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一、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1“八五”期间我国幼教事业得到快速发展,19xx年幼儿入园人数为2711万人,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是19xx年的2.34倍。但是从19xx年开始,我国幼儿在园人数逐年减少,幼儿园数、学前班数在20xx年出现大幅度减少。

以全国小学招生数为依据计算入园率(我们认为该数据更能准确地反映全国应接受早期教育的适龄儿童数),全国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19xx年为35.38% , 20xx年为37.53%,入园率增加了2个百分点,这说明“九五”期间,幼儿入园率的增长呈现平稳态势。但是,到20xx年下降很快,19xx年一20xx年间入园幼儿数减少了690万人,其中20xx年一年间就减少223万,入园率一年就下降

3.9%。

2.“九五”期间,农村幼儿入园率低,在园幼儿数减少情况最严重。 我国“九五”期间幼教事业发展的总目标是:20xx年全国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45%以上,农村学前一年入园率达到60%以上。但是20xx年农村幼儿入园数比19xx年减少了579.5万,学前一年在园数仅为654.3万。用同年段的农村小学一年级学生数比较,农村幼儿入园人数减少幅度大于人口下降幅度。学前一年入园率仅为50%左右,这说明农村发展学前教育任务的艰难性,也更具紧迫性。农村幼教需要“两条腿走路”,目前国家没有农村学前专项投资,如果仅靠社会力量办学,要实现发展规划是不可能的。

3“九五”期间,教育部门办园和民办园有所增加,其他部门和集体办园下降数量大。

20xx年教育部门办园和民办园入园人数比19xx年分别增加了9.2%和161 %,教育部门办园缓慢增长,民办园发展速度近几年加快,入园人数已占总数的17%。而其他部门办园20xx年比19xx年减少了二分之一。集体办园20xx年比19xx年减少了近三分之一,呈现大幅度下降状况。

4.减少最多的省份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

幼儿入园人数下降较多的省份是在中部和东部地区,尤其集中在人口多的大省,减少50%--30%的有湖南、河北、吉林、山东、湖北、河南、黑龙江、江苏、陕西、北京。

保持基本稳定的省、市主要是西部和经济发展欠发达的中部地区。如甘肃、重庆、西藏、青海、江西、安徽、四川、海南。这些地方虽然入园人数减少了2%一11%左右,如果排除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因素,这些地区幼儿教育事业基本保持稳定,还略有增长。

保持发展的主要是在西部的一些省和浙江、广东。在全国幼儿入园人数逐渐减少的总趋势下,云南、贵州、宁夏、新疆和发达地区的浙江、广东出现了发展势头,尤其是云南和贵州增长速度超过20%。这说明在“普九”任务非常重的情况下,贫困地区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是有可能的。

二、影响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城乡人口及居住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1.人口出生率下降是幼儿入园人数下降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出生人口急剧下降,是导致入园人数下降的主要原因。由于生源不足,人口少的村办幼儿园无法维持,所以城乡都出现了幼儿园自然关闭的现象。据调查,在不足1000人的村庄,一个年龄段的儿童只有10名左右,勉强可以举办一个幼儿混合班,500人左右的村庄就难以举办正规幼儿班。

在不能举办幼儿园的地方,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如:巡回教学点、游戏小组、家庭活动站、“小学生当小先生”等幼儿和家长共同参与的非正规教育,这是低投入和高效益的早期教育形式。

2.城、乡流动人口增加,一些原在农村接受教育的幼儿流入城镇以后没有再进入幼儿园。

据14个省、市的调查结果说明,农村家庭外出打工的比例较高,占农村家庭的12.7%,调查了402个居委会、村委会,外来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城市为

7.7%,农村为14.8%。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流动情况比例最高的达到37.9% 。

调查还反映,流动人口中婴幼儿的比例城市比农村高,贫困地区比富裕地区高。近几年农村出外打工的父母,带着幼儿一起生活的家庭比例加大,城镇平均

7.5个流动人口中就有一个0-6岁儿童。

根据国家计生委的统计,无户籍人口数量年平均增长180万,其中主要是超计划生育的孩子。这些特殊的儿童群体,享受教育和社会医疗保健的机会少,政府有责任为这些群体的儿童提供受早期教育的机会,这也是各级政府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必要投资,需要予以高度重视。

