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发展及体制改革情况汇报

*县经济社会发展及体制改革情况汇报

*县人民政府

(20xx年8月15日)

*县位于咸阳市西北部,辖8镇8乡247个行政村,总面积1185平方公里,总人口33.7万。

一、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县的奋斗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强农惠农、城镇带动、招商引资”四大战略,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势头。20xx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4.1亿元,较20xx年翻了两番;人均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33万元;财政总收入7.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6亿元,位居全市首位;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78元。在20xx年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综合监测评比中位居第20位。今年1-6月份,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9.28亿元,同比增长21.9%,分别高出全省、全市平均增速10.1个和8.9个百分点;实现财政总收入6.0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1.9%和64.5%,地方财政收入增速位居全市第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66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970元,同比分别增长18.1%和19.7%,全县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 1

好态势。

(一)工业经济迅猛增长,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先后编制了《*县朱家湾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县煤化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启动了循环经济示范县规划编制工作,开工建设了小庄煤矿、180万吨煤制甲醇、30万吨GM改性甲醇汽柴油项目,组织实施了官牌工业广场、2×20万千瓦煤矸石电厂等项目,建成了120万吨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一期工程和大佛斯瓦斯发电厂,初步形成了以煤炭生产为主导,“煤电-煤化工-煤建材”一体化的产业链条,探索出了符合我县实际的新型工业化之路。20xx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48.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6.8亿元,分别是20xx年的4.1倍和4.58倍,工业经济对全县GDP的贡献率达到了70.8%。今年1-6月份,全县累计完成工业产值24.6亿元,同比增长28.9%;其中规模工业产值23.4亿元,同比增长29.1%。

(二)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县粮食产量稳定在10万吨以上,果园面积发展到50万亩,农业产值连续5年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20xx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1亿元,较20xx年6.41亿元增长72%,年均增长24%。劳务经济异军突起,20xx年全县累计输出劳务人员9.3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7.8亿元,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累计修筑通村水泥路(柏油路)720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柏油路)目标;累计投入7.04亿元,实施了156个新村庄建设,已建成新居1.44万户8.65万间 2

173万平方米,农村面貌有了很大改观。

(三)旅游事业健康发展,第三产业不断壮大。编制了全县旅游业发展规划,完成了大佛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启动了花果山旅游区、公刘教稼苑、侍郎湖生态旅游区等景区开发建设工程,“一线两翼”的旅游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同时,以旅游业为引领,加快发展商贸、餐饮、运输、房地产开发等第三产业。20xx年,全县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8.7亿元,同比增长18.1%,占到地方生产总值的19.7%。

(四)招商引资成果丰硕,项目建设进展顺利。20xx年以来,全县共签定招商引资项目合同85个,到位资金34.34亿元。河北中达集团、深圳东部集团、山东新汶集团、陕西煤化集团、浙江家福乐集团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相继在我县投资兴业,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20xx年以来,全县累计完成投资50.39亿元,建设重点项目80个,其中产业项目21个,基础设施项目34个,社会公益事业项目12个,其它项目13个,掀起了我县又一轮建设高潮。

(五)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服务功能日趋完善。紧紧围绕建设“关中西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总体目标,不断扩大城市规模,努力提升城市品位。累计投资12.1亿元,实施了83项城市建设工程,豳风苑、开元广场、紫薇山亮化、姜嫄街改造、城区集中供热等项目已建成投入使用,泾河新区路网、集中供气、*州大厦、开元大厦、火石咀物流汽修中心等项目进展顺利。截止目前,城区面积扩大到7平方公里,城区人口 3

发展到7万人,“五纵三横”的城市框架初步形成。

(六)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近年来,我们严格按照国家的政策规定,提高了农村“低保”标准,扩大了救助范围,全县基本上实现了“应保尽保”目标。20xx年以来,全县累计发放各类保险金7375.4万元、救灾款80.5万元、救灾粮180万斤、救灾衣被4840套(件)、医疗救助款95.5万元,困难群众生活得到了及时救助。安置城镇待业人员9562名,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678名,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建成了县疾病防控中心、县医院住院楼、传染病区,改造了16个乡镇卫生院,全县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今年1-6月份,全县人口自增率控制在2.3‰以内,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达到99.4%,全面完成了人口控制目标。

(七)安全生产形势平衡,社会大局安定和谐。实行县长包抓煤矿安全生产责任制,推行煤矿安全监督员驻矿跟班制度,建成了煤炭安全监控系统,煤炭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开征了地质灾害防治专项基金,加强了煤矿采空区地质灾害的综合治理。全面落实信访“四项”制度,切实加大信访案件查办力度,有效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难点问题。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建成了城区电子监控系统;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活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全县社会大局和谐安定,我县被命名为全省首批安全县。

