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v-udqsl关于全区民生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

① 我们‖打〈败〉了敌人。

②我们‖〔把敌人〕打〈败〉了。

关于全区民生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人大办公室

(一)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实质是惠民。这个民是全体人民,这个惠是普惠,就是把科学发展的成果体现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体现在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上,体现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上。改善民生、普惠于民,是对人民的价值主体地位的尊重和落实。人民不仅是实践的主体,也是价值的主体,要使人民群众在推动发展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最充分地享受自己劳动的丰硕成果。改善民生、普惠于民,彰显了我们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让人民都过上好日子。改善民生、普惠于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利益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核心,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而利益关系的公平又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只有让各种社会群体承受改革开放与发展成本的比例,跟他们获得改革与发展成果的比例相近,大多数社会成员都能感受到改革发展给自己增进了实际利益,这个发展才能彰显公平,才能深孚民望,顺于民意,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改善民生、普惠于民,也是发展本身的需要。民生的改善必然会增加社会需求,刺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民生工程的许多项目,也直接或间接促进经济发展,民生领域投入的增加还可以激活消费,扩大内需。

这些年来,民生问题之所以出现矛盾或者说矛盾突出,是社会转型时难免产生的碰撞和脱节。我们告别“填饱肚子”的生存型社会,向建设小康、全面小康的发展型社会挺进,社会政策目标应该拓展到缓解贫困、促进就业、生计支持、生态与环境保护、社会包容、促进人权等方面。然而这些年来,民生问题往往在一些地方一定程度地被忽视,其原因,一是城乡二元结构被凝固化的倾向,城乡差距越拉越大;二是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的倾向,如从30年前的“重政治、轻经济”,到后来较长时期一定程度的GDP崇拜症,从30年前的“不患寡、只患不均”,到后来似乎收入分配差距越大越好,等等。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今天,我们应该认真反思,消除一些思想深处仍然可能存在的认识误区,增强贯彻落实“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核心观念的自觉性坚定性。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更好地统一起来,在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时,着力使全体人民做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二)

近几年来,区委、区政府进一步端正执政理念,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各项工作

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注重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重点民生上筑起了一道道保障线。每年突出几个重点,兴办一批实事,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生活每年都有新的改善、一年更比一年好。

1、优先发展基础教育,教育基本现代化加快推进。我区大力加强基础教育,以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为抓手,教育运行质态进一步优化,教师素质明显提升。学前三年幼儿园入园率达99%,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100%,学龄残障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阶段入学率和巩固率分别达100%和99.8%,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8%,特别是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均走在全市前列,全区省级优质幼儿园率达86%,省级实验小学占全区小学的60%以上,基础教育的基础较为扎实。

2、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城乡就业再就业不断推进。积极援助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每年提供就业岗位2万多个,推荐就业3000多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市区“零就业”家庭保护动态为零。为提高就业率,有关方面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帮扶自主创业;为失业人员发放保险金,确保其在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为新增失业人员提供职业辅导教育。

3、加快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障的建设发展,基本建成多层次、广覆盖、全方位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全区按照省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采用区人民医院转型、整合乡镇防保所资源、依托改制的乡镇卫生院,以增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为目标,全面加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区已实行乡镇街道社区卫生中心全覆盖,正逐步探索乡镇街道社区卫生中心与社区(村)卫生服务站一体化建设的新路,辖区居民的社区卫生服务明显改善。医疗保障逐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迅速扩大,覆盖率达96%以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连续3年全覆盖,今年人均筹资标准已经提高到120元,参保农民平均住院报销补偿比例在42%以上,最高补偿限额大幅提高,达6万元。社会大病救助体系基本建立,“惠民窗口”医疗优惠服务逐步完善。

