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开发区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十堰市(20xx年—20xx年)开发区总体发展

战 略 研 究

加快开发区发展,对于推动地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和开发区发展变化的新趋势,结合十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把开发区打造为十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我们对十堰市开发区总体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

一、现实基础

(一)现状概况

我市现有各级各类开发区9家,其中,省级开发区1家,省管开发区和工业园区8家。从总体上看,9家开发区均取得了长足发展。

1、已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坚持走“工业兴区”之路,工业经济实现了突破性发展。20xx年,开发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91.5亿元,是20xx年的2.8倍,年均递增23%,占全市市县属企业工业总产值的67.4%;实现工业增加值57.12亿元,是20xx年的3倍,年均递增24.6%。

2、已成为全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基地。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技术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截止20xx年,开发区范围内有各类高新技术企业56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60%,开发高新技术产品200余个,实现高新技术产值54.43 — 1 —

亿元,同比增长34%。

3、已成为全市招商引资的重要窗口。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极大地改善了资本利用结构。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开发区累计引进内资96.8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118万美元,是财政投入的16倍。

4、已成为全市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平台。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成效显著。截止20xx年,万向工业园、温州工业园、东风渝安扩建项目、北京京能集团120万千瓦热电项目等一批投资过亿元的大项目纷纷落户开发区。

(二)主要经济指标与全省开发区的比较

——税收收入。20xx年,开发区完成税收3.6亿元(不包括竹山经济开发区),同比增长28.57%,比全省开发区平均增幅高3个百分点,其中十堰经济开发区完成税收2.62亿元,同比增长27.14%,在15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中按绝对值排名第9位、按增幅排名第8位。7家县级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共完成税收收入9760万元,税收完成额在92家县市区开发区中的排名均靠后。(附表三)

20xx年1-5月,开发区完成税收1.45亿元,同比下降12%,比全省开发区平均增幅低22个百分点,其中十堰经济开发区完成税收1.02亿元,同比下降19%,在15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中按绝对值排名第10位,按增幅排名第14位;8家县级开发 — 2 —

区和工业园区共完成税收收入4270万元,税收完成额在112家县市区开发区中的排名均靠后。

——固定资产投资。20xx年,开发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92亿元,同比增长103%,高出全省开发区平均增幅一半以上,其中十堰经济开发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43亿元,同比增长99.61%,在15个省级开发区中按绝对值排名第13位、按增幅排名第1位;7家县级开发区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49亿元,投资完成额在92家县市区开发区中的排名除东城经济开发区排在第44位外,其他几家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排位均靠后。

20xx年1-5月,开发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16亿元,同比增长59.25%,基本达到全省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平均水平,其中十堰经济开发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0亿元,同比增长45.91%,在15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中按绝对值排名第13位、按增幅排名第9位;8家县级开发区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75亿元,投资完成额除东城经济开发区、西城经济开发区和郧县经济开发区排位分别在第32位、第46位、第69位外,其他几家开发区排位均靠后,其中竹山未反映有固定资产投资。

(三)主要经济指标与襄樊、宜昌、黄石、葛店比较 我市开发区自己跟自己比,经济呈稳步增长态势,但是与相临的兄弟地市州相比还存在很大差别,主要表现在: — 3 —

1、工业总产值。20xx年,我市开发区完成191.5亿元,襄樊开发区完成790亿元,黄石开发区完成225亿元,宜昌开发区完成145亿元,葛店开发区完成85亿元,分别是襄樊的24.2%、黄石的85.1%。

2、税收收入。20xx年,我市开发区完成3.6亿元,襄樊开发区完成31亿元,黄石开发区完成13亿元,宜昌开发区完成4.5亿元,葛店开发区完成2亿元,分别是襄樊的11.6%、黄石的27.7%、宜昌的80%。

3、固定资产投资。20xx年,我市开发区完成31.92亿元,襄樊开发区完成120亿元,黄石开发区完成119亿元,宜昌开发区完成45.4亿元,葛店开发区完成30.6亿元,分别是襄樊的26.6%、黄石的26.8%、宜昌的70.3%。

