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计算说明书

11.jpg

姓    名:张   耀

学    号:20070218

班    级:07-詹 土

指导教师:周 立 荣

设计时间:20##年11月


目   录

第1章       概述... 1

1.1      设计任务... 1

1.2      设计资料... 2

1.2.1     地质勘察资料... 2

1.2.2     设计荷载... 4

1.3      设计依据... 4

第2章 浅基础设计方案... 5

2.1      地基持力层选择... 5

2.1.1 持力层的确定... 5

2.1.2 确定基础的埋深... 5

2.1.3确定基础底面尺寸... 5

2.2      承载力及偏心距的验算... 6

2.3      地基变形验算... 6

2.4      确定基础高度... 6

2.5      内力计算... 8

2.6      配置抗弯钢筋... 8

2.7      施工简述... 9

2.7.1基础施工方式... 9

2.7.1主要施工机具... 9

第3章  桩基础设计方案... 10

3.1.     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Quk. 10

3.2.     初步估计所需桩数n. 10

3.3.     进行桩位布置和确定承台尺寸... 11

3.4.     计算桩顶荷载和基桩竖向抗压承载力验算... 11

3.5.     基桩水平承载力验算... 11

3.6.     承台抗冲切验算... 11

3.7.     承台斜截面受剪验算... 13

3.8.     受弯计算以及抗弯钢筋配置... 13

3.9.     施工简述... 14

扩展基础设计成果汇总表... 15


第1章         概述

1.1     设计任务

(1)设计题目:某单层厂房柱下基础设计。

(2)工程名称:某机械厂的装配车间柱下基础与地基的设计与检算。

(3)场地位置:该机械厂厂区内

(4)上部结构类型:单层钢筋混凝土排架承重结构。

(5)上部结构尺寸:见图1.1。

图1.1  某机械厂的装配车间平面图(单位:mm)

  柱子编号为(1)-(20),根据布置的位置和功能来分,柱子的类别主要有边柱Z1、角柱Z2及抗风柱Z3三类。各柱在基础顶面处的截面形状为矩形,尺寸为:

边柱Z1:    长´宽=1000´400mm;

角柱Z2:    长´宽=1000´400mm;

抗风柱Z3:  长´宽=700´400mm;

基础梁的横截面尺寸如下图1-2所示,梁与柱之间的净距为20mm,置于柱子外侧的基础顶面(浅基础)或承台(桩基础)上。

图1-2 基础梁的横截面尺寸示意图(单位:mm)

(6)本人承担的课程设计任务:17号边柱下的基础设计。

1.2     设计资料

1.2.1        地质勘察资料

(1)场地描述:建筑场地位于该机械厂厂区内,地面平坦,厂房平面尺寸为42m´24m,采用钢筋混凝土排架结构,结构的设计跨度为24m,柱距为6m。规定室内地面标高为±0.00,相当于黄海高程455.00m,室外地面标高为-0.15m,柱顶标高为12.50m,轨顶标高为9.80m。

(2)土层描述:据钻探揭露,17号边柱下的1、2、3各地层的情况如下:

第①层:人工填土。分布于场地表面,以灰黑色粉土为主,伴有碎砖,炉渣等杂物的填土层。厚度为1.1m,结构疏松,土质不均,平均天然重度为17.1kN/m3

第②层:粉质粘土。呈棕红色。厚度9.5~10.1m。硬塑~可塑,土质较均匀,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k=200kPa。

第3层:粘土。呈黄黑色,各孔均可见到,没有钻透,据调查厚度在10m以上。土质均匀,可塑~硬塑,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k=220kPa。

场区地下水属潜水,初见水位在2.5~3.1m深处,稳定水位在2.9~3.9m深处。地下水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水位随季节变化,无侵蚀性。

1.jpg(3)土层剖面图:17号抗风柱下的地质剖面见图1.2、1.3。

图1.2  地质钻孔平面布置图

1.jpg图1.3 II—II地质剖面(m)

(4)土性指标:根据室内土工试验,17号边柱下各土层的指标如下:土工试验成果见表1.3。

第①层:人工填土,gm=17.1 kN/m3

第②层:粉质粘土,g=20.1 kN/m3

第③层:粘土,g=20.4 kN/m3

表1.3 某机械厂装配车间土工试验结果汇总表

1.2.2        设计荷载

基础梁上的荷重(包括基础梁自重)为:标准组合时为30 kN/m,基本组合时为40.5 kN/m。

(1)柱上传下来的荷载

边柱 Z1:(横向计算)

荷载组合编号:    L11     L12

    

