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留守儿童现状研究开题报告

关于留守儿童现状研究——以桂林市为例 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基于共生理论的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发展研究”是基于共生理论研究成果、针对农村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的。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不断加速的今天,劳动力流动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数量进一步扩大,伴随而来的“留守儿童”数量必将进一步扩大,“留守儿童”现象将会也必然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据有关统计数字表明:城镇学校“留守儿童”约占学校总人数 30%,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约占学校总人数的 40%。而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仅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就近 2000万人,而且还有增长趋势。“留守儿童”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行为习惯,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和缺位,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偏离正常轨道:一些儿童内心产生严重自卑感,性格孤僻,行为懒散,我行我素;一些儿童因心灵空虚而盲目寻找其他精神支柱,迷上电子游戏、赌博;有的甚至拉帮结派,打架斗殴,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由此可见,“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一个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视和关注的现实问题。关注留守儿童是学校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需要。留守儿童身上明显存在的监护权缺失、安全无保障、情感缺乏、性格缺损、道德教育出现真空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学校全面育人目标的达成。关注留守儿童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教育部周济部长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曾指出: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和留守子女教育问题依然严峻......从负面看,父母外出务工使家庭教育缺位,对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生理、心理的健康成长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它最终会演变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种现象会影响农村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发展,进而影响我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共生理论是一种有助于促进留守儿童发展的理论。“共生”一词的概念源于生物学,指不同种属的生物一起生活。在我国古老的中医学说中,也早就提出了“五行学说”、“相生相克”的“共生理论”。共生理论和方法在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开始应用于社会领域,主要是医学领域、农业领域和经济领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应用,首先为西方社会学者们所提出。他们认为,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具有高度知识的人与生产工具的综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紧密。因此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已经结成了一个相互依赖的共同 16

体。在此基础上,西方的一些社会学家提出了一种“共生方法”的理论来设计社会生产体系,强调社会生产体系中各种因素的作用与关系。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共生理论”认为到,共生是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共生的本质是协商与合作,协同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互惠共生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共生现象的必然趋势等。依据“共生”理论来看待和分析学校教育中的发展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影响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宏观重大关系问题就是一种“共生关系”。如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教师、家长、学生就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协同进步,共同成长的共生体,三者之间是互惠互利,协同发展的。而作为共生体一部分的留守儿童群体完全有可能依据共生体的有效交往资源得以生存、转化与协调发展。

二、课题概念阐释

留守儿童是指远离双亲或单亲,多数依靠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的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指随着大量农村成年男女向城镇转移就业,而多数人没有携带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许多农村儿童远离双亲或单亲,成为农村家庭的留守儿童,多数依靠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

共生理论。“共生”一词的概念源于生物学,指的是不同种群按某种物质联系生活在一起,他们之间进行物质交换、能量传递,从而能够合作共生。共生现象不仅存在于生物界,而且广泛存在于社会与经济领域之中。“共生理论”认为:共生是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共生的本质是协商与合作,协同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互惠共生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共生现象的必然趋势等等。该理论强调种群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运用共生现象普遍性的观点来看待人类社会中诸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的关系,就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这些关系存在的客观性,从而按照共生原理不断推进其向优化转变,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共生理论的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发展研究,就是学校基于对共生理论的理解与运用,通过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等现状的分析,研究探索出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等方面加以引导、梳理、教育策略,促使“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积极融入学校主流环境,获得健康快乐成长的研究。

三、研究现状及研究价值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以共生理论观照和分析、解决学校教育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尚属新生领域。有 17

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已开始并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成果,但这些研究基本侧重于一般理论研究方面,而针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智力的教育和实践研究是不够的。已有的研究往往注重现状的分析,但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智力的教育还没有较完善的方案出台,开题报告《留守儿童开题报告》。已有的研究往往注重针对性矫治留守儿童问题,但从系统层面解决这一问题还鲜有涉及。本课题拟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借鉴共生理论,针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智力的教育作进一步的理论梳理和实践探索,以探索适合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二)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

共生理论下的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的过程就是构建更加和谐的育人环境、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1、开拓共生理论在教育领域的新进展。

2、构建更加和谐的育人环境。

3、进一步探索出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教育方法及发展方案。

4、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适应当前农村现状的要求,对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新农村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基于共生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在学校,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等方面加以引导、梳理、教育,促使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实现教育目标,构建和谐校园。在家里,使家庭更加和睦、幸福,促进农村家庭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家庭。在社会,对促进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学校基于对共生理论的理解与运用,通过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等方面加以引导、梳理、教育,促使“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并探索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教育方法及发展方案。

(二)研究的内容:

18

1、共生理论下的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研究。

2、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现状。

3、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教育。

4、探索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教育方法及发展方案。

(三)研究重点:

适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教育方法及发展方案。

五、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研究力图以“研究——尝试——反思——生长”为研究模式,力图在研究中尝试,在尝试中反思,在反思中生长。

1.文献资料的搜集与学习。广泛搜集、学习,把握国内外教育教学关于共生理论、留守儿童研究的先进理论与成功经验。

2.现状调查与分析。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对当前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分析。

3.探究试验的实践研究。在切实把握应然与实然状态的基础上,提出试验方案,开展如问题留守儿童个案研究、留守儿童情感补偿的实践研究、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实践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学业困难矫治研究等。

