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矿生产能力现状评价报告

评价报告

      级:     11级安全工程                   

       名:                         

       师:                           

         间:      2013/12/26                   

陇东学院能源工程学院


摘要: 该矿存在的主要危险因素是水灾、火灾、顶板事故以及瓦斯事故等,通过定性的分析方法分析瓦斯事故和顶板事故,对避免事故的发生提出建议。定量分析火灾,分析存在火灾的原因以及采取避免事故发生的措施。


 

前    言... 5

第一章  概  述... 6

第一节  安全评价对象及范围... 6

第二节 安全评价依据... 6

第三节 D矿矿井概况... 6

第四节  矿井生产慨况... 6

第五节  矿井各系统概况... 6

第二章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6

第一节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的方法和过程... 6

第二节 危险、有害因素分类... 6

第三节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6

第三章 定性定量分析... 6

第一节 瓦斯预先危险性评价... 6

第二节 煤矿火灾事故树评价分析... 6

第三节 顶板事故预先危险性评价... 6

第四章 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6

第一节 瓦斯事故的防治... 6

第二节  火灾的防治... 6

第三节 顶板事故的防治... 6

第五章 安全评价结论... 6

第一节  评价结果与评价结论... 6

第二节 评价结论的编制原则... 6

第三节 评价结论的主要内容... 6

 

 

 

 

 

   

为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法》,推进安全生产许可制度的实施,提高煤矿的本质安全程度和安全管理水平,减少与控制煤矿生产中的危险、有害因素,降低煤矿生产的安全风险,预防事故发生,保障煤矿职工的生命及财产安全。根据《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的规定,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D矿委托世纪万安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承担该矿的安全现状综合评价工作。接到委托后,我评价机构根据本次评价工作的要求和特点,及时成立了评价项目组,项目组成员专业齐备、业务熟练、现场经验丰富、责任心强。评价工作以《山西省煤矿安全现状综合评价指导意见》和《煤矿安全评价导则》为指导,以《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煤矿安全规程》等法律法规为依据,本着科学、公正、认真、负责的态度,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并重的方法,对云岗煤矿的安全基础工作、管理水平、生产及辅助系统的安全现状等进行综合评价,对《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中规定的条件给出了明确的结论,并针对该矿井的安全生产现状提出了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对于此次评价工作,有关各方予以高度重视,山西省煤矿安全监察局对评价工作实行全过程监督指导,集团公司及云岗煤矿积极配合,为此次评价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和组织保证,从而使此次评价工作得以顺利完成。

本报告力求反映该矿安全生产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希望能对该矿今后的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和促进作用,给政府主管部门了解矿井现实情况和实施安全监督管理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本项目的实施完成得到山西省煤矿安全监察局、大同煤矿集团、云岗煤矿有关领导及专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谨表谢意!

   


第一章   

第一节  安全评价对象及范围

    一、评价对象: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D矿

二、评价范围:本次煤矿安全现状综合评价的范围包括云岗煤矿的生产系统、辅助系统和安全管理模式及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其内容如下:

(1)识别煤矿生产中的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其危险度;

(2)评价煤矿安全管理模式对确保安全生产的适应性,明确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管理机构及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生产制度等安全管理相关内容是否满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及其落实执行情况,说明现行安全管理模式是否满足安全生产要求;

(3)评价生产系统和辅助系统,明确是否形成了煤矿安全生产系统,对可能的危险、有害因素,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4)评价各生产系统和辅助系统及其工艺、场所、设施、设备是否满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

(5)评价煤矿安全生产保障体系的系统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明确其是否满足煤矿实现安全生产的要求。

(6) 对各系统生产能力进行核定 ,评价其是否符合安全需求。

三、评价程序

1.前期准备

与企业签订合同→组成评价小组与技术专家组→确定项目负责人→明确被评价对象和范围→收集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评价项目有关资料。

2.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根据评价项目周边环境、生产工艺流程或场所的特点,再参考分析该矿井和类似矿井安全生产事故统计资料,识别和分析其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

3.划分安全评价单元

在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评价的需要,按生产工艺功能、生产设施设备相对空间位置、危险有害因素类别及事故范围,将评价项目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且具有明显特征界限的评价单元。

4.对主要系统生产能力进行计算及选择安全评价方法

根据被评价单元的特点,进行生产能力计算,评价其是否满足安全需求。并选择科学、合理、适用的定性定量评价方法。

5.定性、定量评价

根据选择的评价方法,对危险、有害因素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以确定事故可能发生的部位、频次、严重程度等级及相关结果.

6.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根据定性定量评价结果,提出消除或减弱危险、有害因素的安全技术控制措施及建议。这些措施及建议主要包括:安全工程设计方面对策措施及建议;安全管理方面安全对策措施;工艺、设备、装置方面安全措施;应采取的其他综合安全措施。

7.作出安全评价结论

简要列出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评价结果,指出评价项目应重点防范的重大危险有害因素,明确应重视的的重要安全对策措施,给出评价项目从安全生产角度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的结论,给出各系统生产能力是否满足安全生产需求的结论。

8.评价报告编制与评审

撰写《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D矿安全现状综合评价报告》(初稿)→内部讨论、修改→提交《评价报告》(送审稿)→组织专家对安全评价报告(送审稿)进行评审→修改、完善评价报告(送审稿)→形成《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D矿安全现状综合评价报告》(正式稿)→将安全评价报告报送当地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备案。

 

图1-1  云岗煤矿安全评价工作程序

第二节 安全评价依据

一、法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7、其它有关的法律

二、法规

1、《煤矿安全规程》

2、《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

3、《煤矿安全监察条例》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爆破物品管理条例》

5、《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

6、《矿井地质规程》

7、《矿井水文地质规程》

8、《山西省煤矿安全监督管理规定》

9、《煤矿安全评价导则》(煤安监技装字[2003]114号)

10、《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11、《煤炭生产安全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

12、其它有关的法规

三、标准

1、《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50215-94)

2、《矿山井巷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13-90)

3、《煤矿井巷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MT5009-94)

4、《煤矿矿井机电设备检修质量标准》

5、《煤矿矿井机电设备完好标准》

6、《煤矿井下保护接地装置安装、检查测定工作细则》

7、《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及考核评级办法》

8、《矿井安全监测系统质量标准》

9、《煤矿井下粉尘防治规范》

10、《矿井防灭火规范》

11、《煤矿防治水工作条例》

12、《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

13、《矿井瓦斯抽放管理规范》

14、《建筑防雷设计规范》

15、《工业企业噪音控制设计规范》

16、其它有关的规范和标准

四、有关技术文件与资料

1、矿井地质勘探报告

2、矿井设计文件

3、煤矿生产事故统计资料

4、安全专项投资情况

5、煤层安全参数鉴定报告

6、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及批复

7、该矿提供的其它相关资料

第三节 D矿矿井概况

 一、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井田范围及四邻关系

云岗井田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18km,云岗镇西。井田范围为井田南北长13.11km,东西宽5.75km,井田面积59.0003km2,井田东与晋华宫井田、吴官屯井田及云岗石窟保护煤柱相邻,南与煤峪口井田、忻州窑井田相邻,西与姜家湾井田及大同市社队小窑区相邻,北与大同市北郊区小煤窑区相邻。

2、交通情况

旧高山至大同的铁路支线及左云至大同的公路沿十里河通过本井田,大同站北接京包线,南连北同蒲线,东去大秦线可通往全国各地,且井田内各村庄之间均有简易公路相通,交通可谓方便。

3、自然地理及气象状况

本区属高原地带,属干旱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夏季炎热,气候干燥,风沙严重。

4、地震

本区地震基本烈度在《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300万)》上划定为7~8度。

二、主要自然灾害

主要自然灾害有:水、火、瓦斯、煤尘、顶板冒落等,此外,还有机电、运输、提升等生产事故。

三、矿区开发简史和小窑分布情况

1、矿区开发简史

D矿1966年由山西煤矿设计院提出建井设计,开拓方式采用立井、大巷、盘区石门溜煤眼前进式开采至井田边缘,井型设计为270万吨/年,1973年3月31日第一期工程完工,设计生产能力150万吨/年,1974年达产。1975年6月二期工程投产,设计生产能力120万吨/年。1980年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年生产原煤273万吨。

目前全井田已经开采的煤层有2-3(21-3)、3、7-3(72-3)、8、9、11-1(10~11-1)、12-1(121-2)七层煤,上部2-3(21-3)、3、7-3(72-3)煤层开采基本结束,进入回收阶段,8、11-1(10~11-1)、12-1(121-2)5层煤层为当前的主要开采煤层。

2、小窑分布情况

井田周边侵入到本井田的小煤窑有:党家洼煤矿、解放煤矿、上深涧及瑞丰煤矿(马房大西沟)分别越层越界至3、7、8、11-1号煤层。

目前小煤窑积水区主要有解放煤矿11#层破坏区、白庙明渠矿、吴联煤矿2#层十里河破坏区、上深涧煤矿7#、8#、11#层破坏区。

四、矿区水源、电源及通信情况

一)、水源情况

本矿目前有供水点三处:

1、新大街深井泵,平均日产水量2000吨。

2、白庙一号井,平均日产水量400吨。

3、土建队大口井,日均产水量400吨。

三井累计日供水量2800吨,此外同煤集团公司向该矿铺设一趟供水管路,每天供水量约5000吨,矿自已供水和集团公司送的水共计7800吨/天。

二)、电源情况:矿井供电采用双回路供电,一路来自姜家湾35KV变电站,一路来自郭家坡35KV变电站。

三)通讯情况:地面行政通讯系统采用美国生产的5ESS数字程控电话交换机,现有容量7000门,全矿共安装使用6300门,中继采用光缆与集团公司交换主局连接。井下调度通讯系统主机选用DH~2000型数字程控电话交换机,系统容量320门,矿共使用260门。

第四节  矿井生产慨况

一、地质构造

本井田位于大同煤田的东北部,大同煤田主向斜轴的西翼,距煤田东部边缘NW向的青磁窑逆掩断层较近,地层总体走向为NW向,倾向SE,除较大断层及褶曲附近地层较陡,倾角达11~30º外,其余井田内广大地区为2~6º,井田内断裂及褶曲构造较为发育,陷落柱亦较多,井田内未发现岩浆岩活动。井田地质构造较为简单。

1、断裂构造

井田断裂构造中,落差大于5.0m的断层有26条,落差1~5m的断层现已揭露的132条,断裂性质绝大多数为正断层,逆断层很少,从发育方向上看,可将井田中断裂分为NE、NW和NS向三组,其中前两种最发育。

2、褶曲

本井田褶曲较发育,较大的褶曲及穹隆构造有9个,轴向多为NE及NW向。

3、陷落柱

截止目前,本井田生产揭露大小陷落柱32个,形状为椭圆、圆形及不规则形,陷落高度大小不等,有的陷到地表,也有只陷到7号煤层底板下,陷落柱周围多发育小型环状断裂。本井田范围内褶曲构造大都是宽缓的,对煤层的开采影响不大,较为发育的断裂构造无疑是影响生产布置的重要地质构造因素。本井田地质构造仍应属简单类型。

二、煤层及煤质

1、煤层及顶底板岩性

1)含煤性及可采煤层

本井田内大同组平均厚191.18m,共含2~1、2~3、3、4、5、7~1、7~2、7~3、7~4、8、9、10、11~1、11~2、12~1、12~2、14~2、14~3、15号共19层煤。煤层总厚20.97m,含煤系数10.97%。其中可采煤层及局部可采煤层13层,总厚度平均平均19.31m,现将区内主要可采煤层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1)7~3煤层:距7~2煤层0.81~18.70m,平均6.65m,煤厚0~5.21m,平均1.45m。合并层平均厚度2.69m。结构简单,局部含1~2层夹矸。可采范围分布在井田北部的311、309盘区,305盘区的东部,十里河床以南402、406盘区及408盘区东北部。顶板岩性为粉砂岩、细砂岩,底板岩性为粉砂岩、细砂岩。属较稳定煤层。

    (2)8号煤层:上距7~3煤层4.63~27.72m,平均13.71m,煤层厚度0~2.51m,平均1.00m,井田内均有赋存,可采范围在井田北部311盘区,307盘区北部,309、305盘区的西部及东部;十里河床以南的402、406、408盘区大部分可采。可采范围内厚度稳定,结构简单。顶板岩性为粉砂岩、细砂岩及少量中砂岩、泥岩,底板岩性为粉砂岩、细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属较稳定煤层。

   (3)9号煤层:距8号煤层6.31~34.06m,平均15.93m。煤厚0~2.99m,平均0.96m。可采范围分布于307盘区西南部,402、406盘区,408盘区的东部,呈NW~SE一宽条带状。煤层厚度变化小,结构简单,含一层夹石,顶板岩性为粉砂岩、细砂岩,底板岩性为粉砂岩、细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属较稳定煤层。

   (4)10号煤层:主要分布于井田十里河床以南地区及307盘区西部,309盘区东北角,井田北部的大部分地区与11号煤层合并,可采范围仅局限于406、408盘区的东部及307盘区的西部,309盘区的可采范围已划给小窑。10号煤层上距9号煤层1.21~33.74m,平均13.33m,煤层厚0~2.25m,平均0.67m,结构简单,局部含一层夹矸,夹矸为粉、细砂岩,煤层顶板粉砂岩、细砂岩、砂质泥岩,底板为粉砂岩、细砂岩、中砂岩、砂质泥岩,属不稳定煤层。

(5)11~1号煤层:上距10号煤层0.80~17.47m,平均7.17m,煤厚0~7.04m,平均2.08m。主要分布于十里河以南的402、406盘区及408盘区北部,408盘区南部尖灭。十里河的309、305、301盘区与10、11~2煤层合并,311、307盘区与10号煤层合并,合并区内变化较大,在中厚煤层分布区内有5个大的不可采区。主要可采范围分布于311、307、301及406盘区。结构简单,含夹矸0~2层,夹矸成分为粉、细砂岩。煤层顶板为细砂岩、砂质泥岩。为较稳定煤层。

(6)11~2号煤层:上距11~1煤层0.83~18.31m,平均6.60m,煤厚0~3.36m,平均1.16m。主要分布于井田西北部的311、307盘区,十里河床及以南部分地区,可采范围仅局限于311、307盘区。结构简单,局部含一层夹石,顶板岩性为粉砂岩、细砂岩、中砂岩。属不稳定煤层。

    (7)12~1号煤层:位于大同组的下部,上距11~2煤层0.83~26.76m,平均11.74m,煤层厚0~13.83m,平均3.00m。主要分布于井田西北部的311、307盘区,井田南部大部分与12~2号煤层合并,可采范围为十里河床以南及311盘区东部、西部、307盘区西部。煤层结构简单,局部含1~3层夹矸,属较稳定煤层。顶板岩性为细砂岩、粉砂岩、中砂岩。底板岩性为粉砂岩、细砂岩。为较稳定煤层。

(8)12~2号煤层:距12~1煤层0.80~8.02m,平均2.60m,煤层厚0~3.57m。平均0.76m。分布于井田西北部的307盘区、十里河床的东部、井田西南部的402、408盘区,零星可采,结构简单,顶板岩性为粉砂岩、细砂岩,底板岩性为粉砂岩、细砂岩、属不稳定煤层。

(9)14~2号煤层:为本井田最下部的可采煤层,距12~2煤层0.84~20.98m,平均5.26m,煤层厚0~7.91m,平均1.34m。分布于井田南部及西北部,厚度变化较大,可采范围零星块状分布于311、307、406、402、408及十里河床,结构简单,局部含1~2层夹矸,顶板岩性为粉砂岩、细砂岩,底板岩性为粉砂岩、泥岩、细砂岩,属不稳定煤层。

2)主要可采煤层顶底板岩性见表1-2-1

主要可采煤层顶底板岩性                       表1-2-1

2、煤质

各煤层均以弱玻璃光泽为主,少数为沥青光泽;结构均一状或条带状;块状构造;断口平坦状或阶梯状;容重在1.13~1.54t/m3之间;多数煤层含硫铁矿结核。

工业分析中各煤层水分、灰分的化验值较低,Mad%在0.50~5.79%之间,Ad%在2.01~36.74%之间,Vdaf%在 18.10~40.37%之间,St.d%在0.14~5.96%之间。发热量较高,平均Qb.daf值都超过8000大卡/千克,属于高发热量煤。煤灰成分以SiO2为主,次之为Al2O3,Fe2O3含量一般大于10%。煤灰熔融性在1250℃左右,为高熔灰分或低熔灰分。煤类按照《中国煤炭分类标准(GB5751—86)》划分,多数煤层以不粘煤为主,弱粘煤为辅,少数煤层局部以弱粘煤为主并伴有部分1/2中粘煤。煤的用途目前是优良的动力和气化用煤,今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会有更多更广的用途。                                                                   

三、瓦斯、煤尘和煤的自燃倾向性

1、瓦斯 

根据D矿20##年度沼气及二氧化碳等级鉴定报告,本矿属于高沼气矿井,全矿瓦斯绝对涌出量为35.73m3/min,相对涌出量为4.15m3/t,全矿二氧化碳绝对涌出量为113.99m3/min,相对涌出量为13.23m3/t。D矿自建矿至今,未发生过矿井瓦斯喷出和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根据往年鉴定结果和平时生产中的瓦斯涌出情况,由于有高瓦斯盘区存在,一直被鉴定为高瓦斯矿井,并按高瓦斯矿井进行管理。301盘区11号煤层、404、408盘区的12号煤层按高瓦斯区域管理。

2、煤尘

    20##年9月D矿在11号层8125工作面、7号层51102工作面、8号层511回风巷、12号煤层2826工作面分别取样,送山西省煤炭工业厅综合测试中心作煤尘爆炸参数鉴定,煤尘云爆炸最大压力在0.53~0.55MPa,煤尘云爆炸上升速率在18.79~58.10MPa/s,煤尘层最低着火温度为240℃,煤尘云爆炸下限浓度在10~20 g/m3最低着火能量小于0.005J,煤尘云爆炸最大指数在5.073~15.687MPa.m/s。测试样品都有煤尘爆炸危险性,该矿属于有煤尘爆炸危险性的矿井。在井下生产中应注意洒水防尘,提高生产的安全性。

                                                    表1-2-2

3、煤的自燃

据统计地面贮煤场一般发火期为6~12个月。井下自燃,从1983年先后在404、301盘区的2号煤层采空区发生自燃,后经灌浆均压灭火工程处理,各火区已被控制,连续三年取样分析,火区内CO2浓度均不超标。从2002~20##年度,D矿未发生矿井火灾。20##年9月在井下取样鉴定煤的自燃倾向等级,鉴定报等告结果为Ⅰ~Ⅱ类,测试的各煤层为自燃~易自燃。

