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教育读书笔记

《理想国》读书笔记

读了这本柏拉图最著名的代表作,也是西方哲学家几乎一致认为是一部“哲学大全”的《理想国》,受益匪浅。这份收获里有对柏拉图塑造的“理想国”这一“乌托邦”的向往,但同时又有对这终究只是一个“乌托邦”的遗憾。我是白话版和吴献书翻译的古文版对照阅读的,因此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自认为更加到位一点。

全书通篇都是以苏格拉底为主体的对话形式,用现代的话来说其实就是苏格拉底和很多不同的人辩论集,而用书中就是克法洛斯所谓的“清谈”。对于书中的一些场景描绘,个人觉得恰到好处,很巧妙地将一本比较深奥的哲学著作变得更加生动,更加让人有阅读的兴趣。

由于《理想国》全书以“正义”为线索,因此对书中的“正义”感触良多,另外,对书中克法洛斯所做的对人生的阐述以及柏拉图的教育观也印象深刻。

一、柏拉图的人生观

文章开头由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的对话引出了柏拉图对于人生的看法,其中包括了人类普遍也是最典型的“惧”与“爱”,这里的“惧”指的是人对衰老的恐惧,而“爱”则代表人们对金钱的贪婪。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还提到了一个令有钱人们非常苦恼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财产和死亡的关系。

对于苏格拉底晚境是否是痛苦的的提问,老克法洛斯是这样回答的“依我看,问题倒不出在年纪上…上了年纪的确使人心平气和,宁

静寡欲。到了清心寡欲,弦不再绷得那么紧的时候,这境界真象索福克勒斯所说的,象是摆脱了一帮子穷凶极恶的奴隶主的羁绊似的。苏格拉底,上面所说的许多痛苦,包括亲人朋友的种种不满,其原因只有一个,不在于人的年老,而在于人的性格。如果他们是大大方方,心平气和的人,年老对他们称不上是太大的痛苦。要不然的话,年轻轻的照样少不了烦恼。”由此可见,柏拉图认为人的晚境的痛苦与否并非是衰老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人本身的性格。对于这一说法,我深表赞同,从物理学上讲,衰老是一个自然过程,而痛苦则是人的精神层面的感觉,从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见一些容光焕发、淡定从容的老人,他们的身体确实是已经衰老了,但是他们的精神依旧年轻,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就像章含之所说“我要优雅地老去”。

在人们毕生所追求的“万贯家财”的意义上,克法洛斯有他独到的见解,他认为钱财的最大好处是能让你成为一个问心无愧的人,“正象品达所说的:晚年的伴侣心贴着心,永存的希望指向光明。他形容得很好,钱财的主要好处也许就在这里。我并不是说每一个人都是这样,我是说对于一个通情达理的人来说,有了钱财他就用不着存心作假或不得已而骗人了。当他要到另一世界去的时候,他也就用不着为亏欠了神的祭品和人的债务而心惊胆战了。”

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柏拉图式的人生观里性格是决定人生幸福或者痛苦最重要的因素,只要内心强大,那么衰老便不值一提。至于钱财,那只是让人心定的一种工具,而决非生活的全部。不得不说,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柏拉图的人生观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的。

二、“正义”论

贯穿全书的“正义”由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的闲谈开始,先后与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以及格劳孔和他的弟弟阿德曼托斯围绕“正义”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首先,克法洛斯和其继任者玻勒马霍斯似乎与苏格拉底达成了这样的默契认为,“正义”即“讲真话”和“归还所应归还的债务”,这一点作为伏笔,实际上在整个《理想国》中都提及了。甚至可以说,理想的城邦必须由哲学家们采用“讲假话”的方式才得以构建。苏格拉底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这不在“正义”的考虑范围之内而不必大费周章地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这一观点先明确成为“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然后再以“假使朋友真是好人,当待之以善,假如敌人真是坏人,当待之以恶,这才算是正义”对正义进行界定,最后再得出“正义是人的一种德性,那么人不能用一种不正义的行为使他人正义,也不能用一种正义的行为是他人不正义”这一结论,才把玻勒马霍斯给绕晕掉,使他倒向自己这一边。

