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校本培训资料

小学语文教师校本培训资料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应掌握的要点有如下4个:

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点组成部分。 ○

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

3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

4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简称“两个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练一练:

1、填空:语文是最重要的 交际工具 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填空:语文素养 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 多重功能 和 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理解并熟练背诵4条基本理念:

练一练:

3、简答: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1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

4、简答: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哪些语文素养?

参考答案:

1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

2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

③丰富语言的积累

④培养语感,

5发展思维 ○

⑥扩大视野,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7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

8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

9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

10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

5、填空: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6、简答:你是如何理解“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句话的?

参考答案: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7、《课程标准》要求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请你结合教学实例,说说应如何体现自主学习的?

参考答案: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的展开。 例:

1放手初读课文,激励学生质疑问难; ○

2师生共同梳理已知、未知和欲知,结合文本的教学目标,整合学习的难点、兴趣点,确定学习○

目标,明确学习内容;

3围绕学习目标,确定学习的程序与方法,展开自主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解读文本; ○

4当学有所得时,自主选择学习伙伴,交流、辩析、评价、丰富学习成果; ○

5教师在此过程中,是合作的伙伴,也是平等中的首席,指导、合作达成教学目标。 ○

8、结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任选一题谈谈应如何完成下面教学任务:

(1)讨论:猫头鹰能当劳动模范吗?

(2)讨论:《马背上的小红军》中,陈赓到底到得起对不起小红军?

(3)讨论:《枣核》一文,为什么以“枣核”为题?

参考答案:

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一般有小组合作和班集体内的共议交流等形式。而当前的语文合作学习不同程度存在“花架子”和“假繁荣”问题。所以,安排合作学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活动时间充裕;

2合作学习内容确实需要合作、探究; ○

3组内学生组成合理,明确分工,角色任务清楚; ○

4有必要的方法提示:如依据文本内容,找到相关句段,联系上下文整体思考;○5时机要恰当——○

学生确有需求;

6可自主寻找伙伴,但也应教师的适当参与。 ○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练一练:

9、填空: 九年一贯制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部分

练一练:

10、选择:

一至九年级要认识(B)个左右常用汉字。 A 2500 B 3500 C 5000

义务教育阶段,九年的课外阅读总量应在(C)万字以上。 A 350 B 500 C 400

二、阶段目标部分

建议:了解阶段目标的设计特点,清楚本年段目标,把握年段间的联系;分不同方面理解记忆;既关注一些量化的目标要求,也可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展开论述。

练一练:

11、填空: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要求,体现了目标的阶段性与整体性。

12、填空:课标要求1—2年级的学生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会写(800~1000)个;3-4年级的学生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会写(2000)个;5-6年级的学生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会写( 2500 )个。

13、填空:《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各学段习作教学的目标是:低年级侧重 激发兴趣,培植自信,乐于写话 ,中年级侧重 引导学生热爱、关注生活,自由表达 ,高年级侧重 多读书、广见闻、善思考、有个性地表达 。

14、填空: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100 )万字。

15、简答:根据所教学段,写出您所任教的学段的识字与写字的要求?(例:第二学段) 参考答案:

①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②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③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④能使用硬笔熟练低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⑤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

16、简答:根据所教学段,写出您所任教的学段的习作要求有哪些?(例:第三学段习作要求) 参考答案:

①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②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低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③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珍视。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④学写读书笔记喝常见应用文。

⑤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⑥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17、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把握你所教年段学生阅读目标?(例第二学段)

参考答案: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为: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

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9诵读优秀诗文,○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

18、在词语教学方面,不同学段的阶段目标有哪些不同?

参考答案:

低——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高——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19、在默读教学方面,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有哪些?

参考答案:

低——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中——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高——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20、小学阶段应培养学生哪些语文学习习惯?

参考答案:

1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

2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

3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

4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

5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6其它。 ○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为重点。

一、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教材编写建议 —— 大致了解 “实施建议”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原则、方法和策略”,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其中尤以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了解

练一练:

21、填空: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22、填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教学建议

建议:熟悉5条“教学建议”,要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有理解、有落实,有在教学中的体现;理解记忆第5条“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

2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

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

4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脱离基本素养而凭空形成。 ○

5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

练一练:

23、填空:

__学生__是语文学习的主人。_教师__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 运用 ,注重基本技能 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 语文基础 。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 创造潜能 ,促进学生 持续发展 。

24、判断: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 (√)

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 (√)

25、填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 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 的能力。

26、填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 观察 、思考、 表现 、评价的能力。

27、填空:不同学段的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需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28、填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 具体的交际环境 中进行。

29、填空: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 协调 和实施的能力。

30、你是如何理解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

参考答案: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31、简答:在教学中应如何做到“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参考答案: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32、结合实际谈谈,应如何培养学生习作兴趣?

参考答案:应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发展特点。

1-4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从习作材料的准备过程,到自主下笔成文,始终用积极的鼓励性评价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重视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引导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提高习作自信心。

四、评价建议

建议:知道评价的目的和一般操作方法;了解“评价建议”按五个方面展开;把握各学段目标的达成要求。

练一练:

33、填空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 学生的自我评价 与 学生间互相评价 相结合。

34、判断:

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 (√)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语文课程评价更应重视定性评价。 (√)

35、填空:

朗读: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默读:应根据各学段目标,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精读的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目标,具体考察学生的词句理解、文义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 等方面的表现。 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 浏览: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第二篇:校本培训资料一

校本培训资料一

教师与教学反思

一教学反思的涵义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这里所说的反思与通常所说的静坐冥想式的反思不同,它往往不是一个人独处放松和回忆漫想,而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极大努力的过程,而且常常需要教师合作进行。另外,反思不简单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有人提出了以下三种反思:

1、对于活动的反思,这是个体在行为完成之后对自己的行动,想法和做法的反思。

2、活动中的反思,个体在做出行为的过程中对自己活动中的表现、自己的想法、做法进行反思。

3、为活动反思,这种反思是以上两种反思的结果,以上述两种反思为基础来指导以后的活动。

这三种反思在产生用于指导行为的知识的过程中有重要意义。首先,教师计划自己的活动,通过“活动中的反思”观察所发生的行为,就好像自己是局外人,从此来理解自己的行为与学生的反应之间的动态的因果联系。而后,教师又进行“对于活动的反思”和“为活动反思”,分析所发生的事件,并得出用以指导以后决策的结论。如此更替,成为连续的过程。教师在反思过程中具有双重角色:既是演员,又是戏剧批评家。反思成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对话,是它们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

二教学反思的过程

教师反思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有人以经验学习理论为基础,将教师反思分为以下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在此过程中来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从而也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

