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舒城茶文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舒城茶文化的调查报告

14春法学本科,杨志,学号:1434001208213

我于4月28日—5月08日,通过采取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调查舒城茶文化的有关事宜,现就调查情况,归纳整理如下:

舒城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大别山东麓、巢湖西滨,江淮之间。自然概貌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山地、丘陵、圩畈兼备。其西南为大别山茅岭支脉曼延部分,山高岭大,林木葱笼,最高点万佛山主峰老佛顶(猪头尖)海拔1539米;东部属冲积平原,坦荡如砥,最低点舒三海拔7米。全县总面积2100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52%,丘陵岗地约占20%。县域处北纬31°27\’—31°48\’、东经116°49\’-117°01\’,属亚热带温润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2℃,极端最低温-16.3℃,最高温度41.5℃,≥10℃积温5072.4℃。年平均降雨量1075毫米,最少年份700毫米,最多年份近1500毫米。全年日照时数为1968.9小时,全年无霜期平均223天,平均初霜期11月11日,终霜期3月30日,最迟为4月16日,PH值在5.5~6.5之间。这样的自然环境适宜茶树生长。

舒城县种茶历史悠久,所生产的茶叶久负盛名,为文献所记载,文人墨客所赞赏。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土贡中列有茶的17州,有??庐州”舒城县当时属庐州,这说明唐时舒城茶叶已被列为贡品。《建炎杂记》曾记有“庐州,有舒城王同茶场”,这就是说舒城种茶已有一定规模。《宋史、食货志》和沈括的《梦溪笔谈》也都有关于舒城茶叶的记述。北宋大画家李公麟晚年回归故里舒城,他在《春秋山庄四时乐》诗中就生动地描写了农妇送茶到地头的场景。在《舒城李氏家谱》中,还记载了李公麟隐居舒城后先后于城东老宅和龙眠山庄以“山水煮山茶”招待老友苏东坡和黄庭坚等,宋代时期,品茶饮茶的习俗不仅在士夫阶层流行,而且已进入平常百姓家。在清嘉庆《舒城县志·食货志》中明确记述:“茶出晓天主薄园,毛坦厂”。同在这部县志《艺文志》中关于描写茶的诗句层

出不穷,不胜枚举。其中如任为楫的“石鼎烹茶余味永,铜瓶贮水落英迟”。(《高峰听雨同亦士垫庵赋》);张应元的“龙舒幽静地,绝顶见烟霞。有径皆依竹,无畦不种茶。(《法华山》);郭维祺的“微风配宿酒,细雨啜新茶。”“安得龙眠在、谈经北斗斜”(《春秋山庄》);鲍功的“石火烧风箨,云厨煮雪芽”(《汤泉》);任之有的“烹茶汲山泉,晚饭进菜菔”(《宿九井寺》)“上人好贮兰芽片,还待花开一破颜”(《双松庵探梅》)等等。种茶、煮茶、饮茶等生产和生活实践被提升为文化元素,张扬了茶叶生产,促进了茶叶商品化的进程,“舒城兰花茶”品牌应运而生,具有鲜明特色的舒城茶文化逐步形成,茶叶生产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据有关资料记载,清末、民国初,每年茶季都有山东和江苏的茶商到舒城来收购“兰花茶”,按旧时时制,每斤磨子园兰花茶可兑换银元一块半或四斗五升大米,茶叶价格看好,生产一直很旺。后因战火连年,茶叶生产虽然受到破坏,但因市场需求,很快得以恢复。建国初,海军大将徐海东曾专车来舒城购买白桑园兰花茶,驻皖西的苏联专家指名要喝舒城兰花茶,著名书画大师刘海粟十上黄山时,品尝了舒城兰花茶后,称赞:“兰花茶很浓很香,看似兰花”,欣然题写“龙舒剑兰”四个大字。山东省农业厅茶叶专家段家祥对舒城小兰花评价:“喝遍神州茶,独爱小兰花”。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省茶叶学会理事长夏涛点评舒城兰花茶:“舒城兰花生长在森林茂密的兰花丛中,植被丰富,从而使舒城兰花茶形成独特的兰花清香高品质”。舒城人更把兰花茶当作招待贵宾和赠送亲友的佳品。舒茶人民就以当地生产的兰花茶先后招待来此视察的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和受人敬重的温家宝总理。

