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重要实虚词文言句式

烛之武退秦师

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

因为郑国先于晋国结盟,但后于晋国的敌国楚国结盟,被视为不敬。故秦、晋围之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本文: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 “越国以鄙远”)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瑕??”)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本文:阙秦)

5、微

① 没有

②细小,轻微(同现义)

③衰败 国势衰微。

④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⑤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⑥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⑦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而敝之。)

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来,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之”的意义和用法见课后第三题。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使者”)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 (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5、之

①公从之 (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是寡人之过也 (的)

③行李之往来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文言句式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状语后置 应为“以其于晋无礼,且于楚贰也”

2.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省略句

3.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状语后置 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

4.(烛之武)辞曰 省略句

5.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6.(烛之武)许之 省略句

7.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句

8.邻之厚,君之薄也 判断句

9.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省略句

10.(晋)许君焦、瑕 省略句

11.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 应为“有何厌”;译文:晋国,哪会有满足的时候呢?

12.阙秦以利(于)晋 省略句

13.以乱易整,不武 否定判断句

14.若亡郑有益于君 状语后置 应为“于君有益”

 

第二篇:文言句式+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中的热点句式类析

文言文句式,高考一般不单独设题,考查往往融合在句子翻译题中,但忽略了句式,往往会在句意理解、翻译中出现“黑障”。下面结合20xx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中出现的热点句式作点分析。

一、省略句

文言文句式中,省略句是考试的热点句式。20xx年,全国18套试卷41道翻译题,其中,浙江、江西、福建、山东、湖南、湖北、四川、安徽、广东等9家考查了省略句。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省略句不可忽视。省略句主要有省主语、省谓语、省宾语、省兼语、省介词等形式。

⒈省主语

如:①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浙江卷15题)

这里主语“白居易”承上文省略。译文:(白居易)被重新任用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

②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江西卷13题) 这里“不吾叛也”,主语“他”(尹何)省略。译文:我喜欢他,(他)不会背叛我的。让他去学习为政之道,他也就更加懂得治理封邑了。

③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赴有夫!(福建卷6题)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是两个紧缩复句,即“用之,(我)则行;舍之,(我)则藏”,主语“我”承前一分句宾语省略。译文:任用我,我就推行自己的主张;不任用我,我就退隐。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这样吧!

④“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山东卷13题)

这里两处省略主语,一处是“况为我死”,即“况(弟)为我死”;一处是“遂以斧自刎其项”,即“(讷)遂以斧自刎其项”。译文:“我的弟弟,不同于众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张讷)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

⒉省谓语

谓语是句子中的核心,人们讲话总是“有所谓”的。若补不出,则无法译出句子“大意”。

如:①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湖北卷13题)

这里“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中的“或”后省略谓语“达到”,“亦”后省略谓语“有”。译文:与交通便利的大城市相距甚远,有的达到二三百里,即使是最近的,也有将近一半的路程。

②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山东卷13题)

“且犹不可”,即“且犹不可(樵)”,是说,还是不能去砍柴。这里“樵”,名词活用作动词,砍柴。译文:哥哥说:“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

③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四川卷11题)

这里“永乐元年入朝”句中的“入朝”承上句省略谓语“征召”,上句“致仕”,是辞官的意思,所以这里“入朝”前必须补上“征召”,否则,下文“留为故官”也无从说起。译文:永乐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

⒊省宾语

如:①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湖南卷13题)

“且又大购之”中“购”后承上文省略“捕”,即“且又大购(捕)之”,就整体而言,动宾短语“(捕)之”作“购”的宾语。译文:并且又大力悬赏(缉捕)盗贼,都不能捕获,主管官吏对这件事情感到苦恼。

②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湖南卷13题)

“胜”后省略宾语“审讯之苦”。译文:然而官吏百姓还是怀疑他们(是因为)经受不住(审讯之苦)而自己承认强加给他们的罪名。

⒋省兼语

文言文中省略的兼语,在翻译中,如果不补出来,则文意有时无法理顺。 如: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广东卷9题)

“访荐为主簿”句中的“荐”后省略兼语“之”,即“访荐(之)为主簿”,意思是:周访举荐他(陶侃)做主簿的官职。译文:当时陶侃担任闲官,周访举荐他做主簿的官职,与他结为好友,并把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

⒌省介词

如:我闻忠善以报怨,不闻作威以防怨。(江西卷13题)

这里“忠善”“作威”前都省略了介词“以”,而“以报怨”“以防怨”中的“以”则是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译文:我听说过用忠诚善良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用威权来防止怨恨。

6.省关联词语

如:①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福建卷6题)

这是两个紧缩复句,省略了关联词语“若??则??”,即“(若)得志,(则)与民由之;(若)不得志,(则)独行其道”。译文:(如果)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就)和天下百姓一起实行自己的抱负;(如果)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就)走自己的路。