1、具体经验阶段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使教师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明确问题情境。在此过程中,接触到新的信息是很重要的,他人的教学经验、自己的经验、各种理论原理,以及意想不到的经验等都会起作用,一旦教师意识到问题,就会感到一种不适,并试图改变这种状况,于是进入到反思环节。这里关

键是使问题与教师个人密切相关。使人意识到自己的活动中的不足,这往往是对个人能力自信心的一种威胁,所以,让教师明确意识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往往并不容易。作为教师反思活动的促进者,在此时要创设轻松、信任、合作的气氛,帮助教师看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2、观察与分析阶段

这时,教师开始广泛收集并分析有关的经验,特别是关于自己活动的信息,以批判的眼光反观自身,包括自己的思想、行为,也包括自己的信念、价值观、目的、态度和情感。获得观察数据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如自述与回忆、他人的观察模拟、角色扮演,也可以措助于录音、录像、档案等。在获得一定的信息之后,教师要对它们进行分析,看驱动自己的教学活动的各种思想观点到底是什么,它与自己所倡导的理论是否一致,自己的行为与预期结果是否一致等,从而明确问题的根源所在。这个任务可以由某个教师单个完成,但合作的方式往往会更有效。经过这种分析,教师会对问题情境形成更为明确的认识。

3、重新概括阶段

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反思旧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此时,新信息的获得有助于更有效的概念和策略办法的产生,这种信息可以是来自研究领域,也可以来自实践领域,由于针对教学中的特定问题,而且对问题有较清楚的理解,这时寻找知识的活动是有方向的、聚焦式的,是自我定向的,因而不同于传统教师培训中的知识传授。同样,这一过程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

4、积极的验证阶段

这时要检验上阶段所形成的概括的行动和假设,它可能是实际尝试,也可能是角色扮演。在检验的过程中,教师会遇到新的具体经验,从而又进入具体经验第一阶段,开始新的循环。

在以上四个环节中,反思最集中地体现在观察和分析阶段,但它只有和其他环节结合起来才会更好地发挥作用,在实际的反思活动中,以上四个环节往往前后交错,界限不甚分明。

三教学反思的成分

教师要对哪些方面进行反思呢?有人提出了教师应反思的以下三种重要成分。

1、认知成分

它指教师如何加工信息和做出决策。在人的头脑中,大量的相互关联的有关事实、概念、概括和经验的信息被组织成一定的网络,成为图式,

可以有效储存和快速提取,构成了个体理解世界的基础。莱因哈特和格里诺对专家教师和新教师对课堂事件的解释做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专家教师在教学决策过程中体现出更深刻的、具有丰富联系的图式,这些图式使得他们能够准确判断哪些事件是值得关注的,并从记忆中提取出有关的信息,以便选择最恰当的反应策略,这是使得他们能够自动化地处理各种问题的基础。

2、批判成分

指驱动思维过程的基础,包括经验、信念、社会政治取向以及教师的目标等,更强调价值观和道德成分,比如教育目标是否合理,教育策略和材料中所隐含的平等与权力问题等。它影响到教师对情境的理解,影响到关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方式。研究者发现,反思过程中,教师不再像以往只关注解决问题,而是更关注提出问题,他们对这些没有确定答案的、非线形的问题更感兴趣。

3、教师的陈述

柯奇伦、史密斯等提出,要反映教师自己的声音,它包括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写作、交谈的方式,他们用来解释和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的解释系统,这些就是教师的陈述的基本成分。它可能包含一些认知成分和批判成分,但它重点是指教师对做出各种教学策略的情境的解释,这种解释可以使教师更清醒地看到自己的教学决策过程。

四教学反思的方法

教师应当怎样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呢?布鲁巴克等提出了以下四种反思的方法。

1、反思日记

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要求教师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与其指导教师共同分析。

2、详细描述

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看到的情景,教师们对此进行讨论分析。

3、实际讨论

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首先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最后得到的方案为所有教师及其他学校所共享。

4、行动研究

为弄明白课堂上遇到的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学的行动方案,教师以及研究者合作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

校本培训资料二

班主任培训资料

一、班主任的职责:

班主任工作包括什么呢?三个字,人、事、物。

(一)人的管理(学生)

1、品德教育——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开展多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训练。关怀每一个同学,特别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

2、关注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各科学习情况,协调好各科教学工作,配合各科教师,指导学生学好各科。

3、关注发展——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劳动习惯。

4、家校合作——认真作好家、校联络工作。每学期家访学生人数的50%以上。关心和指导学生的校外生活。

5、积累资料 ——作好本班学生操行评语和填写学籍卡、素质报告单等,配合学校做好学生奖惩工作。

(二)事的管理——日常工作与活动

1、制定计划——根据学校工作计划,结合本班学生实际,认真制订班队工作计划,确立班队工作目标(远期、中期、近期)。

2、建设班级——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重视树立正确的舆论,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逐步形成勤学、守纪、崇美、向上的班风。

3、辅导员——重视小干部培养,有目的地开展有质量的活动,每月至少开2次小干部会议,每月搞一次有质量的主题班会,每周搞一次班队活动,每天上好晨会课,每月出好1-2期黑板报,或出1期墙报。

4、课题研究——大胆实践探索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不断总结经验。每学期期初有计划,期末写班队工作总结。

(三)物的管理——班级财产

1、课桌椅、橱柜等木质用品——定期清洗,如有损坏及时报修。

2、电器用品——了解正确使用方法,并按照正确使用方法使用,一旦损坏立即报修。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并教育学生爱惜。

3、环境布臵——定期更换,充分发挥其作用,并保持其完整性,遗失即补,便于交接。

4、其它财物——认真做好保洁工作,教育学生爱惜。

5、学生物品 ——教育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各伺其位,并经常清点。

二、班主任每日常规工作

早读 、卫生保洁 、广播操、晨会、课堂纪律、眼保健操、午餐、午休、每日总结、学生放学、值日生 ……

每天都要做,也许多做点少做点并不是每天都能看出来,但是这些工作形成了班主任工作的锁链,哪一处缺乏“关爱”,一段时间后,哪一处必定会出现问题。

早读:

1、按时进班,主动和学生打招呼。

2、督促学生早读,不占用早读时间做自己的课前准备。

3、其他老师指导早读时,可在一旁协助管理,或者处理一些班级事务。

卫生保洁:

1、督促学生按时到校参加早晨劳动。

2、认真检查室内外劳动情况,要求干净整齐。

3、班主任无法离开教室时,可安排小干部检查室外劳动。

广播操:

1、指导训练学生自觉排队,做到快静齐。整齐踏步,做到有朝气。

2、认真巡视学生做操情况,及时纠正动作,不做与之无关的事情。

晨会:

1、能按照学校要求认真上好晨会课,不随意更改晨会课的内容。

2、注意寻找班级、学校、社会中具有教育意义的典型事例,丰富晨会内容,少说教、少训斥,不使晨会变成批评课。

3、指导学生完成自主晨会,帮助学生正确搜集资料,适时进行口语训练。

课堂纪律管理:

1、每天指派学生值日班长,检查督促每节课的正常进行。

2、遇到突发事件,主动协助科任老师一起解决。

眼保健操:

1、按时进班,主动提醒学生做好眼保健操的准备。

2、学生做操时要认真巡视,对学生的做操姿势进行导和纠正,不做与之无关的事情。

午餐:

1、与搭班老师合作,轮流按时进班,督促学生自觉排队到餐厅就餐。教育学生饭前饭后洗手,认真检查洗手情况。

2、维持学生购餐时的秩序,不打闹、不插队、不喧哗;鼓励学生吃多少,买多少,不挑食,发现所购的饭菜变质要及时向餐厅值班或管理老师报告。

3、指导学生爱惜餐具,轻拿轻放,将餐具摆放整齐,所有学生午餐结束后才离开。教育学生不要将餐具带出餐厅。

午休:

1、指导学生午餐结束后可稍作休息,不做剧烈运动。

2、督促午间保洁并做好检查。

3、组织学生自觉进教室进行午休并维持好本班学生的午休秩序,在夏季午休结束后也可让学生适当地订正作业或者做一些当天的家庭作业。鼓励学生利用午休自主

阅读。

每日总结:

利用十分钟时间对一天的学习生活做好小结,奖惩分明,可以结合班级的特色评比活动开展。

学生放学:

按时放学不拖堂,将学生队伍送到路口,指导学生从人行横道线穿越马路。

虽然这些工作非常琐碎,每天做来的确会消耗很多的精力和时间,但是中国有句老话——万事开头难。有句古话说:辛苦一月,幸福三年。在新接班的第一个月,记住两个一定:一定要反复思考自己的工作,制定好切实可行的计划,然后逐步实施。在实施时,一定要事事亲历亲为,不要一开始就急着培养小干部的能力,因为你还不够了解他们。要把你的施政纲领全部清清楚楚地下达,并且伴之以严格的检查,并且具有成效后才逐渐放手。所以开学的第一个月十分重要,不仅你在了解学生,学生也在研究你的底细,所以,新接班的班主任,特别是新班主任,一定要过好这第一个月,多呆在教室,多观察,多思考。

三、好习惯培养

我校的班主任工作是以好习惯培养为重点的,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培养学生哪些良好习惯,要求是什么呢?作为我们老师一定要心中有数。下面几方面的要求是我们每位班主任老师一定要重视的。那就是 “十大好习惯”,我觉得这十个好习惯不仅适用于学生,也适用于我们老师。

(一)一声问好:

1、走进校园后主动向老师、同学问好。

2、平时在校园里,遇见老师、同学也要主动问好。

3、一年级的小朋友要先教如何问好,包括上下课的师生问候。

4、学校有重大活动时,主动向外来老师领导问好。

5、在家庭、社区也要学会问候他人。

(二)两个轻声:走路轻、说话轻

在上学期的工作中,我们发现这是最难培养的好习惯。

1、上下楼梯要靠右行,不奔跑,不吵闹。

2、上午的广播操,听到音乐,各班由班主任与小干部统一指挥,快速安静地走出教室,在门口排好整齐的队伍,听好音乐节奏踏步下楼。

3、课间休息说话要轻。这一点我们老师也要模范地遵守,在同事们聊天或教育学生时也应控制音量。

(三)三处整齐:课桌、书本、文具盒

1、早上到校后,要立刻将书本拿出来,放进课桌。书放在左边,本子放在右边,空书包就在班级统一的位臵摆放整齐。

2、每个课间,先做好下节课的课前准备,换上下一节课的书本,然后才离开教室进行活动、休息。这时候,班里的小干部就可以发挥作用。因为一节课下来,也许受到大家活动的影响,教室里的课桌可能有些乱,各班要督促值日生负责排齐课桌,

给下一节课营造一个整齐的环境。

3、如果下一节课要去专用教室上课,临走前,每一位同学都要把自己的桌面清理干净,椅子塞进课桌,值日生要擦净黑板并关好灯或电扇才能离开教室,由小干部带队到专用教室。而在专用教室上完课后,大家也要自觉排齐课桌,把椅子塞进课桌方可排队离开。

4、我们老师也要时刻保持自己办公桌讲台的整齐。

(四)四项自觉:自觉早读、自觉午餐、自觉劳动、自觉作业。

1、自觉早读:前面已经讲过,注意提醒第一个到班级的学生先开窗通风。(每天放学时一定要求值日生离开教室时将窗户关好)

2、午餐要求:

(1)老师宣布下课后,快速地整理好自己的书本,有秩序地到教室外站好队。

(2)队伍整齐后,在小干部的带领下,到餐厅就餐。饭前饭后洗手时,要注意先涂肥皂,反复搓洗,然后冲洗干净,避免细菌进入身体。洗完手后依旧排队回教室。

(3)排队购餐时,要在窗口外按规定的路线排队,不插队、不拥挤、不喧哗。

(4)就餐时,餐具要求全部放在餐桌上,吃剩的骨头等杂物可以放在餐盘上,尽量做到不挑食,不浪费,细嚼慢咽不拖拉。吃完饭后将剩饭菜小心地倒进桶里,注意不泼洒。然后弯下腰将饭盆分类轻轻放整齐。

3、自主午休:

(1)午餐结束后,同学们可以稍微休息一下,但是不要做剧烈运动。

(2)休息后自觉进教室,完成订正作业或者做一些当天的家庭作业。要注意读写姿势,抓紧时间,提高效率,不大声喧哗,影响他人。

(3)自觉开展课外阅读。既可以到读书廊阅读,也可以在班级读书角读书。

(4)自主午休铃声一响,同学们立刻把笔放下,进行午休。

4、自主劳动:

(1)中午的值日生应该在午餐结束后休息十五分钟开始午间保洁,每个人都要清楚自己的岗位,自觉到岗。

(2)放学后值日生留下来,按照自己的岗位开始劳动,先扫地后拖地,完成以后排桌椅。劳动工具摆放整齐,垃圾倒清,关好门窗离开。

(3)注意各班只能使用本班拖把,不能随意使用其它班级的,注意清洗并挂好。

校本培训资料三

教学反思怎样写

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阶梯,怎样进行反思,思考一些什么问题,怎样写好反思,是很多青年教师面临的问题,

一:选一个反思角度和切入点:

(一)、围绕问题反思

问题是反思的起点,没有问题就没有反思。不针对问题的反思是没有实效的反思,因此基于问题是反思走向深入的前提。我们发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是没有问题,而是不知道怎样从教学现象中提出问题。个人觉得,可以采用自我反省法或小组“头脑风暴”法,对数学现象进行针对性分析,挖掘隐藏在数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找出学生学习行为方面的共性问题,然后围绕问题,进行多层面多角度反思。比如,我们时常感到课堂时间紧,教学任务不能完成。可反思即知,这种情况可能是我们的教学行为失当造成的。怎样避免重复提问?怎样避免重复学生的回答?怎样做到精讲?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刻反思、深入探究。再比如,我们经常发现课堂上学生答非所问,针对这种现象,通过课堂观察和课后分析,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围绕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提问内容的设计、提问对象的确定、提问方式的选择以及教师的引导策略等方面进行全面地、理性地反思。主动捕捉典型的教学问题,用心感悟、用心反思,反思才有深度。

(二)、基于理论反思

问题的解决需要理论的支撑,基于理论对课堂中发生的问题作出理性的分析和深刻的反思,才能找到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我们发现,有些教师缺乏理论的支撑,反思仅仅停留在经验层面上,不能深入到问题的本质,致使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针对问题,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理论,围绕问题学习理论。站在理论高度去剖析问题的成因,提出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可以避免反思在同一水平上反复。比如,

“合作讨论”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方式,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种“形式化”的讨论。“如何使讨论有序又有效地展开”即是我们应该反思的问题。问题确定以后,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一问题广泛地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运用理论分析产生这一问题的真正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基于理论进行反思,不仅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而且使教师更加理智地、全面地、辩证地看问题,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三)、通过对比反思

反思,顾名思义,可解释为自我省察。而自古就有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说法,可见,反思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它要求当局者能够跳出自我,另眼看“我”,做清醒的旁观者,做明白的自知者。比如,在观摩优秀教师课例后,教师应分析优秀教师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他们为什么这样组织课堂教学;我上这一课时,是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我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与他们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从他们的教学中我受到了哪些启发;如果我以后教这一课时,会如何处理……通过这样的对比反思,从他人的教学中得到启发、得到提高。我们也可以将课堂教学与自己以往听过的名师课例或公开发表的课堂实录(课例)进行一番比较,找出问题和差距,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探求解决策略,在比较中学习借鉴他人的成功做法,在反思中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比如,我们在听完一堂好课后,对人家精彩的教学设计羡慕不已,有时不禁困惑:自己也天天在研究教材教参,也能把文本读得非常通透,为什么就不能上出精彩的课呢?反思之后,我们才明白,这里还有个人的阅读积累问题。一个教师所呈现出的每堂课都与他自身的文化积淀有关。学识浅薄,无以支撑。自然会和优秀课例产生差距。还可以将自己的看法与专家的点评加以比较,想想专家为什么会这样说,说得有没有道理,有比较才有鉴别,把别人的点评与自己的判断比较一下,收获肯定会更大。

(四)、在合作研讨中反思

通过与其他教师合作研讨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清楚地意识到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进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实践证明,教师专业成长不仅需要教师个人的学习与实践反思,更需要在教师群体中交流与探讨反思。因此,教师应经常与同事及时交流、与专家共同研讨,以期得到支持和帮助。教师可以就某一问题与其他教师和专家进行交流;也可以邀请其他教师和专家到自己的课堂听课,课后一起研讨,请他们指出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在听完其他教师的一堂课以后,针对这堂课进行讨论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反观自己的意识与行为,还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在合作反思中进步,在互补共生中成长。

二:对课例的反思要有深度:

(一)、是否达到最初设定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

理论与实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距离,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距离,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围绕这样的问题作一个理性客观的分析。

(二)、怎样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科书的首要功能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方法

和丰富多采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如: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教材中有的生活场景的选择、问题情境的创设,并不是很贴近学生的生活,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三)、教学的不足之处:

侧重于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如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等等。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同时,针对以上几个问题,找到了哪些解决的办法和教学的新思路,写出改进的策略和教学的新方案。从而,不断强化自己有效教学的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精彩的片断赏析:

侧重于记录自己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与教学开展过程中的亮点。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如:哪个教学程序安排的富有科学性?哪个问题的提出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才能得以萌发?即出现了课堂教与学的高潮。这时最好能详细记录下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的精彩问答。做为教研的第一手素材,并以案例分析的技术,结合教育、教学理论加以阐述。

(五)、学生的独到见解:

在我们平时课堂教学过中,都有这样的体会:下课后我们总是乐于把这节课上学生的独特解法、学生的精彩回答、学生的创新思维等,与老师们交流,让他们共同分享其中的喜悦。这种源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源于学生精神世界的独特感受,是一种无比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感受自尊。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教学的宝贵材料。

对自己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教师们可以给自己提出一些问题。如:“我对学生的个别关注够吗?”“我怎样将学习目标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并借以把我的快乐传递给学生?”我怎样才能确保孩子们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等等。

反思从课堂中来,还得回到课堂中去,为切实提高课堂效率服务,总结出来的经验进行梳理及时后,成文并形成要点,并可推广到同类型的课例中进行运用。

反思可以不太长,短小精干为佳,“定位准确,思考深入”是基本要素,可以不面面俱到。

校本培训资料四

什么是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简称,它是指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内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所开展的教学行动研究活动。“校本教研”不仅仅是一种认识、研究方法和实践活动,更是学校和教师存在的基本方式和特征,是一种“唤醒”、是一种“体验”,是一种“视界融合”和“对话文化”。

1、“校本教研”是一种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校本教研是一种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其中涉及三个重要概念,即“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

(1)为了学校:校本教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2)“在学校中”:校本教学研究的主体是教师,研究的过程是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是教师对自身的课堂实践不断地加以反思、改进,获得教学质量的提高。

(3)“基于学校”:校本教研的基点是学校,研究要扎根于本校的实践,以本校教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出发点,解决现存的问题。

由此可以看出,认识论意义上的“校本教研”,就是指由单个学校作为研究的主体,以教学实际问题解决为目标而营造起来的一种教学研究制度。

2、“校本教研”是一种研究方式

“校本教研”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是一种研究方式,它的内涵是行动研究,它区别于一般的科学研究,特别是自然科学的研究。行动研究更强调研究主体的观念、价值、目的,相信教学本身就是一种研究,研究具有情境性、多元生存性,是在行动中不断改善行为的过程。它借助于观察、反思、行动三要素以及它们之间不断的循环来实现行为的改善。

