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财产保险公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中小财产保险公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重庆市财产保险公司不断增多,仅20xx年就有永安、大地、大众、太平4家公司的分公司开业,截至20xx年上半年,已有财产保险公司11家。其中,保费规模小于800000元的中小规模保险公司有7家,分别为华泰、天安、永安、大众、大地、太平、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市场主体的增多,进一步完善了保险市场主体结构,提高了市场效率,标志着重庆市保险业已向多层次、专业化、市场化的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但从市场调研和检查情况看,中小规模产险公司经营管理的理念尚不成熟,影响其发展的因素还比较多,迫切需要各方面积极采取措施,研究对策,促进其健康发展。

一、中小规模财产保险公司的发展现状

(一)市场份额较小。20xx年上半年,重庆市财产保险保费收入93685000元,其中人保股份、太平洋产险、平安产险三家保费收入之和为73892000元,占市场份额的79;华泰、天安等7家中小规模财产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共16075000元,仅占17;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山东省分公司保费收入3718000元,占百分之四。

(二)业务结构失衡。中小规模财产保险公司均将见效快、技术含量低的机动车辆保险作为销售主导险种,业务范围局限于企财险、车险、货运险“老三样”,导致业务结构失衡。从20xx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车险保费收入占全市财产险市场保费总收入的58%,车险、企财险和家财险保费收入占产险总保费收入的72%以上;大地、永安、天

安等7家中小财产险公司的车险保费收入占79%,车险、企财险和家财险保费收入在产险中的占比为90%,远远高出全市产险公司的平均水平。

(三)盈利水平不高。目前中小规模财产险公司虽已成为重庆市保险业发展的新兴力量,但由于创业前期投入大、规模小、展业能力有限、抗风险能力差等原因,普遍出现盈利水平低甚至亏损的状况。以收入净利率(净利润/营业收入)为例,上半年,人保、太保、平安3家公司的平均净利率为2亿元,华泰、天安等7家中小规模保险公司的平均净利率为-25亿元。因此,中小保险公司必须在增加营业收入的同时,改善经营管理,降低成本费用开支,增加净利润。

(四)发展前景看好。中小规模保险公司有着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品牌效应不强、内控制度相对滞后等不足,同时又具备竞争手段灵活、机制灵活、员工成长性强、工作积极性高、没有历史包袱等优势。他们能够有效地避开大公司的激烈竞争,以小额分散业务为主,积极拓展大额业务;以营销渗透为手段,积极发展郊县业务;以多渠道、广代理为途径,积极争取优质代理业务,确保有效切入市场,实现平稳起步。

二、中小规模财险公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目标市场定位不明确,缺乏自身特色。保险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由于大数定律的要求,保险公司存在最低经济规模要求,新进入者的初始规模如果太小,就不能进入。而要达到最低经济规模,新生保险公司面临着资金筹集、人才储备以及因规模增大、产品增加而带来

的产品降价风险等方面的问题。虽然天安、华泰、大地、永安等各家中小规模保险公司的相继成立,打破了重庆市由人保股份、太平洋产险、平安产险3家大型保险公司长期垄断产险市场的局面,但这些新生保险企业目前规模较小,创新性的优势业务较少,在进入市场前,缺乏对市场的足够了解,目标市场定位尚不明确,形成了“小而全”的经营格局,缺少特色,使今后发展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专业化经营的基础不牢。目前,重庆市中小保险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是市场、产品和客户细分不足,专业技术和基础数据积累不够,核心技能水平低,简单模仿多,独立创新少,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产生这些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小保险企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1、人才、技术缺乏。一些工作人员未经专业培训或者培训不足就匆匆上岗,保险基础知识缺乏、业务不精,从业人员总体存在技能单

一、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目前在中小保险公司还存在从业人员特别是管理人员流动频繁的现象,各新生中小保险公司还没有形成人力资源的培养、储备、使用机制,频繁的人员流动给其业务发展带来了较大影响。