4、老有所养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建设,水平逐步提高。全区建立六位一体的养老保障体系。按照省市统一要求,普遍建立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灵活就业人员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对被征地农民建立封闭运行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目前参保人员达8500人,参保率达90%以上,预计全年可达98%以上。对失地农民实行养老补助,全区已全面推开,目前享受人数达1200多人,在农村逐步推行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对三无人员实行60岁以上的农民养老补助制度。被征地农民保障制度推行有力,全区累计已有近万名失地农民参加了被征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老年人生活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区享受养老保障的老年人共有1918人。70岁以上老年人低保对象低保标准在原有基础上,根据年龄提高15%。农村五保供养经费全部实行由财政发放,账面人均供养标准达2795元/年。

问题和不足:民生保障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突出表现在:人民对有学上之后上好学的期盼,如何进一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特别是初中以上教育水平成为全区关注的焦点;人民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高的期盼,如何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技人员的业务能力,在解决看病贵的同时更要解决如何看好病;人民对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的期盼,

如何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加快城乡统筹,加快农民向市民转变步伐。

(三)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民生工作应当得到不断改进和加强,主要应在以下方面努力:

一、政府转型,逐步向民生政府方向努力。经济和社会转型要求政府进一步向民生政府的方向转变。政府应当管经济,可是,只能是从宏观上管,用方针、政策去管,而不是直接插手企业,更不能成为企业的主体。政府直接的职能应该是管社会,民生工作是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头戏。民生政府要求有民生财政,也就是说政府财政要向公共财政转变。财政要逐步减少营利性、经营性领域的投资,大力压缩行政事业经费,把经营性事业单位推向市场,将财力主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和社会保障。我区的矛盾还在于:财政的总收入虽然不少,但由于税源结构不够优化,上交比例高等原因,一般性财政收入并不多,可用财力盘子小,除去供养范围的刚性支出和必要的建设外,能够用来改善民生的余地并不大。这就决定了我区的民生改善,只能是低水平进入,小步快跑,根本的途径是加快发展,做大税源蛋糕,民生改善的水平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提高。

二、普惠于民,逐步向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全覆盖方向努力。着力增强改善民生的普惠性,这是加快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需要。要完善和落实改善民生的普惠政策,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发展包括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就业培训、环境保护等与人民的生活安康息息相关的社会事业,努力实现社会基本保障全覆盖,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良好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要加大公共财政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公益文化、群众体育、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等的投入力度,促进城乡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民生普惠性的实现,需要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关键是切实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合理确定利益分配,使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得到保障,被拆迁居民的住房得到改善,分流安置职工的利益得到补偿,下岗失业人员的冷暖得到关心,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保护,进城务工农民的权益得到维护。新增社会公共服务资金和项目要向薄弱地区、薄弱领域、弱势群体和农村基层倾斜。比如优质教育资源要向农村倾斜。针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存量不足,且不断向城区流动,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师资素质、教育质量等存在不小的差距,采取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选派城区教师下乡支教等办法,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基本养老保险要更多地关注农民和困难群体。要提高政府补贴标准,增加新农保的吸引力;要实现养老保险体系的多层次化,分层分类推进城镇“低保”人群、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各类困难人员养老保险。农村的低保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村五保户机制有待完善,让符合五保条件的孤寡老人都能享受五保保障。

三、健全机制,逐步向系统化、制度化、项目化方向努力。

民生工作系统化。按照“五有”健全五大民生系统,五大系统协调平衡,构成总系统。应该说这个系统的框架全国从上到下都已经建立,现在主要是对该系统进行具体化、个性化的充实和完善。总系统和每个系统都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民生目标是一个不断提升、不

断完善的动态系统,它要随着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上升。我们要按照“当前可承受、未来可维持”的要求进行制度设计,既抓紧解决与群众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问题,有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承受能力,循序渐进地提高保障水平。当前首先是落实好国家、省出台的公共政策。民生工作力量包括政府和社会两方面。要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强化政府在政策、规划、投入方面的职责,不断增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同时积极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参与建设公益性事业。要教育引导企业全面履行社会责任,除了对国家交税、对职工发工资,还要对社会捐赠。民间组织贴近基层、贴近生活,最了解民生的深浅、冷暖,政府可以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

