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H]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最新治疗进展

[ASH]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4-04-25

文章作者:夏奕 徐卫 李建勇

新型CD20 单克隆抗体、B细胞受体(BCR)信号通路抑制剂、Bcl-2 抑制剂等新药的出现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治疗提供了更多安全有效的选择,我们就第55 届美国血液学年会(ASH)CLL治疗相关进展作一介绍。

一、化学免疫治疗

德国CLL工作组(GCLLSG)的CLL10 试验比较了氟达拉滨、环磷酰胺联合利妥昔单抗(FCR方案)与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BR方案)在初治“适合(fit)”CLL患者中的作用。

547 例可评估的患者中(FCR组274例,BR组273 例),两组的总反应率(ORR)相似(均为97.8%),FCR 组完全缓解(CR)率较高(47.4%对38.1%),FCR 组和BR 组外周血微小残留病(MRD)阴性(<10-4)患者分别占71.7%、66.7%。FCR组2 年无进展生存(PFS)率和2 年无事件生存(EFS)率较高(85%对78.2%,82.6%对5.7%);2 年总生存(OS)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在<65 岁患者中,FCR 组PFS 显著延长(未达到对36.5 个月),而在≥65 岁的患者中两组PFS 相似。FCR 组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和严重感染发生率较高(81.7% 对56.8%,39.0%对25.4%)。

因此,一线治疗方案,对于年轻、“适合”患者建议FCR 方案,对于年龄较大、不太适合的患者建议BR方案。德国-法国研究协作组探索了FCR方案早期干预在无治疗指征的Binet A期高危CLL患者中的价值。

淋巴细胞倍增时间<12 个月、血清胸苷激酶>10 U/L、IgVH 无突变及FISH检测有不良预后证据[del(11q)、del(17p)、+12]4 项中≥2 项为高危,<2 项为低危。201 例高危患者中,100 例随机接受FCR 治疗,101 例进入随访观察组、低危组随访观察。

高危治疗组的EFS显著长于观察组(未达到对24.5 个月),两组间OS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无论是高危治疗组还是观察组,其EFS和OS都短于低危观察组。

这是迄今为止第一个探索FCR 在早期CLL 中的随机对照试验,提示结合临床和实验指标,可准确鉴别出疾病进展快、预后差的早期CLL 患者,且FCR方案对提高早期高危

CLL患者的EFS可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即使提前以FCR方案干预也差于低危患者,所以新药±常规治疗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二、新型CD20单抗

GCLLSG的CLL11 试验第二阶段头对头比较了GClb组[GA101(Obinutuzumab)+苯丁酸氮芥]和RClb 组(利妥昔单抗+苯丁酸氮芥)在初治“不适合”CLL患者中的作用。

GClb组患者ORR率、CR率、PFS率及MRD率阴性均优于RClb 组(78%对65%,21%对7%,26.7 对15.2 个月,29.4%对2.5%),两组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耐受性方面,GClb 组中3 级以上输注相关不良反应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较高(20%对4%和33%,27%),但两组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alton Ⅰb 试验初步报道了Obinutuzumab 联合氟达拉滨+环磷酰胺(G-FC)或联合苯达莫司汀(G-B)作为CLL 患者一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1 例G-FC 及20 例G-B患者的ORR分别为62%及90%,二者的不良反应与传统的化学免疫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药Ofatumumab 在低CD20表达的CLL中比利妥昔单抗疗效更好。

英国圣詹姆斯大学报告一项比较Ofatumumab联合苯丁酸氮芥(O+Chl)或苯丁酸氮芥单药(Chl)一线治疗“不适合”CLL 患者的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447 例患者入组,O+Chl 组的PFS、ORR和CR率均显著优于Chl 组(22.4 对13.1 个月,82%对69%,12%对1%)。CR 患者中37%获得MRD阴性CR。

O+Chl 方案最常见的3 级以上不良反应为中性粒细胞减少,无致死性输注相关反应,提示O+Chl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针对不适合氟达拉滨治疗患者的治疗方案。