二、体制改革工作情况

近年来,我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推进体制改革步伐,各项改革逐步深化,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

4

(一)农村综合改革顺利实施。按照省、市要求,深入开展乡镇机构改革,妥善分流安置富余人员,认真做好资产划转、处置等衔接工作。截止目前,累计撤并了48个乡镇办事机构,压缩了72个乡镇行政事业编制,裁减了18个乡镇领导职数,实现了乡镇“机构、人员、编制”三精简和“政企、政事、政社”三分开目标,有效地提高了乡镇政府的办事效能。深入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年均免征农业特产税和农林特产税2240万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启动实施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初步建立了“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规范流转”的产权制度。截止目前,全县共成立林改机构256个,培训各级林改工作人员2586名,审批并实施各级林改方案 256份,签订林地承包合同6157份,发放林权证26504本,完成外业勘界确权96.78万亩,各项改革工作任务已基本完成。

(二)教育制度改革扎实开展。严格执行国家教育投入政策,依法落实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将生均公用经费全部列入财政预算,确保了教育经费及时足额拨付。严格执行教育收费标准,建立了校务公开、公示制度,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杜绝了教育乱收费现象的发生。采取“送教下乡、定点支教、定时送教、互助交流”的方式,实行城区中小学教师轮流支教制度,缩小了农村与城市教育的差距,实现了教育事业均衡发展。20xx年以来,全县累计投资3.8亿元,改造校舍1648间32972平方米,实现了校校无危房目标;为中小学学生免收学杂费5000万元,为27.5万人(次)学生免收课本费1365.3 5

万元,为3.2万人(次)学生发放生活补助费661.43万元,彻底解决农村学生“上学难”问题;先后招聘中小学教师1490名,提高了572名临聘教职工工资待遇,全县教师队伍素质明显增强;县财政列支1200万元,在全省率先彻底化解了上世纪3347.4万元的“普九”债务,消除了捆扰乡村两级和农村中小学校多年的沉重债务负担。

(三)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建立了村财乡管、乡财县管等财政管理制度,规范了乡、村支出行为。严格执行部门预算、会计核算、集中支付制度,彻底杜绝了胡支乱花、铺张浪费等现象。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始终坚持财政资金向“三农”和社会事业倾斜,充分发挥了资金的最大效益。20xx年以来,县财政累计投入4.93亿元,用于发展社会事业和城乡基础设施、新农村建设;其中,投资19860万元,用于支持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743万元,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资26119万元,用于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99万元,用于解决城乡群众饮水困难,使广大群众享受到了公共财政的温暖。

(四)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对县政府招待所、农机公司、工业品公司、林产品贸易公司、粮油议价公司进行了改制,完成了朱家湾电厂改制重组,组建了县自来水总公司,增强了企业发展活力。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缺乏经济管理权限。近年来,随着煤炭市场的活跃,180万吨煤制甲醇、小庄煤矿等一大批能化工项目相继落户我 6

县,但是由于县级经济管理责任与权限不对称,致使部分重点项目征地、报批等前期工作周期过长。二是项目建设进展缓慢。部分重点项目由于受资金短缺、用地指标缺口较大等方面原因影响,不能按期开工建设。三是农民增收困难加大。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发达地区用工市场萎缩,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减缓,群众增收困难较大。四是信贷资金相对不足。尽管国家出台了支持扩大内需的信贷政策,但是在信贷资金投放过程中,仍然存在门槛过高、额度过小的问题。

四、下一步打算

今后,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国家“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总体部署,强化措施,扎实工作,努力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按照“煤炭强基、转化做大、三产配套、环境优化”的发展思路,加快工业企业技改步伐,扎实做好朱家湾循环工业示范园区、*县煤化工业园区、城西煤炭工业园区和景村食品工业园区规划与建设工作,打牢工业经济发展产业基础。同时,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工业项目建设,力争蒋家河煤矿8月底投产,年内生产原煤100万吨,实现产值4亿元;煤矸石电厂9月初1号机组投入运行,年内发电12万度,实现产值3000万元;水泥粉磨站7月底全面投运,年内生产水泥10万吨,实现产值3000万元,确保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5亿元,其中规模工业产值63亿元,分别增长35.4%和36.9%。

