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汇报文稿

                走进“千课万人”,体会智慧课堂

各位老师:大家好! 首先非常感谢学校给我们这次去杭州学习的机会,借此机会我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这次的学习感受。

 4月9日,我们数学组一行4人有幸来到鲜花烂漫的西子湖畔,参加了 “千课万人” 全国小学数学研讨观摩会。来自全国各地的48位名师与4000多位与会老师汇聚一堂,共同研讨。 本次活动历时4天,8场专题报告、32节研究示范课,7个互动点评环节,多元化、多角度地诠释了“五力修炼”的要义,给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最前沿的引领,最智慧的启迪。

大会安排非常紧凑,每天上下午各有五节课或专题报告,晚上两场讲座和互动点评。早到占座位,匆忙去吃饭,这些天里,我们更像是在进行一项极限运动。几天课听下来,我们腰酸背疼,眼花缭乱,屁股痛的不敢坐板凳,怎一个“累”字了得,大家都说比在家里上班累多了。但内心的喜悦与满足,让我们累并快乐着。

俗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此次来到人间天堂的杭州学习自然是幸运的。且不说吴越之风,西湖胜景,单是杭州生机盎然的满城的香气就会让你流连忘返。四月的杭州满城飞花,柳絮纷飞,处处莺歌燕舞,歌舞升平。走进浙大华家池的校园,优美的校园环境,浓浓的校园氛围更是深深的吸引着我们,让自己好像又回到了学生时代,化为一名学生,来学习新知识,来充电。

     在此之前,对于“千课万人”的活动早有耳闻,参加了这次活动以后,才感受到活动的壮观,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将偌大的逸夫体育馆挤得水泄不通,会场里别具一格的布置,更增添了小学数学教研浓浓的学习氛围。短短四天的学习,让我们与大师有了近距离的接触。走进名师,让我们的心灵震撼着,感动着……每一位名师特色各异,或儒雅、或风趣、或睿智、或沉稳,给了我们不同的启示和引导,让我们从中受益良多。那些精心的设计,那些经典的话语,在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的课堂依然幽默诙谐,生动形象,学生学的轻松,在融洽的气氛中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生活中也处处是数学;吴正宪老师,时时处处以人为本,交流、对话、反思,丰富灵动的教学策略令观众折服;来自海棠小学的俞巧月老师颇有吴正宪老师的风范,她那形象生动的课堂,干练的形象,干脆甜美的声音,独特的创意都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正如评课专家说的:“她那小小的身体爆发出巨大的能量,让听课老师忘记了疲累。”我们也为合肥出了这样的名师而感到骄傲。黄爱华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方程的意义》,他将教材中的情境图巧妙地转换成学生更加喜闻乐见的小人书,让学生们自己上台表演,解读教材。学生在趣味十足的课堂中不知不觉地就学会了方程的意义。他的课简约而不简单,课堂教学设计新颖,。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黄爱华老师的《问题让学习发生——我的“大问题”教学实践》报告的开场。黄老师将《心太软》的歌词改编了,还让全体在场的老师和着音乐和他一起大声唱——

你总是心太软,心太软,独自一个人讲课到铃响,
你任劳任怨地分析这课文,可知道学生心里太多勉强。
你总是心太软,心太软,把所有问题都自己讲,
讲解总是简单,学会太难,不是你的,就不要多讲。铃响了,你还不想停,你还要继续讲吗?

你这样讲解到底累不累?明知道学生他在怨你,
只不过想好好讲透课文,可学生无法给你满分。
多余的牺牲,你不觉心痛,你应该不会只想做个“讲师”,
噢,算了吧,就这样改变吧,该放就放,再讲也没有用!
傻傻等待,他只学会依赖, 你总该为学生想想未来 !

