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如何写学习报告

指导学生如何写学习报告

发表时间:2011-11-14

山西新绛中学 郭亚美

学生在学习中的总结和反思,是学习的继续和提高,它有利于知识体系的建立,解题规律的掌握,学习能力的提高。在学习中,总结一些听课、阅读和解题中的收获和体会,然后以小论文的形式写出来,这就是很好的学习报告。

学习报告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主要从章末小结、题型收集和试卷分析这三方面来谈一谈如何指导学生写好学习报告。

一、找准病因

以前也让学生写过章末小结、题型收集和试题分析,但是结果却不尽人意。因为学生写的章末小结的知识脉络多是抄书上的定义、定理、公式;题型收集多数同学是摘录一些较简单的题,基本上都是没有针对性的一些题,总之,摘录的题价值不太大;对于试卷分析,一些同学只是改错,没有分析错误原因,也没有尝试一题多解。所以写出的学习报告都没有一点创造性,没有实用性。

二、对症下药

对于这种情况,我在批阅时针对具体情况给出鼓励性、指导性的评语,使学生逐步知道该怎样做。比如,在批阅一次周练改错时,错因分析的不够好,有些甚至没写,我给出的评语中基本都有这句话:“如果把错误原因写出来,相信你以后一定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下 1

次考试一定会有进步的。

除了鼓励以外,我还给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

1.章末小结

写出本章知识脉络或知识框图(要求不能照抄教材小结,自己动脑思考总结),而且要指出本章重点和难点。另外,要明确自己哪些知识点掌握了,哪些还不会有漏洞,并且要及时弥补。

2.题型收集

收集一些典型题(这些题考查的是比较重要的知识点或是解法中涉及一些技巧性或独特性的题),而且要指出两点:(1)每个题中涉及到哪些知识点;(2)是用什么方法解的。同时还要注意多积累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的类型题,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

3.试卷分析

主要是分析错题,错误的原因一定要写出来,并且指出是对哪个知识点不理解或误解造成的。对于错题还要求学生用尽可能多的方法给出正确解答。其次,还要求学生对整份试卷进行分析,内容包括四点:(1)指出本次考试的失误点,进行反思;(2)明确本次试题做的好的地方,总结经验;(3)对本次试题考到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4)写出以后提高的具体方法措施。

三、治疗效果

经过不断的指导鼓励,我发现每个学生都在进步,至少比以前强了。尤其是最近写的期中试卷分析,一些同学分析得很全面、很透彻,真正地把问题找出来了。我也终于理解了那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 2

生。我相信在我的鼓励指导下我的学生们会写出更有价值的学习报告的。

学生要写好学习报告,确实需要一段过程,需要认真指导,慢慢提升的。所以,我们要认真地、耐心地去指导他们,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写出更有创造性和实用性的学习报告。正如我们校长所说的“学生能以论文形式写出学习报告,那就是创造!他们时时可以创造,处处可以创造!他们每个人都是创造之人”。

几篇高二学生的学习报告

班级:922 姓名:王思懿 科目:地理

关于荒漠化发生的自然背景的学习报告

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荒漠化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分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的大部,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地处于亚欧大陆腹地,东部是辽阔坦荡的内蒙古 3

高原,西部则是高大的天山山脉和巨大的塔里木盆地以及准噶尔盆地。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干旱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形成了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还有大片的沙漠和戈壁,以及以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为主要水源的绿洲农牧业生产。

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肥力差,降水少,形成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再加上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为风沙活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西北地区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且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它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气温、降水的变率大。雨量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相反,如果多年持续干旱,导致地表植被受损,就会加剧荒漠化的进程。 西北地区荒漠化带给我的启示:要多植树造林,树木可以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有利于改变荒漠化地区干旱的气候特征。还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爱护地球,保护环境,远离荒漠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师评语:报告写的条理、清晰、论理充足,书面整洁,较好!

