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实验室检查

糖尿病实验室检查

一.血液检查

(1)葡萄糖氧化酶法:利用葡萄糖与葡萄糖氧化酶之间的化学反应来测定葡萄糖浓度,该方法测定的糖为葡萄糖,不与其它糖发生反应,因此准确、可靠,目前国内已较广泛推广应用。需要指出的是结合现代电子技术发明的血糖仪,其应用原理也是葡萄糖氧化酶法。

(2)硫酸铜或高铁氰化物还原法:即传统的福一呈法,葡萄糖的醛基使硫酸铜值中的铜被还原为氧化铜,形成不同的颜色和沉淀,可间断反映血糖的浓度。此法因受其它因素影响较大,目前已被淘汰。

(3)邻甲苯胺法:也属铜还原法,此法利用氢氧化钡和硫酸锌使血浆蛋白沉淀,同时使血糖中绝大多数非糖物质及抗凝剂中的氰化物沉淀下来,结果较准确。此法毒性较大,现已很少应用。

4.血糖正常值

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依据。

(1)空腹血糖

①葡萄糖氧化酶法:正常人空腹全血血糖正常值为3.6-5.3mmol/L,血浆血糖正常值为3.9-6.1mmol/L。

②邻甲苯胺法:空腹全血血糖为3.3-5.6mmol/L,血浆血糖正常值为3.9-6.4mmol/L。

(2)餐后血糖

许多患者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明显升高,因此怀疑有糖尿病可能时不仅要检测空腹血糖,同时也要查餐后血糖,并且餐后血糖还有利于判断病情的控制情况。

餐后血糖主要查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值为:葡萄糖氧化酶法为<7.2mmol/L,邻甲苯胺法为<7.8mmol/L。

5.查血糖注意点

(1)查空腹血糖注意点

血糖受神经、激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故检查时若不注意均可影响检验结果,影响对病情的正确判定,所以检查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清晨空腹:最好于6点至7点钟采血,最迟不得超过上午9点钟,否则起床活动后体内的抗胰岛素物质如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增加,肝糖原释放增加,可能使血糖升高,影响空腹血糖的数值。

②抽血前不要做剧烈的体力活动,也不要情绪过于激动,否则也可造成体内抗胰岛素的物质分泌增加,从而影响检验的准确性。

③因某些药物可使血糖升高,故而应在抽血检验前停用1周,这类药物有皮质激素、心得安、噻嗪类利尿剂、女性避孕药等。

④1型糖尿病病人在门诊随访中发现由于医院门诊采血多在上午8时至9时,病人为了查空腹血糖清晨不接受胰岛素治疗,待采血回家后再注射胰岛素,往往会出现血糖升高,甚至出现尿酮体阳性。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此种病人应避免空腹采血,而应查餐后血糖。

(2)查餐后2小时血糖注意点

①测餐后2小时血糖,如果是为了确定是否有糖尿病,最好查午餐后2小时血糖,午餐必须食粮食100克(2两),在餐后2小时采血即可。

②若是为了观察降糖药物的疗效或胰岛素剂量是否恰当,则应在饮食量及用药量不变的条件下检查早餐或午餐后的血糖。

③应避免在同一天查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以免改变食用量及进食规律。若要在同一天检查,应查清晨空腹血糖和午餐后2小时血糖。

6.复查血糖的时间

多长时间查一次血糖,这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一般讲病情比较稳定者,可根据尿糖结果大体上判定血糖情况,免去采血对人的不良影响,此时1-2个月复查一次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即可。若病情近期不稳定,血糖波动显著,则需1-2周复查一次血糖。如果病人发生急性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手术前后及妊娠期或酮症等应激状态,应每日或一日多次检查血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

(二)葡萄糖耐量试验(GTT)

