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考察报告

艺术考察报告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班 级:

学 生:

考察地点:北京

带队教师:

考察时间:20xx年9月9日—20xx年9月17日

中国古建筑屋顶考察报告

在中国古代的建筑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屋顶,他与世界上其他建筑体系向外凸出的屋顶不同,他的屋顶是向内凹曲的。这一显著特征是由中国的古建筑文化所决定的。这次我们来到北京故宫这个汇集了中国几千年文化的古代建筑群,我特意关注了故宫中建筑的屋顶。 中国古代建筑中屋顶的等级由高到低依次是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攒尖顶。如此严格的等级制度,让人一眼就可从房屋的屋顶看出在当时社会的社会地位。

重檐庑殿顶:这种顶式是清代所有殿顶中最高等级。主要用于重要的佛殿、皇宫的主殿,象征尊贵。这种殿顶构成的殿宇平面呈矩形,面宽大于进深,前后两坡相交处是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分别交于正脊的一端。重檐庑殿顶,是在庑殿顶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条短垂脊,共九脊。在故宫中,只有太和殿(图1)采用此种殿顶。太和殿也是中国最大的重檐庑殿顶的宫殿。皇帝的登基大礼、大婚、元旦庆贺等大典,都在这里举行。远远观看太和殿,给人以宏伟壮丽,严肃不可侵犯的感觉。正是这种无形的精神压力,奠定了封建制度下皇权在上的思想基础。

艺术考察报告

1

重檐歇山顶:常见于宫殿、园林、坛庙式建筑。歇山建筑屋面峻拔陡峭,四角轻盈翘起,玲珑精巧,气势非凡,它既有庑殿建筑雄浑的气势,又有攒尖建筑俏丽的风格。歇山顶亦叫九脊殿。除正脊、垂脊外,还有四条戗脊。正脊的前后两坡是整坡,左右两坡是半坡。重檐歇山顶的第二檐与庑殿顶的第二檐基本相同。整座建筑物造型富丽堂皇。在等级上仅次于重檐庑殿顶。在故宫的建筑中,天安门、太和门、保和殿(图2)等均为此种形式。保和殿是

外朝三大殿的末殿,虽不及太和殿的宏伟,但也是一座很气派的待客殿堂,作用和我们现在的客厅是差不多,都是用以接待客人(外国使臣、少数民族首领)的,但他有一个特殊的作用,那就是科举的最后的殿试是在这里举行的。

艺术考察报告

2

单檐庑殿顶:其外形即重檐庑殿顶的上半部,是标准的五脊殿,四阿顶。故宫中配庑的主殿,如体仁阁、弘义阁(图3)等均是。弘义阁原为内务府银库,是收存金银珠宝的地方,和现在的仓库作用差不多。

艺术考察报告

3

单檐歇山顶:其外形一如重檐歇山顶的上半部。配殿的大部分是这种顶式,如故宫中的

东、西六宫的殿宇等。东六宫指景仁宫、钟粹宫、承乾宫、景阳宫(图4)、永和宫、延禧宫,西六宫指储秀宫、翊坤宫、长春宫、永寿宫、启祥宫、咸福宫。景阳宫在明代是嫔妃所住的地方,清康熙改为收贮图书之所,现在常年展示故宫收藏的珐琅器。那些器物制作精美,工艺精湛,让人无不叹息古人技艺之高超。

艺术考察报告

4

悬山顶:即悬山式屋顶(图5),宋朝时称“不厦两头造”,清朝称“悬山”、“挑山”,又名“出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也传到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日语称切妻造(きりづまづくり)。在古代,悬山顶等级上低于庑殿顶和歇山顶,仅高于硬山顶,只用于民间建筑,如民居、神橱、神库。在故宫中也有许多的房屋是这种屋顶,我估计应该是宫女和太监居住的地方,这些房屋不仅开间比较小,而且在窗户、房檐等地方的装饰也不是像正殿那样丰富。