4

班级:0909 姓名:高瑞雪 科目:历史

初探儒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在春秋战国的硝烟中,中国在悄无声息地进行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蜕变。这场轰轰烈烈地重大变革,使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平民踏入了校门,改写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士阶层的活跃,带来了“百家争鸣”的盛世,为中华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春秋晚期,大圣人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即“爱人”的核心思想主张,一句“礼之用,以和为贵”彰显了孔圣人希望恢复西周礼乐制度,主张“克已复礼”的主张,在为政方面,提出以德治民,取信于民。“有教无类”的主张对后世影响深远。

谈及战国,孟子的仁政、性本善、民贵君轻和荀子的仁义、王道、人之性恶、君舟民水,使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秦朝,始皇一声令下,多少诸子百家书、儒生被鲜淋淋地消亡。儒家如同人一生的低谷一般,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汉朝,刚开始采用道家无为而治的主张。长时间的无为使一些社会问题争相出现。时代的需求,汉武帝不得不汲取了一些有为的思想。正好又冒出个董仲舒,无论是刻意地安排,还是无意地巧合,使儒学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主流。

魏晋南北朝,佛儒道盛行,但儒学因战乱动荡,民族迁徙的时代背景,不但成为汉族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 5

思想。

隋唐,三教合一,三教并行到了宋朝,又盛极一世。北宋的程颢,程颐冲破汉唐儒学束缚,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一理学。他们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后南宋的朱熹成为理学集大成者,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使儒学又重焕光彩,正统地位日益巩固。南宋的理学家陆九渊提出“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主观唯心主义,后明中期的王阳明成为心学集大成者。“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对于儒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明清之际,一些进步思想家李贽、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反传统,反教条,反封建具有一定民主色彩,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对儒学批判继承,促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两千多年的风雨路,儒学像一棵树一般摇摆不定,但却深深扎根于土壤之中。

教师评语:运用优美流畅的语言,形象地把儒学思想的发展演变清晰的表达出来,如果能够再次深层次挖掘其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会更好!

班级:0909 姓名:陈锦苗 科目:数学

数列前n项和求法集锦

对于我们数学的必修五来说,重点考来考去无非就那么几个重点。而失分较多的,也总在最后一道大题:数列问题上。今天,我重点向大家介绍解决数列前n项和的求法。一共有四大类。 6

1、 公式法

大家都知道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qn-1. 那么,如果知道了通项公式,我们就可以通过等差数列前n项的求和公式Sn= 或Sn=na1+ d,等比数列前n项求和公式Sn= 或Sn= .不过,我们一般采用的都是Sn= / Sn= ,计算起来比较方便。

(对于等差数列,求其前n项和,我们只需得知首项及末项;对于等比数列,则需要分类讨论:n=1;n≠1这两种情况一般不用分,就怕出现特殊情况,所以平常多注意)

在这里,我们举一个等比数列的例子

例:设f(n)=2+24+27+210+ ? +23n+10(n?N),则f(n)的值是多少?

解析:通过观察可知,该数列是以2为首项,8为公比的等比业数列,f(n)为其前n项和,那么选用Sn= 便可得出答案。

解:∵f(n)是以2为首项,8为公比的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f(n) =2+24+27+210+ ? +23n+10 == (8n+4 -1)

2、 错位相减法

若数列{an}为等差数列,数列{bn}为等比数列,由这两个数列的相对项乘积组成的新数列为{an?bn},当求该数列的前n项的和时常常采用将{an?bn}的各项乘以公比q,并向后错一项与{an?bn}的同次项对应相减即可转化为特殊数列的求和,所以我们把这种数列求和的方法称为错位相减法,这种方法也同样适用于{ }

7

所以,错位相减法,说白了就是适用{等差?等比}或{ }数列,只需要将其前n项和后n项分别列出来,即Tn=a1?b1+a2?b2+a3?b3+a4?b4+ ? +an?bn.然后再分别乘以等比数列的公式q,即qT?n=qa1?b1+qa2?b2+qa3?b3+qa4?b4+ ? +qan?bn.再(1-q)Tn 即可得到。 例:求和:Sn=1× +3× +5× + ? +

解析:由最后一项an= 可以得知该数列为 。∴选用错位相减法。 解:∵Sn=1× +3× +5× + ? +(2n-1) ①

∴ Sn=1× +3× + ? +(2n-3) × +(2n-1) × ②

①—②得 Sn=1× +2× +2× +2× —(2n—1)×

=1× + —(2n-1) ×

= —

∴Sn=3— (n?N+)

3、 分组求和法

此方法主要适用于{等差±等比},只要碰到这类问题,分别求等差和等比的前n项和,最后再加/减一下即可。

例:求数列1 ,3 ,5 ,?[(2n—1)+ ]的前n项和

解析:分析数列选用分组求和

解:Sn=1 +3 +5 + ? +[(2n—1)+ ]=(1+3+5+ ? +2n—1)+( + + + ? + )= + =n2+1-

4、 裂项相消法

这类方法主要适用于公式型目分母中含n的数列,在裂项前,应先把分母分解为几个因式相乘的形式,然后再裂项,比如,Tn= = 8

( - )?(x—y),这时,就可以进行求和了。

①例:求数列 , , ,?, 的前n项和S??n.

