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入党动机调查报告1

关于大学生入党动机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目的

本调查旨在通过对学生入党动机的了解,以便帮助大学生培养具有信念信仰型的正确入党动机。大学生的入党现象成为一个热点问题,是什么原因趋使莘莘学子向党组织靠拢?其加入党组织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为此,我们对大学生中入党现象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期对大学生入党动机作一个初步探讨。

二、调查的对象、方法与内容

1.调查对象 大一到大四同学

2.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用书面问卷法进行调查。

三、调查结果

1.您目前的政治面貌是( )

A.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 4%

B.入党积极分子 9%

C.群众(且提交过入党申请书) 58%

D.未提交过入党申请书 29%

2.倘若你不是党员,你是否想入党?( )

A 已经递交入党申请 59%

B 准备交 28%

C 暂时没有入党意愿 11%

D 根本么打算入党 2%

3.你对党了解吗?( )

A.一般了解 66%

B.非常了解 0%

C.不了解 34%

4.你知道入党的条件吗?( )

A.知道 31%

B.了解一些 41%

C.不知道 28%

5.您对大学期间入党的态度( )

A.很积极 54%

B.比较积极 31%

C.无所谓 12%

D..不愿意入党 3%

6.你为什么入党?( )可多选

A、家人的意愿 40%

B、先进党员的先进事迹 30%

C、国家的需要 36%

D、自己的意愿 55%

E、学校以及社会教育 52%

7.你对周围同学写入党申请书的看法( )

A.追求共产主义信念 10%

B.追求高尚人格 15%

C.现实利益的考虑 66%

D.给自己学习成才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8%

8.你认为周围大学生党员在行为上的先锋模范作用总体发挥得怎么样?( )

A.能充分发挥模范作用 34%

B.基本发挥了模范作用 27%

C.和普通同学没多大差别 39%

D.不好,甚至还不如普通同学 0%

9.当前有大学生把入党作为自己以后获取个人好处的一个砝码,你认为这样的想法普遍吗

( )

A.普遍 91%

B.不普遍 0

C.不了解 9%

10.目前社会上表现出来的注重追求功名和个人利益的社会风气,你的想法是( )

A.反对,应该加强引导 47%

B.迷茫,跟传统价值观教育相左 1%

C.正常,为自己谋功利没有错 39%

D.随大流,我也会这样 13%

11.你认为社会上表现出来的注重追求功名和个人利益的社会风气,对大学生产生功利化的入党动机(如抱着为就业、升迁等个人目的而追求入党)是否存在影响?( )

A.影响很大 11%

B.影响较大 77%

C.影响不大 10%

D.不影响 2%

12 您的入党申请书是如何写成的

A.完全是自己完成的 11%

B.参考入党申请书的标准格式和理论知识,其它内容自拟 44%

C.综合了几篇他人的入党申请 29%

D.直接网上下载或找他人代写 6%

四、调查分析

1.当前大学生入党动机现况:

当前大学生除了基于主体性的共产主义信念、信仰型入党动机外,还呈现出多种偏差性动机。基本上现在申请入党的主要动机已经改变,同学们对于党的了解匮乏,很大一部分人是因为加入党组织后的一些现实意义而申请入党,甚至有不少的同学只是因为“同学都申请入党了”的原因申请入党。根据调查结果,大学生入党动机基本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对待的入党。这些人一般有着明确的自我人生设计和职业发展规划,基本上对待每件事情都可以正确认识,包括入党。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就积极向上,学习上也是如此,可以说他们是我们俗称的“优等生”。他们有着明确的目标,他们把入党和大学学习生活作为人生道路上成长成才的铺路石,在入党行为和日常生活中能够“服从党的利益,兼顾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可以说他们是党员党组织的主力军。

(2)盲目从众的入党。调查显示有很大一部分的人是盲目的从众的选择申请入党的。由于同班同学甚至同寝室的室友都写了入党申请书,他们不甘落后,或者只是“求同”,“不想被落下”所以他们也就随手写了交上去了。这些同学对于入党的动力不足,没有太大期望也不会有太大的失望,抱着无所谓,试试的态度申请。对于党的了解程度比较低,甚至入党条件都不甚了解。现实生活中,持有这种入党动机的同学却不太热衷于公益活动和集体生活。