4、外贸出口。20xx年,我市开发区完成3680万美元,襄樊开发区完成15500万美元,黄石开发区完成16373万美元,宜昌开发区完成6566万美元,葛店开发区完成2080万美元,分别是襄樊的24.5%、黄石的22.5%、宜昌的56%。

(四)十堰经济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的差距

20xx年国家准备在全国范围内增设50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湖北省准备组织上报2-3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我省拟准备上报襄樊、黄石、宜昌、葛店等4家省级开发区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申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除具备“布局集中、产业集 — 4 —

聚、用地集约;产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排放标准和污染、环评达标;合理安置失地农民;上年度经济指标位于所在省的省级开发区排名前5位”等条件外,还必须达到以下几项硬性指标:

1、年工业产值15亿元/平方公里以上;

2、年实现税收收入达到5亿元;

3、年出口额达到2.5亿美元;

4、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到5亿美元。

十堰经济开发区20xx年实现工业总产值90亿元(按照标准应达到195亿元以上);实现税收收入2.62亿元;完成外贸出口仅有1017万美元;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到4721万美元(03年至今)。从指标分析来看,目前十堰经济开发区存在着经济总量不大,规模偏小,外贸出口偏低和吸收外资强度不高等问题。

(五)我市开发区建设发展中存在问题

从各项指标完成情况看,我市开发区(园)主要指标大部分平稳增长,但总量在全省的位次依然偏后,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总量不大,规模相对偏小。虽然纵向比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和全省同类开发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我市经济实力最强的十堰经济开发区,20xx年完成的投资和税收在全省分市州15家开发区考核中,分别排在第13位和第9位。 — 5 —

县级开发区中发展形势较好的东城经济开发区,完成的投资和税收在全省92个县级开发区排名中,分别排在44位和66位。其它几家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由于迁址、调整、区域不优等原因,规模相对较小、特色不够鲜明,经济总量排名均偏后。

2、管理体制不顺,运转机制不畅。“充分授权,封闭运行”的建设体制在我市大多开发区中尚未完全到位,开发区在土地使用、规划建设、资金使用、人事安排等方面还缺乏自主权,管委会职能薄弱,缺乏有效的行政职能和权限,工作协调难度较大,办事比较困难,有的开发区管委会就象一个工程指挥部。开发区(园区)不特、政令不畅、体制不顺问题比较突出。丹江口经济开发区、郧县经济开发区、西城经济开发区和房县工业园区此类问题尤为明显。竹山经济开发区目前机构、职能、编制和人员尚未到位,也未组建开发区管委会,县政府临时抽借几个人员组成了一个筹建组,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开发区的发展。

3、土地指标紧张,用地矛盾显现。十堰是山区城市,大多数开发区(园)存在着行政管辖范围大,而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面积小的问题。清理整顿后,开发区保留规划面积为2812.09公顷,截止去年底,已开发利用土地2330.3公顷,部分开发区有项目无土地,企业排队入园,用地指标严重不足,如十堰经济开发区、东城经济开发区、丹 — 6 —

江口经济开发区等目前已开发利用土地面积占审核规划面积的80%以上,其中,丹江口经济开发区规划范围内土地已经开发完毕,项目入区面临无地可供的局面。同时,也存在个别开发缓慢的园区土地征而不用,圈而少建的现象,在开发区范围内,个别项目占用土地面积较大,投资强度较小。

4、资金短缺,融资手段匮乏。这是我市目前各开发区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为:一是缺乏融资平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较大。我市县市区财政实力较弱,对开发区建设支持有限,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集压力较大;二是园区企业融资难问题突出。由于很多企业入驻开发区时,是“先上车,后买票”,用地手续没有及时办妥,后来国家加强对国土资源管理,补办手续比较严格。现在很多企业没有办理土地证、房产证,没有合理贷款的必要手段。这次市委、市政府组织的“千名干部进百企”的活动,看能否对入区企业(主要是城区3个开发区)的此类遗留问题给予解决。

