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学生安全感调查报告

上海市中学生安全感调查报告

中学生安全感调查课题组

摘要 调查的目标是全面了解中学生对自身安全性的主观感受。根据感受的倾向性和特征进一步了解、探 究、分析不同安全感受的主、客观原因,寻求增加和提高学生安全感的对策和途径。调查的主要内容是中学生 的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环境的安全状况以及学生的个人安全知识技能。提高中学生安全感需要综合各方面的 力量,特别是要强化学校和社区的安全管理,创建良好的校风和安全的社区环境。中学生抗非安全因素的能力 也需进一步增强。

* * *

由上海教育学院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研究中心和上海市爱心工程基金会联合组成的《上海市中学生安全感 调查课题组》,从19xx年上半年开始,对上海市中学生做了首次安全感调查。调查从一个新的视角发现和揭示 了当前上海市中学生在安全方面的主观感受以及形成这些感受的主要因素。课题组希望通过调查研究,比较全 面而准确地了解当前影响中学生安全感的主要问题,为加强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加强学校良好校风的创建和 学校教学生活秩序的管理,加快消除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中的不安全因素提供客观依据。

一、调查的目标与方法

中学生安全感调查的目标是全面了解中学各年级学生在各种不同层次的学校,不同社区环境的学校,不同 家庭背景状况下对自身安全性的主观感受。根据感受的倾向性和特征进一步了解、探究、分析不同安全感受的 主、客观原因。寻求增加和提高学生安全感的对策和途径。

中学生安全感调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与安全直接有关的背景;2.家庭环境的安全状况;3.社会环境的 安全状况;4.学校环境的安全状况;5.学生个人安全知识和技能。

中学生安全感调查是基于以下研究假设展开的:每个成长中的中学生在主观上都有一种安全需求,都渴望 生活在一个有充分安全保障的生活环境中,而中学生的生活环境主要是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主要 是社会环境)。这三种环境在客观上决定着中学生的安全感受。但是,感受是一种主观方面的心理现象。它一 方面受着客观条件的刺激和制约;另一方面,又受着主观诸多因素的影响。由于各人先天和后天的心理素质不 同,各人对安全需求的程度不同,各人心理反应敏感性不同,各人生活方式和活动空间范围不同,各人安全知 识和技能不同,各人对处理不安全因素的能力不同,客观非安全因素和安全因素对每个特定的学生来说就会出 现各种不同的情况,例如,同样的客观环境对于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安全感受;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同样的环 境也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个人环境会有同样的感受,如此等等。这无疑反映出安全感受是一种 主客观互动产生的极为复杂多变的心理现象。但是,其社会学的意义不在于了解和探究为什么相同环境会产生 不同的安全感受或不同环境会产生同样的感受之类的偏重于个人心理和微观环境方面的因素,而是在于了解和 探究有多少学生在哪些方面感到安全或不安全,不同年级的学生其不安全的感受主要发生在哪些方面?中学生 安全知识和技能的现状如何?中学生抵御非安全因素的能力如何?因为这些问题从主观上反映和折射出客观的 环境,反映和折射出两个文明建设的基本情况和国情、地情、社情、校情、班情。在这里,作为个体的中学生 对安全或不安全因素的认同内容和承受程度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而作为整体的中学生在安全或不安全方面的 认同倾向、特征、比例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以往关于安全方面的考虑比较重视一些常用指标,诸如犯罪率、交通事故发生率、火灾发生率、学校恶性 事故发生率、家庭虐待和伤害情况等等,这些指标固然重要,它的上升和下降固然会反映出社会安全方面的情 况,但由于种种原因,反映这些指标的变量的升降与个人实际感受并不一定成正比例关系,有时还会出现相反 的情况,而检验这些指标可信

