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强势民主》的读书报告

《强势民主》的读后书评

——著 者:[美]本杰明?巴伯

商学院

工商管理(1)班

程鹏(2010811003)

1

关于《强势民主》的读后书评

一、 版本

著作名称:《强势民主》

著 者:[美]本杰明?巴伯

译 者:彭斌等

出 版 社:吉林人民出版社发行

图书查阅号:京电力大00598120

二、 作者介绍

本杰明?巴伯教授的《强势民主》一书自19xx年出版以来就在学术界引起了非常强烈的反应。本杰明?巴伯是美国马里兰政治学教授,巴伯教授不仅是一位思想深邃的学者,同时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位非常关注普通民众生活的社会活动家。

本书不仅反映出作者深刻的理论功底,而且也是针对西方社会实际问题所进行的思考与分析。

————以上摘自译者导

言部分来自百度网页

三、 主要内容、观点介绍

本书主要通过对比强势民主和弱势民主,从而提出有力解决弱势民主的一系列弊端的措施,这就是他所提倡的强势民主。书中,巴伯教授多次强调了强、弱势民主是针对自由主义的辩论和为公民身份的辩论。弱势民主具体化而言就是自由主义民主,其民主的价值是谨慎

2

的,也是暂时的、相对的和有条件的。它服务于排他性的个人主义企图于私人目的,由于自由主义民主根源于这种不稳固的基础之上,所以不能指望它能够形成有关公民资格、参与、公共利益或者公民美德的坚实理论。(本句摘自正文第3页)

而对于强势民主而言,它是参与模式的政治,它是在缺乏独立理据的情况下,通过对正在进行中的,直接的自我立法的参与过程,以及对政治共同体的创造,将相互依赖的私人个体转化为自由公民,从而解决冲突。强势民主的最大优点和特点在于产生了真正自主的政治。(本段摘自正文第160页)

巴伯教授通过围绕自由民主主义的弊端强势民主的优特点进行了这一系列讨论。其中,第一部分阐述弱势民主共有五章。第一章,弱势民主:作为动物管理的政治;第二章,前设概念的结构体系:牛顿式的政治学;第三章,自由主义民主的认识论体系:笛卡尔式的政治学;第四章,自由主义的心理学体系:去政治的人;第五章,20世纪的弱势民主:潜在的病理分析。这五章主要论述了弱势民主,并且强调弱势民主是关于自由主义的辩论。

第二部分分为五章,第六章,强势民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政治;第七章,一种概念体系:参与模式中的政治;第八章,公民身份和参与:作为认识论的政治;第九章,公民身份与共同体:作为社会从在的政治;第十章,真实的现在:现代世界中强势民主的制度化。后五章主要讨论了强势民主是作为公民身份的辩论(以上相关目录摘自本文目录)

四、 个人感受

通读全书,颇有感触。在我看来巴伯教授所提出的强势民主通俗来讲就是公民的政治参与即共同体的政治参与,并且通过改革的方式最终实现民主。于此同时更加强调了政治行动的重要性,核心是讨论并且于讨论中体现参与性的公民行动。

在现代西方史中,自由主义民主已近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活力的政治体系。并且很明显的存在了三种特性,即无政府主义、现实主义和最小政府论。无政府主义的倾向主要是消除冲突;现实主义的倾向主要是压制冲突;最小政府论主张容忍冲突。由此不得不让人联想起1929-19xx年美国的经济危机,在美国经济快速繁荣发展的背后,出现了一系列泡沫式经济。而胡弗依旧采取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他坚守无政府主义即“管的最少的政府是管的最好的政府”在经济已经出现危机时,他仍旧坚持让政府扮演“守夜人”的角色,任由市场对经济

3

进行调控。这种无政府主义体现了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放任,不利于确保公民民主自由的实现。罗斯福新政后,政府对经济进行了干预,强有力的控制了经济以及政治制度的混乱。但是,不难发现,在这一过程之中,危机处理仅仅是政府精英们通过制定政策来维护公众权益并且具有阶级性,其本质维护的仍然是资本主义阶级的统治。

巴伯教授于书中认为,美国好像存在两种民主。一种是由国家政党,总统政治以及官僚机构的方针政策所界定的民主,它是一个围绕在华盛顿周围的遥远世界,它是由政客所组成的圈子,并且将普通公民排斥在外;另一种是有邻里和街区协会,家长教师联谊会,以及公众行动团体所界定的民主。它具有一个不大于城镇或者县的具有密切交往的地域,在那里人们集合而成各种小组来裁决分歧或者规划公共事业。(本段摘自“19xx年版序言”第1页)

