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产业发展报告

四、江苏经济发展展望

江苏是一个面积狭小、人口众多、自然资源匮乏、社会资源丰富、经济高度发达的年轻省份,江苏的面积只占到全国的1%,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不到6%,但近年来江苏人民每年都创造了占全国10%以上的经济总量。 (一)江苏经济发展趋势研究

江苏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近年来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十年来(2002—2011)江苏GDP始终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在全国32个省级行政单位中(不含港澳台),经济总量及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前列,经济总量自02年开始一直在前三甲,特别是10年和11年,GDP总量仅次于广东排名第二。绝对量方面,20xx年江苏GDP总量仅为7438亿元,约占全国GDP总量的7.35%,而到20xx年,GDP的绝对量为40903.5,占全国生产总值的8.67%。近十年来江苏的GDP值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长速度,在全国经济都在高速增长的过程中,江苏的增幅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1:江苏省各年GDP总量及排名,单位:亿元

江苏产业发展报告

资料来源:江苏统计年鉴,下同。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发展模式所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明显,一方面,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但造成较大的人力资本浪费,而且创造附加值极低,初加工产业技术含量也较低,而随着中国出生率的下降、老龄化的加剧以及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有效劳动人口绝对数在下降,有效劳动力1在不断增加,所以,目前的经济转型中改变劳动密集型为技术密集型,由“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另一方面,传统的粗加工产业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技术落后,环境污染严重,也急需改变。

江苏也在不断探索,寻求新的发展方式,十年前(20xx年)江苏三大产业

1

有效劳动力:在索罗模型中,有效劳动力是指实际劳动人口数量和每个劳动力的效率,随着技术进步,劳动效率将会增加。

中,第一产业(主要包含农、林、牧、渔等行业)年GDP产值占总体的比例为10.47%,第二产业(主要包含能源、制造、建筑等行业)产值占总体比例为52.84%,而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外的其他产业)产值所占比例为36.69%。而到20xx年三大产业所占的比例分别变为5.70%,54.48%和39.81%。第一产业的比重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而第二产业的比重在上升后也开始回落,第三产业的比重十年,特别是04年以后比重不断攀升,说明江苏的经济转型的成果已经开始展现。(见表2及图1)

表2 江苏省近十年三大产业产值所占比重

江苏产业发展报告

江苏产业发展报告

图1 江苏省近十年来三大产业所占比重

但江苏省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发展状况也是非常不平衡的,从经济发展看,近年来,苏北经济增长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相对差距有所缩小但绝对差距仍然较大,苏中苏北的人均GDP低于江苏省平均水平,人均城镇收入与农村居民纯收入,苏南远低于苏中苏北。另外从产业结构看,江苏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相差不大,第一、二产业的比重差异较大,苏北的第一产业比重明显偏大,这说明苏南、苏

中、苏北经济发展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一、二产业上。另外江苏就产业结构的演进进程大大滞后于其生产结构的升级变化步伐,劳动力向非农业的专业明显滞后于生产结构的变化。

(二)江苏经济发展方式探讨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几年的发展江苏经济发展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后时期,苏南发达地区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社会,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和增长动力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无论从国内外发展大环境分析,还是从江苏自身发展的要求来看,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全面提高经济素质,都是目前江苏最需要完成的任务。

首先,传统的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为市场主体提供了负激励,并创造了一些与现存经济增长方式不同的隐私,目前的路径对江苏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具有很强的制约作用,并且成为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因素。其次,江苏服务业与制造业相符一寸是一种不平状态,制造业对服务业依赖程度较低,而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依赖程度较高。尽管现在江苏制造业发展较快,但由于制造业规模扩大与专业化分工的水平并不相适应,制造业企业的加工环节与服务环节没有形成有效分离,导致与其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所以,江苏近期在区域上要从点状分散状态向片状、带状集中集聚转型,着力打造产业聚集区;在产业链构建上,要从中低端生产制造环节为主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环节转型;推动工业经济从主要依靠高投入、高消耗、低成本转向依靠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高上来,加快从“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的转变。