                                                     表1-2-3

四、水文地质

D矿水文地质条件为一类一型,属简单型。横穿本矿的唯一河流是十里河,发源于左云县曹家堡,为常年流水河,全长89.3km,在本区河谷宽度为250~500m,一般流量在0.5~2.0m3/s,近几年由于流域区内矿井的大量开采,河道时有干枯现象。大气降水主要集中在6、7、8、9 四个月,这一时段内的平均降水量高达289.2mm,占年降水量的71%。而井下松散岩类孔隙水和砂岩裂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十里河水渗漏补给。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矿井涌水量愈来愈小,对生产的影响也随之减小,现在矿井涌水量平均为2500m3/昼夜,矿井防治水工作比较简单,D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属于简单型。

井田内无强的含水层,因而采空积水(老窑、采空区及小窑)成为本矿主要水害。

老窑、采空区及小窑积水情况:本矿煤炭开采历史悠久,开采强度较大,古窑和近年来采空区较多,预计全矿古窑区均有积水。由于该矿2、3号层煤炭资源已接近枯竭,大部分古窑已被证实或被开采下伏煤层登空,古窑区的积水基本得到疏干,对矿井的安全威胁程度也越来越小。因此,目前古窑积水不是矿井的主要水害。

    从建矿至今,本矿已有三十年的开采历史,随着开采逐步向南北两端的延伸,形成了大面积各层采空区,在这些采空区低凹处及向斜部位,由于受大气降水及岩层裂隙水的补给,不同程度的赋存积水,大部分采用井下施工放水钻孔形式进行探放,矿井积水量见下表1-2-4。

表1-2-4

第五节  矿井各系统概况

一、井田开拓方式及采掘现状

矿井开拓方式为立井、斜井混合式开拓。其中,井下南+980水平为主要生产水平,+1030水平为辅助运输水平,沿大巷东西两侧布置盘区石门,每个盘区走向1.2~1.6km,倾斜长度2.2~2.8km,大巷、石门均铺设900mm轨距双轨,采用14吨架线电机车牵引3吨矿车运输,矿井共布置了10个盘区,其中,北翼布置有301、303、305、307、309、311共6个盘区,多数盘区均已收缩,现生产盘区还有8#层311盘区,、11#层311盘区、11#层309盘区,南部布置有402、404、406、408共4个盘区,现在生产盘区有12#层404盘区、12#层408两个盘区,全矿共有五个综采队,全部实现了机械化采煤,皮带运输,机械化程度达到了100%。截至20##年底矿井保有储量54789.3万吨,可采储量32587万吨,扣除村庄煤柱及呆滞煤量,核实后的可采储量18835.2万吨,剩余服务年限为:                

剩余服务年限=可采储量/20##年核定能力×储量备用系数

本矿储量备用系数取1.45。则服务年限为27年。

采掘设备更新情况:20##年,D矿综采五队开采311盘区7#层中厚煤层,整套设备已服务6个工作面,设备老化,事故频繁,制约了生产,20##年,集团公司为该队更换了采煤机和刮板运输机,由6MG-200采煤机更换为MG456-2×200电牵引采煤机,并大修了该队液压支架,提高了设备开机率,减少了顶板事故,该队的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掘进方面,20##年以前掘进机组已使用多年,事故多,单进小,20##年后矿更新了两台机组,出井大修了一台机组,配备了ZMC—30装煤机,掘进能力相应提高。另外,矿20##年各综采队加强了设备管理,采掘战场相对好转,同等设备下,能力增加。

二、提升、排水和空气压缩设备

1、提升系统

主井南部提升机为KT2×4×1.8D-11.5型双滚筒缠绕式,采用双机拖动电动机为YR173/34-16型,功率为630KW×2。

主井北部提升机为XKT2×3.5×1.78-15.5型绞车型式为双滚筒缠绕式,电动机为EFU-1000型电机,功率为1000KW。

主斜井皮带机为GX3500型,输送量为930吨/时,输送长度为992.7m,带速3.15m/s,带宽为1.2m,主电机为YRKK450-6型,功率为450KW,由三台电机驱动。

副立井提升机为KT2×4×1.8D-20型双滚筒缠绕式绞车,电动机为苏联A吨17610-12型电机,功率为800KW,。

材料斜井提升机为XKT2×2×1B-20型双滚筒缠绕式绞车,电动机为JR128-8型电机,功率为155KW,减速机为ZHLR-100型。

主立井:提煤,核定提升能力20##年为450万吨,20##年为480万吨/年。

主斜井:提煤,核定能力为763.76万吨/年。

付立井:提人及提矸,核定能力为506.9万吨/年。

村料斜井:运送材料及设备,核定能力为760万吨/年。

主立井更换轻型箕斗增加环节能力:主立井北部提升机,配套箕斗载重为8.2吨,20##年矿方保守取载重7.2吨进行核算。20##年10月后将使用多年的旧箕斗更换为徐州产8.2吨轻型箕斗,自重由原来5.6吨降为4.2吨。20##年重新核定时,依据实际取载重8.2吨核定,20##年批准核定能力480万吨/年,可以满足矿井生产能力需要。

2、排水系统 

矿井现有排水系统为副井底中央泵房1030水平、404盘区12号层水平、408盘区12号层水平和311盘区8号层水平及311盘区11号层水平五套排水系统,副井底中央泵房主排水泵为DK400-22水泵4台、404盘区12号层主排水泵为4DA—8×7水泵3台、408盘区12号层主排水泵为4DA—8×7水泵3台、311盘区8号层主排水泵为4DA—8×7水泵3台、311盘区11号层主排水泵为4DA—8×7水泵3台、各盘区的主排水泵排至各盘区暗斜井或通过泄水孔自流到1030水平大巷水沟流至中央泵房的水仓里,再利用中央泵房集中主排水泵排至地面水库里。

D矿主排水系统水仓容积3233m3,水泵型号为DK400-22,水泵扬程216m,排水量为390m3/h,水泵配套电动机为JSQ148-4型电机,其功率为440KW,中央水泵经付立井简布置的两趟直径273mm排水管路排至地面,经核定排水能力567.64万吨/年。

3、压风系统

D矿现使用两个压风机房,共10台空气压缩机,其中,南山压风机房有5台4L-20/8型空气压缩机和1台5L-40/8型空气压缩机,北五压风机房有3台5L-40/8型空气压缩机和1台4L-20/8型空气压缩机。

D矿供风管路共有45650m。系统如下:

由南山压风机房经副井筒6寸管到副井底车场6寸管,分别到南北1030大巷,①、北1030大巷自980斜井口6寸管经980暗斜井2寸管到301盘区11#层采掘工作面2寸供水管。②、南1030大巷由6寸管变4寸管至1030末端,到各盘区上山巷道4寸供风管进入各采掘工作面2寸供风管。

由305压风机房经305立井筒4寸管到北1030大巷末端6寸供风管到各盘区上山巷道4寸供风管进入各采掘工作面2寸供风管。

三、井上下主要运输设备

1、地面运输:D矿井地面铁路运输站线布置纵列式,尽头式空车两股,装车方式单点,机车牵引送空取重,装车设备采用1.2m皮带和定量漏斗,配有负荷传感称重仪1台,装车仓总容量66000吨,外运能力480万吨/年,公路运输109国道横穿矿区,运输十分方便。

地面装车环节改造:20##年3月,集团公司对矿铁路专用线进行了万吨扩能改造,改造后的装车线每列车数由原来的72节增加到111节,载重量增加,装载部分的单装定量系统液压设备及单装溜槽等系列引进美国PEBGO公司设备,整个装车过程实现了集中控制自动装车,环节能力相应增加。20##年核定能力时为450万吨/年,20##年核定为480万吨/年。

2、井下大巷皮带运输系统:D矿井下大巷皮带运输系统分南翼、北翼,南翼有一部南980皮带,北翼有945皮带,北980一部皮带和北980二部皮带。

皮带运输系统各部技术参数如下:

1)南翼980皮带为GX2000型,生产厂家为原平起重运输机械厂,输送量900吨/h,带速为2.5m/s,带宽为1.2m,主电机为YBS-250型,功率为3×250KW,厂家为西北煤机厂,主减速器为SSX250-31.5B型。

2)945皮带机为GX2000型,生产厂家为淮南矿山机械厂,输送量为900吨/小时,带速为2.0m/S,带宽为1.2m,主电机为JBO400S-4,功率为3×200KW,厂家为南洋防爆电机厂。主减速器为SS1-115-40型。

3)北980一部皮带机为GX2000型,生产厂家为东莞煤机厂,输送量为900吨/h,带速为2.5m/S,带宽为1.2m,主电机为JBO400L-4型,功率为3×250KW,厂家为南洋防爆电机厂,主减速机为SS115-31.5型。

4)北980二部皮带机为S吨-2000型,生产厂家为大同煤矿集团公司中央机厂,输送量为900吨/h,带速为2.5m/S,带宽为1.2m,主电机为YBS-250型,功率为3×250KW,厂家为西北煤机厂,主减速机为SSX250-31.5B型。