(二)积极实施“强农惠农”战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 7

设。积极实施富民产业培育工程,全面推行水果标准化和柿子规范化生产技术,扶持培育核桃、红枣、果干、果醋等加工生产企业,着力建设平菇种植、畜牧养殖、农家乐等“一村一品”示范村,努力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积极发展畜牧业,适当扩大养殖规模,推广生物作务技术,提高蛋、奶的质量和畜禽存栏及出栏量。大力实施新村庄建设和贫困群众安居工程,切实抓好24个新建村和22个续建村的新村庄建设,对农村居住在土窑洞的群众进行整体搬迁,力争年内建成农民新居4000户2.4万间48万平方米,80%的土窑洞居住户告别土窑洞,进一步改善农村群众居住环境。

(三)继续实施“招商引资”战略,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切实抓好招商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及时捕捉国家投资信息,结合我县资源优势,筛选和储备一批重大项目,精心策划包装一批产业类项目,充实项目库,为我县项目建设奠定基础。积极抢抓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的机遇,组建设专业化招商队伍,多途径、全方位开展招商活动,确保年内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到20亿元。继续加强对项目建设的全程跟踪服务,科学合理的安排建设进度,做到向上多争取、横向多联系、对内多挖潜,及时解决土地、资金等实际困难和问题,力争年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

(四)发展壮大非公经济和第三产业,促进城乡市场繁荣。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旅游业,积极做好大佛寺(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切实抓好花果山旅游景区、公刘教稼苑景区、侍郎湖生态旅游区、紫薇山生态公园、 8

大佛寺石窟保护工程以及程家川古民居恢复工程等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工作。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建设一批集住宿、餐饮、娱乐、购物为一体的大型服务企业,不断提高服务业的发展档次和水平。全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的职能作用,积极为中小企业搭建信贷平台,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扶持企业拓展领域、扩大规模,做大经济总量,努力保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良好的发展势头。

(五)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切实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教育资源整合步伐,继续抓好农村小学布点调整,稳步推进教育创强工作。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提高补助标准,扩大单病种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让广大群众更多地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带来的实惠。全力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扩面工作,重点做好城镇中小学生和弱势群众医保扩面工作,不断加大扩大征缴力度,全面完成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大保险扩面工作任务,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五、恳请解决的问题

(一)关于投资性项目政策倾斜的问题。恳请省发改委在安排中、省扩大内需投资性建设项目方面,适当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和照顾,以加快我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关于协调解决用地指标的问题。据初步统计,今后一个时期,我县重大项目及城市建设用地大约需要7000亩左右,其中,18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需要2683亩,小庄煤矿需 9

要837亩,雅店煤矿需要500亩,下沟铁路运煤专线需要350亩,大佛寺煤矿二期工程需要87亩,新民、城区两所110KV变电站需要75亩,泾河新区路网工程及污水处理厂、文体中心、职教中心等项目需要1600亩。恳请省委改委帮助我们解决这些用地指标,并在项目审批中协调相关部门加快办理相关手续,确保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三)关于将我县纳入第二批扩权试点县(市)的问题。恳请省发改委将我县纳入第二批扩权试点县(市),扩大我县的经济管理权限,更好地为项目建设服务。

10

 

第二篇:新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

新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

一、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新沂地处苏鲁两省交界,是江苏的北大门,东陇海产业带中心城市。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苏北唯一的“三级一类中心城市”、“江苏新兴工业城市”、“苏鲁接壤地区新兴的交通枢纽和商贸旅游中心”。全市总面积1616平方公里,下辖16个镇、2个开发区、马陵山风景区、253个村民委员会、1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总人口101.95万人,其中城区人口26万人。

近年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建设东陇海线上第三大城市、第三大工业城市”的奋斗目标,按照“抢机遇攻坚克难,拓新路两年翻番”的工作要求,深入实施“三农富市、工业强市、商贸旺市、城建靓市、品牌立市、文化兴市”的发展战略,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xx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5.5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25.2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0.6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8.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投资11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40元;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2.2亿元,贷款余额84.3亿元。自20xx年5月,省委、省政府实施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开发建设以来,全市竣工千万元以上项目430个,总投资300多亿元,工业投资增速一直位于徐州六县(市)前列。恒盛“1830”、 鲁花食用油、佳宇镍业、斯尔克纺织、科倍服饰、利诚纺织、花厅5万吨无水乙醇等一大批超亿元项目建成投产。投资超百 1

亿的煤基清洁能源、15亿元的30万吨离子膜氯碱、15亿元的金红石综合开发、7亿元的容纳光伏、5亿元的金富士食品等一批特大项目正在积极推进。在项目建设的带动下,我市工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20xx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68.32亿元,占GDP得比重3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17家,实现销售收入233.6亿元,同比增长37%。初步形成了以精细化工、绿色食品、纺织服装、机械冶金、资源加工五大特色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环保、服务外包等五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先后被评为江苏省文化先进市、江苏省卫生城市、江苏省文明城市、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连续第四次跻身“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进入“中国城市软实力200强”,成为全省首批四个“金融生态示范县(市)”之一,被评为“第六批中国金融生态城市”和“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