三、BCR信号通路抑制剂

1. Btk 抑制剂:

Btk 抑制剂Ibrutinib 的出现为CLL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进展,研究者们主要针对Ibrutinib 在高危和复发/难治CLL患者的疗效进行了研究。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报道了Ibrutinib 单药治疗24 例17p 正常的老年(NL 17p 组)和29 例del(17p)的患者(DEL 17p 组)。NL 17p 组和DEL 17p 组的部分缓解(PR)率分别为81%和53%,伴淋巴细胞增多的PR(PRL)率分别为9%和43%。

两组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DEL 17p 组外周血中治疗相关淋巴细胞增多的清除更为缓慢。但从临床症状和疾病控制方面衡量,NL17p组和DEL 17p 组并无差异。

两组所有患者均获得淋巴结缓解,脾脏体积平均缩减40%和46%,骨髓肿瘤细胞浸润分别减少76%和84%。治疗6 个月后,80%的患者del(17p)的亚克隆较治疗前减少(平均减少34%),4 例患者del(17p)克隆消失。

试验过程中,仅15%的患者出现3 级以上感染或中性粒细胞减少。MD Anderson 癌症研究中心更新了Ibrutinib 联合利妥昔单抗(iR)对高危CLL患者疗效的Ⅱ期临床试验。

药物用法:Ibrutinib 420 mg,皮下注射,每日1 次;利妥昔单抗375mg/m2 ,静脉注射,以28 d 为1 个疗程,首疗程每周1 次,之后每疗程1 次,28 d 为1 个疗程,共6 个疗程。

40 例高危患者[定义为至少符合以下1 项:存在del(17p)或TP53突变、一线免疫化疗后PFS<36 个月或有del(11q)的复发CLL]。39 例可评估的患者中,ORR为95%,87%达PR,8%达CR,其中1例MRD阴性患者CR。

20 例p53 异常患者的ORR 为90%。此方案安全性良好,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感染相关并发症。治疗6 个月后生存质量明显提高。相对于Ibrutinib 单药,iR可更迅速地缓解药物引起的淋巴细胞增多,使得ORR进一步提升。

但这种效应是否可转化为PFS和OS的获益则需要进一步的大样本量的复发/难治患者的Ibrutinib 或iR 随机临床试验来证实。

在复发/难治CLL 患者中,口服单药Ibrutinib 已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效果,预测26 个月PFS率为75%。Brown等进而探究了Ibrutinib 联合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BR)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

30 例复发/难治CLL/SLL 患者,接受最多6个疗程BR(苯达莫司汀70 mg/m2,静脉注射,第1~2 d;利妥昔单抗375 mg/m2,静脉注射,首疗程第1 d,以后每疗程第1d 500 mg/m2,28 d 为1 个疗程)和Ibrutinib 420 mg/d,皮下注射,每日1 次,直至疾病进展。

患者中位年龄62 岁,Rai Ⅲ/Ⅳ期53%,del(17p)23%,del(11q)43%,53%出现大包块(淋巴结>5 cm)。此方案安全性与BR方案或Ibrutinib 单药相似,最常见的3 级以上不良反应为中性粒细胞减少(40.0%)。

在接受6 个疗程BR后,无一例患者因为不良反应或死亡而停药。仅27%患者出现淋巴细胞增多。中位治疗时间16 个月,ORR 为93%,另有3%达到PRL。预测的12 个月PFS 率为90%。治疗效果与已知的高危因素无关。目前,Ibrutinib联合BR方案已申请全球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

2. PI3K 抑制剂:

在最新临床试验环节中,Furman 等公布了全球多中心的Iderlalisib(IDELA,PI3K-δ抑制剂)联合利妥昔单抗对复发CLL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的Ⅲ期随机双盲临床试验的前期结果。

220 例患者均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首剂375 mg/m2 ;之后500 mg/m2 每2 周1 次,共4 次;之后每4 周1次,共3 次)。