艺术考察报告

5

硬山顶:即硬山式屋顶(图6),是中国传统建筑双坡屋顶形式之一。房屋的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出屋面. 屋面以中间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面坡,左右两面山墙或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高出的山墙称风火山墙,其主要作用是防止火灾发生时,火势顺房蔓延。然而从外形看也颇具风格。常用于我国民间居住建筑中。硬山顶建筑等级较低,低于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根据清朝规定,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悬山顶或硬山顶。而宫墙中两庑殿的旁房也多有硬山顶。

艺术考察报告

6

卷棚顶(图7):中国古建筑屋顶形式之一。为双坡屋顶,两坡相交处不作大脊,由瓦垄直接卷过屋面成弧形的曲面卷棚顶整体外貌与硬山、悬山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没有明显的正脊,屋面前坡与脊部呈弧形滚向后坡,颇具一种曲线所独有的阴柔之美。卷棚顶形式活泼美观,一般用于园林的亭台、廊榭及小型建筑上。在东西六宫中比较常见这种屋顶。

艺术考察报告

7

攒尖顶(图8):即攒尖式屋顶,宋朝时称“撮尖”、“斗尖”,清朝时称“攒尖”,是中国、日本、朝鲜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日语称宝形造。其特点是屋顶为锥形,没有正脊,顶部集中于一点,即宝顶,该顶常用于亭、榭、阁和塔等建筑。在日本则常用于茶室。在御花园中,有象征四季的亭子,分别象征春夏秋冬四季。这些亭子精美绚丽,亭下有碧水游鱼,还有几朵莲花遥相呼应,成为御花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艺术考察报告

8

观察完整个故宫的建筑,不得不惊叹古代工匠的技艺之精湛,布局之巧妙,也无法想象当时是在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的基础上,才修建出如此宏伟壮观的紫禁城。但我相信故宫代表的灿烂辉煌的中华历史文明,将永远竖立在世界文明史的百花园当中,永远不会消亡、永远不会褪色。

 

第二篇:艺术调研报告

福建土楼调研及对现代民居的启发

                                      姓名:毛洋

                                          班级:景观二班

 学号:1201800103

(一)土楼简介

福建土楼,又名福建客家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漳州南靖、华安,龙岩市永定等地。土楼以土、木、石、竹为主要建筑材料,利用将未经烧焙的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而成,用夹墙板夯筑而成的两层以上的房屋。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世遗土楼中最古老和最年轻的圆楼均在永定初溪土楼群,直径66米的集庆楼已届600“高龄”,直径31米的善庆楼则仅有30年历史。福建土楼的形成与历史上中原汉人几次著名大迁徙相关。西晋永嘉年间即公元4世纪,北方战祸频频,天灾肆虐,当地民众大举南迁,拉开了千百年来中原汉人不断举族迁徙入闽的序幕。

土楼是中原汉民即客家先民沿黄河、长江、汀江等流域历经多次辗转迁徙后,将远古的生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并推向极致的特殊产物,福建土楼以分布广、保存完好而著称。分布范围以福建西南地区尤为集中,总数达30000多座,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福建土楼是客家文化的象征,福建土楼故又称“客家土楼”。20##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以永定客家土楼为主体的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年8月30日,福建土楼(永定·南靖)景区荣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二)建筑特色

闽西南山区,地势险峻,人烟稀少,一度野兽出没,盗匪四起。聚族而居既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要求,更是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使然。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三)主要景点介绍

1.集庆楼

      集庆楼坐落在初溪村北面溪边,海拔500多米,高出溪面约30米,地势险要。集庆楼为圆形土楼,两环,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坐南朝北,占地2826平方米。该楼中轴线自北而南依次为门坪、楼门、门厅、天井、内环及内外环通道、天井、祖堂、后院。该楼高4层,底层53开间,二层以上每层56开间。底层为厨房,底层、二层不开窗,三层为粮仓,三层以上为卧室。集庆楼结构十分独特,楼里底层内通廊式,全楼用72个楼梯分割成72个单元,木结构均靠榫头衔接,不用一枚铁钉,被称为“楼梯最多、最奇特的土楼”。该楼为央视大戏《下南洋》等电视剧主要拍摄点。