兰花茶这一传统的地方名茶,主要产地在大别山以东的地区,产量以舒城县最多,质量也数舒城最好。县境内著名的茶山有白桑园、轿子石、磨子园、龙眠山、黄土关、香炉山、小麦岭、鼓击寨、滴水岩、寒山、独山、色树、天子寨、石关、云雾山等10多处。其中以白桑园和磨子园生产的兰花茶最为著名。

关于兰花茶的溯源,我国著名茶学专家陈椽教授在《安徽茶经》(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中说:“传说在清朝以前,当地士绅阶层极为讲究兰花茶生产”。他还在《中国名茶研究选集》和《制茶学》(农业出版社出版)中说:“舒城兰花茶与碧螺春、太平猴魁、涌溪火青、六安瓜片、铁观音等名茶同在清朝创制,距今在360年以上”。为何名叫兰花茶?上海市商检局曾派专家深入大别山以东茶区进行考察,记为:一是外形似兰花;二是采茶季节正是兰花盛开;三是伴兰花而生,茶叶吸附兰花香气。茶区还流传一些关于兰花茶得名的故事,如晓天地区,相传古代白桑园有个名叫兰花的姑娘,吃苦耐劳,心灵手巧,她采摘炒制的茶叶,形似兰草,香气如蕙,深得茶商青睐,争相收购,供不应求。兰花姑娘夜以继日地向邻居传授技艺,终因劳累过度,吐血而亡。邻居们将此茶取名兰花以为纪念。又如河棚龙眠山地区传说磨子园一位姓沈的茶农,得祖传绝技,生产的茶叶具有浓郁的兰花香,泡在杯内亭亭玉立酷似兰花,得茶行老板称赞:“形似兰,香如兰,兰花茶也”。兰花茶因此而传开。专家认为,兰花茶的名称主要是由“外形芽叶相连似朵兰花,内质具有幽雅的兰花香的品格特征而来”。正如陈椽教授所说的“茶名形容色香味的??安徽舒城兰花”。(《制茶学》)

舒城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炒制工艺,造就了兰花茶品质特征的形成,即外形芽叶相连,自然舒展,色翠匀润,毫锋显露,泡后似兰花绽放,香气持久,滋味醇爽回甘,汤色嫩绿明亮,叶底成朵。舒城兰花茶色香味形俱佳,在众多名茶中胜出,荣登“十佳品牌名茶”榜首、全国名茶评比特等奖。 舒城兰花茶以高质量高品位荣登绿茶品牌制高点,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欢迎。这是茶区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他们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从成功中总结经验,攻坚克难,永不满足,不断创造完善生产兰花茶的传统技艺。完成了从种植到采制再到品饮的系列工程。兰花名优茶传统的制作工艺,从鲜叶采摘——摊凉分级——锅炒杀青、做型——炭火烘笼初烘——拣剔——足烘——包装等要经过十几道工艺流程,而且全系手工操作。每一道工艺要求极严格,稍一大意就会影响茶

叶的质量。

鲜叶采摘:按“早采、嫩采、勤采”的原则,鲜叶嫩度、色泽、大小一致,保持鲜叶原料新鲜、清洁、不夹带茶果、老叶等杂物。过去茶区有“‘谷雨’前三天没得摘,‘谷雨’后三天摘不彻”的说法。这就要求灵活掌握,抓住时机是鲜叶采摘的关键。

