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分材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结题报告

自然分材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结题报告

(精心所写,原创作品,谢绝转载。字数3908)

一、自然分材教学法的概要:自然分材教学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采用“普读”与“补读”相结合及课外档案跟踪的方式因人分配学习任务的教学。是教师让学习任务随学生差异自然分化并引导学生针对自己存在的学习问题进行研究的一种教学理论与实践形态。

二、课题提出的意义(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分析):

(一)实施自然分材教学法的重要性

自然分材教学法核心是“情感调节、盯住问题、自学互帮、跟着问题走”;其教学目的是让“弱生进步、优生更优、全体学生齐发展”。它由“感情调节、反思诊断、普补分读、课堂作业、问题跟踪”五个环节或方面构成。这些举措既改变了传统因材施教对经验的过分依赖性与弱操作性,又避免了“分层教学”对学生分类别群造成的负面影响。避自然分材教学能较大幅度减轻师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增加师生的幸福感。与人为分层的主要区别在于:一是没有人为把学生区分为优秀生与后进生,因而没有给学生贴上任何标签,对保护学生的积极必与自信心大有好处。二是把竞争机制引入到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有压力,否则可能成为补读生。同时,普读生和补读生是根

据当日完成学习任务确定的,两者是可以经常地相互转化。三是实施补读,对当时没有掌握学习内容的学生再进行“补读”,有利于当场解决问题,不致积重难返。四是通过档案跟踪,使每个学生都明白自己存在的问题,针对性解决,真正实现了分“材”。五是坚持了“整体一致,局部参差”的原则,即全班所学内容大体一致,但每个人的学习活动与内容大不相同。同时,这种教学方法不会影响学习特别优秀的学生的进步。因为,在优秀的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后,老师会要求他们抽出一定的时间进一步巩固新学习的知识或自学新的内容,并协助教师辅导学习上确有困难的学生,有利于优秀生透彻地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客观上还会增进同学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一切印证了自然分材教学法在教学应用中的重要地位。

(二)实施自然分材教学法的必要性

通过对我教的班级学生(学生共40人)的学习状态和态度进行问卷调查、座谈、分析表明,我所教班级学生中语文成绩优秀的占XX%,成绩中等的占XX%,差等生占XX%。中等生和差等生存在比例较大的主要原因有:

1、被动学习。许多同学进初中后,还像小学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靠老师的约束,主动性不够,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学习的随意性,无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

2、学习不得法。还像小学生一样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课文的中心和重点。有些在小学语文成绩很不错的学生到中学后也落了伍,造成差生更差,恶性循环。

3、教学方法不当。长期以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形成了以教师讲课为主,没有很好地形成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感到学习枯燥无味,丧失了学习的原动力和学习兴趣。而自然分材教学法能够形成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学习互动,优生帮助差生,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因此实施自然分材教学法教学是急需而又必要的。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过程

自然分材教学法的基本模式是:反思(诊断)、创读(求新)、二次反思。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及学生的特点,我在课堂上的步骤是:情感调节(礼仪训练),创读求新(课内预习(交流),重讲基础,记忆训练,师生互动,作业互批,二次讲解。

人都是有感情的,人们对事物的亲疏不是与生俱来的。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的交流需要一段时间的情感磨合与认同。对知识需要一个从模糊甚至无知,到接受、喜欢、渴求、理解、掌握并运用的过程。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注重学生的真情投入和情感体验。这就需要教师去拨动学生的情感心弦,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创设和谐的师生互动情境。

课内预习:我在讲解高尔基的名作《海燕》时是这样处理的:让学生自己通读课文后,再与同桌之间进行讨论,互相交流。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以海燕命题?根据同学们不同的回答,最后指出其寓意在于:

海燕勇敢、乐观、富有战斗力,对未来充满信心;高尔基从“海燕身上看到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同时指出,暴风雨渐次逼近的过程:来临之前—逼近之时---即将来临三个情景的变化。加强对学生的思维练习:初中语文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区别就在于应逐渐培养初中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教契诃夫的《变色龙》时这样设计问题:1、课文以“变色龙”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2、随着狗主人的六次变化,奥楚蔑洛夫对狗的态度和对赫留金的态度有哪些变化?3、文中四次写到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丑态和心理?4、奥楚蔑洛夫具有哪些性格特征?文中是通过哪些语言刻画的?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主人公奥楚蔑洛夫这条“变色龙”扭曲了的人的本性,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理解作品的讽刺意味和手法,从而揭示作品的主题。引进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竞争能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智慧。它推动了人类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学习也不例外。在教学中引进竞争机制,形成学生间的互动是自然分材教学法所倡导的。我在讲授《中国共 产 党八十周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一文前,我先让学生结合身边的人和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围绕“没有共 产 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论题进行演讲。如果只是教师一人讲,学生就会感到乏味,让学生们先后登台演讲,比知识、比口才,让他们有一个个竞争的压力,学生们就会感到新鲜,热情很高,每个学生都积极准备,认真自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让学生互动,授学生以“渔”。众所周知,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的目的,即“授之以渔”。这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我在教古诗时,很少逐字逐句地进行讲解,总是指导学生结合插图和

注释,利用工具书自己去弄懂诗句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让分成若干小级进行互相讲解,我则参加到学习较困难的组讨论,并实行差生优先提问。在讲韩愈的《马说》时,就课文后加注的词让学生相互解释直至找到准确答案。“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或”大多同学理解为“或者”,但经过争论最终找到了应解释为“有时”的正确答案。作业互批:课后同桌互相批改、更正后交上来,作业批改也是学生学习交流的一个平台,同时通过对差生进行“补读”,让差等生有了学习上的紧迫感。二次讲解:第二堂课前针对作业中典型的错误进行集体讲解,最后找出正确答案,这样针对上一课作业中的错误通过集体讨论,学生们就会牢记于心,下次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四、课题成效分析

(一)语文成绩数据对比(全班总人数40人)

未实行自然分材教学法前(XX年X月以前)

优等生占XX%,中等生占XX%,后进生占XX%

实行然分教学法后(XX年X月——XX年X月)

优等生占XX%,中等生占XX%,后进生占XX%

(二)效果对比

1、自然分材教学法能有效帮助教师改变角色,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性学习方式向现代主动性学习方式转变。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知者。”主动性学习方式与被动性学习方式的区别,在于学生的具体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与“要

我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而自然分材教学法,把教师的工作确定为指导学生学习的性质,要求教师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思想,扎扎实实为学生学习搞好指导,且将课堂教学确定为四个环节,重在学生的自学,使层次不同的学生都能有收获,避免走“灌输式”的回头路,顺利实现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

2、自然分材教学法能改变学生传统的依赖性学习方式,实现现代的独立性学习方式

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自然分材教学法紧紧抓住学生学习的个体性这一学生学习的规律,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人地位和教师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指导地位,将学生学习程序确定为五步(自学——交流启发——理解记忆——师生互动——互批作业)。自然分材教学法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习自觉性,让“师风可学,学风可师”落到实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2、自然分材教学法能减轻老师工作负担,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互批作业,教师能从繁重的作业批改中解脱出来,老师批阅的重点转为检查和分析、收集学生的典型错误加以分析,让教师抽出更多的时间、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的研究中去。

3、自然分材教学法改变了学生传统的“一刀切”学习方式。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正如多元智慧论所指出的,每个人的具体学习方式是不同的。但传统的教学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所有学生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这种“一刀切”的做法,致使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自然分材教学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把它视为一种亟待开发和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

4、自然分材教学法能改善师生关系,形成和谐课堂氛围

自然分材教学法以理解教育为基础,以构建和谐课堂为目标,实施差生优先策略,有利于教师逐渐克服往昔对后进生方法简单粗暴的毛病。那些以前因怨师而厌学的学生学习兴趣逐渐浓厚起来,对老师提出的学习要求不再打折扣甚至主动申请学习任务。有利于师生交往,交往产生理解、理解孕育感情,有利于消除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的心理障碍,一只只小手大胆自信地举了起来,一个个精彩的回答,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构成了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一当今素质教育的思想精髓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熊川武 《理解教育论》 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第二篇:PBL教学法在医疗大专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结题报告

PBL教学法在医疗大专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结题报告

一、选题意义

如何培养“宽知识、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是医学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而目前医用化学教学基本维持着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考评侧重于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与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目标严重冲突; 而且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科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协调,造成一些教学内容重复或脱节,基础与专业联系不够。一般学生在一年级学的基础知识直到二、三年级才结合到专业课程中去,此时前两年学的东西差不多都忘记了,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却达不到预期的目的。PBL教学方法的研究是课堂教学的主动性研究,强调老师设疑,学生主动探索,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变了由教师一揽子讲到底的教学方式,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PBL教学法通过教师有目的地设疑,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化学知识与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减少了知识的遗忘,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建构学科知识体系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形成符合学科实际且具有个性特色的探索性教学模式。达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全面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效益。

