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第1课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⒈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年号开皇。隋文帝的继任者是隋炀帝(杨广) ⒉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这是继秦朝之后,中国又一次完成了统一。

3.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

4.大运河:3+4+5=1。3点即是:中心洛阳、东北到涿郡、东南到余杭;4段即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5大水系即是: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和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1即是:大运河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动脉,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⒈隋炀帝不惜民力,酷虐残暴,导致农民起义。隋朝二世而亡。

2.李渊于618年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他就是唐高祖。

3.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的大臣是魏征。

4.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5.唐太宗认真吸取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我们把这些措施总称为“贞观新政”。

(1)、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并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使人身束缚逐渐松弛。)

(2)、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任能,完善制度(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完善科举制度。)(“三省”指的是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其中,尚书省下设六部。)

(3)、法律上:修改法令,编纂《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在历史上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4)、民族关系上:密切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第3课 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⒈武则天登上帝位后,改国号为“周”,她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⒊武则天的统治:(1)重用酷吏,严厉打击反对她的元老重臣、勋贵旧族。

(2)武则天编修《姓氏录》,崇尚新贵。

(3)武则天还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4)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减轻百姓负担。 武则天统治时期,史称有“贞观遗风”,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⒋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由于他重用贤能,任用名相,锐意改革等。使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5.唐朝出现的新型农业工具——曲辕犁,可用于控制入土深浅。与新的灌溉技术——筒车一起,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6.唐朝疆域四至:东至安东,西到安西,北达蒙古高原,南抵南海。

第4课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⒈科举制度:(1)隋朝时创立,唐朝加以完善和发展。

(2)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

(3)常设的主要科目:明经和进士。(明经考儒家经典,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人们普遍推重进士科)。

(4)科举制度的作用(见课本21页):A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B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C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D士人中的佼佼者进入统治集团之后,推动了一系列改革,开创出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的崭新局面,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E还有国际影响,19世纪的英国文官制度的产生就是受到了中国科举制的启示)

2.饮茶习俗在唐代风靡全国,骑马出行普遍而富有情趣。

3.唐朝习俗风尚、思想文化的特点:胡汉交融、中西贯通。唐朝的时代精神:博大开放、汇纳百川、充满创新活力。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1.唐朝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有

(1).武力、安抚或册封:唐太宗打败东突厥后在当地设立都督府,并任用突厥贵族进行管理。

(2).联姻: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出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2.在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的感召下,西北各部首领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即拥戴他为他们共同的君主。

3.吐蕃就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第6课 开放与交流

唐朝时,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极为繁盛,原因:唐代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交通的发达,以及唐朝政府推行的对外开放政策。 ⒈遣唐使就是日本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他们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以及生活风俗等带回日本,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⒋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⒌唐太宗时,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拼介绍到中国的人。(《大唐西域记》) 课本39页表格。 ⒎唐朝长安,是一所国际性的大都市,到处可见来自世界各国的外交使节和长年聚居的外国客商。

第7课 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 ⒈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_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2.唐朝初年,人们从印章和拓印刻石中得到启发,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868年)印制的《金刚经》。

3.火药的发明与古代的炼丹术有密切关系。唐朝,孙思邈第一次把火药的配方在《丹经》记录下来。唐末,火药始用于军事。最初的火药武器叫“火箭”。宋代时,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上。 ⒎赵州桥又名安济桥,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桥,它被誉为“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它的设计者是隋朝的李春。

第8课 璀璨的文学艺术 ⒈文学家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李”指的是李白,人们称他为诗仙;“杜”指的是杜甫,后人称他为诗圣,称他的诗为诗史。

⒉唐朝时期的乐舞十分发达,相传唐太宗创作《秦王破阵乐》;唐玄宗创作《霓裳羽衣舞》。 ⒊唐朝时,敦煌莫高窟所藏艺术珍品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瑰宝。其中以泥塑和壁画(如壁画《飞天》)为代表。

