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方法的开题报告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方法的研究》

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20xx年7月,颁布并实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学生阅读的要求以及课外阅读量,并给出了“新课标推荐书目”。因此,学生课外阅读已越来越被学校、家庭、社会所重视。尤其是各级各类学校,将语文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从而使课外阅读成为实施大语文教学观的重要渠道。很多教师已清醒地认识到: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心,探索并完善阅读教学体系,成为目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界日益关注的焦点。

本课题虽然有很多人在研究,但是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是很理想,尤其是农村小学生的阅读问题,课外阅读没有系统,效果不明显。课外阅览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课外阅读是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农村中学生,由于受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尤其是教学硬件设施的严重不足,造成了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贫乏。同学们课外书籍读得少,写起作文来,个性化严重缺失。这种缺失,表现为缺乏真实、缺乏思想、缺乏创新、缺乏理念。这些个性化的缺失,最主要原因是课外书籍读得少,达不到知识的积累,达不到厚积薄发的境界。在有效的条件下初中生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如何创建初中生有效的课外阅读。因此, 本课题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国内外的阅读理论来看,较多地注重了阅读过程、阅读心理和阅读能力构成的研究,而较少关注阅读教学,特别是课外阅读现状和课外阅读的管理研究。就国内语文教学现状而言,山东烟台的“大量读写、双轨运行”虽然已取得有一定推广价值的成果,但对深层次的课外阅读仍缺乏深层的研究。开展课外阅读在绝大多数地方尤其是农村初中只是停驻在口号呼吁的层面,尚未落实。为了深入了解我市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有效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对我市农村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试图提出相应的对策。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怎样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充分开发

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方法的指导,是我们选择本课题研究的初衷。

(三)课题研究的特色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南宫市区和市区周边农村的初中学生,这是我市的一群特殊学生群体,他们的知识面和阅读渠道与一般的农村中学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与一些先进城市的学生相比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项任务对承前启后能力尚未完全定型、有着很大可塑性的初中学生来说尤为突出。因此,课题研究也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总要求:初中生的课外阅读量应为155万字。他们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调查表明,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和写作水平与他们的课外阅读密切相关,因为课外阅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使他们具备了较广阔的知识背景和认知能力,当新的学习内容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就会比别的学生学得好、学得快。由于学生把广泛阅读中积累的大量词汇和写作方法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容易取得较为满意的成绩。因此,因而选择这样的问题来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界定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是指教师准确把握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原因和动机的前提下,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处理好教师外部强化和学生自主性需求的关系。灵活地拓宽阅读书源;有目的地强化学生阅读意识;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阅读方法,同时要求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实践中合理运用。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读书能力,使得他们去读更多的书,吸收更多的语言精华,阅读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进入良性循环。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界定为南宫市区和市区周边农村的初中学生。

三、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课题的目标设定极具可行性、操作性,主要内容围绕着目标的达成而设,每一个内容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是课题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题研究成功的有力保证。初中学生课外阅读心理趋向研究;如何通过活动培养从初中生课外阅读兴趣;初中生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策略;教师阅读习惯与学生阅读兴趣的关系。

1.《语文课程标准》相关论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并规定了具体的课外阅读量,第一学段,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

2.苏霍姆林斯基有关阅读的论述

学生能不能顺利地学习,首先就取决于他会不会有效地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否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否阅读。因此,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还提出了阅读跟学习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阅读给学习创造“智力背景”,认为课外阅读“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

3.心理学观点

心理学家认为小学生的心灵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向质变的发展过程。而大量阅读、语言的积累则是促进质变的有效渠道。因为大量阅读扩大了信息的输入和积累,这些信息的广泛性、层次性和新颖性,促进学生人格与才华向高层次发展。再者,根据人的发展关键期论点,十三岁以前,也就是小学阶段是人的机械记忆的黄金时期。因此,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应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让学生多读多记,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丰富词汇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做准备。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通过课题研究,争取达到以下目标

1、从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入手,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探索小学课外阅读内容、阅读形式指导以及课外阅读课堂指导的方法研究,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实效性。

2、通过让教师介入学生的课外阅读,让学生的课外阅读与教师的指导同步发展,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使学生真正读起来,真正欣赏起来,真正走进阅读。

3、通过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喜欢上书,喜欢上阅读,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启迪生活,学会做人。

4、在实践研究中,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切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5.提高课题组及实验学校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指导研究。