锅炒杀青、做型:用特制的竹丝把在两口跨连斜锅茶灶中完成杀青、做型,按照“高温杀青,先高后低,嫩叶老杀,老叶嫩杀”的要求,熟炼地掌握技术要领,锅温适当,过高易焦边,过低杀不透,易产生红变;投叶量要适当,炒茶手势要轻巧,手腕运力按顺时针回旋翻炒,做到把不离茶,茶不离锅,出锅适时,摊凉适中。

初烘:用木炭火、竹烘笼进行烘干。摊叶均匀,勤翻轻放,至7成干即出叶摊凉。

复烘:初烘茶坯,摊凉半小时后,采用木炭火烘笼打足,温火烘至足干,茶香显露,色泽显毫,手捻茶叶呈细末状,即可下烘,隔日复烘(称为壮火),即可包装。据测定,特级小兰花成茶每千克大约在2.5~2.7万个芽头。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兰花茶成功地实现了机械化制作,不仅减轻了制茶的劳动强度,而且也提升了茶的品位。20xx年4月《舒城小兰花茶制作技艺》入选六安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年5月入选安徽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品饮兰花茶是一门很有讲究的学问,是茶文化的组成部分,过去民间曾有这样的说法:“山泉水,桃树柴,瓦罐煮水,瓷盏泡茶,加个盖”,这里对茶具和水质已提出了要求。舒城兰花茶叶质厚实耐泡,“头开扑鼻香,二开刚来汤,三开正出汁,四开五开还有力”,其中泡茶方法极考究功夫,主要有备器、候汤、赏茶、洁杯、投茶、润茶、冲泡、敬茶、品茶、收具等十六道程序。其中以茶具、择水、温杯、水温、茶量、冲泡、品茶最为关键。最佳茶具是无色透明玻璃杯或

瓷碟杯。可看到茶在杯中缓缓舒展,似兰花初放,游动,变幻,冲泡后芽叶冲向水面,悠悠兰花展开,然徐徐下沉,极品兰花在杯中可三起三落,极为美妙。水质优劣直接影响茶汤的品质。陆羽《茶经》云:“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要求水甘而洁,活而新,泡茶以山泉为佳。冲泡前应先用热水暖杯,特级兰花芽叶细嫩,以100℃开水冷却至85-90℃左右为宜。茶叶愈嫩,水温愈低。水温过高,易烫熟茶叶,茶汤变黄,滋味较苦,芬香物质在高温下易挥发散失;水温过低,则香味低淡。泡成一杯好茶,茶叶与水的比例要适当,一般比例为1:50,即每杯用茶3克,注水150毫升。暖杯后,取茶入杯,先将开水入杯约四分之一,微微摇晃,使茶叶慢慢浸润,稍后沿杯边注水至杯沿2厘米,使茶叶充份浸润。5分钟后,茶香浓郁扑鼻,茶汤凉至适口,即可品饮。第一泡的茶汤尚剩三分之一,则可续水。二泡汤色正浓,饮后知本回甘,齿颊生香,茶味隽永。饮至三、四泡,茶味还有力。

在长期实践中,劳动人民培育出“兰花”这一名茶品牌,同时,为茶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这是龙舒儿女为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作的贡献。

 

第二篇:失落的茶文化_关于传承潮汕茶文化的调查报告

20xx年第5期

JournalofChongq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ocialSciencesEdition)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No.52013

失落的茶文化

———关于传承潮汕茶文化的调查报告

肖晓阳

摘要:在潮汕地区,茶是当地人必不可少的饮品,无论作为一种饮品还是一种文化载体,其所具有的某些特性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就潮汕地区的学生对潮汕茶文化的认知问题开展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青年学子对潮汕茶文化知之不多,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传承和弘扬潮汕茶文化的对策。关键词:潮汕茶文化;年轻人;弘扬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3)05-0140-03

作者简介:肖晓阳,女,广东潮阳人,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广东广州511363)学生。收稿日期:2012-12-08