度的方法之一体现在市民(或学生)对安全或不安全的认同及其程度。试想一下 ,当市民对安全普遍感到忧虑的时候,有关部门即使发布犯罪率下降的消息又有什么积极意义呢? 安全感问题虽然是一种主观态度方面的调查,但我们尽可能采用客观性较强的指标和提问方式采集和反映 有关信息。这样,最后统计的结果虽然反映某种主观感受和倾向,但其支撑点是客观的。我们从100多个问题中 挑选了66个效度较高的问题,涉及到五个方面:背景、学校、家庭、社区、个人。为使学生便于回答,又分成 三大类,以混合问卷的方式编排。第一、二类为封闭式问题,其中第一类是是非判断题,学生只要回答“是” 或“不是”;第二类是等级选择题,主要了解学生在这类问题上的是非态度和认同程度;第三类是开放式问题 ,虽然统计比较困难,但这类问题能反映出学生的各种不同的想法,有利于收集和网罗各种封闭式问题难以搜 集到的信息。在第一类和第二类问题中有时会出现类似的提问,或表面上不同实际上相同的题目,这一则是为 了重复了解学生的态度,考察其认真程度和思维的一致性;二则是了解对这类问题的认同程度。我们希望通过 合理设问,增加问卷内涵容量,反映各类现象和本质特征,提高答题有效程度。

中学生安全感调查采用分段随机抽样法。全市共抽52所中学,2781人。由于重点中学、完中、初级中学各 类学校从学校到学生都有着诸多不同的特点,因此,我们原则上每个区、县都抽一所市重点中学、一所完中、 一所初级中学。考虑到空间上的均匀分布,每个区学校与学校之间,每个区与区之间,区与县之间,尽可能在 地域分布上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既兼顾到三类不同的中学,又兼顾到市区、郊区、市中心、边缘地区、近郊 、远郊、大量人口倒出区和人口倒入区等。学校样本确定后,再从每个学校各年级抽一个班级,从每个班抽一 个小组。共计278个小组。

为了保证学生能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下自主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采取了无记名集中填写方式,由调查员 或调查员委托的代表在指定时间和地点请抽出的学生即时填写完成。对填写后的问卷作了5%的审核。对态度轻 率不合要求或填写自相矛盾的问卷作了甄别,并加以剔除。

二、调查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中学生安全感的体验主要反映了社会外部环境、学校内部环境、学生所处家庭环境对学生安全需求的影响 。我们认为,从调查结果看,中学生安全感方面的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首先,应该分析中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学生安全感的影响。包括学校周边环境的安全情况居住地周边的 环境的影响、社会地区治安状况、社会道德风尚、城市交通状况等等对中学生安全感的影响。其次,应当分析 学校内部环境对学生安全感的影响。它包括学校中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学校中违法 和违规事件的影响、校内治安状况、学校风气、校内教师、领导对学生的态度以及管理方式。第三,还应当分 析学生家庭内部状况对学生安全感的影响。它包括分析父母的婚姻状况对学生安全感的影响、家长对子女的态 度、亲情关系、教养方式等方面对学生安全感的影响。最后,还包括分析学生综合的自我感受、安全感体验等 。

1.外部社会环境状况对学生安全感的影响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上海中学生中相当多的学生认为,当前社会上对学生安全感影响较大的因素有社会道 德风尚、社会治安状况、社会交通秩序等方面。例如:当我们问道:“你是否认为社会上大公无私的人太少, 自私的人太多?”统计结果显示有55.48%的中学生选择了肯定的回答。通过对分年级统计结果显示,随着学生 年龄的增长,持肯定回答的人数逐渐增加。(见图一)

(附图 {图})

图一、你是否认为社会上大公无私的人太少,自私的人太多?持肯定回答的人数百分率

图示

以上现象说明,随着中学生生理、心理上的成熟,接触社会面的扩大,使他们看到了在某些领域社会道德 风尚的低落,他们耳闻目睹的一些不良事件对学生心理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而认为社会上不安全,自私的人 多。为了证明以上所显示结果的可靠性,我们可以从相反的提问中得到印证。当我们问及:“你是否认为现在 社会上勇敢的人、见义勇为的人多?”被调查学生中持否定回答的人数占49.4%,通过对各年级回答人数的分析 发现,对这个问题持否定回答的人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见图二)。