正常人每餐的饭量多少不等,但饭后最高血糖总是稳定在10.0mmol/L以下,餐后2小时则恢复到7.8mmol/L以下。人体全天血糖含量虽随进食、活动等情况时有波动,但一般血糖水平较为恒定,血糖变化总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的分泌随着机体的生理需要而自动调节的结果。由此说明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对葡萄糖有着很强的耐受能力,称之为人体正常糖耐量。临床采用空腹或静脉的方法,给一定量的葡萄糖以助检查病人的胰岛功能,称其谓葡萄糖耐量试验(GTT)。GTT是糖尿病的诊断性检查方法,当空腹血糖浓度达不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而又怀疑有糖尿病时可进行这一试验,常用方法有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V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及馒头试验。当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糖尿病病人的胰岛细胞对葡萄糖处理的能力已显示出不如正常人那样迅速有效,血中葡萄糖含量升高,表现为餐后2小时血糖增高,糖耐量曲线异常,这种状态谓之糖耐量减低。目前国内多采用OGTT和馒头试验,二者的判断标准相同,一般常用OGTT,OGTT对诊断糖尿病有一定价值,它与肠道中的吸收、体内组织的利用及肾脏处理能力都有一定关系。

1.适应证

(1)尿糖阳性者,临床上怀疑为糖尿病伴空腹或餐后血糖正常或稍高者。

(2)对原有糖耐量减低者的随访。

(3)对怀疑妊娠糖尿病患者的随诊。

(4)其它原因引起的糖尿的鉴别,如肾性糖尿、应激后糖尿等,尤其是空腹血糖正常或可疑升高者。

(5)其它如有糖尿病家族史、空腹血糖正常但有症状体征者,伴或不伴并发症,尤其对50岁前的患者。妊娠有自发性流产史、早产史、死胎史和巨婴者,或非妊娠成人提示低血糖的症状者。

但临床必须强调,如果已确诊为糖尿病者禁止做此试验,以免服糖后引起病情恶化。

2.OGTT具体做法

既往有服100克或50克葡萄糖的方法,但因100克葡萄糖易引起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而50克葡萄糖负荷量不足,第2小时血糖偏低,故目前我国已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非妊娠成人服75克葡萄糖的方法。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成人采用75克葡萄糖(儿童按

1.75克/公斤体重,总量不超过75克),抽完空腹血糖后,把75克葡萄糖与250-350ml水相混合,5分钟内饮完,于饮糖水后0.5、1、2、3小时分别取静脉血测血糖,一般每次采血同时收集尿查尿糖。儿童年龄很小时可用耳血或指血(全血),空腹耳血或指血血糖值与静脉全血血糖值相符。

3.OGTT结果

正常人(15-50岁)空腹血糖3.9-6.1mmol/L,血糖高峰浓度出现于0.5-1小时,一般应小于9.4mmol/L,也有人主张小于10mmol/L,2小时恢复正常范围或小于7.2mmol/L,3小时降至正常。每次尿糖定性均为阴性。

4.OGTT注意事项

(1)试验时间最好在上午7-9时进行,并应空腹10-16小时。

(2)试验前8小时禁止吸烟、饮酒和咖啡,但口干时可饮水。

(3)避免异常的体力活动、精神紧张及各种刺激,试验前休息半小时。

(4)许多药物可使葡萄糖耐量减低,故在试验前应停药,如烟酸、噻嗪类利尿剂、水杨酸钠、心得安、糖皮质激素等,应至少停用3-4天。口服避孕药应停用1周,降血糖药物停用3天,并应在试验前排除其它引起血糖升高的继发因素,如内分泌疾病等。

(5)试验前不应过分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过分限制碳水化合物饮食可使糖耐量减低,故试验前应摄入定量的碳水化合物,每日为200-300克,至少3日,禁食刺激性食物,对严重营养不良者应延长碳水化合物的准备时间,为1-2周。