为了解潮汕茶文化在年轻人心中的地位和年轻人对潮汕茶文化的认知,在潮汕地区学生中开展了问卷调查,其目的是提出建议更好地弘扬和发展当地的独特文化。

(2)走访商家。当地茶商对茶文化的了解相对较多,比较熟悉当地茶的销量及销售人群的心理。走访部分商家得到的信息是文献资料所不能提供的,有利于我们实地调查的顺利进行。

一、潮汕茶文化概述

茶具有重要的养生价值。在佛教里,茶叶有三种养生功效:一是可以通宵坐禅不眠;二是能够帮助消化;三是使人平心静气,六欲不生。可见,茶叶的价值及作用。

在潮汕地区,功夫茶所用的茶具精巧、细致,一般是用白瓷盖碗来进行冲泡。泡茶还会因不同的茶叶而采取不同的茶具。例如:红茶用白瓷杯冲泡,以显茶汤的色泽红艳;普洱茶,则选用紫砂壶[1]。

对于茶叶,当地人喜欢饮铁观音,属乌龙茶的一种,其茶香高而持久。主要特征是茶条卷曲,色泽砂绿,整体形状似蜻蜓头、螺旋体。而冲泡后汤色金黄浓艳似琥珀,滋味醇厚甘鲜,回甘悠久[2]。

三、调查问卷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100份,回收率100%。分析如下:

调查结果显示,喜欢喝茶的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86%,喝少量茶的占50%,不喜欢喝茶的人仅占

4%。调查中发现,年轻人喝茶比年长的人少、女性比

男性少。在潮汕地区,喝茶时人们喜欢吃一些小零食,用当地话讲叫做“茶配”,一般都是当地的小吃,以甜食为主。有时是为了款待客人,这样不仅可以缓解茶的苦涩味,还可以消除因喝茶过量产生的饥饿感或不适。同时,也增添了不少乐趣,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家庭小茶宴。

关于茶的功效以及人们选择喝茶的原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喝茶提神的占56%;认为喝茶解渴与喝茶促进感情交流的都占47%;纯属消遣的占43%。可见,年轻人选择喝茶更多的是认为茶具有提神、消除疲劳之功效。当然,也有人单纯只是为了解渴。但喝茶是解不了渴的,因为喝茶很讲究,而且泡茶工序也比较繁琐。

促进感情交流也是喝茶的主要功效,潮汕人素来好客,在久别重逢、好友欢聚等场合都要喝茶,可以说茶是潮汕地区重要的社交工具。

关于年轻人对潮汕文化的了解,有71%的学子对功夫茶具有所了解;对泡茶有所研究的占65%;而

二、调查时间、地点和方式

调查时间为20xx年7月至20xx年8月。调查地点是:潮汕地区,主要是潮阳。调查对象为各高校学生和部分茶商。调查方式有:

(1)问卷调查。对处于学业高压下的学生而言,茶的提神与松弛之效是很明显的,然而,这部分群体恰恰忽视茶文化。作为新一代的潮汕人,弘扬潮汕文化是我们的使命。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能让学生清晰了解调查的目的并做出回应和选择,同时也针对学生的看法提出有效的建议。

—140—

对茶行茶法以及茶文化历史渊源的了解却仅占20%左右。可见,年轻人对这方面知识的了解还很不够,发展与弘扬潮汕茶文化势在必行。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年轻人对潮汕当地独特的茶文化知之甚少。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中,喝茶形式及礼仪的传承不曾中断,但对茶文化内涵的了解年轻一代却日渐不足,有的人甚至不清楚茶文化的概念。因此,让广大青年学生了解家乡的茶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潮汕茶文化源远流长,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有

调查中发现,很多人有意去弘扬发展我们的茶文化,但不知道该怎样地去付诸行动。在当地,关于茶文化的文献少,而且近几年还在流失。年轻人对茶文化一无所知谈何弘扬?事实上,不仅仅是年轻人对茶文化一无所知,而且老一辈对我们的茶文化也知之不多。