5、发展不够平衡。全市9家开发区(园),有的开发区招商引资势头很强劲,有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形势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十堰市城区的开发区和县市区开发区(园)的发展差距较大。规模较大、综合实力比较强、对外商投资有吸引力的开发区主要集中在城区。全市开发区(园)规模以上273家工业企业中,城区3个开发区占了58.6%;20xx年全市开发区工业总产值194.85亿元,城区 — 7 —

3个开发区占到82%。二是城区的三个开发区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差距。20xx年,十堰经济开发区、东城经济开发区和西城开发区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为90亿元、52.5亿元、14.13亿元,差距仍然很大,相互促进共求发展的关系还没有真正形成。

综上所述,为促进我市开发区快速发展壮大,一方面要全力支持以渝安为代表的整车汽车做大做强,发挥现有产业的集聚优势和带动优势;另一方面,要加大招商引资和开发新区的力度,引入更多、更大的增量来推动开发区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要着力提高开发区的产出效率和投资强度,改变目前相对落后的集约化水平,让开发区再创辉煌,为十堰经济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六)机遇和挑战

开发区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众多,概括起来,主要机遇有:

一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三大战略,我市享受“两个比照”的优惠政策。

二是国家今年启动新一轮国家级开发区申报核准工作,十堰经济开发区可以努力创造条件搭上升格升级这趟车。

三是湖北省实施鄂西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发展战略,武当山旅游开发与全市生态建设将获得更多的政策与资金支持。

— 8 —

四是东风公司实施加快商用车发展的“863振兴计划”,带动十堰汽车汽配产业的发展。

五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国内经济加速转型,带动十堰发展以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新经济。

主要挑战有:

一是“充分授权,封闭运行”的开发区建设管理体制尚未完全落实,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的优惠政策尚未完全到位。

二是发展空间受限,融资渠道开狭窄,土地与资金仍是制约开发区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是经济规模与总量仍然偏小。市域内比,20xx年,全市开发区完成GDP69.98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14.5%。省内比,20xx年,十堰经济开发区完成的投资和税收,在全省分市州15家开发区考核中,分别排在第13位和第9位。其他开发区的排名更偏后。

二、开发区发展的指导思想与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总体要求,抢抓国家实施中部崛起和湖北实施鄂西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战略的历史机遇,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优化发展环境,整合发展资源,巩固发展全市“一主四大”产业,着力抓好国家级开发区建设、物流与资本市场建设、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三大重点,继续做好项目建 — 9 —

设与招商引资工作,不断扩大开发区空间容量,提高产业积聚程度,增加经济总量,努力建设创新能力突出、特色产业鲜明、经济结构优化、功能布局完善的现代化城市新区。

(二)具体发展指标

到20xx年,全市开发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795亿元,年均增长3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080亿元,年均增长2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0亿元,年均增长26%;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53亿元,年均增长35%;税收收入25亿元,年均增长26%。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走在全市前列。

(三)发展方向与定位

1、建设具有十堰特色的优势产业区。继续做大做强全市“一主四大”产业。服务东风公司 “863振兴计划”为依托,重新谋划十堰汽车汽配产业的发展,强化十堰“东方底特律”的地位。依托武当山“道教圣地游”、丹江口“南水北调源头游”等国际国内知名旅游胜地,突破性发展旅游产业。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壮大水电产业。

2、建设各种经济要素高度聚积的核心经济区。促进新上重大项目向园区集中,积极整合开发区外项目,实现特色产业、优势产业集聚发展,把开发区培育成地方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以利益为导向,鼓励资金资本、人才智力、技术信息等各种经济要素向开发区流动、集聚。