2.田螺坑土楼群

     田螺坑土楼群位于南靖县书洋镇上坂寮村的一条狭长小山沟里,在高耸入云的半山腰处,由5幢土楼组成田螺坑土楼群。前低后高,从前厅到后厅堂层层而上,步步高升,高3层,每层22开间,共66间,占地1050平方米。田螺坑东、西、北面环山,南面为大片的梯田,5座土楼依“金、木、水、火、土”进行布局,一个方形土楼属土居中,4座圆形楼环绕其上下左右。

3.初溪土楼群

初溪土楼群位于永定县下洋镇初溪村,由五座圆楼和数十座方楼组成。其中的集庆楼建于明永乐17年(1419年),距今已有580多年的历史,是客家土楼中年代最久远的土圆楼之一,其结构十分独特,楼里有72部楼梯,一户一梯。

4.福裕楼

位于湖坑镇洪坑村, 前低后高,外形九脊歇山顶,屋脊飞檐有5个层叠,如五凤腾飞,壮观气派,造型独特,故称为五凤楼。坐西朝东,占地约4000平方米,三堂四落式。全楼共有166个房间、22个厅堂、28道楼梯、6个天井、2个侧门、2口水井、6个浴室。

5.高北土楼群

高北土楼群背靠海拔近800余米的金山,承启楼坐落在高北土楼群的核心位置,东为世泽楼、五云楼,西邻侨福楼。均保存完好。高北土楼群位于永定县东南面的高头乡高北村。

6.虎豹别墅

坐落在下洋镇中川村,坐南朝北。别墅占地面积约2700平方米,其中门外大坪约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50平方米。楼的前堂用青砖砌墙,中间部分横向两边为3层方形土楼,高12.5米;顶层是重檐阁楼,歇山瓦顶,但重檐向前伸出,顶住它的是两根花岗石打造的大方柱。前堂两端,各镶着一座占地二三十平方米的小小“圆楼”,也是3层,顶层也是阁楼,不过戴着的是个八角重檐亭子的顶。穿过门厅,迎面是250平方米的大天井。天井后边,矗立着后堂正楼。生土夯墙,包括阁楼共4层,比前堂略高,也是歇山瓦顶重檐,一字并排7间,正中一间是厅堂。堂前竖着两根高大石柱。天井两旁建起两层高的厢房,把前后堂连接起来。承接后堂的两端,各留3米多宽的梯巷,然后一连3个房间。二楼各间后面都附设3米多宽的阳台,屋顶则是个大阳台。前堂、后堂、厢房,围绕天井都有走廊,廊宽3.2米。

(四)对现代民居的启发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福建土楼在中国乃至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很高的声誉,福建客家土楼之所以历经几百年屹立不倒,并引起世界瞩目的关注,其建筑材料的多样性、建筑材料的合理搭配,建筑材料的取长补短以及可循环利用是起着至关重要的因素。提到福建土楼,大多数人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生土建筑,而福建土楼的建筑材料是多种多样的,并不仅限于生土,木材、石材、砖、瓦甚至红糖糯米都是不可或缺的材料,客家人对当地各种建筑材料的灵活运用充分体现出了客家人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创造安全的生活环境,而迸发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创造出了现代建筑也无法比拟的绿色生态建筑。