②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安徽卷11题) 这里“虽得罪,所甘心焉”中,“所甘心焉”前省略了“亦”。关联词语“虽??亦??”,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即使??也??”,译文:刺史倘若了解百姓的疾苦却不去救助,怎么能执政呢?即使获罪,也是心甘情愿的。

7.综合省略

这是指在一个文言文句子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省略现象。

如: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湖北卷13题) “当??为事”句中的“志”前省略“章君”,定语省略,“为事”前承上文“乃辟塾聘师”,应补上动宾短语“办好义塾”,译文才文通字顺。译文:章君的子孙们应当时时刻刻把继承(章君的)志向(办好义塾)作为自己的事业,不要只使自己富足而自私自利。

二、变式句

这是比照现代汉语而言。文言文句子的语序变化,常见的有四种: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主语后置、定语后置。20xx年高考考查了两种。

⒈宾语前置句

如:①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全国卷Ⅱ11题)

这个文言句子中的“罪人斯戮”是“戮罪人”的宾语前置句式,与“唯命是听”“唯才是举”一类句式的特征相同。若译成“罪人严惩了”,则不符合要求,应译成:严惩了罪人。译文:近日的事,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②陈人欲战,蛮奴撝之曰:“老夫尚降,诸君何事!”众皆散走。(辽宁卷11题)

“诸君何事!”即“诸君事何!”,代词宾语“何”前置。译文:陈国人想要应战,任蛮奴挥手呵斥说:“我尚且投降了,各位要做什么!”众人都四散逃跑。

⒉介词结构后置

如:①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江苏卷9题)

“欲潜师就尚于江南”中的“于江南”是介词结构后置,即“欲潜师于江南就尚”。译文: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②力不足,死焉,职也。(上海卷19题)

“焉”用在动词之后(常在句末),相当于介词“于”加上代词“之”,可译为“在这里”“在那里”“在这件事上”。“死焉”即“死于之”,这里介词结构“于之”译为现代汉语,可不变语序,作补语。不过,介词结构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作状语。译文:(抵抗的)力量不够,死在这件事情上(在这里),也是你的职分。

三、被动句

常见的有五种形式: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用

“为”“为??所??”表被动,用“见”“见??于??”表被动,用介词“被”表被动,动词本身表被动。20xx年高考考查了两种。

1.用“见”“见??于??”表被动

如:及得召见,遂见亲信。(江苏卷9题)

“及得召见”中的“见”,是动词,是接见、召见的意思:“遂见亲信”中的“见”,副词,表被动,含“被、受、受到”的意思。译文: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2.动词本身表被动

如: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安徽卷11题)

“罪细且不容”句中的动词“容”,表被动。译文: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去问罪,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献,我就不能接受诏令。

四、疑问句

可分两种形式:用疑问代词(谁、何、曷、胡、安、孰、焉等)提出问题,用疑问语气词(乎、欤、耶、哉等)提出问题。20xx年高考考查了用疑问代词提出问题。

如: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天津卷15题)

全句可译为:等到一年,朝廷的臣子饿得面有黑黄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子能这样做。

五、判断句

就是名词谓语句。常见的有五种形式:1.用“者”或“也”表判断;2.直接表示判断,即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3.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4.用动词“为”“是”表判断;5.用“非”“未”“弗”“无”“莫”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20xx年考查了直接表示判断,即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这实质上是“者”“也”表判断的一种省略式。

如: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浙江卷15题)

这里“况,吴人”便是,这实质是“况,吴人也”或说“况者,吴人也”的一种省略式。译文:(顾)况,是吴地人氏,自恃有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文(或诗人)。

六、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称凝固结构,是指那些结构比较固定的习惯句式。

1.“莫如”“莫若”

意思是“没有??比得上”“莫如”“不如”。

如: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全国I卷11题)

译文: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难不如屯田。

2.“是以”

“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为这个”“因此”,这里“是”是指示代词。

如: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北京卷8题)

译文:颍川人从此相互告发成风,百姓间多仇恨。

3.“得无??乎”“得无??耶”

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意思是“恐怕??吧?”“莫非??吧?”“该不会??吧?”。

如: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北京卷8题)

译文:因敬爱父亲而受罚,这样恐怕会有伤教化吧?

4.“何也(何??也)”“何哉(何??哉)”

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

如:①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天津卷15题)

译文:等到一年,朝廷的臣子饿得面有黑黄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子能这样做。

②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广东卷9题) 译文:人们往往有一些优点,很少不自己称赞自己的,你的功劳那么大,却没有说一句,这是为什么呢?

