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隧道地质勘察报告

目  录            

一、工程概况. 1

二、勘察概况及工作方法. 1

三、完成的勘探工作量. 1

四、自然地理概况. 1

(一) 地理位置. 1

(二) 地形地貌. 2

(三) 气象特征. 2

(四) 土壤最大冻结深度. 2

(五) 地震动参数. 2

五、工程地质特征. 3

(一) 地层岩性. 3

(二) 地质构造. 4

(三) 水文地质特征. 4

六、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 4

七、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4

(一) 岩土施工工程分级及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4

(二) 隧道围岩分级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 5

(三) 隧道进出口工程地质条件. 5

八、设计与施工注意事项. 5

附件:

一、  XXXXX隧道工程地质平面图(1:2000)

二、  XXXXX隧道进口工程地质平面图

三、  XXXXX隧道出口工程地质平面图

四、  XXXXX隧道洞身工程地质纵断面

五、  XXXXX隧道进出口放大工程地质纵断面

六、  XXXXX隧道进口工程地质横断面

七、  XXXXX隧道出口工程地质横断面

八、  XXXXX隧道进口弃渣场工程地质断面图

九、  XXXXX隧道出口弃渣场工程地质断面图

十、  地质柱状图

十一、      XXXXX隧道土工试验报告

十二、      XXXXX隧道岩石试验报告



一、工程概况

新建XX铁路工程XXXXX隧道位于XXXXX镇XXXXX,XXXXX隧道起讫里程DIIK4+120~DIIK5+730,全长1610m,洞深最大埋深约48m。

二、勘察概况及工作方法

该隧道定测阶段的调查工作始于XX,外业钻探日期为XXX,水、土、岩的试验工作为XXX,资料整理工作于XX结束。

本次定测针对该隧道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技术要求,采用地面大范围的地质调查及工程地质测绘(1:2000)、钻探、原位测试、室内试验、资料综合分析(含区域地质资料、初测资料的分析)等相结合的工作方法。

工作过程中,地质分界线的填绘主要利用手持GPS定点,钻孔的定位采用中线桩及全站仪,对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采用室内试验进行。

三、完成的勘探工作量

                    表1.1  主要勘察工作量一览表                                                                            

四、自然地理概况

(一) 地理位置

XXXXX隧道在行政区划上属于XXXXX镇,位于XXXXX镇东北部的XXXXX村,交通较为便利,村镇之间有公路连接。隧道进出口均位于山坡缓坡处,坡地植被稀疏,多为风沙覆盖,隧道中部冲沟段有基岩出露。

(二) 地形地貌

XXXXX隧道所处的地貌单元为低山丘陵区,地形起伏较大,丘坡坡度较缓,一般坡角在20°~30°之间,进口处坡度稍大,地面高程在1070.0~1130.0m之间,相对高差约60m。

(三) 气象特征

沿线属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区,气候基本特征为冬季严寒,夏季炎热,温差较大。气温季节变化明显,年平均气温8.8℃,年极端最高气温41.2℃,年极端最低气温-29℃;年平均温差34.7℃。年平均降水量405.6mm,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6~9月份),且多为暴雨。本区年平均蒸发量为1836.3mm,是降水量的4~5倍。

 (四) 土壤最大冻结深度

区内最大土壤冻结深度为196cm。

(五) 地震动参数

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及《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GB18306-2001),本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7度),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35s。

五、工程地质特征

(一) 地层岩性

椐本次定测调查及勘探揭示,隧道工点范围内出露的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风积细砂层(Q4eol)、更新统风积细砂层(Q3eol)、更新统砂质黄土层(Q3eol)、侏罗系中统泥质砂岩、砂岩层(J2),局部夹煤层,现根据岩性特征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