3.未切实解决城市旧城改造、新小区建设时居民迁移带来的幼儿入园难问题。 据各省调查反映,一些城镇新建小区已按规划建成幼儿园,由于管理不力,开发商把幼儿园任意改为他用,办桑拿浴室、歌舞厅、餐馆、商店等;或把幼儿园当成盈利事业,开办高收费的、“贵族”式的幼儿园,使居住在小区内的孩子无法入园,造成新的幼儿入园难问题。

4.企事业改革的过程中,幼儿园被任意关、停。

“九五”期间国有企事业单位转制,原为职工举办的福利性幼儿园停办、出租或拍卖的情况十分严重,这是幼儿园减少的重要原因。

5.部分下岗职工、低收入的家庭没有钱送子女入园。

各省都反映这种情况近年比较明显。要积极探索发展以社区为依托的、有家长参与的、低成本的早期教育的对策,解决下岗职工、低收入家庭孩子的受教育问题。

(二)幼儿教育没有受到政府足够的重视,管理力量削弱

1. 一些地区没有把幼儿园教育纳入本地区政府发展的总体规划。

据14个省、市的调查,有66%的城市街道,36%的乡、镇政府没有早期儿童发展的规划,没有规划就没有明确的责任,也就不能真正纳入政府的“盘子”和领导的政绩考核之中。这是一些基层领导对幼儿园的生存漠不关心,随意撤消和变卖幼儿园,造成事业滑坡和无序状态的重要原因。

2.一些地区政府在基础教育布局调整中忽视了幼儿教育的发展。

乡镇撤并,乡级中心幼儿园数量减少。据山西省调查反映,有些乡镇中心园,不在合并后的乡镇政府所在地,不管是否需要,随即被撤。

学校布局调整造成幼儿园的减少。尤其在农村,中小学规模办学后,相当一部分的村级小学和学前班被撤消。

以确保“两基”达标为名,停办、租赁、承包、变卖幼儿园和学前班。遵义市在20xx年“两基”达标前取消了155个学前斑,致使6723名幼儿不能入园。山西有的地区小学由五年制改为六年制,不仅挤占幼儿园的教室,而且幼儿园的教师改成小学教师。

3.对公办园减少投入,实行“断扔”、拍卖。

为减少财政负担,一些省出现简单照搬企业改制的做法,强行将公办园“断奶”、改制,甚至作价变卖,造成了国有、集体教育资产流失。近几年江苏、广东、安徽、浙江、重庆、河北等省、市陆续出现类似问题,有的县公办园和集体办园全部被卖光。一些新业主为赚钱,低价聘用不合格的教师,辞退有经验的教师。而被卖掉的园质量普遍下降,家长们要求退园,上访和上告的教师也不断。

4.幼教的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缺乏,管理不能到位,指导监督不力。 大部分省级幼教处、市(县)幼教科被撤销或合并,目前全国只有北京、天津、大连、沈阳、成都保留了幼教处。教育行政部门中,专职的幼教干部少,绝大部分身兼数职,这种情况严重削弱了学前教育的领导和管理,主要问题是:

1.幼教干部“专职不专干”,如省级幼教干部,几乎都要兼任多项工作,如“普九”、特教、扫盲、校外教育等。幼教工作只是他们工作总量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以至于幼教工作只停留在文件的上传下达和应付差事状况,缺乏调查研究和具体指导监督,工作无法做深、做细、做实,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2.教育部门依法行政的力度不够,缺乏规范化管理。一些地方对幼儿园违规行为查处不力。如:小区配套建园被改作他用、办园以盈利为目的乱收费等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未经登记注册非法办园。而有的部门随意介入幼儿园的登记注册、等级评价、质量认证等,造成幼儿园无所适从,管理机制受到严重干扰。 近几年我国发生多起幼儿死亡的重大事故,在国际、国内产生严重的影响,反映了教育部门的管理不力,监督指导薄弱,幼教机构依法治教的意识差。所以建立幼儿教育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应是加快幼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