(附图 {图})

图二、你是否认为现在社会上勇敢的人,见义勇为的人多?持否定回答人数百分率图示上述结果从正、反 两面证明了,中学生对社会风尚的某种道德评价和由此产生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随着心理成熟程度的提 高而同步增长。年龄越大反映安全系数越低,即高三的同学比低年级同学看到更多的社会阴暗面和人性缺陷。

调查显示,学生所处的社区环境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有40.99%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周围常有不三不四 的人聚在一起。相比较,学生的家庭居住环境要好得多,只有11.08%的学生认为家庭周围有不三不四的人聚在 一起。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许多学校都在商业区附近,人员和环境复杂,各种以赚学生钱为目的的经营层出 不穷,从缺乏卫生条件的小吃、零食经营到各种适应学生的小商品,以及不健康的文化艺术品和游艺娱乐经营 都在学校附近,一些不良学生团体和社会游民、流氓、闲杂人员常在学生放学后对学生进行骚扰,因此,有些 学生只得集队回家,有的则不敢单独回家或不敢自修、补课到晚上。家庭所在的社区环境相对比较好,一个重 要原因是社区治安管理抓得比较好。有些居民和警察署联防抓得比较好的地区,学生的安全感更强一些,而对 学校周围环境,社会有关部门综合整治不力。

值得重视的是上海市的入门偷盗现象比较严重。当我们问及“你所居住的楼里有没有被偷盗过?”有37%的 学生确认被偷盗过。由于偷盗现象相当普遍,产生了一系列消极的后果。有的学生说,为了防止偷盗,安全设 备的添置增加了家庭的开支。为了防卫,有些学生还购置了刀具等器械。低年纸的学生常常为此增添了许多恐 惧感。有时父母不在家时,学生宁可在街上闲逛,或在家门口等,也不敢回家。由于作案有相当部分是外地流 窜人员,使学生们对外地民工普遍产生了不信任感和厌恶感,这种偏见和心态对需要大量民工补充劳动力大军 的开放中的上海来说,是极为有害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问及被偷盗后是否报案,他们总的态度是严重的去报 案,一般的或轻度的不去报案。当问及为什么不去报案时,他们说警方对一般偷盗行为不重视,有时还要批评 报案人防卫不严。即使是较严重的橇窃,破案率也不高。因此,他们对打击偷盗的专项治理极为赞赏,普遍认 为要常抓不懈,严惩不怠,对惯犯从重从快处理。学生们对偷盗自行车表现出特别的愤怒。有的学生两年被偷 5辆自行车,许多学生的自行车都是用自己积蓄的零用钱或压岁钱添置的,挑选的又是自己喜爱的款式。高年级 的学生,特别是男同学,把自行车作为一种爱好来看,自行车被盗使他们极为愤怒,又由于他们走读距离较远 ,不得不再买新车,又增加了家庭开支。车辆被盗,父母又要抱怨,增添了家里的矛盾。学生们一提起偷自行 车,个个义愤填膺,深恶痛绝。 另外,有54.15%的学生反映晚上出门感到不安全。有87.12%的学生认为与陌生人打交道最好小心点。这反 映出人际信任程度较低,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社会交往中的不安全感。 我们用开放式提问方式问学生:“在社会环境方面我最怕发生的事是__。”结果发现,有56.45%的学生 反映在社会环境中最怕发生的事是社会环境、秩序的混乱,以及突发事件的产生。有27.36%的学生反映是个人 安全受到伤害,人身安全没有保障等。

在社会交通安全方面,有21.97%的学生反映上学放学途中担心交通问题,另有17.83%的学生反映上学放学 途中担心治安问题。在社会安全方面与交通有关的另一现象是骑自行

