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 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 8、山川相缪。(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10、自余为僇人。(僇: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 4、顺流而东。(东进) 5、卧而梦。(做梦) 6、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 7、外与天际。(交会) (二)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

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

(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2、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3、萦青缭白。(青山,白水) 4、自远而至。(远处) 5、穷山之高而止。(顶点) (四)形容词做动词。

1、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2、穷回溪。(走到尽头) 3、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五)使动用法。

1、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2、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 (六)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3、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4、侣鱼虾而友糜鹿。(以??为侣,以??为友。) 5、始指异之。(以??为异。)

三、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 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

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4、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 今义:不需要 6、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7、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 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8、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许多人 9、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 10、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游戏方式 11、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12、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13、于是饮酒乐甚。

古义:在这个(时候) 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1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义:这样之后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15、颓然就醉。

古义:倒塌,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 今义:精神萎靡不振

16、游于是乎始。

古义:从此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1

四、虚词归纳 (一)而

1、连词,表转折。 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⑶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⑷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⑸惑而不从师。

⑹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⑻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⑼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⑽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⑾而不知其所穷。 ⑿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⒀小学而大遗。 2、连词,表修饰。 ⑴吾尝终日而思矣。 ⑵吾尝跂而望矣。 ⑶登高而招。 ⑷顺风而呼。 ⑸则群聚而笑之。 ⑹倚歌而和之。 ⑺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⑻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⑼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3、连词,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连词,表并列。 ⑴蟹六跪而二螯。 ⑵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⑶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⑷侣鱼虾而友麋鹿。 5、连词,表承接。 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⑵人非生而知之者。 ⑶吾从而师之。 ⑷择师而教之。 ⑸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⑹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⑺卧而梦。 ⑻觉而起,起而归。

⑼自远而至。

6、连词,表因果。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7、连词,表条件。 穷山之高而止。 8、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如是而已。 (二) 焉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从这里) 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于之,从这里)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了) (三)之 1、代词。

⑴青,取之于蓝。(代靛青)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⑶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识、道理等) ⑷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指代童子) ⑸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 ⑹郯子之徒。(代词,这)

⑺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⑻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⑼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⑽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⑾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

⑿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⒀圣人之所以为圣。(指代这件事) 2、助词。

⑴不如须臾之所学。(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⑵彼童子之师。(的)

⑶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的) ⑷古之学者必有师。(的)

⑸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的) ⑹月出于东山之上。(的)

⑺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的) ⑼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⑽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 ⑾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的标志)

⑿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⒀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⒁苟非吾之所有。(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⒂吾与子之所共适。(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⒃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⒄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⒅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⒆不知日之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⒇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

2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 (四)于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 2、善假于物也。(介词,表对象,可不译)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比) 4、而耻学于师。(向)

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 6、其皆出于此乎?(从) 7、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向) 8、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 9、月出于东山之上。(从) 10、徘徊于斗牛之间。(在) 11、于是饮酒乐甚。(在)

1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 13、渔樵于江渚之上。(在) 14、寄蜉蝣于天地。(在) 15、托遗响于悲风。(给) (五)乎

1、介词,相当于“于”。 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对)

⑵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在,比) ⑶相与枕藉乎舟中。(在) 2、语气助词。

⑴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反问,译为“吗”、“呢”)

⑵其皆出于此乎?(表揣测,译为“吧”、“呢”) ⑶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⑷呜乎!师道之不复也可知矣!(表感叹,与“呜”连用,译为“唉”)

⑸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表反问,译为“吗”、“呢”) ⑹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表反问,译为“吗”、“呢”) ⑺而又何羡乎?(表疑问,译为“吗”、“呢”) 3、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⑵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⑶郁乎苍苍。

⑷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⑸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六)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平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七)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五、一词多义 (一)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求学) 3、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4、吾师道也。(学习) (二)传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文的著作) (三)穷

1、穷回溪。(走到尽头) 2、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3、而不知其所穷。(尽头) (四)绝

1、而绝江河。(横渡) 2、不绝如缕。(断) (五)梦

1、卧而梦。(做梦) 2、梦亦同趣。(名词) (六)始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曾经) 2、始指异之。(才) 3、游于是乎始。(开始) (七)则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却) 2、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就) 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那么) (八)惑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九)行

