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知识点总结和练习题(答案)简洁易懂

【人教版】九年级 

一、目标与要求

1.了解圆的有关概念,探索并理解垂径定理,探索并认识圆心角、弧、弦之间的相等关系的定理,探索并理解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定理。

2.探索并理解点和圆、直线与圆以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了解切线的概念,探索切线与过切点的直径之间的关系,能判定一条直线是否为圆的切线,会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

3.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和正多边的有关计算。

4.熟练掌握弧长和扇形面积公式及其它们的应用;理解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并熟练掌握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的计算。

二、知识框架

pic_262042[1]

三、知识点、概念总结  

1.圆: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定点称为圆心,定长称为半径。
2.圆弧和弦: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大于半圆的弧称为优弧,小于半圆的弧称为劣弧。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经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

以下图为例:①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如图线段AC,AB;

    ②经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如图,线段AB;

    ③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以A、C为端点的弧记作”,读作“圆弧”或“弧AC”.大于半圆的弧叫做优弧,小于半圆的弧叫做劣弧.


3.圆心角和圆周角:顶点在圆心上的角叫做圆心角。顶点在圆周上,且它的两边分别与圆有另一个交点的角叫做圆周角。
4.内心和外心: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其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和三角形三边都相切的圆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内切圆,其圆心称为内心。

以下图为例O为外接圆的圆心,即外心

280

5.扇形:在圆上,由两条半径和一段弧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6.圆锥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这个扇形的半径称为圆锥的母线。
7.圆和点的位置关系:以点P与圆O的为例(设P是一点,则PO是点到圆心的距离),P在⊙O外,PO>r;P在⊙O上,PO=r;P在⊙O内,PO<r。

8.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作圆的做法:

9.直线与圆有3种位置关系:无公共点为相离;有两个公共点为相交,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割线;圆与直线有唯一公共点为相切,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切线,这个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

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如下图:

282

10.两圆之间有5种位置关系:无公共点的,一圆在另一圆之外叫外离,在之内叫内含;有唯一公共点的,一圆在另一圆之外叫外切,在之内叫内切;有两个公共点的叫相交。两圆圆心之间的距离叫做圆心距。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和r,且R≥r,圆心距为P:外离P>R+r;外切P=R+r;相交R-r<P<R+r;内切P=R-r;内含P<R-r。

两圆之间的五种位置关系,如下图:

11.切线的判定方法:经过半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2.切线的性质:

(1)经过切点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2)经过切点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3)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3.垂径定理: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14.有关定理:

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

  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15.圆的计算公式  

(1)圆的周长C=2πr=πd

(2)圆的面积S=πr^2;

(3)扇形弧长l=nπr/180
16.扇形面积S=π(R^2-r^2)

17.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如图,设圆锥的母线长为l,底面圆的半径为r,那么这个圆锥的侧面展开图中扇形的半径即为母线长l,扇形的弧长即为底面圆的周长2πr,根据扇形面积公式可知S·2πr·lπrl.因此圆锥的侧面积为Sπrl

294 

圆的练习题

一,精心选一选

1.若⊙O所在平面内一点P到⊙O上的点的最大距离为10,最小距离为4则此圆的半径为( )

A.14      B.6     C.14 或6      D.7 或3

2.如图24­—A—1,⊙O的直径为10,圆心O到弦AB的距离OM的长为3,则弦AB的长是(  )

A.4       B.6        C.7        D.8

3.已知点O为△ABC的外心,若∠A=80°,则∠BOC的度数为(  )

A.40°    B.80°     C.160°    D.120°

二,精心填空

4.如图24—A—8,在⊙O中,弦AB等于⊙O的半径,OC⊥AB交⊙O于点C,则∠AOC=   

5.如图24—A—9,AB、AC与⊙O相切于点B、C,∠A=50゜,P为⊙O上异于B、C的一个动点,则∠BPC的度数为      

精心答一答

6.如图24—A—13,AD、BC是⊙O的两条弦,且AD=BC,

求证:AB=CD。

7.如图24—A—14,已知⊙O的半径为8cm,点A为半径OB的延长线上一点,射线AC切⊙O于点C,BC的长为 ,求线段AB的长。

8.如图24—B—17,AB是⊙O的弦(非直径),C、D是AB上的两点,并且AC=BD。求证:OC=OD。

答案;1.D    2.D    3.C

4.30゜     5.65゜或115゜

6.证明:∵AD=BC,∴AD=BC,∴AD+BD=BC+BD,即AB=CD,∴AB=CD。

7.解:设∠AOC=

∵BC的长为

,解得

∵AC为⊙O的切线,

∴△AOC为直角三角形,

∴OA=2OC=16cm,

∴AB=OA-OB=8cm。

 

第二篇:【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知识点总结:一元二次方程和基础例题,简洁易懂!