二、研究基础

PBL教学法的全称是Problem-Based Learning,即“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为了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美国为首掀起了医学教学改革浪潮,19xx年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Mcmaster大学创立了PBL教学法教学模式。三十多年来,PBL教学法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已取得世界医学教育界的肯定,目前已有37个国家试用这种教学方法,美国国内有56所学校350个部门(教研室)试用这种教学方法。我国西安医科大学安康分校和汉中分校也实施了这一教学模式。PBL教学法不仅是一条有效的医学教育途径,也代表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值得化学教改借鉴。PBL教学法教学模式的原理是以问题为基础,以病例为先导,采用学生自学和小组讨论为主、教师评教为导,两者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问题就是学习内容,每一个问题是一个学习单元,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编排而成的,教学目标所要求掌握的课程内容被严谨地安排在这些问题之中。学习材料包括:①基本概念表,即要求学生掌握的学科内容的提纲。②参考资料表,包括与概念有关的书目,文章的参考资料。③若干临床模拟病例,这是学生自学和小组讨论的基础。通过这些模拟病例提出一系列问题供学生自学、讨论,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学习有关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描述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罗杰斯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理论,突出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强调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功能,重视创造力的培养。人的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是人的本质属性。PBL教学法鼓励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能从多种角度更全面地认识同一事物,并善于把它们综合为整体性认识,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适应新情况,使自己的创造力不断提高。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他提倡使用的发现学习法强调学习过程、直觉思维、内在动机和信息的加工、贮存、提取,也为PBL教学提供了心理学的依据。

从建构主义的教学论来看,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PBL教学正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特定的情境,提供丰富的信息,促使学生通过

自主发现的方式进行学习。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新的教育思想,运用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方法,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反思基础上积极探索教学设计的策略。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1、PBL教学法的课堂教学理论。包括:PBL教学法的基本原理、PBL教学法的主要教学原则、PBL教学法的主要教学手段。

2、PBL教学的多样化设计模式。化学PBL教学,人们想到的往往就是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交流等步骤。尽管可以强调说不一定包括上述所有环节,但PBL教学就只能是发现式的吗,PBL教学就只有这样一种问题解决的模式吗?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本课题组成员将通过案例对多样化的医用化学PBL教学模式进行研究。

3、问题预设与答案生成的关系。本课题将重点研究如何充分利用答案的生成性资源,调整问题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案、教学活动,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使课堂再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交锋,从而再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达到促进教师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4、通过教学实践,寻找问题预设与答案生成的最佳交融点。

(1)通过教学实践,开展多种课型的研究,创设多种情景,找到学生真正关注的“热点”;

(2)设计半开放的问题,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寻找到“问题预设”与“答案生成”之间内隐的“相通点”;

(3)收集分析具体的教学案例,摸索出 “问题预设”与“答案生成”之间相互促进的着力点。

(二)研究思路

现状调查,把握情况——查阅文献,组织学习——确定课题,设计方案——认真计划,组织实施——搜集资料,总结成果——成果鉴定与推广。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研究:

1、文献研究方法。研究国内外新的教育理论和教改发展动态,特别是个性化教育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有关理论;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支撑和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转变教育思想。

2、调查研究方法。(1)调查教师的心理状况、现有思想和学生个性以及原有化学基础情况,发现问题,确定操作变量;(2)调查、总结、推广教师在PBL教育方面创造的成功的新经验、新方法;(3)调查PBL教育实施后的学生个性状况,为PBL教育提供实例依据,并反馈、调整个PBL教育的实际操作。

3、实验观察方法。通过操作变量的实施,观察变化,前后测定对比,分析因果关系,使认识上升到理性,再指导教育实践。

4、行动研究方法。力求用最新教育理论,解决PBL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及时反馈、修订行动方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这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

(四)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4月—20xx年8月)

(1)收集近期有关理论资料。学习有关的理论,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为实验提供依据和指导。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素质,掌握教育研究方法。