(三)各要素对江苏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第一,劳动力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一方面劳动力供给的变化,目前工业作为江苏的重要支柱产业,虽然技术发展较快,目前江苏的工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可以从绝对数量上提升江苏工业的产值。另外第三产业规模的扩大,特别是服务业规模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所以劳动力供给的增加有助于提升江苏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转型,劳动力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江苏已逐步步入后工业化时代,科技创新将成为江苏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在科技创新过程中,高素质的劳动力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劳动力素质的提高通过技术进步,知识积累提升有效劳动率,从索罗模型中知道技术进步、知识是经济增长的有效源泉,随之江苏教育投入的增加、高素质人才的引进,江苏产业结构的转型将进一步加速,经济将健康良好

地发展。有表3可知,人才集聚程度2越大的地区平均生产总值越高,说明其推动该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也越快;反之,人才集聚程度越小的地区平均生产总值越低,其推动该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也缓慢。

表3 全国各省级行政单位人才聚集度及GDP情况单位:亿元

江苏产业发展报告

数据来源:20xx年国家统计年鉴及根据相关数据推算。 2

人才集聚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随着人才流动,大量同类型或相关人才按照一定的联系,在某一地区(物理空间)或某一行业(虚拟空间)所形成的聚类现象,其最重要的特征是规模性。人才集聚规模以及如何有效地集聚人才成为决定区域经济增长的一项重要因素

第二,资源对江苏经济的发展方式提出挑战。江苏资源匮乏,煤炭基础储量、石油地质储量占全国比重不足1%,一次能源生产量占全省消费总量不足五分之一,80%以上的煤炭、90%以上的是由从省外输入;江苏人口密度全国最高,江苏拥有土地面积仅为10.26平方公里,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五倍以上,未来还将继续加剧。资源环境和人口的矛盾,居民耗能的上升、生活污染治理负担加重、土地资源更加紧张等一些负面因素将困扰江苏经济发展。面对这些问题,江苏的经济发展注定要远离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方式,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第一产业中不断提高机械化,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中,改变原有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改变生产方式;第三产业,积极发展信息产业及服务业,通过信息业的发展提高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效率,有效利用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发展服务业,推进江苏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四)要素结构变迁未来展望

劳动力结构将逐渐优化。江苏不仅仅是经济大省,也是教育大省,近十年来从义务教育,到中等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都受到政府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根据江苏省统计部门提供的数据,20xx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教育支出为161.41亿元;而到20xx年,江苏地方教育投入达1450亿元,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达1025.4亿元,比20xx年增长了五倍多。未来,江苏还将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财政教育支出比例,据计划将超过一般预算支出比例的18%。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加,高等教育发展势头迅猛,江苏全省20xx年有普通高校94所,到20xx年已增加到126所。十年里,全省本专科在校生人数从20xx年的70.02万人增加到20xx年的165.9万人。在校生人数之中位于全国前列。研究生的数量变化更大,20xx年全省招收研究生1.66万人,在校研究生4.11万人;20xx年,研究生教育招生4.4万人,在校研究生增长两倍多,达到13.4外人,毕业生3.8万人。未来江苏教育投入带来的成果将进一步展现,劳动力素质将逐渐提高,人力资本的优化将为江苏经济发展带来有力支撑。

资源供给将步入瓶颈。江苏的“过度工业化,过度出口依赖,过度投资驱动,过度粗放增长”已经使江苏本就贫乏的资源更加恶化,而全国乃至全球的资源匮乏也是不争的事实。由于资源本身具有难以再生性的特点,廉价的自然资源价格将逐渐消失,自然资源的估计也将进一步减少,而多年来的粗放增长液使得江苏的环境逐年恶化,这都将限制江苏经济的发展。由于许多资源具有生产投入要素和消费品的双重属性,环境质量的下降、能源供给和水资源供给的不稳定性、生态环境的额恶化将极大地约束江苏经济的发展。

资本积累进一步增加。资本积累主要通过生产率的提高和扩大化生产来实现,近年来,江苏在教育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一方面通过教育改善了人口

素质,提高劳动力的生产率;另一方面技术创新极高科技的引进改变原始的生产模式,以高度机械化代替人工,也使社会生产率大大提高有效地促进了资本的积累。而江苏的企业不管在数量还是在规模上都快速的发展,全省国民生产总值年年创新高。总之,随着江苏社会生产率的提高,扩大化生产的不断推进,江苏的资本积累逐年增加,这些都为江苏经济转型积累更多的物质资本。