2、内控机制薄弱,基础管理相对滞后。由于公司初建,人员少,部门机构不全,业务发展的压力大,有些管理人员身兼数职,有的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尚未真正建立健全,有的公司即使建立了一些管理制度,但由于内控制度不严格或执行不力,也无法得到有效落实。从现实情况看,各公司已逐步认识到了管理上存在的问题,随着内设机构的日

益健全,内控管理有望得到加强。

(三)险种结构过于单一。传统的财产险产品市场基本上已经饱和,潜在的新兴保险消费市场尚无能力问津。社会认知度不高,品牌优势不明显,承保能力受限,在大项目上参与竞争的机会少,使中小保险企业在起步阶段只能选择那些标的小、风险分散、技术含量低和易上规模的险种切入市场,在个别险种上产生了“过度竞争”。过度竞争导致企业成本居高不下,生存问题成了中小保险公司面临的头号问题,经营行为日趋短期化,被动跟着市场走,以价格竞争为策略,减少了利润空间,给原本规模较小、实力不足的中小保险公司带来了较重的财务危机。

(四)与中介公司的合作程度低。由于中小保险公司缺乏展业人员,一半以上业务是从中介机构获得的,但中介市场的不规范给中小保险公司的业务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是合作层次浅,绝大部分的合作关系仅就代理险种、手续费支付标准等进行了简单约定,然后视市场情况开展业务合作。个别代理公司利用保险公司间的竞争和扩大规模、抢占市场的心理,凭借自身掌握的保费资源,索要高额手续费,并且不提供中介#5@p。二是合作内容少,按有关规定,保险中介的业务经营范围可覆盖保险产品营销、服务、理赔的全过程,但目前的合作仅限于代理收取保费,甚至简单介绍业务,并未实现保险服务和理赔查勘方面的全方位代理。因此应该推进保险产业价值链上不同环节的专业化,大力发展经纪公司、专属代理公司、理赔公司、客户服务公司、公估公司等保险中介主体,用市场交易取代内部分工,使市场主体

更加关注专业化经营,更加注重技能培养,提高经营效率,增强行业竞争力。

三、对中小规模财产险公司发展的建议

(一)加快自身制度建设,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1、确立经营理念,明确经营目标。中小规模保险公司要牢固树立起市场观念,凭借自身的敬业精神、专业水准、服务质量和良好信誉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同时,积极研究市场需求,充分利用自身“船小好掉头”的特点,发现新的利润增长点,赢得特定市场利润,避免与大保险公司在已成熟的领域相互竞争。

2、完善公司内部制度建设,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一要健全组织框架,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有效的内控机制,确保公司内部责权分明、运作有序、规范经营。二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队伍,用职业水准、职业纪律、职业操守和职业形象赢得投保人与社会各界的广泛认知和认可。

(二)找准市场切入点,打造核心竞争力。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以信息技术为支撑、能够为某个或数个特定保险市场提供核心专长的生产服务体系。中小规模保险公司具备竞争手段灵活、机制灵活、员工成长性强、工作积极性高、没有历史包袱等优势,应进一步加强对市场的调查研究,细分险种、细分地域、细分业务渠道、细分客户群体。首先选择几个效益好、且有前景的行业作为自己的发展依托,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发展初期,中小保险企业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从一两个险种入手,实现突破,通过对核心业务的专

业化经营,形成局部优势,做出名气,创出品牌,凭借其专业化优势,抢占某些利润较为丰厚的特定市场,迅速完成利润、市场份额、经验、技术、人才和无形资产的积累,实现高效快速的业务增长,然后再向其它险种或领域扩大战果,最终建立全面优势。

针对市场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建设专业化的核心竞争力是中小规模保险公司最为急迫的任务。做好、做专和做强是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小保险公司在发展初期应坚持的发展战略。

(三)积极学习借鉴外资公司的先进经营管理理念。中国保险市场正处于全面对外开放环境下,新生中小财产保险公司应积极借鉴学习外资保险公司和较大规模保险公司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一是在处理“规范和发展”关系问题上,先规范,后发展;二是在短期经营策略和长期发展战略上,坚持效益第一,强调利润最大化为开拓市场的原则;三是采取“品牌经营、服务竞争”策略,使公司在品牌和服务的差异化竞争中长期受益;四是在组织结构、管理流程上,注重专业化分工,强调分权制衡、分级授权,从制度上保证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五是在核算上强调营运细分,以信息技术作为业务、财务、行政管理的平台,注重会计与业务统计的一致性,注重会计与精算互补利用。