民生工作制度化。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措施上升为公共政策,形成规范的制度安排,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使民生问题得到长效化推进。建立健全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全方位、多领域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要使职工最低工资随经济发展相应增长、低收入群体收入随社会平均收入增加相应增长、社会保障水平随经济发展相应增长,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活每年都有新改善;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部门分工负责、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党委政府要把改善民生作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头等大事来抓;建立统一协调的民生政策机制,避免出现政策不统一和难以执行、衔接等问题;健全民生问题政策机制,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发挥广大群众和社会组织在参与决策中的积极作用;落实财政投入和保障水平正常增长的长效措施,确保用于发展民生事业的资金逐年增加,确保公共财政用于基本公共服务的资金逐年增加;加强城乡一体、面向基层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对从事民生工作的机构人员实行“一室多牌、一人多岗、一岗多职”,建设上下信息互通、部门资源共享的城乡基层民生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立科学合理、导向鲜明的考核评价制度,在考核干部政绩时定出民生重点,探索构建民生综合评价体系,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切实加强民生工作。

民生工作项目化。运用项目化手段、工程化措施发展社会事业,解决民生问题。这样做可以集中财力办大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目标明确、措施具体,短期内可以使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得到切实解决。我区连续多年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就是民生工作项目化的有益尝试。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社会关注、群众欢迎 ”的原则,区政府每年向社会征集下一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并召集相关部门充分论证,由常委会确定,并向人代会报告;项目实施明确主办单位,层层分解,落实责任,明确序时,从人力、财力、物力上予以保证,区政府领导亲自部署,深入检查,会办协调,区有关部门竭尽所能,通力协作,新闻媒体跟踪报道;区政府将督查工作贯穿始终,并适时向人大常委会汇报进展情况,在一年一度的人代会上也将为民办实事情况作为必报告内容。这样的机制使民生改善工作的社会关注度、领导重视度、各方配合度、人财物的保障度都很高,有利于民生工作的落实。这样的民生工程要继续办下去,并不断创新、逐步完善、越办越好。

 

第二篇:Mbdtjf关于全区民生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

--泰戈尔

关于全区民生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人大办公室

(一)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实质是惠民。这个民是全体人民,这个惠是普惠,就是把科学发展的成果体现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体现在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上,体现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上。改善民生、普惠于民,是对人民的价值主体地位的尊重和落实。人民不仅是实践的主体,也是价值的主体,要使人民群众在推动发展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最充分地享受自己劳动的丰硕成果。改善民生、普惠于民,彰显了我们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让人民都过上好日子。改善民生、普惠于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利益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核心,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而利益关系的公平又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只有让各种社会群体承受改革开放与发展成本的比例,跟他们获得改革与发展成果的比例相近,大多数社会成员都能感受到改革发展给自己增进了实际利益,这个发展才能彰显公平,才能深孚民望,顺于民意,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改善民生、普惠于民,也是发展本身的需要。民生的改善必然会增加社会需求,刺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民生工程的许多项目,也直接或间接促进经济发展,民生领域投入的增加还可以激活消费,扩大内需。

这些年来,民生问题之所以出现矛盾或者说矛盾突出,是社会转型时难免产生的碰撞和脱节。我们告别“填饱肚子”的生存型社会,向建设小康、全面小康的发展型社会挺进,社会政策目标应该拓展到缓解贫困、促进就业、生计支持、生态与环境保护、社会包容、促进人权等方面。然而这些年来,民生问题往往在一些地方一定程度地被忽视,其原因,一是城乡二元结构被凝固化的倾向,城乡差距越拉越大;二是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的倾向,如从30年前的“重政治、轻经济”,到后来较长时期一定程度的GDP崇拜症,从30年前的“不患寡、只患不均”,到后来似乎收入分配差距越大越好,等等。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今天,我们应该认真反思,消除一些思想深处仍然可能存在的认识误区,增强贯彻落实“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核心观念的自觉性坚定性。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更好地统一起来,在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时,着力使全体人民做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二)