5.馒头试验

即空腹100克标准粉馒头代替75克葡萄糖,其它方面如适应证、注意事项、结果判定同OGTT。

6.糖耐量异常的临床意义

糖耐量异常并非都意味着患有糖尿病,不能轻易下“糖耐量异常就是糖尿病”的结论,虽然糖尿病患者的糖耐量曲线是减低的,但在急慢性肝病、胰腺肿瘤、席汉氏病、阿狭森氏病等患者也存在糖耐量异常,甚至有些正常人(如长期卧床不活动者)也可出现糖耐量异常。因此出现糖耐量曲线异常并非都是糖尿病,但从中可以发现真正的糖尿病病人,糖耐量异常者要比正常人更易发生糖尿病,此类病人要提高警惕。同时亦不能把糖耐量异常者诊断为隐性糖尿病,因为隐性糖尿病也是糖尿病的一种,临床发现不少糖耐量异常者可转为正常或长期保持糖耐量异常状态。但糖耐量异常者比正常人容易转为糖尿病,特别是餐后2小时血糖≥8.9mmol/L者,因此有人主张按糖尿病处理,但不做糖尿病诊断。另外有些糖耐量异常者可有很轻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糖耐量异常者比正常人更多有超重或肥胖现象,并且糖耐量异常者的血脂异常与糖尿病相似,国外有文献报告糖耐量异常者心肌供血不足发生率比正常人高。北京协和医院曾对77例糖耐量异常者随访3年,发现44/77转为糖耐量正常,10/77转为糖尿病,其余保持在糖耐量异常状态,因此对糖耐量异常需要长期追访观察,在服糖后2小时血糖≥8.9mmol/L时应查血脂和定期查视网膜,有肥胖和超重者应设法减轻体重,并加强体育活动。

葡萄糖耐量试验具有很大的诊断参考价值,但是也有它的一定局限性,对于某些疾病的诊断,要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最后才能得出正确可靠的诊断。

7.误诊、漏诊的原因

分析葡萄糖耐量曲线时要避免对糖尿病的误诊和漏诊,引起误诊和漏诊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试验前3天没有进食足够的碳水化合物;②没有考虑到各种急性和慢性疾病可以使血糖升高,引起糖耐量异常;③对有急性心肌梗塞或脑血管疾病病人,若要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需待病人恢复到有正常体力活动时进行才有诊断意义,若不注意到这一点就会引起误诊;④在试验前3天内未停用降血糖药物;⑤实验室检查的误差;⑥诊断标准本身有问题。

(三)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血中葡萄糖与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相结合的产物称为糖化血红蛋白,为葡萄糖与血红蛋白的β链N端缬氨酸结合而成,HbAic为糖化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查糖化血红蛋白主要是测定HbAic,测定方法在国内主要采用离子交换层析(微注法)和亲和层析法。糖化血红蛋白形成过程是持续而缓慢的,几乎是不可逆的进行时。

1.原理

糖化血红蛋白的多少与血中葡萄糖的含量高低成正比关系,血糖越高,形成的糖化血红蛋白就越多,而且形成后不再分开,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低主要取决于血糖浓度及接触高血糖的持续时间,它可以间接反映血糖浓度的改变,同时亦反映了机体糖代谢的状态,因此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的诊断和监测病情变化具有独特的临床意义。

血糖随进食和糖代谢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只能反映抽血当时的血糖水平,而糖化血红蛋

白随血糖变化而变化,因红细胞的存活期为120天,红细胞内的HbAic反映了病人抽血化验前1-3个月内一段时间的血糖平均水平。偶尔一次短暂的高血糖并不影响糖化血红蛋白,因此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可以衡量6-8周以来血糖控制总的水平,而一次血糖测定只能反映当时的血糖水平,有一定的偶然性。