风积细砂②1层:广泛分布于丘坡表层,灰黄~褐黄色,颗粒均匀,稍湿,松散~稍密,矿物成分主要以细粒石英为主,少量长石,局部夹少量植物根系。一般厚度约10~18m。

2. 第四系更新统

细砂③1层:主要分布于隧道出口处地层深部位置,褐黄色,颗粒均匀,稍湿,中密~密实,矿物成分主要以中细粒石英为主,少量长石,一般厚度3~5m,本次勘探未揭穿。

砂质黄土③2层:仅在4#钻孔处揭露,褐~褐黄色,稍湿,稍密~中密,土质较均匀,具大孔隙,局部含钙质结核层。

3.侏罗系中统(J2

强风化泥质砂岩⑤5层:灰~灰绿色,细砂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泥质胶结,岩心呈短柱状,矿物成分主要有石英、长石,少量云母,属极软岩(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均小于5MPa)。本次勘探揭露厚度3~12m。

强风化细砂岩⑤2层:青灰~褐黄色,细砂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泥钙质胶结,节理、裂隙较发育,岩芯多呈短柱状,局部碎块状,属较软岩(饱和抗压强度为15~30MPa之间)。

弱风化细砂岩⑤2层:青灰色,细砂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钙质胶结,岩芯多呈柱状。

煤层⑤6层:黑色,岩心呈短柱状,粘手,局部夹煤矸石。

 (二) 地质构造

本区位于中生代大型内陆拗陷盆地,区内地质构造简单,出露地层单一,岩层产出状态以近水平状为主。全区未见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三) 水文地质特征

本次勘察期间未发现地下水。

六、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

本场区勘察期间未发现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

七、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一) 岩土施工工程分级及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根据室内岩土试验及孔内原位测试等多种成果资料综合确定各岩土层力学参数如下:

表1.2  岩土施工工程分级及物理力学参数表

(二) 隧道围岩分级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

现根据洞身范围内的地层岩性、岩土的结构和强度、风化程度等特征,结合隧道埋深等综合划分洞身围岩级别如下:

                       表1.3  XXXXX隧道围岩分级                     

(三) 隧道进出口工程地质条件

隧道进出口位置处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风积砂,地貌类型为固定、半固定沙地,风沙危害较小,建议挖方破率:细砂②1层1:2,砂质黄土③2层1:1,强风化泥质砂岩⑤5层1:0.75~1:1。

九、设计与施工注意事项

(一) 设计时要充分考虑隧道不同岩性的变化,结合实际情况选取适当的衬砌支护措施。

(二)在施工中若发现地层同勘察报告变化较大时,要及时通知现场相关人员,及时进行补充勘察工作,进一步查明。

(三)雨季施工易造成地下水的富积,有发生局部突水的可能,建议做好防排水措施。

 

第二篇:[甘肃]铁路隧道地质勘察报告

新  建  铁  路

兰渝线兰州至广元段

初步设计

纸坊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2 年05 月.西安

新  建  铁  路

兰渝线兰州至广元段

初步设计

纸坊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编 写 者:

复 核 者: 

审 核 者:

审 定 者: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年05 月 .西安


一、工程概况

该工程位于甘肃省岷县县城东边。隧道于洮河右岸岷县奈子沟村东侧山坡(DK201+820)进洞,在岷县正龙骨料饲料厂后山坡(DK206+955)出洞。隧道全长5135m。该隧道为双线隧道。

二、勘察概况及工作方法

本次勘察为定测阶段。由于该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十分复杂,线路方案平面位置在初测基础上做了大量优化工作。因此,本次地质地质调查是在详细分析利用初测资料的基础上 12月31日做了详细的地质调查工作。为了加深认识,在外业地质调查基础上,通过使用钻探及物探等勘探手段,进一步揭示了该地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特征,勘探工作于4月底全部结束。本次主要完成的勘查工作量见下表。