5.“何??之有”

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意思是“有什么??呢?”,“何”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天津卷15题) 这句中“此何难之有焉”,即“此有何难焉”,意思是:这样有什么困难呢?“以为”即“以(之)为”,介词宾语省略。

译文:这样有什么困难呢?只不过是君王不用这样的方法施政而士人不用这样的方法行事的缘故。

6.“若??然”

相当于“像??一样(似的)”,如“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或相当于“像??这样”。

如: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上海卷19题)

“非若吏人、百姓然”中的“若??然”,即“像??这样”。译文:即使这样,任职期满就离开了,不像差役、百姓这样。

七、其他

下列几种固定句式,近两年虽未考查到,但也不可忽视。

⒈“有??者”

常用于叙述的开头,以突出叙述的对象。

如: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有??者”有时候是定语后置的一种形式。这里“有涉江者”是“人”的定语。

⒉“无乃??乎”

表委婉的商榷语气,意思是“恐怕??吧?”

如: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奈不可乎?(《崤之战》)

译文:部队精疲力竭,远方的对手又有准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 ⒊“孰与”“与??孰??”

表示比较和选择,意思是“跟??比较,哪个??”

如: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比,哪个(厉害)?

⒋“不??亦乎”

表示委婉的反问,意思是“不是??吗?”或“岂不是??吗?”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⒌“何以??为”“何??为”

表反问,意思是“还用??做什么?”“要??干什么?”

如:①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书·霍去病传》)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⒍“有以??”“无以??”

就是“有所以??”“无所以??”。“有”“无”是动词,“所以”和后面的词语组成名词性短语,作“有”“无”的宾语。意思是“有什么可拿来用来??”“没有什么可拿来用来??”。

如:项王未有以应。(《鸿门宴》)

译文:项王没有什么话可回答。

⒎“有所??”“无所??”

“有”和“无”是动词,“所??”是名词性短语,作“有”和“无”的宾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没有什么??”。

如: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有所近”直译为“有接近的东西”。

⒏“如??何”“奈??何”“若??何”

这种句式用来询问办法,可用“对??怎么样”“把??怎么样”来对译。 如: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⒐“非惟??抑亦”

表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

如: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陈寿《隆中对》)

译文:不只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

⒑“庸??乎”

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哪里(怎么)??呢?”

如: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

译文:我学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岁比我大还是小呢?

⒒“何(奚)以??为”“何(奚、曷)??为”

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要??呢?”“还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

如: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将颛臾》)

译文:这是我们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⒓“??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

表示总结性的判断。这是宾语放在动词“谓”之前的句式,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译文:听到许多道理,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

固定结构,20xx年全国高考18套试卷只有江西卷作为考查点,今年则不同,有全国、北京、天津、上海4家考查了6种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忽略了固定结构,往往会理不顺句意,译不准句子“大意”,更谈不上字字落实了。 正确理解句式,必须把握“两个意识”:

一是语言标志意识:如固定句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用“得无??乎”“得无??耶”。如文言文中被动句,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用

“于”“受??于??”“为”“为??所??”“见”“见??于??”等。 二是具体语境意识:如动词表被动的句式,即主动句式表达被动内容的句子,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必须结合具体语境来判断。如之前曾讲到的“罪细且不容”句中的“容”便是,这里动词“容”表被动。

可以预测,20xx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就句式而言,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固定句式等仍将是考查的热点。

文言虚词

1. 安 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安定) ②燕雀安知鸿鹊之志哉?(怎么) ③项王曰:“沛公安在?” (哪里)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指享受)

2.以

①盖在殷陇,必竭诚以待下(来,连词,表目的)

②虽董之以严刑(用,介词)

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而,连词)

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因为,介词)

⑤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把,介词)

⑥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通“已”,已经,副词)

3.哉

①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呢,语气词)

②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吗,语气词)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呢,语气词)

4.所

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所施加的)

②山峦为晴雪所洗(被,介词)

5.所以: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6.故 ①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旧)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

③桓侯故使人问之(特地) 既克,公问其故(原因)

7.且

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反而)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将近)

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姑且,苟且)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要)

⑤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尚且)

8.矣

①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了,表感叹)

②前人之述备矣(了,表陈述)

③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了,表疑问)

9.也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可译为“啊”,或不译) ②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用于句末,表示认定,可译为“啊”)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用于句末,表反问,可译为“呢”)

10.则

①于其身也也,则耻师焉(却,表转折)

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就,表条件与结果的关系)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就是,帮助表示判断)

11.于 ①师不必贤于弟子(比,介词,引进比较对象) ②而耻学于师(向,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 ③不拘于时(被,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④其皆出于此乎(在,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

12.乎

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比,介词,相当于“于”,引进比较对象)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呢,语气词,表示反诘语气)

13.焉

①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的样子,形容词词尾)

②或师焉,或不焉(语气词,不译)

③且焉置土石(哪里,疑问代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怎么,疑问代词)

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此,兼词

14.而

①骊山北构而西折(连词,表承接,可不译)

②不敢言而敢怒(却,连词,表转折)

③谁得而族灭也(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并且,连词,表递进)

⑤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并且,连词,表递进)

⑥某所,而母立于兹(你的,代词) ⑦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女堤而已 (罢了,助词) 15.者 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的人,代词)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呢,也可不译,助词)

③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用在时间名词之后表示停顿,助词) ④亚父者,范增也(用在名词之后表示提顿,并判断作用,助词)