2.正常值

外周血糖化血红蛋白(HbAic)含量正常值为血红蛋白总量的5%-7%。

3.临床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增加意味着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如果>11.5%时说明糖尿病病人存在着持续性高血糖,可以出现在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性白内障等合并症中。因此临床经常以糖化血红蛋白作为指标,来了解病人近阶段的血糖情况以及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进展状态,糖化血红蛋白是一项说服力较强、数据较客观的生化指标,在糖尿病很有临床参考价值,是判定糖尿病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糖化血红蛋白在未控制的糖尿病病人中含量较正常高2-4倍,在积极控制糖尿病后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并不很快下降,约2个月后可降低至正常或接近正常,它可反映2-3个月内血糖总的变化,反复测定有助于判断糖尿病控制程度。

(四)胰岛素测定

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参与人体内糖的代谢,胰岛素在血循环中降解快,半衰期为4-5分钟。糖尿病发病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引起,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是糖尿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测定胰岛素的浓度可以了解病情及β细胞的生理功能。目前主要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误差小的特点,正常值为:5-24m?/L,1型糖尿病病人胰岛素往往在4m?/L以下,有时接近零或测不出;2型糖尿病病人常稍低于正常,但肥胖患者可正常或稍高于正常,对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但在临床上应用血浆胰岛素进行诊断者不多。

(五)C肽测定

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时首先合成一种胰岛素前体物质,称为胰岛素原,胰岛素原在酶的作用下裂解为一个分子的胰岛素和同样一个分子的连接肽,简称C肽。C肽没有胰岛素的生理作用,而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和C肽呈等分子关系,二者是平行分泌的,即分泌几个胰岛素分子,同时必然分泌几个C肽分子,所以通过糖尿病病人血中C肽的多少可以反映胰岛β细胞的功能状态,也可反映糖尿病病情的轻重。C肽和胰岛素有助于了解β细胞功能和指导治疗,但不作为诊断糖尿病的依据。

C肽不受肝脏酶的灭能,仅受肾脏作用而排泄,并且半衰期为10-11分钟,比胰岛素长,故血中浓度可更好地反映胰岛β细胞贮备功能。测定C肽时不受胰岛素抗体所干扰,与测定胰岛素无交叉免疫反应,也不受外来胰岛素的影响,患者在应用胰岛素治疗时C肽测定值极少受影响,因此通过测定C肽来判断糖尿病的病情更有价值。

1.正常值

血清C肽浓度测定主要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正常值为≥400pmol/L(≥0.4nmol/L),1型糖尿病病人C肽水平很低,甚至有时空腹及刺激后均未能测出。

2.临床意义

(1)C肽不受胰岛素抗体干扰,能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病人,可直接测定C肽以判断病情。

(2)定期测定C肽浓度对了解病人胰岛功能、病情轻重及临床治疗效果,都有其重要意义。

(3)测定C肽浓度可有助于鉴别糖尿病的临床类型。

(4)可鉴别各种低血糖的原因,如C肽超过正常可认为是胰岛素分泌过多所致,如C肽低于正常则为其它原因所致。

(5)通过检测C肽指标对诊断胰岛素瘤很有临床价值,并可判断胰岛素瘤手术结果,若手术后血中C肽水平仍很高,说明有残留的瘤组织,若在随访中C肽水平不断上升提示肿瘤复发或转移的可能性大。

(六)胰岛素及C肽释放试验

为OGTT的同步试验,在进行OGTT时可同时测定血浆胰岛素及C肽浓度,以反映胰岛β细胞的贮备功能,用于评价胰岛β细胞的功能水平及潜在能力,从而有助于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分型及治疗。一般情况下临床未使用胰岛素的病人只进行胰岛素释放试验即可,采用胰岛素治疗者应施行C肽释放试验。OGTT试验时留取血样本,分别测定空腹及餐后0.5、1、2、3小时的胰岛素和C肽,根据这5点绘出胰岛素或C肽释放试验。正常人餐后1-2小时胰岛素或C肽分泌达到高峰,约为空腹水平的4-10倍,通过胰岛素及C肽释放试验检查发现胰岛素及C肽释放试验结果有以下3种情况:

1.胰岛素分泌减少型:此类病人空腹血浆胰岛素及C肽水平很低,服糖刺激后胰岛素及C肽水平仍很低,无高峰出现。表明此类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糖负荷后不能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表现为低平曲线,与高血糖曲线分离,见于1型糖尿病或2型糖尿病晚期的病人,需用胰岛素治疗。

2.胰岛素分泌增多型:此类病人空腹血浆胰岛素及C肽水平正常或高于正常,尤其超体重者空腹血糖水平比正常体重者高。服糖刺激后能分泌胰岛素及C肽,二者分泌水平能增加5-10倍,但分泌反应迟缓,其高峰未在1小时出现,而是在2小时或3小时。表明此类患者胰岛素相对不足,多见于2型糖尿病尤其肥胖者,此型单用饮食、运动疗法或口服降血糖药物常可获得良好控制。

3.胰岛素释放障碍型:此类病人空腹血浆胰岛素及C肽水平可高可低,服糖后其高峰后移,且峰值低于正常人,为释放延迟试验。表明此类患者胰岛β细胞尚有一定功能,但反应迟钝,是应用磺脲类药物治疗的适应证。

本试验对诊断糖尿病前期及亚临床期有一定意义,对临床上显性糖尿病或化学性糖尿病的诊断意义虽然不大,但可了解胰岛β细胞功能,对临床仍有一定指导意义。

(七)果糖胺测定

果糖胺又称糖化血红蛋白,是指人体内葡萄糖与血清白蛋白或其它蛋白质的某些特殊分子部位结合而形成的高分子酮胺结构。果糖胺检测方法很多,结果亦不尽相同,其参考正常值<2.65mmol/L,大于这一数值即表示血糖明显升高,或糖尿病病情控制不良,果糖胺水平与血糖平均值呈正相关。由于果糖胺测定方法操作简单,易于推广,计算结果亦比较准确,取样时不受饮食的控制,对糖尿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是一个理想的监测指标。维生素C、谷胱甘肽、高脂血症及标本溶血对测定有干扰作用,如不给予相应处理和注意,果糖胺测值可呈假性增高。

果糖胺和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是反映受检者在一定时期内的血糖水平,红细胞存活期较长,故糖化血红蛋白反映6-8周内的血糖水平。由于血清蛋白代谢快,一般白蛋白半寿期短,为19-21天,果糖胺仅反映测定前1-3周中血糖的变化情况,因此果糖胺的浓度作为“血糖记忆”反映这一时期内持续变化的血糖浓度均值,果糖胺与糖化血红蛋白相平行。糖尿病患者不论1型、2型均增高,尤以2型增高明显。

由于血清蛋白的半寿期短,如2型糖尿病治疗效果好时,3天左右果糖胺浓度便下降,而糖化血红蛋白浓度要2周才开始变化。停药后若血糖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果糖胺便明显升高,这种变化也早于糖化血红蛋白,故随意取样测定果糖胺结果可以很好地判断糖尿病被控制的情况。

(八)考的松葡萄糖耐量试验

考的松葡萄糖耐量试验又称皮质素葡萄糖耐量试验,是诊断隐性糖尿病的主要方法。隐

性糖尿病患者葡萄糖耐量试验正常,但给予考的松后葡萄糖负荷试验可呈现不正常,可用于糖耐量试验尚不能确诊的病例,或糖尿病病人家属有亚临床期糖尿病可疑者应采用本试验。试验方法同糖耐量试验,但在服糖前8及2小时口服考的松50毫克,若服糖1小时血糖≥10.2mmol/L、2小时血糖≥8.9mmol/L为阳性反应,表明糖耐量减低。

(九)血酮体

糖尿病病人在胰岛素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体内葡萄糖利用障碍,机体只能通过大量动员脂肪组织来产生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量,而且由于胰岛素缺乏,可产生丙酮、乙酰乙酸、β羟丁酸等代谢产物,通称为酮体。由于这些物质多呈酸性,积聚过多易发生酮症酸中毒。