第10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⒈1004年,辽军的进攻威胁到北宋都城的安全。对此,宰相寇准坚持宋真宗亲征。 ⒉1005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规定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这是宋辽实力均衡的产物。此后,南北贯通,互市不绝,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⒊1044年,北宋与西夏订立和约: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岁币”,重新开放边境贸易(促进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

⒋契丹、西夏、蒙古政权建立后,都创有自己的文字。

第11课 宋金南北对峙

⒈1115年,女真族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政权,他就是金太祖。

⒉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宗室后妃等三千多人,掳走大批珍宝器物,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⒊金灭北宋的同一年(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他就是宋高宗。

⒋“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这形容的是岳飞领导的岳家军。岳飞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名将。

5.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和议:南宋对金称臣,割让部分土地,向金送交岁币。至此形成宋金南北对峙的局面。

第12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⒈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 ⒉宋代,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重心南移主要原因: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先进的农业工具和技术;隋唐时期的大统一,使南北经济都得到发展;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 ⒊“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⒋北宋前期,从越南引进了优良的水稻品种——占城稻。

5.宋代煤的开采量居世界第一。

6.宋朝时,瓷器成为畅销世界市场的产品,中国因此被誉为“瓷之国”。

7.北宋前期,由于商业的繁荣,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南宋时,通行的纸币有会子、关子。 ⒏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并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立了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设蕃坊、蕃市、蕃学。外贸范围广。

第13课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⒈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士人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 ⒉宋朝时,在士农工商四个阶层中,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的是工、商。

3、由于雕版印刷的普及,书籍等文化用品逐渐在农村流行。

4.宋政府将居住在城镇的非农业户编定为坊郭户进行管理。

5.宋代城市中出现固定的娱乐场所——瓦舍。瓦舍的出现,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

第14课 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 ⒈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 ⒉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的首领是铁木真。

⒊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蒙古政权建立。

4.元朝建立: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他就是元世祖。元都城在大都(今北京)。

5.元朝建立后,很快便出兵灭了南宋。南宋大臣文天祥坚持抗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忽必烈即位后,大力推行以采用汉法为主要内容的改革。①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体制,建立行省制度。②推行重农政策,朝廷设立专门管理农业的机构——司农司。

7.元朝实行人分四等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以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

8.元朝时,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第15课 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 ⒈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对传播知识、促进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百年。

⒉战国时期,人们制成了指南工具——司南; 宋代,人们进一步发明了——指南针。 指南针一经发明,很快应用到航海上。南宋时,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 ⒊元代的黄道婆向黎族族人学会了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并加以创新,使松江地区成为江南棉纺织中心。棉布逐渐取代丝麻成为广大民众普遍使用的衣被原料。黄道婆成为“衣被苍生”的棉神的化身。

第16课 繁荣的宋元文化 ⒈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 ⒉《资治通鉴》记述了从战国至五代末年共1362年的历史。(被誉为“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

3.宋代三大词人:北宋苏轼、两宋之交的李清照、南宋辛弃疾。

4.元杂剧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成熟。关汉卿是元杂剧最负盛名的作家,代表作是《窦娥冤》

第17课 探究《清明上河图》 ⒈《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它是北宋张择端所作。 第18课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 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废宰相制度,设立厂卫制度、廷杖制度、军机处。八股取士加文字狱。(“一废三立,八股取士加文字狱。”)

1.明太祖朱元璋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由胡惟庸案开始,废除了宰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设立锦衣卫,专门侦缉官民言行;设立廷杖制度,它使君臣关系完全成为主仆关系。 明成祖时,设立特务机构——东厂,由宦官负责。 ⒊“厂卫”包括东厂和锦衣卫,它是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 ⒋雍正时期,中央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 ⒌科举制到明清时期逐渐演变成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无法选拨到真正的人才。当时所作的文章称为——八股文