(三)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1.幼儿教育经费在教育总经费中占的比例过小。

幼教经费在教育经费总盘子中的比例过小。根据教育部的统计资料,1990-20xx年,我国幼儿教育经费仅占教育经费总数的1.3%左右。与在园幼儿占全国普通教育总人数的9%的比例相比,经费的比例过小。20xx年财政预算内、外教育经费按在园幼儿数平均每生为291元,与其他非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比较,差距很大,20xx年普通高校为12390元,中等职业教育为2803元。虽然高教、职教的经费需要与幼教不同,但是政府务必应注意教育的均衡发展,要实现“20xx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和“儿童优先”这一国家对世界的承诺,尽快改变幼儿教育的不公平待遇状况。

2.幼儿教育经费主要靠收费解决。

据14个省、市的调查,幼儿教育经费来源60%由收费解决,28%由财政支出,11%由企业投资。幼儿园主要依靠收费来维持,发展经费严重不足,使得办园条件难以得到改善,事业发展缓慢以至下降。

3.极为有限的财政预算内经费,主要是用于教育部门和政府办园,其他的幼儿园很少或没有享受到国家应有的支持。

据14个省、市的调查,国家财政投人的70%都用在政府和教育部门办园身上。而占总数70%的集体办园、工矿企业办园、农村办园很少享受到国家的支持。而这些园收费标准低,条件相对差,办园十分艰难,幼儿园两极分化状况已出现。

4.政府对农村幼教支持很少,学前班举步维艰。

调查表明,农村幼儿教育没有明确的、稳定的经费来源。乡、村有钱给一点,没钱就算。农村大多数校长把学前班作为“不冒烟的校办厂”,收费大多用于补

贴小学公用经费,或给教师发福利。导致幼儿园规模小、条件简陋、设施匮乏、教师工资低、保教质量差。

(四)教师队伍不稳定,收入较低

1.以非公办教师为主体,教师缺乏规范管理。

幼儿教师队伍以非公办教师为主体。20xx年全国共有幼儿教师114.4万人,其中教育部门办园的教师占29.6%,集体园教师占31.1%,民办园教师占16.7% ,其他园教师占22.7%。近年来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提高很大,20xx年专科毕业以上的教师达到31.9%。但是有47%的教师没有取得职称。据调查,目前民办园的教师没有机会参与职称评定。

2.农村教师待遇低,缺乏生活保障。

据山东省调查表明,20xx年全省有6.8万农村户口的幼儿教师,工资300元以上的占27.57%;200-300元的占20.22%;100--200元的占35.47%;100元以下的占15.02%,尚有1万余名农村户口教师月工资不足百元。

14省、市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幼儿教师大都是农业户口,教师身份不被认可,工资标准低而不稳定,退休时更没有任何补助,这同他们对社会和教育事业的贡献相比,形成很大的反差,所以难以吸引优秀青年从事幼教。保障教师的合法待遇是函待解决的问题。

3.非公办教师队伍流动性大,水平难以提高。

在调查中发现,教育部门负责培训的工作,但常常出现“年年培训、年年是新人”的情况,继续教育虽然花费了经费和时间,但效果差,教育质量提高受到制约。

今后5年国家关于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是:3-6岁幼儿受教育率达到55%,学前一年幼儿受教育率达到80%,全面提高0-6岁儿童及看护人的科学育儿能力。以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对于完成规划目标和任务是极为不利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必须把幼儿教育真正重视起来,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三、建议

1.坚持多种形式发展幼儿教育的方针,政府对幼儿教育予以充分关注,促进教育的民主化发展。

要进一步强调幼儿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公平性和福利性地位。各级政府根据教育的需求情况,制定发展规划,积极扩大3-6岁儿童受教育面,发展正规和非正规相结合的多样化的教育,为0-6岁儿童的家长提供科学育儿的服务,城市要建立社区早期教育服务网络,以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要有特殊的政策对农村提供有力的支持,要为流动人口和低收入家庭、处境不利的儿童提供早期教育服务。

加大地方政府投资的力度,实现幼教经费的逐年增长,逐步提高幼教经费在教育经费中的比例。扩大政府的资金使用范围,逐渐使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怀,实现早期教育公平。

中央财政应设专项经费,采取“几个一点”的方法,集中用于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扶持有困难的群体,努力缓解幼儿教育及政府资金分配的不公平。

2.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政府的隐性投资,鼓励社会多种力量办园。

各地要制定优惠政策,减轻幼儿园的负担,鼓励社会资金用于举办不同体制、不同形式的幼教机构,发挥社会力量办园的主体作用。

坚持城市小区的配套建园政策,新建园交教育部门管理,不允许高价租赁和挪作他用。

3.坚持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建立加强农村幼教的管理力度。

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农村实行县政府负责,乡镇承担办学责任,村发挥作用的幼教管理体制。使农村幼教事业管理权和办学权落实到乡和村。