3、建设实现十堰经济跨越发展的创新试验区。进一步解 — 10 —

放思想,大胆改革,敢于突破现有体制机制,扫除影响加快发展的各种障碍,为全市实现超常规发展提供实践示范。

4、建设和谐发展的城市新区。把开发区作为一个城市整体来对待,重新定位,合理规划,建设产业协调、工作方便、生活适宜的城市新区。

(四)总体思路

1、突出结构调整,优化发展。注重二、三产业发展的协调平衡,加大第三产业尤其是物流、金融业发展力度。优化工业结构,加快农副产品加工、水电、装备制造、医药化工等优势产业发展。注重投资结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促进投资向基础设施、节能环保新产业、高成长性企业倾斜。

2、突出功能布局,统筹发展。对全市开发区进行合理区划,形成“一主两带”的总体格局。“一主”是指以十堰经济开发区为核心、以东城、西城开发区为辅的城区经济开发区,建设汽车汽配制造主基地和资金物流中心。“两带”是指南部带与北部带。丹江口、郧县、房县等南部经济开发区(园),建设汽车汽配制造(辅)基地、节能环保示范区、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后花园。竹溪、郧西、竹山等北部经济开发区(园),建设农副产品与绿色食品加工区、生物医药产业群。

3、突出市场融资,多元发展。破解资金制约难题,拓宽“以利用外资为主”的思路,走“外资、内资并重,市场化融资”的路子,更大程度激活民营资本,在开发区内生出多元化的 — 11 —

资本基因。

4、突出土地经营,“增量”发展。破解土地制约“瓶颈”,探索促进开发区土地“增量”的新途径、新办法。进一步完善开发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使土地规模保证未来十五年的发展需求。打破行政区域界限,运用兼并、整合、扩张等多种手段“找”土地。

5、突出技术研发,自主发展。在引进技术的同时,加强技术研发,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与品牌,增强自主创新功能。

三、战略重点

(一)做大做强特色工业集群

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走特色园区发展之路,集中力量做大做强具有各个园区自身特色的工业集群。

继续巩固汽车汽配制造业的主导产业地位。发展格局上,以十堰经济开发区为龙头,东城、西城、丹江口、郧县开发区(园)为补充,形成层层推进格局。发展方向上,全力服务东风公司“863振兴计划”,在继续抓好东风车各类系列配套产品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地方整车,建设以主机厂家为龙头的汽车产业集群,培植东风渝安、神河等骨干品牌。

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与农副产品加工业。突出发展竹溪工业园区,把竹溪工业园建成全市最大最强的“农业工业园”。 积极支持房县工业园设立“园外园”,利用“园外园”开发农副产 — 12 —

品加工业。大力促进工业与农业“联姻”,车间与田间握手,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延伸特色产业链条,打造以魔芋、茶叶、香菇、木耳、干野菜为骨干的绿色食品与农副产品加工业集群。

深度挖掘矿产开采加工业潜力。把湖北银矿培育成全市矿产开采加工业的龙头企业。适度扩大绿松石的开采规模,打造绿松石集产、供、销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鼓励郧西经济开发区开发五氧化二矾、湘锷精锑等矿化产业,支持竹溪工业园发展板岩、瓦沧玉古生物大理石精深加工。

(二)加快以各类市场建设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 加快发展以物流市场、资本市场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走产业经营、资本经营并举之路。

以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契机,建设边际性乃至全国性的特色物流中心,使物流业成为开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设物流中心的三大重点是:汽配(汽车)市场、钢材市场、农贸市场。以中国(十堰)汽配城、十堰钢材大市场为平台,完善汽配城物流中心和汽车市场建设,提升汽配城档次,推进企业零库存、完善现代物流信息链和供应链体系建设,将中国(十堰)汽配城建成国内第一、世界知名的汽配市场,将十堰钢材大市场、汽车市场分别建成覆盖鄂渝陕豫川四省一市交汇地区的一级钢材市场和整车交易市场。各县(市)开发区(园)要充分发挥区域边贸的优势,大力开展农贸市场建设, — 13 —