 唱完以后,他要我们回去一定要放给校长和老师们听一听,劝大家千万不要做这样的傻老师,这是一个极具亲和力的开场。就“大问题”怎么教这个话题,报告会中间穿插了大问题教学微格研修,现场和听课老师互动。以《倒数的认识》为课例,黄老师先上了一个教学片段,再找一位听课的女老师现场临摹,他和二十几位听课老师坐在下面当学生,进行角色互换。在全场一阵阵大笑声中再次将会场气氛推向高潮。正是看虎容易画虎难啊,深受启发的同时也打心底里佩服黄老师的教育智慧。大家不愧是大家!

   第三天,我终于迎来了“我就是数学”的数学狂人——华应龙老师。曾经有学生在学分数时问华老师这样一个问题:“华老师,你的生活中几分之几的时间是给了数学呀?”华老师如是回答:“我生命中二分之一的时间是数学,另外二分之一的时间是为了数学。”这是一个狡猾的“老狐狸”才有的回答。不得不说,华老师是个极具数学涵养的数学人,他的课堂不时传出华老师极具穿透力和感染力的大笑声,这是发自内心最真实的笑。正如华老师所说:学校学校就是学着笑。试想一下,在这种轻松愉悦而又不乏幽默和智慧的课堂里学习难道不是一种享受吗?华老师在上完《什么是面积》这节课后,还给我们做了《天圆地方求超越》的专题报告。他在报告里给我们阐述了“华应龙名师工作室”室风的由来。他说“家有家规,室有室风。我的室风是什么?我应该传递给入室弟子们怎样的做人做事态度、为人处事方式?”他说:

因为,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可室风就是“外圆内方”吗?似乎韵味还不够。恰巧华老师看到

华老师补充道:要能做的住,坐住了才会有想法,功夫是坐出来的。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夜成名。事实上,他也是这样做的。

在来杭州的飞机上,华老师还在备课,这是他在教学设计上写的注释。他说:“机舱就是我的天堂,因为没干扰,可以专心工作。”这让我想到了美国教育家雷夫,他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中写到:我几乎每年48周,每周6天,每天12个小时,我和五年级的学生都会涌进我们那可怜狭小的教室里,沉浸在莎士比亚、代数、和摇滚的世界里 。看来中外教育家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有句话说的好: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于她现实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这样的韵味就深厚多了,室风就是“天圆地方”了!它包涵三层具体的含义——                 

听完华老师的讲座,我们虽然不是他的入室弟子,去也受到了一次心灵洗礼。

 四天高负荷的听课活动是辛苦的,但是也是快乐的。当所有的课一一在眼前浮现时,也许我们该静下心来去思考去反思:我们可向名师学什么?比较、对比,名师的课有以下几大共性: ——都是有思想的课堂。——都是饱含数学味的课堂。 ——都是关注“生本”,和谐发展的课堂。

名师的课堂总是弥漫着浓郁的人文情感气息,洋溢着教师的理性与机智,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爱上数学,爱惜人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最后让我们品味并思考着:台上一刻,台下十年。功在课内,意在课外!

巧妙设计,来自勤奋钻研和独特见解,精彩互动,源于先进理念和足够自信。

课堂教学要有快节奏,但在关键处,还要放慢,再放慢……

给予学生更多的等待,更多体验,让数学既“好吃”,又“有营养”,

让数学变得简单,变得朴实。

 

第二篇:新建听课稿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引导学生明理策略谈

朱熹说过:“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的目的在于理和行,明理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直接指导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德育目标。能否让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明理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核心任务。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材中出现的道德观点和道德概念大多浅显易懂,但许多教师只是机械地传授,粗略地讲解,仍然难以达到“明理”的目的。“明理“不是指简单地知晓,而是要透彻地领悟,要使学生真正透彻地领悟,就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一步一步地引导。