2.学生课外阅读形式的研究

3.学生课外阅读过程的指导研究。

4.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的研究。

5.探索、研究符合各个学段学生课外阅读特点的有效指导方法。

6.探索和创新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方法,构建有效的符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阅读指导策略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调查法:采用问卷的形式,了解教师、学生、家长对课外阅读现状的看法,就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细致调查,客观分析,找准问题所在,确定研究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以便“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展开课题研究。

文献法:通过多种途径搜索其他省市在相关课题研究方面好的经验做法,结合学校实际,借鉴使用。同时从《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通讯》中选择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相关文章推荐给课题实验教师。购买有关语文素养和阅读教学方面的书籍,组织课题组成员经常学习,相互交流、研讨,搜集前沿理论信息,指导教师有效进行课题研究。

行动研究法:深入学习理论知识,立足所教班级,结合课题研究目标,制定科学的研究方案,并针对实验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采取新措施进行修正和完善,逐步构建适合本校学生的、较为完善、有效的课外阅读的模式。同时积极撰写阶段科研成果,从而转变教师的职业行为,提高科研水平。

经验总结法: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注重积累第一手资料,不断进行概括和归纳,最终提炼出切实可行,前瞻有望的研究成果。

案例研究法法:对个别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调查、观察、分析,课题研究提供素材资料。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1.11--2012.2) (1)成立课题小组。

(2)做好实验前测。

(3)加强学习,掌握理论,学习研究方案,让课题组成员都了解该实验的内涵,并组织专题学习或讲座交流活动。

本阶段成果为:《初中学生阅读心理趋向调查研究报告》

(二)实施阶段(2011.06—2013.11)

主要任务:围绕课题开展各类专题研究。

(1)制定实验方案:确定实验目的和内容,制定出每学期的实验步骤和措施。

(2)开展各类专题研究。

——开始启动实验,动员所有任课教师的力量,并取得家长支持。 ——紧紧围绕实验确定的研究内容,开展相关的研究。

——特别关注读书积极学生的变化,及时总结,或请他们自述成文,以给他人借鉴、学习。

本阶段成果为:论文《初中学生阅读兴趣培养活动论》和《初中生课外阅读兴趣与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三)总结阶段(2013.12—2014.03)

(1)全面总结课题研究情况。完成各项课题的研究任务,撰写实验结题报告,确定今后进一步研究实验的方向和重点。

(2)对整个实验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估验收,形成研究成果,实施推广。 本阶段成果为:论文《初中生课外阅读兴趣与能力培养策略研究》和《初中生课外阅读指导的研究》

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分工

本课题的负责人伏蓉经常参加各种研究活动。“十一五”课题的参与者,省骨干教师,邢台市第二届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全面调控课题研究的运作,我们还将与高等院校、省市教科所教科研有关专家(如:王克勤所长)保持联系,请他们对课题研究进行把关,并从理论上给予具体指导。

温少宁、许英姿、杨建生、侯海燕、侯洪义、等其他成员老师均是一线的语文老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有较高的研究能力、总结推广能力。在各项教研赛事中,分获过教学反思、评课比赛、教案评比、说课比赛等一二等奖。多次参与研讨课及比赛课,获得各校好评。曾获得“优秀老师”、语文学科“骨干教师”等光荣称号。利用闲遐时间博览群书,坚持笔耕不辍,已有不少文章发表在学校及市创办的各项报刊中;撰写的论文也获得了国家级教育刊物的认可。

八、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探索出在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指导、课外阅读氛围的营造、课外阅读过程的指导、各类型阅读指导课的开展方面的有效策略,并在实践工作中运用、推广。

2.收集、整理学生读书笔记、阅读卡,并归集成册。

3.撰写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指导的策略研究报告。

4.参与课题研究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有所提高。

九、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组织保证:学校行政部门承诺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最好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课题组由专人负责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课题组成员中,有能够较好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科研的参与者,在科研手段上,能够整合传统研究手段与现代化研究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科研工作效率。

2.时间保证:为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我们将建立课题运作管理制度,课题组活动每月不少于一次、课题组活动与业务学习相结合,每周一次。

3.经费保证:课题启动后,经费自行筹备。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叶圣陶教育文集》叶圣陶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教育名家论课程改革》李建刚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4]《基础教育新概念·主体性教育》张天宝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5]《自主辅导教学论》卢仲衡著,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8

[6]《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顾黄初、顾振彪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7]《教育中国——50名流素质教育访谈》夏欣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

[8]《终身教育引论》[法]保罗·郎格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1985

[9]《民主主义与教育》 [美]杜威,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第二篇:课题开题报告

