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调查》读书心得

《中国农民调查》读书心得

说实话,作为一名安徽人在读这本书时多少是带有些许尴尬的或许说具体点我的乡土情节多少因此颇受打击,经常读一点就对着屏幕发呆,问自己这是真的吗,为什么会是这样呢?用序言中作者的范式来形容那就是:我要说,我看到了我想象不到的贫穷,想象不到的罪恶,想象不到的苦难,想象不到的无奈,想象不到的抗争,想象不到的沉默,想象不到的感动和想象不到的悲壮??有好多次都决心读完这段就不再读下去了,但是最终还是读完了全篇。

这本书给我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而这其中尤以前三章为最。我想不明白在这三章所反映的事件中为什么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的村委会都是以欺压百姓、鱼肉村民的形象呈现,而所谓的村干部竟有很多是流氓恶霸之类货色,所谓村民自治真是天方夜谭!在这里所谓的村民自治,是人治,残暴的人治!细忖一下这种异化的村民自治是安徽独有吗?是过去独有吗???绝不是!君不见近年来所谓的群体性事件绝大多数发生在农村,绝大多数冲突的根源异化的村民自治下的“暴政”!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民众的抗争决不会屈于所谓恶势力的淫威之下的!抗争,也唯有抗争,被人治的农民才能获得自由、民主,当然他们其中绝大多数的抗争仅仅只是为了生存??然而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

他权利不都是应该是政府的职责吗?政府去哪里了呢?

率先掀起中国改革开放浪潮的中国农民不仅活得不自由,而且很贫困!那么是谁动了农民的奶酪呢?——报告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是另一个让我震撼的地方。“是谁消耗掉了农村改革的成果?——无限膨胀的机构和无限增加的官吏!??‘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大精简——大膨胀’,这似乎不可思议,却又是铁的事实,不能不叫人感到莫名的悲哀??”还有其中说到一九九八年财政部部长助理刘长琨曾透露:“汉朝八千人养一个官员,唐朝三千人养一个官员,清朝一千人养一个官员,现在四十个人养一个公务员。”??有官员曾一针见血的说:“吃皇粮,横向看,超过了任何国家;纵向看,超过了历朝历代。你说我们能养得起这么多人吗?养不起,最后只有转向老百姓去敛财,搜刮民脂民膏,横征暴敛。当然我不是指现在都是如此,但不坚决管住,发展下去,就难避免这个趋势!”看到此我也就对为何当时农民负担沉重和三公经费老是居高不下的原因有了点理解。但是对这种官僚机构的无限膨胀却感到十分费解!我们从80年代改革到现在,政府改革到底在改什么?

“这是最好的时期,也是最坏的时期;这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任的年代,也是怀疑的年代;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我们的前途无量,同时又感到希望渺茫;我们一齐

奔向天堂,我们全都走向另一个方向??”这是吴敬琏用《双城记》的开头来暗示他对中国改革的解读,然而看完全篇报告我有的只是悲痛与迷茫!

 

第二篇:评论:《中国农民调查》让我们良心永不得安宁

中国农民调查-陈桂棣春桃

《中国农民调查》让我们良心永不得安宁 我是一口气读完20多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农民调查》(载《当代》第六期)的,我说过,这在我近十年的阅读历史里是没有过的。通宵达旦读这本书,我付出的代价是头疼一周。但更让我疼的是,我们这些新闻人渐次消磨的勇气,沉湎琐碎的浮躁,惟命是从的强欢。《中国农民调查》让我们这些自诩维护社会良心和正义的记者们无地自容,而且将被良心和正义拷完不停,并永远不得安宁。

在8月份我们举办的一次座谈会上,听陈桂棣说过他有这么一部作品要发表。会上,他说了大概的内容抱不平,因为是关于农村的题材,当时也没有太多的期待。没想到出来的竟是这样一部震憾之作。那天,妻子从半夜醒来看到我还在捧读这本书时,很是惊讶,写农民的书,有这么好看?

是啊。木子美写自己性体验的日记,竟然引起了全国人的骚动,博客中国等网站一度因访问量突增而瘫痪。那些粗糙的、毫无责任的、甚至卑劣的文字引起这么多人的亢奋和激动,而我们这些由农民喂养着的城里人,谁为农民们如此激动过?又有谁真正把农民挂在过心上?

看完《中国农民调查》,除了为农民心痛,就是无地自容的汗颜和无法回避的自责。作为记者,我们曾经接待过很多农民的来访。我们接下过他们的材料,我们表示过同情,可能还掏过腰包为他们垫上回程的路费。但我们并没有像陈桂棣夫妇一样产生过这样一种强烈责任感“不惜代价为农民兄弟报不平”。

我们大多数时候都是在无奈的叹息和苍白的愤概中淡忘了自己应该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尽管他们无助而善良的脸庞时常还能在我们的眼前浮起,但我们总在犹豫和懦弱中没有采取任何行动。陈桂棣夫妇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对事实的尊重应当让我们这些记者汗颜。

《中国农民调查》让我们发现,在多少次的新闻事件面前,我们有过多少次有意和无意地缺席。书中有许多在新闻界是人所共知的东西,但没有一家媒体敢于正视它,而是将它作为谈资和传闻,在圈子里来回地重复着,却没有一人为自己的麻木和淡漠而感到脸红,包括我自己。

作为记者,我们会有许多不安。但因为《中国农民调查》,一件令我不安的事今天已变成一种负罪。

前年的冬季,一位四十岁的农村妇女,因为举报村长的恶行,受到打击迫害。她不服,偷偷摸摸从淮北平原的一个乡村一瘸一拐地来到省城。她一走到我的面前,就立刻跪地痛哭。见惯了这种投诉的场面,我并没有给予她特别的安慰,只是让她将材料给我看看。没想到,她从破烂的皮包里掏出一个小纸包,并颤抖地打开,有几根像皮筋一样的东西粘在纸上,我问她这是什么东西,她哭着说,这就是村长派人从她脚根上抽出来的脚筋。她的话音刚落,我浑身从头麻到脚,不仅因为它太不可思议,也因为我见不得这残忍的场面。我立刻让她收起来,在一番安慰后作了保证,一定帮她讨个公道。此后,我也确实努力过,但最终不了了之。

现在,她当时留下的她说是秘密请人写的投诉材料早在我几次办公桌的清理中不经意地丢了,我再也不能与她取得任何联系。除了她再来找我,可她还会来找我吗?我清楚地记得,她走的时候是与来的时候一样流着泪的,可我却让她的

中国农民调查-陈桂棣春桃

眼泪白流了。而更重要的是,那个恶霸村长如果知道她到过报社,还会不会再抽她的筋?我真的很担心,但我可能永远不得而知。

我相信,在媒体工作,每个记者编辑都曾碰到过许多这样的农民。如果我们不能亲自去改变他们的命运,至少我们也应该用手中的笔为他们呐喊几声。可我们没有,但陈桂棣夫妇做到了。他们没有压力?他们不知道艰难?

因此,因为这本书,我们永远没有任何理由为自己的沉默和失语开脱。 陈桂棣夫妇做了我们新闻人该做而没有去做的事。如果作为普通读者看了这本书后可以说“很感动”的话,作为新闻记者,我只有惭愧和自责。

惟一值得宽慰的是:陈桂棣夫妇毕竟帮我们找到了灵魂的出口。如果我们仍不能从这个出口勇敢突围,中国的新闻人剩下的就只有两个字: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