(3)实用功利性入党。主要表现在入党动机上的实用主义和功能主义。入党在大学评奖学金,评优等活动中会有一定的影响,在走出大学,在一些工作岗位上也会有一些现实意义上的影响,有极大一部分同学都对这一影响感兴趣。这些同学也是对党的了解很少,但是他们在同学,家长的口口相传中知道了入党的“好处”,为了更好的自己更好的明天而选择了入党。一部分人则是为取得党票,表现为在某一阶段追求动力较足;他们认为,入党可以为自己未来的名、利、权等方面获取政治资本和实惠;受社会腐败风气的侵扰,党员→从政→谋利的成长思维路径,或轻或重地在其脑中根植。同时,他们认为,入党可以更有机会被选拔为主要学生干部,能在评奖评优时特殊加分,会影响学生鉴定上的德育评定――这样的复合功能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入党追求动力。

2.大学生入党动机的深层因素和现实背景:

如调查所示,大学生入党动机已经与原动机相离甚远。他们既认为党员是一种身份,更意味着做人的责任,同时部分的他们又在一定的场合下视党员的身份为政治光环,甚至是家族的荣耀。为何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偏离如此之大,下面也总结了3个方面:

(1)社会环境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这主要影响同学们的功利心。大学毕业大部分人就直接踏入社会了,因此在学生的最后阶段他们不得不开始为以后的成家立业做好打算。不论是入党考公务员走政途,还是社会上的企业不同的政治偏好,学生党员在就业中的优势,都对大学生入党有着推动作用,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导致一些大学生就只是为了就业而入党。

(2)西方思想或者媒体的冲击。由于媒体的不断挖掘党内腐败现象导致了党员群体形象局性受损,这成为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有些同学更偏向西方的2党制根本不想入党或者希望加入民主党派,有的甚至希望不入党。

(3)当前高校党员培养教育体系在思想和内容上的时代性脱节。在当前高校大规模扩招,积极寻求外延扩张、内涵发展之改制道路的过程中,大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体系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教育偏差。由于高校党建工作队伍与申请入党学生规模的比例较为悬殊,党建工作者在入党程序上大多只注重初期的教育考察,但对入党后的再教育意识普遍弱化;存在着任务式、指标式的量化培养倾向。理论学习时间较为充裕,特别注重形势与政策教育,但在教育方法上依然进行灌输式教育;同时,由于现代资讯的发达,党建工作者自身的信息汲取渠道和质量有时还不如培养教育考察对象来的丰富多元,从而降低了学生党员对教育联系人的心理认同,理论学习兴趣也逐渐减低。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的反差,校园围墙内外的反差,理想教育与社会现实的反差使学生内心拓积着强烈的矛盾空间;高校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体系的思想滞后和内容脱节,造成学生蕴涵于入党动机的激情与理性大打折扣,从而带来党员发展路径上不良的后续连锁效应。

五、解决问题

1、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努力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从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开始,学校的思政课进行改革,从最基本的做人开始为学生树立好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思想道德之上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循序渐进,不能直接灌输高层次的理论知识。让学生正确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党建理论。

2、夯实团的组织生活基础,形成入党动机矫正的团内养成机制。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团的组织生活是否正常, 对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严格而正常的团组织生活是大学生正确入党动机的有效养成机制。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在未入党前,首先应是一个合格的团员。当前的高校共青团管理不够严格不够正式不够合理。应该在共青团内大力的宣传解读共 产 党,让同学们了解理解共 产 党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入团为什么要入党。

3、加强党组织的基层建设,增加党组织本身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从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入手,注重政治理论的学习,提高政治素质,尤其是对待重大政治事件,要求学生党员写出思想汇报,表面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态度,要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强。要定期开展党内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只有切切实实地将基层党组织建设好,才能真正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

4、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炼成长。通过实践锻炼,不断端正入党动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们的正确认识,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并不断循环往复,才能获得。端正入党动机不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且是一个锻炼提高的过程。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用切身体会来强化他们的入党动机,通过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共产主义实践活动,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

六、结语

1.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过份注重现实成份,对党的感情、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信仰以及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热情较为欠缺,大多数学生对党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追求只停留在外在层次上,较注重组织上入党,而不太注重从思想上入党,较注重结果,而不太注重过程,大学生入党动机中存在着强烈的现实主义的倾向,大学生入党动机状况正是社会现实在大学生思想中的一种折射。

2.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人为本,坚持“高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原则,贴进实际、贴进生活、贴进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员培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与感染力,从而对学生深入地进行党性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才能科学地构建与时俱进的高校党建体系,锤炼和端正学生的入党动机,从而有效地发挥新时期学生党员群体的先进性。

七、参考文献

《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分析》 《淮海工学院学报》 《新浪新闻网》 《山东省青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第二篇:关于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以漓江学院为例

漓江学院20xx年《概论》课自主实践学习成果

题 目:关于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以漓江学院为例

一、调查目的和意义

作为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相当重要。传统文化离不开大学生的支持,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更少不了大学生的参与。目前,大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应从多方面考虑。下面我们主要围绕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表现和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和思考。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文明演化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三、中国传统文化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不绝,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生活。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

四、当代大学生与中国传统文化

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往往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很多人传统文化意识的淡薄,在历史文化常识方面的无知。即便是在大学校园里,许多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漠然处之的现象也并不鲜见。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局面?