⑤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用在数词后,有“个”“种”的意思,代词)

16.夫

①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语气词,放在句尾,表感叹) 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那,指示代词)

17.或

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有人)

②马之千里者,—食或尽粟—石(有时,偶或)

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有的……)

④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也许)

18.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是,就是,副词,表示判断)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竟然,居然) 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19.然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

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③有穴窈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 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但,但是) 20.与

①与尔三矢(给)

②求!无乃尔是过与(通“欤”)

③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为,给,替)

④玉斗一双,欲与亚父(给)

⑤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和)

⑥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

21.其

①吾其还也(语气副词,表示祈使,可译为“还是”)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 (语气副词,表反问,可译为“难道,岂”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语气副词,表示估计,可译为“大概”)

④于乱石间择其—二扣之 (代词,其中的)

⑤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代词,前者可译为“它的”,后者可译为“那些”) 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词,指代第一人称,我,自己)

22.莫

①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通“暮”,傍晚)

②土大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不)

③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不要,不可) ④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没有人,没有谁)

23.何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什么)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怎么)

③水何澹澹(多么)

④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为什么)

⑤豫州今欲何至(哪里)

词类活用

名词的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1.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2.目吴会于云间(看,遥看)

3.吾师道也(学习)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从师)

5.辇来于秦(乘坐辇车)

6.朝歌夜弦(奏乐)

7.鼎铛玉石(把鼎当做;把玉当做)

8.金块珠砾(把金当做;把珠当做)

9.楚人一炬(放火)

10.族秦者秦也(灭族,杀死一族的人)

11.以地事秦(侍奉)

12.义不赂秦(坚守大义) 1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遇) 14.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筑舍定居) 15.名之曰“褒禅” (命名)

16.则或咎其欲出者(责怪)

17.莫能名(说明白)

18.函梁君臣之首(用木匣装)

19.微风鼓浪(激起)

20.而此独以钟名(命名)

21.噌吰如钟鼓不绝(敲钟击鼓)

22.垣墙周庭(砌上墙)

23.乳二世(喂养)

24.以旌其所为(表彰)

25.去今之墓而葬焉(修墓)

26.其疾病而死(患病)

27.为之声义(伸张)

28.缇骑按剑而前(上前)

29.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出任巡抚)

30.然五人之当刑也(受斩刑)

31.买五人之腹而函之(用匣子装)

32.而为之记(写这篇记) 33.道少半(走) 34.明烛天南(照耀) 35.以绳天下之梅(约束)

(2)名词用作状语

①雄州雾列(像雾一样)

②俊采星驰(像流星一样)

③骊山北构而西折(向北;向西) ④廊腰缦回(像人腰)

⑤檐牙高啄(像鸟嘴)

⑥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⑦有泉侧出(从旁边)

⑧一夫夜呼(在夜里)

⑨仓皇东出(向东边)

⑩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用船,坐船)

11.事不目见耳闻(亲眼;亲耳)

12.雨泽下注(向下)

13.使不上漏(从上)

14.东犬西吠(对着西面)

15.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亲手)

16.人皆得以隶使之(像使唤仆人一样)

17.汶水西流(向西)

18.山巅崖限当道者(像门槛一样)

动词的活用

动词用作名词 ①简能而任人(有才能的人) ②人之愈深,其进愈难(前进的道路) ③而其见愈奇(见到的景象)

④则其至又加少矣(到达的人)

⑤谬其传(流传的文字)

⑥不敢复有株治(株连治罪的事情) 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用作名词

①人君当神器之重(重大的权力) ②居域中之大重大的位置)

③惧谗邪(进谗言的邪恶小人)

④择善而从之(好的意见)

⑤宾主尽东南之美(俊美的人,俊杰) 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的问题) ⑦是故圣益圣(圣人)

⑧愚益愚(愚人)

⑨问其深(深度)

⑩常在于险远(险远的地方)

1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表率)

12.不能容于远近(远近的人)。 13.亦以明死生之大(重大意义) 14.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重大贡献) 15.梅以曲为美(弯曲的)

16.直则无姿(笔直的)

17.以欹为美(倾斜的)

18.正则尤景(端正的)

19.以疏为美(稀疏的)

20.⑩密则无态(稠密的)

形容词用作动词

①智者尽其谋<充分献出)

②勇者竭其力(完全使出)

③物华天宝(有光华;有珍宝)

④人杰地灵(有俊杰;有灵气)

⑤响穷彭蠡之滨(穷尽,响遍)

⑥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保持完整)

⑦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尽,走到尽头) ⑧火尚足以明也(照明)

⑨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尽情享受) ⑩:老于户牖之下(老死)

11.亦以明死生之大(说明)

数词用作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李牧连却之(使……退却,击退) ②忧劳可以兴国(使……兴盛) ③逸豫可以亡身(使……灭亡) 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呜)