五、弘扬潮汕茶文化的建议

(一)政策上的扶持

对于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有关部门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要大做潮汕茶文化文章。政府应当颁发一些条例去保护和发展地方的独特文化,尤其是潮汕茶文化。通过政策的扶持引起群众对该文化的关注与了解,进而引导群众参与到弘扬茶文化的宣传教育活动中。

(二)开展课程培训

教育是弘扬文化的重要途径。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应在小学阶段就进行文化教育。要开设潮汕茶文化类的文化课与实践课,请有关专家教授学生品茶、泡茶的技艺,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茶文化,培养学生的兴趣,学会泡茶、品茶的好手艺。

(三)建立茶文化组织

拥有独特的茶文化,需要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去保护和弘扬这一文化。19xx年6月,杭州建立了第一个社团性质的“茶人之家”;19xx年筹备和酝酿成立“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19xx年纪念陆羽诞生

92%的学子认为潮汕茶文化有利于弘扬传统茶文化;86%认为有利于联络人与人之间的感情;76%认为有

利于提升潮汕地区的影响力;还有71%认为有利于发展当地的茶叶经济。可见,潮汕学子对潮汕茶文化的社会意义具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外来文化的冲击

随着经济贸易全球化发展,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往来越来越密切。外来文化、外来品牌饮品逐渐传入中国,并被国人所接纳与使用。外来品牌饮品的市场垄断,加之年轻人越来越追求时尚便捷的生活方式,泡茶喝茶成为了一件繁琐费时的事,开瓶即喝的外来饮品抢夺了茶叶的市场传统地位,对中国茶业市场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冲击,使茶叶的销量大大降低。这既不利于茶文化的深远发展,也不利于潮汕文化的发展。

(二)茶文化教育的缺失

在潮汕虽然茶在人们心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然而,当地却没有开设茶文化课,没有对青少年进行茶文化教育,这无疑是一种遗憾。茶文化与民间习俗密不可分,如婚嫁、祭祀等都离不开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对青年、孩子进行茶文化教育,让他们从小就接触我们的茶文化。弘扬潮汕茶文化,要像弘扬我们的书法艺术和武术一样,从小进行茶文化知识的灌输,使他们身体里流淌着传统文化的血液,从而避免茶文化的后继无人。

(三)茶文化传承的断层

中国的饮茶风气兴盛于宋朝,鼎盛于明清,转衰于清末,再次辉煌于现代。茶文化的发展经历了由兴盛到衰落再到复兴稳定的一个过程。虽然人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茶,但人们对茶的内涵却没有多少了解。当地有关机构和部门也没有设法通过某些形式去宣传、保护和发展我们的文化,致使茶文化的传承问题越来越突出。

(四)弘扬茶文化无对策

1260周年之际得以实现[3]。以此为借鉴,联络各大茶

商、海内外知名潮汕华裔和品茶专家合作创建,加强对潮汕功夫茶及其文化的研究力度,创新工艺。同时,通过该组织加强与茶农的联系,优化品种,培植出优良的品牌茶叶,更好地发展潮汕茶文化,让其发扬光大。

(四)举办茶文化活动

在当地举办茶文化节,政府及相关机构在人流较为密集的地方开展以“品茶、说茶、观茶”为主要形式的文化活动。通过现场大屏幕播放茶文化视频,摆放一些机械的公仔玩偶,向人们展示一壶好茶从种植到采择、烘培、择茶、泡茶的全过程,让年轻人了解和认识我们的茶文化,进而引起他们的兴趣。

另外,还可以通过斗茶会、茶宴、品茶会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我们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五)召开茶文化座谈会

由政府邀请一些对茶文化有所研究的专家和学者召开茶文化座谈会。首先对茶文化的历史价值、社会意义进行肯定,进而宣传弘扬茶文化的重要性。从思想上让人们进一步加深对潮汕茶文化的认识。座