第19课 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 ⒈明清时期,我国边疆相继遭到日本、荷兰、沙俄等国的侵略。 ⒉明代,戚继光于1561年在台州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然后又到福建和广东抗倭。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3.明末,在高山族人民的帮助下,郑成功于1662年打败了占据台湾地区的荷兰殖民者,台湾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4.17世纪40年代,沙俄大举入侵我国东北地区。80年代,在雅克萨反击战中,康熙帝亲征。清军重创俄军。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条约对中俄东段边境作出了规定。

第20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一、清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采取的措施:(方式:武力平叛、加强管理、联络感情)

1、坚决镇压准噶尔部、回部贵族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

2、建立对达赖、班禅的册封制度和“金瓶掣签”制度,设立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3、设置将军和参赞大臣等官职,加强对西北和东北边疆的管辖。

4、以会盟联姻等方式,并修建避暑山庄和外八庙联络少数民族上层贵族的感情。 二、清朝民族政策的特点:恩威并重(或刚柔并济)

三、⒈准噶尔是蒙古族的一支,17世纪时得到了沙俄的支持,发动叛乱,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康熙帝曾亲征大战噶尔丹。

2.回部是维吾尔族人。 ⒊清朝,顺治皇帝接见西藏喇嘛教首领达赖,正式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 康熙皇帝接见另一位喇嘛教首领班禅,正式赐予“班禅额尔德尼”封号,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得经过中央册封。 ⒌乾隆皇帝制定“金瓶掣签”制度。

第21课 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 ⒈明成祖迁都北京,经他营造的新北京城由外向里,依次是京城、皇城和宫城。宫城旧称紫禁城,现在称为故宫。

2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多千米。明长城的修建是为了防范蒙古骑兵南下侵扰。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 ⒈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代表作《本草纲目》,它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2.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3.明清四大名著分别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

第23课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⒈郑和下西洋。时间:明初,1405——1433年 次数:七次 到达的地方:郑和的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

2.清朝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了闭关政策。

原因:一是经济上没有迫切的需要;二是为了巩固清王朝的统治。

闭关并非完全断绝往来,而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上。

3.闭关政策的影响(课本130页)

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⒈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繁荣盛世指的是:康乾盛世。 ⒉“康乾盛世”时期包含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统治时期。 ⒊明中叶以来,中国开始向近代文明演进。

⒋明清时期面临的主要危机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 农民战争,如明末李自成起义。

② 统治者愚昧,不了解外部世界,落伍于世界潮流。

③ 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文字狱等政策阻碍了历史发展。

④ 来自西方的鸦片贸易。

综合题:

1、理解:使隋唐进入隆盛时代的一些原因:1、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曲辕犁、筒车)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2、一些地主阶级的杰出人才,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制度创新。3、科举选官制度的确立,巩固和强化了这一变革,使社会焕发出空前的活力。(得出结论:创新永远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推进器)

2、对比:唐朝以开放的心态博采众长,广泛吸收外来文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而从明朝中期开始,却逐渐闭关自守,甚至以天朝大国自居,骄傲自满,从而在世界上落伍了。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3、对比:隋唐的科举制度与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在考试内容、形式以及作用等方面有什么不同,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4、简述岳飞、戚继光、郑成功的事迹,并想想,他们直到现在仍为人们所怀念与尊敬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第二篇: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知识点

1、结束魏晋南北朝分裂局面是()的建立,建立者是(),定都()。()在位时开凿了大运河,目的是(),根本目的是()。大运河以()为中心,北达(),南至(),是古代世界上()的运河,分作()四段,起到了()作用。“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一渠”指的是(),突出了大运河的()功能,“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评价的是()。

2、唐朝的建立者是(),定都()。贞观是()的年号,房谋杜断中“房”是(),“杜”是(),镜子指()。“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指的是()。

3、“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评价的是(),唐朝全盛时期是()在位时。开元是()的年号,他重用的贤臣是()。唐朝改进了犁的构造,制成()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唐代制瓷业发达,代表有()。唐代著名的大都市有(),城内分为()和()。属于唐玄宗时期的农具是()()。