【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知识点总结:一元二次方程

摘要:一元二次方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是中考的热点,它是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分式方程等基础之上学习的,它也是一种数学建模的方法。学好一元二次方程是学好二次函数不可或缺的,是学好高中数学的奠基工程。应该说,一元二次方程是本书的重点内容。

一、目标与要求

1.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有关概念,一般式ax2+bx+c=0(a≠0)及其派生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题目。

2.掌握通过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掌握依据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的方法,应用熟练掌握以上知识解决问题。

回顾以前的知识点:

    1、一元一次方程

    (1)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x+b=0(其中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a≠0)

    (2)一元一次方程的最简形式:ax=b(其中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a≠0)

    (3)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和系数化为1。

    (4)一元一次方程有唯一的一个解。

   2、分式方程

    (1)定义: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2)分式方程的解法:

    一般解法:去分母法,方程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

    特殊方法:换元法。

    (3)检验方法:一般把求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最简公分母,使最简公分母不为0的就是原方程的根;使得最简公分母为0的就是原方程的增根,增根必须舍去,也可以把求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检验。

二、知识点、概念总结

1.一元二次方程: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有四个特点:

(1)含有一个未知数;

(2)且未知数次数最高次数是2;

(3)是整式方程。要判断一个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先看它是否为整式方程,若是,再对它进行整理。如果能整理为 ax2+bx+c=0(a≠0)的形式,则这个方程就为一元二次方程。

(4)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2+bx+c=0时,应满足(a≠0)

3.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2+bx+c=0(a≠0)。

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x2+bx+c=0(a≠0)后,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4.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直接开平方法

利用平方根的定义直接开平方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叫做直接开平方法。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的一元二次方程。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知,是b的平方根,当时,,当b<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2)配方法

配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它不仅在解一元二次方程上有所应用,而且在数学的其他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配方法的理论根据是完全平方公式,把公式中的a看做未知数x,并用x代替,则有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现将已知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化二次项系数为1;常数项移到右边;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使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变形为(x+p)2=q的形式,如果q≥0,方程的根是x=-p±√q;如果q<0,方程无实根.

(3)公式法

公式法是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它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方法。

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4)因式分解法

因式分解法就是利用因式分解的手段,求出方程的解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是解一元二次方程最常用的方法。

5.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根的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中,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通常用“”来表示,即

6.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如果方程的两个实数根是,那么。也就是说,对于任何一个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两根之和等于方程的一次项系数除以二次项系数所得的商的相反数;两根之积等于常数项除以二次项系数所得的商。

7.分式方程

分母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8.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

解分式方程的思想是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它的一般解法是:

(1)去分母,方程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

(2)解所得的整式方程

(3)验根:将所得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若等于零,就是增根,应该舍去;若不等于零,就是原方程的根。

说明: pic_261990[1]三,总结知识框架

例题:

    一、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例1、解下列方程:

    (1);(2);(3)

分析:(1)用直接开方法解;(2)用公式法;(3)用因式分解法 解:略

[规律总结]如果一元二次方程形如,就可以用直接开方法来解;利用公式法可以解任何一个有解的一元二次方程,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一定要把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例2、解下列方程:

(1);(2)

分析:(1)先化为一般形式,再用公式法解;(2)直接可以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后可求解。

 [规律总结]对于带字母系数的方程解法和一般的方程没有什么区别,在用公式法时要注意判断△的正负。

二、分式方程的解法:

例3、解下列方程:

(2);(2)

分析:(1)用去分母的方法;(2)用换元法 解:略

[规律总结]一般的分式方程用去分母法来解,一些具有特殊关系如:有平方关系,倒数关系等的分式方程,可采用换元法来解。

三、根的判别式及根与系数的关系

例4、已知关于x的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求p的值。

分析:由题意可得=0,把各系数代入=0中就可求出p,但要先化为一般形式。

 [规律总结]对于根的判别式的三种情况要很熟练,还有要特别留意二次项系数不能为0

例5、已知a、b是方程的两个根,求下列各式的值:

(1);(2)

分析:先算出a+b和ab的值,再代入把(1)(2)变形后的式子就可求出解。

[规律总结]此类题目都是先算出两根之和和两根之积,再把要求的式子变形成含有两根之和和两根之积的形式,再代入计算。但要注意检验一下方程是否有解。

例6、求作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使它的两个根分别比方程的两个根小3

分析:先出求原方程的两根之和和两根之积再代入求出的值,所求的方程也就容易写出来。解:略

[规律总结]此类题目可以先解出第一方程的两个解,但有时这样又太复杂,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就比较简单。

三、方程组

例7、解下列方程组:

(1)    ;    (2)

分析:(1)用加减消元法消x较简单;(2)应该先用加减消元法消去y,变成二元一次方程组,较易求解。解:略

[规律总结]加减消元法是最常用的消元方法,消元时那个未知数的系数最简单就先消那个未知数。

例8、解下列方程组:

(1)    ;    (2)

分析:(1)可用代入消远法,也可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来求解;(2)要先把第一个方程因式分解化成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再与第二个方程分别组成两个方程组来解。解:略

[规律总结]对于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一般用代入消元法,对于两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一定要先把其中一个方程因式分解化为两个一次方程再和第二个方程组成两个方程组来求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