⑤扶而仆之(使……倒下,打倒)

⑥安触屈豪杰之流(使……屈身)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⑦必复之全之(使……恢复原状;使……痊愈)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必固其根本(使……稳固)

②知止以安人(使……安定)

③屈贾谊于长沙(使……受委屈)

④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使……迷乱)

⑤数十伶人困之(使……处于困境) ⑥以夭梅病梅为业(使……奇形异状) 名词的使动用法

以夭梅病梅为业(使……变成病态)

意动用法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①则耻师焉(以……为耻)

②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以……为哀,惋惜)

(2)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襟三江(以……为衣襟) ②带五湖(以……为带) ③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④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鉴戒)

文言句式

l.判断句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③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④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⑤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⑦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⑧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⑨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⑩梁,吾仇也。

11此三者,吾遗恨也。

12燕王,吾所立。

13所在皆是也。

14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15此世所以不传也。

16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17妪,先大母婢也。

18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19即今之僳然在墓者也。

20斯固百世之遇也。

21贤士大夫者,……孟长姚公也。

2.疑问句

①谁得而族灭也?

②儿寒乎?欲食乎?

③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⑤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⑥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⑧安得……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3.被动句

①不拘于时。

②戍卒叫,函谷举。

③洎牧以谗诛。

④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⑤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⑥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⑦智勇多困于所溺。

⑧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⑨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⑩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4.省略句

(1)省略主语

①(人)问之(士大夫之族)则曰……

②(其)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③(众)扶而仆之。

④于是(吴之民)乘其厉声以呵……

⑤(余)回视日观以西峰……

(2)省略谓语动词

①至丹以(派)荆卿(刺秦土)为计……

②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3)省略宾语

①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

②举(之)以予人。

(4)省略介词

①磔磔(于)云霄间。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于)绝壁之下。(于)轩中。

④与子颍坐(于)日观亭。

5.变式句

(1)宾语前置

③余自束发读书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定语后置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②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③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3)介词结构后置

①虽董之以威怒。 ②赵尝五战于秦。

③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④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文言文复习:如何判别词类活用

(2009-01-13 11:14:41)

转载

标签: 分类: 文言学习

词类活用

教育

文言文复习:如何判别词类活用

如何判别词类活用?最好的方法是句法分析。简而言之,就是划分句子成份,即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去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一、如何判别名词的活用

(一)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1、两个名词相连,必有一个活用。“襟三江而带五湖”的“襟”和“带”。

(《滕王阁序》)

2、结构助词“所”字之后的名词活用。“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3、名词后直接粘附一个语气词,活用。“赵王之子孙侯者”的“侯”。(《触龙说赵太后》)

4、连词“而”(以、且)前后的名词活用。“饮且食兮寿而康”的“寿”和“康”。(《送李愿归盘谷序》) “火尚足以明”的“明”。(《游褒禅山记》)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孽”的“寿”。(《种树郭橐驼传》)

5、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辱而逐之,折而族之”的“族”。(《原谤》

6、状语(不)后面的名词活用。“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的白衣冠。(《荆轲刺秦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的“齿”。(《师说》)

7、能愿类词语“能、欲、可、当”等后面的名词活用。“公子怒,欲鞭之”的鞭。(《晋公子重耳之亡》)

8、介宾补语前面的名词活用。“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的道路。(《召公谏厉王弭谤》)

9、被结构助词“之”取消独立性的谓语上的名词活用。“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的“冰”和“寒”。(《察今》

10、根据语境判定独立的名词活用。“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的“端章甫”。(《子路??侍坐》)

(二)名词活用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在教材上罗列了五类,当然不全,类别的齐全与否不是关键,只要能够根据语境进行合理的解释就符合高考的要求。学习的关键是如何掌握名词作状语的判别方法。还是要进行句法分析,只要是处于主语谓语之间的名词就是活用为状语。如,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的“力”和“暂”。(《崤之战》)“人皆得以隶使之”的隶,这里的“以”作“而”讲。(《五人墓碑记》)

(三)名词活用作使动用法。

何谓“使动用法”?就是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发出的。其实质是这个动词里面暗含着“使”的意思。可以通过“使??怎么样”的句式进行检验,如,“天子疏爵以命之,衣锦以昼之”的“衣锦”。(《越妇言》)“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的“肉”。《中山狼传》)

(四)名词活用作意动用法。

何谓“意动用法”?就是主语“主观”的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动词的特性。一种是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驼业种树”的业,(《种树郭橐驼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的宾客,(《伤仲永》),这是名词活用作意动。第二种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什么性质,\'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的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类主要是形容词活用作意动。

思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农农士士工工商商”(《荀子》),你能判定这些词语的用法吗? 二、如何判别动词的活用

(一)动词活用为名词。

依据前述可知,就是动词跑到了主语和宾语的位置上(动词跑到定语位置不是活用,切切)。“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的“继”。(《触龙说