(四)监管部门应为新公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1、积极引导市场主体向专业化发展。在市场现有竞争格局下,应培养各市场主体的专业化优势,注重在专业领域培育技术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由监管部门推动、地方政府牵头,建立推动保险业发展的协调机制。以产品创新为切入点,加强与财政、税务、工商等部

门的沟通,及时研究解决影响中小保险公司发展的问题,为保险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监管部门要做好产品创新的引导工作,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延长保险产品的保护期,鼓励和支持中小保险公司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开发具有基于风险因素、业务特征、市场、营销渠道数据的费率浮动的产品。定期开展市场调研,了解市场新增的保险需求,调查新险种的市场接受程度,并通过定期报告及研讨会等形式将这些信息反馈给中小保险公司,为中小保险公司开发新险种、改进老险种提供参考意见和指导。

2、元积极进行监管思路和监管方式的创新。根据中小规模保险公司的发展特点,采取分类监管措施,规范市场行为,重点监管经营的合法合规性。保险公司及中介机构必须严格遵守财务制度,坚持业务往来的票据真实完备,各项费用据实列支,对危害被保险人利益、扰乱市场秩序、危害保险体系稳定的误导、欺诈和恶性竞争行为进行严肃查处,以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确保中小规模保险公司打好经营基础,实现整个保险业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第二篇:陕西省中小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业营业收人同比增长28%,其中规模

以上工业增长38%,规模以下工业增长19%。完成固定资 产投资1500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 资增长27%,非公控股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9%。农产 品加工业实现营业收人1000亿元,同比增长29%。全省 新增小企业、个体经营户1.8万户,新增从业人员16万 人。

(二)地区分布基本合理

20xx年,全省中小企业的个数和营业收人中,关中占 64

.

23%和75.48%,陕南占22.39%和10.94%,陕北占

1338%和13.58%,陕南、陕北比重逐年提高。“十一

五”以来,关中地区中小企业中的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 业、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科技型农业、房地产开发、 餐饮娱乐等产业发展较快。陕南地区生物医药、有色金属 采选、林特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快速发展。陕北地区呈现 后来居上之势,在交通运输、建筑与房地产开发、农产品 加工、能源化工等产业涌现出了一大批规模企业,成为推 动全省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三)经济实力增强

20xx年全省中小企业总资产6579亿元,实现营业收

人9630亿元、利润总额699.9亿元、缴纳税金378亿元;增 加值3548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3.3%,比上年提高 2

.

25个百分点。全省非公经济增加值3980亿元,占全省生 产总值的48.6%,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在全 省经济总量中占“半壁江山”的格局基本形成。全省非公 企业进出口值47.88亿美元,比20xx年增长11%,占全省 进出口总额的57%,比20xx年提高5.5个百分点,连续3年 超过50%,成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力量。其中,有 25个县(市、区)中小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

(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行业结

构、区域结构不断优化,为全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入了 新的活力。

一是工业规模不断扩大,第三产业发展迅猛。2009

年,全省中小企业增加值的一、二、三次产业的占比分别 为1.16%、66.05%和32.79%;其中工业增加值占60%。全 省非公经济增加值的一、二、三次产业的占比分别为

6.25%、5103%和42.72%。20xx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显 示,陕西在全国经济总量排名由普查前的第19位提升至第 17位,经济总量增加了463.26亿元。其中,以中小企业、

非公经济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占到增量的95.89%,成为全 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二是工业集中区快速发展,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20xx年全省县域工业集中区发展到187个,聚集中小企 业、非公企业10万余户,从业人员103.9万人。各类园 区、集中区中小企业营业收人占全省中小企业营业收人的 43%,成为推进区域经济和县域工业化的主要载体。全省 县域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xx年的 44

.