—141—

谈会还可涉及茶的一些相关知识,如茶香、茶的功效、特点等等。通过座谈会,通过媒体,宣传普及茶文化。

(六)建立潮汕茶馆

茶文化的发展要与街道、社区以及服务行业、城镇建设相结合,借助茶文化的渗透功能进行发展。虽然在当地有不少的茶座,但这些茶座与真正意义上的茶馆相差甚远,所以应当对那些茶座进行整改。要突出时代特征,与时俱进,建立一个真正能反映和表现当地独特文化的茶馆。在茶馆里,不断推广茶艺,不时进行茶艺展示,既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以茶会友增进友谊。

综上所述,年轻的潮汕人对当地的茶文化了解甚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求高效便捷的生活方式,不愿花时间去泡茶、细品其独特的韵味。另外,当地有关潮汕茶文化的资料文献比较少,人们缺少一些有效途径去认识和了解茶文化。为了解决青年人对茶文化认知问题,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

参考文献:

[1]黄志根.中国茶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2]陆羽.茶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0.

[3]徐晓村.中国茶文化[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

(上接第125页)

酒杯时女孩觉得酒是甜的,像甘草,这时女孩的心情是平和。然后,女孩把盼望了很久的东西比做苦艾酒,显而易见是话中有话,带有讽刺意味,暗指希望的破灭和对男人的失望。男主人公感到了气氛不对,想终止这个话题时,女孩终于克制不住生气了,争辩说:“是你先说起来的。”两人关系变得剑拔弩张起来。这样微妙的语调转换隐晦地刻画出了姑娘的心理变化和人物关系的转变。可见,海明威外视角客观叙述的文本下,留有刻意安排的具有渗透力和吸引力的空白空间,让读者去感悟,去体味,这正是小说隽永耐读,经久不衰的原因。

回顾男女主人公的对话,小说的情节由此展开,人物的冲突蓄势待发。故事尾声,对是否做流产手术似乎已无异议。男人说并不希望女孩去做了,女孩说可以去做,不在乎自己。可在两人表面的一致下,读者感到某种言不由衷,貌合神离,两人关系中的某种阻隔和隔阂。在外视角限制叙述之下,叙述者没有强化和夸张其观点和立场,却把握住了平凡,日常,简单的东西,呈现出生活固有的复杂和多义性,并把日常性和戏剧性巧妙结合,给读者陌生的新奇感,激发读者探索和挖掘冰山下那7/8的丰富内涵。故事结尾与戏剧化出人意料的结尾相反,甚至没有给出结果,也没有表达自己的态度,平平淡淡,女孩结果是同意还是拒绝?他们去了哪里?男女之间的感情有没有因此受到影响?这些都没有给读者一个交代,小说给人一种未完待续的感觉。外视角叙述回避了主观意向性,不点名主题,不解释和判断,不介入和干涉叙事,

却营造了无限的空白给读者,这种空白直接作用于读者个人的心灵体验,读者由此获得一种看似陌生但又似曾相识的体验,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叙事效果。

三、结语

《白象似的群山》是海明威作品中典型的外视角叙事的佳作,故事以旁观者的视角为线索,以听见的对话为情节,随着旁观者视角和所闻的中断,故事也随之结束。情节虽然简单,却蕴含了丰富的意义空间,海明威在小说中运用纯外视角的客观化叙事,呈现给读者一个客观而真实的世界,最贴近生活的原生态,拉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引起读者共鸣。同时,给读者营造出特殊的叙事环境,留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使读者多维度地感悟和挖掘隐藏在客观叙述后的作者的真正用意,实现了他孜孜以求的对象和读者之间的直接沟通,不但充分体现了他独特的冰山写作风格和娴熟的叙事技巧,而且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本的文学价值和主题意义,使这部作品折射出永恒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董衡巽.海明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3]W·C·布斯.小说修辞学[M].华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4]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M]//海明威文集.翟象俊,译.上海译

文出版社,1995.

[5]GerardGenette.NarrativeDiscourse[M].CornellUniversityPress,1980.

—14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