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宜丰作为传统的农业县,农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乡村人口占县域人口65%以上,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推进全面小康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正是我县新农村建设开始试点、开始起步的关健时期,笔者形成了一些初浅的分析和建议,以供参考。

一、理性正视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与全国各地一样,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广大农民解决温饱后正在奔向小康。特别是近几年来,党和政(论文库)府在农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村各项建设事业都有较大发展。但是,目前农业农村的总体发展情况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

1、农民增收压力仍然很大。农民收入的增长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十五”期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九五”期末的2632元增加到20xx年的3508元,增加876元,而按照20xx年基本达到小康目标的要求,农民人均纯收入要有8000元以上,尚差4492元,每年要净增1000元,显然难度很大。目前就面临许多新问题:一是农产品价格低迷。以20xx年来说,畜禽产品价格跌入低谷,政策转移增收有限,而农资价格上扬30%以上,农业增收空间开始变窄;二是农业生产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农业遭受台风、雨涝、冰雹等自然灾害和水稻病、虫灾、动物疫情等生物灾害呈多发、散发、频发态势;三是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目前虽然有几家农业产业化企业,但规模较小,还没有与农户建立紧密的联结机制,对农业的直接带动作用有限;四是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较大。我县外输的劳动力以初中以上文化的青壮年为主,在家劳动力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又没有专业技能,向二、三产业转移较难。

2、农村基础设施相当薄弱。我县近几年虽然重视农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了一些农村公路,但全县农村的绝大多数自然村庄,通达等级公路的很少,与全面小康80%农户都通硬质路的要求差距很大。农村电力设施、通讯设施也同样不足。农田水利由于资金和投劳不足,仍有遇旱引不进、灌不上,遇涝排不出、降不下的情况。尚有相当多的山塘水库和机电排灌站年久失修,功能下降,还有许多低产田需要改造。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影响农民的生产生活。 1

3、社会公共福利几近空白。据了解我县在外打工人员中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员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不仅这些单位只有极少数为农民工进行职工养老保险,而且这部分农民工离开该企业时又无法转接,实质上还是未投保。我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也举步维艰,除了部份村干部享受公费参保外,很少有参加养老保险的情况。同时,农村灾害救援制度还不健全,新型合作医疗机制也不健全。此外关于农业生产保险,提高农业防范自然风险能力更未摆上议事日程。

4、中心村庄建设举步维艰。我县农村中除了集镇周围和少数村居的村容村貌稍整洁外,绝大部分村庄是沿路、依水、傍山而建,村庄建设和建房模式以及各类设施没有完整规划,居住分散,十分零乱,“空心村”、破旧房随处可见。制约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问题是: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资金无来源,乡村财力捉襟见肘,向住户筹措无依据,且群众也无力负担。此外,农民故宅难离和传统种养项目难带进中心村等情况也延缓新农村建设进度。

5、农民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但由于长期受社会经济条件影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而且从现状上看,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壮年大部分外出从事二、三产业,正常留在农村的大部分是儿童和老人。相对来说,农民文化程度低,缺乏专业技能,法律、科技、市场经济知识不足,农村中封建迷信、赌博、毁坏资源、早育超生、宗族势力、社会矛盾等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现象还较普遍。

二、认真分析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条件 诚然,我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但也有许多有利条件:

1、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是政治保证。党中央始终将“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为了解决“三农”问题,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四中全会提出“两个趋向”的战略,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举措,按照“培育新农民、发展新产业,规划建设新村镇、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农村新风貌”的目标,使农民真正富起来,使农民生活质量真正得到改善。

2、“十五”期间的农村发展业绩是建设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农民的就业结构、收入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农村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08元。上级实行“一免三补”,极大地调动了 2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全面小康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基础和基本保证。

3、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是重要支撑。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下,国家正逐步加大财政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投入。为保证粮食安全,国家将继续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并加快实行“四大保障”。教育体制的改革将不断深入,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学杂费即将取消。这些扶持“三农”的政策和举措,将为新农村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4、基层广大干群的内在发展要求是希望所在。我们在深入乡村调研时发现,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干部群众热情高涨。农民的热情参与,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农村建设和进步最有希望的条件。

三、强力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1、认真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构画新农村美好蓝图。按照20xx年力争基本实现小康的目标,应认真搞好各项规划,尤其是镇村建设规划。建设规划不仅要有布局规划和建房模式规划,还要有水电路、通讯和科教文卫服务事业等公共基础设施规划,也要有人防、环保规划。中心村庄规划更要注重搞好土地修编规划、交通规划、供电规划、通讯规划、水利规划和环保规划。各村还要搞好产业的区域规划。规划形成后要有完整的说明书、各种图片和各类表格。规划要经农民充分讨论,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请专业机构指导,由相关部门审定,达到科学合理、统筹兼顾。

2、切实贯彻各项支农政策,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大地。国家将通过各类项目扶持新农村建设,各相关部门和基层组织应将各项目如期保质保量地在农村落实。对水利、交通、供电、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等项目应组织人力配合实施;对帮助农村发展科教、文化、卫生事业的项目应保证全面落实;对农业各种直接经济、物质补贴和奖励应及时发给农民或相关受益人;对各种保障性福利应及时搞好申报审批,使农民享有公共财政福利;对扶持农村产业发展(包括农业产业化、农业合作经济、农业服务业等)的土地、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应坚决执行。

3、全面抓好典型示范,树立新农村样板。为了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县、乡镇、村都应建立示范样板。对示范村注意人、财、物的适当倾斜,更主要是认真帮助规划,及时指导实施,协调各类矛盾, 3

建立各种机制。示范村要在村庄建设、经济收入水平、农村文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作为农村全面小康的表率。

4、全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使绝大部分农民走向富裕。提高农民收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就我县实际看,农民增收有以下几条途径:一是促进农业增效增收。以优质稻米、生猪、家禽等主导产业为依托,发展特色化农业,以绿色大米、绿色蔬菜、优质畜禽、优质水产品为带动,发展高效规模化农业,以品牌农业、生态农业推进农业外向化;二是发展农业产业化。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在农业产业链上就业空间;三是培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以合作经济组织搞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四是推动全民创业。鼓励农民发挥自身优势搞规模种植养殖,创办经营实体,创造有利于全民创业的社会氛围;五是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和技能培训,搞好劳务中介服务,形成一半农民外出挣钱,一半农民在家种田的农村就业格局;六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让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工与城镇职工享有同样的养老保险,积极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实现农村低保应保尽保,积极探索农业生产保险,减少农业生产自然风险。

5、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新农村建设工作。各级党委和政(论文库)府应切实把新农村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组织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全面协调各项规划的衔接工作,抓支农扶农项目的落实,抓农村各项建设任务的完成,抓典型示范的培植和经验推广,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