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表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作用

财务报表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作用

李仕军

2012/8/17

记得曾经有一次参加公司培训的时候,唐总告诉我们这样一句话:“最有才华的人在做老板,把资源组装成企业;最能干的人在做行销,把企业变成市场;销售的成功就是人生的成功”。后来公司把这句话印在我们的工作笔记本中,让我有机会细细品味,心想如何才能成为最有才华的人呢?

在这次学习过程中,谭教授个性鲜明的授课特点也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每一个学员,其中有一个观点让我感到震撼:“企业不赚钱就是浪费社会资源,就是在犯罪”!这句话听起来也许显得有点过激,但也说明一个事实:“做老板、经营企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老板把资源组装成企业,开展经营活动,可以说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而企业如何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呢!在现代企业管理活动中,财务管理为此提供了重要参考。企业经营活动通过公司财务和会计部门的核算形成报表,通过报表了解资产及负债状况、现金流量状况、利润状况。这些报表不仅指导企业制定经营策略,同时也是收益分配和股东投资的依据。

财务报表指导企业制定经营策略,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参考,了解企业拥有多少资产,应收账款是多少,欠了多少债,存货有多少,是赚钱还是亏本,现金是否充足,是否需要融资或投资等。企业经营者通过审视人力结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资产结构、股权结构,通过全面的分析做出决策,比如优化业务流程、产品技术创新、市场促销整合、裁员、节省开支、收缩账期、延长还贷时间、向股东再融资等。

财务报表指导收益分配,为企业自身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只有充分兼顾到各方利益,才有稳定的发展环境。企业经营过程中首先要支付的费用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企业经营收益也要进行分配。在中国曾经有句话叫:“交了国家的,留了集体的,剩下的才是自己的”。国家作为企业的隐形合伙人,必须首先参与25%的利润分红(企业所得税),企业为了自身发展,要预留资本公积,最后是股东分红。财务报表指导税费的分配,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财务报表指导股东投资,减少和避免资产减值。股东投资除了实地考察以外,最主要的还是看企业的财务报表,特别是上市公司的股东。通过财务报表可以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抵抗风险的能力以及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对鄂尔多斯和中兴通讯的财务报表分析就可以了解到这两家公司都在把大量的资金用来做其它投资,特别是鄂尔多斯两年来的财务报表显示其存货都没有明显的变化,金融投资成为其主营业务,抵抗风险的能力十分有限。波导手机也是如此,投资业务收益明显高于主营业务收益。企业热衷于投资而忽视主营业务,注定会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企业利用的是社会资源,而社会资源是有限的,最有才华的人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是为了更好的改变生活,改变社会环境。企业只有持续的盈利才能有效利用社会资源,而持续盈利又是以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基础,财务报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第二篇:财务报表在企业中的作用及分析方法

袁彭尼

(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民医院四川省成都市 610300)

【摘要】充裕的现金流及其顺畅的循环运动是企业生存的基本前提和资本增值实现的关键环节。如何对现金流量表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以为企业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从而保证企业提供可持续的现金流,是目前各企业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现金流量表企业决策现金流量表分析比率指标分析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内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信息的动态报表。科学地分析和利用现金流量表是报表使用者进行正确决策的前提之一。现金流量表信息对企业决策的作用,其中的企业有两种理解:一为外部的企业,就是即将、打算或已经为本企业投资的企业;二是本企业的决策层。本文就第二种,即现金流量表信息对企业决策层的作用进行简单探讨。

一、现金流量表信息对企业决策的作用

分析现金流量表信息能使企业及时发现经营现金流情况及风险,若资金不足,企业需要拟好筹资计划,做出以何种方式进行筹资的决策;若资金充裕,则企业可以调查市场,进行有效投资。所以,企业管理部门需要了解现金流量表信息,掌握企业现金流动规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正确做出经营、投资、筹资决策提供依据。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利用现金流量表分析,比利用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分析更加直观、更加有效,它能够解释固定资产价值巨大、获利很高的企业导致破产的原因;能够解释明明亏损的企业却能继续生存的原因;能够解释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对加强企业管理,促进企业管理者改变管理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流动资金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对资金依赖度很高的房产行业,更是如此。但是我国大部分企业是不编制现金流量表的,一是因为这方面的准则发布的较晚,直到19xx年我国才发布现金流量表准则,从次年起,大型企业才开始编制现金流量表;二是因为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技术要求比较高,编起来费时费力,一般企业的财务人员不太具备这方面的能力;三是高校教育的忽视,目前很多大学的会计课,只要涉及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分析等内容的,老师一般会跳过去,这就使得很多财务人员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前就忽视了现金流量表的编制等问题。

我国企业对现金流量表的分析研究也随着滞后,使得企业不能好好利用现金流量表这一有效工具,来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营运能力特别是获取现金流量的能力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从而不利于提高竞争力和企业的发展。

二、对现金流量表的分析及企业决策

1、直接分析

直接分析,是指对现金流量表中的数据直接进行运用分析,不经过任何的加工处理。现金流量主表共分为三大块: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和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三类经济活动的净现金流量分别代表不同的含义,通过对其数值的正负分析,以及与前期的趋势对比分析,就可以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初步的判断。

(1)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分析。一般来说,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除了要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以外,还得有足够的现金流量来补偿经营性长期资产的折旧与摊销费用,以及时更新生产所需设备,提高生产效率,还得保证足够的现金以支付到期债务和利息以及现金股利,并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现金流量的支持。尤其是商品经营活动和提供劳务活动占较大比重的企业,充裕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是企业正常运转的关键。若企业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为正值,则说明企业的经营活动开展正常,能够通过正常的商品购、产、销所带来的现金流入量支付因经营活动而引起的货币资金流出;如果与前期现金流相比,经营现金流净现值金额很大,则说明本期运转良好,除了能维持正常经营外,还能够补偿当期非现金消耗性成本、支付现金股利或者为企业的投资活动提供现金流量的支持。

(2)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分析。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分为对外投资现金流量和对内实体性资产投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不同于经营活动,其现金流出与流入基本上不同步,所以对其分析要考虑时间的纵度。

如果某一时期,企业投资活动的现金净流量为正,一般表明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能力较强,产业及产品结构有所调整,参与资本市场运作、实施股权及债券投资的能力较强;若为负值,则企业可能是投资规模扩大但投资回报及变现能力有待提高,也有可能是当期投资过大,投资收益在当期没有显现,所以还需关注未来的收益状况。