3、“校本教研”是教师反思性的实践和专业成长的过程

从实践论的角度来看,“校本教研”是教师改善自身行为的反思性实践和专业成长的过程。教师从事的实践——教学就是研究。因为一方面教师面对着复杂的充满情感和想像力的不同个体 ——学生,要使教学真正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教学必须是研究;另一方面,教师面临着复杂的教学情境,如随着时代和社会进步出现的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内容和新的教学方法,而这些理念、内容和方法的落实,需要教师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加以研究。因此,研究和实践合一,在实践中开展研究,把自己的实践行为看作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是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价值取向。而在实践中展开研究的过程就是教师为改善自身的行为而不断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教师通过教学实践的反思活动,来检验自己的教学行为,论证自己的教学思想,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4、“校本教研”是教师职业生活的基本方式和特征

从本体论角度来看,“校本教研”是教师职业生活的基本方式和特征。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其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更为重要的是一个知识的建构者和创造者,一个教育理想的实现者。“校本教研”给了教师这种机会,使教师在研究状态中,不断克服工作带来的生命倦怠,体会出“此在”的乐趣和“当下” 的价值。

(1)“校本教研”是一种“唤醒”

“校本教研”的根本目的不是传授给教师一些现成的研究方法,而是要把教师的创造潜能诱导出来,将教师的生命感、价值感从沉睡的自我意识和心灵中“唤醒”。

教学研究决非仅仅是教育研究机构的事情,它的主体应是教师自身,教师是教学研究的创造者。

教育过程不仅需要从外部解放成长者,而且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应是解放成长者内部的力量。

通过“唤醒”,可以使一个人真正认识自己和自己所处的世界,认识自己存在的处境、生命的历史和未来的使命,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具有自我意识和充满生命希望的人。

因此, “校本教研”就是要“唤醒”教师沉睡的研究意识,增强其自我意识,使教师获得一种生命的升华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2)“校本教研”是一种体验

“校本教研”从根本上讲,是教师主体生命的投入,是教师生命的展开过程。 教师不是站在对象(学生、教材、课程、环境等)的旁边,只是作为一名旁观者作外部的观察和描述,而是进入对象,与对象融为一体,在互动中,在不断地反馈、调节、体验中,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感受到自己的教学能力,体味到教学的乐趣和自己生命的意义。

(3)“校本教研”是一种“视界融合”

学校的教学活动,总是受到两个视界的限制:一是“文本”的视界,如课程、教材;一是学生的“经验”视界,也就是学生的现实经验。

“文本视界”是我们教育的理想视界,它反映了社会对人的发展要求;学生的“经

验视界”是社会文化、历史和环境互相作用的产物,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学生的“经验视界”也各不相同。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以学生的“经验视界”为出发点,是一种不断以新的“视界”取代学生已有“视界”的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从自己的“经验视界”出发,来理解“文本”,实现学生的“经验视界”与“文本视界”的融合。

但对教学的主导者教师而言,很难帮助学生实现这两种视界的真正融合,学生常常被动地去发现“文本”中的原意,消极地接受,而无法形成真正有意义的新的“视界”。

“校本教研”强调的是教师通过不断的反思来改善自身的教学行为,学生的“经验视界”和“文本视界”在教师的研究状态下不断相互交融,实现视界的真正融合,促使学生形成一种新的“视界”,即学生智慧的不断增长和个性的充分发展。

(4)“校本教研”是一种“对话文化”

§ “校本教研”就是教师与课程的对话、教师与自身的对话、教师与教师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是一种“对话文化”。

§ 在这种“对话文化”里,对话双方不是传统教育中的那种对象性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交往关系,一种意义关系,是一种“我”与“你”(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和问答关系。

§ 对话双方不只是各自陈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让对方无条件接受,而是对话双方需要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来相互倾听和沟通,在平等对话中,实现精神的交流和分享。

§ 这种“对话”的本质不是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而是一种“共享”,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甚至是共享情感体验,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等。

由此可见,“校本教研”不仅仅是一种制度、一种方法,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的合作和精神交流,通过“对话文化”获得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善和专业水平的提高。

校本培训资料五

一堂好课的标准

时下,公开课诸如观摩课、示范课、汇报课等名目繁多,层出不穷,而每次开课后一般都要进行评课。在评课时,教师们大都能畅所欲言。可我发现,评课时教师的意见,往往有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观点。屡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大家对一堂课评价标准不一样,即怎样的一堂课才是好课,每个人的尺度都不相同。那么怎样的一堂课才是好课呢?评价一堂课又有什么基本的要求呢?

20xx年12月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接受《厦门晚报》记者的专访,她对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载于20xx年12月16日《<厦门晚报>教育版》),我觉得这对教师很有借鉴意义。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大致表现在五个方面。

教师讲的学生都知道,何必再上课?

基本要求(1) :有意义

叶澜说,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会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去。她说,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才会有收获。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之后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如果上课一切都很顺利,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已经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课堂上学生都应该有事情做

基本要求(2) :有效率

她介绍,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就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就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容量很大。

上课不能完全预先设计

基本要求(3) :生成性

叶澜介绍,这节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哪怕部长听课,也要“目中无人”

基本要求(4):常态性

叶澜说,不少老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她反对借班上课,为的就是让教师淡化公开课、观摩课的概念。在她看来,公开课、观摩课更应该是“研讨课”。因此,她告诫老师们:“不管是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市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目中无人”。”她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并强调: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有许多人帮着准备才能上的课。

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

基本要求(5) :有待完善

她认为,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观摩课要上成功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很多心理压力,然后做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往往是出不了“彩”。她告诉记者,生活中的课本来就需要完善,这样的课称之为真实的课。

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真正做起来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追求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提高,心胸才能博大起来,同时也才能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一堂好课的标准[点评]

叶澜教授对“一堂好课的标准”所发表的观点,尽管不是金科玉律,因为叶教授本

身就承认“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是其所论述的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的五个方面,既让人感到智者的超然智慧,又仿佛极其平常,说出了我们做教师的心里话。这是一篇很值得一读的帖子,建议老师们特别是中青年老师细细品读一下,并期待老师们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有新的突破。另就叶澜教授的部分观点发表一点个人的看法,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叶澜教授鉴于“不少老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准备过度”,提出要“目中无人”,强调课堂的“常态性”。这些观点无疑是切中时弊、极有见地的。但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需要有个实事求是的态度。当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还没有达到足够的高度,教学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时候,要让其以平常的心态,“目中无人”地展示“常态课”的真实与生动,提这样的要求,会不会反而增加老师更多的心理负担呢?其实很少有人能真正摆脱世俗和功利的束缚而上升到“一切都不存在”的境界!再说,为了上好一堂公开课,个人超越“常态”的努力,同伴之间的充分讨论和必要的帮助,所在教研组、备课组成员的集体智慧,虽然其最后演绎的结果未必完全真实可信,但是这样经过“排练”的课,不仅可以对听课老师起正面积极的引导示范作用,而且“排练”过程本身对上课老师来说也是一种提高,并且这种提高往往是平常课堂所无法达到的。因此,本人认为:这种非常态的“排练”过程,不仅不是一种课堂作秀,相反同样可以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所以我们事先做一些课前准备包括集体备课实际上正是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导”的功能,以还原课堂教学的常态性。当然个别教师准备得过于充分,甚至哪个学生回答哪个问题都安排的井井有条,那就有点过了。