7%提升到20xx年的51.6%。

三是农产品加工和家庭工业快速发展,推动了农业

结构调整。各地围绕农产品和民俗工艺、日常用品的生产 加工,大力发展粮油、食(果)品加工和服装、机械、家

具、石雕、草编、泥塑、绘画、塑料、乐器、木器等家庭 工业,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增加了农民收人。20xx年, 全省家庭工业发展到15.26万户,从业人员84.84万人,实 现营业收人957.49亿元,比20xx年增长20.8%。全省农产 品加工业营业收人1354.62亿元,比20xx年增长28%;规 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963户,其中亿元以上企业 109户,有力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 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五)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是成为扩大城乡就业的主渠道。“十一五”以

来,全省中小企业、非公企业数量年均增加2.66万家,从 业人数年均增加18.61万人。20xx年,全省中小企业从业 人员达667.科万人,占二三产业企业从业人数的70%;比 上年增加33.44万人,占当年新增就业总数的90%以上; 32%的农村劳动力在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就业,约占全省 农村所有务工人员的60%‘〕

二是成为增加城乡居民收人的重要来源。“十一

五”以来,全省中小企业支付劳动者报酬从20xx年的

330亿元增加到20xx年的605.77亿元,年均增长18.4%。中 小企业从业人员年均工资从20xx年的5565元提高到

20xx年的9079元,年均提高878元。全省农民人均纯收人 的39%来自中小企业、非公企业的工资性收人。 三是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投人主体。“十一五”

以来,全省中小企业、非公企业共投人农村各项事业建设 的资金达27.16亿元,年均投人近7亿元,其中用于农业基 本建设8.84亿元,农村卫生福利事业2.89亿元,农村文化 教育事业4.38亿元,小城镇建设7.32亿元,其他公益事业 3

.

83亿元。

四是成为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20xx年全 省中小企业、非公企业营业收人过5亿元的乡(镇、街道 办)271个:过亿元的村203个,分别比20xx年增加143个 和73个。这些乡(镇、街道办),平均聚集各类企业1 均水平低ro多个百分点,远低于浙江的

73

.

5%和江苏的64.1%,也低于毗邻的河南、四川、重庆

等省市。税收贡献也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县均法 人中小企业1162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6%,浙江的 13

.

8%;县均规模以上非公工业企业34个,是全国平均水

平的34%,江苏的7.3%。全省中小企业、非公企业主要集 中在关中地区。

(二)县域经济薄弱,县域工业化水平低

20xx年全省县均工业增加值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7住9%,是浙江的28.7%,重庆的45.8%。目前还有40个县 的非公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低于30%。按照省委 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和安排,今后几年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要 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要走在西部的前列,要求非公经济占 全省经济总量的55%以上,从目前发展形势看,实现这一 目标和要求任重道远。

(三)产业层次偏低,管理水平不高,发展质量欠

一是产业聚集度不高,集群化发展相对滞后:目

前,全省县域工业集中区仍处于起步阶段,年营业收人 20亿元以上的园区个数仅占县域工业集中区总数的9%, 全省县域工业集中区的平均工业营业收人仅为全国平均水 平的54.8%。全省中小企业分散发展、重复生产的情况较 为普遍,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及产业关联互补的明显效 应。大企业在省内的配套率不到30%,对小企业的带动 和催生效应不明显。产业集群和县域工业集中区还处于起 步阶段,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比较普遍。全省 现有的能源、原材料和重化工业等资源密集型主导产业和 初级加工方式对小企业的带动和催生效应不明显,限制了 产业链条的延伸和产业集群的发展。多数地区企业聚集度 低,产业关联度不高。

二是管理水平不高,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据统

计,全省法人中小企业、非公企业平均拥有专业技术资格 以上人员6.8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3.7%,明显低于江浙 川渝晋豫等省市。不少非公企业仍停留在家族式管理的水 平,开放意识不强,管理粗放,创新乏力,创业容易成长

难,影响了企业做大做强。20xx年以来用工成本上升、原

材料和动力价格上涨等因素对中小工业发展带来较大压 力,一些工业企业用工短缺、开工不足,部分批发零售企 业销售收人同比增幅较低,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效益受 到较大影响。