接着是跃跃欲试的诡辩家色勒马霍斯以“强者的利益才是正义”的具有反动色彩的观点向苏格拉底提出了挑战。 这段对话讨论的主题有两个,一是正义是否是“强者的利益”,另一个是“不正义的人和正义的人,哪个更加快乐?”在第一个主题上,色勒马霍斯通过各种政府对法律的制定都是以对自己有利出发,并以“法律明告大家:凡是对政府有利的对百姓就是正义的”,从而认为“在任何国家里,

所谓正义就是当时政府的利益。政府当然有权,所以唯一合理的结论应该说:不管在什么地方,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针对这一点,苏格拉底以“任何技艺都不是为它本身的,而只是为它的对象服务的”为基础,以医生和舵手为例子,从而推出,统治者的一言一行都是为了老百姓的利益的。 这样一来,色拉叙马霍斯的观点就被倒了过来,正义变成了“弱者的利益”,而不是“强者的利益”了。

在第二个主题,也就是“正义的人和不正义的人哪个更快乐”这个问题上,色拉叙马霍斯认为“最不正义的人就是最快乐的人;不愿意为非作歹的人也就是最吃亏苦恼的人。”而得出“正义是为强者的利益服务的,而不正义对一个人自己有好处、有利益”的结论。对于这一论断,苏格拉底先是以“正义者只压制异类,而不压制同类”“不正义者既压制同类也压制异类以获取更大的利益”为基点展开了类比,从而证明了“正义是智慧与善,而不正义是愚昧无知”,接着又以“即使是不正义的人群内部,也需要有正义,否则就不能实现他们不正义的目的” 驳斥了“不正义比正义更强有力”的观点,最后以眼睛、耳朵、心灵的功能为例,用“功能论”彻底推翻了色勒马霍斯的观点。

两人循序渐进又条理清楚的思辨思维让人叹服,然而对于“正义”的定义却依然没有弄清楚。最后上场的是格劳孔和他的弟弟阿德曼托斯,他们接过色拉叙马霍斯的话题,论述了种种不正义比正义更加优越的现象。格劳孔认为“善”有三种,第一种是本身是好的,不去考虑结果;第二种是过程和结果都是好的,第三种则是过程不好,但是

结果是好的。 苏格拉底认为的正义是第二种,不但过程好,结果也好,当然这是理想状态。可是一般人却把正义归为第三种,他们图正义带来的名利,可是讨厌正义本身。因此格劳孔从三个方面说明了一般人对于正义的否定态度。 首先是从“正义的本质和起源”来看,在这一部分格劳孔提出了他的“契约论”,即“人们在彼此交往中既尝到过干不正义的甜头,又尝到过遭受不正义的苦头,那些不能专尝甜头不吃苦头的人,觉得最好大家成立契约:既不要得不正义之惠,也不要吃不正义之亏,这才开始订法律立契约”。其次是“那些做正义事的人并不是出于心甘情愿”,因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另外,在这一部分,阿德曼托斯做了“人们赞颂正义,并不是因为正义本身好,而是因为正义带来的名和利”的补充。 最后一个观点是“不正义的人日子要比正义的人的日子好过多了”。

在这一部分苏格拉底认为要想弄明白人的正义到底是什么,不妨先弄明白城邦的正义到底是什么,由大见小,从而引出了“城邦正义”这一内容,并从社会分工、教育等方面开始绘制他“理想城邦”的蓝图,最后从对史诗的讨论中,最终赋予了正义崇高的独立的“理念”地位。

简要地叙述完书中最重要的“正义”的发展,我不得不再次表达对柏拉图的敬佩。只是对一个“正义”定义的探讨竟衍生出了那么多的内容,不得不承认“这是一场伟大的斗争”。虽然直到书的末尾,我们也没有看到一个关于“正义”的明确的定义,但是我们认识到,一个理智的人会处理好心灵和身体的关系,会正确对待金钱,会正确