校本培训资料六

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一、什么是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是校本教研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或回头看),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各个方面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校本教研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反思行为,校本研究才有基础,也才得以真正的落实。

二、反思的进程和阶段

按教学的进程,教师的教学反思可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教学前的反思:是指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对新的教学活动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并作为调整性的预测,这种反思具有前瞻性。

教学中的反思:是指对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发现、自动反思、迅速调控。这种反思表现为教学中的一种机智,具有敏感性。

教学后的反思:是在某一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如上完一节课,或上完一个单元的课等等)后,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去发现和研究过程中的问

题,或者对有效的经验进行理性的总结和提升。这种反思具有批判性。

三、教学反思的内容和作用。

教师的教学反思在内容上包括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效果三个方面。

教师在教学中,把自己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检测自己的教学效果。从而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通过反思、通过研究,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被动性、盲目性,提升教学水平。

四、教学反思的具体操作方法。

1、分析教学现状,发现问题

教师要自觉地全面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如通过每堂课写教后记的方法对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理念等做出评价,界定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存在的教学问题,了解问题为何事(what)、为何(why)以及如何(how)。并通过集体的讨论明确问题。这一过程可以增强教师的问题意识,帮助教师善于从无问题处发现问题。

2、从各种角度审视问题

问题明确后,教师要从不同角度去审视问题。根据美国学者布鲁克菲乐德的观点,教师可以从四个视角去透视这些问题:(1)教后记所提供的视角。包括回忆教师自己当学生时对老师教学的体会以及当教师后在教学

工作中的一些经验教训。(2)自己学生所提供的视角。请学生对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感受。(3)同事所提供的视角。请同事对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发表一些中肯的意见。(4)教育文献所提供的视角。阅读一些教育文献,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此外,教师还要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角度来描述和分析问题的总体特征。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这有利于教师进一步分析和把握问题,向问题的本质靠拢。

3、进行目的——手段分析

教师以问题为中心,收集与问题相关的资料和信息,明确通过问题的解决要达到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地进行自我提问,从已有的知识、其他教师、各种文献中去收集相关的信息,找出能解决问题的各种手段,然后对各种能实现目的的手段进行评估,从中择优选取最终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过程有助于教师充分调动自己各方面的潜能,掌握并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施行动

选取行动方案后,反思性教学进入实施阶段。要把各项措施落实到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在实施的时候还要不断观察和反思实施效果,并随时对行动方案进行修改和调整。

5、总结评估

反思性教学计划实施一个周期或阶段之后,教师要对实施的效果进行一个专业判断并得出一个暂时性的结论。其中着重要对反思性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体会进行总结,并做出相应的评估。这次的总结和评估,是前一阶段行动的终结,也是新一轮反思性教学的前奏。

校本培训资料七

模块式教学理论探讨

一、“模块式”教学的界定:

“模块式”教学是以培养初、中级人才为目标,以知识为基础,以职业素质为本位,以职业能力为重点,分阶段、分层次的培养方式。

它是将学生总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过程根据不同阶段的要求划分为若干个教育、教学模块,各模块既相互衔接,又相互独立。每个模块都有相应的培养目标(素质标准、能力标准和技能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

二、“模块式教学”研究的主要做法:

1、积极调整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目前,“通才”型人才替代传统的“专才”型人才已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因此,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由当前的学历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

“职业教育要培养同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适应四个现代化的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即: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三会应用型人才:懂(会)技术、会经营、善(会)管理;十个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明素质、礼仪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法纪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技术素质;十种能力:应变能力、思考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交往能力、承受能力、经营能力、管理能力;

2、坚持“以知识为基础,以职业素质为本位,以职业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指导思想。

文化课是基础,只有不断提高文化素质才能为学生的生存和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专业理论课要以“够用”为主,克服因专业教育分类过细而形成的学生知识面过窄,过分强调系统性、理论性等缺点。专业基础课要适当宽厚、以利于形成学习的迁移。

“职业素质为本位”是指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而不是局限于狭窄的某一岗位能力,培养一专多能的“通用型”、“复合型”人才。

以职业能力为重点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既要考虑到让学生牢固掌握相关专业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又要注重培养学生处理社会事物与个人事物的能力;既要使学生学会生存,又要锻炼学生的自我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更新、自我教育的能力,以实现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既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专业技能,又要使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

3、改变教学理念,探索“模块式”教学模式:

基本要求是:

改革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方法,改革考试方法等。

4、实行双证书制度:

参加各专业劳动技术等级考核鉴定,经考核鉴定的证书具有有权威性和通用性。学生参加本专业完全部“模块”学业,经考核合格授予毕业证书。

5、改革教学方法,推行“五步”教学法:

“五步教学法”即看、听、练、做、改五步学习法,具体地讲就是:指导的看、重点的讲、针对的练、独立的做、严格的考,它是教学单元(教学模块)的教学程序。

这五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过程,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有章可循,教师真正起到指导的作用。

6、改革考试方法,实行考教分离,综合测评学生质量:

综合测评学生成绩的指导思想是,按照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设计考试项目,采取动笔、动手、动口相结合的考试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以便准确地评价学生的质量,并以此为根据深化教学管理改革,逐步向学分制过渡。

主要措施是:

①在制订各专业模块式教学计划时,各学科的试题库也相应建立起来,为考教分离做好准备。

②加大平时考评力度,使学生的平时成绩占学期总评的30%,重视形成性评价,改变了期末搞突击的状况。

③考评形式多样化,根据不同学科不同阶段,可采用闭卷考试、开卷考试、总结报告、口头答辩、实操面试、成果展示等考核方式,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三、模块式教学的操作:

1、构建模块化课程的课程观:

(1)能力观:即模块课程的目标是培养职业能力。模块课程的描述,要明确指出预期学生“能够做什么”。职业能力更强调的是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分析、批判并采取行动的能力。

(2)结构观:即强调模块课程的整体设计。以工作过程中的知识结构关系来组织模块课程,真正建立“能力范型”课程体系。

(3)综合观:即运用相关操作知识、理论知识和工作态度来完成工作任务。模块课程的基本思想是综合,中掉关注如何综合运用所获得的操作知识、理论知识、工作态度来完成工作任务,从而形成在复杂工作情境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能力。