愚公一中“十二五”课题

《构建初中语文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

开 题 报 告

课 题 类 别: 市学会一般课题

学 科 分 类: 基础教育

课 题 名 称:构建初中语文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

课 题 主 持 人:杨宝林 主持人所在单位: 哈尔滨市依兰县愚公乡第一中学 课 题 批 号:

依兰县愚公乡第一中学

《构建初中语文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

开 题 报 告

课题名称:

构建初中语文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

选题背景: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很尴尬的局面,教学中教师教得疲惫不堪,学生学得厌烦不已。原因是教师以中考命题为授课的方向,以考试分数为最终的教学成果。于是课前教师要根据教参、教辅资料,特别是中考的命题来挖空心思的备课,唯恐漏掉某个知识点(确切的说是某个考点),更为学生归纳了好多的答题技巧。课上教师要想方设法的让学生说出标准的答案,师生共演一出由教师设计的教案戏。学生只是在完成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课堂缺少生命的活力,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更是无从谈起。整个语文教学完全背离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语文课程标准》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等要求。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成为我们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通过不断的学习、反思和总结,特别是通过学习叶澜教授撰写的《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以及哈市教育研究院齐玉玲研究员主讲的《处理课堂动态生成性教学资源的能力》,全体语文教师达成了共识,那就是构建语文生成性课堂是改变这一教学现象的唯一有效的途径。因此,我校语文教研组,将“构建初中语文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申报为“十二五”期间的市级科研课题,并得到了市教育学会的批准。

课题的意义和价值:

1.通过课题研究,增强教师的生成意识,提高教师的教学预设能力和课堂调控能力,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具智慧充满活力。

2.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出一套系统的、可操作性强的具有推广价值的生成性语文课堂的教学策略,并应用于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形成高效课堂。

3.通过课题研究,,使学生在生成性的语文课堂中,发展思维、张扬个性、升华情感、完善人格,促进学生的人格综合发展和语文的最佳发展,全面升高语文综合素养。

课题概念范围的界定:

1.初中语文

设定了研究的范围,本课题只就初中阶段语文学科的教学进行研究。

2.生成性课堂

我们说的生成,是课堂中学生对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即时性的获得与发展,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新知识的独特的理解与领会,具有建构性、动态性和多元性。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预设性生成,一是非预设性生成。 生成性课堂,就是要努力让课堂活起来,“焕发生命的活力”。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的探究,张扬个性,发展能力。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课堂上预设性生成和非预设性生成的资源,加以合理的运用,以此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于生成性教学,实践探索早于理论研究。早在上世纪80年代,意大利的

瑞吉欧·艾米里亚(Reggio Emilia)地区在幼儿教育中就进行了生成性教学的实践。]虽然瑞吉欧的理论和实践主要是在幼儿园进行的,但其生成性教学理念对普通教育中的教学亦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在瑞吉欧教育中,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通过教育者对学生的需要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的及时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课程的教学形态。它既不是教育者预先设计好的、在教育过程中不可改变的僵死计划的执行,也不是儿童无目的、随意、自发的活动,而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过程。对生成性教学作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的是美国太平洋橡树学院伊利莎白·琼斯教授和约翰·尼莫教授,他们合著有《生成课程》一书,他们认为,生成性课程的核心乃是带有特殊背景的教师与处于一定情境中的具有个性的学生对他们面临的周围世界的问题进行共同商讨而确定课程生成的过程。他们认为生成课程不是“罐头式”的课程,不是“木乃伊式”的课程,不是偶然的、随意的、教师被孩子牵着鼻子走的课程。琼斯和尼莫认为,教学“是一个教育环境中实际发生的事情──不是理性上计划了要发生的事,而是真正发生的事情”。

目前,国内各地对动态生成性课堂进行了初步研究,取得了一些教学策略的研究成果。华东师大叶澜教授首先提出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她认为“动态生成就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提出了富有创新意识的教学新理念。衢州市龙游县桥下小学的《小学“生成性“课堂构建的研究》从教学模式的构建层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提出了一些教学策略。无锡秀洲区《构建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注重以动态生成的观念来认识语文课堂,以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动和教师及

时处理调控来推进教学进程,探索出了一些有益的策略。江苏省灌云实验小学钱海萍老师的课题《课堂教学中生成性的研究》则侧重从生成性的课堂观出发,以动态生成的观念来认识课堂教学,以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动和教师即时处理多种反馈的方式来推进教学过程,从而建构起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为此,她从三个方面进行生成的研究:1、师生互动的强化。2、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的创设。3、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