赵太后》)“翩翩两骑来是谁?”的来。(《卖碳翁》)“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的“赐”。(《烛之武退秦师》)

(二)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的“暴露”(《勾践灭吴》) 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时,还会省落后面的宾语,“可烧而走也”的走。(《赤壁之战》)

(三)动词活用作为动用法。

何谓动词的为动用法?就是动词对宾语含有“为”“为了”之意,也就是说动词里含有“为”字。高考对此不作要求,课文又有,仅举两例作为参考,“夫人将启之”的“启”。(《郑伯克段于鄢》)“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的“死”,句中的“焉”相当与“之”。(《五人墓碑记》

(四)动词活用为被动用法。

何谓动词的被动用法?就是动词本身含有“被”字。如何判别?就是看主语和谓语是否有被动关系,当然要注意主语的省落。“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的“遇知”。(《送李愿归盘谷序》)“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举”和“焦土”。(《阿房宫赋》)

三、如何判别形容词的活用

(一)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何谓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就是形容词跑到了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当然包括介词的宾语)。还可以观察形容词是否被定语修饰,如,\'尧舜,大圣也\'的圣。(《原谤》〉)“百废具兴”的废。(《岳阳楼记》)

1、形容词活用为主语。\'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中的圣愚。(《师说》)

2、形容词活用为宾语。“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的能和善。(《谏太宗十思疏》)

3、形容词活用为介词宾语。“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的威怒。(《谏太宗十思疏》)

(二)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前文已述,仅举两例)“荣其外而枯其内”的“荣”和“枯”。(《蠹化》)“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的硕茂。(《种树郭橐驼传》)

(三)形容词活用为意动用法。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已消忧”的“悦”和“乐”。(《归去来兮辞》)“公子安之”的“安”。(《晋公子重耳之王》)

(四)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就是形容词作谓语且带了宾语(又不是使动意动用法)。\'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的耻。 《勾践灭吴》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少和轻。(《秋水》)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欣。(《兰亭集序》)

四、数词的活用很简单,就是数词跑到了其他词类的位置上。

1、活用为名词。“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一”(一个人)。(《红楼梦*第四回》) “庭中通南北为一”的“一”(一个庭院)。(《项脊轩志》)

2、活用为动词。如:“六王毕,四海一”的“一”。(《滕王阁序》)

3、活用为副词。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一”。(《滕王阁序》)“而或长烟一空”的“一”。(《岳阳楼记》)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是指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理解与辨别的能力。对文言句式和用法的考查,主要为《考试大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考相着眼于运用,主要是在句子翻译中考查。 下面分一般句式和特殊句式来进行归纳:

一般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②不知木兰是女郎。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贱人。

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⑧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A、有标志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5)用“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B、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后面要举例详细讲。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四、疑问句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这里不举例子讲解。

特殊句式

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

是】+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④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z‘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介+动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游褒禅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

【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宾+之(是)+动

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 ②唯弈秋之为听(《弈秋》)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下同)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④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

⑥唯马首是瞻(《冯婉贞》)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

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译文: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译:“只图有利的”)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的人”)

【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

【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

【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

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三、状语后置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格式:动+以+宾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

⑥覆之以掌(《促织》)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

(2)格式:动+于(乎,相当“于”)+宾

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

④生乎吾前(《师说》)译文:生在我的前面

⑤风乎舞雩(《四子侍坐》)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

(3)格式:形+于+宾

①长于臣(《鸿门宴》)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

四、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1】格式:中心词+定语+者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

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④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青人。

【2】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①马之千里者(《马说》)译文:千里马。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③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

【3】格式:中心语+之+定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译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

【4】格式:中心语+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译文:能

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格式:中心语+数量定语

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上)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散开)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 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3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3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3鄙人?自称的谦词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

5兵符:古代?兵用的凭证

1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考虑) 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

朝chao

1朝服衣冠(zhao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庭)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向北(对、向)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

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 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

4是高、曾时为一倍(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乘cheng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3自京师乘风雪(趁,冒着) 4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四)

5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e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6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

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 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 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 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6不徐不疾(迟缓)

7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慢慢地,缓缓地)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

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

6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教)

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

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

10近者奉辞伐罪企(命令)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 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 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 4樊哙从良坐(依傍)

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 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

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 8欲不可从(放纵)

6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ong次于最亲的亲属)

7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东西为横,南北为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的策略)

8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从事,官名) 9可以便宜从事,向必禀我(办事) 10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舒缓,不急迫)

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 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 当

1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 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

3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 4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

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承担) 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

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恰当,适合,合宜)

8犯法当死(判处,判罪) 9有狼当道,人立而啼(当道)

10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占据、把守) 11当是时也,商佐之(值,在、正此) 12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

1怀其璧,从径道之(路,道路)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 4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 5伐无道,诛暴秦(道义) 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

7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规律) 8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向)

9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走路、赶路) 10故园谁道有书来(料想)