在这两种民主中,人们将前一种方式以轻蔑的口吻称之为“政治”而对于后者却是充满喜悦之情去参与。前一种民主是公民通过交出自己的一部分权力,经过选举产生代表,由这些精英代表即所谓的“政客”代表公民的意志进行政治参与。这种形式下,公民在投下选票的同时就已经意味着他们权力被一些精英们所掌控,此时民主就不是广泛意义上的民主,这种民主形式最终沦为了精英统治而不是共同体的参与。正如卢梭所言“在公民愿意自己被代表的那一刻,他即失去了自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巴伯教授提出了强势民主一说,并且认为这是“惟一真正和彻底的民主形式”(本短句摘自正文第177页)

掩卷而思,这难道就足以证明强势民主是惟一真正和彻底的民主形式吗?这是否有些过于绝对化呢。对于强势民主而言,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一种公民自治型的政府模式,即每个公民都能参与到民主行动中去。但是,一个国家想要发展就必须使各组织和各利益集团各司其职。如果都只是进行讨论,进行强调每个公民实现自己的民主权力的话,这个国家必将混乱。这里必须指出的是,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民主和绝对的公平,一切都是相对的,在一些政治活动中如若真要采取强势民主,必将是一种极大的挑战。正如本书于19xx年出版以来,《纽约时报》所评:“巴伯赋予参与思想以制度上的和智力上的活力??其独特贡献不再于他想出了有关立法的建议,而在于他勾勒出一种从可能出现的强势民主实践来看待政治的方式??巴伯的研究室极富原创性的,同时也是极富挑战性的。”(本段摘自译者导言)

对于政治民主而言,诸多政治思想家就民主的含义做过论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 4

英国政治思想家洛克沿袭古希腊民主含义,认为民主是人民的统治;

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进一步发展洛克的理论,提出人民主权原则并认为民主的本质就是人民主权的实现;

20世纪奥地利经济学家约??阿?熊彼特认为民主是人民投票决定权力的归属;

现代美国政治学家R?达尔主张“多元民主”;

马克思认为,民主是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是一种保障公民权利得以实现的国家形式,在阶级社会中,民主具有阶级性。

等等,因此对于巴伯教授的强势民主,其定义是参与模式的政治,它是在缺乏独立依据的情况下,通过正在进行中的,直接的自我立法的参与过程以及对政治共同体的创造,将相互依 赖的私人个体转化为自由公民,并且将部分的和私人的利益转化为公共利益,从而解决冲突。(本段摘自正文第160页)

在对于民主政治的思考中,不得不使人联想起我国的民主政治。我们实行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仅由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代表13亿人民进行最高民主决策。但是,这种民主决策真的能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吗?不禁得打个问号。在我国,实行的是多党合作制,各民主党派有权参政议政,但是前提是以中国共 产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中国共 产 党的执政党地位确立了其执政权,这种精英式统治使民主范围没有最大化,公民参与政治活动的积极性也不高。那么,我国是否应该像英国一样实行渐进式民主呢?这些问题都有待于结合我国国情和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巴伯教授的强势民主对我们也应该有所启发。但是,不得不指出,如要在我国实行这种类似直接民主的强势民主的话,这将占据大量诸如人力,精力,财力,时间等资源。

总之,对于真正的自治与民主,这是一个人们永远不断追求和探索的话题。这段探索路程,注定艰辛。

5

 

第二篇:读书报告-冷眼观民主

冷眼观民主

民主这个令我们爱恨交织的词汇,令多少先贤“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可以说当代的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民主梦,然而这终究是个梦。梦的美好就在于它的纯粹,梦的残酷也恰恰在于它的纯粹难以实现。正如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理智的告诉我们何为民主?卢梭认为:“主权者可以把政府位置与全体人民或者绝大部分的人民,从而使作为行政官的公民作为个别的单纯的公民的政府行使。”由此看来,民主制的核心就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统治。然而这确实违背自然秩序的。这种纯粹的民主制永远都不可能实现。因为这样的制度是建立在淳朴的道德基础之上的。然而众所周知,国家是不讲究道德的,这个世界上永远是少数人统治多数人。民主在带给我们以平等的治理自己、治理自己的社会共同体的希望的星星之火后,却静悄悄的熄灭了。

《正义论》作为我们这学期的必读书目,我想很多人都对其有很多感想,而就我而言,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思想冲击是关于民主制。“允许我们默许一种有错误的理论的唯一前提是尚无一种较好的理论,同样,使我们忍受一种不正义只能是在需要用它来避免另一种更大的不正义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这句话带给我的震撼丝毫不亚于罗尔斯在开篇中的那段慷慨陈词。一直到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民主制都是持怀疑态度的,在我的观念中,民主制是打着多数人利益的幌子对少数人合法权益的明抢。但是民主制照顾到了大多数人的利益,然

