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实践活动—自行车里的数学活动报告

 六(1)班 数 学 活 动 报 告

第(    )小组成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课题:自行车里的数学

研究题目:一、蹬一圈,自行车能走多远?


1、车轮的直径是(        )cm.;

2、前齿轮有(       )个齿,后齿轮有(      )个齿。

3、前齿轮的齿数×前齿轮转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                )。

根据以上规律得出:后齿轮转的圈数:前齿轮转的圈数=(                   ):(                  )

4、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                 )圈,后车轮转(               )圈。

5、结论:

蹬一圈,自行车能走的路程=(                )×(                ).

6、蹬一圈,自行车能走(                                )cm.

二、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走得最远?

前齿轮的齿数:          48         40

后齿轮的齿数:  28   24   20   18   16   14

齿数比值:

    六(1)班 数 学 活 动 报 告

———————————————————————————————————————

三、算一算:

前齿轮齿数为:26

后齿轮齿数为:16

车轮直径为:66cm

你能算出蹬一圈,它能走多远?

小明家距离学校大约500米,从家到学校至少要蹬多少圈?

 

第二篇:数学实践活动报告

数学实践活动报告

   小组成员:高二(4)徐婧  邓卢刚    高二(10)王岩松  张嘉培      

   报告撰写:王岩松  徐婧

活动计划:

            8月7日:

            8月19日:

   测量工具:米尺、卷尺、大三角板(直角板)。

   具体活动:

   8月7日(半天):这天下午1:30,全组人员在省常中对面的常州图书馆二楼集合,围着一张会议桌,开始了讨论。我们现在教科书上查阅方法,再加上图书馆资源丰富,我们还特地雄心勃勃地冲进自然科学管得数学区找到《数据与测量》这本书开始翻阅起来,找了半天,由于这本书内容新颖,设计独到,题外内容到是看了不少,还对其中内容进行热烈的讨论,却未能找到与测量宝塔有关的合适的方法。因为书上的方法大多都需要知道角度,而我们没用合理的工具,所以要重新采用新的方法。踏破铁鞋无觅处,兜兜转转了一大圈之后,组长决定准备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方法进行高度的测量。这个方法是我们每个人都熟悉的,想象中其过程和测量自然要比较轻松。但事实告诉我们:实践基于理论而远远高于理论!

我们计划将把米尺放在空旷的地方,然后让组员同时测量两个物体的影子的长度从而计算出高度。

   当天的讨论结束后,王岩松与张嘉培前往天宁寺。由于去的时间较晚影子拉得已经很长了,这无疑给测量带来了难度和更大的误差,被浇了冷水的两人灰溜溜地回了家。(总结反思:要在正午左右时间到达测量地点,方便测量) 回去的路上王岩松同学想到了常州另一个标志性的建筑市政府大楼,于是决定前往市政府大楼观察能否进行测量,记录了一大组目测数据后,当天晚上7点,组中3个同学一起在电脑上开了讨论组进行商讨,我们认为由于大楼的厚度非常长厚,即宽较长,且大楼方向并不是正南北向,太阳光照射时,并不只投射在地上一个面,而是将正面及侧面一起斜射到了地面上,这将给计算带来很大困难。于是决定放弃。对于他在路上发现的常州第一高楼,能测出第一高楼的高度其意义当然非同一般,但考虑到测量的设备、人员和资源有限,我们最终还是决定放弃测量常州第一高楼。由此可以看出天宁宝塔的塔形是非常适于测量高度的,它近似圆柱形的形状使投射面不会受到光线的方向而不同,这给我们的后期计算带来了便利。否决了其他建筑,小组人员便心无旁骛地正式投入常州天宁宝塔的测量中去了。

8月14日,去乐购采购必要的测量工具。在超市几经询问都没有找到100米的卷尺。最终我们将就着买了个50米的。

   8月19日(全天):全体组员在早上九点半在图书馆门口集中。满心欢喜地出发去天宁宝塔,这是徐婧突然想起,凭手上的工具,根本没办法保证米尺与地名垂直,于是赶紧去买三角板,实地一用才发现,粗糙的地面和相对直角板而言又厚又宽的米尺很难在小小薄薄的三角板的支持下保持垂直,由于数字较大,在三角板的对齐上失之毫厘,最终的结果可会差之千里!这时我们联想到通技课时用到的钢制直角板,于是4个人再风风火火地冲进学校找到值班老师,天助我们也,正巧在办公室发现了一把直角尺。

扛着工具来到了红梅公园,四人坐在塔下的楼梯上等待放晴,万般焦急地等待了半个小时之后,天空却迟迟不肯放晴,哪里有影子呢!无奈,我们决定重新找个测量对象,经过一个上午的选择,定为测量花园附近的一座电视信号传送的塔。因为附近比较空旷容易测量。等到下午的时候出现了太阳,我们抓紧时间测量,王岩松负责总指挥,也就是技术指导,张嘉培拿着米尺和三角尺东奔西走,邓卢刚读数据,徐婧手执笔纸画出草图并记录数据。在下午两点十五完成了任务。

                                                                                                       

  测量过程:

1.将米尺竖直放置在地面上,用卷尺测量其影长。  

2.计算在该时刻(两点左右)的物体高度和影长的比例。

3.将阳光视为平行光线,则在同一时刻tanθ不变。用卷尺测量电视塔影长。

4.利用测得的数据,计算电视塔高度。

5.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6.

测算公式:

   Tanθ=L影长/L尺高

   L物体=L物体影长/tanθ

  

  测量结果

 

    结论:测量出电视塔高度大约为36.72米,测量误差正负一米范围内。

    总结:这次实践活动成功地运用了三角函数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测量一未知物体的高度)。通过实践,我们发现,任何事情并不都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以这次活动为例,首先我们要选取一个合适的时间点,由于太阳在不同时间的照射角度不同,一般选取12点前后两小时,此时影长较短,便于测量,第一次活动,由于对时间考虑的不充分,加之想测量的建筑物有比较高,所以失败了。由此我们知道,在做实践之前,不仅要制定理论上的方案,还要把很多实际因素考虑进去,交通、天气、资金、可行度等都是定计划时考虑的重要因素。第二次活动,由于事先准备充分,加之实验难度不大,所以很快就完成了实验。

这次的活动,是我们首次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虽然并不能造福生活,但也着实是4个高中生在数学实践上迈出的重要一步。我们将细细体味活动中的得失,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将理论运用于生活!

            

                                                                       8月20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