(2)分析实验班级情况,制定实施计划,提出具体的研究方向与方法。

2、第二阶段(探索阶段,20xx年9月—20xx年7月): 课题组在08级的实验班课堂教学中实施PBL教学法。教师在教学尝试中通过不断反馈学生意见和积累教学心得,不断加强交流和研讨,不断研究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做出经验总结。得出PBL教学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的可行性尝试及结论。 3、第三阶段(评价阶段,20xx年7月—20xx年8月):

课题组认真整理课题结题资料,包括课题理论框架、课题实施计划及阶段小结、教师课题实施心得及论文、课题研究成果(教师教案、学生成绩分析、各种荣誉奖励等)等,做出本课题结题总结。接受有关部门对课题的调研评估及验收。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1、界定题目使课题具化和细化

我们在对PBL教学方法进行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对课题的题目进行了再界定:预设问题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反映教师的教。答案探寻是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答案与想法等细节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问题的设计,遵循学生的学习答案展开教学而获得成功。在找准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后,我们将“如何处理问题预设与答案探寻,把握好二者间最佳的交融点”为切入口,并把课题细分为八个问题:①教师要预设哪些问题?②影响预设完成的因素有哪些?③合理及时的“探寻”是如何产生的?④学生产生这些“探寻途径”的根本原因是什么?⑤医疗大专学生的“问题探寻”有什么特点?⑥分辨、选择、扬弃生成性资源的原则是什么?⑦调整“预设问题”的主要策略有哪些?⑧预设问题与答案探寻二者间的相通点和相互促进的支撑点是什么?其中的①⑥⑦三个问题通过课题组成员集体反复讨论,先拟定了讨论稿(见附表1、2),要求教师在实践中根据实际效果不断修正。而其余的五个问题作为每次课的观察任务和反思作业详细记录,试图通过实践来找到答案。 附表1: 南阳医专化学PBL教学方法课题组教学设计要求(讨论稿)

附表2: 南阳医专化学PBL教学方法课题组选择“问题探寻”的原则和策略(讨论稿)

PBL教学法在医疗大专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结题报告

PBL教学法在医疗大专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结题报告

PBL教学法在医疗大专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结题报告

医用化学课程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因为学生的入学分数接近,各班学生平均成绩接近,在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上没有较大的差别,教师的预设问题和学生的答案的探寻不会有太大差异。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确定课题的观察对象是我校08级的医疗专业学生,1~3班级是实验班,同专业的4~6班是对照班。

3、预设问题的结构化和合理化

提高了“预设问题”的水平,再加上教师在课堂上的智慧,也就提高了课堂“探寻答案”的能力,为了“探寻答案”的精彩瞬间,预设问题必须细腻。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应怎样科学有效地合理化预设问题,以促进更精彩的课堂“答案探寻”,最终为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服务呢?我们课题组经过集体讨论是这样来进行预设的:

①参考附表1要求预设。这个问题预设有些是写在教师的教案上的,有些是记在教师的心中的。

②问题预设要有弹性和开放性,给答案的生成腾出时空。每一篇教学设计中凡是提出教学任务时、提出问题时、设计实验方案时、实验操作时、学生合作探究答案时、得出实验结论时等等,都应留足学生自主思考和主动发言的时间。

③对问题的答案从学生理解的层面作多种问题预设,并确定由学生层面答案向教师层面答案转化的多种途径。

④预设本次课上哪些时候哪些地方可能是“答案产生”的生长点,并知道产生“答案”的原因。

⑤如是学生自主探究答案,应预设教师介入的时机和次数。

4、把握答案生成的有效性和随机性

①教学内容结构重组。有意识地拓宽学生的视野,联系生活实际和专业知识;将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有意识地将来自学生的问题作为探究的主要问题。从下列两点研究:A、拓宽教学空间的视野;B、拓宽收集信息渠道的视野。

②教学环节弹性控制。从以下两方面研究:A、提出弹性问题;B、留下弹性时空。 ③运用开放式和民主式的教学方法。具体包括探究式、合作式、体验式、质疑式、实践操作式。

④教学评价多元化。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灵动的生命,都是具有个性特点的人,评价的多元化能激发不同学生对探究的参与热情。教师在教学中将即兴评价和延缓评价相结合,让学生有时间和空间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兴趣、灵感参与课堂的交流,促使课堂呈现更多的灵活性、生成性和丰富性。