北945皮带核定能力424.7万吨/年。

北980一部皮带核定能力606.2万吨/年。

北980二部皮带核定能力606.2万吨/年。

南980皮带核定能力 606.2万吨/年。

南北皮带系统总能力核定为1030.9万吨/年。

四、地面生产系统

煤的洗选加工:选煤厂厂址布置于原地面生产系统附近规模为600万吨/年,根据煤质和D矿生产实际,采用重介选矸的方法,皮带斜井来的原煤经固定筛排出+150mm的大块煤及矸石,+150mm及矸石经过手选拣出杂物,煤及矸石进入破碎机破碎,破碎后与固定筛筛下物合并,运到主厂房进行最终分取,对原有生产系统原则上利用原有筛分设备,选出+150mm大块加以破碎,与筛出的25~150mm合并进入主厂房,产品级别为+100mm,100~500mm、50~25mm精煤,25~13mm原煤小块,13~0mm粉煤及少量煤泥,根据选煤工艺和储装选煤工艺和储装运的需要,地面建有主厂房原煤储存仓、产品煤仓、装车皮带走廊及煤泥沉淀池等。

主井生产系统:矿井北翼原煤经主井提升至地面南北仓后,经103刮板机(1.2m×48m)、108皮带(1.2m×50m)、109皮带(1.2m×148m)、到201皮带(1.2m×70m);南部原煤经主斜井提至地面后,到202皮带(1.2m×126m),与201皮带所载北部原煤共同进入205、206分级筛,经207、208手选皮带(1.2m×7m)到209、210破碎机破碎后经213、214皮带(1m×20m)经230皮带(1.4m×48m)经231、232、233可逆皮带进入原煤仓后经洗煤厂洗选加工后装车外运。

矸石系统:D矿井南翼矸石由副立井提升出井。年排矸量为20万吨。选煤厂洗选矸石(50万吨/年)也由电机车牵引(或者皮带)进入矸石仓。矸石仓容量为950吨。矸石仓下分别设装载设备。将矸石装入容量为3.4m3的三面翻矸车,填沟起山。矸石山服务年限23a。占地面积共计20ha。

矿井北翼矸石由新装备的北五,进风立井提出。采用设备为3吨矿车单层车单侧钢罐道普通罐笼。年排矸量为20万吨。

矸石提出井口由三吨U型矿车自滑进入矸石翻笼房。经三吨矿车不摘钩翻车机翻入仓内,矸石仓容量为80吨。

仓下接1吨V型矿车,由1.2m绞车。电机容量为55KW。一次提升四个车至1295m等高线沿荒沟排弃。矸石占地面积<荒山>约6ha。服务年限为20a。

辅助设施:地面设有锻工、铆焊矿车修理联合车间,机钳、大修、电修联合车间,综采设备修理车间,主要设备有金属切削机床、锻压设备、电焊机、电修设备、综采修理设备、铆焊设备、矿井修理设备各若干,另设有坑木加工房。

五、工业场地布置特征、地面建筑及煤柱

D矿井工业场地在十里河南岸的两座山坡上。原产品储煤仓建于一条自然沟中。将整个工业场地分为东西两个台地。东台地为主副井选矸和生活福利系统:西台地为机厂、坑木材料场地等生产加工系统。分区基本明确。人流与货流不交叉。两台标高高差不大。铁路线在场地北边。场地和铁路以北的地面相差数10m。使广场无法向北发展。只得沿坡逐渐向南发展。形成适应当地地形的台阶型布置方式。具体见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图。防洪排涝(略)。

六、供电及通讯

1、供电电源

D矿地面现有35KV变电站两座,即姜家湾变电站(简称姜站)及郭家坡变电站(简称郭站),供给D矿井上、下用电,姜站设有16000KVA变压器三台,接线方式为单母线分段,电压等级35KV/6.3KV,其电源(三路)引自D矿110KV变电站35KV母线上,3293、3294、3295线路分别导线为LGJ—3×150型,全长各为6.210KM、6.230KM、6.250KM。郭站设有5000KVA变压器两台,接线方式为单母线分段,电压等级35KV/3.6KV,其电源(两路)引自D矿110KV变压站35KV母线上,3113、3114线路分别导线为LGJ—3×120型,全长各为7.320KM、7.340KM。

2、电力负荷

本矿两个变电站,总装机容量3×16000KVA+2×5000KVA,总容量44132KVA,工作总容量34678KVA,总有功功率22664KW,总无功功率7450KVar,视在功率23857KVA,功率因素cosφ=0.95,计算全年耗电量97920000度,吨煤电耗为20.4度。

3、送变电

原有电源线路、变压器容量及运行方式维持不变。

4、地面供配电

姜站位于主副井口东南50m外的高坡上,采用外桥结线,主变为三台SFJ—16000KVA/35KV/6.3KV变压器,其中两台运行,一台备用,6KV配电室采用GG—1AFE—03型高压柜、GG—1AFE—07型高压柜、GG—1AFE—54型高压柜等几种型号,消弧装置采用ZBXH—6/100型。该矿地面高压设备均由35KV变电站6KV母线直供。

本站供电给南八主扇、南翼主扇、南、北车房、主斜井皮带,均采用双回高压电源供电,南山压风与副井车房单回高压电源供电,且互为联络,洗煤厂与二转站为单回高压电源供电,且互为联络,南一热风为单回高压电源供电,山下开闭所、广场配电采用双回高压电源供电,桥东配电、山下配电所采用单回高压电源供电,矸石山、净化站采用单回高压电源供电,20吨锅炉房采用双回高压电源供电,本站有十趟入井线路。

郭站现有主变SFL—5000KVA/35KV/6.3KV型两台,两台全部运行,6KV配电室全部采用高压开关柜,型号有GFL—38(F)—01、GFL—38(F)—8、GFL—38(F)—9、GFL—38(F)—10;本站供给北一、北五、北翼主扇均采用双回高压电源供电,北三配电、北五压风采用单回高压电源供电,本站有五趟入井线路。

5、井下供配电

该矿现有地面35KV变电站两处,即姜站和郭站,分别以6KV向井下供电,姜站供井下共计十趟线路:

中变两路    2913  VV22—3×150—580m 

2923  VV22—3×150—570m

945所1路  2928  ZQD50—3×150—390m+VV22—3×150—180m

南一区域5路       2918  VV22—3×120—1860m

2924  VV22—3×120—1860m

2944  ZQD20—3×70—1860m

2932  VV22—3×150—1800m

2942  VV22—3×150—1790m

301区域 2路       2917  VV22—3×150—2100m

2927  VV22—3×150—2060m

郭站五路:

北980所1 路           1127  ELQ30—3×120—540m

305区域配电点1路      1116  ZVV22—3×150—540m

311~11~1号所1路     1126  DLQ30—3×120—540m

311区域2路            1129  ZQD50—3×185—3360m

1131  ZQD20—3×185—3220m

井下共有17个变电所、中变供矿井主排水水泵,南980所、北980所、945所和北一区域所主要提供大型皮带运输,其余变电所供给综采、工掘系统及盘区运输、排水、供风等,全矿共有高压开关183台,移变109台,660伏及以下系统匀装有漏电保护装置;现运行工掘队组17个,均实现“三专”“两闭”,双风机双电源切换装置,四台工掘机组均安装机载断电仪,五个综采队均安装瓦斯断高压装置,现赶紧下装机总容量约26000KVA,实际运行22000KVA。

七、矿井安全监测监控:采用森透里昂型(S800)煤矿综合监测、监控系统融计算机网络、监测、监控技术于一体,作为整个矿井网络信息管理系统的一部分,主要监控井上、井下各类安全生产参数及电车参数,能够汇集多个安全与生产环节系统,该系统由中心站、图形终端、现场信号采集设备和传输干线组成。系统共开通五条干线,干线电缆总长度达60余km。系统采用无分站的基带干线传输方式,各种智能转接器将现场采集的信号传输到中心站,中心站处理后送到大屏幕和远程终端显示。用于安全监测的主要有风机(主扇)开停、负压、风速、一氧化碳、瓦斯传感器。井下安全监测系统已覆盖井下四个盘区的所有采掘工作面,综采工作面配备风门开停和两个瓦斯传感器,掘进工作面配备风机开停和两个瓦斯传感器,并对所有的掘进工作面实现了瓦电闭锁。

八、给水、排水、采暖通风及供热

1、给水 本矿井水源取自十里河二阶地的浅层潜水,共有四口管井和一口大口井,日出水量为4200m3,其水质硬度超过饮用水卫生标准达34.74德度,其它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另外还设有井下水净化站一座,日处理量3600 m3。本矿井给水水源分两部分,现工业广场及居住区公民用水,由集团公司供水处统一供水使用,井下消防洒水采用矿井涌水作为供水水源。经过净化站净化后,再向井下消防洒水供水生产使用。

生产用水系统有600 m3钢筋混凝土水池一座、提升泵房选用8BA-18A水泵三台、高山800m3钢筋混凝土水池、配水泵房选用DA1-150×2水泵三台。

2、井下排水及洒水:各采掘工作面→各盘区巷道集中水仓→盘区暗斜井或盘区轨道巷的泄水孔→南北1030大巷水沟→副井底中央水仓泵房→地面

3、洒水系统:

地面静压水池→副井→1030车场→北1030大巷→北1030大巷尾→水仓泵房→北翼风井→地面

地面静压水池→副井→1030车场→北1030大巷→北1030大巷尾→12号408盘区巷道→12号08区巷道→采掘工作面转载点及各巷道用水地点

地面静压水池→副井→1030车场→北1030大巷→采区暗斜井→406皮→12号404盘区巷道→采煤工作面转载点及各巷用水地点

地面静压水池→副井→1030车场→北1030大巷→12号406盘区巷道→采掘工作面转载点及各巷用水地点。

4、供热系统:宿舍、行政福利建筑及生产厂房(凡有人操作的地方或设备防冻者)均设置集中采暖。

   第二章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第一节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的方法和过程

一、危险、有害因素

确定系统内存在的危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的种类、分布及其可能产生的危险、危害方式是安全综合评价的重要环节和基础。

危险因素是指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 其强调突发性和瞬间作用。所有的危险因素 , 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 , 但从本质上讲 , 之所以能造成有害的后果 , 都可归结为存在能量、有害物质;能量、有害物质失去控制两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 并导致能量的意外释放和有害物质的泄漏、挥发的结果。因此,存在能量、有物质和能量,有害物质失去控制 , 是危险因素产生的根本原因。

能量就是做功的能力 , 它既可以造福人类 , 也可以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切产生、供给能量的能源和能量的载体在一定条件下 , 都可能是危险、有害因素。因此 能导致火灾、爆炸发生的化学物质、运动的物体以及相应的载体等 , 都属于能量的范畴。例如燃料油、甲烷是产生供给能量的能源 , 锅炉、爆炸危险物质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温度和压力 , 起吊的货物、高处作业时具有的势能 , 带电导体上的电能 , 行驶车辆及高温作业及各类机械运动部件、工件等所具有的功能 , 噪声的声能 , 激光的光能 , 高温作业及剧烈放热反应工艺装置的热能 , 各类辐射能等都是能量。

有害物质是指能损伤人体的生理机能和正常代谢功能、破坏设备和物品的物质等。有毒物质、腐蚀性物质、有害粉尘和窒息性气体等都是有害物质。

2)能量、有害物质失控

能量、有害物质失控主要体现在设备故障 ( 含缺陷 ) 、人员失误、管理缺陷等三个方面。

(1)设备故障 (含缺陷)

故障是指设备、元件等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性能低下而不能实现预定功能的现象。

在生产过程中故障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 , 故障具有随机性和突发性,故障的发生是一种随机事件 , 造成故障发生的原因很复杂 (有设计、制造、安装、磨损、疲劳、老化、检查和维修保养、人员失误、环境、其他系统的影响等 );但故障发生的规律是可知的,通过定期检查、维修保养可使多数故障在预定期间内得到控制(避免或减少)。

设备发生故障并处于不安全状态 ( 指能导致事故、危害发生的物质条件 ) 、可能的危险、有害因素主要体现在防护、保险 ( 包括避免发生故障、人员失误时出现事故或危害需要 ) 、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 , 与设备 ( 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两方面。在煤矿生产中的大量设备事故中 , 因设计和制造缺陷而导致的事故占有较大的比例 , 如自制设备、擅自修改图纸、改造设备、材质选择不符合要求、铸造和焊接质量低劣 , 以及管件、阀门质量不佳等 , 都会形成事故隐患。

例如 , 电气设备绝缘损坏造成漏电伤人 , 或短路引起火灾;短路保护装置失效又造成变配电系统的破坏;控制系统失灵使操作不当;监测系统失灵便有毒有害气体检测失准 , 造成人员中毒窒息 , 并引起瓦斯积聚 , 可能发生瓦斯爆炸事故 , 造成巨大的伤亡和财产损失;管道阀门破裂、通风装置故障 , 使有毒气体侵入作业人员呼吸系统, 造成人员中毒;超载限制或提升限位安全装置失效使钢丝绳断裂、重物坠落;围栏缺陷、安全带及安全网质量低劣为高处坠落事故提供了条件。

(2)人员失误

人员失误泛指不安全行为 ( 指职工在劳动过程中 , 违反劳动纪律、操作程序和方法等具有危险性的做法 ) 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人员失误 , 它具有随机性和偶然性 , 往往是不可预测的意外行为。影响人员失误的因素很多 , 但发生人员失误的规律和失误率通过大量的预测、统计和分析是可以预测的。

不正确态度、技能或知识不足、健康或生理状态不佳和劳动条件(设施条件、工作环境、劳动强度和工作时间 ) 影响等都会造成不安全行为。

我国《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GB6441-1986 〉附录中将不安全行为归纳为操作失误 (忽视安全、忽视警告)、造成安全装置失效、使用不安全设备、以手代替工具操作、物体存放不当、冒险进入危险场所、攀坐不安全位置、在起吊物下作业 (停留)、机器运转时加油 (修理、检查、调整、清扫等)、有分散注意力行为、忽视使用必须使用的个人防护用品或用具、不安全装束、对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处理错误等 16 类。

此外 , 温度、湿度、风雪、照明、视野、噪声、振动、通风换气、色彩等环境因素都会引起设备故障或人员失误 , 这些都是发生失控的间接因素。

二、 系统和辅助系统

根据煤矿的开拓工艺、开采方式、生产系统和辅助系统、周边环境及水文地质条件等特点 , 识别和分析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本评价按生产系统和辅助生产系统对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识别,共分为:

1)采煤生产系统;

2)开拓掘进生产系统;

6)矿井“一通三防”系统;

4)防治水系统;

5)提升系统;

6)运输系统;

7)供电系统;

8)压气系统;

9)安全监测、监控与通讯系统;

10)爆破系统;

11)救护系统;

第二节 危险、有害因素分类

对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类的目的在于安全评价时便于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的分析与辨识 , 危险有害因素分类的方法多种多样 , 本安全评价采用“参照事故类别”的方法进行分类。

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GB6441-1986), 结合煤矿特点,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发生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为:

1、物体打击 , 是指物体在重力或其他外力的作用下产生运动,打击人体造成人身伤亡事故,不包括因机械设备、车辆、起重机械、坍塌等引发的物体打击;

2、机械伤害 , 是指机械设备运动 (静止) 部件、工具、加工件直接与人体接创引起的夹击、碰撞、剪切、卷入、绞、碾、割、刺等伤害 , 不包括车辆、起重机械引起的机械伤害;

3、起重伤害 , 是指各种起重作业 (包括起重机安装、检修、试验) 中发生的挤压、坠落、(吊具、吊重)物体打击和触电;

4、触电,包括雷击伤亡事故;

5、冒顶、片帮

掘进工作面和巷道由于长时间,大面积空顶;对离层,松动的顶、帮岩石检查不到;对断层,构造变化没有发现,没有采取必要的临时支护措施;放炮打倒支架,被放炮震动支架破坏、变化情况未检查或及时处理、锚杆或者支架的施工质量不好,锚固力不足,支架被帮,被顶不密接,棚腿不在实底上等等,容易造成冒顶和片帮。

6、瓦斯危险

本矿煤层瓦斯含量低,为低瓦斯矿井,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瓦斯超限并且导致瓦斯爆炸的现象。但国内外低瓦斯矿井发生瓦斯事故——包括瓦斯窒息和瓦斯爆炸事故说明,**矿的瓦斯安全也不容忽视:在构造复杂和破坏比较严重的区域,会存在瓦斯异常现象;综采工作面顺槽广泛采用无煤柱布置方式,工作面外巷道的另一侧采空区聚积了大量有害气体(CH4、CO2等),一旦条件具备,可能迅速、大量地涌入工作面和掘进巷道;此外,在局扇停止运转时、检修停风期间,有巷道和掘进工作面瓦斯含量迅速增加大的情况;在巷道的冒顶区,如不妥善处理,也会为瓦斯聚积创造条件。

7、粉尘危害

岩石掘进工作面的岩尘和水泥粉尘对人体产生伤害,煤巷产生的煤尘除对人体产生伤害之外,还有产生煤尘爆炸的危险和危害。本矿煤尘具有强爆炸性,煤巷掘进的主要方式是用综合掘进机落煤和装煤,产生的煤尘数量特大。如果掘进机的降尘效果不好或者降尘装置失效,极易使掘进工作面的煤尘浓度达到爆炸界限,**矿煤尘具有爆炸危险,当出现足以点燃煤尘的火源时就会发生煤尘爆炸事故。

8、自燃发火危险

由于两个主要原因的存在,使**煤矿存在着自燃发火威胁:一是煤层具有自燃发火倾向性,发火期6~6个月,时间最短的只有46天;二是采用无煤柱的巷道布置方式,存在着漏风的条件,尽管采取了防止漏风的措施,在一些薄弱地点,如停采线、岩石联络巷与煤巷的交叉点仍然是自燃发火的主要部位。本矿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多方采取措施得到了控制,但危险仍然存在。

9、水灾危险

**煤矿目前开采的是6煤层,距具有重大危险的第14层灰岩和奥陶系石灰岩距离远达200m,不足以对现行采掘工作构成主要威胁,但应对落差大的断层应摸清其特征、参数和导水性,20##年4月26日,6上608工作面回采期间出现突水,最大涌水量90 m6/h,突水原因是工作面切眼附近有一条落差75米的断层,该断层使石盒子组粗砂岩含水层与煤层间距缩小,工作面回采后顶板冒落,导通了上覆石盒子组粗砂岩含水层,造成工作面突水,其二要重点防犯老空区积水。