本课题将总结吸收这些研究成果的精华,结合我校的教学实践,结合我校学生的实践进行合理的运用。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的理论观点。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这一思想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思想相一致。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生成性课堂教学能使学生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直接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同时又可以使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产生新的生成。本课题的研究,将以建构主义的理论作指导,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开发运用生成资源的途径与策略。

2.系统科学原理。系统科学有三个基本原理:①反馈原理。任何系统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可能实现有效地控制,从而达到目的。语文生成性课堂教学

策略就是为了让课堂信息输出和控制产生一个闭合的回路。②有序原理。任何系统只有开放、有涨落、远离平衡态,才可能走向有序;没有开放、没有涨落、处于平衡态的系统,要走向有序是不可能的。系统开放即与外界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是必要条件;“涨落”指对系统稳定状态的偏离,是实际存在的一切系统的固有特征;而系统只有远离平衡态,才可能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生成性教学设计是具有开放性的,是在破坏这种平衡态的目的下而设计的。③整体原理。课堂中的生成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课前的预设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没有预设也就不会产生生成。任何系统只有通过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结构才能发挥整体功能;没有整体联系,没有整体结构,要使系统发挥整体功能是不可能的。

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具体内容

研究的目标

1.在研究中转变教师的观念,使教师真正的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促进者。改变课堂沉闷、呆板的现状,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树立自主学习意识,培养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出一套系统化、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策略,服务于语文教学,解决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

3.通过课题的研究,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完成素质教育的实施。

研究的内容

1.调查分析我校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反思语文课堂教学在生成性建设方面的得与失。

2.研究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即在课前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进行分析,结合文本的重点预设出能促进产生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3.课堂上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利用。

4.电化教学与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关系。

5.导学案的使用与本课题的结合。

6.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学生生成的关系。

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每位研究者通过搜集、整理和运用现今国内外生成教学与课堂实效方面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靠的理论依据,形成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框架。

2.行动研究法: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以行动研究为基础,通过对语文课堂的观察和反思,并通过理论的学习,总结经验,探索生成性教学的策略,在课题实验课中检验,形成研究的成果。我们努力做到“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为行动而研究”“为研究而行动”。

3.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能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能使教师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提高具体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能力。我们将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和案例分析法对教学实践进行分析概括,全面、深入、系统地揭示经验的实质,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找到可以运用和借鉴的规律性的东西。

课题研究的步骤及预期成果

1.准备阶段:(20xx年11月至20xx年6月)

达成目标:成立课题组,召开课题申报研究会,填写课题申请书;学习有关文献资料,提高对课题内涵的认识,拟定课题研究方案,对课题的目标进行初步研究,撰写开题报告,召开课题开题报告会。

阶段成果:完成立项申请书的填写;完成此课题的内涵与目标的研究;撰写课题报告,撰写研究心得。

2.实施阶段:(20xx年6月至20xx年7月)

达成目标:制订具体的研究计划,并具体实施研究,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始终注意收集多方面的资料,最终形成相关课题的比较丰富的研究素材和资源。

阶段成果:中期研究报告、课题研究论文、建立初中语文生成性课堂教学研究资料库。

3.总结与结题阶段:(20xx年9月至20xx年12月)

达成目标:全面总结,撰写结题报告,编辑《初中语文生成性课堂教学案例》及《构建初中语文生成性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论文》,接受课题鉴定组终期评估鉴定。

阶段成果:课题结题报告;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结集。

课题的组织领导

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马林堂 副组长:田常胜

组 员:刘玉权 韩彦文 王宇峰 王德华

课题研究小组

课题主持人:杨宝林

研究人员:马林堂 田常胜 韩彦文 王宇峰 刘玉权 王德华

任丽娟 孟庆艳 周宏伟 李亚军 罗贤芝

课题研究条件的分析

参加科研课题研究的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课改经验,对此课题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校长为首的校领导班子成员亲自参加本课题的研究。

学校为教师准备了丰富的研究资料,订阅了《中国教师报》《人民教育》《课程教材教法》等报刊杂志。为实验配备了专用的微机和打印机,优先使用多媒体教室,提供较为充足的研究经费。研究时间的支配,教室的使用,人员等一切为课题研究让路。总之,各方面的条件都较为充分,我们有信心对此课题进行研究,完成预期的研究目标,形成最终的研究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作者:叶澜)

《处理课堂动态生成性教学资源的能力》(作者:哈市教育研究院齐玉玲) 《语文课程标准》

《论生成性教学》(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胡庆芳等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