试验组110 例患者每日予以IDELA 150 mg,每日2 次,对照组110 例患者予以安慰剂。入组患者中位年龄71 岁,85% CIRS>6,44%有del(17p)/TP53 突变,84%无IgVH突变。

IDELA+R 组与安慰剂+R 组相比,中位PFS 更长(未达到对5.5 个月),且不受del(17p)/TP53 突变或者IgVH未突变的影响。

IDELA+R 组的ORR 和淋巴结缓解率(LNR)均高于对照组(81%对13%和93%对4%),且OS 也更长(HR=0.28)。IDELA+R组绝大多数不良事件为3 级以下,与安慰剂+R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提示在接受过强烈化疗的复发CLL患者中,IDELA+R组疗效显著,且耐受性好。IPI-145 是一种新型的口服PI3K-δ/γ抑制剂。44 例复发/难治CLL 患者入组IPI-145 的Ⅰ期临床试验,中位年龄67 岁,ECOG≤1 占93%,有TP53 突变或del(17p)占44%。

IPI-145≤25 mg 每日2 次组23 例,IPI-145 75 mg 每日2 次组组21 例。药代动力学显示IPI-145 在≥25 mg 每日2 次组时即达到最大药效。

临床上,此药可引起迅速的淋巴细胞增多,一般用药后6 个疗程可恢复至正常。用药早期即可观察到显著的淋巴结缩小,且与用药剂量无明显相关。

79%的患者在经过2 个疗程治疗后获得淋巴结缓解,ORR为52%。19例用药量≤25 mg每日2 次组的患者ORR为53%,疾病晚期的患者中88%获得淋巴结缓解,且其疗效不受p53 基因异常的影响。

未发现IPI-145 剂量相关的不良反应。3 级以上不良反应主要为血液学毒性。以25 mg每日2 次组为剂量的针对复发/难治CLL患者的Ⅲ期临床试验即将开展。

另一种PI3Kδ的小分子抑制剂AMG319 在复发/难治CLL患者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因其在Ⅰ期临床试验中出现了剂量依赖性和剂量限制不良反应,AMG319的最佳剂量还有待研究。

四、Bcl-2 抑制剂

ABT-199(GDC-0199)是一种选择性的口服Bcl-2 抑制剂,其Ⅰ期临床试验共入组56 例高危难治/复发CLL 患者,给药剂量150~1 200 mg。患者在第1 周-3 d 或-7 d 口服ABT-199 1 次,之后自第1 周第1 天起每日口服1 次,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

治疗组中38%的患者有del(17p),32%氟达拉滨耐药,87%IgVH 突变阴性。中位治疗时间10 个月,ORR 84%,治疗反应与del(17p)和氟达拉滨耐药无关。

共有12 例患者获得CR,其中del(17p)组2 例,氟达拉滨耐药组3 例。8 例有可评估MRD资料的患者中,4例达到MRD 阴性[包括1 例氟达拉滨耐药并且同时具有del

(17p)的患者和2 例氟达拉滨耐药患者],另外4 例则检测到低水平的MRD(0.05%、0.70%、0.75%各1 例,另1 例未定量检测)。

12 例患者疾病进展。3 级以上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41%)和肿瘤溶解综合征(TLS,11%)等。7例出现剂量限制性不良反应:5 例TLS、1 例4 级中性粒细胞减少、1 例在4 级TLS 基础上的猝死。

目前此项试验仍在继续入组以进一步优化剂量减少TLS 风险。不良反应针对复发CLL 患者的ABT-199 单药、或同时联合利妥昔单抗或Obinutuzumab的Ⅱ期临床试验均已开始。

五、表达嵌合抗原受体(CAR)的自体T细胞输注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者公布了为复发/难治CLL患者输注表达嵌合抗原受体(CAR)的自体T 细胞(CTL019细胞)的Ⅱ期临床试验的前期结果。此类CAR+T 细胞含胞外抗CD19 区域、CD3δ 和4-1BB 信号区,可针对进展复发CLL患者诱导强有效的抗肿瘤效应。

