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我的老师要是看到了,请来找我……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作者简介

亨利·戴维·梭罗,美国作家、思想家、自然主义者。著名散文集《瓦尔登湖》和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又译为《消极抵抗》、《论公民的不服从》)的作者。

1817年7月12日出生在波士顿附近超验主义思想运动中心康科德村),父亲是小业主。20岁于哈佛大学毕业(1837年),曾任教师,从事过各种体力劳动。在学生时代与爱默生相识,在爱默生影响下,阅读柯尔律治、卡莱尔等人的著作,研究东方的哲学思想,同时以爱默生倡导的“自助”精神进行思考,形成了一套独立见解。

梭罗的著作都是根据他在大自然中的体验写成。1839年他和哥哥在梅里马克河上划船漂游,写成《在康科德与梅里马克河上一周》(1849),发挥了他对自然、人生和文艺问题的见解。他的代表作《沃尔登,或林中生活》(1854)记录了他于1845至1847年在康科德附近的沃尔登湖畔度过的一段隐居生活。在他笔下,自然、人以及超验主义理想交融汇合,浑然一体。他是19世纪超验主义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

梭罗的文章简练有力,朴实自然,富有思想内容,在美国19世纪散文中独树一帜。他的思想对英国工党、印度的甘地与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等人都有很大的影响。

在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的支持下,梭罗在康科德住下并开始了他的超验主义实践。这时期,梭罗放弃诗歌创作而开始撰写随笔,起先给超验主义刊物《日规》(Dial)写稿,其后各地的报纸杂志上都有他的文章问世。

梭罗除了被一些人尊称为第一个环境保护主义者外,还是一位关注人类生存状况的有影响的哲学家,他的著名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影响了托尔斯泰和圣雄甘地。

1862年5月6日梭罗因病去世,年仅45岁。

整体分析

假期我阅读了美国作家亨利·梭罗的著作《瓦尔登湖》。不同于以前所看的小说,《瓦尔登湖》记叙了作者一段时间的生活,却没有什么特别的情节。全书笼罩在一种宁静平和的氛围中,没有跌宕起伏的展开,也没有大起大落的情绪。

然而在这平淡中体现的思想性,却远远超过了那些惊心动魄的小说。

大自然能赋予人平和的力量。亲近自然、享受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似乎是本书的核心所在。梭罗一直在试图向我们描绘出那种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以及真正的“简朴生活”所展现的美好图景。这一切都是他所热爱的、他所亲身的以及他发自内心热爱的。从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梭罗找到了他所需要的东西,不是浮华的虚伪,也不是道貌岸然的“文明”,而是一种平静——一种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平静。在人类文明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代,人类已经过上了一种现代化的生活。而梭罗却反而回头,去寻求在世人眼中脱离时代、有违文明的一种近乎“野蛮”的生活方式。然而正是这样的生活,使梭罗感到自己真真正正地成为了一个文明人。

那么究竟何为文明?文明的定义到底是什么?

梭罗在瓦尔登湖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中,加入了不少他本人对文明的解释,或者说是对当时社会所认可的文明表达了一些自己的观点、看法。他所分析的许多社会现象都耐人寻味、发人深省。而他自己的感慨更是警句迭出。读这本书的感受,绝不是在读一页写满了字的纸,或者一个单纯的、与我们本人毫无关系的故事在我们脑海中如电影般闪过画面。你感到你是在与伟大的先人交流,你在了解他们的想法——有别于学术论文中滴水不漏的阐述,这是一种相对随意的、零散的、平易近人的叙述,也许更像是面对面的交流。而在此过程中,它的一些思想、一些振奋人心、使我们找到心灵的共鸣、精神的真正归宿的那样一些东西,会渗透进我们灵魂,进入我们的心灵,给我们以平静的力量,使我们能够(或许说是接近)真正的自我。

