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实验研究报告

理科实验研究报告

——物理探究实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C0905 罗林涛)

一、探究准备

(一)技能准备:

弹簧测力计,长木板,棉布,毛巾,带钩长方体木块,砝码,刻度尺,秒表。

(二)知识准备:

1.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平衡。

2. 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4. 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的大小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拉力的数值可从弹簧测力计上读出,这样就测出了木块与水平面之间的摩擦力。

二、探究导引

(一)探究指导:

关闭发动机的列车会停下来,自由摆动的秋千会停下来,踢出去的足球会停下来,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

运动物体产生摩擦力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物体间要相互接触,且挤压;2.接触面要粗糙;3.两物体间要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摩擦力的作用点在接触面上,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由力的三要素可知:摩擦力除了有作用点、方向外,还有大小。

(二)提出问题:

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1: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

猜想2: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猜想3: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产生摩擦力的两种物体间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三)探究方案: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滑动,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从而改变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把棉布铺在长木板上,从而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改变木块与长木板的接触面,从而改变接触面积。

(四)探究过程:

1.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2. 在木块上加50g的砝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8N

3. 在木块上加200g的砝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1.2N

4. 在木板上铺上棉布,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1.1N

5. 加快匀速拉动木块的速度,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6. 将木块翻转,使另一个面积更小的面与长木板接触,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五)探究结论:

1. 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有关,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2. 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3. 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接触面的面积大小无关。

4. 摩擦力的大小跟相对运动的速度无关。

 

第二篇:创造教育实验研究报告

《创造教育实验》研究报告

长沙市九中“创造教育”课题组

朱昌球执笔

一、引言

中学里开展创造教育,在我国已经运作了十多年,八十年代初在我国一些大城市的中学里开始进行探索和实验,至今已形成了课程式、渗透式、活动式、结合式等四大基本模式。我校是一所全日制普通中学,初高中38个班,在校师生2千余人,由于生源质量、设备差和搬迁新址后恢复办学时间不长等原因,在长沙市属薄弱学校,为了走出办学的困境,自94年起,学校决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创造教育”教改实验。 开展创造教育,我们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是: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开发,创造性思维和创造个性品质得到良好培养,素质教育能真正落在实处;毕业会考合格率、优秀率优于实验前;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学校整体水平、社会声誉明显提高。

二、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探索学习阶段:(93年94年)

93年底:校领导反复宣讲、动员;教科室编印理论资料;请有关专家举办讲座;组织教师讨论。明确为什么要开展创造教育。

94年:引进创造教育专门人才,组建一支骨干教师队伍;在学生中组建各种科技活动小组;教学科研活动采取“说、授、评”的形式,在不同学科举行示范课,研讨课,努力探索、不断总结创造性课堂教学和课外创造发明活动的经验和方法;定期举办讲座,学习介绍创造教育的理论和省内外开展创造教育的成功经验。明确什么才是创造教育。

(二)突破立项阶段:(95年96年)

95年:举行全校性创造教育说课竞赛,并找到符合九中校情的实施创造教育的突破口从课外创造发明活动中来总结创造教育的规律和方法。

96年:把“创造教育教改实验”作为学校的科研课题,并且分学科设置实验子课题29个,同时制订实验方案和计划,调整科技活动小组,学校的总课题经市专家组论证立项,并作为长沙市“九.五”重点教育科研课题。

(三)攻坚结题阶段:(97年98年)

97年:创立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外创造发明基本模式。

98年:完善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外创造发明基本模式。

三、具体做法

开展创造性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学会学习 在处理教材和整体运作上,初步建立起课堂教学的“五、三、四、五”操作模式。 1、教学坚持五项原则:探索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延缓判断原则、个性化原则。

2、备课抓“三环”:备教材(挖掘创造教育点)备教法(优选教学策略)备作业(设计创造性思维训练题)

备教法是关键的一环,创造性课堂教学要优选五种教学策略:发散聚合策略[辐射式(一题多变)、汇聚式(一题多解)、延展式(一题多用)],对比概括策略,定势打破策略,开放想象策略,创造主体与过程分析策略。

3、讲课抓“四步”:

想说看(读)练(写)

“想”,是动脑,即自己先思考,带着疑问来学,或围绕教师的“置疑”中心来思考。 “说”,是动口,以“说”促“想”,使“想”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并得出一定的结果。当然这里的“说”包括老师的“说”(提问、引导、启发、激发等)和学生的“说”(答问、讨论、质疑、争论、辨论等)。

“看(读)”,是动眼,看黑板,观察老师的演示,自己的实验,或阅读教材。 “练(写)”,是动手,动手做作业、练习,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4、作业抓“五点”:巩固概念(判断多选,列表对比),把握重点(一题多变,自编互练),突破难点(一题多解,识假纠错),解决疑点(联想类比,发散想象),提高能力(归纳演绎,总结方法)。

开展创造发明等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创造 创造发明活动主要是抓好三项训练。

一是创造思维训练:如哲理诗歌形式:展示一件器物,启发学生以哲理诗歌形式,从不同角度反映其本质,培养辩证思维和联想能力;或给学生“点”、“波浪线”、“圆”等简单的图形,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看它象什么,越生动、越形象、越多越好。