正常人血酮体定性为阴性,定量(以丙酮计)<0.34mmol/L,若血酮定性阳性或定量>0.34mmol/L则诊断为酮血症,伴有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则为酮症酸中毒,对糖尿病病人来讲血酮监测有助于早期诊断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

(十)二氧化碳结合力

正常人二氧化碳结合力为22-30mmol/L,当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或乳酸性酸中毒时二氧化碳结合力常降低,我国乳酸性酸中毒极为少见,酸中毒以酮症酸中毒为主,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与酮症酸中毒病变程度成正比。

(十一)自身免疫性疾病

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着针对胰岛抗原的自身免疫性抗体,目前能检测的抗体有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抗胰岛细胞抗体(ICA)、抗胰岛素抗体(IAA),1型糖尿病时以上3种抗体阳性。

1.抗胰岛细胞抗体(ICA)

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患者中有80%ICA阳性,在发病后6个月至3年后其滴定度逐渐降低或消失。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ICA阳性率仅1.5%-8.3%。

2.抗胰岛素抗体(IAA)

新诊断的患者在胰岛素治疗前IAA阳性率为40%-50%,在ICA阳性的患者中不能区分注射胰岛素后产生的胰岛素抗体,IAA不是糖尿病患者体内的特异性抗体,它还可以出现于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患者中。

3.谷氨酸脱羧酶自身抗体(GAD65)

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患者GAD65阳性率为60%-96%,且更具敏感性,特异性强,持续时间长,有助于区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并提示应及早应用胰岛素治疗。 (十二)血脂

正常人血脂正常值为:总胆固醇3.7-5.72mmol/L,甘油三脂0.3-1.72mmol/L,高密度脂蛋白1.16-1.55mmol/L,极低密度脂蛋白0.01-0.6mmol/L,载脂蛋白A 1.0-1.6g/L,载脂蛋白B 0.59-0.89g/L。糖尿病未经控制或未治疗者常伴以高脂血症和高脂蛋白血症,尤以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多见,血脂异常多见糖尿病伴有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病及肾脏病变者。

(十三)肾功能检查

肾功能包括肌酐、尿素氮和尿酸,正常值为:肌酐女性44.2-97umol/L,男性53-106umol/L;尿素氮3.2-7.1mmol/L,尿酸142-416mol/L。当糖尿病肾病发展到晚期可出现肾功能异常,肌酐和尿素氮升高。

二.小便检查

(一)尿糖

尿糖测定主要是测尿中的葡萄糖,可作为糖尿病诊断的参考依据,也是患者自我监测病情的最简单、最常用的手段,正常人尿糖定性为阴性。

1.决定尿糖阳性的因素

正常人每日从尿中排出的葡萄糖为32-93毫克,尿糖定性为阴性。当尿中每日排出的葡萄糖量超过150毫克时尿糖定性才呈阳性反应,称为糖尿。尿糖一般在0.5-5克%左右,偶可达15克%以上,一般而言在定量饮食条件下失糖量与病情轻重成正比,与血糖高度亦有关系。决定有无糖尿及尿糖量的因素有三:①血糖浓度;②肾小球滤过率;③肾小管回吸收葡萄糖率。因此出现糖尿不能单用肾糖阈来解释,正常人肾糖阈值为8.9-10mmol/L,但也有个体差异。不少糖尿病患者晚期时因肾动脉硬化、肾小球硬化等病变使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减低而肾小管回吸收糖的功能相对尚好时则血糖虽高而无糖尿,临床上称为肾糖阈增高;反之如肾小管再吸收糖的功能降至120毫克/分钟以下(正常值为250-300毫克/分钟)则血糖浓度虽有5.1mmol/L仍可有糖尿,临床上称为肾糖阈降低,见于肾性糖尿,为糖尿病鉴别诊断之一。正常老年人因肾小球滤过率低,肾动脉硬化,使肾糖阈增高,故有些老年糖尿病病人当血糖超过12mmol/L时,尿糖却一直阴性。