车上学的同学的安全问题。我们调查发现 ,单独骑自行车上学、回家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44.48%。从分年级调查结果看,学生单独骑车上学的人数的百 分比随年级的增高而增加。(见图三)

(附图 {图})

图三、你是否骑自行车上学?持肯定回答的人数百分率图示

从初预班的12.46%到高三年级的65.52%。实际上这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学生安全的因素。目前高中学生绝大 多数都是独生子女,65.52%的百分比数显示的绝对数是相当大的。这个结果提示我们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 、家长应该加强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的教育。高中年级应增加交通知识的讲座或课程。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 明,高中学生上学路途较远,不方便,社会对学生交通安全保障的措施缺乏。

2.学校内部环境因素对学生安全感的影响

学校内部环境对学生安全感体验的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调查发现,学生觉得在校内有不安 全感主要是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学校中存在非安全性的非正式群体现象;二是校方未能对学生中存 在的各种违法乱纪和越轨行为作出及时有效的处理;三是校风不正,学校中常有以强欺弱的现象。

在本次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在学校里是有安全感的。但相当部分学生认为学校里还存在着一些 不安全因素。例如,当我们问:“你是否感到呆在学校里比在家里安全?”有78.02%的同学回答“不是”或“ 不知道”。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仔细分析这个结果发现恰恰与对影响学生安全的社会环境因素的分析相 吻合。上面我们曾发现,学生家庭居住的社区环境治安要好于学校周围的治安环境,这同样会对校内的学生安 全感产生潜在影响。再如,当我们问:“你受到骚扰、欺侮或敲诈后是否立即报告老师或校长?”学生中有55 .5%的学生持肯定回答。说明一半以上的同学在学校中遇到不安全的事件会向老师或校方反映。但是当我们问: “你报告后,他们是否立即作出有效的处理?”竟然有49.58%的学生回答“否”或“不知道”。从这个调查数 据看,校方对学生反映的不安全事件和违法违规事件的处理显然不够有力。有近一半的学生不知道处理的结果 。

与以上相关的另外几个提问也可以反映出当学生受到骚扰、欺侮或敲诈后的态度。26%的学生不想报告老师 或校长,因为报告以后得到有效处理的只有50.41%,其他将近一半的投诉都不了了之。因此,有18.9%的学生感 到在学校里碰到危险和伤害时无法有效地保护自己。他们不得不为之忍气吞声,有些胆小和性格内向的学生甚 至还不敢告诉家长,怕家长投诉后会受到更大的伤害。30%的学生认为在碰到麻烦时最好私了,为了私了,有些 学生不得不组织一些组织或团体,有的学生只得求助团体和组织或是这些非正式群体的头头。调查反映,有3. 45%的学生为得到保护或免受伤害(欺侮)经常向有的同学交钱交物,而家长一般都不知道。调查还显示,有4 5.37%的学生希望在学校里能得到大同学的保护帮助,因为有16%的学生确认在学校里亲眼看到被打被抢被敲诈 的事情。有30.06%的同学发现学校里有些同学联合起来欺侮人。有37.5%的同学反映学校里有大同学欺侮小同学 的事。通过分年级比较发现,年龄越小的学生越是希望得到大同学的保护和帮助。(见图四)

良好的班风建设也是增强安全感的重要因素。26%的学生认为班里有些同学很凶,连班干部们都怕他们,1 0%的学生认为老师也怕他们,他们经常在班里撤野逞凶,而这些学生往往是某些群体的头头或核心人物,一般 同学都退让三分,班级干部为开展班级工作也不得不迁就他们,甚至有的教师也怕他们三分,感到得罪他们与 己不利,多一事还不如少一事,睁一眼闭一眼,这样,造成了什么后果呢?有18%的同学认为学校和班级的许多 事情实际上是由这些非正式群体的有势力的同学掌握的。

(附图 {图})