CAR+T细胞可在体内持续性扩增3 年以上。为研究CAR+T细胞输注的最佳剂量,27 例入组的复发/难治CLL患者随机进入输注5×108或5×107转化的CAR+T 细胞研究组。其中3 例患者T 细胞不能有效扩增。

所有患者在接受CAR+T细胞输注时疾病均为活动状态。清除淋巴细胞的预处理方案为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喷他司汀+环磷酰胺或苯达莫司汀。10 例接受治疗的患者未出现输注相关不良反应。

中位随访时间3 个月,CR 2 例,PR2 例,ORR 40%。其他输注CAR+T细胞的患者也出现了持续的淋巴结缩小,提示CAR+T 细胞在体内具有持续的抗肿瘤作用。无患者疾病进展。

70%患者出现延迟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表现为高热、恶心、肌痛、毛细血管渗漏,此现象与CAR+T 细胞扩增的高峰有关,并可引起血清IL-6 的显著增高,其中2 例患者CRS需要治疗。目前为止,CAR+T细胞输注未显示出剂量相关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其效果需更长的随访期证明。

此外,另一组针对初治高危CLL 患者[IgVH 无突变、del(11q)或del(17p)]以CAR+T 细胞输注作为一线巩固方案的Ⅰ期临床试验的前期结果显示,在经过6个疗程的PCR方案(喷他司汀+环磷酰胺+利妥昔单抗)化疗后,以环磷酰胺为预处理方案,输注3×106或1×107 /kg CAR+T细胞的6 例患者中,2 例一线治疗获得PR的患者进一步获得CR,2 例仍维持PR,2 例患者PD。

本届ASH 会中,研究者们对作用于微环境的PKC-β抑制剂Enzastaurin 和抑制BET 蛋白BRD4 功能的Jq1 在CLL中潜在的治疗价值进行了报道,此两药有望进入Ⅰ/Ⅱ期临床试验。

中华血液学杂志20xx年4月第35卷第4期

关键词: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LL 单克隆抗体

 

第二篇:[ASH]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SH]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4-04-25 发表评论 分享

文章作者:夏奕 徐卫 李建勇

新型CD20 单克隆抗体、B细胞受体(BCR)信号通路抑制剂、Bcl-2 抑制剂等新药的出现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治疗提供了更多安全有效的选择,我们就第55 届美国血液学年会(ASH)CLL治疗相关进展作一介绍。

一、化学免疫治疗

德国CLL工作组(GCLLSG)的CLL10 试验比较了氟达拉滨、环磷酰胺联合利妥昔单抗(FCR方案)与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BR方案)在初治“适合(fit)”CLL患者中的作用。

547 例可评估的患者中(FCR组274例,BR组273 例),两组的总反应率(ORR)相似(均为97.8%),FCR 组完全缓解(CR)率较高(47.4%对38.1%),FCR 组和BR 组外周血微小残留病(MRD)阴性(<10-4)患者分别占71.7%、66.7%。FCR组2 年无进展生存(PFS)率和2 年无事件生存(EFS)率较高(85%对78.2%,82.6%对5.7%);2 年总生存(OS)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在<65 岁患者中,FCR 组PFS 显著延长(未达到对36.5 个月),而在≥65 岁的患者中两组PFS 相似。FCR 组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和严重感染发生率较高(81.7% 对56.8%,39.0%对25.4%)。

因此,一线治疗方案,对于年轻、“适合”患者建议FCR 方案,对于年龄较大、不太适合的患者建议BR方案。德国-法国研究协作组探索了FCR方案早期干预在无治疗指征的Binet A期高危CLL患者中的价值。

淋巴细胞倍增时间<12 个月、血清胸苷激酶>10 U/L、IgVH 无突变及FISH检测有不良预后证据[del(11q)、del(17p)、+12]4 项中≥2 项为高危,<2 项为低危。201 例高危患者中,100 例随机接受FCR 治疗,101 例进入随访观察组、低危组随访观察。

