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及习题(含详解答案)

必修三

1、人体的体液由存在于细胞内的_________和存在于细胞外的_________组成。

2、由________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_______,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3、用箭头连接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_________________

5、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_____溶液。

6、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

7、溶液渗透压与溶液的_____成正比。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_____和______

8、正常人的血浆近____性,血浆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_______、_______等离子有关。

9、_______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0、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环境是_______和_______;毛细淋巴管的直接环境是_______和_______

11、目前普遍认为,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___________的。

12、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____________的必要条件。稳态遭到破坏,会出现细胞代谢______

习题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HCO、HPO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

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

2.(20##年湘潭高三第一次模拟)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请依次填出①~⑤相关内容(  )

A.细胞内液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细胞外液

B.细胞外液 血浆 淋巴 组织液 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 组织液 血浆 淋巴 细胞内液

D.细胞内液 血浆 淋巴 组织液 细胞外液

3.(20##年高考上海卷)某种寄生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会造成下肢肿胀,这是由于肿胀处(  )

A.细胞间隙积聚组织液

B.细胞不能接受氨基酸

C.细胞不能对脂肪进行分解

D.细胞外液Na浓度是内液的12倍

4.下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④组成的

B.②中含激素、血红蛋白、乳酸、CO2等物质

C.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先进入③,再进入④

D.血浆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②→③→④

5.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

A.酶促反应加快               B.渗透压下降

C.细胞代谢异常                             D.血糖含量偏高

6.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有3种以上的生理系统参与维持内环境稳态

B.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无关

C.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

D.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

7.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

A.降低、CO2、Na2CO3                  B.降低、乳酸、NaHCO3

C.升高、CO2、H2CO3                    D.升高、乳酸、NaHCO3

8.内环境是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正常情况下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人体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及化学物质含量会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人体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正常个体的特异性免疫存在差异,如有的人体内具有抗肝炎病毒的抗体,有的人体内却没有,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尝试构建人体肝脏内血浆、组织液、成熟红细胞内液间O2、CO2扩散的模型(①在图形框间用实线箭头表示O2,用虚线箭头表示CO2。②不考虑CO2进入成熟红细胞内液。)

                          

 

1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2 细胞外液 内环境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3 箭头 图

4 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5 盐

6 渗透压 酸碱度 温度

7 洪都 无机盐 蛋白质 钠离子Na+ 氯离子Cl-

8 中 HCO3-   HPO4 2-

9 内环境

10血浆 组织液  淋巴 组织液

11 神经-体液-免疫  有一定限度

12 正常生命活动  紊乱

1 解析:选A。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蛋白质,属于细胞内液,不属于血浆的成分;免疫调节能识别内环境中的自己成分,排除内环境中的非己成分,从而维持了内环境各部分的相对稳定;血浆中存在有HCO/H2CO3、HPO/H2PO等缓冲对来维持血浆的pH相对稳定;淋巴细胞可以在淋巴管内,也可以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因此其内环境包括淋巴、血浆等。

2解析:选B。根据题图所示,①由②③④构成,属于细胞外液。②与④可相互渗透,④只能向③渗透,③只能向②渗透,则可推知②为血浆,③为淋巴,④为组织液。组织液与细胞内液可以相互渗透,⑤为细胞内液。

3解析:选A。内环境中的三种液体之间的相互转化是:血浆和组织液可以相互渗透转化,组织液与淋巴之间是单向转化,即组织液只能渗透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由于寄生虫寄生使淋巴管堵塞,组织液无法继续渗透进入淋巴管,所以组织间隙中会积聚液体,导致组织水肿。

4 解析:选D。①为淋巴管(盲管)中的淋巴,②是毛细血管(内有单行的红细胞)中的血浆,③是组织细胞间的组织液,④是细胞内液。内环境只由①②③构成。血红蛋白不在血浆中,而是在红细胞中。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分布在内环境中,不进入细胞内液。

5解析:选C。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为容易题。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新陈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渗透压与血糖含量变化只是稳态被破坏的两种表现;酶促反应加快表明各方面条件适宜,故稳态没有遭到破坏。

6解析:选B。内环境稳态的调节需呼吸、循环、运动、排泄、内分泌系统等的参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有关,如人长期处于低温环境,会导致体温失调,从而导致疾病,稳态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利于参与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

7 解析:选B。本题考查代谢产物对内环境性质的影响及调节。缺氧状态下的长时间运动会导致骨骼肌无氧呼吸加剧,细胞内乳酸积累,从而导致血液pH降低,此时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中的碱性成分(NaHCO3等)发挥作用,以避免pH的进一步降低。

8 答案:(1)细胞的代谢活动和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

(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3)不同个体在生活过程中会接受不同抗原的刺激

(4)见下图

 

第二篇: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稳态与环境(答案)

必修教材(三) 稳态与环境

1是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淋巴中混悬着大量的 淋巴细胞 和吞噬细胞 。

2.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稳态与环境答案

细胞内液(2/3)

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3.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组织液 细胞内液

淋巴

4.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

5.血浆中约90%为水,其余10%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各种营养物质、 各种代谢废物 、 气体 、激素 等。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血浆 相近 ,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蛋白质 。

6.