建立各具特色的农贸“口子市场”。

高度重视资本市场建设,改善开发区的资本结构,解决开发区发展动力来源的不稳定性和依赖性。一是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途径、多渠道吸引更多市域外资金参与开发区发展建设。二是多条腿走路,让内资、民营企业连同资本和品牌入区。三是把非上市公司产权交易所放在十堰经济开发区,条件成熟时,把市级中小企业担保中心、拍卖典当交易所等也纳入十堰经济开发区,着力把十堰经济开发区打造成十堰的资金资本流中心。四是积极推进开发区企业上市,让企业直接从国内(包括海外)资本市场融资;五是积极开展开发区管委会自身的资本经营,把开发区的公用事业进行股份制改造,设立城投公司,以资产换资金,置换出沉淀的投资。六是支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七是积极争取商业银行在开发区设立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

四、战略措施

(一)全力打造国家级开发区大平台

举全市之力,把十堰经济开发区打造成国家级开发区,打造成引领十堰经济发展的“航空母舰”,打造成我市除“车、山、水”外的第四张城市名片。

首先,实施“三步走”的融合跨越战略。按照国家级开发区申报标准来“倒排工序”,缺什么补什么,有序“融合”,实现“跨越”。具体步骤可分三步:第一步是将现在的十堰经济开 — 14 —

发区、十堰东城经济开发区、十堰西城开发区整合为一个整体;第二步是整合包括东风实业公司、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双星轮胎公司在内的工业与教育资源;第三步是进一步整合东风汽车公司商用车基地。通过三步融合,捆绑申报国家级开发区。

其次,在实施融合时,坚持“三不变四统一”原则。“三不变”指:行政区划不变、管理体制不变、既得利益不变;“四统一”指: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招商。

第三,选准融合的切入点。融合的切入点是,纳入开发区范围的企业享受开发区的一切优惠政策,开发区只统计纳入企业的经济指标,企业的其他条件与利益不变。

第四,慎重、科学对待与东风汽车公司商用车基地、东风实业公司等在内的工业资源的融合,涉及问题由市政企共建办协调解决。

(二)建设具有生机活力的行政管理新体制

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有所为,有所不为”,大胆突破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条条框框,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努力建设责权利相统一、具有生机活力的开发区行政管理新体制。

1、全面推进开发区封闭管理。按照有利于与国内外管理规范接轨、有利于为开发区内企业和投资者服务的原则,实现开发区在管理体制上的封闭运行,排除开发区外的体制干 — 15 —

扰。除国家规定的例行检查外,市直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未经开发区管委会同意,不得在开发区内进行检查、评比、收费等活动。

2、明确开发区的管理权限。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设立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的行政级别和领导职级按照鄂政发〔2005〕26号精神实行高设和领导高配,负责对开发区规划区域内的经济事务实行统一管理。巩固和充实开发区的管理权限。除国家明文规定不能下放的权限以外,未经市政府批准,部门不得上收已下放的权限。对条件成熟的开发区,逐步将政府职能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通过转移、委托等方式下放给开发区相关部门。财政、规划、土地、房管等部门已在开发区设立分支机构的,应赋予分支机构充分的审批和管理权限。地方和中央垂直管理部门在开发区设立工作机构、核定有关人员编制和人事任免,应征求开发区管委会的意见。

3、优化开发区人事管理制度。管委会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核定的编制数额内人员,按照《公务员法》及“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竞争上岗,择优录用;在核定编制以外的特需专业人员,由开发区管委会直接聘任,并按照国家有关聘用制人员的规定进行管理,确定工资和福利待遇。

4、逐步建立一级财政体制。省级开发区和条件成熟的城 — 16 —

区型省管开发区要逐步构建一级完整的财政体制,县级开发区应建立开发区财政专户,实行激励型的财政政策,加快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

5、大力提高服务效能。按照“小机构、强中介、大服务”的要求,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建立集中精简、服务配套、灵活高效、亲商务实的运行机制。不断加强投资环境建设,进一步优化“一站式”全程服务、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收费一表制等各项制度。除国家规定不能下放权限外,入园企业耕地手续、建房规划审批和房产办理等行政审批事项逐步做到全部在开发区办理。