高危治疗组的EFS显著长于观察组(未达到对24.5 个月),两组间OS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无论是高危治疗组还是观察组,其EFS和OS都短于低危观察组。

这是迄今为止第一个探索FCR 在早期CLL 中的随机对照试验,提示结合临床和实验指标,可准确鉴别出疾病进展快、预后差的早期CLL 患者,且FCR方案对提高早期高危

CLL患者的EFS可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即使提前以FCR方案干预也差于低危患者,所以新药±常规治疗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二、新型CD20单抗

GCLLSG的CLL11 试验第二阶段头对头比较了GClb组[GA101(Obinutuzumab)+苯丁酸氮芥]和RClb 组(利妥昔单抗+苯丁酸氮芥)在初治“不适合”CLL患者中的作用。

GClb组患者ORR率、CR率、PFS率及MRD率阴性均优于RClb 组(78%对65%,21%对7%,26.7 对15.2 个月,29.4%对2.5%),两组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耐受性方面,GClb 组中3 级以上输注相关不良反应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较高(20%对4%和33%,27%),但两组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alton Ⅰb 试验初步报道了Obinutuzumab 联合氟达拉滨+环磷酰胺(G-FC)或联合苯达莫司汀(G-B)作为CLL 患者一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1 例G-FC 及20 例G-B患者的ORR分别为62%及90%,二者的不良反应与传统的化学免疫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药Ofatumumab 在低CD20表达的CLL中比利妥昔单抗疗效更好。

英国圣詹姆斯大学报告一项比较Ofatumumab联合苯丁酸氮芥(O+Chl)或苯丁酸氮芥单药(Chl)一线治疗“不适合”CLL 患者的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447 例患者入组,O+Chl 组的PFS、ORR和CR率均显著优于Chl 组(22.4 对13.1 个月,82%对69%,12%对1%)。CR 患者中37%获得MRD阴性CR。

O+Chl 方案最常见的3 级以上不良反应为中性粒细胞减少,无致死性输注相关反应,提示O+Chl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针对不适合氟达拉滨治疗患者的治疗方案。

三、BCR信号通路抑制剂

1. Btk 抑制剂:

Btk 抑制剂Ibrutinib 的出现为CLL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进展,研究者们主要针对Ibrutinib 在高危和复发/难治CLL患者的疗效进行了研究。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报道了Ibrutinib 单药治疗24 例17p 正常的老年(NL 17p 组)和29 例del(17p)的患者(DEL 17p 组)。NL 17p 组和DEL 17p 组的部分缓解(PR)率分别为81%和53%,伴淋巴细胞增多的PR(PRL)率分别为9%和43%。

两组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DEL 17p 组外周血中治疗相关淋巴细胞增多的清除更为缓慢。但从临床症状和疾病控制方面衡量,NL17p组和DEL 17p 组并无差异。

两组所有患者均获得淋巴结缓解,脾脏体积平均缩减40%和46%,骨髓肿瘤细胞浸润分别减少76%和84%。治疗6 个月后,80%的患者del(17p)的亚克隆较治疗前减少(平均减少34%),4 例患者del(17p)克隆消失。

试验过程中,仅15%的患者出现3 级以上感染或中性粒细胞减少。MD Anderson 癌症研究中心更新了Ibrutinib 联合利妥昔单抗(iR)对高危CLL患者疗效的Ⅱ期临床试验。

药物用法:Ibrutinib 420 mg,皮下注射,每日1 次;利妥昔单抗375mg/m2 ,静脉注射,以28 d 为1 个疗程,首疗程每周1 次,之后每疗程1 次,28 d 为1 个疗程,共6 个疗程。

40 例高危患者[定义为至少符合以下1 项:存在del(17p)或TP53突变、一线免疫化疗后PFS<36 个月或有del(11q)的复发CLL]。39 例可评估的患者中,ORR为95%,87%达PR,8%达CR,其中1例MRD阴性患者CR。