三、自然地理概况

(一)交通概况

隧道进、出口位于国道G212路边,交通方便。洞身段落山大沟深,地形起伏很大,距离国道较远,交通不便。

(二)地形地貌

该工程地貌上位于西秦岭中山区。山高沟深,山坡、谷坡较陡,隧道洞身最大埋深248m,梁顶植被覆盖较好。

(三)气象特征

隧道工程区为高原大陆性气候。据岷县气象局资料,多年平均气温5.8℃,最低零下-24.3℃(1972年2月9日),最热33.3℃(20##年7月25日),无霜期90~120天,相对湿度在69%;多年平均降水量560.8mm,年最大降水量为709.3mm,日最大降水量为61.5mm,1小时最大降水量54.0mm,10分钟最大降水量为30.4mm,测区年内降水量主要集中于5~9月,期间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78%以上。大雨(大于25mm/d)多年平均爆发次数为2.1次/年。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199.6mm,为降水量的2倍,最大冻土深度0.90m。详细气候特征见附表。

(四)地震动参数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该工程所属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七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

四、工程地质特征

(一)地层岩性

该隧道洞身经过的地层有第四系全新统坡积砂质黄土、碎石土;二叠系下统炭质板岩、板岩、砂岩,三叠系中统板岩、砂岩等。山坡表层覆盖有第四系全新统坡积黏质黄土,坡积、滑坡堆积粗角砾土、碎石土等。详述如下:

1、砂质黄土(Q4dl3):分布于隧道进口,厚度3~8m,淡黄-褐黄色,土质不均,含角砾,硬塑。Ⅱ级普通土,σ0=120kPa。

2、粗角砾土(Q4pl6、Q4dl6、Q4sl6):分布于山坡坡面上及沟谷内,厚2~8m,灰、青灰色,土质不均,稍湿-潮湿,中密,Ⅲ级硬土,σ0=500kPa。隧道洞身不穿过该土层。

    3、碎石土(Q4dl7):分布于山坡坡面,厚度1~10m,灰-青灰色,碎石成分为砂岩、板岩,尖棱状,粒径以60~20cm为主,泥质填充。稍湿-潮湿,中密, Ⅲ级硬土,Ⅴ级围岩,σ0=550kPa。

    4、板岩夹砂岩(T2Sl+Ss):为洞身主要地层,在火烧沟及隧道出口段出露。以板岩为主,局部夹砂岩,薄层-中厚层状,岩质较软,节理发育。强风化层,厚5~11m,Ⅳ级软石,Ⅴ级围岩,σ0=400kPa;弱风化层,Ⅳ级软石,Ⅲ-Ⅳ级围岩,σ0=600kPa。

    5、炭质板岩(P1cSl):夹于二叠系下统板岩、砂岩层中。灰黑色,板理极发育,薄片-薄层状,岩质极软,节理极发育。强风化层,厚5~20m,Ⅲ级硬土,Ⅴ级围岩,σ0=300kPa;弱风化层,Ⅳ级围岩,Ⅳ级软石,σ0=400kPa。

    6、板岩(P1Sl):为洞身主要地层。薄层-中厚层状,岩质较软,节理发育。强风化层,厚5~7m,Ⅳ级软石,Ⅴ级围岩,σ0=400kPa;弱风化层,Ⅳ级软石,Ⅳ级围岩,σ0=600kPa。

    7、砂岩(P1Ss):为洞身主要地层。黄灰色,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中细粒结构,中厚层-厚层状,岩质坚硬,受构造作用强烈,岩体节理发育。强风化层,厚5~7m, Ⅳ级软石,Ⅴ级围岩,σ0=500kPa;弱风化层,Ⅴ级次坚石,Ⅳ级围岩,σ0=800kPa。

    8、压碎岩(Cru):分布于F3断层及其次生断层f22、f23、f24断层破碎带内。岩性为压碎砂岩、板岩,压碎砂岩岩质硬,具厚层状构造,锤击即碎,呈碎块状,碎块粒径以40~60mm为主;压碎板岩岩质软,易发生褶曲,具薄片状构造,节理裂隙极发育。Ⅳ级软石,Ⅴ级围岩,σ0=500kPa。