一、以情感人,情理交融

道德情感是品德与社会课内化的动力。新课标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要以情感人,情理交融,以情载理,激发喾一的道德情感。因此,创设一定情境,可以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为帮助学生“明理”作铺垫。常用方法有:讲故事、听录音、看幻灯、演小品等。明理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明理还必须多样化。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归纳起来明理还有导行、规范导行、榜样导行、评价导行、竞赛导行、表演导行、情感导行、练习导行等。“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这充分地说明:明理是导行的坚实基础。因此,我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设法让学生明白道德知识,形成道德观念,明确行为方向,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有利于指导学生的行为实践。有了这样坚实的基础,我就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把《规范》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加以导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进一步促进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平时,我还根据学生的心里特点,结合教材,以楷模的言行来影响学生,因为榜样能为学生提供具体学习的对象。尤其是我喜欢用学生身边同龄人的榜样来说服学生,使学生懂得:他们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够办到。这样,使学生心服口服。另外,我还把评价导行、竞赛导行、表演导行、情感导行练习导行交叉使用,使明理也发挥了不同程度的作用。

二、学文悟道,晓之以理

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品德与社会课文的内涵,明理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是导行的必要前提,也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重点和难点所在。在教学人教版十一册第三单元腾飞的祖国《站立起来的中国人》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认识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和中国运动员在运动场上的辉煌,不仅反映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更体现了中国的崛起和日益提高的国际声望。通过对百年中国奥运史的回顾,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为祖国的繁荣强盛感到骄傲和自豪;认识奥运会从申办到举办给祖国带来的巨大变化;感受祖国在变化中逐渐强大的内涵。教师引导学生从许海峰在奥运会上获得的第一块金牌的典型事例中获得有关体育发展的信息。学生感受到了这种积聚着多少代的自豪感正是来自中国国力的强盛,懂得只有中国共 产 党的正确领导,中国人民才能真正站起来的道理。小组合作学习是最常用的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在教学时,合理地组织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交流,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在小组内交流,再进行归纳整理。教师在其中适时地点拨和引导,让学生通过新旧中国国力对比,感受到只有在中国共 产 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能真正站起来。随后又出示多媒体课件,边看边议,在学生享受喜悦的同时,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最后,学生再度合作,共同完成了

1984~20xx年奥运会中国金牌统计表,学生从一组组数据中体会和感受到祖国的日益强大。伴随着激昂的《五星红旗》歌曲,面对着庄严的五星红旗,此时此刻学生仿佛也置身于奥运赛场上。那种作为中国人的骄傲之情,自豪之情再度升华,变成了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语言,教学达到了高潮。

三、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认识。

新课改倡导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里的“生活”指的是学生的真实生活。因此,品德与社会课课堂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或典型意义的事例,进行加工,以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生活主题、范例或者“生活图景”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积极参与思辩,从而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认识。

比如不少家长对孩子看与考试内容无关的课外书报持反对态度,学生不知是该看还是不该看。在教学人教版十一册第一单元走向文明《健康文明的休闲生活》一课时,教材提供了两个范例,一是学生调查关注自己生活的周围,人们休闲活动的状况;二是对“麻将”这一休闲活动方式是否健康提出讨论。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多种休闲活动方式,并从自己身边的更多的休闲活动中学会认识健康的休闲活动的益处和不健康的休闲活动的害处,从而使学生明白,在休闲的时候,应参加健康的活动。教材呈现的反映新风尚的社区休闲生活,旨在引导学生明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社会走向文明,追求高品质、高质量的休闲生活成为更多人的共识。学生形成了观点鲜明的“两派”。此时,可趁热打铁,把这个问题拿出来让大家讨论。因为这个问题是从学生生活中来的,学生马上来了兴致,在辩论中,大家争先恐后、各抒己见,纷纷引用生活中的大量事实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把平时不敢说而想说的话大胆地说了出来。生活化的辩题为他们创设了实话实说的氛围。通过辩论,学生进一步明白了应在学好课堂知识的基础上,多看好书好报,以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增长才干。所以说,创设来自学生生活的情境比起那些空洞的说教来说,要有力得多。利用课前调查自己社区的人们有关休闲活动的情况,组织交流:在社区人们的休闲活动中,哪些是新风尚?这些新风尚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变化?体验讨论。什么是高品质、高品位的的休闲活动?让我们为社区休闲活动提提建议。小组交流:在我们的社区休闲活动中,你认为还有哪些是品位不高或不满意的?选择大家认为好的的办法给社区提建议。用各种形式表达你的建议,可以是唱跳的;也可以是文字等。