对此,我们小组就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的现状与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展开了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在校学生。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教育在社会上有一定的认知程度及影响力。数据显示,认为认知程度“很高”的有14.1%;认为“一般”的最多,有30%;而认为“很低”的只有6%。在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进行评价时,选择“比较大”的比例(37%)最多。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是持肯定态度的。

课堂教育是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但效果不尽如人意 。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途径和方式很多,如课堂教育、课外阅读、媒体、课外辅导和课外活动等。但最主要的途径还是课堂教育,获选率高达98.1%。但从调查结果看,这种方式的效果却不尽人意。我们选取了三个历史典故——“闻鸡起舞”、“投笔从戎”、“三顾茅庐”进行调查,有67.5%的同学仅仅是“了解一些”,还有16.%的同学甚至“不了解”。

我们还就大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进行了调查。以“对武则天评价”为例,选择“没考虑过此问题”和“不清楚的”分别为15%和17%,“完全否定”的占16%,“完全肯定”的占20%,而选择“功过参半”的占31%。由此可以看出,在对重要的历史人物和重大的历史事件评价方面,大学生主观性比较明显,客观性和理性化有待提高,这是思维和认知不成熟的表现,同时与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也有关系。社会环境日益多元化,尤其是网络

的出现使他们对历史的关注越来越少,再加上一些以历史题材为主的影视剧对历史真相叙述的误差,也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对四大文学名著,“都没有看过”和“没有看过并且也不打算看”的受访者共计5%,而“多次看过”、“都看过”和“看过其中一两部”的比例分别有20.7%、31.5%、42.8%。这说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典籍还是有较大兴趣,这很大程度上与大学生所接受的语文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在语文教育中,有许多课文都出自中国传统的文化典籍中。

总体来看,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是有兴趣的,但这种兴趣没有与自身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没有把兴趣转化为行动。这种状况令人担忧,与国家提倡对大学生开展人文教育,提高其自身的内在素质的初衷不相符。

五、大学生自身的问题

1.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和重视不足。

他们是读英文、吃汉堡、看大片、玩电脑长大的“垮掉的一代”。这些独生子女“唯我独尊”,对于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深受西方现代文明的影响,对于西方文化充满了向往。调查发现,大学生对端午、中秋、清明等民族传统节日的兴趣日趋淡漠,了解这些节日文化的大学生仅占76%,而对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却趋之若鹜,对于“情人节或圣诞节是否放假”有高达69%的大学生持赞成意见。年轻一代对春节、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渐渐没兴趣了,认为这些节日土气、不够时尚,反而对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一些洋节越来越重视。比如,今年情人节,玫瑰销量在中国就达到美国的2.6倍。

同时,新兴的节日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冲击也是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据调查发现,20xx年11月11日的“超级光棍节”至少有90%的大学生参与节日庆祝活动。“光棍节”是新兴的一个节日,它起源于90年代高校的校园趣味文化。光棍节的由来只是象征单身一族的寂寞宣泄,然而只经过短短的二十年时间,光棍节就发展为可以和西方情人节相媲美的节日,“20xx年11月11日”这个被称被人为制造出来的“世纪光棍节”让淘宝商城实现了日销售额33.6亿元的超级大单。在这其中,大学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经济的突飞猛进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要,却俗化了人们的精神领域,不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时时冲击,诱惑着当代大学生们。在其身上集中表现为注重自我,讲求个人发展,甚至以金钱作为评论人生价值的标准等。所以要加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知识。