(3)筹资活动净现金流量分析。企业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应该满足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的需要,在整体上反映企业融资状况及其成效。通过对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现金流量的分析,可以得出需筹资的时间和金额,以及时、足额地筹到相应的资金,满足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需要现金支持。在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产生大量现金时,筹资活动应及时清偿相应的贷款,避兔不必要的利息支出。 如果企业筹资活动的净现金流量为正值,一般来说,企业的融资能力较强,但应进一步关注资金的使用效果,特别是投资效果,一旦投资失败,企业可能会在未来无法支付到期的债务本金和利息以及现金股利而出现不能持续经营的危机;若该值为负,则可能表明企业的债务减轻,本身的盈利水平较好,且款项收回较快,但也可能是企业经营状况恶化,声誉大跌,致使融资困难,这要结合损益表进行具体分析。

2、比率指标分析

为了综合衡量、评价和揭示各个财务报表项目的内在联系及其数值变化对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影响程度,从而发现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使用最简便且揭示能力最强的比率分析法。现金流量比率分析主要应用以下几个比率:

(1)现金流动负债率。即经营现金净流量与流动负债的比率。此指标中,比率值与短期偿债能力呈正比,即比率越大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反之,越弱。该指标能充分说明企业经营资金的偿债能力。

(2)现金到期债务率,即经营现金净流量与本期到期债务的比率。该指标反映企业当期债务偿付的能力,比率越大,偿债能力越强。

(3)现金债务总额比。即经营现金净流量与本期债务总额的比率。该指标同企业的偿债能力呈正比,其是评价企业中长期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该指标越高,表示企业承担债务的能力越强,发展潜力越大。 以上三个指标主要是从现金流量的偿债能力上进行分析的,以下三个主要是从现金流的获利能力进行分析。

(4)盈利现金比率。即现金净流入与净利润的比率。它是衡量企业盈利质量的基本指标,一般来说,该指标越高,企业盈利质量越好,也就是说同样的利润额,带来现金流入额较大的盈利质量较高。当然,如果较大金额的现金流入是由筹资活动带来的,则需要与其他的指标结合分析才能看出企业的盈利质量的好坏。

(5)经营盈利现金比率。即经营现金净流入与净利润的比率。该比率反映企业本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与净利润之间的比率关系。与盈利现金比率相比,该比率剔除了筹资活动产生现金流的影响,更能反映企业盈利质量的好坏。一般来说,该比率越大,企业盈利质量越高。

(6)销售现金收入率。即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现金与销售收入的比率。该比率反映了企业的收入质量,也即反映企业应收账款的收回情况。一般来说,该比率越高,收入质量越高,现金销售所占的比重较大,或者说企业在应收账款管理方面做得较好。如果比率是一的几倍时,说明前期的应收账款在本期收到。如果比率小于0.5,则说明企业财务管理有问题。

从现金支付能力的角度分析,可以引入以下两个指标:

(7)现金股利支付率。即现金股利与经营现金流量的比率。该比率反映本期经营现金净流量与现金股利之间的关系。该比率与股利支付比率成反比,比率越高,企业支付股利的能力越低。对于上市公司应多关注这一比率。

(8)广义现金支付比率。即现金流入总额与经营现金流出量和偿还债务本息付现两者之和的比率。该比率反映企业是否有足够的现金偿还债务并支付正常经营费用等。在企业的经营中,公司的现金流入量应该满足企业广义现金支付,该比率越大,其现金支付能力越强。

3、结构分析

现金流量表的结构分析,指分别流量表的每部分现金净流量占企业总现金流量的比值,来分析三大活动

的现金流量情况。

(1)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比率。即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占企业总现金净流量的比值,这一比值越高,说明企业经营活动带来的现金流量越大,企业的经营越具有活力和发展力,这是每个企业所希望看到的。

(2)投资活动现金流量比率。即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占企业总现金净流量的比值。这一比值越高,说明企业投资收益越高,不过对于一般企业来说,该比率保持在10%-20%左右即可,因为对于一般企业来说,主要应靠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但目前很多企业尤其是大型国企,他们通过投机行为获得的收益已远远超过正常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然而投机活动的高风险使得高额的投机所得很可能在下期的投机中损失殚尽,甚至使企业走向破产。

(3)筹资活动现金流量比率。即筹资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占企业总现金净流量的比值。对于一个企业,一般来说,当处于建立之初或扩大规模时,这一比值一般比较高,但到了成熟发展时期,企业的筹资活动带来的现金流量应该下降,如果比值持续过高,说明企业过多依靠筹资活动资金,而企业的经营活动缺乏可持续性,其发展潜力令人担忧。当然,这也分不同行业,对于房地产行业,应该按其每个项目进行分析,在项目初期,大部分资金都是融资得来的,此时该比率很高也是正常的,到了楼盘销售阶段,该比率会大幅下降,若没有下降,只能说明销售不好。

4、企业决策

在对现金流量表做了充分的分析之后,企业财务部门应该把分析结果及时送往管理层(当然,目前大多数企业高层都具备了财务报表分析的能力),管理层在分析之后联系各部门(包括投资规划部、财务部、销售部、生产部等)管理人员进行讨论,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通过现金流量表的纵横分析,除了为领导层提供基础的信息外,还可发现财务经营风险,为企业财务管理的财务预警提供信息。识别风险、、分析风险从而应对风险,这本身就是一个企业进行最终决策的整个过程。

三、结束语

在商业信用和金融服务日益发达的今天,企业每天都在面临着形形色色的机遇和风险。企业若想健康持续的发展,必须有雄厚且可持续的资金流支持,财务资源的可持续支持意味着企业利润与现金流的时空平衡与结构协调。

充裕的现金流及其顺畅的循环运动是企业生存的基本前提和资本增值实现的关键环节。资金链万一断裂,轻则造成企业财务困难,阻碍企业健康发展,重则造成财务危机,威胁企业的生存。如何对现金流量表进行有效的分析,从而为企业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是目前各企业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对于那些没有被要求出具现金流量表的企业,为了决策需要,应该内部编制简单的现金流量表;而对于上市公司,为了自己的健康发展,也为了外部报表使用人的利益,应该编制完善真是的现金流量表,以满足各方需要。

【参考文献】

[1] 衣玉华:浅谈现金流量表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J].时代经贸(中旬刊),2007(S3).

[2] 朱牧:运用现金流量表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J].现代商业,2008(8).

[3] 房刚:浅谈加强现金流量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J].煤炭经济研究,2008(2).

[4] 刘洋:浅谈基于现金流量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4).