四、当堂演练,强化“明理”效果

“明理”的目的是为了“导行”,对道理的理解只停留在口头上和字面上是远远不够的。实践证明教学中有时适当运用当堂演练,能促进道德观点内化,强化“明理”效果。在教学人教版十二册第一单元你我同行《学会和谐相处》一课时,因六年级学生接触面越来越宽,对一些事情有一定的认识能力,也有自己的见解,学生对朋友与友谊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感受,也存在着困惑与烦恼,通过本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结合实际,帮助学生理解怎样和谐相处。因此我设计如下教学目标:1、懂得设身处地地替对方着想和顾及他人的感觉是与人和谐相处的首要原则,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并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一道理。2、懂得与人交往时发生冲突和摩擦是不可避免的,初步掌握化解冲突和

矛盾的方法。3、懂得在与长辈发生分歧时,要善于沟通,并学习以平和的态度解决分歧。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与人交往要和谐相处的好处;难点:怎样与人和谐相处。

可以从谈话导入:我们生活在社会中,离不开与他人打交道。我们在家、在学校、在公共场所,与他人相处也并不是总是和谐的,会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与人交往呢?这就要我们学会和谐相处。

1、让学生阅读教材P14中的两个案例,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说说他们对这种现象的看法。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让学生当堂演练他们在与周围人的交往中,令他们或他们令别人不愉快或者不舒服的经历,并着重谈一谈自己当时的感受和事后的看法。引导并理解孔子的名言和课前搜集的有关与人交往的格言警句,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与人交往?与人交往应遵循怎样的准则?试着用名言提示的方法填一填课本P15的表格。并根据他们填写的情况,引导学生从交流中得到感悟,然后进一步交流各自独特的与人交往的秘诀。

2、让学生阅读课本P16的范例,引导学生讨论:如果你是江周或子豪,你的心情会怎样?态度如何?会怎么做?如果你是旁观者,你的心情会怎样?态度如何?会怎么做?引导学生填写课本P17的表格,然后师生交流围绕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展开当堂演练:

(1)我与最要好的朋友因意见不一致而发生冲突,我该怎么办?

(2)我热心帮助同学,主动管理班级,但有些同学却不领情,还说我多管闲事,想表现自己。我该怎么办?

通过学生当堂演练,使学生认识到: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历许多不如意的事情,只有对人友善、宽容,与人和谐相处,才会更加快乐;发生冲突时,只要我们换个角度想一想,讲究说话的技巧,采取恰当的方法,就一定能化解矛盾。再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知道的人们成功化解社会交往中的矛盾的故事。

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学会和谐相处”的内涵,活动延伸中可以设计了一个小品:让四个小学生搬一张桌子,先是四人朝四个方向用力,结果搬不动。后来让四人朝一个方向齐心协力,很快将桌子移动了。小品形式虽然简单,但学生投入专注,兴趣很高。经过小品的直观表现,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集体和谐力量大,不等于人多力量大,发挥集体力量必须以团结和谐为前提。

总之,在“明理”的过程中,要运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讨、去分析,从而使他们能够透彻的领悟。

思想品德课知与行的统一——思想品德课导行教学浅探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它作为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任务。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的目的在于行,导行作为思品教学的基本环节,直接指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能否使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是思品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因而,导行成为思品教学的重中之重。