对待荣誉,这种人不会再现在那些僭主横行的城邦,他们只会出现在“理想国”之中,不管这个理想国是现在能实现还是将来才能实现,甚或是永远不能实现。

三、柏拉图的教育观

书中柏拉图对教育的看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教育内容,另一个是教育目的。

在内容方面,柏拉图特别重视对人的音乐文艺教育和体育教育。他认为“音乐和体育——服务于人的两个部分——爱智部分和激情部分。这不是为了心灵和身体,而是为了使爱智和激情这两部分张弛得宜配合适当,达到和谐。”在这里,想特别说一下音乐在柏拉图眼中的作用,在他看来,音乐本身是没有什么害处的,但当它被作为一种工具时,就会成为一种精神性的东西一点点地渗透到人们的心灵里去,以此改变人们的性格和习惯,再渐渐地扩散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再由人与人的关系肆无忌惮地流向法律和国家的政治制度。

从这里我们很明显的可以看出,这里的音乐已经成为统治者进行“舆论控制”的一种工具,可以说是以不正义的手段进行所谓的正义的统治。

在教育目的方面,他认为护卫者必须挑选那些“最愿毕生鞠躬尽瘁,为国家利益效劳,而绝不愿做任何不利于国家的事情的人”,这也就是进行教育的目的,即培养“正义”的人来维护当下的统治。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认为必须“从他们幼年时起,就考察他们,要

他们做工作,在工作中考察他们”,并且用各种诱惑去考验他们,以使他们能够无坚不摧。

但是,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也有很多落后的地方。比如在讨论“讲故事”也就是教育的风格当中,他存在着很严重的歧视女性和歧视奴隶的思想,他认为女性“与丈夫争吵,不敬鬼神,得意忘形;一旦遭遇不幸,便悲伤憔悴,终日哭泣。”至于奴隶,他也表示了极度的蔑视。这些虽然与柏拉图的时代背景有很大关系,但都是与我们现代社会很不相称的。

读到书的末尾相比起开头的敬仰,更多的是一份遗憾,因为总的来看,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不可能实现的。里面有很多不现实的主张,比如共产共妻之类的;里面也有很多容易被独裁者利用的东西,比如思想钳制等等。 当然这本书也有很多伟大之处,全书闪烁的智慧的思辨光芒让人睿智,对城邦构建、政治法制的探讨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

 

第二篇:理想国的教育思想

《理想国》的教育思想

2005151 赖水随

在古代和中世纪,由于科学还没有以独立的形态出现,而是混合成为一个整体,哲学家又往往是教育家。柏拉图也是如此,他没有专门的教育学著作,那个时候也没有我们现在意义上的教育哲学,可是在他的教育教学生涯中却充分彰显出了他的教育思想。通过过柏拉图的著作《理想国》,我们可以清楚知道柏拉图的教育哲学和教育思想。

一 教育哲学的理论基础——哲学思想

1.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即每一具体事物都有其名,凡是同名的事物都有其共性,这一共性是具体事物依据的原理,存在的根据,这就是柏拉图“理念”论。

2.柏拉图的认识论和知识论

柏拉图的认识论是建立在其哲学本体论“相”论之上的。他认为,对每一具体的认识所得到的仅仅是意见,而不是知识,只有对“相”的认识才是真正的认识。我们唯一能够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能够运用我们的理智来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要想重新获得知识就得回忆,是“不朽的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3.柏拉图的政治学说

3.1柏拉图的正义论

柏拉图将正义定义为:“每个人都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正确的分工乃是正义的影子,心灵的各个部分(理智、激情、欲望)各起各的作用,领导的(理智)领导着,被领导的(激情、欲望)被领导着[1](P154)

3.2“哲学王”思想

柏拉图提出,要改革贵族政治,实现正义的国家——理想国,最根本的条件和途径就是哲学家当国王。实现哲学王的目的是让有 知识的奴隶主贵族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3.3城邦及其理想国家的制度

柏拉图认为一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这几种美德之间应该形成一定的关系,即智慧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因素,勇敢和节制服从智慧的指导,他们分别代表统治者、护卫者、劳动者,这3种人各就其位,各尽其责,3种美德以及城邦中的3个等级之间 的这种关系就是正义之所在,这就是一个正义的国 家。在这个国家中任何人不得拥有任何私有财产,实现共产制度,取消家庭,实行共妇、共子,不准把公有的东西说成“这是我的”。

