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石山考察报告

宝石山考察报告

宝石山考察报告

——XXX 3120100982

宝石山的突冗怪石,千姿百态,威武险峻,百看不厌。它的形成,与走向NE60°至NE70°、NW300°至NW320°两组相互交叉的节理和火山碎屑岩本身密切有关。宝石山由块状熔结凝灰岩组成,岩石结构致密,岩性坚硬,抗蚀力强。这类岩石在节理密

集处被切割成大小

不等的菱体。风化

作用沿着菱体周围

的节理面进行纵深

剥蚀,使其岩块蚀

去棱角,层层剥落(球状风化),年复一年,岩块渐趋浑圆状外形,最终把菱体雕塑成光圆突兀的怪石撂在原位。宝石山上的石峡和悬崖,多北东或北西方向展布,倾角70°至80°,甚至直立,分别与相同走向的节理产状完全吻合。关于成因,与兀石塑造的道理雷同。但是一般在一组节理相对发育地段,且节理延伸较长的情况下,可形成石峡或悬崖。其发育过程,系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循节理面进行纵深剥蚀及侵蚀,使之节理面渐趋扩大,岩石碎片不断被带走、淘空。风化作用的最终结呆,便形成笔立的石峡,如正川洞之西的石峡最宏伟状观。至于宝石山上的险峰、悬崖的成因机制,与石峡形成

过程同理。

宝石山构造:山体属火成岩中的流纹岩和凝灰岩, 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含氧化铁,呈赭红色。我们在山上发现许多红色的石子,有的散落在路边,有的突出在岩石表面,俗称“宝石”,“宝石山”的名称就是由此而来的。老师介绍,这种“宝石”叫碧玉,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因含氧化铁而呈红色。(见图1)这种岩石是1.5亿年前强烈的火山爆发活动造成的,因此称火山岩。整个葛岭地区都是由这种火山岩构成的。火山岩中的碧玉,就是一种岩浆碎屑。

图1

栖霞岭介于挂牌山和葛岭山之间,这里发育有蝙蝠洞、华严洞、紫云洞、栖霞洞及泉水出露(白沙泉),这些洞泉的发育都在一条直线上,若与其北东的卧云洞相连,则其走

宝石山考察报告

向为北东。沿线不仅发育有洞泉,而且还明显地可见断层擦

痕,断层角砾岩、断层糜棱岩,因此这洞穴泉水的发育与断层有直接关系。此断层即为栖霞岭断层。近栖霞岭最高处,紫云洞牌坊前,此处可找到侏罗系火山岩系第二亚段和第三亚段的分界面,两亚段之间可明显地见到一层紫红色的沉凝灰岩,这是在火山喷发间隙时期形成的。

1、白沙泉:断层和裂隙(节理)统称为断裂构造,裂隙的地方往往形成泉水,泉水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水出来时冒泡则是上升泉(承压泉),水涧是微上升泉。裂隙形成的地方泉水开采量很大。岩缝的水开采量小。如白沙泉(见图2),水较清、池底可见,无味无气泡。

图2

2、蝙蝠洞:蝙蝠洞其实是一条长长的裂缝,恰好位于栖霞岭断层带上,沿断层岩石强烈片理化,并且附长有青苔。

宝石山考察报告

图3

3、紫云洞:紫云洞位于栖霞岭半山,葛岭之背麓,洞颜色显紫色,阳光照射下宛如紫云,故称紫云洞。紫云洞不是溶洞,而是火山岩形成的。其成因是因为熔岩流溢出地面,在流动过程中,表层凝固,下伏液态熔岩仍处于潜流状态,并逐渐聚集于一些壳下通道,形成熔岩暗流,当暗道中的熔岩流走之后,即成为空洞,就形成了紫云洞。洞穴主体长约80m,洞型平直简单,岩石棱角锐利,洞顶平整如板且向东南倾斜,倾角35°—40°,主要是循火山碎屑岩层面发育的,受沉积岩夹层控制。古老的火山作用使得栖霞岭一带布满火山碎屑,火山碎屑夹1至2层凝灰质砂、泥岩或沉凝灰岩,单层5—10m,经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循环对松软的沉积岩夹层进行剥蚀、侵蚀和浸泡软化,其碎屑物质被水流搬运带走而淘空,逐渐刻凿出倾斜状深槽。(见图4)