上述所谓横向是指沿车间的短轴方向。弯矩M以柱子的外侧受拉为正,剪力H以指向车间内部为正。在荷载组合编号“Lij”中,“i”表示柱的类别,边柱、角柱、抗风柱分别用1、2、3表示,“j”表示荷载效应的组合类别,“1”表示标准组合、“2”表示基本组合。各荷载项中带下标K者表示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否则为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

(2)基础梁的荷载:=30×(3+3)=180  

 =180×(0.1+0.025+0.02+0.5)=116.1

1.3     设计依据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

3.《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 123-2000)

4.西南交通大学岩土工程教研室,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指导书,成都,2007

5.吴兴序,基础工程,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常用资料速查手册,北京,地震出版社,2006

7.金问鲁,地基基础实用设计施工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第2章 浅基础设计方案

2.1 地基持力层选择

2.1.1 持力层的确定

     根据钻探及室内土工实验的情况分析,第二层土层厚度较深且土质较好,初步拟定基础持力层在②层土,根据地质资料可得出每层的厚度,如下图所示:

1.jpg

2.1.2 确定基础的埋深

由于室内和室外的高程不一样,这里取两者的中间位置作为假定地面。同时场区地下水属潜水,初见水位在2.5~3.1m深处,稳定水位在2.9~3.9m深处。地下水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水位随季节变化拟取埋深为d=2.2m。

2.1.3确定基础底面尺寸

 (1)因基底尺寸尚待确定,先计算深度修正后的承载力

 由e=0.704<0.85且IL=0.471<0.85查表得hb=0.3,hd=1.6;

 

  

 (2)确定基底尺寸。先按中心荷载计算,有

    

  考虑到弯矩作用较大,将基地面积扩大为A=1.2A1=9.17m2,基地尺寸为b ×l = 4 m×2.4 m =9.6 m2。此外由于基底的最小尺寸为2.4 m小于3 m,故前面算得的fa不需再进行宽度修正。

2.2 承载力及偏心距的验算

(1)计算荷载标准值

竖向力

   

   弯 矩

 (2)验算承载力及偏心距

     满足要求。

   满足要求。

 满足要求。

因此,基底尺寸4 m×2.4 m能够满足承载能力要求。此外,由于持力层下的土层为较深的粘土,承载能力较强,故不作验算。

2.3 地基变形验算

由于该建筑属一般工业建筑,在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中属于丙级。由《地基规范》知,该地基在可不作地基变形计算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范围。而且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大于130kPa,所以可不进行地基变形验算。

2.4 确定基础高度

(1)计算基底净反力

  

(2)初步拟定基础高度700mm,按规范要求,铺设垫层时保护层厚度不小于40mm,因此假设钢筋重心到混凝土外表面的距离为50mm,则混凝土有效高度h0=700-50=650mm,抗冲切破坏验算公式:

首先计算

  故

近似地取(保守偏大)

冲切力设计值:

   

中,,故,基础混凝土采用C30,其

 

 

故h=700mm能够满足抗冲切破坏要求。

(3)按照构造要求将台阶设置为2层,每层高度350mm。对于台阶变截面处进行抗冲切强度验算。

>,取

  故

近似地取(保守偏大)

冲切力设计值: 

中,,故,基础混凝土采用C30,其

 

 

     故台阶变截面处也满足抗冲切破坏要求。

2.5 内力计算

台阶宽高比:<2.5

           

显然最危险控制截面在柱边处,此时有

     

 

2.6 配置抗弯钢筋

采用,其。C20混凝土的抗压强度f c = 9.6Mpa

(1)沿长边方向:

宽度,按梁进行配筋,

可得

选用@

实际上,大于原先假定的650mm,上述配筋显然是可以的。

(2)沿短边方向:

钢筋通常置于长边钢筋之上,并假设采用钢筋,

再由,宽度,可得

选用@

基础的施工图见附图。

2.7 施工简述

2.7.1基础施工方式

1. 建筑定位:根据房屋建筑的布置由建筑总平面图确定。宜先确定主轴线然后逐步进行细部定位。

2. 基础放线:在不受施工影响的地方设置基线和水准点,布置测量控制网。根据轴线,放出基槽开挖的边线。考虑到上部填土层,故采用适当放坡,根据现场开挖实际调整,但不宜过大。

3. 土方开挖:由于设计地面高于实际地面,故开挖的土方宜在周围堆积保留,由于基坑小而数量多且基坑较浅,故宜分组人工开挖,但注意在雨后施工进行必要排水。或保留300mm以上的土层。

4. 基槽验收:开挖完成后由勘察、设计、施工人员共同进行。检查槽平面位置、断面尺寸、底部高程等是否符合要求。特别注意是否有古河道、古墓穴等地基土异常情况,并做好记录。符合设计要求的进入下一步施工。若不符合要求的进行修补,或者重新调整设计。