怎样使导行环节充分发挥作用,使知与行真正统一起来,避免口号式、标签式的“空对空”的现象呢?笔者谈几点看法。

一、导行要体现自主性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思品教学中,学生能做的事自己做:能发现的事自己发现;能思考的问题自己独立完成……解放他们的双手,达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境界。在课堂上,我们要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增强角色体验,拓展渠道,注重前伸后延;利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思品教育资源,让乐于自主学习的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新,从而充分展现其“主角”形象。在其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促其内化导行的内驱力。如教学《从小关心国家大事》一课时,让学生课前搜集国内外新闻,在课堂上进行5分钟新闻发布会,学生一方面展示了自己的实践成果,另一方面感受到关心国家大事让他们大开眼界,收获很多,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之后,每周一次的新闻发布会成了学生自愿从事的活动,学生的行为实践自然而然地延伸到课外。

二、导行要讲究实效性

在思品教学中,导行是提高思品实效的至关重要的环节,因而导行要几实效性。

1、思品课的导行过程要遵循儿童品德形成的规律,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行为实践的要求不过高、过多,也不过低、过少。如教学《多为集体做好事》一课时并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寻找做好事的机会,而是告诉学生什么是好事,对集体、对他人有利的事就是好事,好事就在我们身边。并联系学生实际,表扬做好事的同学。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道德知识、观点,正确处理、解决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就能较好地掌握导行的尺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思品课的导行过程要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品德现状,在备课时要把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与教材有机结合,上课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深入浅出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如教《学好各门功课》时,我针对班中一些学生偏科的现象,设计了问题让学生讨论:“只要学好语文、数学就行,其他副课无所谓。”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了各科间的联系,明确了学

好各门功课的重要性,并决心认真学好各门功课,为全面提高素质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导行途径要网络化

在思品教学中,尤其在导行途径上,要一改以往学科“闭关自守”的状态,为学生编造一个广阔的导行空间,要主动地与其他学科,班队活动、家庭教育、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形成导行的网络,凝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作为支撑点,让学生在导行的网络中找到实实在在的立脚点,不再孤立,使导行更具实效。

1、导行要与班队活动相结合。

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结合晨会、班级活动、少先队活动,把课内播种与课外培育相结合。如教《敬老院的笑声》,组织学生到敬老院慰问老人,帮助老人打扫卫生,为老人表演文娱节目等,进一步培养学生尊敬老人、帮助老人的良好品德。

2、导行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日之功,一事能成,除了在课内学习,校内训练,还必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进行有计划、系统地训练。如《做父母的好帮手》一课,由于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的“小皇帝”、“小公主”的现状,家长中普遍存在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家里什么事也不要做,使学生的自理能力、劳动能力普遍较差。教这一课后,与家长联系,让家长明确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重要性,让家长督促学生在家里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衣、洗菜、做饭、整理房间等家务事,在劳动中强化课堂所学的知识、技能,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

3、导行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思品课的教学突出课堂明理,课外导行,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这也是导行取得实效的重要途径。如教学《热爱家乡》后,安排了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工厂、街道、名胜古迹。通过参观,使学生亲眼目睹家乡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激起对家乡、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起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而学习的积极性。

四、导行形式要多样化

1、明理导行

“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充分明理是导行的坚实基础。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明白道德知识,形成道德观念,明确行为方向,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从而利于指导行为实践。如教学《学好各门功课》,通过学习课文,学生明白苏步青爷爷之所以知识渊博,取得巨大的成就,是因为他小时候学习不偏科,能注意各门功课之间的联系,为以后进行数学研究打下了扎实的文化基础。并且让学生反过来想一想,如果苏步青小时侯只钻研自己爱好的数学的话,他会有今天的成就吗?为什么?通过正反对比,学生切实认识到偏科的危害,体会到学好各门功课的重要性。这样为学生的行为实践指明了方向,再结合课后练习具体导行,真正把指导行为实践落到实处。