三是转变发展方式步伐不大,创新能力不强。中小

企业传统产业、资源加工、初级产品居多,技术装备和生 产工艺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比较突出。产品和产业 结构调整、优化升级难度大,创新能力不强。第三产业发 展不够快,比重偏小。许多行业面临着关停淘汰限产压 力。大多数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低,现代企业数量少,有限 责任公司个数仅占全省法人中小企业总数的23.7%。中小 企业、非公企业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领域,特色产业不 强,科技含量不高。据统计,全省高新企业数仅占全国总 数的2.45%;拥有的中国名牌产品仅占全国的3.巧%;全 省专利超过6000项,但专用技术利用率仅4%。大部分中 小企业、非公企业技术含量低,加工手段落后,产品更新 换代慢,市场竞争力不强。

(四)瓶颈制约突出,政策落实不力,环境有待改

一是融资难问题仍然突出。金融机构信贷门槛偏 高,激励作用不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够健全,机 制不活;加之一些企业管理不规范,信用缺失,造成“贷

款难”和“难贷款”问题并存。20xx年全省金融机构贷款 余额为8322.8亿元,其中小企业贷款余额657.11亿元,仅 占全部贷款余额的7.89%,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61个 百分点(浙江、江苏等省小企业贷款占金融机构贷款比例 高达34.3%、25.18%),与中小企业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 很不匹配。据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统计,20xx年1一9月份, 全省中小企业银行贷款余额为2333.42亿元,新增 309

.

51亿元,只占同期各类银行新增贷款的21.4%;小企

业贷款额新增155.73亿元,仅占同期各类银行新增贷款的 10.7%。据不完全调查,全省中小企业、非公企业银行贷 款占企业资金需求量不足20%,自筹资金包括民间借贷约 占65%,存量变现约占8%,股权融资约占3%,风险投资 约占1%,其他约占3%。据此测算,中小企业实际资金缺 口仍在千亿元以上。由于贷款难度太大,很多中小企业、 非公企业将融资目标转向民间借贷等渠道。同时,银行规 避信贷风险的问题并没有改变,而质押、抵押等方面条件 还很严格,这对实力不强的中小企业来说,贷款难依然突 出。信用担保体系存在缺陷,担保资金规模过小,资本金 补偿制度缺位,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差,担保条件过高,担

保机构与银行之间在担保放大倍数、风险分担比例上存在

分歧,难以形成良好合作。非公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融资 困难没有得到实质性缓解

二是涉企服务水平不高,发展环境仍需改善。近年

来,中央和省上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发展非公经济的政 策法规,有的地方没有研究细化,缺乏配套措施和具体办 法,政策效用未能充分发挥;有的部门和单位职能转变滞 模以上企业8户中小企业、非公经济的蓬

勃发展,促进了村镇规模不断扩大,非农人口不断增加, 公共设施不断完善,群众生活不断改善,带动了周边地区 交通、商贸、餐饮、物流等第三产业同步发展。

二、中小企业平稼较快发展,相关资金政策发挥了 积极作用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合理安排支

出,全省不断增加中小企业资金规模和资金投人,“十一 五”期间,中、省两级累积对中小企业投人资金约巧亿 元,其中:省级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累积投入6亿元,企业 技术创新资金累积投人5000万元;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 开发、关中一天水经济区规划机遇,把握中央政策和投人 重点,争取中央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达4.6亿元,项 目1251个,位于全国第六,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15亿 元,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1.2亿元,特色产业中小 企业专项资金约8000万元,有效促进了全省中小企业的 发展。

(一)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

按照《陕西省实施<中小企业促进法)办法》的要

求,从20xx年起,设立了陕西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 目前该项资金总规模达2亿元。同时,加大宣传力度,积 极推动市县两级设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截至目前, 全省n个市(区)均已设立了支持中小企业资金,总规模

达5.78亿元。眉县、府谷、平利等26个县区也相应设立了 不同规模的县级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贴息、技改、人 才培训、表彰奖励等。