生产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地质、水文地质和测量工作,对邻近矿井的积水情况,本矿开采的采空区积水、防火泥浆注入量、盲巷积水等要准确掌握,防止掘进过程中发生突水事故。

10、放炮危险

**矿岩石巷道掘进仍然依靠爆破,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炸药、电雷管、放炮母线、放炮器不合格,制作引药、装炮、连线、警界、瞎炮处理等违反规定,可能造成爆破事故;

11、机械、电气伤害

**矿掘进机械化程度高,工作面机械和电气设备多。综掘机、胶带输送机、装岩机、电机车、矿车等机械的运动部分(转动和移动)容易对人员造成伤害;电缆和机电设备绝缘程度降低,接地、漏电等保护装置失效容易造成触电伤害;

12、其他伤害

斜巷运输环节中因违章操作、设备故障、钢丝绳或连接装置断裂等原因可能给人员、设备、设施造成伤害。

第三节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危险从其表现形式又可分为固有危险和其他相关危险有害因素、贮运行业危险有害因素等三大类。

一、 固有危险的辨识

固有危险是指物质生产过程的必要条件(客观的要求) 所衍生出来的危险性。它一般来自三个方面 , 一是使用、加工、生产出危险的物料;二是可能采用具有危险性的工艺过程;三是可能采用危险的装置、单元操作。

1)物质危险的辨识:

物质危险的辨识应从其理化性质、稳定性、化学反应活性、燃烧及爆炸特性、毒性及健康危害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辨识。

进行物质的危险、有害性辨识与分析时 ,应 从以下 6 个方面考虑。

(1)危险物料。危险物料主要包括原料、中间产品、产品、废物、事故反应产品、燃烧产品等,分析时应考虑以下问题:剧毒物质、慢性有毒物质、易燃物质、可燃物质、自燃性物质等。

(2)物料的性质。物料的性质考虑以下问题:物理性质、剧毒物质的性质及暴露极限、慢性有毒物质的性质及暴露极限、反应性质、燃烧及爆炸性质 (如自燃温度、爆炸极限等) 等。

(3)危险物料可能导致的危险性。危险物料可能导致的危险性有:急性中毒、火灾、爆炸、化学性灼伤及腐蚀。

二、生产过程的危险辨识

在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时,要全面、有序地进行辨识 , 防止出现漏项, 本安全评价按厂址、总平面布置、道路运输、建(构)筑物、生产工艺、物流、主要设备装置、作业环境管理等几方面进行。辨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系统安全分析的过程。

1)厂址。从厂址的工程地质、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条件、周围环境、交通运输条件、自然灾害、消防支持、矿山救护等方面分析、辨识。

2)总平面布置。从功能分区、防火间距和安全间距、风向、建筑物朝向、危险有害物质设施、动力设施、道路、贮运设施等方面进行分析、辨识。

3)道路及运输。从运输、装卸、消防、疏散、人流、物流、平面交叉运输和竖向交叉运输等几方面进行分析、辨识。

4)建 (构)筑物,从厂房的生产火灾危险性分类、耐火等级、结构、层数、占地面积、防火间距、安全疏散等方面进行分析、辨识。从库房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耐火等级、结构、层数、占地面积、安全疏散、防火间距等方面进行分析、辨识。

(5)工艺过程

工艺设备、装置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①设备本身是否能满足工艺的要求:标准设备是否出具有生产资质的专业工厂所生产、制造;特种设备的设计、生产、安装、使用是否具有相应的资质或许可证。

②是否具备相应的安全附件或安全防护装置 , 如安全阀、压力表、温度计、液压计、阻火器、防爆膜等。

③是否具备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如超限报警、故障报警、状态异常报警等。

④是否具备紧急停车的装置。

⑤是否具备检修时不能自动投入 , 不能自动反向运转的安全装置。

(6)电气设备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电气设备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应紧密结合工艺的要求和生产环境的状况来进行,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辨识。

①电气设备的工作环境是否属于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是否属于粉尘、潮湿或腐蚀环境。在这些环境中工作时,对电气设备的相应要求是否满足。

②电气设备是否具有国家指定机构的安全认证标志,特别是防爆电器的防爆等级。

③电气设备是否为国家颁布的淘汰产品。

④用电负荷等级对电力装置的要求。自动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如不间断电源、冗余装置等。变配电站等是否符合要求。

⑤电气火花引燃源 , 电缆接头、电缆沟内电缆敷设( 阻火 ) 。

⑥触电保护、漏电保护、短路保护、过载保护、绝缘、电气隔离、屏护、电气安全距离等是否可靠。

⑦是否根据作业环境和条件选择安全电压 , 安全电压值和设施是否符合规定。

⑧防静电、防雷击等电气连结措施是否可靠。

⑨管理制度方面的完善程度。

⑩事故状态下的照明 , 消防、疏散用电及应急措施用电的可靠性。

三、作业环境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作业环境中的危险、有害因素主要有尘、毒、烟雾、噪声、振动、辐射、温度、湿度、采光、照明以及光、热辐射等。

毒性物质危害的辨识。工业毒物的危害程度在《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GB5044-1985) 中分为:

I 级——极度危害;

II 级——高度危害;

III 级——中度危害;

IV 级——轻度危害。

1)腐蚀性物质的危害辨识。

腐蚀性危害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的化学灼伤。腐蚀性物质作用于皮肤、眼睛或进入呼吸系统、食道而引起表皮组织破坏,甚至死亡;二是腐蚀性物质作用于物质表面如设备、管道、容器等而造成腐蚀、损坏。

2)辐射危害辨识。电离辐射伤害则由α、β、x、γ粒子和中子极高剂量的放射性作用所造成。

射频辐射危害主要表现为射频致热效应和非致热效应两个方面。

3)生产性粉尘危害辨识

生产过程中,如果在粉尘作业环境中长时间工作及入粉尘 , 就会引起肺部组织纤维化、硬化,丧失呼吸功能,导致尘肺病。尘肺病是无法治愈的职业病 : 粉尘还会引起刺激性疾病、急性中毒或癌症;爆炸性粉尘在空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爆炸下限浓度)时,遇火源会发生爆炸。

4)工业噪声与震动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工业噪声可以分为机械噪声、空气功力性噪声和电磁噪声等三类。噪声危害的辨识主妄根据己掌握的机械设备或作业场所的噪声确定噪声源和声级。

5)温度、湿度的危险、危害辨识。

温度、湿度危险、危害的辨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了解生产过程的热源、发热量、表明绝热层的有无,表明温度,与操作者的接触距离等情况;

四、  相关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

实际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危险往往不是单一的 , 而且常常有多项危险相关联。因此,在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中,不能顾此失彼,遗漏隐患 , 而应确定不同危险的相关关系、相关程度和危及的范围。

第三章定性定量分析

定型的安全评价方法主要是经验和直观的判断能力对生产系统的工艺、设备、设施、环境、人员和管理方面的状况进行定型的分析,安全评价的结果都是一些定型的指标,如是否达到了安全指标。事故类别和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等。预先危险性分析属于定性安全评价方法。

第一节瓦斯预先危险性评价

一.预先危险性分析(Preliminary Hazard Analysis, PHA)也称初始危险分析,是安全评价的一种方法。是在每项生产活动之前,特别是在设计的开始阶段,对系统存在危险类别、出现条件、事故后果等进行概略地分析,尽            可能评价出潜在的危险性。

1、主要目的

(1)大体识别与系统有关的主要危险

(2)鉴别产生危险的原因

(3)预测事故出现对人体及系统产生的影响

(4)判定已识别的危险性登记,并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险性的措施

2、分析步骤

1)危害辨识

通过经验判断、技术诊断等方法,查找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

2)确定可能事故类型

根据过去的经验教训,分析危险、有害因素对系统的影响,分析事故的可能类型。

3)针对已确定的危险、有害因素,制定预先危险性分析表。

4)确定危险、有害因素的危害等级,按危害等级排定次序,以便按计划处理。

5)制定预防事故发生的安全对策措施

瓦斯爆炸预先危险性分析评价价

第二节煤矿火灾事故树评价分析

事故树分析法(Accident Tree Analysis,简称ATA)起源于故障树分析法(简称FTA),是安全系统工程的重要分析方法之一,它是从要分析的特定事故或故障开始(顶上事件),层层分析其发生原因,直到找出事故的基本原因,即故障树的底事件为止。这些底事件又称为基本事件,它们的数据是已知的或者已经有过统计或实验的结果。它能对各种系统的危险性进行辨识和评价,不仅能分析出事故的直接原因,而且能深入地揭示出事故的潜在原因。用它描述事故的因果关系直观、明了,思路清晰,逻辑性强,既可定性分析,又可定量分析。

1、功能

1).ETA可以事前预测事故及不安全因素,估计事故的可能后果,寻求最经济的预防手段和方法。

2). 事后用ETA分析事故原因,十分方便明确。

3). ETA的分析资料既可作为直观的安全教育资料,也有助于推测类似事故的预防对策。

4).当积累了大量事故资料时,可采用计算机模拟,使ETA对事故的预测更为有效。

5).在安全管理上用ETA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具有其他方法所不具备的优势。

2、分析步骤

1、确定所分析的系统。

2、熟悉所分析的系统。

3、调查系统发生的各类事故。

4、确定事故树的顶上事件。

5、调查与顶上事件有关的所有事件。

6、事故树作图。

3、定性分析

主要内容:利用布尔代数简化事故树;求取事故树最小割集或最小径集;计算各基本事件结构重要度;定性分析结论。

4、定量分析

主要内容:确定引起事故发生的各基本原因事件的发生概率;计算事故树顶上事件发生概率;并将计算结果与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的事故发生概率进行比较。