真正的自我是什么?也许你还没有一个好答案,那么翻开书本吧,它们会给你启示。

片断解读

1. 同时,湖滨震荡着青蛙叫声,古代的醉鬼和宴饮者的顽固的精灵,依然不知悔过,要在他们那像冥河似的湖滨对歌,请瓦尔登湖的水妖原谅我作这样的譬喻,因为湖上虽没有芦苇,青蛙却是很多的,——它们还乐于保留它们那古老宴席上的狂欢传统,它们的喉咙已经沙哑,而且严肃,它们讽刺欢乐,酒也失去了香味,只变成了用来灌饱它们肚子的料酒,而醺醺然的醉意再也不来淹没它们过去的回忆,它们只觉得喝饱了,肚子里水很沉重,只觉得发胀。当最高头儿的青蛙,下巴放在一张心形的叶子上,好像在垂涎的嘴巴下面垫了张餐巾。

分析:

这段描写出自《声音》一章。老实说我对这一大段,即作者对自己在这片自然的荒野之中所听见的各种生灵发出声音的描写,都没有看得太懂。故此先分析,无论如何是我个人的一些理解和想法。

这里说青蛙是“古代酒鬼”,古代一词尤其令人费解。那么接着往下看,青蛙“愿意保留古代宴席的狂欢传统”,却又“讽刺快乐”,且作者认为它们的声音“严肃”。显然这一系列的说法是矛盾的。

但读了几遍之后,作者的意图似乎也逐渐浮出水面。在这里,青蛙显然是被作者拟人化了。“狂欢”与“酗酒”本是属于古代的传统,而身处现代的这些青

蛙却不愿或者毋宁说是不舍得抛弃这种传统。他们在顽固地坚守它,但坚守的却只是一个浅薄的外壳。它们在“狂欢”的盛宴上无限地缅怀着过去,那些真正能够“狂欢”时代里的欢乐。它们成为历史的傀儡,为时代所抛弃。它们沉浸在回忆之中而不能品尝此刻的欢乐。

“狂欢”虽名为狂欢,对现在的它们却毫无欢乐可言。这只是一个形式。它们所做的一切假装快乐的举动都是在讽刺欢乐——因为它们心中毫无快乐可言。

难怪说这湖滨像是冥河——一个毫无快乐、死气沉沉的狂欢怎能使人感觉到生气。再看那只“垫了块餐巾布”的青蛙,那不正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人类么?

2. 可是时间尽管流逝,黎明却始终不来,,这就是明天的特性。使我们失去视觉的那种光明,对于我们是黑暗。只有我们睁开眼睛醒过来的那一天,天才亮了。天亮的日子多着呢。太阳不过是一个晓星。

分析:

虽然时光流逝,黎明却总是不来。那迟迟未到的黎明,正是我们所寻找的、所渴求、在内心深处需要的那些东西。不,或许那黎明正是苏醒的自我。过于耀眼的光明使我们失去视觉,失去判断。我们以为那是黑暗,其实只是我们自已不能分辨。而当我们睁开眼睛,像梭罗一样,有一天真正地领悟到生命的真谛,那么精神的天空就不会再有日落。太阳的周转不过是凡人计算时间的标志,对于智者而言,“天亮的日子多着呢。”

最后,虽然《瓦尔登湖》确实是一本人文思想的经典之作,但其中对一部分观点我仍然保留自己的看法。书中常提到一种“孤独”,确实这是作者对其所处时代不能理解他的思想的一种落寞之情。这是一种高尚的感情,说明作者不愿与当时虚伪的社会同流合污。但是他对于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绝对批判,对于社会的全盘否定,我想只是其当时所处的特殊社会条件的产物。我们要在理解这一背景的条件下看待作者的这部分观点。毕竟事实已经证明,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社会使人类向前发展,秩序使人类得以建立基本道德,这是就大范围的全人类而言。如果都如梭罗般,完全脱离社会,那么人类的发展无可避免地会出现停滞。当然这里所谈的都是比较极端的情况。如果人类都能具备哪怕是那么一点儿追求自然、简朴、和谐、平静的思想,那么人类社会就又向前迈出了一步。