未来,在江苏经济发展中,要加快要素结构升级,通过劳动力素质提升、技术提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促进江苏经济发展模式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第二篇:深圳市新能源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产业化项目扶持专项(贷款贴息))资金申请报告撰写格式

深圳市新能源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产业化项目扶持专项(贷款贴息))资金申请报告撰

写格式

编制单位 :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重点扶持《深圳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xx年)》确定的太阳能、核能、风能、储能电站、生物质能、页岩气、新能源汽车以及智能电网等新能源领域的产业化项目,包括关键零部件、材料、控制系统等。

报告应按如下格式编写:

1.项目摘要(3000字以内)

包括项目名称、建设地点、主要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建设时间、技术基础、工艺路线,项目运营模式,项目建设条件落实情况,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项目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等。

2.项目的背景和必要性

国内外产业现状和技术发展趋势,对产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产业关联度分析,市场分析。

3.项目申报单位的基本情况和财务状况

包括所有制性质、发展规划及战略、主营业务及主要产品市场占有率、近三年来的经营业绩(总资产、主营业务收入、服务性收入、利润总额、净利润、利税情况、资产负债率、银行信用等级等),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及主要股东的概况,已经拥有的专业资质情况及近年来主要成果等,成立时间不足三年的项目承担单位提供单位成立以来的相关概况。

项目合作方式(如项目实施单位为多家),包括项目合作的责权分工、合作协议等。

4.项目的技术基础

包括研发团队情况、成果来源及知识产权情况,已完成的研究开发工作及中试情况和鉴定年限,技术或工艺特点以及与现有技术或工艺比较所具有的优势,该项技术的突破对行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5.项目建设方案

包括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建设规模、采用的工艺路线与技术特点、设备选型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项目招标内容、项目盈利运营模式、产品市场预测、建设地点、建设工期和进度安排、建设期管理等。

6.建设条件落实情况

包括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节能措施、原材料供应、人员到位及外部配套条件落实情况等。

7.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包括项目总投资规模和使用方案。项目总投资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投资(仪器设备及软硬件购置、安装工程费、建筑工程费等)、研发支出(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研发人员费、委托开发费等)、流动资金(原料费、市场网络建设费、推广活动组织费、房租租赁费等)等,其中建设投资不低于总投资的40%、研发费用不高于30%、铺底流动资金不高于30%。

项目资金筹措方案,包括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其中自有资金不低于项目总投资的30%,且须提供银行出具的证明文件。

8.项目财务分析、经济效益分析及社会效益分析

包括内部收益率、投资利润率、投资回收期等指标的计算和评估,项目建成后的运营方案、管理模式、达产产值及利润、新增就业人员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9.项目风险分析

包括项目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资金风险等评价情况,以及风险控制思路等。

(三)资金申请报告附件 (需在目录中列示)

1.项目单位法人注册文件、组织机构代码证;

2.社会投资项目的核准或备案文件(在有效期内且时限未超过两年,已开工项目还需提供投资完成、工程进度以及生产情况证明材料),项目节能评估文件及主管部门出具的节能审查(备案)意见;

3.银行出具(三个月内)的自有资金存款证明文件(原件1份,金额不低于项目总投资的30%);如项目单位已与银行签订针对本项目的贷款合同,请一并提供合同文件,其内容应包括贷款金额、期限、

利率、用途等;

4.项目单位近三年财务审计报告(若项目单位成立时间不足三年,需提供单位成立至今的财务审计报告);

5.上年度完税证明;

6.技术来源及技术先进性的有关证明文件;

7.项目用地规划许可文件及土地使用权属证明,租赁厂房需提供经主管部门备案的租赁合同;

8.环保部门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意见;

9.《深圳市新能源产业发展专项申报项目设备购置表》(格式见通知附件3);

10.申报项目建设管理承诺函(标准格式见附件4);

11.申报单位对提交材料真实性负责的声明。

上述复印材料均需加盖本单位公章并验原件,需保密的材料请一并注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