1、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走路) 2、余嘉其能行古道。(履行) (十)复

1、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恢复)

3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再) (十一)如

1、纵一苇之所如。(往) 2、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 (十二)东

1、东望武昌。(向东) 2、顺流而东也。(东下,东进) (十三)然

1、凌万顷之茫然。(??的样子) 2、何为其然也?(这样) (十四)所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来??的)2、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 (十五)异

1、始指异之。(以??为异) 2、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独特) (十六)特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特别) 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超出一般) (十七)为

1、余自为僇人。(成为)

2、故为之文以志。(介词,表目的) 3、輮以为轮。(做) (十八)夫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首语气助词)2、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那) (十九)道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传统) 六、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6、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7、是岁,元和四年也。 (二)省略句 1、鞣以(之)为轮。

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4、吾从(之)而师之。 5、始指(之)异之。

(三)状语后置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善假于物也。 4、而耻学于师。 5、师不必贤于弟子。 6、学于余。

7、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8、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10、相与枕藉乎舟中。 (四)定语后置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凌万顷之茫然。 (五)宾语前置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何为其然也? 3、而今安在哉 4、而又何羡乎? (六)谓语前置。 1、渺渺兮予怀。 (七)被动句 1、不拘于时。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八)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 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而今安在哉? 5、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6、而又何羡乎?

4

 

第二篇:人教版语文必修四古文知识点整理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整理

一、文学常识

【廉颇蔺相如列传】: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时期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主要作品为《史记》,又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全书130篇,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裁。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苏武传】: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古文按时间分断代史和通史;按体例分纪传体〖以人物传记来反映社会现实;如:史记〗;编年体〖如:左传〗;国别体〖如:战国策〗)。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史记:本纪、世家、列传、表、书;汉书:本纪、列传、表、志;),《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补充:它与《后汉书》《史记》《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张衡传】:

张衡,字平子,中国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范晔:字蔚宗,南朝宋顺阳(在今河南淅川东)人,历史学家。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二、基础知识

Ⅰ通假字:

【廉颇蔺相如列传】: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 “予”通“与”,给予。

2.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3.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4.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5.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6.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7.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8.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苏武传】:

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2.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

4.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

5.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6.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

8.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9.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张衡传】:

1.员径八尺:“员”通“圆”

2.傍行八道: “傍”通“旁”

3.收禽:逮捕。禽,通“擒”,捕捉。

4.形似酒尊:“尊”通“樽”, 杯,酒杯。

Ⅱ古今异义:

【廉颇蔺相如列传】:

1.拜为上卿(拜:古义指授与官职;任命。今义指下跪叩头;祝贺)

2.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患:古义指虑,担心。今义指 害病;灾祸)

3.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古义指向人献物以祝人长寿。今义指年岁,生命;生日)

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古义指离开。今义指除掉,减掉,已过的,特指刚过去的一年)(亲戚:古义指父母兄弟。今义指与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

5.请指示王(指示:古义指给??看。今义指上对下指导、命令)

6.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古义指上前进献。今义指向前发展进步)

7.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古义指扬言,到处说。今义指国家、政党、团体或领导人对重大问题公开表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

8.布衣之交(布衣:古义指平民。今义指麻布衣服)

9.左右欲刃(左右:古义指左右的侍从。今义指左和右两方面)

10.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鄙贱:古义指粗野而又地位低微,谦词。今义指鄙视,轻视)

11.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约束:古义指信约。今义指限制使不越出范围。)

12.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美人:姬妾 今义:美女)

13.明年复攻赵(明年:古义指第二年 今义指(将来的)明年)

14.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往:古义从这里到那里 今义指以前)

【苏武传】:

1.汉亦留之以相当。相当: 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2.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3.我丈人行也。丈人: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4.欲因此时降武。因此: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5.独有女弟二人。女弟: 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6.且陛下春秋高 。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7.武等实在 。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8.稍迁至栘中厩监。稍: 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9.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遗: 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10.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会: 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11.此必及我 。及:古义:牵连 今义:常作连词“和”用