⑤设计有结构的问题材料。提供的问题材料往往决定学生的课堂发展方向,考虑哪些材料能引起学生探寻答案的兴趣,适合在40分钟的课堂中能完成探寻答案的任务。

⑥创造互动学习的机会,促进答案生成资源发展。真诚、民主的交流,引发不同观点的碰撞;巧妙地设置善意“陷阱”,自然引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争辩;组织有效的交流,促进思维的互动;丰富的合作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的探索和发现,也有利于学生在认知、心理、情感等方面获得成功的体验;扩大互动时空,共享学习资源。

⑦探索应对“生成性信息”的策略。学会倾听,学会观察,以教师的亲身介入寻找教育资源;学会捕捉,判断信息,实现科学学科价值;学会点化,引导自主探究;注重提升,推进高层互动;帮助梳理,促进学生科学思维有序化;引导比较,促进学生认识问题的深刻化;加强整合,促进科学概念结构化。

5、具体实践,听课研课

有了前面几个方面的准备,具体的实践活动倒是反而变得顺利多了。课题组成员就依据大家达成的共识,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预设、上课、记教学手记、个人反思、相互听课、集体研课、互动交流,收集第一手的资料。

6、调查问卷,试卷测验,统计分析,为课题结题作准备。

7、在各成员作出总结的基础上,由课题组长撰写结题报告,给课题组成员审阅后定稿。

五、PBL教学法化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构建创新型的课堂教学

PBL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但就其本质而言,应包含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教学目标重在培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更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素质。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即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观念和意识;创新思维,即积极的思维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及活跃的灵感等;创造技能,即信息加工能力、一般工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等;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即远大的理想、坚强的信念、强烈的创新欲望和激情等。

第二,教学策略重在提倡开放性。首先要留给学生展示其个性、发挥其才能的足够空间;其次在时间安排、主题选择、研究方法的确定、结论的发表等方面,都要有较大的自由度;再次要特别注重因材施教,以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优势和潜能。

第三,教学内容重在解决问题。应让所有的教学内容问题化,让学生的思维在思索问题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活跃。在此过程中既促使学生积极地探索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又获得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四,教学过程重在加强实践。在课堂中,应为学生提供实践性的情境,留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和机会,并把这些纳入考核和评价的范围。一定要意识到:考察、实验、制作等实际能力的锻炼是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第五,教学手段重在实现现代化。把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必将会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使学生的学习始终与网络化、智能化的全新知识环境保持同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二)要构建师生互为主体的平台

教育创新要“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教学创新应着力于建构师生互主教学模式,这是实现教学创新的关键。

首先,从师生关系来看,互主体现了师生平等。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启发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教学的积极参与者、促进者,在教学互动中,建立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爱其学”,使教师尊重、关心、信任学生,允许学生出错与质疑,鼓励、期望其成功。由此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得以形成,促使师生在人格上真正平等,促使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促使师生教学角色的不同转换,从而为教学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从教学方式来看,互主促进对话教学的形成。以教学互主为核心的对话教学方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重大突破,表现为一种实质性的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强调的是师生双方共同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在交往的过程中实现心灵的对话、情感的交流、新知的发现。交往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对学生意味着个

性的昭示与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意味着在传授知识之上的一种知识的理解与专业的成长。

再次,从教学目的来看,互主实现了教学相长。教学的目的在于教学相长,强调师生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强调智能的内化和潜能外化,强调能力提高与个性的绽放,促使教学双方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教学互动正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途径。教学互动旨在使教与学双方主动地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并主动激发对方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相互促动、教学相长,是促使教学创新的关键。

教学创新实现的关键在于师生互主,师生互主的根本又在于“善教”与“乐学”。“善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从创新的角度优化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注重四个环节的创新。

1、选准切入点 这是成功教学的前提,是创设良好教学情境的基础,是问题切入还是故事切入,是情景切入还是讨论切入,是平铺直述切入还是悬念引发切入,是正面的切入还是侧面的切入,其效果决不相同。在切入点的选择上教师应充分考虑两个层面:一是学生的实际;二是知识的结构与体系。切入点的选择应因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不同教学氛围而不同。切入点的选择直接引领着整个教学过程,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是否富于吸引力,做到引人入胜。