[5] 谢谨:浅谈中小企业现金流量管理与改革[J].现代商业,2007(18).

[6] 樊文艳:现金流量表在企业财务状况分析中的作用[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万菊梅

(中粮屯河股份有限公司)

引言

现金被称为公司经营中的“血液”,“血液”流通是否通畅、“血液”质量是否良好决定着一个公司经营的生命。企业现金流动的情况如何,仅从现金期初期末变动差额是难以反映企业经营情况的。我们必须了解现金是从何获得又去向了何处,了解什么业务为企业代来了现金,又是什么业务让企业支付了现金。通过对现金流量表的增减变动、结构变动以及各项目变动的分析,可以了解企业现金的来胧去脉,评价企业经营状况,做出正确的投资和筹资决策。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是企业在经营中所获得或支付的现金流入、流出和现金的净流量,也是企业现金流量的主要来源。

一、经营活动现金的流动或运动

在正常的经营中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量除了满足企业正常周转所需的资金外,还要能够补偿一次性支付受益期较长的资产的折旧额或摊销额(如固定资产折旧或无形资产摊销),以及支付企业借款的利息费用,还有现金股利的支付。

1、补偿固定资产投资

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固定资产一般是企业经营的重要投资支出,其投资额大,受益期较长,资金在购买时一次支付,通过每期计提折旧将价值转入企业的经营成本中,并通过产品的销售,收回其投资。有人认为固定资产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补偿或回收其投资的方式,就是在它被清理处置时收取的现金,但此时固定资产因寿命到期、技术进步被淘汰或是经营业务变化而出售,其价值较低、不固定并且也不属于企业的正常和经常性业务,对固定资产投资的价值补偿回收是不确定的。固定资产投资的收回主要依靠企业在正常经常中的现金积累。企业的现金流入除了满足正常经营所需支出外,还要能够补偿已计提固定资产的折旧额,如果企业现金流入只能满足企业的日常周转支出,那么企业的固定资产将难以得到更新,企业也无法进行大的投资,这都会制约企业经营发展和规模扩大。

2、支付借款利息

企业的借款利息支付在现金流量表中是在筹资活动现金流量项目反映的,但企业偿还利息的资金还是来源于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入,如果企业借入资金不能带来高于支付利息的现金流出,那么企业将会面临较大的资金支付压力和财务风险。

3、支付股利

企业股利支付的前提是企业有盈利,有可以支配的未分配利润,但如果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支付能力,投资人也只能望利兴叹了。企业经营现金的积累是企业现金股利支付的保证和基础。

除此之外,企业的经营性现金在有较大积累时,往往成为企业对外投资或收购的资金来源。

二、经营性现金流量项目分析

1、经营性现金流量在企业现金流量中的比重

如果企业经营性现金流量在企业总体的现金流量中所占比重较大,说明企业的现金流主要来自于企业的经营活动,企业采取的是经营性的筹资战略,反之则说明企业的现金流主要来自于外部投资(如企业对外发股票)或对外借款,企业采取的是证券或金融性的筹资战略。

2、比较经营性现金的流入和流出

(1)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入量大于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出量。这说明企业的经营活动创造现金的能力比较强,可以满足企业的资金周转需要,但是还不能说企业的资金支付能力很强,因为企业在本期的经营过程中还耗费了一些非付现的成本,如上面提到的固定资产折旧或无形资产摊销等,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入量还必须能够补偿经营中的非付现成本,这样企业通过资金积累就可以为未来的设备更新改造和购置提供有力的资金保证。在满足了日常周转和补偿了非付现成本后,如果经营性现金流量还有流入,那么企业的经营就是一个非常高质量和高效率的运行状态,长期积累必定会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提供一个有力的保证。

(2)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入量等于现金流出量。这表明企业的现金能够满足日常经营

需要,但企业经营成本还包括一些非付现成本,如果经营性现金不能对这些非付现成本时行补偿,当企业经营风险加大或必须进行设备等更新时,企业经营就会面临较大的困难。在正常经营期间持续出现这种状况,其经营活动现金流质量较差。

(3)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小于经营活动现金流出量。此时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入不足

以维持企业日常经营所需资金的支付。处于成长阶段的企业通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企业的大量资金用于投资支出,经营收入很少或没有经营收入,这种情况是企业经营周期的成长阶段难免的。但进入正常经营过程后,如果出现这种状况,就说明企业的经营情况较差,企业将会面临严重的财务风险。

三、通过经营现金流量,评价企业销售业务质量

企业经营现金的流入主要由企业的销售业务来提供,通过将经营现金流入和损益表上的销售收入进行比较,可以评价企业销售业务的质量。如果收入远远大于现金的流入,可能是因为货款不能收回,企业将面临较大的坏帐损失风险,这提示企业应重新审视销售策略、客户的信用期限并制定新的应收帐款管理政策等。

四、比较企业净利润和经营性净现金流,评价企业利润的质量和现金流量质量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实际上就是企业采用收付实现制方式计算出的净收益,通过比较现金流量净额可以评价企业现金流量的质量。如果企业的现金流量净额占企业的净利润的比例较高,则企业的利润质量较好,因为对净利润中包含的收益已被收回,比例较低则说明净利润中包含的一些收益没有被收回,利润质量不好。对此部分的分析可以通过现金流量表的附表资料来分析一下。

表1 甲公司20xx年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

1将净利润调整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金额(万元)

8,000.00 净利润

200.00 加:少数股东损益

500.00 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3,200.00 固定资产折旧

20.00 无形资产摊销

200.00 长期待摊费用摊销

30.00 待摊费用减少(减:增加)

70.00 预提费用增加(减:减少)

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损失(减:收益) 70.00

固定资产报废损失

3,600.00 财务费用

- 1,500.00 损资损失(减:收益)

递延税款贷项(减:借项)

- 10,000.00 存货的减少(减:增加)

- 4,000.00 经营性应收帐款的减少(减:增加)

3,800.00 经营性应付帐款的增加(减:减少)