4、“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反映的是()制度。科举制诞生以前主要看()选拔官吏。隋文帝开始用()方法选拔官吏。科举制正式诞生于(),隋炀帝正式设()科,考核参选者对()的看法。科举制逐渐完善是在()朝,唐朝主要考()和()。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有()。武则天的贡献是();唐玄宗时,()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科举制直到()时废除。

5、隋唐时期的特点是(),唐朝实行()的民族政策,实行()的对外政策。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而宋元时期只以()为主。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是在()时期。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其中()在新疆地区设置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赞普是()人的首领,唐对吐蕃实行()政策,()把文成公主嫁给(),其影

响是(),“文成公主入藏加强了唐对吐蕃的管理”这句话对不对?西藏何时正式成为中国领土?8世纪唐朝又将()嫁给();回纥是()族的祖先,唐玄宗封其首领为(),后回纥改名为()。

6、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到达()大洲。日本大批派遣遣唐使是在()年间,目的是(),东渡日本的高僧是(),生活在()时,在日本设计了()寺;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的是();今天的印度在唐代称(),西游天竺的高僧是(),其著作为(),影响是()。世界上称中国人为“唐人”因为();

7、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是(),设计者是()朝的();唐朝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是();雕版印刷品出现是在()时期;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朝印制的();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是()朝;诗仙是(),生活在(),代表作(),特点();诗圣是(),生活在(),代表作是(),被称作(),特点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是()的诗,生活在(),代表作(),特点();提倡诗歌要更多的反映现实生活达到教育目的的是()。

8、颜筋柳骨中“颜”指(),“柳”指();继王羲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书法家是();画圣是(),代表作是(),被称作(),开后世写意画的先河;擅长人物故事画的是(),代表作是();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的是(),在()省,里面有大量的()和(),那里大部分石窟是在()时开凿的;隋唐乐舞吸取了()的特点,代表是()。

9、辽国是()族,建立者是();960年,()发动()兵变建立(),定都();西夏是()族,建立者是();北宋与辽签订了(),内容是(),影响是();金是()族,建立者是(),先灭(),后灭();南宋建立者是(),定都()。岳飞抗击()国;宋金议和中“宋”指(),议和内容是(),影响是()。宋辽金时期的特点是()。

10、“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反映的是();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最终完成于()。在

农业方面,引进了(),()成为重要粮仓,()居宋代粮食产量首位,棉花种植从()推广到();()的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棉织业发展到();南宋时,()成为制瓷业重心,冰裂纹瓷器是()窑,瓷都指();宋代,()业居世界首位,那时最大的商业都市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是(),为管理对外贸易,政府设置了();宋朝的对外交往近至(),远至();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产生于()时期()地区,叫做()。能够说明经济中心南移的史料有()和()。

11、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劳动者多穿()衣服,妇女()的陋习传开,“邸店如云屯”反映出宋代()业的繁荣,宋代出现的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出现的原因是(),内部分为(),宋代最受重视的节日是(),“爆竹声中一岁除”反应的是()节日。

12、蒙古国的建立者是(),被尊称为(),他的历史贡献是();元朝的建立者是(),他重视农业的表现是()()();为便利(),他还开凿了()()两段运河,可以从()直到(),还开辟了规模空前的(),可以从()直到(),元后期运粮主要走();元代中外交往的著名人物是(),其著作是(),描写了()的繁荣;为巩固统治,元世祖推行()制度,在中央设(),在地方设(),设()管辖西藏,还加强了对()的管辖;元代民族融合加强,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抗金英雄是(),抗元英雄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的诗句。“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反映的是()。唐代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是(),南宋时最繁荣的城市是(),元代最发达的城市是()。元是不是短命王朝?