(二)地质构造

隧道工程位于礼县-柞水冒地槽褶皱带及南秦岭冒地槽褶皱带分界处,两构造单元以合作-岷县断裂构造带F3为界。区域断裂F3长160km,宽20~40km,其西段为一系列走向北70°~80°东向北陡倾的叠瓦式构造,东段由数条长20~60km的断裂构成,断层面以北倾为主,倾角50°~70°,总体呈南西凸出的弧形。从断层面大量擦痕及派生褶皱组成的入字型构造表明北盘向南东斜冲,致使中石炭统推覆在下二叠统之上、下二叠统逆冲于下三叠统之上,破碎带宽达600m以上。

    受合作-岷县断裂构造带F3影响,隧道工程范围内二叠系及三叠系砂岩、板岩地层褶曲构造及断层构造极其发育。F3断层及其次生断层f22、f23、f24通过隧道洞身,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差。

    1、褶皱构造

    隧道DK202+390~DK202+540段通过一背斜及向斜构造。岩性为二叠系下统板岩夹砂岩为主夹灰黑色炭质板岩。背斜轴部位于DK202+440(中线位置)附近,北翼产状N52°W/45°N, 南翼产状N65°W/62°S;向斜轴部位于DK202+492(中线位置)附近,南翼产状N55°W/53°N。背斜及向斜轴面向北陡倾,走向与两侧断层走向一致。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砂岩岩质较硬,受构造应力作用具压碎结构,板岩岩质软,易发生扰曲变形。

    2、断裂

受合作-岷县断裂构造带F3影响,隧道工程范围内发育多条次级断层及构造破碎带,主要有f22、f23、f24。这些断裂大多数被第四系坡积地层覆盖,但地貌上断层崖或断层垭口较为明显,结合地质野外调绘及物探成果,对各断层形态及特征做如下分述:

1)F3断层:为区域性断层,压扭性逆断层,产状N29°W/60°N,发育于二叠系地层内。破碎带宽度约180m,由断层角砾、断层泥和压碎岩组成。隧道在DK202+960~DK203+180段穿越该断层,地貌上表现为大沟谷。

2)f22断层:逆断层,产状N30°W/76°S,发育于二叠系地层内。由断层角砾、断层泥和压碎岩组成。下盘产状N52°W /45°N,上盘产状N35°W /55°N。隧道在DK202+050~DK202+175处穿越该断层,破碎带宽度约101m,地貌上表现为断层崖。

3)f23断层:逆断层,产状N60°W/77°N。发育于二叠系砂岩夹板岩、炭质板岩地层内。破碎带宽度约140m,由压碎岩及断层泥组成。下盘产状N37°W /64°N,上盘产状N30°W /80°N。断层向南东方向延伸在火烧沟冬麦滩附近与F3主断裂交汇。线路在DK203+590~DK203+800通过该断层。地貌上表现为山梁。

4)f24断层:逆断层,产状N45°W/75°N,发育于二叠系和三叠系分界处,上盘为二叠系下统砂岩夹板岩、炭质板岩、下盘为三叠系中统板岩夹砂岩。 断层带宽200米,断裂带岩性为压碎岩、角砾岩和断层泥组成,成份为压碎板岩、砂岩、粉砂质板岩等,较富水。隧道DK205+855~DK206+120通过该断层。

五、水文地质特征

(一)地表水特征

该隧道区域内山体冲沟发育,沟床纵坡比降较大,但汇水面积较小,常年流水仅有4条沟,沟水流量随季节变化大。本次定测对常年流水沟进行了测流。

(二)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情况及其变化特征

本区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

1.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内孔隙水

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水主要分布在隧道通过区的沟谷中,含水层主要为洪积层,其透水性较好。孔隙潜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自上而下径流,在低洼处以泉水的形式向沟谷排泄,但受季节影响较大。