图四、你是否希望在学校里得到大同学的保护和帮助?持肯定回答人数的百分率图示

学校安全因素中还有三个指标值得我们特别的重视。第一个指标是有19.5%的学生确认在他们周围有学生自 发的暴力组织或团体,其中重点中学占13%,非重点占22%左右。据了解,这些组织有些是松散型的,有些是比 较紧密型的,具有较强的归属意识。其性质大约分两类:一类是自卫性的;一类是侵害性的。由于这些团体或 组织的学生的年级和领头人的素质不同,有些只是在其成员受到伤害时组织才出面保护的;有些则是有较大的 破坏性,往往侵害其他同学,是学校生活的严重不安全因素,而校方对此往往一无所知,或者只当作学生中一 般的非正式群体。第二个指标是12%的学生认为由于成绩不好受到了教师的歧视。这种情况在非重点中学中比例 较高。有些学生感到虽然努力读书但成绩上不去老师一直另眼相看,有一种长期压抑感,见到老师抬不起头来 。这种状况与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有关。第三个指标是21%的学生发现周围的同学在看不健康的书刊和音像制品 。在个别交谈中,学生们认为这是一个比较保守的数字,并认为,这种情况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特别在一些社 会环境、家庭环境较差的地区,在校风班风不良的学校,这种比例会大得多。这些不良书刊和音像制品会直接 增加诸如敲诈、欺骗、暴力、性骚扰等不安全因素。

以上所罗列的数据看起来似乎百分率不是很高,但是确实反映了学校中对学生安全感产生影响的一些主要 因素。如果我们将这些数据联系起来看,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被同学欺侮过,其中有的是受大同学的欺侮,有的 是受到联合起来的小团体的欺侮,当受到欺侮后有18.98%学生感到无法有效保护自己,导致有45.37%的学生希 望得到大同学保护。这样看来,影响学生安全感的学内部环境因素,除了与校方、老师在管理和教育上的失误 有关外,还与学生中非正式群体、不良风气有关。尽管这种现象的比例数较小,我们认为应该引起教育主管部 门,学校领导的重视。

学校中影响学生安全感因素的另一个问题是法制教育问题。调查发现,有39.44%的学生不知道或不了解《 未成年人保护法》;有30.67%的学生不知道或不了解《青少年保护条例》,这说明学校中法制的宣传、教育抓 得还不够。学生自我保护的法律意识淡薄,也是导致违规事件增多,学生安全感下降的原因之一。

3.家庭内部因素对学生安全感的影响

家庭内部因素对学生安全的影响主要反映在父母亲之间的婚姻关系、父母亲与子女的亲情关系、家庭的教 育教养方式、子女本身学习成绩的好坏等方面。

本次调查结果反映,绝大多数学生自我感觉父母亲喜欢自己。有92.44%的学生认为父亲喜欢自己;有94.4 9%的学生认为母亲喜欢自己,母亲爱子女的百分率大于父亲爱子女的百分率,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个数据 说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较好,亲情关系不是影响学生家庭安全感的主要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对学生家庭安全感最有影响的是父母双亲之间的关系和家庭的教育教养方式。数据表明,有 54.47%的学生害怕父母离异,有52.28%的学生反映害怕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受到家长的打骂。有9.56%的学生反 映,父母亲的惩罚超过学生能够承受的程度。这几个数据说明,家长往往因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而打骂他们。学 生也最怕家长惩罚,9.56%的学生认为在家中受罚过重。另外,有13.12%的学生反映家长因为自己的事情而吵架 。11.75%的学生反映,家长会当着别人的面打骂自己。有16.00%的学生反映难于与父母沟通。 当我们用开放式提问问学生:“在家里,我最怕发生的事是__”。还有39.9%的学生认为在家里最怕的是 父母不和、吵架、离婚等。还有29.8%的学生认为在家最怕被偷盗、灾害等。显然,联系以上数据,我们认为学 生在家庭中的安全感主要取决于双亲的关系和家庭人身、财产的安全,最怕父母离婚、吵架等。另外,在家怕 父母亲惩罚。