近几年来,区委、区政府进一步端正执政理念,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注重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重点民生上筑起了一道道保障线。每年突出几个重点,兴办一批实事,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生活每年都有新的改善、一年更比一年好。

1、优先发展基础教育,教育基本现代化加快推进。我区大力加强基础教育,以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为抓手,教育运行质态进一步优化,教师素质明显提升。学前三年幼儿园入园率达99%,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100%,学龄残障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阶段入学率和巩固率分别达100%和99.8%,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8%,特别是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均走在全市前列,全区省级优质幼儿园率达86%,省级实验小学占全区小学的60%以上,基础教育的基础较为扎实。

2、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城乡就业再就业不断推进。积极援助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每年提供就业岗位2万多个,推荐就业3000多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市区“零就业”家庭保护动态为零。为提高就业率,有关方面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帮扶自主创业;为失业人员发放保险金,确保其在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为新增失业人员提供职业辅导教育。

3、加快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障的建设发展,基本建成多层次、广覆盖、全方位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全区按照省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采用区人民医院转型、整合乡镇防保所资源、依托改制的乡镇卫生院,以增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为目标,全面加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区已实行乡镇街道社区卫生中心全覆盖,正逐步探索乡镇街道社区卫生中心与社区(村)卫生服务站一体化建设的新路,辖区居民的社区卫生服务明显改善。医疗保障逐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迅速扩大,覆盖率达96%以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连续3年全覆盖,今年人均筹资标准已经提高到120元,参保农民平均住院报销补偿比例在42%以上,最高补偿限额大幅提高,达6万元。社会大病救助体系基本建立,“惠民窗口”医疗优惠服务逐步完善。

4、老有所养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建设,水平逐步提高。全区建立六位一体的养老保障体系。按照省市统一要求,普遍建立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灵活就业人员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对被征地农民建立封闭运行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目前参保人员达8500人,参保率达90%以上,预计全年可达98%以上。对失地农民实行养老补助,全区已全面推开,目前享受人数达1200多人,在农村逐步推行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对三无人员实行60岁以上的农民养老补助制度。被征地农民保障制度推行有力,全区累计已有近万名失地农民参加了被征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老年人生活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区享受养老保障的老年人共有1918人。70岁以上老年人低保对象低保标准在原有基础上,根据年龄提高15%。农村五保供养经费全部实行由财政发放,账面人均供养标准达2795元/年。

问题和不足:民生保障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突出表现在:人民对有学上之后上好学的期盼,如何进一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特别是初中以上教育水平成为全区关注的焦点;人民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高的期盼,如何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技人员的业务能力,在解决看病贵的同时更要解决如何看好病;人民对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的期盼,如何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加快城乡统筹,加快农民向市民转变步伐。

(三)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民生工作应当得到不断改进和加强,主要应在以下方面努力:

一、政府转型,逐步向民生政府方向努力。经济和社会转型要求政府进一步向民生政府的方向转变。政府应当管经济,可是,只能是从宏观上管,用方针、政策去管,而不是直接插手企业,更不能成为企业的主体。政府直接的职能应该是管社会,民生工作是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头戏。民生政府要求有民生财政,也就是说政府财政要向公共财政转变。财政要逐步减少营利性、经营性领域的投资,大力压缩行政事业经费,把经营性事业单位推向市场,将财力主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和社会保障。我区的矛盾还在于:财政的总收入虽然不少,但由于税源结构不够优化,上交比例高等原因,一般性财政收入并不多,可用财力盘子小,除去供养范围的刚性支出和必要的建设外,能够用来改善民生的余地并不大。这就决定了我区的民生改善,只能是低水平进入,小步快跑,根本的途径是加快发展,做大税源蛋糕,民生改善的水平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提高。