其他

4,190.00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将净利润调整为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过程就是将净利润中的非经营性损益和非付现的经营性损益扣除,并调整非付现流动资产和负债的增减变动。从表中我们看到甲公司净利润中的非经营性损益为2170万元(非经营性损益=处置固定资产损益+财务费用+投资损失),非付现的损益为4020万元(非付现的损益=计提资产减值+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长期资产摊销+待摊费用+预提费用),非付现流动资产增加了14000万元(存货和应收帐款),非付现流动负债增加了3800万元(经营性应付款项增加)。经营性现金净流量占净利润的比例为52%,4190万元的净流量将偿还3600万元的借款费用后,已没有更多现金去支付其他的资金需求。公司的应收帐款增加降抵了企业净利润的质量,表明公司虽然在损益表中确认了收入,但却没有及时收回货款。应付帐款的增加提高了公司资金支付的压力,公司正常经营所需材料等可能是以赊欠方式购入的,一旦经营资金不能及时收回,就会发生财务风险。由此来看企业对现金流量表的分析比对利润表的分析更具现实意义,这就是为什么企业有利润却会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

五、对企业不可控经营现金流量项目的分析

在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入中有一项是收到的税费返还,如收到退回的增值税、所得税以及出口退税等,这部分现金收入是与国家税收政策有关的,不具有持续性和可控性,它的增减变动反应了国家税收政策的调整,不能反映企业正常获得现金的能力。

企业的现金流量作为企业经营的动态反映,是企业正常运行的基础,是企业良好业绩的坚实后盾,对企业资产状况、经营业绩的分析必须结合现金流量性况,才能完整、全面、真实地解读企业的经营,尤其是对企业经营现金流量的分析。

艾小宁庞力

(陕西省气象局财务核算中心陕西西安 710015)

【摘要】企业财务报表是企业财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是财务报表中的主要报表,本文根据从事企业财务工作的实际工作经验,结合财务管理知识对管理者如何阅读企业财务报表浅谈一些见解。

【关键词】管理者企业财务报表企业财务报告

一、企业财务报告的框架体系

企业财务报告是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月末、季末、年末)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基本分为财务报表和其他应当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变动表及报表附注。

二、企业财务报告中主要概念的解释

1、资产

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企业所占有的资源)。资产按照是否具有实物形态,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按照来源不同,资产分为自有资产和租入资产;按其流动性不同,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按照流动性由强到弱,由上至下在报表左侧列示。

2、负债

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企业应承担的义务)。负债按其流动性不同,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资产负债表中负债也是按照流动性由强到弱,由上至下在报表右侧上半区域列示。

3、所有者权益。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分为股本、资本公积、未分配利润,资产负债表中在报表右侧下半区域列示。企业资产的来源一是债权人、二是所有者,债权人使企业形成负债,所有者使企业形成所有者权益。

4、收入、费用、利润、现金流量

这些指标区别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静态指标、时点指标),为动态指标、时期指标,概念较为通俗,在此要说明的是现金流量。一是现金流量中的现金是广义的现金,包括货币资金(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现金等价物(持有期限短、流动性强、易转换为现金、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二是现金流量是指一定会计期间企业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三是现金流量表与利润表(损益表)比较,剔除了非现金因素(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等等),对于管理者现金流量信息尤为重要。

三、企业财务报表的分析

1、企业的经营成果分析

企业经营成果一方面从损益表进行阅读分析,另一方面可从现金流量表进行,利润表判断企业的经营成果往往有失偏颇,有的企业虽然帐面利润大,但应收账款多,资金周转困难,而有的企业虽然利润表显示亏损,但现金充足,周转自如;再从企业资金来源分析,有的企业帐面利润大,但负债多,财务风险大;而有的企业虽然帐面亏损,但负债小,财务风险小。而现金流量表的分析,则能客观、全面、直观、公正评价企业及企业管理者的经营业绩,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比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利润的质量。

(1)现金流量表的结构。现金流量表分类反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筹资后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最后汇总企业某一时期现金及等价物的净增加额。(净增加额为正表示期末现金大于期初现金,反之表示期末现金小于期初现金)。

(2)现金流量表三大活动含义。经营活动是企业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以外的所有交易和事项,是企业营运收入、支出的主要部分。其收入来源主要为企业的营业收入(销售或提供劳务),支出为企业的各种人耗、物耗、税金等等;投资活动主要指企业长期资产(如固定资产)的购建和投资及处置活动;筹资后动主要指企业吸收投资、募集资金等现金流入及相应的流出。

(3)现金流量表的总体分析。首先,可分析企业本期期末现金较期初是净增还是净减,绝对值是多少,总体把握当期现金收支差额;其次,看三大活动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是多少,从而判断导致当期期末现金较期初现金净增(或净减)的影响因素是经营、投资、或筹资(一般而言企业的经营现金流量净额为正值);最后,就影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比如导致当期期末现金较期初现金净减的影响因素是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则对当期投资活动进行具体分析,当企业扩大规模或开发新的利润增长点时,需要大量的现金投入,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补偿不了流出,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数,从而会导致当期期末现金较期初现金净减。

(4)三大活动—经营活动因素分析。由于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与流出占企业现金总流入、留出的绝大比重,因素分析应侧重对经营活动进行分析,因为经营活动是企业基本生存、发展的基础。分析时应就流入与流出与上年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关键指标如“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 “支付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逐一进行对比分析,尤其是对 “支付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着重分析,该指标涉及内容庞杂、灵活。如办公费、差旅费、会议费、水电费、邮电费、招待费等等,属企业的可控制指标,是企业节流的主要途径。由于报表项目所限,财务人员在财务报告体系中,对其一般都有详细的对比分析说明,作为决策者对此会计信息应尤为关注。

2、企业财务状况分析

资产负债表是表示企业在一定日期(为时点指标、静态指标)的财务状况(即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状况)的会计报表。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分析,可立足资产负债表进行以下分析。

(1)企业资产分析。一是企业资产构成分析。如前所述,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是按流动性由强到弱,由上至下在报表左侧列示,首先,分析企业资产中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各自所占的比重,了解企业资产总产总的构成情况;其次,分别分析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中比重大的重要项目,通过分析判断企业营运资产的配置、风险,通常情况保守型的资产结构其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偏大、资产的风险较小。二是企业总资产的变化分析。首先,比较企业当期期初与期末总资产的变化;其次,要分析影响总资产变化的主要因素(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再次,具体分析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中的主要影响因素(货币资金、应收款项、固定资产)及其影响度,货币资金的影响即现金流量净额;对于期末应收款项的增加,企业则应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采取措施加大催收力度,加快资金回笼;固定资产的增加往往伴随着企业的扩大生产能力,如果企业营业资金较为短缺,可考虑其他的方式扩大生产能力。三是重要资产分析。对帐龄较长(三年或五年以上)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中的金额较大项目进行单独分析,找出其产生原因,寻求解决办法,提高企业资产的含金量。