而也正是由于它要照顾到多数人的利益,从而使之存在着效率低下和不能够真正抉择出最有效、最完美的方案的缺点。尽管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所在,然而如果我们因此抛弃民主制,那么有什么更好的制度能够替代,不,准确的说,应该是超越民主制呢?难道是柏拉图所认为的“哲学王”之制吗?然而,历尽古今中外的所有君主,谁人敢称“哲学王”?谁人能称“哲学王”?历史遗憾的向我们摊开双手,表示无奈,我们也只能无奈的摇摇头,因而在没有比民主制更正义的制度出现,而民主制有明显比其他制度更有效的情况下,我们选择它也是“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用老师的话来讲就是民主制不是最好的制度,而是最不坏的制度。

《正义论》以严谨的思维态度对正义,对民主有了一个客观理性的阐述。而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的政治讽喻小说《动物庄园》,也从一个通俗易懂的角度,让我对于民主有了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动物庄园》的故事脉络被评论家分析为与苏联的历史乃至整个二十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惊人的相似,在很多共 产 党正在或者曾经执政的国家都能看到动物庄园的类似影子。我甚至与从这本小说中看到了我们的国家这些年的发展历程。这部寓言体小说以文学的语言指出了:由于掌握分配权的集团的根本利益在于维系自身的统治地位,无论形式上有着什么样的诉求,其最终结果都会与其维护社会公平的基本诉求背道而驰。无论什么样的制度,都无法更改人性中对于权力的追逐。而权力产生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的腐败!

关于宗教 关于信仰

回顾这学期我所读的书,于我而言,最大的收获是关于宗教,关于信仰。在此之前,我是一个无神论者,直到读了周国平的《灵魂只能独行》,我依旧坚持无神论,正如周国平所言,“一个人可以不信神,但不可以不相信神圣。一个没有这些宗教信仰的人,仍然可能是一个善良的人。然而,倘若不相信人世间有任何神圣价值,百无禁忌,为所欲为,这样的人就与禽兽无异了。”然而,一本小说却改变了我对于宗教的观点。这本书就是回族作家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一道门,隔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玉的世界,一个是月的世界。这本小说,让我看到了民族的力量,宗教的力量。千百年来,穆斯林那执著近乎疯狂的坚定信仰,令我折服。每日“五时”礼,如此虔诚的祈祷、如此神圣的礼仪。

这个民族所坚守的信念是如此的执著,我认为,一个民族,能够屹立于这个世界中,必然有其文化封闭性,但这种封闭性不是弊端,而是这个民族的特性,是他们的文化认同。虽然在这个开放的世界中,地球小到只剩下一个村,但因为有文化的认同,有了共同的信仰,天下的回回是一家人。这个民族也有着我们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他们有信仰、他们团结、诚信、善良、执著,他们一诺千金、勤劳本分。千百年来的固守与抗争,令他们更加珍重民族之情、同胞之爱。这不正是当下我们的社会所缺失的品质吗?

穆斯林的葬礼上有句祷词“啊,安拉!在我们当中,你让谁生存,

就让他活在伊斯兰之中:你让谁死,就让他死于信仰之中。”灵魂的高贵在于用勇气证明信仰。反观当下的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社会的道德底线一降再降,各种光怪陆离的事件纷纷粉墨登场,你方唱罢我登场,令我们瞠目结舌。温州动车事件、小悦悦事件、校车事件,这一桩桩、一件件匪夷所思的事件就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出现在我们的和谐社会中。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扶起摔倒的老人需要考虑再三?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开车撞到人后要反复碾压受害者?我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额定9人的校车可以硬生生的塞进61名学生?是这个世界太疯狂还是我与社会严重脱节?

有人说,是因为我们的国人失去了信仰,正如梁小斌在30年前的那声呐喊:“中国,我的钥匙丢了。”但是,我想说,不是我们丢失了信仰,而是我们从未有过信仰。有人会反驳,谁说我们没有信仰,儒家传统思想那就是我们的信仰,我们的价值观。我想说,不,不是的,从汉武帝决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思想就不再是一种人生信仰,而是皇帝的御国之术。它也不再给予我们一种发自内心深处最纯真、最虔诚的信仰。它成了万千穷苦书生实现鲤鱼跃龙门,一朝金榜题名,万千荣华尽享的黄粱美梦的唯一途径。信仰被灌注了欲望,何其为信仰!而现在的我们,那些政治家所鼓吹的建设法治社会,依法治国的国策,在带给我们对于公平正义的幻想后,当我们飘飘欲仙,以为自己身处法制社会所创设的理想天堂之时,现实狠狠的给了我们一记耳光,让我们从黄粱美梦中惊醒。依法治国,是句空话,公平正义只是幻想。一切都是政治家们玩的阴谋,噢,不,应该是阳谋。伯

尔曼曾在《法律与宗教》中向我们讲到:“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而在这样一个权力与欲望肆无忌惮的横行,一切都以经济利益为最高标准的国家里,我们没有信仰,因而,我们的国家没有真正的法律,有的话也只是“政治法”,法律只不过是那些卑劣的政治家们玩弄权术的障眼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