在本次调查数据中,我们还发现高中一年级是家庭破裂表现的最高峰,有过离婚经历的家庭占6.31%。学生 不与父母亲一方生活在一起的百分率最高峰也在高一,占15.95%(见图五)。

(附图 {图})

图五、“你现在与父母两人一起生活吗?”持否定的回答百分数;

“你的父亲或母亲是否有过离婚的经历?”持肯定回答的百分数对比图示在被调查学生中,父母亲有离婚 经历的情况从初预至高三,其幅度为1.53%—6.31%,高峰值6.31%处在高一阶段。学生不与父母亲一方生活在一 起的情况从初预至高三,百分率从7.44%-15.95%高峰值15.95%处在高一阶段。两个高峰处在同一年龄阶段,可 能提示高中一年级是学生家庭最易发生问题的阶段。从初三起已有反映,在高一明显表现出来。高一阶段家庭 中不安全因素较高,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分析。

从以上分析发现,影响学生家庭安全感的最重要因素是父母亲的关系,家庭婚姻稳固的程度。其次才是家 长的教养方式以及双亲与子女的沟通问题。

另外,应当引起注意的是,有12.22%的学生不会使用各种家用电器有15.42%的学生不会使用煤气和燃气具 。这两个数据所占比例不大,但我们认为这仍然是家庭安全感中的潜在影响因素。

三、对调查结果的几点思考

1.中学生是市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他们未成年,中学生需要有特别的安全保障。有充分而稳定的安全 感是中学生心理和生理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城市两个文明建设的基本 条件之一,应当是每个市民(包括中学生)都有充分的安全感。调查表明,上海市中学生的安全是有保障的, 这与上海市城市文明程度和城市社会各项管理水平相一致的,从学生的主观感受中也可以得到证明。一系列与 学生安全直接有关的指标都以较大的百分比显示出其安全性和稳定性。中学生较低的违法犯罪率也从另一个角 度证明了这一点。从另一方面来看,上海又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大城市的城市病在上海也同样存在,各种非安 全因素也表现得异常活跃,交通问题、社区管理问题、学校搬迁问题、流民问题、城市内外人口流动问题都比 一般中小城市更加严重,并由此会给中学生的安全造成威胁和带来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因此,在社会变革和经 济发展过程中,必须优先考虑和解决市民,特别是中小学生安全保障的问题,这是社会稳定的基本内容之一。 促进社会变革与加强社会控制是统一的任务。长期在不安全环境中生活和成长的学生其成长和发展的消极面是 很严重的。调查所显示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包括潜在的)应当引起社会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在社会关系,特 别是安全关系的调整中,给予优先的考虑和解决。

2.社会环境的综合治理应坚持不懈,继续加大力度。从调查显示的情况来看,学校治安环境、学校交通环 境、学校文化娱乐环境的整治,打击社区偷盗、自行车撬窃等专项斗争应常抓不懈,打出威风,打出成果,从 社会环境方面提高安全系数。这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以做到的。

3.学校环境的改善应突出重点,强化管理。要重点整治的第一个问题是在九年一贯制学校和初、高中一贯 的完中,由于学生年龄相差较大,不少学校存在着的大欺小,强欺弱的现象。所有学校都应建立安全信箱或安 全电话(投诉信箱或电话、心理咨询电话),让受欺侮的学生能及时反映情况。学校对各种投诉应当建立完备 的管理制度,快速作出反应切实进行处理。提高这类学生的投诉率是提高安全感的途径之一,也是增强学生对 校长和学校的信任感的重要方法。这种信任感对于保障学生安全,防止各类违法犯罪行为至关重要。第二个需 要重点整治的问题是加强对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监控,特别是带有明显非安全性质的非正式群体的监控,一经 发现,立即取缔或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给予分化,促其解体。校园暴力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但我国社会主义 制度下的学校有其优越的思想政治和学校管理体制,只要我们工作细致,感觉敏锐,深入学生,我们就能及时 发现和解决这类问题。在学校中解决这类问题的意义不仅在维持学校秩序,保障学生安全,而且对参加这类团 体或群体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处理能使他们对自身的这类行为倾向或思想观念有个正确