宝石山考察报告

图4

深槽顶板为坚硬的火山碎屑岩,并发育有NEE、NNW、NW向X节理(图3),大大降低了顶板的稳定性,在重力作用下,巨石崩落,岩洞初具雏形,由浅入深由小到大向纵深方向发育与扩展。然而,岩洞并非无止境的发展下去,随着深度的增加,X节理趋于减少或呈闭合状,风化作用、流水侵蚀和水的循环交替随之变弱,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紫云洞。

宝石山考察报告

宝石山考察报告

图5

图为断层

图6

4、初阳台:在初阳台西侧路边,我们俯视了西湖及远山全貌,老师跟我们探讨了西湖成因,最终确定其成因是“泻湖”说,然后带领我们观察了宝石山的风化地貌。由于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表面的热量向外传递非常缓慢,所以岩石白天受太阳光照射表面温度升高,体积膨胀要比内部大,而晚上恰好相反。日照和气温的昼夜变化,造成了岩石表里胀缩不一的现象,久而久之,岩石表层和内部的联接力便不断削弱,进而在岩石上产生风化裂隙,裂隙越来越大,表层终于脱落。这个过程,地理上成为风化作用。宝石山巨大的圆石头就是这样形成的。此外由于某些地方的岩石结构致密,

宝石山考察报告

岩性比较均一,因而风化作用只能循部分较稀的节理裂隙深

入。当节理延伸较长时,便可形成石峡,底部裂隙剥蚀较快,逐渐扩大,下面脱空,上部岩块就“悬”起来了,宝石山的奇石险峰景象便是风化作用造成的。

结语:通过这次实地考察,我增长了见识,从科学的角度对我们生活中观察到的地质现象进行了分析,对我们脚下的这个星球,也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有了更科学的了解。

 

第二篇:登宝石山

登宝石山

放寒假了,我们假日小队组织去登宝石山,我们在车上欢声笑语。

过了一会儿我听见刘楚云叫道:“到了,宝石山到了!”接着,我们来到了山脚下,两旁笔直的树木扑入眼帘,一路上游人如织,惬意的心情写在大家的脸上。好长时间没有进行这样的户外活动了,我们都显得格外的开心。

开始的路较为平坦,慢慢地山势就陡峭起来。没多久我就有些气喘了,发酸的腿有些不听使唤。

抬头望望前面,山路消逝在山的拐角处,它尽头在哪里呢?我开始有了打退堂鼓

的想法。妈妈好像看透了我的心思说:“你还记得《爬天都峰》里的“一老一小”吗?”妈妈用鼓励的眼神看着我。我顿时明白了妈妈的意思,于是就暗下决心:不管有多累,我也一定要坚持到底。稍稍休息片刻,我们便又继续我的旅程。放眼望去,漫山而来的是郁葱的世界。四周树木参天、茂林修竹、山花娇艳、野草葱茏。山风时来时去,不时地打发些树叶子“沙沙”地喊几嗓子,像是在为我们加油。那绿油油的竹林仿佛让我们来到了仙境,这里的一切都很安静,走在这石板路上的时候,不会想到城市中的纷繁复杂。

玩耍嬉闹和大声喧哗在这里都是被自然地禁止了,不是不敢,而是不愿意去破坏这份宁静!冬日的阳光从树叶的缝隙里直射下来,在地面团成一个个小圆点。太阳公公真是一位了不起的油画大师呀,它把树叶子的棱角和线条都模糊掉,落在地上是那样的柔,那样

的静。

忍不住想摸一下,它们却爬上了我的手背,又与手的影子模糊在了一起。路边的小草要调皮些,它们不时地伸出小手来扯我的鞋带,像是在提醒我别忘了它们的存在。再前行不远,我们迎来了此行中最难走的路段——宝石流霞。趴在一线天上面的大石头上向保淑塔方向望去,前方的山背上更大的石头一块挨着一块。它们有的并肩而立,有

登宝石山

的牵手相依,层层叠叠,绵延数百米,像一团团厚厚

的云在滚动流淌,宝石山大概就是因此而得名的吧,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真是令人称奇。

从那些大石头上攀爬下来时,太阳公公已经悄然挂在了正中央,在家长们的催促下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宝石山。

再见了,宝石山谁都

想多看你一眼,谁也不愿离开你。我从车窗里伸出手向宝石山告别:再见了宝石山,我永远也不会忘记

四(1)缪立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