解:an= + = = —

∴Sn=( — )+( — )+( — )+ ? +( — )= —1

②例:求数列{ }的前n项和Sn?.

则∵ = ( - )

∴Sn= (1- + - + - + ? + - + - )= (1+ - + )= ( - + )= - + .

班级:909 姓名:宁博 科目:英语

be known tor 因?而出名

be known as 作为?而出名

be known to 为?所了解知道

be known in 在某地著名

教师评语:一种非常好的记忆方法,应值得推广。

班级:0916 姓名:卫丽霞 科目:语文

“以”的自述

——“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嗨!各位学长、前辈们,大家好!我是方块字“以”。我想大家对我已是耳熟能详吧!我可是人类所谓的文言文舞台上的大明星呢!中国的方块字还真是神奇,魅力十足。就说我吧,只我一人就集动词、介词、连词、名词、副词五种词性为一身。接下来,在下就献丑一下,给大家展示下我的五种词性的意义及用法。

9

我作动词用。首先,我有“认为”,“以为”的意思,比如大文学家的作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自以寿不得长”。下来有“使用,任用,用”之意,如出自我国最早大诗人屈原之手的《涉江》中写道:“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再下来有“做”的意思,如我国的大儒学家孔子的《论语?先进》:“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我还有“有”的意思,如在《管子?治国》中的“农民以鬻子者”。最后,我还是个通假字呢,被人类通作“已”,意为“停止”,如孟子在《梁惠王上》中写:“无以,则王乎!”。

我作介词用。首先是“由于,因为”的意思,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示我们应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然后我有“在?的时候”之意,比如,我又出现在词马迁的《报任安书》中:“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我有“拿,用,把,凭”之义,如在《史记》中:“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下来还有“和,跟,同”之义,在《史记》中有“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这样的句子。再下来有“按照,依照”的意思,在《三都赋序》中写下:“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的道理。

我似乎很受司马迁欢迎呢,在他的《史记?高祖本记》中“以相国守代”一句中我又充当“凭借?身份”的意思。最后,我又有“依靠”之义,颜延之的《三月三日曲水时序》中有这么一句“高祖以圣武定鼎”。

我作连词用。首先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时,作“而,又,并且”,《游褒禅山记》中写道:“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10

然后是人类用我最多的,是表因果关系,意为“因为,由于”如《游褒禅山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下来我还能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陶渊明也是用我在《归去来兮辞》中写下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优美句子。我又能表目的,如韩愈的《师说》:“作《师说》以贻之”。我还有一个不常被人类注意的用法,就是表示时间、方位和数量的界限和范围,如范晔的《后汉书?张衡传》:“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最后一个,也是人类文学家们比较常用的表承接关系,意为“而”,“至于”,如李明威在《柳毅传》中写道:“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以言慎勿其心者,偶然耳,岂有意哉!”

我作名词用。我作名词用的时候是很少见的,只有一个意思——“原因”,如曹丕的《与吴质书》中说:“古人思炳烛夜游,良有以也。”

最后一个不用在下说,聪明的都知道是副词了吧。作副词用,“以”我有两个意思,第一个人类他们把我记作通假字,通“已”,意为“已经”,看,司马迁又在用我了,他老人家在《史记?陈涉世家》中道:“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第二个是“只是”的意思,如《战国策》中:“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

好,现在我把我的五种词性的用法都展示完了,相信大家应该有所收获了吧!最后在下在这里祝莘莘学子都能够读懂我,将我“拿下”!呵,拜拜!

教师评语:本文采用拟人的手法给大家归纳讲述了“以”的用 11

法和意义,不仅生动形象,更重要的是总结条理、全面,展现了小作者丰富的知识储备量和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

班级:0920 姓名:曹凯荣 科目:语文

与鲁迅的对话

沾红了希望、染绿了梦想,只因有您——鲁迅!