的认识,吸取必要 的教训,防止他们在踏上社会以后重犯类似的错误。三是需要重点抓好校风班风。良好的校风对学生良好思想 和行为的形成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约束力。上海市目前正经历着学校调整的历史时期。市区中小学校的归并, 市郊结合部大量新校的诞生,高、初中脱钩,一批寄宿制学校的建立都面临一个创建新的校风的问题。这既是 优良特色校风创建的契机,也是不良风气容易滋生,学校管理容易失控的时期。同时,强化学校管理,及时处 理违法乱纪事件,有利于正气抬头,有利于良好校风的形成,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安全感。四是需要改革学校治 安(安全)评估制度。根据学校的学生犯罪率或违法事件发生率来评估学校治安情况或安全情况并进而作出赏 罚的做法是一种简单的,不科学的做法。其结果必然会引起“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必然会出现回避矛盾, 淡化问题,隐瞒事实等现象。这对于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是十分不利的。目前出现的部分学校的学生感到不安 全但该学校的治安指标却是优秀的这种矛盾情况,就是现行评估制度的产物。五是需要宣传抗非安全因素的知 识,提高学生抗非安全因素的能力。许多非安全因素作为常见的社会现象是无法一时消除的。学校应当通过各 种渠道加强管理和教育,从交通法规、治安、法律、防卫、学校制度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经常性的宣传教育,抓 住典型事件、典型人物、典型案例,举一反三,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防卫能力。六是重点整治不良读物(包括 音像制品)的传播。这种整治除了要正面引导以外,还应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共同监督。对于传播者进行严 肃批评教育,并根据情节轻重作出相应处理。对中学生加强在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控制和疏导、引导、指导,不 仅仅是出于安全需要,更重要的是出于建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需要。

4.家庭环境对中学生安全感的影响有几个方面值得我们重视。一是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实际生活中,父母 离异都会给子女带来不安全感和实际上的不安全。虽然离婚是公民的一项权利,但对于子女来说,特别是对于 独生子女来说,这类家庭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当然,夫妻关系如果在实际上已经破裂,那么即使在形 式上,在法律上没有解除婚姻关系,对于子女来说,同样具有不安全性。因此,家庭关系、特别是夫妻关系的 和谐与稳定,对于子女的安全感至关重要。二是独生子女与父母的沟通出现障碍,这种障碍有扩大的趋势。这 不仅反映出社会变迁所引起的代际之间的思想观念的差距,也反映出有相当部分的家长只重视关心子女的学习 、生活和其他物质方面问题,而忽视思想、心理、精神方面的问题。不沟通或少沟通引起的障碍或沟壑会增加 子女的不安全感。这个问题要双方共同作出努力才能逐步解决。三是应试教育在家庭中造成父母对子女的压力 。这种压力同父母对子女学习成绩期望过高的压力同时存在,后者进一步加重了前者。因此,家长应当正确对 待子女的学习成绩,应当对子女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条件、思想政治品德给予更多的关心 ,而不是在学习成绩上期望过高,并为这种过份的期望对子女施加过份的压力,使之感到一种恐惧,增添不安 全感。四是家庭在培养和训练子女抗非安全能力方面需加大力度。从调查情况看,父母对独生子女的疼爱使他 们在接触社会方面机会太少,而社会交往和互动的减少必然造成对各种非安全因素缺乏必备的心理承受能力和 实际应付能力。抗非安全因素的能力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一种重要能力。这种能力需从小培养,相当部分是 在家庭生活中形成的。如果父母不有意识地加以训练、培养、指导,子女就会在许多非安全因素面前无所适从 ,束手无策,从而会产生不安全感,降低安全系数。 调查报告执笔人:孙廷华、李国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