(4)结果观:即以典型产品获服务为载体使工作任务具体化。

各专业均建成模块式课程结构,由“文化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和“专业课模块”三部分组成。将专业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大模块,即文化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实训课模块。

第一级平台为公共基础平台。该平台按照培养“社会人”、“职业人”的社会素质、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以“够用”和“必需”为原则,突出基础性、强调工具性、体现发展性,加强工具课程教学,着力打造作为“社会人”、“职业人”的基本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提供必需的基础知识和通用技能。

第二级平台为专业基础理论平台。该平台按照培养“职业人”的要求,以职业岗位(群)对职业人的职业素质、专业素质的需求为依据,以“应用”和“适度”为原则,突出应用性、增强适应性、体现可持续发展性,筛选基础性的具有再生潜力的内容,加强学生专业基础理论教学,保证培养的人才有实力应对职业岗位流动和职业岗位专业素质要求提升的需要,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

在课程教学内容上,适度拓宽专业理论的宽度,特别是具有再生潜力的专业理论(知识面较广),弱化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论较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的应用形态,通过“做中学”、“任务驱动”,把理论知识融人实践教学之中,使知识、能力和素质融为一体。

第三级平台为专业技能平台。该平台按照培养“岗位人”的要求,以“实用”、“娴熟”为原则,突出实用性、强调针对性、体现先进性,以岗位的技术能力为主,并及时把与专业有关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充实进去,运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一走出校门就能适应社会职业岗位(群)在技能方面的需求,以奠定学生自我发展的基础。

在课程体系上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推行“模块式”、“组合式”课程方案,增加课

程组合的灵活性和科学性,形成动态与开放的课程体系;强化校内实训教学,改变理论教学与实际、与职业能力要求相脱节的状况,在专业教学上坚持理论教学服务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充分利用实训基地资源,积极实施“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方式,强化职业岗位技能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实用性;加强学生技能考核,严格标准,根据专业特点实行多样化的考试方法。

改革原有围绕学科课程设臵的课程结构,以职业为导向,科学构建综合能力培养的实验实训项目(课程),实施“3S”(实训、实习、实践)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各种专业技能竞赛为手段,全方位、多形式地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2、尝试模块式教学:

课堂教学改革: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教学模式,专业基础课教学中注重实验与专业实训课模块中相关技能内容的结合,在一定限度内保证或适当增加学时,以适应目前学生的基础。

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如英语教学注重听力和会话能力的培养,把教学内容与“PETS”考试密切结合,以利于学生考取公共英语等级证书,获得职业英语能力;语文教学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倡导校园普通话用语,以增强其表达能力;体育课教学把快乐教育、健美教育、养成教育贯穿其中;形体训练与健美操、舞蹈、体能锻炼、青少年健康形体等内容相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训练。

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中,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在模块教学的基础上,倡导“趣味性教学”、“互动式教学”,如法律常识课的案例教学、模拟法庭,语文课的演讲比赛,英语课的英语辩论会,临床课的病例讨论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实践的能力。

考试模式的改革:采用灵活多样的全程考核模式,把对学生的评价贯穿于整个学期,将课堂提问、单元测试、实验成绩、学习态度、作业计入总成绩。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实践操作成绩按百分制单列。如英语增加听力会话考核;语文侧重书写能力、表达能力的考核;德育课加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校本培训资料八

如何撰写教育科研论文

一、论文撰写的一般步骤

二、论文写作的资料收集

三、筛选、整理和评价资料

四、怎样进行教育论文构思

五、编制论文写作提纲

六、按学术论文基本型进行论文写作

一、论文撰写的一般步骤

(一)确定题目

(二)拟定提纲

(三)论文写作

(四)推敲修改

(五)署名

(一)确定题目

怎样选题呢?选题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1、选题总的原则

第一,要选择客观上有科学价值的问题。

第二,要选择主观上有利于开展研究的问题

2、 选题的主要途径

(1)教育发展的方向寻找研究课题。

(2)从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中选题。

(3)从成功经验中提出课题。

(4)从教育、教学中的疑点发现课题。

(5)以取得的研究成果为起点,跟踪追击。

(6)从教育研究中的薄弱点和空白点寻找研究课题。

注意事项:选题的角度和途径还有许多,但对于初写论文的教师来说,要注意选题宜实不宜空,宜小不宜大。

选择好课题,是进行教育研究的第一步,也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而且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二)拟定提纲

1、提纲的种类

提纲一般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

①简单提纲。简单提纲的特点是比较概括,只列出论文各部分的大小标题,对如何具体展开论述则不涉及。一般说来,有一定论文写作经验的研究者,往往只列简单提纲。

②详细提纲。详细提纲除了列出论文各部分的标题外,还在每一个标题下较为详细地写出所要阐述的内容的要点。因此,详细提纲实际上已近似于一篇论文的摘要。初写论文者,可尽可能地把提纲列得详细些,以便写作时较为顺手。

2.提纲的要求

一份好的论文写作提纲,一般要求能做到三点:

①安排好全文的布局。如主要论点与次要论点的排列,论证的逻辑展开等,使论文各部分结构严密,条理清晰,推论合乎逻辑。

②安排好材料的使用。如基本材料和副次材料的排列,各部分、各个论点下需要枚举的材料等。使研究过程中搜集和积累下来的大量材料组成一个层次清楚的有机结合的整体,提供具有充分说服力的论据和事实。

③安排好论文的篇幅。如全文大约多少字,各部分大约多少字。有了这个安排,写作时就可以更有计划,避免东拉西扯,离题太远。至于一篇论文到底以多长篇幅为好,这并无规定。

(三)论文写作

1.立论、推论和表述的科学性。

论文是科学研究的结晶,在写作中,应该充分注意是否科学、严谨,任何夸大其辞的表述都会降低论文的质量。

2.论点、论据和论述的逻辑性。

一篇好的论文,必须论点明确,论据确凿,论述严密,形成三者间的逻辑统一。因此,只有观点,没有材料,固然会使人觉得空洞无物,缺乏说服力;但不加取舍,大量堆砌材料,同样也会使一篇论文不得要领,缺乏深度;而有了论点、论据,却缺乏合理、严谨的论述,仍然会使人感到杂乱无序,理不出头绪。因此,在写作过程中,研究者应该对搜集到的大量材料进行提炼、取舍,精选出最有价值的论据,来支撑论点。同时,在论证过程中,层层论述,以便论点、论据、论述三者间形成严密的逻辑关系。