2.基岩裂隙水

隧道穿过区基岩的风化、构造裂隙、节理、层理等较发育—发育,连通性较好,为地下水的储存和运移提供了条件,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及冰雪融水,局部地段为地表水入渗补给为主,涌水量随补给条件和储存条件的不同而差异较大。

本次调查发现泉水出露在三叠系板岩(T2Sl)中,位于隧道右侧约800m,有3~4个泉水,均为下降泉,该泉水冬季不冻结,流量1~5m3/d,有两个泉水为十多户村民的生活饮用水水源。

(三)隧道涌水量的预测与评价

本次隧道涌水量的计算采用地下水径流模数法和大气降水入渗法,预测隧道涌水量的计算方法、公式和成果。

1、地下径流模数法:    

     

2、降水入渗法:

式中:-----------隧道通过含水体地段的正常涌水量(m3/d)

----------地下径流模数(m3/d.km2

-----------隧道通过含水体地段的集水面积(km2

----------地下水补给河水的流量(m3/d)

----------与的地表水或下降泉流量相当的地表流域面积(km2

----------隧道通过含水体的长度(km)

----------隧道涌水地段长度内对两侧的影响宽度(km)

-----------降水入渗系数

---------年降水量(mm)

年降水量W采用岷县气象站资料560.8mm;降水入渗系数a值综合考虑地表地层岩性(产状)、地质构造、隧道埋深等因素采用0.18~0.25,隧道涌水地段两侧影响宽度B值本隧道采用1.0km、1.5km。

隧道地下水径流模数计算表               表五-1

地下径流模数及分段涌水量表                 表五-2

          大气降水入渗法预测隧道涌水量成果表            表五-3

    (四)富水性分区及评价

根据地下水径流模数法、降水入渗法计算隧道正常涌水量结果,并结合地下径流模数,确定隧道围岩的富水性分为两个区,既中等富水区及弱富水区。推荐采用地下水径流模数法及降水入渗法相结合来预测计算隧道的涌水量。

              

  预测隧道涌水量成果表                    表五-4

      

隧道最大涌水量按正常涌水量的3倍考虑,该隧道正常涌水量2180.39m3/d,可能出现的最大涌水量为6541.17m3/d。根据地表沟水及钻孔水水质分析报告,隧道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型水,矿化度0.40g/l,无侵蚀性CO2,Cl-及SO42-对混泥土无腐蚀性。

本次调查发现泉水出露在三叠系板岩(T2Sl)中,有3~4个,有两个泉水为十多户村民的生活饮用水水源。由于泉水距离隧道较远,位于隧道右侧约800m,又处于弱富水区,隧道施工开挖不会影响到泉水。

隧道洞身在DK202+050~DK202+175处穿越f22断层、在DK202+960~DK203+180处穿越F3断层并下穿无名沟、在DK203+590~DK203+800处穿越f23断层、在DK205+855~DK206+120处穿越f24断层,还在DK204+023附近下穿龙王台沟、在DK206+525附近下穿火烧沟,均有发生突涌水的可能,应做好工程防范措施。

该隧道中等富水区共两段长度合计2100m,占整个隧道的40.9%;弱富水区共两段长度合计3035m,占整个隧道的59.1%。根据隧道区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围岩富水性分区长度、预测涌水量等综合分析,该隧道工程水文地质条件相对较差。

六、特殊岩土及不良地质

(一)特殊岩土

隧道进口端分布第四系全新统坡积砂质黄土,承载力较低,为松软土,须处理。

砂质黄土具有 级  重湿陷性,湿陷厚道 m。

(二)不良地质

该隧道经过区域不良地质发育,主要包括滑坡、泥石流等,分述如下:

    1、滑坡

    隧道工程范围内二叠—三叠系砂岩、板岩地层受区域断裂带F3及其次生断层影响,各山谷谷坡岩体破碎,沟坎陡坡坡积层极易失稳,滑坡发育。

    ① 岷县木材检查站2#沟内滑坡:该沟内两侧山坡坡积粗角砾土及黄土向沟心对滑。沟右侧滑坡在线路右侧沟下游方向约40m;沟左侧山坡滑坡位于隧道洞身顶部,线路里程为DK203+090~DK203+152。滑坡体主轴长108m,前缘宽231m,滑坡体厚约20m,有明显的挤压沟谷特征,滑面不低于沟心。隧道拱顶在此沟心埋深44m,不受该滑坡的影响。

    ② 龙王台村后2#沟内滑坡:沟左侧山坡滑坡位于隧道洞身顶部,线路里程为DK204+338~DK204+408。为坡积层滑坡,滑坡体主轴长70m,前缘宽126m,滑坡体厚约10m,滑面不低于沟心。隧道拱顶在此段埋深较大,不受该滑坡的影响。

    2、泥石流

    由于隧道工程范围内各大沟谷内谷坡坡积物较松散,岷县降水集中的气候特点,区内各大支沟均有或大或小的泥石流发育。但隧道埋深较大,拱顶基岩厚度大于35m,沟内泥石流对隧道基本无影响。

    3、瓦斯

    隧道工程范围二叠系下统地层内含炭质板岩,有存在产生瓦斯等有害气体产生可能。

七、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及工程措施建议

(一)隧道洞身围岩分级

    结合该隧道通过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特征等工程地质条件,对隧道洞身围岩做以下分级:

 (二)工程措施建议

1、隧道进口段洞身位于第四系坡积砂质黄土及碎石土层中。设计及施工时应加强地表截、排水措施,并加强超前支护,做好洞口边仰坡防护;施工过程中应及时支护、衬砌,确保边坡安全及施工安全。

2、隧道出口段洞身位于位于三叠系强风化板岩层中,隧道施工中切忌大药量爆破,以免产生过强震动造成隧道洞口右侧山坡坡积层滑塌,形成人为地质灾害。施工过程中应及时支护、衬砌,确保隧道洞门安全及施工安全。

3、隧道在DK202+390~DK202+540段通过一褶皱构造,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破碎,向斜核部为储水构造。隧道设计应加强支护措施,施工中应弱爆破、短进尺、勤支护、衬砌,并充分做好防排水工作,以防发生围岩坍塌、掉块、变形等围岩失稳现象及突然涌水。

4、隧道在DK202+050~DK202+175通过f22断层、DK202+960~DK203+180通过F3断层、DK203+590~DK203+800通过f23断层、DK205+855~DK206+120通过f24断层,断层破碎带由压碎岩、断层角砾及断层泥组成。隧道设计应加强支护措施,施工中应及时支护、衬砌,以防发生大面积坍塌,造成严重工程事故。F3断层地表为冲沟,沟内有常年流水,雨季水量较大,因此,还应充分做好防排水工作,以防突然涌水发生。

5、隧道进口至DK204+425段本次勘察均见到炭质板岩,夹于板岩及砂岩层中,层厚在20~50cm之间,有存在瓦斯等有害气体的可能,加强有害气体的监测,隧道在该段落施工时注意加强通风。

    6、火烧沟为一有常年流水的泥石流沟,雨季沟内水量很大。隧道在此段埋深较浅,隧道施工中应加强超前支护、及时衬砌,并做好防排水工作以防突然涌水危害。 

    7、仰坡边坡坡率:第四系全新统粉质黏土:1:1(须防护),碎石土:1:1.25~1:1.5(须防护);二叠系-三叠系砂岩、板岩: 强风化层,1:1~1:1.25,弱风化层,1:0.75~1:1。

    8、最大土壤冻结深度90cm。

    9、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相当于地震烈度七度)。

 

 附件

1、观测点                          28份(D2G-515~D2Z-542)

2、钻孔岩性鉴定表                  7份(D2Z-514~D2Z-520)

3、土工试验报告                       份

4、水质报告              份 

5、静力触探成果图            份   

6、工程地质平面图                    1份

7、工程地质纵断面图                  1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