4.柏拉图关于人的学说

4.1关于人的等级性的思想

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由理性、意志和情欲3个部分组成,相应地,人具有智慧、勇敢、节制3种品德。他把全社会的人分成金、银、铜铁3类,各类人皆具有相应的品德和职能。第l类人是用金子做成的,通晓“善”的理念,具有智慧的品格,有更多的闲暇去掌握治国的知识和才能,是国家的统治者。第2类人是用银子做成的,其品格是勇敢和意志,应担当保卫国家的重任。第3类人是用铜铁做成的,其品格是节制,他们处于社会最下层,是农民、商人和手工业者,为国家提供产品。同时柏拉图也相信有时不免金父生银子,银父生金子。金银父生铜铁子,铜铁父生金银子,那么就应当把他们放到恰如其分的位置上去,如果农民工人的后辈中间发现其天赋有金有银者,他们就要重视他,把他提升到护卫者或辅助者中间

去。

4.2男女平等的思想

柏拉图打破了古希腊人轻视妇女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妇女和男子一样可以担任统治者和辅助者的观点。“各种的天赋才能同样分布于男女两性。根据自然,各种职务,不论男的女的都可以参加。只是总的说来。女的比男的弱一些罢了”[1](P215)。柏拉图主张不分彼此地使用女子,给女子与男子同样的音乐、体操教育和军事教育,女子也可以在健身房里赤身裸体地和男子一起锻炼。

二.教育思想基础——教育哲学

在柏拉图看来教育不仅是选拔哲学王的过程。同时也是鉴别人才,培养道德的一种方法。惟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人民培养道德与学识,而使每个人的内心不期而然地合乎正义,城邦里的任何人都必须经过教育和培养。

1..教育的本质

柏拉图认为,教育是一种使灵魂尽可能容易、尽可能有效地转向的技巧,“教育实际上并不像某些人在自己的职业中所宣称的那样,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来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好像他们能把视 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1](P143)。他把人用于学习的器官比作眼睛,“整个身体不改变方向,眼睛是无法离开黑暗转向光明的,同样,作为整体的灵魂 必须转向变化世界,直至他的‘眼睛’得以正面观看实在。观看所有实在中最明亮者”

[1](P277)。教育就是要“想方设法努力促使灵魂转向”,使心灵排除可见 世界变幻无常、纷纭莫测的干扰,从感性事物中解脱出来。使心灵纯化,转向真理,转向善的理念,去认识理念世界。

柏拉图注意到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要求国家严格控制教育。把教育看作是建立一个理想社会秩序的工具。他主张对统治阶级适当的教育是政治的主要工具,必须依靠教育防止统治阶级的退化。教育必须为政治服务,教育的内容必须适应奴隶等级制度的需要。柏拉图极力主张对儿童进行善的教育。只把那些好的正义、勇敢、节制的知识教给他们,这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维护奴隶制政权。

2.教育的目的论

柏拉图关于教育目的之思想与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柏拉图一直在追寻的乌托邦——理想国由3个阶级的人构成。即护国者、卫国者、生产者。这3种人要各司其职,每个公民按其天赋各做各的事,不相互干扰,各安其位,各从其事,在上者治国有方,在下者不犯上作乱,人民就成为正义的人民,国家就成为正义的国家。教育的目标定格为建立理想之国,实现正义之国。在这个总目标下,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爱学习和爱智慧”的理想国家的统治者和卫国者,塑造灵魂的内在和谐。教育就是要培养接受“理念世界”,认识最高主宰——善理念,具有高贵的品德修养,爱国爱民的统治者。

我们可以看出,柏拉图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在孩子们身上培养音乐的机敏与身体的灵巧;不是通过神话以及诗歌中的神与英雄作为榜样。以提高青年人的热情和精神;也不是通过神话以及诗歌中反映的人类生活来培养政治的和实践的智慧。柏拉图根据其哲学的基本理念,主张要培养善的理念,就要让认识相,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知识。它不是去告诉人们相是如何的。而是要使人的灵魂从关注可见世界转向可知世界。教育的过程就是灵魂的转向过程,逐渐脱离可见世界,向上升到相界,获得相的知识。