煤矿火灾事故树评价分析

根据事故树,并由求法公式,求以上事故树的结构表达式:

T =A1×A2×α                                            (1)

将(1)式展开:

T = Al×A2×α

= ( x1 + x2 + x3 + x4 + x5 )×β×( A3 + A4 ) ×γ×α

= ( x1 + x2 + x3 + x4 + x5 )×β×( x6 + A5 + A6 + x18 + xl9 ) ×γ×α

= ( x1 + x2 + x3 + x4 + x5 )×β×( x6 + x7 + x8 + x9 + xl0 +… xl9 ) ×γ×α

= (αβγx1 +  αβγx2 + αβγx3 +  αβγx4 +  αβγx5 )×

( x6 + x7 + x8 + x9 + xl0 +… xl9 )

= ( αβγx1 x6 + … + αβγx1x19 ) + ( αβγx2x6  + … + αβγx2x19 ) +      ( αβγx3x6+ … + αβγx3x19 )+ ( αβγx4x6+ … + αβγx4x19 ) +

( αβγx5x6 +  … + αβγx5x19 )                                    (2)                                                      

求最小割集

对事故树检查分析,将(1)式展开如(2)式所示,可求出其最小割集7O组,即引起煤矿火灾事故的“可能途径”有70种。每一组最小割集就是发生事故的模式,这些最小割集是:

Kl ={ x1, x6,α ,β,γ }

K2 ={ x1, x7,α ,β,γ }

…  …  …  …   …

K69 ={ x1, x18,α ,β,γ }

K70 ={ x1, x19,α ,β,γ }

共有70组割集。

结构重要度分析

为简便起见,按所求最小径集来判断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

1)α、β、γ为单元素,其结构重要度相等,且最大,即:

IΦ(α)  = IΦ(β) = IΦ(γ)

       2)由最小径集求法公式可得最小径集:

                 

         在不同的最小径集中,基本事件不相交,P1的阶数比P2低,所以P1中的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大于P2中的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即:

IΦ(1)  = IΦ(2) = ... = IΦ(5)  > IΦ(6) = IΦ(7) =  ...    = IΦ(19)

        3)故得各基本事件结构重要度顺序为:

IΦ(α) = IΦ(β) = IΦ(γ) > IΦ(1) = IΦ(2) = ...   =IΦ(5) > IΦ(6) = IΦ(7) ...=IΦ(19)

有以上可得出:

1)由分析可见,或门个数占89.5% ,这样大部分基本事件都能单个输出。与门个数仅占10.5% ,只有少数几个基本事件同时发生才有输出。因此,从或门的比例来看,煤矿火灾事故的危险性很大。

2)从最小割集来看,共有70个,表明煤矿火灾事故有7O种“可能途径”。说明煤矿火灾事故的可能性和危险性也是很大的。从前面求出的最小割集分析可知,任一最小割集K1中的基本事件全部发生,煤矿火灾事故就发生。如K1中,当X1(足够量的煤炭)存在,如果满足条件α,β,γ即满足氧气浓度在引燃范围内,这时X6发生,即煤炭自燃达到引燃能量γ,,两者相遇为γ 则必然发生火灾事故(T)发生。

由事故树提出防范措施

由前述可知,用最小割集表示的等效事故树中顶上事件是若干个交集的并集。即最小割集中的各个基本事件发生,则事故T一定发生。如果最小割集中的基本事件越高,事故越难发生;反之基本事件越少,事故发生就容易。由求出的最小割集Ki ,每个最小割集中实质上只有两个基本事件存在,即可燃物和火源,其余的都是条件。一般井下β的条件是满足的,由此可知,只要可燃物堆积到一定程度,一旦与火花相遇(满足条件α,γ  )势必要导致火灾事故,也说明煤矿火灾事故是极易发生的,所以避免煤矿火灾事故发生的措施即在于尽一切力量杜绝井下火源。主要

有以下措施:

1)工人人井严禁携带烟火,严禁穿化纤衣服下井。

2)放炮作业必须严格执行“一炮三检” 和“三人联锁放炮制”。

3)井下电气设备坚决杜绝失爆。

4)矿通风区必须每天安排专人检查采空区密闭的CO情况,发现CO浓度上升必须及时与矿调度汇报,矿有关单位必须果断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5)入井前井口把钩工必须严格坚持验身制度,杜绝火源带人井下。

6)矿培训部门必须加强对员工进行煤矿火灾灾害防治技术的培训,做到防患于未然。

 

第三节顶板事故预先危险性评价

顶板事故预先危险性分析评价表

第四章  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第一节瓦斯事故的防治

1、瓦斯爆炸事故可能发生的地点:

该矿为地低瓦斯矿井,投产以来,采煤工作的瓦斯含量一直较低,但涌出量正常,如果采煤工作面通风管理不好,风量不足,采煤工作面上隅角,地质条构带,,可能发生瓦斯积聚或爆炸事故。

2、对避免瓦斯爆炸事故的建议

①、要不断完善调整和优化通风系统,杜绝不合理的通风,保证工作面有足够的风量,防止瓦斯积聚和超限

②、严格瓦斯管理,认真作好瓦斯检查工作,瓦斯要严格按巡回家查制度检查,杜绝空班漏检,井下干部、班组长和安检员必须携带瓦斯便携仪下井,放炮员必须严格执行“一炮三检”制度

③、启封盲巷和采空区密闭排放瓦斯,要制定严密的瓦斯排放措施,经总工程师组织人员审批后,由救护队进行瓦斯排放工作

④、回采工作面要安装齐全检测装置,对瓦斯浓度进行24小时连续检测。

第二节  火灾的防治

一、矿井火灾的防治措施

1.矿井火灾的预防措施

预防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防止失控的高温热源;二是尽量采用不燃或耐燃材料支护和不燃或难燃制品,同时防止可燃物的大量积存。

   2.井下发生火灾时的应急措施

    (1)最先发现火灾的人员保持镇定,迅速弄清火情,立即采取有效措施直接灭火。并及时报告调度室通知矿山救护队前来灭火。

   (2)现场区(队)长要立即按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的规定,将所有受火灾威胁的地区、火灾下风流烟雾区、发生风流逆转后的烟雾区、以及可能发生爆炸等地区的人员撤离危险区域。

(3)矿领导人接到火警报告后,要先弄清火情,再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下列措施:组织力抢救受灾人员,撤离火热扩大后,可能受到威胁地区的人员;采取能迅速控制火热发展的措施;侦察火区,确定火源,组织人员灭火。

3、 消防器材的储备地点和使用

    1).消防器材储备地点

井口附近的消防材料库、井底车场运输大巷、井下爆破材料库、机电设备硐室、检修硐室、材料室以及采掘工作面附近巷道中,都应该储备一定数量消防器材。

    2).常用灭火剂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1)水:用水灭火时注意,用水扑灭电气设备火灾时,首先要切断电源,不能用水扑油类火灾;水流应从火源的外围逐渐逼近火区中心;人要站在上风侧保证正常通风,及时排除火烟和水蒸气。

   (2)泡沫:泡沫能导电,在扑灭电气设备火灾时,必须切断电源。

   (3)干粉:常用干粉灭火。用喷粉灭火器灭火的注意事项:要注意堵管现象。喷射距离应视扑救燃烧物的对象而定,原则上以不吹散燃油和药粉,使其粘附在设备表面为宜。要在通风干燥的地点贮存,定期设专人检查。

   (4)卤代灭火剂:适用于扑救油类、带电设备和精密仪器等贵重物品的火灾。此种灭火剂产生的气体略有毒性,在室内灭火后要通风换气以保证人员安全。

   (5)砂子和岩粉:砂子和岩粉能覆盖火源,将燃烧物和空气隔绝,从而使火熄灭,可用来熄灭电气设备和油类火灾。

   (6)发现煤炭自燃征兆时,应立刻向现场管理人员、调度室或相关负责人报告。如果自燃征兆十分明显应迅速撤离危险区域。

4、发生矿井火灾的应急措施和安全注意事项发

   1).首先要尽最大的可能迅速了解或判明事故的性质、地点、范围和事故区域的巷道情况、通风系统、风流及火灾烟气蔓延的速度、方向以及与自己所处巷道位置之间的关系,并根据《矿井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及现场的实际情况,确定撤退路线和避灾自救的方法。

   2).撤退时,任何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惊慌、不能狂奔乱跑。应在现场负责人及有经验的老工人带领下有组织地撤退。

   3).位于火源进风侧的人员,应迎着新鲜风流撤退,千万不能顺风流撤退。

  4).位于火源回风侧的人员或是在撤退途中遇到烟气有中毒危险时,应迅戴好自救器,尽快通过捷径绕到新鲜风流中去或在烟气没有到达之前,顺着风流尽快从回风出口撤到安全地点;如果距火源较近而且越过火源没有危险时,也可迅速穿过火区撤到火源的进风侧。