(二)加快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促进了中小企业项

目建设

关中地区支持以为大工业配套项目、农产品加工等

项目为主,带动了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优势产业 的良好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的陕西奥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重型汽车零部件及金属磨料生产线项目竣工投产后,年销 售收人达3566.29万元,新安排就业50人,增强了为陕西 汽车集团的重型汽车零部件的配套能力。陕南地区以茶叶 等农产品深加工、生物制药及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项 目为主,带动农产品加工业、采矿业等优势产业发展,有 力促进了陕南经济的突破发展。紫阳县盘龙天然富硒绿茶 有限公司的富硒茶清洁化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项目,

扩建富硒茶清洁生产线2条,新建50吨冷藏室1个,完成3 500亩茶园的有机转换,新建400亩无性系标准化有机示范 茶园。项目竣工投产后,当年新增产值13巧万元,新增 税收32万元,新增就业人员60人。陕北支持依托当地的 煤、气、油等资源发展的能源化工项目和大枣、小杂粮的 加工项目,带动相关产业长足发展。佳县众福食品有限责 任公司建设项目竣工后实现销售收人1230万元,利润 260万元,新安排就业人员86人。

(三)加速企业技术创新,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

通过支持新产品新技术开发、产学研联合开发、企

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项目、企业技术创新社会化服务体系 建设,在专项资金的引导下一批企业投人资金进行了技术 创新,新技术得到了推广和应用,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益。 20xx年全省重点推广先进适用技术273项,开发新产品 282个,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陕西皇城玉 全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自主创新的砖瓦机械研发项 目,建成年产达到100台套节能紧凑型真空硬塑挤出机的 生产能力。20xx年1月正式投产后就销售出23台(套), 实现销售收人1500多万元,出口创汇148万美元,上缴税 金130多万元,同时,利用节能型成型工艺装备比同类型 成型装备减少电耗so%。

(四)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服务体系建设,

逐步完善了社会化服务体系

按照开放性和资源共享性原则,“十一五”期间累

计安排约9000万元,支持为区域和行业中小企业提供信 息查询、技术创新、质量检测、法规标准、管理咨询、创 业辅导、市场开拓、人员培训、设备共享等服务体系建 设。从20xx年起在全省范围内择优选取部分市县,建设陕 西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立小企业孵化平台,近年来支

持了38个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的标准化厂房和孵化器建设。 在全省64个县(区)建立中小企业远程创业培训基地,初 步形成创业培训体系,近两年共举办各类创业培训班1 000余期,接受创业培训的超过25万人次。

三、制约映西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客观上讲,陕西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为全省经济社

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从全国来看,陕西中小企业和 非公经济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从建设西部强省要求看, 还存在不小差距和问题。

(一)经济总量偏小,发展不够平衡

陕西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中小企业和 非公经济上,从数量来看表现为“两少一小”,即企业数 量少、骨干企业少、经济总量小;从发展水平来看表现为 “两低一少”,即产业集中度低、产品科技含量低、知名 品牌少。由于陕西属于内陆型经济,长期以来,国有企业

比重较大,非公企业发展空间相对狭窄。20xx年,全省以

中小企业为主体的非公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陕西省中小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陕西省中小企业发展情况调研课题组

摘要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是推动陕西经济持续快速健 康发展的战略举措。完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是促进陕西中小企业发展的基础。针对当前陕西中

小企业的发展状况及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问题,找出症结,以期进一步

完善陕西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

关键词中小企业;情况;研究

以非公经济为主体的中小企业是陕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在解决人

员就业、保持社会稳定、繁荣城乡生活、促进全省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 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小企业运营成本不断增大, 部分行业效益下滑,资金需求矛盾进一步凸显,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特别是 融资难、贷款难依然突出。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 干意见》(国发〔2009〕36号)精神,认真研究加大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措 施,进一步推动全省中小企业更好更快发展,省财政厅、中小企业局以及专家学者联 合对全省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下一步的发 展思路和政策措施‘

一、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全省中小企业、非公经济不断

发展壮大,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繁荣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 进和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发展势头强劲