5. 基础施工:验槽完成后应及时做垫层,防止水对基地土扰动和浸泡,然后再垫层上定出基础的外边线。然后支侧模板,放置钢筋,最后浇注混凝土,浇注前进行隐蔽工程验收。

6. 基槽回填:基础施工完成后,应及时进行回填。回填应时与地下管线的埋设等工作统筹安排。最后进行压实。就此开始上部主体结构的施工。

2.7.1主要施工机具

铁铲等人工挖土器具。

挖掘机、推土机、卡车、吊车。

混凝土搅拌器、振捣器、木质模板。


第3章  桩基础设计方案

根据地质资料选用低承台确定承台埋深1.5m。并初步选定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方桩,桩的截面尺寸选为,。采用混凝土,级钢筋,

粉质黏土层的液性指数,压缩性指数0.23MPa-1<0.5MPa-1,可见该粉质黏土层从上到下的该土层属于硬塑的低压缩性土,可作为持力层,桩端进入持力层的深度,对于黏性土不宜小于2d,故选桩长8m。

3.1.             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Quk

采用公式

桩侧桩端都是粉质黏土层,因,查表5-6,可得qsk=84kPa,qpk=2207kPa

3.2.             初步估计所需桩数n

在估算桩数时,首先需要计算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R,由于桩的布置和桩数还未知,先不考虑承台效应和群桩效应。

根据《桩基规范》得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R

确定桩数时,由于承台尺寸还没确定,可先根据单桩承载力设计值和上部结构荷载初步确定。中心荷载时,估算桩数为经验系数,建筑桩基可采用1.1-1.2,本设计取

则得

     

为方便布置,暂取n=4,即采用4根桩。

3.3.             进行桩位布置和确定承台尺寸

桩中心距,取 S=4d=1.2m,在x方向取桩间距为,在y方向取桩间距为。取承台边缘至桩的边缘为300㎜,承台高度取0.8m,取承台长边和短边

承台拟采用C20级砼,配筋为HRB335(Ⅱ)级钢筋,桩身砼等级为C30符合规范有关要求,桩的布置和承台平面尺寸如附图所示。

3.4.             计算桩顶荷载和基桩竖向抗压承载力验算

取承台及其上土的平均重度γG=20kN/m3,则桩顶平均竖向力为

<R=502.52KN

<1.2R=603.02kN

  >0

基础是偏心受压,验算时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由于桩基的安全等级为二级,则。两项验算均满足要求。

3.5.             基桩水平承载力验算

水平力,   水平力和竖向力的合力与铅垂线的夹角

,故可以不验算基桩的水平承载力。

3.6.             承台抗冲切验算

设计承台厚0.8m,冲切破坏锥体有效高度h0=0.75m

(1)柱边冲切

根据公式求得冲跨比和冲切系数

(介于0.25和1.0之间)

因h=0.8m,故可取

满足要求

(2)角桩向上冲切验算

从角柱内边缘至承台外边缘距离

 

   

  

  满足要求。

3.7.             承台斜截面受剪验算

剪跨比与以上冲跨比相同,故对斜截面:

故剪切系数:

因h0=0.75m<0.8m,故可取h0=0.8m,得

满足要求,斜截面按0.3有

也能满足要求。

3.8.             受弯计算以及抗弯钢筋配置

显然,控制截面对应平行于x方向,所以沿y轴布置的钢筋置于沿x轴布置的钢筋之下。采用HRB335级钢筋,;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且采用双向均匀通长布置。

选用@ 120 

 

选用@150, 

基础的施工图见附图。

3.9.             施工简述

1.建筑定位:根据房屋建筑的布置由建筑总平面图确定。宜先确定

主轴线然后逐步进行细部定位。

2.基础放线:在不受施工影响的地方设置基线和水准点,布置测量

控制网。根据轴线,放出基槽开挖的边线。考虑到上步填土层,故采用适当放坡,根据现场开挖实际调整,但不宜过大。

3.基槽验收:开挖完成后由勘察、设计、施工人员共同进行。检查

槽平面位置、断面尺寸、底部高程等是否符合要求。特别注意是否有古河道、古墓穴等地基土异常情况,并做好记录。符合设计要求的进入下一步施工。若不符合要求的进行修补,或者重新调整设计。

4.桩基安装:按照设计要求将桩体打入土体;

5.基础施工:桩体打入后应及时施做垫层,防止水对基地土扰动和

浸泡,然后再垫层上定出承台基础的外边线。然后支侧模板,放置钢筋,最后浇注混凝土,浇注前进行隐蔽工程验收。

6.   基槽回填:承台基础施工完成后,应及时进行回填。回填应时与地下管线的埋设等工作统筹安排。最后进行压实。就此开始上部主体结构的施工。


扩展基础设计成果汇总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