2.3教育阶段论

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实践是柏拉图教育阶段论的基础,受到那时教育思想的影响,他把人受教育的时间分成了几个阶段,并且从教育组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等方面分别对各个阶段进行了阐释。

首先是幼儿教育阶段。柏拉图认为“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那么对人的教育培养应该从幼儿时代开始。因为人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他塑成什么形

式,就塑成什么形 式。所有的幼儿从开始就由政府负责保育和培养,幼儿阶段主要以游戏的方式,并通过游戏的精神去感染他们的心灵。然后,从10岁开始学习初等知识,主要是音乐和体育;到了21岁的时候,学习高等科学知识,主要是算术、几何学和其他预备性科目,直到31岁,才正式学习辩证法,5年过后,参加实际工作锻炼。到5岁上,那些在实际工作和知识学习的一切方面都以优异成绩通过了考试的人必须接受最后的考验。在剩下的岁月里,他们得用大部分时间来研究哲学;但是在轮到值班时,他们每个人都要不辞辛苦管理繁冗的政治事务,为了城邦而走上统治者的岗位——不是为了光荣而是考虑到必要。这也体现了柏拉图的终生教育的思想。

2.4道德教育论和艺术教育论

思想家们认为社会之所以衰败是由于人们的道德沦丧。而道德沦丧又是因为教育的不当引起的。柏拉图的道德感是建立在理性认知基础上的,只有对最高善的认识才能够确保行为的道德性。如果不知何谓善,何谓不善,懵懂糊涂地跟从先例或习俗行事,即使能中规中矩,也不算是道德行为。“善”是柏拉图在伦理道德上追求的最高目标,“善”的养成又必须依赖于知识的掌握。虽然柏拉图在批判诗歌、故事、音乐等对人道德形成的不良影响,但是他也很注重通过音乐和诗歌,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柏拉图主张只有具有一定音乐素养的人,才被视为有教养的、值得尊重的人。城邦道德状况的好坏,公民精神状态的优劣,都要归于诗歌艺术的影响。柏拉图认为除了法律等严格的行为规范外,人们耳濡目染的艺术是人道德观念赖以形成的最重要途径。凡是倾向于使人的审美情趣变得高尚的东西,就同样会使人的道德修养提高。柏拉图主张用音乐来陶冶人的灵魂,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兄弟友爱,道德律令,永生观念”的道德观念。

柏拉图认为“教育就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所以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在柏拉图的眼中是基本的教育。他认为接受音乐教育能够使“节奏”与“和谐”深深地侵入人的心灵,变得温文有礼,就会厌恶丑恶的东西,赞赏优美的东西,使人的心灵成长得既美且善。体育教育的目的不仅锻炼身体、增进健康,而更主要的是锻炼“心灵的激情部分”,培养勇敢的心理品质。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的结合,最终能够使人的心灵和谐发展,形成高尚完美的品格。

三.教育思想——教育主张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他的教育哲学基础上的,从他的教育哲学思想我们可以知道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张。

1.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的设想

1.1学前教育

儿童在3岁以前,由女仆专职负责饮食起居;教育则由国家最优秀的公民来监督实施。3—6岁的儿童要集中到神庙的儿童游戏场上,由国家选派公民监督教育,饮食起居由女奴负责。教育内容主要是讲故事、做游戏、学音乐等。柏拉图对幼儿教育很重视,认为讲给幼儿的故事要经过挑选,剔除不健康的;应选择那些能激发幼儿勇敢、正义和高尚品德的故事。在组织游戏时,方式和内容要有精心的安排,不要经常变化,否则会影响其成人时对国家和法律的忠诚。

1.2普通教育

柏拉图提出了强迫儿童受教育的主张,儿童6岁开始入男女分校学习,接受同样的教育,并且根据各人的兴趣、爱好分别进入国家办的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和体操学校学习。这些学校的学习内容很丰富:阅读、书写、计算、唱歌、音乐、体操、骑马、射箭等。这一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情感和道德,发展儿童灵魂中的低级部分,形成节制的品德。16岁毕业后,大多数人,尤其是手工业者、农民的子弟要进入社会做一个顺从的劳动者。而奴隶主子弟在17—20岁期间要接受较高一级的教育,培养他们的意志和勇敢,使之成为保卫国家的军人。体育训练是主要的学习内容,其次还要学习军人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例如,算术、几何、天