11道之以政(通导、引导) 12道义:道德和正义

13行程:道理

1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得到,获得,与“失”相对)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3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 4吾得兄事之(应该)

5所识穷乏者我欤(通“德”感恩) 6得无教我虫所耶(得无:莫非,岂不是)

7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得意)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 9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融洽) 10此言得之(对、合适)

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量,计算)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推测,估计) 3度义而后动(考虑) 4乃曰“吾忘持度”(尺寸,尺码)

5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限度,法度) 6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制度,法度) 7一夜飞度镜湖夜(通“渡”渡过,越过) 8常有大度。(度量)

9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 10崔九堂前几度闻(量词、次、回、个) 11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谱曲) 12春风不度玉门关(过)

13指度人离俗出生死。三言两语,把一个人度了去了(度引)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不,没有) 2而墨子非之(责怪,反对)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不是 4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除非,除了) 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意外的变故) 6觉今是而昨非(不对的,错误的) 7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是昨非。(不对的,错误)

1昭王南征而不复(返回。回来) 2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恢复)

3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再,又) 4山重水复疑无路(重复)

5王辞而不复(回答) 6有北面复匈奴之志。(报复)

7沛幸得复,丰未得复。(免除赋税徭役) 8复之以掌,虚若无物。(通“覆”,遮盖,盖上) 9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复算、追究)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背东西,以背载物)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担负,承担) 3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对不起,辜负) 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违背,背弃)

6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失败) 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覆盖)

8通家尚负责。(亏欠,拖受)

1日初出大如车盖(遮阳避雨的用具) 2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器物上的盖子) 3覆盖周密无际(遮盖) 4况刘豫州五室之胄,英才盖世(压倒,胜过)

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大约)

6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列传》(连接上文,表示原因)

7盖钟子期死,伯乐终身不复鼓琴(发语词,不译) 8何不盖亦反其本矣(通“盍”,何不) 9前狼假,盖以诱敌。(肯定判断、原来是)

1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事,事故) 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旧,与“新”相对) 3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 4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仍然)

5君安与项伯有故(老朋友,引申为交情) 6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7故遣将守关者(故意,特意) 8此物故非西产(原来,本来)

9故臣复取壁(所以,因此)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事,前列)

11病故,物故(死亡)

1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坚固,) 2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势)

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固执)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原来)

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表示让步,固然,诚然)

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安定) 7秦数败赵军,赵军固璧不战(坚守、安定) 8固请,召有司案图(坚持,坚决)

1赢得仓皇北顾(回头看;回头) 2顾野有麦场(看)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问,拜访) 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顾惜,顾念) 5大行不顾细谨(考虑)

6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但是)

7顾玩:仔细端详

8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表轻微转折)

9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难道)

1国破山河在,诚春草木深(国家,国家的) 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诸侯国)

3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国都,京城) 4逝将去女,适彼乐国(地区,地城) 5等死,死国可乎(国事)

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经过,通过) 2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超过) 3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胜过) 4以其境过清(过分,过于)

5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错误,过失) 6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

7今公子故过之(访问) 8一日,大母过余曰(到,到来)

1却看妻子愁何在(哪里,代词 2何时眼前突几见此屋(什么,代词)

3又何间焉(怎么,为什么,状语) 4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怎样,怎么样)

5取吾壁,不予我城,奈何(奈何:怎么办,奈---何:对---怎么办)

6如太行王屋何(如--何:把---怎么办) 7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多么)

8何蓑何笠。(背、扛)

1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遗憾,不满意)

2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怨恨)

3恨,憾,怨。“恨”和“憾”都表示遗憾。“怨”表示仇视、怀恨

4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感到遗憾)

5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恨恨:惆怅、悲伤)

1国胡以相恤(什么) 2胡取禾三百廛兮(为什么,怎么)

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古代我国西北部民族的统称)

1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忧虑。担心)

2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六国论》)(忧虑,担心)

3为操后患;(《赤壁之战》)(祸患)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从困于所溺(祸害,灾祸)

5愈膏肓之患难(疾病) 6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讳忌)

7茜有眼患(病) 8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危害)

9赵宣子骤谏,公患之(厌恨) 10时有患疟疾者(生病)

1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有人)

2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相当“有的---,有的---)

3一食或粟一石(有时,偶或) 4云霞明灭或目睹(也许,或许)

5贱贼公行,莫之或止;(《论积贮疏》)(用在动词前,加强不定语气)

6或五命急宣,有时朝白帝(如果) 7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或者)

1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2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疾苦,痛苦)

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痛心,痛恨)

4寡人有疾,寡人好色(缺点,毛病) 5庞涓恐其贤于已,疾之(通“嫉”妒忌) 6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迅猛,急速) 7举疾首而相告曰(疾首:头痛)

8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速、捷) 9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中,而闻者彰(强、猛烈) 10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锐利)

1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屈原列传(赶上,追上)

2烧及北船,延及岸上营落(等到,到) 3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到达)

4一人飞升,仙及鸡犬(涉及,牵连) 5其贤不及孔子(比得上)