“十一五”以来,全省以非公经济为主体的中小企业营业收人年均增长17%,增

加值年均增长16.9%,其中20xx年增长18.2%,高于同期全省GDP增速。至20xx年底, 全省中小企业发展到135.36万户,其中法人企业12.科万户,个体经营户122.92万户。年 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5017家,亿元以上企业687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14.52亿 元,比20xx年增长42.5%。

20xx年全省中小企业、非公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向好的增长态势。前三季度,全省

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2900亿元、营业收人8100亿元、利润总额640亿元,同比分别增 长23%、24%、26%;实缴税金300亿元,同比增长25%;支付劳动者报酬39川乙元,同 杂、运作不够规范、服务质量不高,损害

投资者和经营者利益的情况仍有发生。一些领域和行业涉

企服务水平低,对中小企业门槛高,乱收费、乱罚款、乱

检查现象依然存在。在发展环境方面,许多企业反映仍不

够宽松,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发达,使得部分中小企业缺乏

产业引导,创业者缺乏项目、技术等方面指导,难以适应

企业发展需要。

三是企业用地紧张。中小企业用地的审批手续比较

繁琐,用地费用较高,用地紧张问题使很多项目不能落

地,影响了企业生产能力的扩大和效益的提高,也已成为

制约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性因素。

四、推动全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管理创新,推进技术创新,提升

企业素质

一是促进和支持企业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大力推

行企业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改造,促进家族式作坊式企业 向开放多元的产权结构和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转变。引 导一批有实力的非公企业通过并购和控股、参股等多种形 式,参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改组、改制、改造。 二是支持企业科技创新。鼓励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

新,对中小企业从境外引进高新技术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 升级,通过无偿资助、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 着力支持以企业为龙头,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 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 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是支持企业培育人才。整合资源,利用丰富的科

教资源和现有培训基地,力争在5年内全省全面实施中小 企业“一十二三”人才发展讨一划即:培养l万名成长型 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培养10万名具有一定现代管理知识和 创新能力的创业者和职业经理人,培养20万名各类专业技 术人员,培养30万名具有一定文化程度和操作技能的中小 企业从业人员。

四是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

向支持企业转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创新 体系。有重点地向有市场、有效益、带动示范作用大的骨 干企业和龙头企业倾斜,力争做到扶一个、强一个,逐步 培育一批“专、精、特、新”核心技术示范中小企业;

(二)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动企业优化升级

一是提高中小企业配套水平引导中小企业按照省

政府制定的12大产业振兴规划和20大产业集群规划,主动 配合,全面配套。扶持一批具有紧密分工协作关系的关联 企业。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大企业通过专业分工、 服务外包、汀单生产等方式,优先与省内中小企业开展配 套协作,力争使全省大企业的省内配套率从目前的不到 30%提高到60%以上。

二是推进中小企业“两化”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 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在100个县域工业集中区 中,支持建设10个中小企业“两化”融合示范区,培育 500户信息化推进示范企业,每年促进万户小企业人网。 三是推动中小企业开放合作、开拓市场。采取财政

补贴、降低展费标准等方式,支持中小企业参加各类展览 展销,帮助中小企业宣传产品、开拓市场。积极承接国外 和东部产业转移。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参与家电、农 机、汽车摩托车下乡和家电、汽车以旧换新等业务,进一 步落实出口退税等政策措施。

(三)实行园区化承载,集群化推进,促进特色产

业壮大,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以各类工业集中区为载体,坚持走园区化、集群

化、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子。继续重点扶持100个省级重点 工业集中区建设,以县域工业集区为依托,以区域特色产 业为基础,支持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聚集区内中 小企业技术进步、节能减排、协作配套,促进产业结构调 整和优化,引导企业向工业集中区聚集,配套企业向核心 企业集中,形成规模效应,进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 城镇就业岗位,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为城镇化提供 发展动力。把县域工业集中区做特做优,并逐步向产业园 区过渡转化,做大做强产业集群。使工业集中区成为催生 企业的“孵化器”,成为集约产业的高地,推动县域经济 又好又快发展。关中要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装备制 造、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促进产 品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科技应用型企业和新 兴产业,实现率先发展。陕北要依托能源化工、现代农业 等优势特色产业,寻找着力点和结合点,拉长产业链,大 力发展配套产业,实现跨越发展。陕南要立足本地实际, 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农产品、林产品、畜牧产品、水 产品的加工、运输、仓储、销售以及旅游、餐饮等现代服 务业,实现突破发展、二