2、规范导行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具体明确了学生日常行为的准则,它把思品各册教材的内容更具体地指导于实践,结合《规范》加以导行,是学生形成正确道德观念,促进学生良好道德行为养成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如教《和好书交朋友》,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10条:要看有益的图书、报刊、录像。这就告诉学生,书籍有好坏之分,读了不健康的书,对人的危害是很大的。教育学生要增强辨别能力,自觉抵制坏书。以规范督促自己,养成读好书的行为习惯。

3、榜样导行

榜样分为两类:一类是伟人和英雄人物。学生对他们很爱戴、崇敬,觉得他们的行为很可信,很服人。运用学生的这种心理,让他们学习雷锋、徐虎、李素丽等楷模的言行,起到方向性的指导作用。另一类是身边的榜样。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父母=保姆、导师和同学的整个生活的榜样必须不断地放到儿童跟前。”榜样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学习对象。尤其是身边的同龄人榜样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如教《劳动光荣 懒惰可耻》,导行时,我给学生几朵小红花,让他们把话奖给班级中的同学,并说说把红花奖给他的理由。这样,让学生找出身边的榜样,大家心服口服,导行具体、真实、有效。

4、评价导行

运用评价进行导行,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的对错,提高对错误行为的辨别能力。运用评价及时指导行为、校正行为,强化道德行为的形成。同时,要运用肯定评价,使学生知道自己行为中的闪光点,化为自觉行动。如教《学好个门功课》,让学生说说自己有没有偏科现象?因偏科导致怎样的后果?进行自我评价。另外,让学生评价班级中各门功课学得好的同学,说说他们学得好的原因和学好各门功课的好处。充分认识到偏科的危害,学好各门功课用处大,增强自觉学好各门功课的内驱力。

5、竞赛导行

在思品教学中引入竞争、激励机制,使思品教学活动化。教学中以辩论会、擂台赛、评选劳动能手、故事大王、敬老标兵等活动,让学生在竞赛中内化导行。如教学《爱护公共财物》,开展“争当爱护公物小卫士”的竞赛,学生之间比一比谁能自觉爱护公共财物。通过这些活动,是学生更规范自己的行为。

6、表演导行

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教学中,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扮演角色和观看表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往往事半功倍。如教《珍惜集体荣誉》,怎样做才是真正珍惜集体荣誉的行为?让学生表演小品:“大扫除后,值日老师检查卫生,四(1)班的小明发现自己班的保洁区内有一张废纸,为了班级夺得?卫生保洁?的循环红旗,他一脚把纸踢到隔壁四(2)班的保洁区。”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在演,“小明重新捡起纸,并向值日老师认错,为班级夺得了真正的荣誉。”这样在评、演中不

断完善自己的言行,加上老师的点拨、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

7、情感导行

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性,是可以相互交流的。在导行教学中,教师用充满感情的的言辞、神态、动作、表情及教学方法,去点燃学生的感情之火。如教《同情和帮助残疾人》,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为残疾人想想,他们在生活、工作中有哪些困难?他们内心会怎样?学生体会到残疾人的痛苦,同情、帮助的想法油然而生。教师又声情并茂地讲述全社会也关心残疾人,政府制定了《残疾人利益保障法》,谱写了一曲《爱的奉献》。接着,大家齐唱《爱的奉献》,在激越的歌声中,情感得到了升华,行为得到了指导,真正起到育人育己的作用。

8、练习导行

通过一些带有实际意义练习强化学生的道德认识,让学生更深层次的接受道德知识,进一步指导行为实践。

五、导行内容要生活化

以往思品课教学是课堂教学与生活脱离,然而,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耳濡目染了一些社会现象。思品课堂教学一味主张“正确答案”,使他们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感到无法适从。因而,在导行教学中尤其不要回避现实生活中学生遇到的种种矛盾,让导行内容接近实际,贴近生活,所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陶行知),培养出适应21世纪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