6及说备使抚表众(和,并) 7及第:科举考试考中

8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9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接近)

10卒不去,故及于难(遭受)

11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难已(表他转,至于)

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靠近,接近) 2项伯即入见沛公(立即,马上)

3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当,当时) 4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倘若,如果) 5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与“则”的用法相同,相当于“那就”的意思)

6其伤于缚者,即幸留(即使) 7闻鸡鸣。即起盥栉(就,就是)

8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登上帝位)

9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相当于“当”、就在)

1言未既(尽,完) 2既克,公问其故(已经,---以后)

3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 4三军既惑且疑(既----又---并列关系)

5既而得其尸于井(既而:不久) 6肴核既尽,杯盘狼藉(全、都)

7壬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1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借)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

3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宽容)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不真,与“真”相对)

5假令仆伏法受诛《报任交书》(假令:假如) 6汉人未可假大兵权(给与)

7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如果、假如)

1凡天地之间(两事物的当中) 2奉命于危难之间(中间,期间)

3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一会儿) 4安得广厦千万间(指房屋的间数)

5彼节者有间(间隙,空隙) 6遂卢外人间隔(隔离)

7间以诗记所遭(间或) 8谗人间之可谓穷矣(离间)

9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秘密地,悄悄地)

10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11骨微伤,病间月(间月:隔月,一个月以上) 12间关莺语花底滑(间关:形容鸟声宛转) 13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顷刻)

14秦间来人,赵奢善食而遣之(间谍) 15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表时间有时、偶然) 16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表状态,从小路)

17侯生乃屏人间语曰(表情态,秘密地、悄悄地)

1事不目见耳间(看见,看见的东西) 2项伯即入见沛公(拜见,会见)

3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召见,接见) 4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见解,见识)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6冀君实或见恕也(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已怎么样,可译“我”)

7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同“现”出现) 8军无见粮(现成的)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剖开,分解动物的肢体) 2悉埋于地,解其棕缚(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3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解开,使分开)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惑也(解释,解答) 5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理解,懂得)

6解手:1分手,道别2指大小便3解除危难的方法

7天下土崩瓦解(分裂、涣散)

8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军之仇者,何如(解救、消除)

9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消散、离散)

10胡虏益解(松解,懈怠)

1金就砺则利(接近,依靠) 2连辟公府不就(赴任,就职)

3轲自知事不就(完成,达到目的) 4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成就)

5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即,随即) 6若无罪而就死地(走向,走上)

7荆轲遂就车而去(上车、上路)

1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举起,抬起) 2举类迩而见义远(举出,提出)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举行) 4永元中,举孝廉不行(推荐,推举) 5将军向宠,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荐,推举)

6吾不能举全吴之地(总合,聚合) 7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全,皆)

8杀人如不能举(尽) 9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举言:发言)

10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举事:作事情)

1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包举:并吞)

1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拿)

13兔起凫举(飞) 14主人不问,客不先举(动问)

15众议举宠为督(推荐、选拔) 16卒叫,函谷举(攻占、占领)

17荣禄密谋,全在天津阅兵之举(举动)

1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断绝)2大声发于水上噌?如钟鼓不绝(停止,消失)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阻绝) 4佛印绝类弥勒(极,最,非常)

5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完全,绝对) 6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7绝代:1久远的年代2当代独一无二 8绝伦:独一无二,超越同等

9不如早与之绝(绝交) 10抢呼欲绝(绝命)

11以为妙绝(达到极点) 12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的)

13仿佛印绝类弥勒(很、非常) 14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全然)

1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经得起,忍受) 2可堪回首,佛狸祠下(能够,可以)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能够,可以) 4不堪吏人妇,岂合今郎君(胜任) 克

1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能够) 2然操遂能克绍(战胜,攻破)

3克已复礼为仁(克制) 4引申为担当、胜任子克家(肩负)

5克已奉公(克制、约束) 6与克期俱至(限定、约定)

7更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通刻、刀刻、雕刻)

1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种类) 2举类迩而见义远(事例)

3中会殿阁,类兰若(类似,象) 4义不杀少而众,不可谓知类(类推)

5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条例)

6近岁风俗尤多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大都、大多)

1可怜身上衣正单(怜悯,同情) 2爱士卒,楚人怜之(怜爱,宠爱)

3自各秦罗敷,可怜体无比(可怜:可爱) 4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疼爱、爱惜) 5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爱戴)

6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值得同情)

7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可惜)

1夜雪初霁,荠弥望(满,遍) 2奉之弥繁,侵入愈急(越,更加)

3病日至秦。既弥留(弥留:病危将死) 4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经、终) 莫

1至莫夜月明(通“暮”读mu,日落的时候,傍晚)

2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没有(谁),没有(什么)

3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不,不要) 4莫如以吾所长攻敌短(莫如:不如) 5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通“漠”,广大) 6其事体莫须有(表测度、或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