经典语段

1.……这是一个愉快的傍晚,全身只有一个感觉,每一个毛孔中都浸润着喜悦。我在大自然里以奇异的自由姿态来去,成了她自己的一部分。

2.……然而我有时经历到,在任何大自然的事物中,都能找出最甜蜜温柔,最天真和鼓舞人的伴侣,即使是对于愤世嫉俗的可怜人和最最忧慢的人也一样。只要生活在大自然之间而还有五官的话,便不可能有很阴郁的忧虑。对于健全而无邪的耳朵,暴风雨还真是伊奥勒斯的音乐呢。什么也不能正当地迫使单纯而勇敢的人产生庸俗的伤感。当我享受着四季的友爱时,我相信,任什么也不能使生活成为我沉重的负担。

3.……我从不觉得寂寞,也一点不受寂寞之感的压迫,只有一次,在我进了森林数星期后,我怀疑了一个小时,不知宁静而健康的生活是否应当有些近邻,独处

似乎不很愉快。同时,我却觉得我的情绪有些失常了,但我似乎也预知我会恢复到正常的。当这些思想占据我的时候,温和的雨丝飘酒下来,我突然感觉到能跟大自然做伴是力瞩此甜蜜如此受惠,就在这滴答滴答的雨声中,我屋子周围的每一个声音和景象都有着无穷尽无边际的友爱,一下子这个支持我的气氛把我想象中的有邻居方便一点的思潮压下去了,从此之后,我就没有再想到过邻居这口事。

4.……怎样一种空间才能把人和人群隔开而使人感到寂寞呢?

我已经发现了,无论两条腿怎样努力也不能使两颗心灵更形接近。我们最愿意和谁紧邻而居呢?人并不是都喜欢车站哪,邮局哪,酒吧间哪,会场哪,学校哪,杂货店哪,烽火山哪,五点区哪,虽然在那里人们常常相聚,人们倒是更愿意接近那生命的不竭之源泉的大自然。

5.……大部分时间内,我觉得寂寞是有益于健康的。有了伴儿,即使是最好的伴儿,不久也要厌倦,弄得很糟糕。我爱孤独。我没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

6.……社交往往廉价。相聚的时间之短促,来不及使彼此获得任何新的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在每日三餐的时间里相见,大家重新尝尝我们这种陈腐乳酪的味道。我们都必须同意若干条规则,那就是所谓的礼节和礼貌,使得这种经常的聚首能相安无事,避免公开争吵,以至面红耳赤。我们相会于邮局,于社交场所,每晚在炉火边;我们生活得太拥挤,互相干扰,彼此牵绊,因此我想,彼此已缺乏敬意了。

7.……我并不比湖中高声大笑的潜水鸟更孤独,我并不比瓦尔登湖更寂寞。我倒要问问这孤独的湖有谁作伴?然而在它的蔚蓝的水波上,却有着不是蓝色的魔鬼,而是蓝色的天使呢。太阳是寂寞的,除非乌云满天,有时候就好像有两个太阳,但那一个是假的。上帝是孤独的,——可是魔鬼就绝不孤独;他看到许多伙伴;他是要结成帮的。我并不比一朵毛蕊花或牧场上的一朵蒲公英寂寞,我不比一张豆叶,一枝酢酱草,或一只马蝇,或一只大黄蜂更孤独。我不比密尔溪,或一只风信鸡,或北极星,或南风更寂寞,我不比四月的雨或正月的溶雪,或新屋中的第一只蜘蛛更孤独。

8.谎骗和谬见已被高估为最健全的真理,现实倒是荒诞不经的。

9.我勘察一切,像一个皇帝,谁也不能够否认我的权利。

10.我宁愿一个人坐在南瓜马车上,独自拥有它,也不愿和许多人一起挤在天鹅绒的垫子上。

11.我的屋子里有三张椅子,寂寞的时候用一张,交朋友的时候用两张,社交用三张……

12.我说学生不应该游戏人生,或仅仅研究人生,而应该从头到尾真诚的体验人生,要知道社会是在话高价钱支持着他们。

13.人们尽然经常挨饿,不是因为缺乏必需品,而是因为缺乏奢侈品。

14.我常常在想,不是人在放牛,而是牛在放人,因为牛自由多了。

15.为什么国家不能用抽象的思维能力,而是要靠建造高楼大厦来纪念自己呢?