3.数据和文字表述的有机统一。

为了科学、准确地表述研究成果,在一篇论文中必须提供数据,但是,有的初学论文写作者,便因此认为只要有数据,就可以证明研究的成功,从而在论文中大量罗列数据。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在一篇论文中,数据只是供作分析的素材,主要的部分还是文字表述。缺乏数据固然会削弱说服力,只有数据则会混同于统计报表。因此,在论文写作中,应该有选择地提供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同时,也应该重视对数据的逐层分析,展开充分论述,才能使论文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理论深度。

(四)推敲修改

1、首先,要作严格的自我审阅,自我修改。对此,最好先把稿子放一段时间,头脑冷一冷后,再用第三者的眼光,跟文章保持一定的距离,较客观地进行阅读,这样可能更容易发现问题。总之,在写作时,要能钻进去;在修改时,要能跳出来。在写作时,要“深信不疑”,在修改时,要“吹毛求疵”。如果带着“自我欣赏”的情绪修改自己的论文,那就必然难以下笔。

2、其次,在文章的修改过程中,还可以请周围的老师或同行审阅,以征求更多的修改意见。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些问题,论文撰写者自己难以察觉发

现,旁人却很容易看出来。

(五)署名

集体研究的课题成果,可以用课题组署名、对执笔者加以说明。署名一般放在论文题目下面。有些集体署名的,可以在正文后面列出课题组参加者的名单。

二、论文写作的资料收集

1、查阅收集资料的内容主要包括:他人对该课题研究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主要研究成果,研究的重点,研究的方法,存在的问题。要了解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待做进一步研究,有争论的问题其争论的焦点是什么,各方的观点是什么,由此才能确立突破点。

2、收集资料的主要途径有:

(1) 从图书期刊中收集资料,

(2) 从互联网络中收集资料,

(3) 从教育实践中收集资料,

(4) 通过咨询去收集资料,

(5) 通过开展教育调查和实验获取资料等。

三、筛选、整理和评价资料

(一)资料的筛选

筛选资料就是选取资料中精华部分、具有特色的部分进行辑录或概括。筛选资料时,对写出的索引、摘录的片段或综述的材料,都要注意标明出处,以便日后再次查对。

(二)资料的整理

整理资料就是对筛选后的大量的分散的资料进行分类、补充和分析等各种处理工作,使资料简明、有条理,形成新的便于使用的资料系统。

(三)资料的评价

所谓评价,就是对资料的真伪(即真实可靠准确的程度)、价值(好坏、大小、影响的程度)、作用(是否有用、放在什么地方能起作用、能起多大的作用)、性质(与主题关系的密切程度)等的辨别。通过评价,选择运用准确的、科学的资料,以确保论文写作的科学性。

四、怎样进行教育论文构思

1、什么是教育论文的构思

构思,是在写作目的确定之后正式动笔之前,对通篇文章的安排设计。教育论文的构思是教育工作者在一定思想指导下,对撰写教育论文全部过程所进行的酝酿、思索活动。构思清楚、巧妙,写出来的论文才能条理清楚,见解深刻。构思的写作形式就是写作提纲。2.教育论文与教育经验构思的差异

2、怎样进行教育论文构思

(l)要确定中心论点,对整个谋篇布局作全面周密的考虑。

(2)要根据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取舍安排材料。

(3)要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发散思维、聚敛思维、正反思维、立体思维)进行构思。

五、编制论文写作提纲

1.编制写作提纲的总体考虑

(1)立论:教育论文的论点是作者对研究课题的新见解。用一句言简意赅的话,把想好的论点书写出来。

(2)选材:为了证明文章提出的论点,将搜集的材料进行整理选用;选用那些有新意、有典型性、有魅力的、能证明观点的材料。

(3)布段:为了阐述和证明论点,需设置哪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负有什么样的任务,每一部分下又需设哪些段落。

(4)谋篇:如何开头,怎样收尾,何处提领,哪里分述,上下如何衔接,前后怎么呼应。

(5)协调:论文的若干组成部分如何做到匀称,文字如何做到疏密恰当。

2.编制写作提纲的方法

提纲的样式一般是:

题目:

中心论点:

内容纲要:

一.?? 二. ?? 三.??

(一)?? (二)?? (三)??

1…… 2.…… 3.……

(1)?? (2)?? (3)??

①?? ②?? ③??

六、按学术论文基本型进行论文写作

学术论文的基本型,分为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

1.绪论——要简明扼要,有吸引力

绪论是论文的开头,这一部分文字不能太多。

(1)“开门见山”提出论题的绪论。如: 简论教学语言的最优化,又如: 增强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启发性

(2)引用材料引出论题的绪论。如: 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什么是想象力呢?它是一种在表象的基础上形成新形象的认识能力??我们应凭借教材内容,联系学生生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语文课内外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3)介绍情况、交代背景的绪论。如: 一题多用的例题教学:如何进行数学例题教学,仍是当前数学课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中学数学教学中题海战术现象在某些地方仍十分突出,为克服此现象和大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加强和改进数学例题教学。

(4)揭示要点,概括全文的绪论。如: 试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础教育的五个“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使基础教育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服务,必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导下,加快和加深基础教育改革,实现基础教育基础化、地方化、现代化、多元化和个性化。

2.本论——要充分展开,要合乎逻辑

本论是教育论文的正文,是它的核心部分。

本论的几点要求:

(1)要遵循“论点鲜明”原则。

(2)要使中心论点统帅好分论点,分论点紧紧围绕中心论点。

(3)要处理好“分述”和“总述”的关系。

(4)要以严密的逻辑性把推论出科学结论作为最终目的。

本论的安排形式:

并列式——即指各个论据(分论点)间的关系是并列的,亦即围绕一个中心把几个有关的论据(分论点)分类排列,逐一论述。

递进式——即指各论据(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它们的位置不能互换,论证时步步紧逼,直到得出结论。

综合式——即或以“递进式”为主,在论述过程中又局部采用“并列式”;或以“并列式”为主,局部采用“递进式”。论文中往往是“递进”与“并列”交叉进行、多重结合的。

总分式——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运用不同的论据从几个方面或确立几个分论点来加以论证。这种结构式叫总分式。

3.结论——要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

结论是教育论文收束部分,是整个研究过程的结晶。这一部分应在本论部分立论和论证的基础上,水到渠成般地自然引出结论。究竟怎样引出结论呢?

(1) 在心路里提出的论题不过是一个抽象的判断,通过本论部分的论述,它就丰富得多了,结论就在此基础上概括、总结、提高。

(2)结论部分是在本论部分论述的基础上又大大地概括了,大大地提高了,更集中地显示了作者的独特见解。

(3) 在结论里,作者还可提出本课题还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和对今后发展的展望。 应当说明的是,教育论文的写法应该根据内容的需要,只要能通过富有逻辑的论证,阐明学术观点及其创新见解,怎么合适就怎么写,我们不能把写论文看作有一成不变的公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