2.“功利主义”在大学生中比较普遍。 调查显示,40%的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对自己的“帮助一般”,认为“帮助很大”和“帮助比较大”的分别只有5.6%和9.4%, 传统的人文精神意注重个人品性的修养。对大学生成长的作用是隐性的、长久性的。但是,一些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大学生看不到传统文化的长久益处,较少甚至放弃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在关于大学生入党动机的调查中,对“为什么加入中国共 产 党”,“寻找精神寄托”占8%,“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占7%,“为更好地服务人民”占2%,“为以后找工作方便”占83%。根据对调查数据的分析,这些动机中,既有追求理想的精神动力,也有实现个人自身价值的利益考量,但表现突出的是入党动机的功利性。抱着功利化动机入党的大学生,把入党作为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而不是一种崇高的信仰,他们考虑的往往是如何利己,而不是如何更好的服务他人。他们入党是为了给自己带来名、利、权等方面的资本和实惠,可以在以后寻找工作时增加一个及其重要的筹码。

3.实用主义在大学生中比较流行。

如今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调查中,有接近40%的学生表示经常花费很多时间在做兼职(家教、 推销、 代理等)或者考取各种社会认证证书(计算机等级考试、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等)上,为毕业后就业增加筹码。在这种社会背景影响下,大学生中真正愿意学习传统文化的人少之又少,大量的课余时间都花费在就业培训上了。

4.小结。

学生在学习上过于追求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从调查显示来看,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

学生个人在学习取向上功利色彩过于浓厚,忽视对自身思想文化修养和道德素质的培养。我国当前的社会正处于重大转型期,传统的文化模式失去了神圣的权威,人们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等也必然处在磨合、矛盾、冲突之中,尤其是青年一代更是日益渴求张显个性、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同时,面临着社会生存压力的日渐增大,学生们更关心的是抓紧时间去考五花八门的外语、计算机等技能证书,以求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为自己增添砝码,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他们鲜有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个人的道德文化修养。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抢救民间文化的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目前我们最大的问题是传统文化的文脉已断。这才是最可怕的,是导致传统文化备受冷落的根源所在。”

六、社会方面的问题:

社会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一种文化往往是在长期的社会行为中形成的,中国的传统文化离不开几千年历史的沉积,对文化的传承需要有严肃客观的精神,才能保证以不偏不倚的态度真实准确地展现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在漓江学院,学生主要是通过网络了解外界信息,在“上网冲浪时候,以下哪些项目是占用你时间最多的?”其中,选择“看电影、玩游戏”的就占了76%,而“学习专业知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才有24%。作为现代社会中主要的文化传播媒体,许多影视、小说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更关心票房收入,而不是社会效益,危害极大。严重影响了大众对真实的历史文化的认知。相反,在其他方面,如举办历史文化知识讲座,开展文化宣传,保护文化遗址等方面,社会重视力度远远不够,除了一些专业的工作者以外,很少有人给予较多的热情和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很容易欠缺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兴趣。

当前教育的弊端导致传统文化的流失严重。担负民族兴亡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而文化的兴亡重在教育。早在建国初期,毛泽东就曾指出过教育的弊端,对学生管得太死、教学内容太单一。而这弊端丝毫没有解决。对理科的注重的确适应科技膨胀的时代,但是能够跻身于行列的人太少,而大多数人则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他们所学的高数、理化知识在生活中毫无用处,而对社会极需的和谐哲学、道德导向、价值引导等问题,却一无所知,很多人成为学习的奴隶,毕业之后,缺乏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洞察,对自我价值的定位。

七、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应如何做呢?

在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大变革中,我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造成了重大的遗失,但同时也带走了大众文化中的粗俗的现象,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做到发扬优秀文化抵制庸俗的不良文化,实现自我超我的文化认识观。

针对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态度的现状与问题,对于如何对大学生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我们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1.家庭、学校、社会和社区“四位一体”,形成传统文化教育的合力

就教育主体来说,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所学校、一个家庭、一位教师所能单独完成的,家庭、学校、社会和社区应该互相配合、协同努力、“四位一体”,形成教育合力。 ①家庭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阵地。②学校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③社会要积极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④社区资源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力补充。

2.以传统文化精神为核心,遴选出传统文化教育的系列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根据历史所提供的条件,创建、改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在漫长的历史积淀过程中,传统文化不仅体系庞大、内容驳杂,而且精华与糟粕皆有、金子与泥沙并存。对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能泾渭不分、照单全收,必须以传统文化精神为核心,遴选出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系列。

3.多途径、多形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调查表明,青少年接触传统文化的途径很多,但是各种途径的作用和有效性并不一样。我们认为,应该以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影视节目和电脑网络等四种途径为着力点。 不论通过什么途径,也不管采用哪种形式,接受传统文化都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功利思想是错误的,速成手段也行不通,我们认为,慢慢熏陶、长期浸染,才是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