文、音乐,这是柏拉图的首创,被称之为“后四艺”。这一阶段的学习结束后,大多数奴隶主子弟结束学习,担负起保卫国家的职责,成为军人。只有极少数的人可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受教育。

1.3高等教育

国家对极少数具有金质潜能的奴隶主子弟施以高深的教育,从20岁至30岁这十年内以研究哲学,即辨证法为主,兼学“后四艺”。但这个时期学习后四艺的目的与军人的学习目的不同:军人的学习是为了应用;而现在的学习则是为了锻炼思维,为了使思想接近世界最高的理念——神。辨证法是所有内容中的统率学科。柏拉图认为只有精通辨证法,才能学好其他学科,并非人人都可以研究辨证法,而是只有成年人中那些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人才能研究。这个阶段的教育结束后,学生可以担任国家的高级官吏。其中的极少量的天资聪慧的,造诣较深的人可继续受教育,用20年的时间来研究辨证法,培养学生用理智去衡量各种事物。这是最后阶段的教育,学生50岁毕业后可担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同时也成为哲学王。到此为止,柏拉图的培养“哲学王”的教育目标就完成了。

柏拉图教育体系的特点十分明显,它是以培养哲学王为其最高目的的。但柏拉图的精英教育思想中也包含着大众教育因素,即主张所有的儿童都要接受普通教育。他还明确提出了强迫教育的主张,要求所有的孩子到一定年龄都无一例外地要接受学校教育,不管他们的父母是否乐意。

2.教育是国家的事业

柏拉图首先提出了一个观点,即“教育和培养”是国家当政者应当注意的大事。然后从教育对国家的作用谈起,阐述了教育是国家事业的道理,强调国家的领袖们对教育这种大事不能等闲视之。

在柏拉图看来,教育对于国家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人们受了良好的教育就能成为事理通达的人”,处理所有的事情会遵循一个原则,即“朋友之间不分彼此”,社会中的人与人关系便会融洽,国家秩序也因此稳定。其次,教育可以不断改善国家公民的素质,从而使国家“象轮子转动一般,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前进,”“因为良好的培养和教育造成良好的身体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再接受良好的教育,产生出比前代更好的体质,这除了有利于别的目的外,也有利于人种进步”。第三,教育可以防止音乐的“翻新”,从而防止国家制度的变更。一方面,柏拉图十分重视音乐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他又坚决反对音乐的变革。他认为,音乐对政治的影响力量是:“别的害处是没有,只是它一点点地渗透,悄悄地流人人的性格和习惯,再以渐大的力量由此流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再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肆无忌惮地流向法律和政治制度,??,它终于破坏了公私方面的一切。”音乐改变了,国家制度也就随之改变了。柏拉图强调,国家的领袖们必须认清这一点,不要让“国家在不知不觉中败坏了”。第四,教育可以养成人们守法的习惯和良好的行为举止,从而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他说:“如果孩子们从一开始做游戏起就能借助于音乐养成遵守法律的精神,而这种守法精神又反过来反对不法的娱乐,那么这种守法精神就会处处支配着孩子们的行为,使他们健康成长。一旦国家发生什么变革,他们就会起而恢复固有的秩序”而且,“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成人,他们就能自己去重新发现那些已被前辈全都废弃了的看起来微不足道的规矩。例如:年轻人看到年长者来到应该肃静;??要起立让座以示敬意;对父母要尽孝道;还要注意发式、袍服鞋履;总之体态举止,以及其他诸如此类。”第五,教育可以培养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的美德,从而维持国 家良好的政治秩序。他希望,国家的当权者不要把气力花在不停地修改和制定法律上,而要在培养人们的美德上下工夫,因为美德是良好政治秩序的基础,如果政治秩序不良,“法律和宪法是无济于事的。”

注 释:

[1](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