在我的心中,您不是神,却似神,您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让我赞叹不已;您那“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真理,让我明白了“一切皆有可能”;更有您那“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豪情,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感;还有您那“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您愿意挤,还是有的”让我懂得了时间的宝贵??您总是令我折服,用您的诗句、话语、文章等一切有用的东西,使许多中国人觉醒。

读您的《朝花夕拾》,我明白了您生活的背景,当时的社会如此黑暗,我真的难以想象您是如何生活的!您对范爱农老师的尊敬;对阿长的关心以及对朋友的关爱;对父亲的孝顺??您真的是完美男人的体现,可惜我出生得太迟了,没能与您相识,不过在今天我还能读到您的文章,我已经很满足了,您就是我的榜样,您的文章激励着后人也激励着我。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自于您和许多革命烈士的不懈努力,它来之不易,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使祖国强大繁荣是我们的责任, 12

我们不希求风平浪静,风平浪静造就了不少优秀的水手;我们不惧怕困难挫折,困难挫折能磨炼人的意志;我们不希求轻易获得,轻易获得品尝不到奋斗的快乐;我们不惧怕路途崎岖,路途崎岖正能检验长征者的意力,新时代的青年自应有不俗的志气!这是我从您身上学到的。

伟人,您把篇篇名著化为铺路之石,垫着我通往成功;您把心灵之音化为翩翩翅膀,带我飞翔;您把名言真理,化为动力之源推我前进。

您沾红了我的希望,染绿了我的梦想,因为有您,我的未来充满希望,我的梦想终究会实现,只因为有您,我想我会赢在2010,唱响在2010的大空。

教师评语:与鲁迅对话,首先要了解鲁迅这个人。作者从他的诗、文、作品及精神影响方面与之展开对话,文章首尾照应,结尾铿锵有力,对自己、对未来充满信心。努力![2]

生物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1103 赵梦瑶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了解了以下知识:

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1)科学家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两大类。

(2)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做真核生物,常见真 13

核生物有:植物、动物、真菌等。

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做原核生物,常见原核生物有:细菌、蓝藻等。

(3)细胞的多样性:不同细胞的形态,大小,生理功能能千差万别

由于细胞的功能不同,因此细胞具有多样性,如:肌肉细胞呈棱形,主要具有收缩功能,神经细胞有许多突起呈星形,主要具有传导兴奋的功能。

细胞的统一性:细胞都有相似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且均含有DNA

(4)细胞学说的建立者是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

(5)细胞学说要点:

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的,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它既有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③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2、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

实验目的: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

实验用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清水、滴管 实验原理:1、显微镜有放大物像的作用

2、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实验步骤:

14

1、取镜,放在实验台上

2、对光

3、撕取一层小白菜的表皮,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水,将表皮放上,用盖玻片盖住。

4、把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压住,标本对准通光口的中心。

5、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接近玻片标本为止。

6、一只眼向目镜内看,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7、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物镜。

8、观察并用细准焦螺旋调焦。

实验现象:先看到较小细胞和少量气泡,后来细胞放大,更易于观察细胞形态。

实验结论:显微镜所成的像是倒立虚像。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镜头与玻片的距离越小,放大倍数越大;镜头与玻片的距离越大,放大倍数越小。

实验后记:必须先用低倍物镜观察,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然后换用高倍物镜。

换用高倍物镜后,只能用细准焦螺旋来调焦。

指导建议:很认真,条理,这个实验是我们自己做的,可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写出更多当时的具体情况,也可以把课后同学之间交流的心得总结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内容。加油!先模仿再加工有助于提 15

高。

指导教师:郭永晶

化学 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1106 鲁晓瑛

一、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1、过滤

<1>分离的物质:从液体中分离出不溶的固体物质。

<2>主要仪器:铁架台、烧杯、长颈漏斗、滤纸、玻璃棒

<3>应用举例:①除去粗盐中的不溶性杂质②粗盐提纯(后补)

<4>注意事项:“一贴”—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中间不能留有气泡。 “二低”—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一倾倒液体的烧杯口要紧靠引流的玻璃棒;玻璃棒要紧靠三层滤纸的一面;漏斗的下端管口要紧靠承接液体烧杯的内壁。

2、蒸发

<1>分离的物质:互溶的固、液物质。

<2>主要仪器:铁架台、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

<3>应用举例:蒸发水分,得到粗盐或精盐。

<4>注意事项:在加热的过程中要不断用玻璃棒进行搅拌;

当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水分蒸干,防止固体受热迸溅。酒精灯内的酒精不少于酒精灯容积的 ,不多于其 。