二是动手能力训练:火柴棒的游戏,三模活动(车、空、海模),搭桥滚物,高空落灯泡等。

三是发明技法训练:“找需要”(根据人们的各种需要来构思发明),“提希望”(根据人们美好的愿望来构思发明),“挖缺点”(找出事物的缺点,进行改进发明),“求别解”(对已有的物品,采用全新的思维方式来创造),“巧转弯”(遇到了不顺心的事转向思考,构思新的创造发明),“搜信息”(收集各种情报信息,以填补空白),还有组合法、移植法、智力激励法、逆向构思法等。

以上这些活动,都是以科技活动小组、专项发明课题小组、发明互助小组的形式,利用

课余和节假日,让学生根据所学到的发明技法,技能技巧,进行小发明和小制作。步步引导,直至自主创造成功。

四、实验结果

通过创造教育的实施,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了开发,创造性思维和创造个性品质得到了良好培养,学习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素质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

1、根据《中小学生创造智慧超常增长训练》(刘光明著,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出版)中的“创造智慧测察试题”第二、三套作为实验中学生创造思维的前测题和后测题,并按该书中的“评分统计和定性标准”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创造教育对学生创造思维智慧的开发效果明显,半数学生创造智慧增长为1级,只有极少数学生为5级(差值在0分以下,表示没有增长)。

2、随机抽取初中一、二年级,高中一、二年级各一个实验班和对比班的一个学科入学统考成绩和毕业会考成绩比较,结果表明,不论是初中实验班还是高中实验班,实验后比实验前的标准差减少,这说明学生学科成绩的分散程度减小了,而对比班的分散程度加大,即随着知识量的增多两极分化现象更严重。用实验班和对比班毕业会考人平成绩作显著性检验,均有p〈0.01,这足以说明创造教育对培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每个学生的智力,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有效的。

由于实验班遍及各年级,学校整体教学水平明显提高,98年合格率比93年初中提高16个百分点,高中提高26年百分点,高考录取率比实验前提高30个百分点。

3、近五年学生在各级科技发明竞赛中成绩裴然,共获市级以上奖励110多项,其中国际级7项,国家级15项,省级17项;取得国家专利19项,其中八项在全国青少年劳技教育发明成果展览会上展出,六项在中国宋庆龄儿童科技馆展出。

五、讨论

我们实施创造教育,就是要着力于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让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在教会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创造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坚持以“思维教育”为主线,处理好创造思维教育与传统的启发式教学的关系。 创造性思维教育的学科教学,必须要采用启发式,不能搞“填鸭式”、“满堂灌”,一味的拼时间、拼消耗,这一点它与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是统一的,它们都是非常重视教育这门科学的“思维”特征,即“主线”还是“思维教育”,教会学生怎么去思考、去分析、去综合。创造性思维教育重视各种思维形式(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培养,重视各种思维技巧、思维方法、思维手段的训练,而其中又尤其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与集中思维能力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最终目的要让学生的思维变得越来越活跃,而不是越来越禁锢,即不管想什么问题,都突出一个“创意”上。创造性思维教育主要体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创造和创新:一是学习内容,注意知识的广度,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二是学习方法,采取开放和

探索相结合;三是学习能力,注意独立与合作结合;四是学习技巧,采取手脑并重、图文并茂的方式。

2、坚持以“学习教育”为主业,处理好创造性课堂教学与课外创造发明活动的关系。 在普通中学里开展创造教育,其“主业”还是“学习教育”,即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尤其是创造性的去学习。在创造性的学习过程中,锻炼创造性思维,学习创造思维的方式和方法,打破定势思维,养成创造性思维习惯和品质。这些创造性思维所体现出来的丰富的想象、灵活的联想、大胆的创新等,都是建立在学科教学的科学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学习之上的,所以它就为课后的创造发明活动、创造发明技法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课内学习中发现问题,也就为课后的创造发明提供了很多活生生的例子和素材。而要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又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和多种技能技巧。在课外的创造发明等实践活动中,又可以发现知识和理论上的不足和缺陷,反过来又促使学生进一步在课堂学习中去认真钻研书本和教材,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因此,课内和课外的创造教育是统一的,是互为基础、互为补充的。

3、坚持以“创新教育”为目标,处理好创造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中央教科所所长,全国“创新教育实验”课题组组长阎立钦指出:“创新教育是通过教育创新来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创新人才的教育。”而素质教育又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所以,创造教育既要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诸方面有所创新,更要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诸方面有所突破;既要注重学生的“知识”、“智能”、“情意”、“个性”这些基本素质的培养,更要注重“实效”、“竞争”、“群体”、“民主”、“开创”等现代意识、现代能力、现代精神的培养。因此,学校开展创造性课堂教学和课外创造发明活动,绝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创造发明几件能获奖的作品,其根本目的还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等创新素质,为学生将来能成为具有创新人格的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创造学教程》 鲁克成 罗庆生编著

《创造教育理论与实践》罗成昌编著

一九九九年十月十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