13、我国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是在(),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时期的(),他使用的是()活字;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时期的(),原理是();指南针产生于(),开始用于航海事业是在(),广泛用于航海事业是在();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是在(), 火药广泛用于军事是在();沈括的著作是(),郭守敬的著作是();

14、《资治通鉴》作者是()时代的(),体例是(),内容是();宋代的著名词人有(),苏轼生活在()时代,代表作是(),属于()派;李清照生活在()时代,属于()派;辛弃疾生活在()时代,属于()派;关汉卿生活在()时代,其代表作是();《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时代的(),内容描写的是()的风光;宋四家是指(),元代最有名的书画家是();

15、明朝的建立者是(),以()为都城。明太祖为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在地方废除(),设();三司指(),分管();在中央,废(),撤(),权分();六部指();这项措施的作用是()。明太祖还设置了特务机构(),职责是()。明太祖还改革科举制,实行(),规定只准在()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见解,答卷文体必须符合();八股取士的危害是()。靖难之役的性质是(),结果是()胜利。明成祖改北平为(),并迁都北京,目的是();继续执行(),还增设特务机构();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的一种表现。

16、“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描述的是()的场景,()派郑和下西洋,目的是(),郑和从()年到()年,前后()次下西洋,最远到达了(),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是(),成功的原因是()。“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的名言,明朝中期,侵略我国东南海防的是(),明朝派()抗击倭寇。1553年()殖民者攫取了我国()的居住权。

17、哈赤的贡献是(),()改女真族名为(),改国号为(),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是()。清初,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为加强君权,()设立(),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的进一步强化。为加强思想控制,清朝大兴(),以()三朝最为严重,其危害是()。

18、()后期,()殖民者侵占了台湾,建立了()和()两个据点,1662年,()收复了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隶属()省,这项举措的影响是()。清初,()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帝派清军在()大败沙俄,又在()签订了我国第一个边界条约(),解

决了中俄()部边界问题,其意义是()。《尼布楚条约》签订后,尼布楚还是不是中国领土?

19、为加强对西藏的管辖,清朝册封( ):①()册封五世达赖()的封号,②()册封五世班禅()的封号;此后,历世的达赖、班禅都必须经过()的册封;()帝时,设置(),()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注意金瓶掣签制度)这些措施的作用是()。为加强对新疆的管辖,乾隆帝平定了()的叛乱,并设置(),清军胜利的关键因素是()。土尔扈特部是()族的一支,因受到()的压迫,在()的带领下回归祖国,受到()帝的妥善安置。清朝统一的意义是(),奠定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疆域版图的朝代是()。

明清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对外3、对内4,)

20、明代引进的新品种有(),其中玉米甘薯原产于()。棉织业中心是()。明代丝织业中心是(),清代丝织业中心是()。制瓷中心是(),产()瓷。明清时期()经济空前活跃,代表城市有()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时间是(),代表地区(),部门是(),典型代表是(),性质是(),产生原因(),衰落原因()。清朝推行()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原因是(),只开放()一处作通商口岸,设()统一管理对外贸易,其积极影响是(),其弊端是()。

21、()时,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皇帝居住于()城。今天看到的长城修建于()朝,东起(),西至()。明代著名的医学家是(),代表作()。明末杰出科学家()著有()一书,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明末农业百科全书指(),作者是()。

22、古典小说进入成熟阶段是在()时期。《三国演义》成书于(),作者()。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是(),成书于(),作者()。《西游记》成书于(),作者()。

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是(),作者(),成书于()。明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是(),代表作()。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的一个新剧种是()。明朝书法家中兼有颜骨赵姿之美的是()。明末代表画家是(),清代画家代表是()。

23、隋唐时期的特点是(),两宋时期的特点是(),明清时期的特点是()。中国封建政治的发展趋势是()。

良心

一位知友曾经对我说,在这个社会上,假如一个人卖了良心,那他肯定活得很快活。我知道这句话虽非出自他的肺腑,但却让感到了有点不是滋味。我不知道,一个人在这世上假如没有良心他会活得怎样?他果真活得很快活吗?我真不敢相信。我知道只要是一个有良心的人,在这世上他一定活得很沉重,很累。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其间混杂着的诸多因素也实非我一时所能道明。