3、蒸馏

16

<1>分离的物质:沸点不同,互溶的液态混合物。

<2>主要仪器: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蒸馏烧瓶、冷凝器、锥形瓶。

<3>应用举例:制取蒸馏水。

<4>①蒸馏烧瓶内液体应不少于其容积的 ,不超过其容积的 ; ②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支口相平。

③石棉网的作用:使烧瓶受热均匀。

④烧瓶内沸石(或碎瓷片)的作用:防止液体“暴沸”

⑤冷凝器中的水要从下口入,上口出,目的:减缓水流速度,提高冷凝效果。

⑥刚开始收集到的液体不纯,要先弃去。

⑦开始实验时,先通水,后加热,防止发生爆炸事件

⑧实验结束后,先停止加热,后停止加水,使蒸出的气体充分冷凝。

4、萃取

<1>分离的物质:能溶于某种液体的固体物质。

<2>主要仪器:分液漏斗

<3>应用举例:萃取碘水中的碘

步骤:①把一定量的碘的饱和水溶液倒入分液漏斗中,再加入适量的四氯化碳;

②左手心堵住玻璃塞口,右手捏住活塞,振荡,使两种液体充分接触;

③将振荡后的液体放在桌上,静置;

17

④打开分液漏斗的玻璃塞,使它与大气相通,再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从下面流出,上层液体从上面倒出。

<4>萃取剂的选择原则:①萃取剂与原溶液互不相溶;②原溶液中的溶质要能溶于该萃取剂;③原溶液中的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要比在原溶剂中大很多;④萃取剂与原溶剂的密度不同。

一、1、<3>②粗盐提纯

粗盐

1)硫酸盐必须在CaCl2之前除去

2)沉淀过滤后再加入HCl

二、离子的检验

1、SO4

加入HCl和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且沉淀不溶解→BaCl2+Na2SO4=BaSO4↓+2NaCl

FeSO4+BaCl2=FeCl2+BaSO4↓

2、CO3 2-

加入稀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2HCl+CaCO3=CaCl2+CO2↑+H2O

Na2CO3+2HCl=2NaCl+CO2↑+H2O

3、Cl-

加入HNO3和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且沉淀不溶解→2AgNO3+CaCl2=2AgCl↓+Ca(NO3)2

18

AgNO3+NaCl=AgCl↓+NaNO3

指导建议:字里行间流露着你的自信、执着,好的学习习惯造就了思维严密,逻辑性强的你,相信以后的路上,你会更出色! 指导教师:赵云霞

物理 1节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1107班 王晓帅

1、质点的定义: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以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而突出“物体具有质量这个要素,把它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物质点,这样的点称为“质点”

2、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是由问题的性质决定的,并不是所有点都可看作质点

3、用来做参考的物体称为参考系

4、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在直线上规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建立直线坐标系。

5、选用不同的参考系,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同,例:飞机上的跳伞运动员在跳落的过程,飞机上的人看到他是直线下落,而地上的人沿曲线下落

6、人造卫星在研究它、绕地球转动时,可看作一个点;但研究人造卫星自己转动时却不可以看作为一个点。

7、物体由A点运动到B点物体始位置:xA=-3m,末位置:xB=2m,位置的变化:△x=xB-xA=2-(-3)=5m

19

指导建议:能总结出本节的知识点,很好!再举些例子会更好!

班级:0804 姓名:张霞 科目:语文

看图说事

都说图比文字更直观更清楚,但是若遇上有深刻含义的漫画,我确实束手无策,我看不懂或者更应该说我看不尽它。

就说第一幅图吧,我根本没有想到它想要表达的是“扬汤止沸”或是“治标不治本”等深刻含义,乍一眼望去,我的想法真的很表面,我只是觉得这个人很好,被耙子伤了之后,怕耙子再伤人就把它钉住了。一幅丝毫没有文字解说的图画,更容易让人浮想联翩,我对它其实有一种害怕,就如同做阅读理解一样,有时候答案并不令人信服,或者我并不觉得自己的答案不合适,所以我很害怕,害怕达不到,想不到,做不到那所谓的“标准”。

再如“可怜天下父母心”,那幅图,我的第一感觉便是“人云亦云”,不过这次的答案很让我信服,只是对我来说想到如此并不容易,即便如此,我发现有些东西细看之下总会有些收获的,比如说,前面的人背着书包,多半他就是要去上学的孩子,那后面能够这样对他关心备至的人极有可能就是他的父母,接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父亲依然默默关心着他们,只是,就算看懂了图我仍然不能确定答题的方式,父母对孩子的关心有两种,一种是无私的关爱,一种是错误的溺爱,最后图上的子女似乎在述说什么,他们认为拒绝了父母的关爱,因为我犹豫,到底该批判孩子们的不孝呢,还是理性地指 20

出父母“错误的关爱”?