(四)推进全民创业,培育更多市场主体

研究破解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催

生创办中小企业,着力培植市场经济创业主体。创业投资 引导基金、支持县域工业集区设立小额贷款公司资金和中 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向初创企业和人员倾斜。引导和支 持各类人才在软件开发、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高 技术产业领域以及现代服务业领域大胆创业;积极发展投 资小、见效快和易创业的传统服务业。继续抓好中小企业 创业基地和创业孵化器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广中国青 年创业国际计划扶持模式(YBC),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创 业理念和创业方法,普及创业知识,提高创业培训成功 率。成立陕西创业促进会,整合资源,凝聚有社会责任感 的企业家组成陕西创业导师团队,为创业者提供创业经验 和导师服务。

(五)拓宽渠道,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推动建立政府协调引导、金融机构主动服务、企业

诚信发展的协调机制。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体系, 创新支持方式,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财政激励、第三 方担保、银行放贷,以及产业园区提供配套服务的多元化 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多方合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格局。 一是拓宽政府扶持中小企业的重点行业和服务领

域,逐步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和企业自主新创的支持

力度,整合资金,转变扶持方式,逐步拓展专项资金支持 服务体系建设领域,加大对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力 度,建立完善支持服务中小企业的社会化公共服务体系。 二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扶

持政策的惠及领域,要由个别领域、个体性优惠性向区域 性、群体性普惠性方面转变;财政的支出对象,要由单一 项目或对企业的直接支持,向间接扶持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建设转变,扩大财政扶持中小企业的范围。

三是完善担保体系建设,发挥担保和再担保作用,

逐步提高商业和互助担保机构比重,共同创新融资方式。 促进担保行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签订金融支持计划,在全 省贷款增量中增加投放中小企业比例,积极推进银企合 作,以保证总量供给。推动各大银行成立专门服务小企业 的机构.推出服务小企业的系列产品。

四是按照“统一冠名、分别负责、统一担保、集合

发行”的新模式,鼓励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集合融资 券,财政对融资前期费用给予适当补贴开辟绿色通道, 积极培育和扩展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凡在境内外首发上市 和实现再融资的中小企业给予补助和奖励,实现财政资金 撬动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目的。全力激活和引导民间资 本,积极发展各类以服务小企业为主的中小企业银行、村 镇银行、社区银行等中小企业金融机构。

五是安排资金通过参股方式引导民间资本在县域工

业园区建立20一30个小额贷款公司,丰富县域金融市场, 搭建政府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平台。

(六)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

一是研究制定全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

和专项规划,着力抓好技术创新、创业辅导、管理咨询、 人才培训、信息服务等体系建设,争取在3一5年内建立起 多层次、全方位、网络化的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各类有关 协会、促进会、服务中心、商会、合作组织的作用,为促 进中小企业发展、推动创业开展服务。

二是力叭丸建立省级创业辅导中心和市、县级创业服 务站,为各类创业者和成长企业提供辅导服务。组织专家 顾问团,深人基层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三是研究制定“十二五”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

平台建设规划。加强与信息化服务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在 全省培育一批信息化应用重点企业和示范企业。新建25个 县级中小企业分网,实施万户小企业人网计划,为小企业 和创业者提供及时、实用的信息技术服务。

(七)完善现行的财务法规,为中小企业和县域经

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认真清理现行不利于中

小企业发展的有关财税政策、制度、规定,完善现行的财

政法规,进一步做好规税清费工作减轻企业负担,减少行 政审批,提高办事效率。帮助企业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逐 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引导和规范中介服务机构依法开展 服务,为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课题组组长:周彬县

课题组成员:秦爱梅叶稳太王建青韩耕

课题执笔:韩耕

责任编辑:一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