2、理清知识点 这是成功教学依托的主线,是实现教学互动的载体。教师理清知识点的过程就是引导教学可持续性发展的过程,就是传承知识、改造知识、创新知识的过程。选准切入点、激发兴奋点、培植发散点都是以理清知识点为中心。知识点理清的过程也是教师这一教学主体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过程。理清知识点要求教师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使教与学在不偏离知识轨道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结构,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掌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能否理清知识点取决于教师本身对所授知识理解和把握的程度,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

3、激发兴奋点 这是成功教学的关键,是促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手段。将学生的兴奋点、热点激发起来,使学生处于活跃兴奋的状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需要教师积极营造民主性、开放性的课堂气氛,诱导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把课堂变成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乐园,使教学过程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师要注重启发与诱导,善于运用发现法、情境法、暗示法、纲要信号法、讨论法、点拨法等新颖的教学方法,通过先进的教学媒体或人体的无声语言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力求教学行为求真、求实、求活。学生的兴奋点在于寻找、在于分析,在于有意识的激发。

4、培植发散点 这是成功教学的目的,是生成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种子。创新就是用已有知识去产生新的知识,把学过的知识加深理解,加以发散。教师在教学中培植发散点应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知识延伸到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素质得以提升。让学生焕发活力与生机必须在教学中不断地培植智力生成的导火线,以使学生所获的知识促发智力能量的爆发,以使学生善于在课堂之外、在生活之中感受发散点所具有的魅力。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培植发散点,把现在知识与过去的知识、纵向知识与横向知识、此门知识与彼门知识予以结合,寻求不同知识的发散点,为学生思维的发散与创造力的延伸埋下种子,“为学生的未来做准备”。

(三)正确把握问题预设与答案生成的关系。

1、在传统教学中,课堂教学过程是忠实执行教案的过程,在课堂评价时也总是考虑这节课是否完成了教案中的问题预设过程,强调知识的传授和讲解。在课程改革注重教学知识点生成的同时必须关注问题预设。课程知识点生成的主体是学生,知识点生成的课程是要让学生去获得深刻的感受,并不是“知道”。不同的学生必须通过各自主体的活动、对已有经验的筛选、对新经验的理解,才能使自己的经验不断更新,使新经验生成。这也就要求我们多一份对教学路径的预设、多一份对教学的动态生成。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起点有高有低,

当把学生的教学起点作为极其重要的学习资源时,这些资源如何生成?这就需要我们一定的教学机智了。因此问题预设时也应该是空间型的,即问题预设应设置一定的空间,给予一定的弹性,而不应该把每一步(甚至每一句话)都预设,把每一个预设都框住。只有这样,才会使问题预设脱去僵硬的外衣而显露出生机,才会使教师的教学既有胸有成竹的从容,又不乏灵活机智的创造,我们要善于捕捉这些教学的生成点,才会使课程的知识点生成性成为可能。

2、重视问题预设,要求教师深入地解读文本,因为教师解读文本时体验、感悟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问题预设和答案生成的质量。只有教师自己先“披文入情”,才能“情动而辞发”地进行问题预设,才能有效恰当地应对答案生成。该如何处理、如何引导等问题。如教师在教学前,可预设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生活中有怎样的体验,解读会有哪些感悟,探究会有哪些答案等,在此基础上教师怎样肯定、鼓励、引导、矫正等。这样一来,可以避免措手不及,顺利应对课堂答案生成。教师要吃透教材,体现教材本来的意图和价值,把教学的中心放在学生身上,驾驭教材,超越教材。

3、从实践的层面来看,答案生成往往是基于问题预设,以问题预设为基础,是对问题预设的丰富、拓展或调节、重建。实际上,这个时候问题预设和答案生成是融为一体的,问题预设中有答案生成,答案生成中有问题预设,这是理想的关系。但无论是问题预设还是答案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

4、PBL学习是开放的,科学教学要多角度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丰富课程的内容,诱发认知冲突,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查找资料、动手实践、展开争论,深入探究。学习过程中思维活跃,不断进发灵感的火花,促进教学效果的动态生成,从而感悟学习的快乐。探究的内容有两种类型:一是提供已有的科学成果,让学生自己探索;二是对无现成答案的问题,鼓励学生寻找答案。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体验探究过程、摸索探究的方法。