2.尿糖与尿量的关系

由于血中葡萄糖升高而产生了渗透性利尿,尿量越多,尿糖也越多,尿量与尿糖呈正比关系,为了能正确判断病情的变化,了解1天内尿中排糖情况可作如下初步估计:

尿糖(+):含糖0.5克/100毫升尿内

尿糖(++):含糖1.0克/100毫升尿内

尿糖(+++):含糖1.5克/100毫升尿内

尿糖(++++):含糖2.0克/100毫升尿内

若病人治疗前全天尿糖(+++)、尿量2500毫升,治疗后尿糖(+++)、尿量1800毫升,应进行如下分析:

计算治疗服药前尿糖量1.5克/100毫升×2500毫升=37.5克

计算治疗服药后尿糖量1.5克/100毫升×1800毫升=27克

服药前每日排尿糖37.5克,服药后每日排尿糖下降至27克,尿量也明显减少,虽然尿糖定性均为(+++),仍说明病情好转。由此可以看出了解糖尿病的病情变化,不能只看尿糖(+)的多少,还要考虑尿量的变化及临床表现的转归。

3.四段尿和四次尿

目前糖尿病病人收留小便主要采用四段尿和留四次尿,它可粗略估计留尿时血糖水平和尿中排糖的多少,这对了解病情、指导治疗十分重要。四段尿是将一天24小时以三餐为界,分为四段,分别留尿,每一段中不管有几次小便都要留在一起混匀,记好每段的尿量进行尿糖定性测定。

第一段:早餐后至午餐前

第二段:午餐后至晚餐前

第三段:晚餐后至睡觉前

第四段:睡觉前至次日早晨前

四次尿是指在三次饭前和临睡前30分钟时,先将小便排空,30分钟后再留尿测尿糖。四次尿能反映三餐前及临睡前的血糖情况,最好能将四次尿和四段尿结合起来分析,如有人在第一段尿糖(+++),而午餐前尿糖(-),除反映上午血糖仍较高外,也提示有午餐前低血糖,对此应采取减少早餐量,而于上午10点左右少量加餐。

4.24小时尿糖定量

24小时的尿糖定量在观察病情变化中有其重要参考价值,正常人每日从尿中排出微量葡萄糖,量在100毫克以下,糖尿病病人则在尿中排出大量葡萄糖,多数病人在100克以下,国内报道24小时尿糖定量最高达636克,国外有人报告可超过1000克,也就是说每日至少从尿中排出1.25kg标准粉馒头(每100克标准粉馒头相当于80克葡萄糖)。

能否留好24小时尿将会直接影响它的科学性和临床意义,具体收集办法为:①留尿之

日早晨8时主动排尿,因这是8时以前产生的尿,应弃之不要。②8时以后至次日8时,24小时内每次的排尿量应全部保留在干净的容器内。③次日8时也应主动排尿,这次尿是8时以前产生的,必须全部保留。④将24小时的尿收集搅匀,记出总量。⑤将混匀的24小时尿液取出100毫升,送化验检测。

在收集时要注意把收集的尿液放置阴凉的地方,防止细菌侵入繁殖,以免影响化验结果。在收集标本时,第一次小便后需在容器内加5-20ml二甲苯作为防腐剂,以防细菌繁殖分解利用葡萄糖,影响测定结果,尤其在气候炎热时更应注意。