1.土楼基础材料的应用。

    根据当地的土质情况,基础的开挖深度大概在0.6米到2米之间,从基底到室外地坪,均用大块卵石来砌筑,卵石的大面朝下,并用小块卵石来填塞缝隙。从室外地坪开始的墙脚,有三种类型:在基础台面上直接夯筑墙体,这是比较早期的土楼;第二种是在夯筑土墙外砌一层小块卵石的墙脚,用来保护墙体;第三种,根据经验发现,前两种墙脚的防水能力都比较差,禁不起地表水的长期浸泡,墙脚逐渐演变为石砌墙脚,用大块卵石干砌墙脚,砌筑时卵石大头朝内,小头朝外,内外两层的卵石卡住,从而保证墙脚的坚固和稳定性,避免外敌从外通过石缝撬开墙体,又避免地下水和地表水通过毛细血管作用沿着墙脚向土墙上渗透。客家人采用直径粗大的百年老松作基础材料,木质赤色、油脂饱满、直径粗大的松木一横一竖交叉摆放三层,形成木筏式的墙基,在木筏墙基上再砌石墙脚,这样大大加宽了基底面积,在减轻自重的同时又加强了基础的整体性,因此能承受巨大的重荷并保持土楼均匀地沉降,已建百年的福建省永定县湖坑镇南中村的树德楼现在还能在水下摸到粗松木垫的墙基。 

2.土楼墙体材料的应用。

根据墙体位置的不同,墙体的材料也有所变化,外墙既是承重墙又是维护墙,对其强度、刚度、整体性和稳定性都有严格的要求,土楼外墙基本都是三合土的版筑墙,墙体自下而上,由厚到薄,符合力学原理;内分隔墙不管是从受力性能还是维护性能相对外墙来讲,要求都大大降低,因此大部分内分隔墙为土块墙或砖墙,土块一般为没有经过烧制的土砖,相对于版筑墙体的工艺要求非常严格和耗时很长,土块墙或砖墙既满足了分隔空间的作用,又加快了施工速度,缩短了施工工期;土楼内部的外墙有的是采用金包银的砌式,内部采用泥砖,外部青砖,这样能提高其外墙的密实性和防水性,同时会缩短工期。科研人员通过对中国古城墙的材料分析研究发现,大约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我国的劳动人民,就已经发明了糯米石灰浆,将糯米汤与标准砂浆混合,制成了世界上第一种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混合制成的复合砂浆,这种复合砂浆的无机成分是碳酸钙,有机成分是支链淀粉,支链淀粉来自于加至砂浆中的糯米汤,砂浆中的支链淀粉起到了抑制剂的作用,一方面控制硫酸钙晶体的增长,另一方面生成紧密的微观结构,大大增强了砂浆强度,其性能超出一般砂浆,强度更大于纯石灰砂浆,异常坚固,且更具耐水性,并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强度越来越高,有些古建筑物非常坚固,甚至现代推土机都难以推倒,还能承受强度很大的地震就是这种复合砂浆所赐。

3.土楼楼屋面中木材的应用。

    中国古建筑的民族特色就是木质结构,福建土楼虽被世人称其为生土建筑,但从建筑结构的严格意义上讲,应该称其为土木混合结构,因为土楼的内部支撑结构主要是由木柱、木梁、木楼板组成的,福建当地盛产的杉木和竹子就是制作这些承重构件的主要材料。土楼的楼面是把木板搁置在木龙骨上的水平承重构件,木楼板和木龙骨之间的连接使用竹钉来固定的。竹子本为易虫蛀、腐朽的材料,但是制造土楼用竹用的是硬皮老竹头,于深秋砍伐,这个时节的竹子中的糖分最低,竹子不易腐烂,粗加工成钉后,放在铁中加净生黄土及少许食盐炒至老干变黄,这样就把竹子中寄生的各种各样的微生物清除掉,经过如此处理的竹钉异常坚硬,而且几乎不朽,比铁钉更耐久。木楼板上再铺一层薄型青砖,青砖既可防潮、隔音,又可以防火,另外,青砖还起到防止火势向上层蔓延的能力,发生火灾后,青砖底下的杉木被烧毁了,青砖会大片地向下压,起到灭火并防止火灾向上层蔓延。 

     总之,合理的就地取材,合理的利用材料本身的优点,并尽可能的弥补改善材料的缺点,以尽可能低的费用建造出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是客家人对中国建筑和世界建筑的卓越贡献,是对当今迷茫的建筑业的可持续的发展一个可以借鉴的成功典范,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古老的建筑将愈久弥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