二、普惠于民,逐步向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全覆盖方向努力。着力增强改善民生的普惠性,这是加快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需要。要完善和落实改善民生的普惠政策,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发展包括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就业培训、环境保护等与人民的生活安康息息相关的社会事业,努力实现社会基本保障全覆盖,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良好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要加大公共财政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公益文化、群众体育、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等的投入力度,促进城乡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民生普惠性的实现,需要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关键是切实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合理确定利益分配,使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得到保障,被拆迁居民的住房得到改善,分流安置职工的利益得到补偿,下岗失业人员的冷暖得到关心,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保护,进城务工农民的权益得到维护。新增社会公共服务资金和项目要向薄弱地区、薄弱领域、弱势群体和农村基层倾斜。比如优质教育资源要向农村倾斜。针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存量不足,且不断向城区流动,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师资素质、教育质量等存在不小的差距,采取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选派城区教师下乡支教等办法,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基本养老保险要更多地关注农民和困难群体。要提高政府补贴标准,增加新农保的吸引力;要实现养老保险体系的多层次化,分层分类推进城镇“低保”人群、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各类困难人员养老保险。农村的低保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村五保户机制有待完善,让符合五保条件的孤寡老人都能享受五保保障。

三、健全机制,逐步向系统化、制度化、项目化方向努力。

民生工作系统化。按照“五有”健全五大民生系统,五大系统协调平衡,构成总系统。应该说这个系统的框架全国从上到下都已经建立,现在主要是对该系统进行具体化、个性化的充实和完善。总系统和每个系统都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民生目标是一个不断提升、不断完善的动态系统,它要随着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上升。我们要按照“当前可承受、未来可维持”的要求进行制度设计,既抓紧解决与群众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问题,有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承受能力,循序渐进地提高保障水平。当前首先是落实好国家、省出台的公共政策。民生工作力量包括政府和社会两方面。要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强化政府在政策、规划、投入方面的职责,不断增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同时积极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参与建设公益性事业。要教育引导企业全面履行社会责任,除了对国家交税、对职工发工资,还要对社会捐赠。民间组织贴近基层、贴近生活,最了解民生的深浅、冷暖,政府可以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

民生工作制度化。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措施上升为公共政策,形成规范的制度安排,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使民生问题得到长效化推进。建立健全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全方位、多领域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要使职工最低工资随经济发展相应增长、低收入群体收入随社会平均收入增加相应增长、社会保障水平随经济发展相应增长,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活每年都有新改善;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部门分工负责、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党委政府要把改善民生作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头等大事来抓;建立统一协调的民生政策机制,避免出现政策不统一和难以执行、衔接等问题;健全民生问题政策机制,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发挥广大群众和社会组织在参与决策中的积极作用;落实财政投入和保障水平正常增长的长效措施,确保用于发展民生事业的资金逐年增加,确保公共财政用于基本公共服务的资金逐年增加;加强城乡一体、面向基层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对从事民生工作的机构人员实行“一室多牌、一人多岗、一岗多职”,建设上下信息互通、部门资源共享的城乡基层民生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立科学合理、导向鲜明的考核评价制度,在考核干部政绩时定出民生重点,探索构建民生综合评价体系,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切实加强民生工作。

民生工作项目化。运用项目化手段、工程化措施发展社会事业,解决民生问题。这样做可以集中财力办大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目标明确、措施具体,短期内可以使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得到切实解决。我区连续多年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就是民生工作项目化的有益尝试。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社会关注、群众欢迎 ”的原则,区政府每年向社会征集下一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并召集相关部门充分论证,由常委会确定,并向人代会报告;项目实施明确主办单位,层层分解,落实责任,明确序时,从人力、财力、物力上予以保证,区政府领导亲自部署,深入检查,会办协调,区有关部门竭尽所能,通力协作,新闻媒体跟踪报道;区政府将督查工作贯穿始终,并适时向人大常委会汇报进展情况,在一年一度的人代会上也将为民办实事情况作为必报告内容。这样的机制使民生改善工作的社会关注度、领导重视度、各方配合度、人财物的保障度都很高,有利于民生工作的落实。这样的民生工程要继续办下去,并不断创新、逐步完善、越办越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