今年以来,我市围绕“全面实现苏北领先、力争跨入全国百强县,”?十二五?末跻身苏北第一方阵”的新一轮发展目标,不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着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打响“招大引强、结构调整、重点工程、农民增收、三产振兴、改善民生”等六大攻坚战,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1-5月份,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9亿元,同比增长17%;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34亿元,增长71.8%。

二、我市在沿东陇海线开发中面临的优势及下步打算

一是交通区位优势。新沂是亚欧大陆桥东起第一座枢纽城市,地处长三角经济区和环渤海湾经济区交汇处,距徐州、连 2

云港、临沂、淮安等大中城市均在100公里左右,铁路、高速公路、国道和省道在此已形成“三纵三横”的交通网络格局。随着胶新铁路复线、新长铁路复线、兰连高铁客运专线和宿新高速的相继规划建设,新沂的交通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彰显。同时,我市面临着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机遇,我市近海临港,东有出海港口(连云港),境内有京杭大运河和新戴运河的内河港群,可以通江达海,畅行无阻。作为联接沿海和中西部腹地的节点,作为沿东陇海线产业带中心节点城市,必将发挥承东接西、呼南应北、联系沿海、发展陇海的重要作用。

二是资源优势。我市地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并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有石英、水晶、钾纳长石、金红石、矿泉水等27种,石英砂储存量达22亿吨,含硅量高达99%,金红石探明储量为全国第一。除矿产外,我市还有丰富的水利资源、旅游资源以及厚实的文化底蕴。

三是产业基础优势。我市是江苏乃至全国的农用精细化工基地,纺织服装、新型材料、机械制造等特色产业也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全市现有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一个南北共建工业园、8个镇工业集中区和新戴运河产业带,产业承载能力较强。

四是环境优势。一是发展环境较好。每个项目都有一个服务团队,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还开辟了30个工作日的绿色通道,只要是重特大项目,所有的手续在30天内办完;二是金融生态环境良好。是江苏省第一批金融达标示范县、金融生态示范市。三是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现有一个企业院士工作站,3个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 3

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市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新沂的关键时期,我市将按照“一、二、

三、四、五、六”发展战略体系,即围绕一条主线(转型升级),明确两大目标(建设东陇海线上第三大城市、第三大工业城市),实现三大任务(进入全国百强县、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进军苏北第一方阵),实施四大计划(产业攀升计划、企业成长计划、项目进程计划、服务效能计划)、突出五大发展(突出跨越,加快发展;突出调整,转型发展;突出统筹,协调发展;突出低碳,绿色发展;突出民生,和谐发展)、坚持六市战略(三农富市、工业强市、商贸旺市、品牌立市、文化兴市、城建靓市),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大力实施“东进战略”。 江苏沿海开发上升到国家战略,我市特有的区位优势必将成为沿海开发最直接的受益者,我们将紧紧抓住国家沿海开发、长三角一体化和省委省政府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和东陇海产业带四大机遇,按照“加快融入、承接辐射,主动接轨、错位发展,发挥优势、实现共赢”的总体思路,积极实施港口对接、产业对接、优势对接、人才对接、文化对接五大对接互动方略,全力打造沿海开发大腹地,勇当东进战略“排头兵”。一是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筑东进战略快速通道。按照“借港出海”的思路,全面启动新一轮交通布局大调整,争取快步跨入“高铁时代”,深情融入“海洋时代”。扎实推进港口建设。加快窑湾港口物流中转中心建设,积极争取开工徐连运河,突破海河联运瓶颈,实现“海港内移”。规划 4

建设徐州亿吨港新沂港区,力争吞吐量达到5000万吨。扎实推进交通建设。加快宿新高速、205国道东北线、249省道拓宽、古镇大道、环骆马湖大道、山水大道等公路建设,进一步提高全市道路通达能力。积极推进火车站升级改造,积极配合建设徐连客运专线,加快胶新铁路、新长铁路复线建设和电气化改建,提升新沂铁路编组站到二级四场,加快形成“一客一货一编组”的新格局,实现综合集散建设大突破。扎实推进无水码头建设。全面加强与连云港港口合作,深化共建共享连云港口岸合作协议,优化进出口环境和口岸通关模式,充分利用新戴运河航道升级的便利条件,加快江苏新海岸国际物流公司粮食物流中心和离港海关建设,形成与连云港港口的无缝连接,打造新沂“无水码头”,构建物流快速通道。二是建立东进战略项目库,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实施东进战略,必须坚持以投入为支撑,以项目为载体,通过项目建设,聚合生产要素,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要全力聚焦重大项目,认真研究《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全力聚焦“三重一大”,重点锁定大集团、大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国内50强和“国”字头、“中”字号企业,紧盯苏南、上海、浙江及港澳台等地区,瞄准日韩、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大力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项目,着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紧紧围绕“118”工程,加快推进“2015”重特大项目,主攻第二届旅游文化节新开工的50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和列入徐州市重点的12个项目。主动参与沿海开发产业分工体系,积极打造新沂临港工业 5