对于“图文转换”,我唯一能确定的是它一定是带着某种深意来的,而这种深意只能通过细细观察而获知,也就是一句话“细节决定成败”,举个例子吧,无头人砍树,我们应该注意的是,那人并非因破坏自然而悲惨地死了,而是高傲地站着,所以所示的无头,应是盲目没有头脑。

尽管我仍不太会做“图文转换”,但是我学到了一点,深意藏于细节,一眼看不尽!我也相信“熟能生巧”,我会多加练习,提高对它的认知能力!

班级:0805 姓名:安莹 科目:语文

揣摩“画中之语”

在做图文转换这一部分题时,一幅漫画引起了我的思考,漫画描述的是一个提工具箱的人在路上误踩了耙,被击中头部,然后用大头钉将钉耙固定在路上,心安理得地离去,这组漫画讽刺了“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可笑行为。

在刚开始做这道题时,我只是看到了这幅漫画的表面现象,却没有对比进行拓展联系实际,因此,只是粗略地写了一下,但第二次看这幅漫画时,在与同学的讨论之中,这幅漫画又重新引起了我的注意,引起了我对这一现象的思考,在平时生活中似乎不会出现像漫画中人物一样可笑的行为,但细细想来,生活中还是有不少类似的现象。

21

这让我想起了《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梁惠王移民河东,移粟河内的办法是不合理的,只能解决短时间内的问题,却没有为长远考虑,相反,以民为本,遵循自然规律,制定方针才是治国的良方,也是治国的根本,看来解决问题从根源上出发是最明智的。

我们整天待在学校,就拿我们的学习来说,犯错误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是如何改正。当遇到错误时,只是把这道题搞懂,这是扬汤止沸的做法,相反,找出错误的根源,把这种类型建立一个模型深深地刻在脑海中,这才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

这幅漫画也警示我们做事要三思而后行,不动大脑的行为,则会引起更大的笑话,通过做这道题,我也明白了,漫画所表达的不仅只是漫画中所显示的一些现象,更重要的是揭露社会上的一些行为,以此引起人们的思考,在看每一幅漫画时,要展开联想,看透它所表达的更深的含意。

班级:0804 姓名:白戌斌 科目:语文

关于图文转化问题的一点感悟

图文转换,说白了,就是看到什么说什么,想到什么说什么,切不可多想,更不可乱想。

例如第一题:乍看题,直接想到的就是“这个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与正确答案《治标不治本》差不多。因为这是第一个题,所以我觉得应慎重,于是又多想了想,便产生了第二种想法:“这个 22

人被耙杆撞了头之后,并没有立刻离开,而是耐下性子去清扫自认为的危险”。这时,喻意就成了对“这种人的表扬。对那些类似踩着香蕉皮后仍不将其扔入垃圾筒的人的批判。”这种想法就偏离了主题。后来,我又产生了更离奇的第三种想法:这个人将耙子钉在原处,既可以减小危险,又可以使失主更容易找回他丢失的耙子,简直就是“两全齐美”。通过这个题,我对漫画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漫画一般很直观且多具有讽刺意味。

还有第11题,我想谈谈我的一些看法。同学们刚开始讲这个话题时说“耕地面积减小,人口增多,住宅用地增多?导致耕地面积减小,所以应该保护耕地。”我认为这就像转了一圈后又回到了原点,因为中间这部分“因为人口?住宅用地?”只是为了说明解释人口增长的原因,但这些都完全没有必要,单是“因为耕地面积减少,所以我们要保护耕地”就足矣。还有后来又有同学提到了“科技”这个话题,没错,这个图表确实可以反映“科技造成了产量”这个现象,但这只是现象,却不是问题,而题中要求的是“就我国粮食问题写标语”所以“科技”这个话题不合题意,因此我认为这个题只能从“保护耕地”为中心写宣传标语。

最后,我想再说一说自己认为的对“写一段话,并且至少使用两种修辞”这类题的一个万能答案:?它就像?,这一切又怎能不使我们??

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