7.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 Na cl ,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 细胞内液 渗透压。

8.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9.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 等离子有关。

10

11.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12.

1

13.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14.随着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

15. 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17.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它包括五部分感受器 、 传入神经 、 神经中枢 、 传出神经 、和效应器(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

18.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19.兴奋是以这种电信号也叫动 。

20.称为静息电位。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这个部位的膜两侧出现暂时性电位变化,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而临近的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

21.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的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等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

22

23.突触前膜内的受到刺激,会释放 经扩散通过 突触间隙 与 突触后膜 上的特异性 受体 结合,引发 突 2

触后膜电位 变化。

24.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25.和脊柱椎管内的脊椎。

26.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又互相联系,互相调控。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27.区S区V区H区。当S区受损时,称为运动性失语症。

28.的分泌。

29.

30.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31.血糖平衡的调节

正常人血糖浓度:0.8~1.2g/L。血糖的来源:1、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吸收,2、肝糖原分解,3、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血糖的去路:1、氧化分解,2、合成肝糖原、肌糖原,3、转化脂肪、某些氨基酸。

32.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34.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35.36. 3

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细胞就是该激素的靶器官、靶细胞。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37.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稳态与环境答案

39.。尤以 和 肝脏 产热为多。

40.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

41.系统来实现的。

42.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43.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是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 4

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前两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也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

44.用。

45.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都可以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

46.病原体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下部分分化成记忆细胞。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在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47.细胞免疫过程: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

48.进行攻击而引起的,这类疾病就是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49.损伤或功能紊乱。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50.经衰老或其它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

5

51.击。

52.

第三章

53.

54.55.人们把这类由,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 微量有机物 ,称作植物激素。

56.生长素只能从,而不能反过来,称为性运输 。这种运输是细胞的 主动运输 。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 韧皮部 结构进行非极性运输。

57.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58.生长素在植物体的各器官都有分布,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

59.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代谢传递的信息。

60.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 ,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 器官的种类 而有较大的差异。

61.浓度较高。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因此它的发育受到抑制,植株因而表现出顶端优势。

62.63.育。

6

64.

65.

66.

67.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激素并不是孤立的起作用,而是 多种激素相互共同调节 共同调节。

68. 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69.剂。

第四章

70.基本的数量特征。

71.的正方形,取样关键做到随机取样,常用的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72.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也可以用样方法。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还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调查他们的种群密度。

73.例。

74.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种群密度的根本原因

75.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76.影响。应用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

7

77.学方程式。

78.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J”型曲线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公式:

79.种群增长的“S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80.型曲线。

81.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82.因此,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

83.

84.

85.群落中

86.87.为互相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88.

89.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8

90.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他们呈镶嵌分布。

91.志重补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

92.

93.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94.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初生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山泥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95.

第五章

96.地球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叫做生物圈。

97.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98.成化学能。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能将有机物转化成为无机物,这些无机物排除体外后又可以被生产者重新利用。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99.营养级。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能通过食物 9

链由一个营养级向下一个营养级传递。食物链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100. 101.

102.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103.流动。

104.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了,一部分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植物体的有机物中。

105.者利用。

106.能量传递效率 107.如果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呈金字塔形,叫能量金字塔。

108.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1)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地利用。2)帮助人们合理利用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09.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10.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能量流动则不同,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是逐渐递减的,而且是单方向的流动,而不是循环流动。 111.碳循环模式图P101

10

112.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学燃料,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113.一致。

114.依存,不可分割。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115.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也可以是生物。化学信息;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信息素等。行为信息:动物的行为特征,如孔雀开屏,求偶炫耀。

116.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17.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有两个方面:量;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118. 119.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20. 12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

12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一方面是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 11

123.定性就越高。

124.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的干扰后,其恢复速度与恢复时间是不一样

第六章

125.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126.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127.调节功能的间接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直接价值,包括:科研价值,药用价值,工业原料,美学价值。

128.区;易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