问题的设置是核心,问题既能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又能逐步递进,既能联系前后知识,又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设置问题时,要确定学生需要获得的基本概念、原理、合成方法,由此出发设计要解决的问题;问题设计要尽可能使学习知识的情境与以后应用知识的情境具有相似性,以便促进知识的获取;要能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自然地给学生提供反馈; 各个知识点应在几个问题中多次涉及,既作为引导,又可使学生构建起灵活的知识链。例如,由甲苯及C 原子(含5个C原子)以下的有机物合成下列物质:

PBL教学法在医疗大专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结题报告

问题设置一:(1)目标产物能否由(2) (3)如何合成

、、√ 和转化而来? 合成? 能否由 ?注意“格氏试剂”的应用。

此问题设置是考查学生应用醛和“格氏试剂”反应制备仲醇的能力, 考查的知识点包括醇的制备、醇的氧化、“格氏试剂”的制备、环氧乙烷的性质、卤代环烷烃的性质等。考查的知识面较宽,有一定难度。因此,问题设置要呈递进关系, 能引导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构建相关知识点。此设置按教师的教学思路设置,能引导学生思考,但过于狭窄,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1、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育实践实现了转型。使教师意识到学生成长的多方面生命需要及主动参与教育活动和发展的可能,认真审视科学课堂教学,正确把握问题预设与答案生成的关系,会使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过程焕发生命的活力。提高了教师的自身智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涵养,使教师能具有组织者的智慧,能成为学生心声的倾听者和对话者,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进行了研究与完善,提高了驾驭课堂教学的智慧和能力。

2、建立了一套医用化学课堂教学基本理论与教学模式—“PBL教学法”。PBL教学法内容包括:PBL教学法的主要教学原则和策略和PBL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要求等四个方面。(详见附表一和附表2)

3、形成了一套化学教研室统一的独具特色的PBL教学法教师电子教案。教师教案内容包括: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具和教学过程等方面。其中教案的主体为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按照PBL教学模式具体包括:“确定目标——质疑问难——自主学习——主动建构——自我评价”为主体框架的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其操作程序如下:

(1)、确定学习目标。教师有选择、有目的地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和目的。来自于学习者自身的明确目标性,会成为促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2)、形成疑点难点。教师要善于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通过讨论、阅读、比较、动手操作等,自己去寻找疑点,形成疑问。经过学生自主思考而形成的疑问,会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为下一步的学习铺平道路。

(3)、经历自主学习。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氛围,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与他人争辩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受阻时,教师要适时点拨,巧妙引导,鼓励学生渡过思维难关。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学习,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这样才会把学生的知、情、意全面调动与结合起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4)、建构认知结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所以教学过程应是促进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在创新型的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具有综合性、启发性、针对性的训练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个立体型的思维空间,让学生通过主动建构来获取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现广泛迁移。

(5)、学会自我评价。应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并强化评价本身具有的导向、激励和诊断功能。强化学生自我评价,可以使师生间、学生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在交流时充分体会到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并学会自我调控,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这对学生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极为有益。

4、通过一年的课题研究,从对问卷调查、学生访谈、试卷测验、与对照班比较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学生的诸多方面得到了提高和发展。

具体表现如下:

①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实验班喜欢学化学的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班。

②实验班学生的化学考试的平均分比对照班高出平均5.4分,尤其在做探究题方面比对照班要好得多。

③通过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测试,发现差异显著。(见附表3)

PBL教学法在医疗大专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结题报告

PBL教学法在医疗大专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结题报告

维比较活跃,思路比较广,点子多,办法多,考虑问题比较周密,能说出种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和办法,特别是善于提出独到的别人想不到的主意和办法。

5、教育教学论文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从20xx年课题研究以来,有6篇论文在省级及以上杂志上发表;有3篇论文荣获河南省信息技术论文奖;1项多媒体课件荣获河南省信息技术应用成果奖。

七、结论与思考

我们化学教研室承担的课题《PBL教学法在医疗大专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即将结束了,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们得出的结论是:PBL教学法及其课堂教学模式在我校化学课堂教学中是行之有效的。当然我们已有的工作实际上也只是一个开端,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钻研和探索,不断完善和优化PBL教学法,为我校课堂教学的改革,为我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应有的更大的贡献!最后代表课题组全体成员对学校领导和教科室同志们表示感谢,正是由于他们的重视、帮助与大力支持,才使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有了更大的动力、保障和成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