   5).如果在自救器有效作用时间内不能安全撤出时,应在设有储存备用自救器的硐室换用自救器后再行撤退,或是寻找有压风管路系统的地点,以压缩空气供呼吸之用。

   6).撤退行动既要迅速果断,又要快而不乱。撤退中应靠巷道有联通出口的一侧行进,避免错过脱离危险区的机会,同时还要随时注意观察巷道和风流的变化情况,谨防火风压可能造成的风流逆转。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照应,互相帮助,团结友爱。

   7).如果无论是逆风或顺风撤退,都无法躲避着火巷道或火灾烟气可能造成的危害,则应迅速进入避难硐室;没有避难硐室时应在烟气袭来之前,选择合适的地点(独头巷或硐室、两道风门之间)就地利用现场条件,快速构筑临时避难硐室,进行避灾自救。

   8).逆烟撤退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在一般情况下不要这样做。除非是在附近有脱离危险区的通道出口,而且又有脱离危险区的把握时;或是只有逆烟撤退才有争取生存的希望时,才采取这种撤退方法。

   9).撤退途中,如果有平行并列巷道或交叉巷道时,应靠有平行并列巷道和交岔口的侧撤退,并随时注意这些出口的位置,尽快寻找脱险之路。在烟雾大、视线不清的情况下,摸着巷道壁前进,以免错过联通出口。

   10).当烟雾在巷道里流动时,一般巷道空间的上部烟雾浓度大、温度高、能见度低,对人的危害也严重,而靠近巷道底板情况要好一些,有时巷道底部还有比较新鲜的低温空气流动。为此,在有烟雾的巷道里撤退时,在烟雾不严重的情况下,即使为了加快速度也不应直立奔跑,而应尽量躬身弯腰,低着头快速前进。如烟雾大、视线不清或温度高时,则应尽量贴着巷道底板和巷壁,摸着铁道或管道等爬行撤退。

   11).在高温浓烟的巷道撤退还应注意利用巷道内的水,浸湿毛巾、衣物或向身上淋水等办法进行降温,或是利用随身物件等遮挡头部,以防高温烟气刺激等。

第三节顶板事故的防治

1、顶板事故可能发生的地点

在采煤生产期间,“孤岛”工作面矿压显现明显,巷道变形严重,顶板管理难度大,易发生冒顶事故。

煤厚变化造成软底工作面,回采期间蜘蛛结底而使顶板难以控制,易发生冒顶事故。

该面断层多,采煤工作面过断层期间顶板管理难度大,易发生冒顶事故。

2.对避免顶板事故的建议

回采工作面加强工程质量。按正规循环作业。工作面初次放顶前要偏制专门的放顶措施。总工程师组织有关人员审批后认真严格执行。加强现场管理和措施的落实,防止顶板事故的发生。

加强工作面按装撤除的管理和措施措施落实,重点抓好设备的运输、起吊、组装和调架等环节的工作。尤其是调、撤架过程中的支护管理工作,落实加强顶板支护的措施,严禁空顶作业。

对“孤岛”工作面重点加强超前及端头支护质量。对工作面变型严重的地段及时进行支护以确保安全生产。

对回工作面因留底煤而形成的工作面,生产过程中坚持软底穿铁鞋制度。控制支柱钻底量。保证支柱有足够的支撑力发挥有效的支护作用。

加强回采工作面过断层的顶板管理,安装前制定切实可行的过断层破碎带的安全技术措施,防止顶板事故的发生。

第五章安全评价结论

安全评价结论应体现系统安全的概念,要阐述整个被评价系统的安全能否得到保障,系统客观存在的固有危险、有害因素在采取安全对策措施后能否得到控制及其受控的程度如何。

取得评价结论的一般工作步骤:

1、收集与评价相关的技术与管理资料;

2、按评价方法从现场获得与各评价单元相关的基础数据;

3、经数据处理对照相应评价方法的评价标准得到各单元评价结果;

4、综合单元评价结果整合成单元评价小结;

5、各单元评价小结整合成评价结论。

第一节  评价结果与评价结论

1、评价结果与评价结论的关系

评价结果是指子系统或单元的各评价要素通过检查、检测、检验、分析、判断、计算、评价、汇总后得到的结果;评价结论是对整个被评价系统进行安全状况综合评判的结果,是评价结果的综合。

评价结果与评价结论是输入与输出的关系,输入的评价结果按照一定的原则整合后,得到评价小结,各评价小结通过整合在输出端可以得到评价结论。整合的原则可以因评价对象的不同而不同,但其基本的原理则是逻辑思维的结论。评价结果与评价结论的输入输出关系如图6-1所示。

 


                                评价单元                              整个系统

图6-1  评价结果与评价结论的输入输出关系

整合原则是评价方法的核心,不同的评价方法体现不同的整合原则。

在安全评价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各评价单元的“风险”或称“危险度”要能够比较,以体现各评价单元对整个系统安全的不同贡献值,从而决定急需重点控制的单元。

比较的一般方法有:距长比较法、面积比较法和落点比较法。

2、 评价结论中逻辑思维方法的应用

安全评价报告是基于对评价对象的危险、有害因素的分析,动用评价方法进行评价、推理、判断;评价方法的选择、单元的确定,需要有充足的理由和依据;根据因果联系提出对策措施,将评价结果再综合起来作出评价结论;而安全评价报告要遵守内容、结论的同一性、不矛盾性, 也不能模棱两可;结论的提出要进行充分的论证。

在编写评价报告时应考虑逻辑思维方法中“逻辑规律”的运用,主要有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等。

第二节 评价结论的编制原则

客观公正性、观点明确、清晰准确。

一、 评价结论的主要内容

评价结论应较全面地考虑评价项目各方面的安全状况,要从“人、机、料、法、环”理出评价结论的主线并进行分析。论证建设项目在安全卫生技术措施、安全设施上是否能满足系统安全的要求。安全验收评价还需考虑安全设施和技术措施的运行效果及可靠性。

1、人力资源和管理制度方面

(1)人力资源:安全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是否经过安全培训,是否满足安全生产需要,是否持证上岗等。

(2)安全管理:是否建立安全管理体系,是否建立支持文件(管理制度)和程序文件(作业规程),设备装置运行是否建立台账,安全检查是否有记录,是否建立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等。

2、设备装置和附件设施方面

(1)设备装置:生产系统、设备和装置的本质安全程度,控制系统是否做到了故障安全型,即一旦超过设计或操作控制的参数限度时,是否具备能使系统或设备回复到安全状态的能力及其可靠性。

(2)附件设施:安全附件和安全设施配置是否合理,是否能起到安全保障作用,其有效性是否得到证实;一旦超过正常的工艺条件或发生误操作时,安全设施是否能保证系统安全。 

3、物质物料和材质材料方面  

(1)物质物料:危险化学品的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是否建立,生产、储存是构成重大危险源,在燃爆和急性中毒上是否得到有效控制。  

(2)材质材料:设备、装置及危险化学品包装物的材质是否符合要求,材料是否采取防腐蚀措施(如牺牲阳极法)、测定数据是否完整(测厚、探伤等)。

4、方法工艺和作业操作    -

(1)方法工艺:生产工艺过程的本质安全程度、生产工艺条件正常和工艺条件发生变化时的适应能力

(2)作业操作:生产作业及操作控制是否按安全操作规程进行。 

5、生产环境和安全条件

(1)生产环境:生产作业环境能否符合防火、防爆、防急性中毒的安全要求。

(2)安全条件:自然条件对评价对象的影响,周围环境对评价对象的影响,评价对象总图布置是否合理,物流路线是否安全和便捷,作业人员安全生产条件是否符合相关要求。

二、评价结果归类及重要性判断

由于系统内各单元评价结果之间存在关联,且各评价结果在重要性上不平衡,对安全评价结论的贡献有大有小,因此在编写评价结论之前最好对评价结果进行整理、分类并按严重程度和发生频率分别将结果排序列出。

例如,将影响特别重大的危险(群死群伤)或故障(或事故)频发的结果,将影响重大的危险(个别伤亡)或故障(或事故)发生的结果,将影响一般的危险(偶有伤亡)或故障(或事故)偶然发生的结果等进行排序列出。

第三节 评价结论的主要内容

安全评价结论的内容,因评价种类(安全预评价、安全验收评价、安全现状评价和专项曼全评价)的不同而各有差异。通常情况下,安全评价结论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三大部分:

1、结果分析

(1)辨识结果分析:列出辨识出的危险源(第一类危险源的能量和危险物质,第二类危险源的人、机、环境因素),确定重大危险源和危险目标。

(2)评价结果分析:各评价单元评价结果概述、归类、事故后果分析、风险(危险度)排序等。

(3)控制结果分析:前馈控制(预防性、前瞻性的安全设施和安全管理)结果和后馈控制(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结果的分析。

2、评价结论

 (1)评价对象是否符合国家安全生产法规、标准要求。

 (2)评价对象在采取所要求的安全对策措施后达到的安全程度。

 (3)根据安全评价结果,做出可接受程度的结论。

 3、持续改进方向

 (1)对受条件限制而遗留的问题提出改进方向和措施建议。

 (2)对于评价结果可壕受的项目,还应进一步提出要重点防范的危险、危害因素;对于评价结果不可接受的项目,要指出存在的问题,列出不可接受的充足理由。

 (3)提出保持现有安全水平的要求(加强安全检查、保持日常维护等)。

 (4)进一步提高安全水平的建议(冗余配置安全设施,采用先进工艺、方法、设备)。

 (5)其他建设性的建议和希望。


评语:

成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