总之,一方面,切实实现封闭管理。按照有利于与国内外管理规范接轨、有利于为开发区内企业和投资者服务的原则,实现开发区在管理体制上的封闭运行,排除开发区外的体制干扰。对开发区内企业的各类检查,须经开发区同意,并由开发区统一组织。

另一方面,赋予充分的经济管理权限和充分的行政管理权限。确认开发区“政企合一”的现实特点,明确开发区管委会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行政管理权限,理顺园区管委会与开发区所在区县、镇乡以及各有关部门的行政关系,统一管理开发区范围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事务。工商、税务、国土、规划、环保等部门管理实行“授权委托,备案监督”,开发区 — 17 —

独立代行同级部门职能,对入驻开发区企业的行政审批、规划、土地出租出售等,拥有自主决定权。

(三)制订实施支持开发区加快发展的各项政策

1、支持开发区争取国家和省的区域性优惠政策。重点支持十堰经济开发区申报国家级开发区,支持各县级开发区按照有利于发展的原则进行的区(园)址搬迁新建,支持各开发区申报国家与省的特色产业基地与示范区建设。

2、优先土地供应。按照省政府特批的我市城区山地整理的精神,用足用活政策,继续挖掘现有山地资源潜力。对于入园的工业企业,土地出让金按照当地工业用地最低价执行。一是优先支持东风8万辆整车、渝安10万辆整车等特大新上重点项目的用地。二是支持扩区(包括搬迁)用地。主要是:对现有园区重组融合,实行“一区多园”,做加法效应;开展品牌兼并,用开发区的品牌兼并区外企业品牌,间接扩张;打破行政区域界限,设立“园外园”或直接跨区域扩张;采取“以区带乡”,对区乡进行机构整合,一套人马,多块牌子,区乡共同发展。三是促进土地集约合理利用。对已落户开发区的效益不高、技术含量不高、带动效应不明显的项目或企业,实施节约用地措施,收回闲置土地;鼓励企业提高厂区土地利用率,租用和购买闲置厂房;建立用地评估制度,加大对违法用地的查处力度。

3、实施财税奖励。一是市财政每年拿出2000万资金, — 18 —

作为开发区发展基金,支持开发区滚动发展。二是继续延长开发区现行的财税减免、返还政策。三是继续加大对投资者、企业、企业管理者、企业职工的财政支出力度。四是对开发区企业自主开发的高新技术产品,落实政府采购政策,政府投资项目优先采购。

(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加强水、电、路、气、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为加快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聚和辐射创造条件,不断提高资源对项目的承载能力,不断满足招商引资、引项目的需求。创新建设思路,采取“先拉框架后填空”、“大配套一步到位,小配套围绕项目集中进行”的模式,走“分片起步,滚动发展”的路子。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经济性基础设施与社会性(文教卫)基础设施建设并举,争取更多的国家扶持的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园区。

(五)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开发区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县(市、区)主要领导担任负责人,成员包括发改、土地、规划、财政、工商、统计等部门。负责指导和审核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建立园区考评体系,研究制定促进园区发展的相关政策,协调解决园区发展的重大问题。

成立申报国家级开发区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协调处理相 — 19 —

关适宜。

实施“一把手”工程。明确各级政府“一把手”为各级开发区的第一责任人,纳入目标考核。定期对全市开发区后三位的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激励斗志。

建立开发区综合评价体系。每年对全市开发区进行一次考核,重点对开发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出口交货值、财政收入、单位用地面积投入产出比、资源环境保护等主要指标及其增长速度进行考核,实施优升劣汰开发区动态管理。

(六)提高服务水平

不断学习,努力提高开发区管理队伍的政治理论水平、经济理论水平、驾驭经济发展的能力。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区”,提高执法水平,切实保护企业和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市场秩序。简化办事程序,建立开发区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热情服务,积极主动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解除后顾之忧。严把队伍“进口关”,按照公平竞争的原则,面向社会公开择优录用。

— 20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