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读书笔记

《庄子》读书笔记

11公管二连七班 陈都 作者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战国时代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成书源流

简介

《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司马迁认为庄子思想“其要归本于老子”。

好句

1、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2.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3. 且夫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4. 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大宗师》

5.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庄子·逍遥游》

6.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7.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

8.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论》

9.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庄子·人间世》

10.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间世》

11.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乎江湖。《庄子·大宗师》

12. 不以物挫志。《庄子·天地》

13. 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庄子·骈拇》

14.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天地》

15. 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庄子·天道》

16. 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庄子·天运》改变。

17. 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18. 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

篇章 内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

外篇《骈拇》《马蹄》《胠箧》《在宥》《天地》《天道》《天运》《刻意》

《缮性》《秋水》《至乐》《达生》《山木》《田子方》《知北游》

杂篇《庚桑楚》《徐无鬼》《则阳》《外物》《寓言》《让王》《盗跖》《说剑》

《渔父》《列御寇》

观点

庄子的人生哲学观点:

庄子的人生哲学观点是庄子思想中最富魅力和最具特色的部分,表达了庄子对无限精神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是庄子思想的核心。

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主张超越现实,摆脱一切世俗牵累,摒弃功名利禄,通过坐忘,进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成为无己、无名、无功的圣人、真人、至人,逍遥于虚构的绝对自由的精神世界。

庄子的政治观点: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晚期,是一个战乱频繁、势力纷争的年代,出于对现实政治的极端厌恶,庄子认为远古的原始社会才是理想社会。庄子眼中的理想社会有其鲜明的特点,一方面要求返回原始的朴素状态,使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另一方面要求去除等级制度,废除仁义道德,消除欲望机心,使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

庄子的美学观点:

庄子的美学观点雨儒家的美学观点恰成鲜明的对照。庄子认为时代的衰微与性情的丧失,就在于物欲的膨胀和艺术、智巧等的出现与发展,他认为只有抛弃了音乐,毁掉了文绘,才会使耳目恢复聪明;只有破坏了机械,才能获得真正的技巧,只有把流行的种种人为的装饰统统抛掉,人类才会返璞归真。

庄子的美学观点直接来源于他的哲学观,因此他眼中的美并不是纯粹的自然美或艺术美,而是与“道”合一的境界美。庄子人为只有虚静恬淡、朴素无为的精神状态才能体验到美,同时也认为这种虚静恬淡、朴素无为的精神本身就具有一种美,这种美甚至还远远超越于形体的美之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