20 例p53 异常患者的ORR 为90%。此方案安全性良好,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感染相关并发症。治疗6 个月后生存质量明显提高。相对于Ibrutinib 单药,iR可更迅速地缓解药物引起的淋巴细胞增多,使得ORR进一步提升。

但这种效应是否可转化为PFS和OS的获益则需要进一步的大样本量的复发/难治患者的Ibrutinib 或iR 随机临床试验来证实。

在复发/难治CLL 患者中,口服单药Ibrutinib 已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效果,预测26 个月PFS率为75%。Brown等进而探究了Ibrutinib 联合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BR)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

30 例复发/难治CLL/SLL 患者,接受最多6个疗程BR(苯达莫司汀70 mg/m2,静脉注射,第1~2 d;利妥昔单抗375 mg/m2,静脉注射,首疗程第1 d,以后每疗程第1d 500 mg/m2,28 d 为1 个疗程)和Ibrutinib 420 mg/d,皮下注射,每日1 次,直至疾病进展。

患者中位年龄62 岁,Rai Ⅲ/Ⅳ期53%,del(17p)23%,del(11q)43%,53%出现大包块(淋巴结>5 cm)。此方案安全性与BR方案或Ibrutinib 单药相似,最常见的3 级以上不良反应为中性粒细胞减少(40.0%)。

在接受6 个疗程BR后,无一例患者因为不良反应或死亡而停药。仅27%患者出现淋巴细胞增多。中位治疗时间16 个月,ORR 为93%,另有3%达到PRL。预测的12 个月PFS 率为90%。治疗效果与已知的高危因素无关。目前,Ibrutinib联合BR方案已申请全球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

2. PI3K 抑制剂:

在最新临床试验环节中,Furman 等公布了全球多中心的Iderlalisib(IDELA,PI3K-δ抑制剂)联合利妥昔单抗对复发CLL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的Ⅲ期随机双盲临床试验的前期结果。

220 例患者均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首剂375 mg/m2 ;之后500 mg/m2 每2 周1 次,共4 次;之后每4 周1次,共3 次)。

试验组110 例患者每日予以IDELA 150 mg,每日2 次,对照组110 例患者予以安慰剂。入组患者中位年龄71 岁,85% CIRS>6,44%有del(17p)/TP53 突变,84%无IgVH突变。

IDELA+R 组与安慰剂+R 组相比,中位PFS 更长(未达到对5.5 个月),且不受del(17p)/TP53 突变或者IgVH未突变的影响。

IDELA+R 组的ORR 和淋巴结缓解率(LNR)均高于对照组(81%对13%和93%对4%),且OS 也更长(HR=0.28)。IDELA+R组绝大多数不良事件为3 级以下,与安慰剂+R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提示在接受过强烈化疗的复发CLL患者中,IDELA+R组疗效显著,且耐受性好。IPI-145 是一种新型的口服PI3K-δ/γ抑制剂。44 例复发/难治CLL 患者入组IPI-145 的Ⅰ期临床试验,中位年龄67 岁,ECOG≤1 占93%,有TP53 突变或del(17p)占44%。

IPI-145≤25 mg 每日2 次组23 例,IPI-145 75 mg 每日2 次组组21 例。药代动力学显示IPI-145 在≥25 mg 每日2 次组时即达到最大药效。

临床上,此药可引起迅速的淋巴细胞增多,一般用药后6 个疗程可恢复至正常。用药早期即可观察到显著的淋巴结缩小,且与用药剂量无明显相关。

79%的患者在经过2 个疗程治疗后获得淋巴结缓解,ORR为52%。19例用药量≤25 mg每日2 次组的患者ORR为53%,疾病晚期的患者中88%获得淋巴结缓解,且其疗效不受p53 基因异常的影响。

未发现IPI-145 剂量相关的不良反应。3 级以上不良反应主要为血液学毒性。以25 mg每日2 次组为剂量的针对复发/难治CLL患者的Ⅲ期临床试验即将开展。

另一种PI3Kδ的小分子抑制剂AMG319 在复发/难治CLL患者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因其在Ⅰ期临床试验中出现了剂量依赖性和剂量限制不良反应,AMG319的最佳剂量还有待研究。