4.经验总结法。总结经验教训,建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发展模式。 19

 

第二篇:岷县北路片区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及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岷县北路片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及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村学校在校人数最多的群体,这在大量劳务输出的地方尤其明显,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人员、半农半工及半农半商人数逐渐增多,农村留守儿童及非完全留守儿童的人数也逐渐上升,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程度则将直接影响我们国家的未来,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了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

目前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的研究从未间断,各单位与组织纷纷展开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调查研究,特别是妇联在这方面做了有力的探索。但是,如何更好的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却仍然值得人们思考。

鉴于此,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仍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国内的研究现状

留守儿童从数量上来说农村居上,特别是落后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为当前教育的热点话题。各大学院校、教育科研机构以及妇联都对留守儿童做过调查,不同程度探讨了关注留守儿童的重要性,也提出过相应的理想措施,比如建立心理咨询室、爱心教育、加强家校联系、教育公平等,但似乎收效甚微。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1、意义

通过对岷县北路片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与研究,了解制约留守儿童教育的真正原因,为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提供第一手资料,为优化人力资源,保障资源的有效利用,普遍提高个人、集体的工作效率,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探索出适合于解决以岷县北路片留守儿童为代表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策略,并以此为切入点,推而广之,以解决更多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促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确保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使农村留守儿童能健康成长。

2、价值

(1)拟创新点

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纳入到对农村留守儿童调查的全过程中。全面了解不同时期留守儿童的思想意识、学习行为等方面的变化,为探究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形成策略提供支撑。

(2)理论意义

传统的调查研究只是注重理论方面的探讨,很大程度上偏重于一事、一人,缺乏共性与个体的正确认识,本次的调查研究将立足农村实际,以岷县北路片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也包括农村高中的学生),首先在调查方面取得突破,从而为正确认识与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提供第一手资料。本课题的研究将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解决提供一个参照,为家长、学校、各级政府更好地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发挥重要的作用。

(3)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了解农村留守儿童普遍暴露出的的教育问题,从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2、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并总结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策略。

3、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实际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岷县北路留守儿童人数比例调查。

2、岷县北路留守儿童分布调查。

3、岷县北路留守儿童留守原因家长问卷调查。

4、岷县北路留守儿童留守原因学生问卷调查。

5、当地经济发展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

6、岷县北路留守儿童常见问题调查及分析。

7、岷县北路留守儿童教育缺陷对职教、高教及其它中等专业教育的连带影响。

8、岷县北路留守儿童人力资源的长远有效利用策略研究。

9、地方政府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提供的政策保障。

10、岷县北路留守儿童教育策略的推广使用。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完成制约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探索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策略,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三)预期成果形式

1、研究报告

撰写《岷县北路片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2、论文与专著

发表《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策略研究》的论文,出版专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1、实地调查法,文献查阅法,专家访谈法。

2、20xx年5月——20xx年12月 问卷调查 、资料收集

20xx年12月——20xx年7月 数据整理分析

20xx年7月——20xx年12月 教育问题分析

20xx年12月——20xx年5月

20xx年5月——20xx年12月

20xx年12月——20xx年3月

20xx年3月——20xx年5月 撰写研究报告 撰写研究论文 整理研究策略 研究汇报

(二)技术路线

实地调研与文献参考相结合,专家访谈与政策法规相结合,探讨留守儿童教育的实质性问题,并最大限度尝试去解决。

(三)研究思路

紧密结合岷县北路片区的实际,从不同的阶段(年龄)、不同的地方(村庄)、不同时期(经济发展)、不同学校(规模及种类)等方面出发,在实际调查与专家访谈中,了解岷县北路片区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从而探索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策略,以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促进留守儿童教育质量的提高。

(四)资金预算

1.资料费 600元

2.车船费 1400元

3.其他 500元

合计:2500元

四、课题研究价值

(一)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

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二)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了解农村留守儿童普遍暴露出的的教育问题,从而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提供第一手资料。

2、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并总结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策略。

3、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实际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四)研究假设

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必将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为培养新型人才储备力量,避免人力资源浪费,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五、研究基础

(一)研究条件

岷县第三中学是北路片历史悠久的一所农村完全高中,近年来学校教研室一直致力于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与教育教学研究,特别是作为北路片学生最集中的学校,岷县第三中学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参考文献

1、《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张运峰,中小学电教,2011.5

2、《爱的缺失与补偿》周兴国、林芳,教育科学研究,2011.1

3、《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李振刚、杨继仁,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1.1

4、《农村留守儿童调查》,雷伊安,四川党建,20xx年

5、《新生代农民工留守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探究》,叶松,经济研究导刊,20xx年第一期

6、《天水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王刚平著,卫生职业教育,20xx年

7、《让“留守的花朵”在阳光下绽放》,刘兵、王福成,教育周刊,20xx年

8、《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意志品质的培养》王文娟,教师教育

六、研究组织机构

本课题的研究人员由一线教师组成,以学校教研室为核心,主要以中寨、维新、西江、小寨等地区的部分中小学学生为研究对象,辐射其他地区的中小学。

总课题组指导老师:蒋启德(中学副高级教师,岷县第三中学)

陈阳春(中学副高级教师,岷县第三中学)

课题组组长:米永丰(岷县第三中学教务主任)

课题组成员:赵盛东(岷县第三中学一级教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