12.会论虞常。论: 古义:判罪 今义:常作议论

13.以货物与常。货物: 古义:财物 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

14.卧起操持 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 今义:料理,办理/筹划

【张衡传】:

1.交接:古: 结交 今:①连接 ②移交和接替

2.孝廉:古: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今:孝,指孝悌者;廉,清廉之士。分别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科目,始于汉代,在东汉尤为求仕者必由之 途后往往合为一科。亦指被推选的士人

3.不行:古:不去应荐。 今:不可以

4.特征:古:特地征召;今:事物、事情的特点、标志

5.方面:古:方向;今:相处或并列的几点之一

6.国王:古:封建社会贵族的最高封爵。 今:古代某些国家的统治者;现代某些君主制国家的元首。

7.下车:古:官吏初到任;今:从车上走下来

Ⅲ.一词多义: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引)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

②而君幸于赵王(被...宠幸)

③则幸得脱矣 (侥幸)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⑥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连词,连接“传”与“示”)

①逆强秦之欢 (欢心)

②绝秦赵之欢(交情)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回头)

②顾吾念之 (只是)

①其势必不敢留君 (一定,必然)

②王必无人(倘若,假如)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 (于是,就)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此,由此)

①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种文体)

②舍相如广成传(传舍,宾馆)

③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传递)

④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传颂)

【苏武传】:

使

①数通使相窥观 使:使者。

②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 第一个“使”:出使。 ③单于使使晓武 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 语

①以状语武 语:告诉。

②如惠语以让匈奴 语:说的话。

①虞常果引张胜 引:招供。

②引佩刀自刺 引:拔。

①绝不饮食 食:给他吃的。

②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食:吃。

③廪食不至 食:粮食。

④给其衣食 食:食物。

①方欲发使送武等 发:打发。

②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发:发动。

③恐前语发 发:被揭发。

【张衡传】:

①观太学(观摩学习)

②大王见臣列观(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

③此岳阳楼之大观也(景像)

④玄都观里桃千树(道士庙)

⑤启窗而观(看)

①因入京师,观太学(于是)

②蒙故业,因遗策(沿袭)

③因其势而利导之(顺着)

④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通过、经由)

⑤衡乃拟班固《两都》《二京赋》,因以讽谏(凭借) ⑥因击沛公于坐,杀之。(趁机)

①精思傅会三年乃成。(才)

②遂乃研核阴阳(就)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却) ④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 ⑤尔其勿忘乃父之志。(你的)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

⑦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

⑧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于是,就) 制

①其牙机巧制(制作,构造)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控制)

②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 (统率,指挥) 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

属zhǔ

①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连接)

②衡少善属文(连缀)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④举酒属客(劝人喝酒)

shǔ

⑤名属教坊第一部(属于)

⑥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掌管)

⑦吾属今为之虏矣(辈)

⑧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善:

①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好的) ②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善行) ③安帝雅闻衡善术学。(擅长)

④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⑤不如因善遇之。(好好地)

⑥善刀而藏之。(通“缮”,擦拭)

Ⅳ词类活用:

【廉颇蔺相如列传】:

a.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③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④怀其璧 (怀,怀揣着)

⑤蔺相如前曰 (前,走上前)

⑥臣乃敢上璧 (上,献上)

⑦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⑧臣语曰(语,告诉)

⑨于是相如前进缻(前:走上前)

⑩赵王鼓瑟(鼓:弹奏)

⑾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嘻:苦笑声)

b.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庭斥之(通“廷”,在朝堂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表示"至"的方式,从小路) ③奉璧西入秦(西,方位名词状语,向西)

④乃前曰(前,,方位名词做状语,向前)

⑤怒发上冲冠(上:向上)

c.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

⑤以绝秦望(绝,用??断绝)

⑥归壁与赵(归:使??归)

d.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③吾羞,不忍为之下(羞:以??为羞耻)

e.形容词作动词:

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敬,尊重)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宽宏大量)

③大王必欲急臣 (急,逼迫)

f.形容词作名词:

①而绝秦赵之欢(欢,友好关系)

②宁许以负秦曲 (曲,理亏之责)

g.动词作名词:

①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约束,盟约)

【苏武传】: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 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7)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归:使??归

(8)屈节辱命 屈:使??屈身 辱:使??受辱

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