(2)企业负债分析。一是企业负债构成分析。从负债总体把握企业负债的主要构成项目,首先,分析企业负债中流动负债与非流动负债各自所占的比重;其次,分别分析流动负债与非流动负债中重要项目所占的比重,通常情况下若流动负债占总负债的比重较大,表明企业资金来源为营业性质,同时表明企业资金的风险较小。二是企业负债的变化分析。首先,比较企业当年期初与期末总负债的变化;其次,要分析影响总负债变化的主要因素(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产);再次,分析流动负债与非流动负债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度。三是重要负债分析。对帐龄较长(三年或五年以上)的“应付账款“、“预收账款”等金额较大的项目单独分析,找出其产生原因。要说明的是“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常常是税务稽查的重点,所以应注重其分析与清理。

(3)企业所有者权益分析。企业所有者权益中包括三大项目,即“股本”、“资本公积”、未分配利润”, “股本”、“资本公积”通常情况下没变化,所有者权益变动项目主要是“未分配利润”,影响未分配利润的主要因素是 “本年利润”,其分析即损益表的分析。

【参考文献】

[1]杨琳:财务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中级会计实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3]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人民出版社,2008.

浅论会计报表附注对财务分析质量的影响

2009-07-16 13:43:51| 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

刘红伟

重庆港务物流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对会计报表附注如何对财务分析质量产生影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探讨,并就如何分析提出了看法。

关键词:会计报表附注、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是以企业会计信息为依据,采用专门方法,系统分析和评价企业过去和现在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现金流量的一种理财行为,其最基本的功能,是将大量的会计数据转换成对特定决策有用的信息,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一般意义上的企业会计信息主要来源于企业财务会计报告。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会计制度建设的落后,我国的财务分析多多数侧重于会计报表的分析,对于会计报表附注的分析则重视不足。

由于会计报表格式中所规定的项目内容较为固定,只能提供有限数量的信息,同时,列入会计报表的各项信息都必须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和确认标准,因此,会计报表本身所能反映的财务信息受到一定限制。会计报表附注是对报表正文信息的补充说明,它提供与会计报表所反映的信息相关的其他财务信息,使财务报表使用者通过阅读会计报表及其相关的附注,为其决策提供更充分的信息。通过会计报表附注,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了解企业的基本会计假设、会计政策、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等内容。由于会计报表附注的内容较多,且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定性的而不是定量的,因而

相对来说,会计报表附注的分析容易被人忽视。

财务比率分析是最重要的财务分析,它反映各会计要素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基本的财务比率分析主要包括:变现能力比率、资产营运比率、负债比率和盈利能力比率。下面作者主要从现行财务分析的基本指标研究会计报表附注对于财务分析质量的影响。

一、对变现能力比率分析的影响

变现能力比率主要有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其分母均为流动负债,其变现能力如果未在会计报表中反映,但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会影响企业流动资产变现能力的因素主要是未作记录的或有负债。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解释,或有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潜在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或有事项准则规定,只有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②该义务的履行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③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才能将或有事项确认为负债,列示于资产负债表。或有负债确认的②和③项条件往往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或有事项准则指出虽然规定了“可能性”对应概率,但实际上或有负债的概率很难通过科学的方法计算出来,还得依靠会计和相关人员的职业判断。或有事项准则只规定了四类或有事项必须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即:①已贴现商业承兑汇票形成的或有负债;②未决诉讼、仲裁形成的或有负债;③为其他单位提供债务担保形成的或有负债:④其他或有负债(不包括极小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或有负债)。其他的或有负债,包括售出产品可能发生的质量事故赔偿、尚未解决的税额争议可能出现的不利后果、污染环境可能支付的罚款和治污费用等,对于企业来说其可能性是经常存在的。企业有可能利用或有事项准则对其他或有负债“极小可能”的规定不披露或少披露或有负债,这些或有负债一旦成为事实上的负债,将会加大

企业的偿债负担。

变现能力分析应该结合会计报表附注,如果存在或有负债,显然会减弱企业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如果存在末作披露的或有负债,更会使

变现能力指标的准确性大打折扣。

二、对资产营运比率分析的影响

资产营运比率是用来衡量公司在资产管理方面的效率的财务比率。资产营运比率包括营业周期、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

由于营业周期=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对营业周期的分析可以通过对存货及应收账款的分析来代替。

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其中应收账款平均余额指未扣除坏账准备的应收账款余额,即资产负债表中“期初应收账款余额”与“期末应收账款余额”的平均数。销售收入指损益表中扣除折扣和折让后的销售净额。由于收入确认是一项重要的会计政策,因而本指标的分析不可避免地要参考会计报表附注。

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存货平均余额。正确理解其分子和分母的意义都应该仔细阅读会计报表附注。一是销售成本与平均存货的大小与存货流转假设有直接关系。除了个别计价法外,存货的实物流转与价值流转并不一致,严格来说,只有按个别计价法计算出来的存货周转率才是“标准的”存货周转率。因而,其他存货流转假设(主要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计划成本法、毛利率法和零售价法),都是采用一定技术方法在销售成本和期末存货之间进行分配,销售成本和平均存货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应用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下特别明显。在目前经济生活中,由于通货膨胀是个不容忽视的全球性客观经济现象,物价普遍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采用先进先出法的销售成本偏低,而期末存货则高,这样计算出来的存货周转率毫无疑问偏低。而应用后进先出法则恰恰相反,这样必然导致存货周转率偏高。二是按照企业会计制度,期末存货应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价。在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情况下,期末存货价值小于其历史成本。分母变小,存货周转率必然变大。

三、对负债比率分析的影响

负债比率包括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有形净值债务率等。产权比率和有形净值债务率其实是资产负债率的自然延伸,其分子都是企业的负债总额,是更为谨慎、保守地反映在企业清算时债权人投入的资本受到股东权益的保障程度,因而这两个指标的分析与资产负债率相同。

如前文所述,由于或有负债的存在,资产负债表确认的负债并不一定完整反映了企业的负债总额。因而分析资产负债率时,不得不关注会计报表附注中的或有事项。不考虑或有负债的资产负债率夸大了企业的偿债能力。此外,长期租赁也是影响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一项重要因素,当企业急需某种设备或资产而又缺乏足够的资金时,可以通过租赁的方式解决。财产租赁有两种方式: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融资租赁是由租赁公司垫付资金购买设备租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按合同规定支付租金。一般情况下,在承租方付清最后一笔租金后,其所有权归承租方所有,实际属于变相的分期付款购买固定资产。因此,租入的固定资产作为企业的固定资产入账,相应的租赁费用作为长期负债处理。这种资本化的租赁,在分析长期偿债能力时,已经包括在债务比率计算之中。当企业的经营性租赁量比较大,期限比较长或具有经常性时,则构成了一种长期性筹资,这种长期性筹资虽然不包括在长期负债之内,但到期时必须支付租金,会对企业的偿债能力产生影响。因此,如果企业经常发生经营租赁业务,应考虑租赁费用对偿债能力的影响:会削弱企业的偿债能力。