5.尿糖试纸法

由于尿糖试纸具有快速、简单、方便、准确、价廉的优点,现在已被广大糖尿病患者所采用,通过尿糖试纸的检查,糖尿病病人可自我掌握尿糖变化情况以利于控制病情发展,是糖尿病病人自我监测病情的较好手段,应广泛推广应用。目前市售尿糖试纸应用原理是葡萄糖氧化酶化,试纸的正确使用方法是:首先将尿糖试纸浸入尿液中,湿透约1秒钟后取出,在1分钟内观察试纸的颜色,并与标准色板对照,即能得出测定结果。化验结果表明,根据尿中含糖量的多少,试纸呈现出深浅度不同的颜色变化,由于试纸的颜色变化各异,故得出的化验结果亦不一样,有阴性和阳性之分。尿糖试纸结果为:

比色呈蓝色:说明尿中无糖,代表阴性结果,符号(-)。

比色呈绿色:为一个加号(+),说明尿中含糖0.3-0.5克%。

比色呈黄绿色:为两个加号(++),说明尿中含糖0.5-1.0克%。

比色呈橘黄色:为三个加号(+++),说明尿中含糖1-2克%。

比色呈砖红色:为四个加号(++++)或以上,尿中含糖2克%以上。

使用尿糖试纸需把一次所需的试纸全部取出,盖紧瓶盖,保存在阴凉干燥处。

(二)蛋白尿

正常人尿内含有少量蛋白<80±24mg/24小时,或<20ug/分钟,常规定性方法阴性。当尿中蛋白质含量超过150mg/24小时或常规定性方法阳性时称为蛋白尿。糖尿病病人无并发症时呈阴性。糖尿病病人出现蛋白尿是诊断糖尿病肾病的重要依据,但并非糖尿病病人出现蛋白尿均为糖尿病肾病(详见“糖尿病肾病”一节)。

(三)高比重尿

正常人在普通饮食下尿比重多波动在1.015-1.025之间,糖尿病患者尿比重常增高,视糖尿及蛋白尿程度而定,有时可达1.050以上。

(四)酮尿

血酮体经肾脏滤过进入尿中,即称尿酮体。正常情况下尿中酮体含量极微,24小时尿酮体总量(以丙酮计)为20-50ng,尿酮体定性阴性。当发生酮症酸中毒时尿酮体定性阳性,称为酮尿的尿酮体阳性与尿糖阳性不成比例。酮尿见于重症或饮食失调伴酮症酸中毒时,也可因感染、高热、创伤等诱发酮症酸中毒的发生,因此检查尿酮体是必不可少的。临床过去常用酮体粉检查尿酮体,根据颜色变化做出判断,目前临床普遍采用尿十项检测仪进行检测,方法快捷、敏感、可靠。糖尿病患者可用酮体试纸自我测定以了解病情变化,具体做法为将尿酮体试纸浸入尿液中,约1秒钟后取出,2分钟后观察试纸颜色变化,并与标准色版对照,即可得出测定结果做出判断:

呈淡黄色:表示尿中无酮体。

呈浑黄色:表示尿酮体一个加号(+),尿中含酮体0-15mg/100ml。

呈淡紫色:表示尿酮体为两个加号(++),尿中含酮体量15-40mg/100ml。

呈紫色:表示尿酮体为三个加号(+++),尿中含酮体量40-80mg/100ml。

呈深紫色:表示尿酮体为四个加号(++++),尿中含酮体量80-100mg/100ml或以上。 使用试纸时请一次性拿出所需试纸,迅速盖紧瓶盖并保存在阴凉干燥处。

酮尿症与酮血症之间是“水涨船高”的关系,当酮体堆积过多时尿酮体排量增加,血酮体仍趋正常,当酮体增多超过肾脏最大排量时才出现酮血症,所以在酮血症消失时尿酮体仍见阳性,一般尿酮体为血酮体的5-10倍。

(五)镜下血尿和其它

镜下血尿偶见高血压病、肾小球硬化症、肾动脉硬化症、肾盂肾炎、肾乳头炎伴坏死或心力衰竭等病例中,大量白细胞常提示有尿路感染,往往比非糖尿病者为多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