16.一个国家锤敲的大多数石头,最后只不过成了坟墓上的墓碑。他把自己活埋了。

17.顺便说一下,我也不要花钱买什么帘子,除了太阳和月亮,我又没有什么窥视者要给遮在外面,而且我也愿意他们进来看看。

18.如果一个人有信仰,无论到哪儿,他都会以同样的的信仰与人合作;如果没有信仰,无论与谁交往,他都会和世界上的其他人一样,继续生存下去。

19.行善去吧。就像太阳,点燃了自己的火焰,照亮了月亮或一颗六等星之后,停了下来,然后像罗宾。古德费落(英格兰民间传说中的顽皮小妖)一样跑东跑西,跑到每个村舍得窗前窥视一番,令人发疯,让肉变味,使黑暗变得看得见,而不是一步一步逐渐的增加他那宜人的热度和恩泽,直至变得灿烂耀眼,是凡人看不清他的脸面,这样,或者说与此同时,他就在自己的轨道上绕着地球转,一路行善,或者像某个真正的哲学家说的那样,这个世界绕着他转,从而得到了恩惠。............行善一旦走了味,那味道是最坏不过了。这就像人或神的腐尸所发出的味道一样。

20.慈善事业差不多是备受人们推崇的唯一美德。不,他简直就是得到了过分的吹捧;而如此吹捧他的正是我们的自私。

21.国家本身就是这样一个畸形发展,难以驾驭的机构,由于缺乏计算,没有崇高的目标,机构里塞满了家具从而掉进了自己设计的陷阱里,给奢侈和挥霍毁掉了。

 

第二篇:《瓦尔登湖》读后感精品

谁的“瓦尔登湖”

——读《瓦尔登湖》有感

台州市沙门真道之家 戚赛赛

在那个资本主义的脚步踏响,逐渐开始物欲横流的时代,作为哈佛大学毕业生,美国著名作家、思想家、自然主义者,19世纪超验主义(主张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理,强调直觉的重要性)的著名代表人物索罗任性地扛起了一把斧头,住进了瓦尔登湖旁的一座小木屋。瓦尔登湖是美国一个小镇上的一条普通的小湖,因为卢梭成为一处万人瞩目的神圣之地。仿佛只要去了那里就能感受到索罗书中描写的那份恬静和自在。生活太过复杂,《瓦尔登湖》涵盖的东西非常的丰富,很多人将它奉为“生活的圣经”,因为他们向往却很难做到,那到底是一条怎样的湖呢?经历不同,价值观不同,信仰不同??这些会让我们有不同的看见,我也只能拣其一二言之,仅代表个人的拙见。

一、索罗的“瓦尔登湖”

索罗说:“我到树林子去,是因为我希望自己有目的地生活,仅仅面对生活中的基本事实,看看我能不能学会生活要教给我的东西,免得我在弥留之际觉得自己虚度了一生。我不希望自己与世无争,除非出于万般无奈。我想深入地生活,汲取生活中的全部精髓,要坚强地生活,像斯巴达人一样,摒弃所有一切算不上生活的东西,开辟一块又宽又长的地,精心地侍候着,让生活处于区区一隅,使生活条件降到最低限度,如果说它被证明是毫无价值,那么就要闹清楚整个毫无价值的真相,随后昭告世人;或者如果说它是崇高的,那就以亲身经历去了解它,在我的下次出游时能对它作出真实的描述。”我们以为卢梭会像老子一般远离尘世的“小国寡民”。可是,他的“瓦尔登湖”不是。他的“瓦尔登湖”与世俗有着很直接的关系。他任性地离开是为了寻找生活的真谛,让我们学会如何生活。到底我们为什么要为生活如此打拼?这样子做对生活本身有没有意义?如果我们稍微放松一点,“偷懒一点”会不会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很糟糕?你看他的生活,整修房子,为解决额外开支开垦土地,除此之外,也就是看书、访友、亲近自然,不愿意被任何事,任何思想缠累,你不同意他,他还会说出一大堆有理有据的理由来堵住你的口。他像个固执的老头,走在瓦尔登湖旁边,负气一般的告诉所有人,你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多么无知,只是花了一个人生命中最宝贵的一部分来赚钱,为了在最不宝贵的一部分时间里享受一些可疑的自由。这些观念和想法对当今的人来说,就像一碗美味无比的“鸡汤”,掳走了所有人的心。可是生活方式本身并不是卢梭的“瓦尔登湖”,索罗是要我们有内心的”瓦尔登湖”。你可以努力地赚钱,但是心里必须是坦然的,就像索罗的打扮房屋,种植农作物,只是一种责任和必须,让生活更好,或者带给人内心的一种美好,并不是为了钱本身。你可以行善,但必须先确认自己是一个完全的“好人”。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生活,但是我们的内心要回归“瓦尔登湖”的平静、纯洁、无牵无挂。