究竟什么叫做良心呢?可能没有人能说得清楚。良心它既是抽象的、无形的,又是很实在很具体的,它在对待每一件具体事物时便立刻鲜明地显现出来。我们说,人有人的良心,社会有社会的良心。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都有一个衡量是非的标准。我们知道,每个人心中都拥有一个上帝,同时也具有一个魔鬼。当上帝占上风的时候,我们便看到人性中美好、善良和质朴的一面,而当魔鬼呈强时,我们看到的便是邪恶、虚伪和狡诈的一面。人的良心就像一面镜子,正义和邪恶,善良和凶残,都可以从这面镜子中反映出来。可是当我们心灵这座天平失衡的时候,良心这种东西便迅速地泯灭了,人们便会变得是非不分、忠贞莫辨。我们这里所说的这种良心,其实是一种非常质朴的东西,就像我们每个人心目中公正的上帝。我们有了良心,我们便有了同情、真诚和善良的感情;假如我们没有了良心,我们发现我们便有了冷漠、残酷、伪善和奸诈等。一个社会有一个社会的良心,假如一个社会丧失了良心,我们便看不到友爱、同情和善心,我们看到的便是尔虞我诈、冷漠无情甚至是丧尽天良。当一个人有良心发现的时候,我们看见他(或她)对人类便充满了一种博大宽厚的爱意和关切;而当一个社会有良心发现的时候,我们便看见人和人之间的互相和睦、友爱、关切和同情,那种爱意和温暖便像阳光一样洋溢在人们的心间。

我们说,人的良心是一面明澈的镜子,它可以照见人性的深处和世间是非善恶的真像。可是,人一旦进入了社会,进入了这个大染缸中,我们发现人的名利心就像尘埃一般地渐渐蒙上了这面镜子,使人的良心愈来愈模糊,越来越看不清楚。于是,人的良心渐渐消失了,代之而起的便是人的利欲熏心,鬼迷心窍,于是有的人为了名利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任何肮脏的交易和卑鄙的勾当都做得出来。于是,使善良者受到攻击,使真诚者受到愚弄,使苦难者倍加苦难,使伪善者更加虚伪。在这个追逐金钱似乎成为衡量一切事物准则的今天,良心也受到钱的奸污,使人们普遍产生了一种唯利是图、见钱眼开的社会共通心理。

良心是我们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若没有良心,我们便无从分辨人间的善恶是非和人心的丑恶伪善;若没有良心,我们也无从鉴别文学艺术作品的真伪优劣,也无法从目前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中,找到真诚、善良、朴实等许多真正美好的东西。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岁月荏苒,青春行走在时间的河岸,渐行渐远。初夏已至,离别的脚步也快要走近了,弹指一挥间,美好而艰辛的同窗生活犹如漏斗中的沙石已悄然流进昨日。此时站在漫漫求学道路终点站的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昔日的点点滴滴,林林总总,跃然而起,历历在目。此时面对着我可爱的同学,面对着美丽的校园,我心中虽有千言万语,却只字难出。曾经是多么的盼望着早些离开校园、离开宿舍、离开课堂、离开书本、离开学生的称呼,但到了此时,才知道,自己对这片土地是多么的留念。在这里,留下了我最最美好的回忆和记忆。 年少时的梦,像朵永远不凋零的花。

岁月席卷,我们却听到时间磨损的声音。

我们似乎还能记得,开始的开始,走进来时那带点茫然带点紧张的眼神。

可在这最后的最后,在我们来不及喘息的伤感里,我们又不得不走了。

踱下教学楼,走过操场,穿过食堂,经过绿树红墙、欢声笑语,流连在路的尽头,我们一再回望。

这或许是我们第一次,也将是最后一次,用从未有过的无比珍惜又无比肃穆的心情,把眼光拨撒在岁月的每个角落。 也不曾忘记,那次激情澎湃的运动会。是谁一次又一次征服那看似高不可及的横杆,最终勇夺桂冠?又是谁在长跑途中不幸岔气,以至于冲过终点后便一下子栽倒在地上,许久都站不起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