建立有关部门合作和参与的管理机制。教育要与财政、计划、建设、民政、卫生、社会保障、编委等部门和国务院妇儿工委、妇联联系和合作制定政策,解决幼教中出现的有关问题。如探索农村非公办教师养老保险、医疗制度,保证教师合法权利。

强调幼儿教育的社会参与性,城、乡社区早期教育实行政府和教育部门统筹,社区代表和家长参与幼教决策的民主管理机制。

4.发挥教育部门的主管作用,办好示范性幼儿园,规范办园行为,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部门要统筹管理辖区的幼儿教育。制定幼儿园评价标准,以规范办学行为和明确办园方向,引导幼教实现低投入、高效益的“平民化”发展。

教育部门要办好一批示范幼儿园,乡要办好中心园,明确示范园的多种社会职责,提高投资的有效性。

依托县示范园、乡中心园,形成集培训、信息、教研、家庭教育、管理为一体的农村幼教业务管理运行机制,发挥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开展以日常教研为主的教师培训,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省教育部门要建立对非公办幼儿教师和园长的资格认证制度。提供和扩大各类教师受培训的机会,重视对教师队伍的整体培养。

5.发挥“收费”的宏观调控作用,规范幼儿园收费管理。

坚持幼儿教育机构不得以营利为目的的原则,以生均培养成本为依据,制定实行合理成本收费的标准。规范收费行为,遏制暴利和过低收费的情况发生。 收费标准的制定,可采用“听证会”的方式保证行政行为的公平合理,加强社会的监督,制止各种名目的乱收费。

6.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合理使用。

幼儿园的布局与中小学统一规划、调整。因地制宜,利用社区的公用设施,举办多种形式的幼儿教育,满足家长的不同需要。

制定幼儿园办学条件评价标准,园舍和设备以“安全、实用、够用”为原则。以符合《纲要》要求为基本标准,提倡与社区生活环境基本一致的、协调的办园条件。建立教育的本土化价值观。倡导人同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重视家长和社区关心幼儿教育的人员,培养“自愿者”队伍。

7.建立幼儿教育督导体系。

把幼儿教育纳人教育和政府部门的督导工作,研究制定督导制度和办法,发挥督导的“督政”、“督学”职能,政府认真履行职责。

规范幼儿园等级评定审批制度,改革评价办法,建立公众参与的评价监督机制;积极探索由社会中介组织评价的办法,以保证等级评估的公平、公正和公开,促进政府职能和社会职能分开。

 

第二篇:幼儿教育调查报告

幼儿教育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xx年2月------20xx年6月

调查地点:商州区幼儿园.

调查对象:全园教师

调查人:鱼洋萍

一、测查目的

幼儿教育是为一个人终身的学习和发展做准备的教育,是为人的 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的教育,而奠定良好素质基础的关 键在于教师是否有良好的教育素质和创新能力,也就是说教师对教育 目标、教育内容及组织方式与策略及教育环境的认识不仅影响幼儿园 教育实践,同时也隐含着教师的教育观、儿童观。那么,我园教师对 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的组织方式与策略和对教育环境的认识水 平怎样?

二、测查的对象、方法、步骤及时间

(一)对象:全园教师。

(二)测查方法:个别测查法。

(三)测查步骤:

1.根据中央教科所幼教室编写的“对世纪幼儿教师继续教育 1

丛书《幼儿教育—自我评价手册》”拟定测查的题目;

2.分别以我园教师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组织方式与策 略、教育环境等的认识水平进行个别测查,同时,对我园教师2009 年以来论文情况和参加评好课情况进行统计,为创新教育研究提供依 据。

三、结果分析

2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初海以上审青年教师在教育目标和教育 内容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百分比分别为54. 6%和46. 6%,2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比25岁以上的教师回答问题的正确率高出8%。我们认为,这一结果说明青年教师虽然年轻,但她们思想领域比中青年教师宽,敢于开拓,有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创新意识较强,而年龄较大的教师虽然兢兢业业,但常常以经验来开展工作,比较保守,因此,在认识上和青年教师存在一定的差距。