四、对盈利能力比率分析的影响

盈利能力比率包括销售净利率、资产净利率和净值报酬率。其分子都是净利润,影响利润的因素就是影响盈利能力的因素。一般来说,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只涉及正常的营业状况。但非正常的营业状况也给企业带来收益或损失,但只是特殊状况下的个别结果,不能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因此在分析企业盈利能力时,应当排除:①证券买卖等非常项目:②已经或将要停止的营业项目;③重大事故或法律更改等特别项目:④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变更带来的累积影响等因素。这四个项目无一例外要从会计报表附注

中获得资料。除此之外,影响企业利润的主要还有:①存货流转假设。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采用先进先出法结转的销售成本较低,因而计算出的利润偏高,而采用后进先出法计算出的销售成本则较高,其利润则偏低。②计提的各种(损失)准备。按照现行企业会计制度,企业要计提八项准备,其计提方法和比例要影响利润总额。③长期投资核算方法,即采用权益法还是成本法。在采用成本法的情况下,只有实际收到分得的利润或股利时才确认收益,而权益法则是一般情况下每个会计年度都要根据本企业占被投资单位的投资比例和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变动情况确认投资损益。④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是加速折旧法还是直线法。在加速折旧法下的前几年,其利润要小于直线法,加速折旧末期则其利润一般要大于直线法。⑤或有事项的存在。或有负债有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未作记录的或有负债将可能减少企业的预期利润;⑥关联方交易。应注意关联方交易的变动情况,关联方交易的大比例变动往往存在着粉饰财务报告的可能。这些影响利润的因素,凡可能增加企业利润的,会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反之则削弱企业的盈利能力。

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会计报表的局限性,仅依据会计报表得出的财务分析结论是片面的,甚至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误导决策,因而,应当注重会计报表附注在财务分析中的作用,仔细阅读深入领会会计报表附注,才能正确评价企业的生存发展能力或找出存在的问题,提高财务分析的质量,减少决策的失误。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3、财政部全国注册会计师统一考试指导教材《财务成本管理》

浅谈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

2011-02-17 12:54:54| 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

李娜

(普兰店市中心医院辽宁大连 116200)

【摘要】谨慎性原则贯穿于会计师物种的方方面面,新的会计准则制度更近一步充实了谨慎性原则的内容,本文就谨慎性原则在会计食物中的具体运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会计实务资产收益财务分析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WTO的加入,会计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会计信息使用者应更加重视与不确定性相关的风险信息的揭示,因而,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正确运用应引起我们的足够注意。

谨慎性原则是指在存在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判断时,保持必要的谨慎,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在会计核算中应当对企业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作出合理预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存在风险,实施谨慎原则,对存在的风险加以正确估计,就能在风险实际发生之前化解风险,并防范风险,有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有利于保护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真实考核经营者的责任。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一、从资产定义的角度来看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资产的定义为“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单从这一定义,我们就可以看出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企业对那些预期不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项目,都不能再作为资产来核算和列报。围绕这一定义而产生了以下几方面的新制度。

第一,新制度针对我国企业当前普遍存在的资产虚增现象,进一步扩大了谨慎性原则的实用范围。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在原来《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规定计提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跌价准备四项准备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这四项减值准备。而且,在会计政策的选择方面企业自主选择的余地更大,如对于坏账准备,新制度规定,坏账准备和累计折旧的计提方法及计提比例均由企业自主合理确定。这样就能使会计更加真实地反映资产的有效价值,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从而真正体现出资产必须具有能够给企业带来预期经济利益的属性,借此提供更加真实稳健的会计信息。

第二,对于待摊费用,原制度规定在1年内分期摊销,而新制度则规定如果待摊费用所应摊销的项目,不能再为企业带来利益,应将尚未摊销的待摊费用全部转入当期成本、费用。

第三,对于待处理财产损益,原制度规定批准前列示于资产方,经过批准后才能结转为当期损益,而新制度规定无论是否经过有关部门批准,均应在年末结账前计入当期损益,不再允许列示于资产方。 第四,对于开办费,原制度规定5年内摊销完毕,而新制度则规定,除购建固定资产外,所有筹建期间发生的费用,先在长期待摊费用中归集,在企业开始生产经营当月起一次计入开始生产经营当月的损益。 第五,若预计某项无形资产已经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应当将该项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全部计入当期管理费用。

二、从收益确认的角度来看

从谨慎性原则出发,不高估收益,不低估负债和费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短期投资所取得的现金股利和利息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冲减短期投资账面价值,不再作为投资收益确认当期损益。

第二,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而非当期损益。在对债务人的会计处理上,《企业会计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债务重组产生的差额收益计入资本公积,而不列作当期损益。对于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或非现金资产清偿某项债务的,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现金或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若发生债务重组损失,则确认为当期损失。

第三,到期不能收回的应收票据,转入“应收账款”科目核算后,期末不再计提利息,其所包含的利息,在有关备查簿中进行登记,待实际收到时再冲减收到当期的财务费用。

第四,对于使用借款购置和建造的固定资产,其利息资本化的时间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为标准,不再以“固定资产投入使用”为标准。避免了企业以是否办理竣工决算为由,拖长借款利息资本化的时间,虚增了当期资产和利润,从而引起会计信息失真。

第五,企业对财产清查中所发生的盘亏,于期末前查明原因,并根据企业的管理权限,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或经理(厂长)会议或类似机构批准后,于期末结账前处理完毕。期末结账前尚未经批准的,在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上先按上述规定进行处理,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做出说明;如果其后批准的金额与已处理的金额不一致,调整当期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年初数。

第六,企业确定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损失,以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减至零为限。如果被投资单位以后各期实现净利润,企业应在计算的收益分配分享额超过确认的亏损分担额以后,按超过未确认的亏损分担额的金额,恢复投资的账面价值。