二、社会的“瓦尔登湖”

索罗写作的那个时代,其实已经注定了《瓦尔登湖》的长久不衰。农耕社会的淳朴已经逝去,人人都在“急吼吼”的干活,因为身边也许有很多人趁着经济的大潮,过上了他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情,可是100多年过去了,这种恐怖丝毫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严重。到现在为止,我们还在说着金钱可以买来好床,但是买不来精致的睡眠的名言,可是你不会发觉人们已经开始用有价的金钱来衡量一切东西。社会就是《瓦尔登湖》中被那条被起了怪名字的湖,它已经被有钱人保养,而我们都希望有主宰的能力。在冬季的“瓦尔登湖”,有着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画面。猎人和狐狸展开了拉锯战,甚至狐狸还会不时地调戏一下身后的猎犬,然后借着瓦尔登湖隐藏起来,而“我”和闯进领

地的各种小动物也会有一场场不小的“酣战”。可是,战争中没有血腥,没有地位的悬殊,一切看起来再美好不过了。我想这也许是没有骄傲的结果。社会当中各种“仇富”“仇官”心理,无非都是骄傲带来的。你看,我比你有钱,我的社会地位比你高,你就一定要把我说的话当成神的话,也可以用各种方法践踏你的自尊,而社会也恰巧认可这种骄傲,所以不追求的人才会被认为是笨蛋和无知。卢梭在瓦尔登湖里做了一件看似有点意思,其实很无聊的事,那就是测量湖的深度,而且还用了挺多的文字。他说:即使最深的湖,跟他们的水域相比,也没有大多数人所想象的那么深,而且,要是把湖水排干,再来看一看,也不会成为深不可测的谷底。它们不想群山之间的杯状物;而瓦尔登湖从它的面积来说,确实深的出奇,但从湖中心的垂直剖面来看,也不过像一只浅盘子那么深。然后我又想到,很多时候别人的骄傲是我们自己惯的,我们总是在臆想那些有钱、有地位的人一定有着非人之处,也就心生敬佩,给了他们骄傲的可能。不妨我们慢慢接触,说不定你也会发现他不过像一只”浅盘子”那么深。

三、上帝的“瓦尔登湖”

说着说着,我们仿佛已经忘了这个大自然是谁的?没错,这是上帝的美好创造物。卢梭在书的开始就信誓旦旦地说要为人类试验出最好的生活心理。其实,读着读着,我就想到了始祖生活的伊甸园。虽然在《圣经》的描述里,那时很多的生活细节还是得靠想象。可我觉得,索罗在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了伊甸园的生活心理是最好的。你看,所有的东西都是上帝所有的,他才是主人,你是不是就不会随意破坏?你想,每个人都把所有的美好归给神,每日赞美神,那是不是就不会有骄傲,不会有骄傲是不是就不会有纷争?那么没有了这些,生活是不是就变得很单纯?因为罪恶,我们无法回归,可是我们是不是得有这有的追求呢? 这真是一本挺好的书,有美妙的风景可以欣赏,有很多现实的问题可以思考,卢梭的语言也是这般的语重心长。虽然字数多到看起来有点费劲,而且文中的“子曰”引用高超到让大部分中国人汗颜,有时间还是可以再看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