结果还显示,我园教师在回答“当幼儿的兴趣、关注点与你想要 进行的活动发生冲突时,你的做法是什么?”这题时,正确率达85. 5 %。说明我园教师通过“适应我国国情,提高幼儿素质,,的实验和近几年的教育改革,能认识到: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儿童的人格和基本需要应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满足。 结果提示:为了使孩子能主动地学习,我们要改变以往以集体教育为主渠道的教育组织形式,改变以传授式为主的教育教学策略,使幼)七能通过自己的探索和体验来认识事物;教师要因人施教,要给幼造自由选择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起点、速度和水平学习知 2

识。

对教育环境的认识测查显示,我园教师教育环境的认识不足,答 题的正确率只为57. 5%。说明多年来,我们教师虽然也是本着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对幼儿进行教育,也对教育环境进行 了创设,但忽视幼儿是环境的主人、忽视幼儿要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才 能获得发展、忽视创设发挥教育作用的环境体系、忽视良好精神环境 的创设。

百分比统计说明,我园青年教师和中青年教师对环境的认识差异 不大,百分比分别为58%和57. 2%。

我园教师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组织方式和策略、教育环 境等几个方面的前测情况比较中,答题的正确率差异不大,经统计检 验,无显著差异。青年教师和中青年教师总答题的正确率分别为55 %和52 .1%,经统计检验,无显著差异。可见,我园青年教师和中青年教师创新教育研究前测水平总的来说是均衡的。

四、结论

根据以上测查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我园教师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组织形式和策略、教育环境等的认识较差;

2.青年教师和中青年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研究前的认识水平总体来说是均衡的。经统计检验,天显著性差异;

3.从19xx年以来我园教师文章的发表情况和评好课获奖情况看 出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教研能力不够理想,有待提高。

3

五、措施

1.根据我园教师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组织方式和策略、教育环境的认识较差的实际情况,首先要在教师中树立创新观念;树立以人的生存发展为本的全局性的多样性教育观;树立起尊重、赏识、唤起幼儿主体意识、发挥幼儿主体精神变“学会”为“会学”的良好教育观念。教师要认识到儿童是人,是发展着的、能动的主体;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尊重和满足幼儿的需要,要看到幼儿独特的认识特点,看到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要把儿童看做主动的学习者,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从周围环境中选择学习的内容。同时要使教育目标需求化,激发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教师要从只注重教 材和教师既定的目标与决容,转变为注重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原有水 平,并不断调整和生成新的教育目育目标相适应的内容,从而更大限’ ‘度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其次,要为幼儿营造创新的环境。要促进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就要为幼儿提供环境、材料,引发幼儿主动探索,使幼儿在与物体的相互作用中获得有价值的经验。教师要清楚地认识 到,环境的创新是为了孩子的发展,孩子们需要的是活的环境,而不 是摆设。要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运用各种感官、多种方式与环境发生 积极的交互作用。教师要给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物化教育目标和内 容的材料。材料的提供方式应易于激发幼儿的探究活动,使幼儿在与 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对事物的认识。从而发现事物间的关系。再次, 教育的组织方式与策略是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 水平上获得发展的关键。作为教师,要改变以传授式为主的教育教学 4

策略,在引导孩子主动学习的同时,教师应支持、鼓励幼儿猜想并按 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与物体相互作用,创造条件让幼儿主动地学习,主 动地建构自己的认识。只有幼儿真正愿意学的东西,才能真正学得好。

2.正确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根据我园青年教师和中青年教师对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认识有一定差异的测查结果,我们认为,虽然青年教师在某些认识上成绩高于中青年教师,但不管是青年教师还中青年教师都要正确地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也就是说,教育创新一方面必须重视对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必须对教学内容及组织策略进行改革,活化教育过程。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中青年教师在积累经验的同时要敢于创新,要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保证。青年教师在敢于创新、敢于开拓的同时,要吸收好的经验。

3.加强教师教育科研水平,走出一条“科研育师求创新”的路子。教师进行教育研究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幼儿园必须以科研为先导,在学校总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一些子课题的研究,可以班或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科研组织网络,形成科研制度,科研活动做到有内容、有重点、有专题发言、有共同研究、有共同提高,形成科研的规范管理,使教师的科研水平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提高。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