第七,企业的固定资产可以采用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加速折旧法。

第八,企业对外担保、商业承兑票据贴现、未决诉讼、产品质量保证等业务可能产生的负债,应按照规定的项目以及确认的标准,合理的计提各项可能发生的负债,并计入“管理费用”或“营业外支出”科目。 第九,让渡资产使用权而获取的利息收入,超过利息收款期限尚未收回的利息,应当停止计提利息,同时冲回原已计提的利息。

三、从财务分析的角度看

会计报表分析是指以会计报表为主要依据,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评价和预测的一种手段。作为企业的财务报表使用者在分析企业会计信息时应该持谨慎态度。

第一,资产负债率是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例关系,它反映在总资产中有多大比例是通过借债来筹集的,也可以衡量企业在清算时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程度,它反映企业的财务风险和长期偿债能力,本着谨慎性原则,所以将短期债务也包括在用于计算资产负债率的负债总额中。

第二,应收账款周转率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指标。要改善资产利用的效果,就应加强对企业各项资产

的管理。而应收账款则是企业一项很重要的流动资产,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其流动性可以通过应收账款周转率来检测,应收账款周转率可按年周转次数或平均周转天数来计算。应收账款周转次数=销售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5/应收账款周转次数。

从谨慎性原则来看,其一,应收账款周转次数中的分子应采用赊销净额,而不用销售收入总额,因为只有赊销业务才能产生应收账款,用赊销净额计算的比率会更有意义。其二,应收账款周转次数中的分母应该是应收账款的平均余额而不是期末余额,这样可以使公式的分子和分母的金额在时间上相对应,而且此平均余额应该是全年中各月应收账款余额的平均数,而不是直接将年末和年初余额的简单平均数作为平均余额,因为对于季节性经营的不一定合理,年末如为淡季,该比率也可能就较高,但并不能因此说明企业效益好。其三,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应该是包括了坏账准备的应收账款总额而不是应收账款净额。因为销售收入净额既包括了可能收回的金额,也包括了可能无法收回的金额,那么应收账款账户就必须相应的反映应收账款总额,而不能只反映扣除坏账准备后的应收账款净额。其四,在计算应收账款周转率的时候,应该包括由于赊销而产生的应收票据,因为应收票据也是由赊销而产生,计算应收账款余额时如不包括进去,会使相当一部分债权失去有效的风险管理。

第三,流动比率是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这一比率用于衡量企业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保障程度,亦即流动资产在短期债务到期前可以变为现金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然而在流动资产中往往有些项目在实际情况下不能很快转变为现金。从会计处理来看,某些借用的公款或呆账、坏账是通过其他应收款等科目反应的。从谨慎性原则出发,应当在计算流动比率指标时予以扣除或根据具体情况按一定比例扣除。因此,在分析流动比率时,考虑流动资产中各个项目的构成是很有必要的,即使两个公司具有相同的流动比率,流动资产中的现金、应收账款等货币性资产占有较高比例的公司,与存货比例较高的公司相比就有较强的流动性。另外,在资产负债表的流动负债中应加上将有可能发生的可以预计的或有负债,如应收票据贴现、诉讼赔偿金等。

第四,流动比率是对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比较后,对企业的总体的短期偿债能力做出的评价,那么速动比率就是一种更及时的反映企业流动性的指标。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所谓速动资产是指变现能力较强的流动资产,它包括现金,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在有价证劵上的短期投资等,但不包括存货和待摊费用等。速动资产不包括存货是因为存货转化为现金的能力相对较差,并且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而待摊费用虽然属于流动资产,但是它的变现能力或偿债能力是非常低的,几乎是零。速动比率更充分的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谨慎性原则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之一,它对具体会计核算行为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性地位。如美国能源巨头安然公司的倒闭,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该公司严重违反了谨慎性原则,为使自己股票价格上升,人为提高企业利润,结果是自己给自己制造了一个定时炸弹,最后走向破产。因此,我们企业在会计实务中必须认真的贯彻谨慎性原则的要求,真正做到用好用活。此外,要防止滥用或歪曲使用谨慎性原则来设秘密准备、过分提取准备、故意压低资产或收益、故意抬高负债或费用。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在应用谨慎性原则时一定要谨慎,这样,就要求企业必须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素质,讲究良好的职业道德,加强企业在会计核算中的专业判断,对会计交易或事项做出谨慎性的处理。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2] 冯俊萍:金融危机下海外应收账款的特点与风险防范[J].会计之友,2009(8).

[3] 杨华军:会计稳健性研究述评册[J].会计研究,2007(1).

我国企业集团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2009-12-03 13:11:02| 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

何斌

(国创高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集团实现整合,加强集权管理,实现母公司对子公司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并被越来越多的企业作为开展集团化管理行之有效的突破口。虽然我国很多企业集团已引进全面预算管理,但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本文根据我国企业集团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以及实施内容,分析我国企业集团在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管理问题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出现了很多企业集团。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有效地管理企业集团。因为企业集团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如何更加有效地整合企业内部各项经济资源,并形成一种强大的秩序性的聚合力,即以内部高度的有效性来应对外部市场环境,不仅是市场竞争的需要,也直接决定着企业竞争的成败和经济效益的优劣。因此,企业集团在经营管理中引进全面预算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全面预算管理是指在企业管理中,对与企业存续相关的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的未来情况进行预测并控制的管理行为及其制度安排。在企业集团内部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不仅可以提高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而且有利于明确母子公司各自的责权利,实现企业集团的整体战略目标。

一、我国企业集团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

全面预算管理从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的通用电气、杜邦、通用汽车公司产生后,在短时间内就成为大型现代工商企业的标准作业程序。迄今为止,美国90%以上的企业都要实施预算管理,欧洲一些国家甚至要求100%的企业都要进行预算管理。在国内,个别国有大型企业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导入全面预算管理,并取得了惊人绩效,全面预算管理的概念也越来越为众多企业和企业家所接受。20xx年9月,国家经贸委在《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企业管理基本规范》中甚至明确规定国有大中型企业要“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在20xx年的“两会”上,朱榕基总理和李鹏委员长的工作报告里都提到各部门要推行预算管理。把预算管理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这在历史上还是头一次,但却从一个侧面说明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0xx年财政部印发《关于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财企[2002]102号),我国企业集团开始全面推广企业全面预算制度。随着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的发布实施,我国企业的内控水平日益提高,作为一种主要内控方法的全面预算管理也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预算管理特别是全面预算管理的推进却是困难重重,我国企业集团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出现在预算管理模式的选择、预算管理的观念、预算目标的确定、预算管理的组织机构设置等方面。