四、Bcl-2 抑制剂

ABT-199(GDC-0199)是一种选择性的口服Bcl-2 抑制剂,其Ⅰ期临床试验共入组56 例高危难治/复发CLL 患者,给药剂量150~1 200 mg。患者在第1 周-3 d 或-7 d 口服ABT-199 1 次,之后自第1 周第1 天起每日口服1 次,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

治疗组中38%的患者有del(17p),32%氟达拉滨耐药,87%IgVH 突变阴性。中位治疗时间10 个月,ORR 84%,治疗反应与del(17p)和氟达拉滨耐药无关。

共有12 例患者获得CR,其中del(17p)组2 例,氟达拉滨耐药组3 例。8 例有可评估MRD资料的患者中,4例达到MRD 阴性[包括1 例氟达拉滨耐药并且同时具有del

(17p)的患者和2 例氟达拉滨耐药患者],另外4 例则检测到低水平的MRD(0.05%、0.70%、0.75%各1 例,另1 例未定量检测)。

12 例患者疾病进展。3 级以上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41%)和肿瘤溶解综合征(TLS,11%)等。7例出现剂量限制性不良反应:5 例TLS、1 例4 级中性粒细胞减少、1 例在4 级TLS 基础上的猝死。

目前此项试验仍在继续入组以进一步优化剂量减少TLS 风险。不良反应针对复发CLL 患者的ABT-199 单药、或同时联合利妥昔单抗或Obinutuzumab的Ⅱ期临床试验均已开始。

五、表达嵌合抗原受体(CAR)的自体T细胞输注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者公布了为复发/难治CLL患者输注表达嵌合抗原受体(CAR)的自体T 细胞(CTL019细胞)的Ⅱ期临床试验的前期结果。此类CAR+T 细胞含胞外抗CD19 区域、CD3δ 和4-1BB 信号区,可针对进展复发CLL患者诱导强有效的抗肿瘤效应。

CAR+T细胞可在体内持续性扩增3 年以上。为研究CAR+T细胞输注的最佳剂量,27 例入组的复发/难治CLL患者随机进入输注5×108或5×107转化的CAR+T 细胞研究组。其中3 例患者T 细胞不能有效扩增。

所有患者在接受CAR+T细胞输注时疾病均为活动状态。清除淋巴细胞的预处理方案为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喷他司汀+环磷酰胺或苯达莫司汀。10 例接受治疗的患者未出现输注相关不良反应。

中位随访时间3 个月,CR 2 例,PR2 例,ORR 40%。其他输注CAR+T细胞的患者也出现了持续的淋巴结缩小,提示CAR+T 细胞在体内具有持续的抗肿瘤作用。无患者疾病进展。

70%患者出现延迟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表现为高热、恶心、肌痛、毛细血管渗漏,此现象与CAR+T 细胞扩增的高峰有关,并可引起血清IL-6 的显著增高,其中2 例患者CRS需要治疗。目前为止,CAR+T细胞输注未显示出剂量相关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其效果需更长的随访期证明。

此外,另一组针对初治高危CLL 患者[IgVH 无突变、del(11q)或del(17p)]以CAR+T 细胞输注作为一线巩固方案的Ⅰ期临床试验的前期结果显示,在经过6个疗程的PCR方案(喷他司汀+环磷酰胺+利妥昔单抗)化疗后,以环磷酰胺为预处理方案,输注3×106或1×107 /kg CAR+T细胞的6 例患者中,2 例一线治疗获得PR的患者进一步获得CR,2 例仍维持PR,2 例患者PD。

本届ASH 会中,研究者们对作用于微环境的PKC-β抑制剂Enzastaurin 和抑制BET 蛋白BRD4 功能的Jq1 在CLL中潜在的治疗价值进行了报道,此两药有望进入Ⅰ/Ⅱ期临床试验。

中华血液学杂志20xx年4月第35卷第4期

关键词: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LL 单克隆抗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