先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征,都是自己所特有的,所以大家才记住了我们。你们能说说老师我有什么特征吗?”学生纷纷说:“老师你很帅。”“老师戴着一副眼镜。”等,老师说:“对,老师有这些特征,今天我们要认识的物体有哪些特征呢?”接着老师提示课题“认识物体”。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

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创设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情境。然而,也有一些教师创设了人为编造的或者不适宜的情境。上述案例中的老师的特征与认识物体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体的基本特征之间缺少本质的联系。对学生正确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帮助不大,这种情境的创设不仅不利于数学活动开展,也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而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本人认为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1、用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

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因此在创设情境时不能一味追求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漂亮的动画,更多地应利于新教材本身,激发学生的求知的心理需求,从而引发学生获知解惑的欲望。

2、用情境来接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的起点在哪里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关注。准确地把握教学的起点,关注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确保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前提,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中,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千克的认识时,首先拿出一个苹果(500克)和一块石头(1千克),说:“哪个重些?”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看一看,掂一掂后说:“这块石头重些。”接着加一个苹果合起来近1千克后又问:“现在还是这块石头重吗?”学生掂一掂后说:“差不多,但我们可以用秤来称。”这样的情境创设富有数学韵味和思考的价值,更利于促进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主动进行新知的建构。

二、 注重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

重要方式。”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然而,长久以来,学生学习数学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特别强,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

1、接受学习不能完全否定。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

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如:长度单位1厘米、1分米、1米的规定,四则运算顺序的规定,等等。实践证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效果。

2、探究性学习的深入。“探究”作为新课程强调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因具有

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等优点,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如:教学“量长度”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为了巧妙地引出测量工具“直尺”,我先让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量一量书桌有多长。有的用课本量,有的用铅笔量,还有的竟拔掉一根头发量,就在这“热热闹闹”的测量操作中,学生得出结果也不一样,有的说桌子有4本数学书那么长,有的说大约有6枝铅笔那么长,还有的说有22根头发那么长,此时学生的思绪纷繁复杂,对问题疑惑不解:同样的桌子,

为什么测量后长度不一样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意识到操作时要统一测量工具。

在重视探究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的是,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

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探究学习,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三、充分发挥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尤其是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更要特别注失时机的对他们答问中的闪光点加以鼓励,消除他们思想上的惰性和心理上的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公正、热情,恰如其分。在评价学生回答时,教师也要让学插话、提问和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形成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课堂环境的变化莫测,使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难预料性。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有效教前提,要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

第一,评价时应做到客观公正。在这个基础上,再坚持鼓励为主,才是富有魅力有价值的评价。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把激励评价用到极端,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做出相应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又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时,再给予鼓励,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第二,教师要善于运用丰富的评价语言。具体做到:(1)语言的准确性。教学中准确语言能给学生以提醒和纠正,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2)语言的生动性。幽默是现代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手段。可以打破课堂内的枯燥局面,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师生和谐、充满情趣的美好境界,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3)语言的创造性。《课程标准》指出“对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不光对学生说:“你说得真好”、“你说得真棒”之类的评价语,更要从思考的角度去评价学生。评价的语言也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果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

最后,我深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然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有效课堂是一种能够经受时间和实践考验的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非返古教学。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我将非常期待以自己的思考、交流,引发更多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探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