二、我国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内容

全面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内控的一种方法,是企业集团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管理方法和手段。它要求企业管理者在确定经营目标时,把握市场动态,科学地进行预测,从而促进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化,提高企业综合赢利能力;促使企业提前制定计划,加强对经营活动的监控,从而避免企业因盲目发展而遭受不必要的经营风险,增强规避、防范风险的意识。

全面预算管理的一般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制定目标。企业董事会或经理办公会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预算期经济形势的初步预测,在决策的基础上,提出下一年度企业财务预算目标。二是编制上报。以预算目标为依据,对预算总目标进行分解、具体量化,并下达到预算执行者的过程,是预算管理的起点,是基础性、关键性环节。三是预算执行。调动各级预算责任人积极性、创造性,强化责任意识,并调动各项经济资源通过人的主动性努力完成预算目标,是预算的具体实施,是预算控制的核心环节。四是预算调控。是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日常控制职能,包括各项预算目标、各经济资源、各级预算组织的预算协调、预算调整乃至预算监控和仲裁。五是预算考评。通过预算执行情况与预算目标之间的预算差异分析,掌握进度和状况,及时纠偏补漏,兑现奖惩,为下一步预算调整,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奠定基础。

三、我国企业集团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对一个企业来说,全面预算管理是奋斗的目标、协调的工具、控制的标准、考核的依据。它的基础是公

司治理结构,起点是企业的发展战略,核心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全方位、全过程。但在实践中不难发现,我国许多企业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急待克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对全面预算管理认识不足

全面预算管理是对企业的投资活动、经营活动、财务活动进行预算管理,完整的全面预算包括销售预算、财务预算、资本支出预算、生产能力预算等。而我国许多企业集团在编制预算时侧重生产,甚至出现在编制预算时销售部门都未能够参与,这样的预算很难在实践中有较强的执行力度。其次,我国一些企业集团认为全面预算只是财务预算,实际上其实全面预算是集业务预算、投资预算、资金预算、利润预算、工资性支出预算以及管理费用预算等于一体的综合性预算体系。最后,在实践中一些企业集团认为全面预算只是财务部门的工作。

2、企业集团管理模式与预算管理模式脱节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现代企业集团的一种管理模式,其管理效率的高低与企业集团现行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有着密切的关系。企业集团的组织体制不同,所采取的预算组织形式和预算管理模式也不相同。以企业集团母子公司间的管理体制为依据,可将企业集团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即战略规划型(集权型)、财务控制型(分权型)和战略控制型(折中型)与不同的管理体制相对应的预算管理模式也可分为集中型、分散型和折中型三种。而我国一些企业集团预算管理模式与企业集团的管理模式不匹配。

3、预算缺乏明确的战略指导和管理目标

全面预算管理本质上是一种目标管理,企业的目的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通过设定总目标及与总目标相一致的分目标,来指导职工的生产和管理活动。同时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战略环境下进行,尤其是在企业集团这种比较复杂的组织中,企业战略对全面预算管理影响比较大。但是很多企业集团在没有战略环境下搞预算管理,只注重企业短期活动,而忽视长期目标,使短期的预算指标与长期的发展战略不相适应。由于一些企业在没有企业战略的环境下搞预算管理,只重视企业短期活动,而忽视长期目标,使短期的预算指标与长期的企业发展战略不相适应。预算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工具,在我国企业中的战略作用不是很明显,甚至有些根本没有考虑战略性的预算管理。

4、缺乏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组织

企业集团是以产业链为依托,以产权(资本)为纽带,通过投资及生产经营协作等方式,把多个企事业单位联结在一起,形成具有多层次结构的、以母子公司为主体的多法人经济联合体,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一种重要组织模式。企业集团总部就是母公司,其成员单位有子公司(分公司)和一般企业。企业集团所管的公司比较多,企业集团必须设置完善预算组织体系进行预算管理,而我国企业集团缺乏完善的预算组织。

四、进一步完善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

1、树立全员参与意识

全员参与是指企业的全体员工都要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预算管理过程。这是因为企业预算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各个环节,而这些方方面面、各个环节的工作都是由企业不同的部门和个人分担的。就所承担的工作而言,预算的实际执行者应当是最为熟悉情况的。只有企业全体员工积极参与了预算的制定,并且使他们得到重视,预算才易于被员工接受,预算管理工作的推进才有可靠的基础,才可能真正地完成预算,进而顺利地完成企业的经营目标。

2、构建科学合理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

根据企业集团的管理模式设置预算管理模式。财务控制型企业集团多采用分权型管理模式,与此相对应的是分权型预算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总部负责资本竞价管理、审定资本预算、分配资本、对子公司预算考核和经营业绩评价,下属子公司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编制各自的预算,报总部审批下达。战略规划型企业集团常采用集权型管理模式,与此相对应的是集权型预算管理模式。总部是企业集团预算的编制者和下达者,负责对子公司预算责任的考核和监督。子公司不参与预算编制,它们只是预算的执行主体;预算的重点是全面综合预算,类似于单一企业中的全面预算。战略控制型企业集团的管理模式介于财务控制型和战略规划型之间,它们因集权和分权的程度不同而不同,与此相对应的是折中型预算管

理模式。总部作为战略筹划者,根据市场环境与集团战略,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提出总部战略预算目标,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编制各子公司的预算,最后由总部审批下达,预算的重点是资本预算和重点业务预算,总部负责对各子公司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和考核。

3、确立“以企业战略为基础”理念的全面预算管理

以战略为中心是当代国际范围内企业管理的基本特征,因此,企业的一切工作和所有管理活动均应根据战略要求进行组织调整,使日常的预算管理成为实现长期发展战略的基石。预算管理是对计划的数字化反映,是落实企业发展战略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企业在实施预算管理之前,应该认真进行市场调研和企业资源分析,明确自己的长期发展目标。以此为基础编制各期的预算,可以使企业各期的预算前后衔接起来,避免预算的盲目性。

4、建立、健全预算管理组织机构

企业集团应建立三级预算管理控制组织体系,即董事会——预算委员——各预算主管部门。董事会负责公司预算决策工作,董事会下设预算委员会,负责预算管理工作。各预算主管部门负责日常预算工作,对预算委员会负责,组织预算的各项基础工作。

【参考文献】

[1] 孙静华:对我国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管理的探讨[J].财会月刊,2005(7).

[2] 彭晓洁:我国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启示[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3] 刘萍:浅谈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J].2009(7).

[4] 刘爱东、余欣: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管理应明确的几个问题[J].财会月刊综合,2005(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