园,成为连云港临港工业园的配套区、协作区。争取华宏特钢、煤基清洁能源等大用水量、大吞吐量的临港工业早日开工建设。力争三年内投资总量达到1200亿元,实现扩容增量,强势推动新沂跨越发展。三是加快规模企业培育,完善产业转移载体建设。全力以赴抓好工业经济运行。积极对接国家出台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十三个重点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纲要,加大企业帮扶力度,抓好工业运行调度,确保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加大服务企业力度。做好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帮助企业破解难题、提速增效。扎实推进大企业、大集团培育战略,促进生产规模逐步壮大、产业链条快速成型、骨干企业迅速成长,重点培育恒盛化肥、蓝丰生化、花厅酒业、鲁花花生油等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较强的大企业,加快形成纳税销售超5亿、10亿、20亿、50亿、100亿的企业。加大园区建设力度。整合资源,快速推进“一园一区一带”和8个镇级工业集中区建设,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统筹优化项目布局,大力发展化工、钢铁、新能源等临港型、科技型、高附加值的重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有效促进工业结构调优调高调强,尽早实现“千亿园区”,争创国家级开发区。

2、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实施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四大计划”。一是工业企业“成长”计划,通过增资扩股、靠大联强、兼并重组、技改创新等方式,推动企业裂变式成长,培育一批在国内有影响力、同行业处于优势地位、掌握行业发展话语权的大企业、大集团。到“十二五”末,培育重点骨干企业50家,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成为推动我市工业经济新一轮发展的 6

支柱力量。在5年时间内,培育30家上市后备企业,力争实现10家企业上市,20xx年确保1家企业上市,实现进军资本市场的“零突破”。二是项目建设“进程”计划,针对50个投资2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分解投资计划,明确序时进度,加强跟踪服务,加大技改投入,确保全年工业投入完成225亿元,培育更多经济增长点。三是工业产业“攀升”计划,坚持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两轮驱动。着力提升精细化工、绿色食品、纺织服装、机械冶金、资源加工等五大传统产业,抢上项目、提升档次、扩容升级。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环保、服务外包等五大新兴产业,抢抓机遇、延伸链条、集聚升级。力争到“十二五”末,五大传统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五大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600亿元,形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工业经济发展新格局,抢占发展制高点。四是服务企业效能计划。进一步强化机关效能,优化发展环境,畅通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加大对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及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切实提高服务企业和项目建设的水平。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优、集聚发展。一是加大整合力度,打造物流品牌。加快粮食现代物流中心、钰桥物流园等物流项目建设,培育城北、沭东、城南和新戴运河、窑湾京杭运河五大物流集聚区,打造“省级物流集聚区”和“淮海经济圈现代化商贸物流中心城市”。大力培育纺织服装、汽车、建材等一批专业特色市场,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信息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二是加大开发力度, 7

打造旅游品牌。积极整合“一山一湖一古镇”旅游资源,加快环骆马湖大道、骆马湖度假村等一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争马陵山建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到20xx年底将窑湾古镇建成省历史文化名镇、4A级风景名胜区及大运河第一古镇。积极开发乡村游、生态游、农家乐等地方特色旅游,促进生态旅游与观光农业一体化,打造苏北最佳旅游城市。三是加大培育力度,打造文化品牌。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组建文化体育产业发展集团。加强对花厅文化、窑湾古镇文化、马陵山佛教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促进历史文化、旅游文化、休闲文化相结合,注重培养文化专业人才、文化经纪人,推动文化产业大繁荣。围绕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加快建设城市核心商圈、特色街区、风貌街区,做强特色文化产业。

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东陇海产业带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落实在项目建设上,我市将打好优势牌,打好主动仗,创新方法,多管齐下,加强对外宣传推介,加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力度。围绕工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强化专业化产业招商。突出招商重点,主攻能形成企业集群的龙头项目,主攻能带动就业的劳动密集型项目,主攻能提升附加值的资源加工型项目。注重招商选资,注重引进战略投资者,提高引进项目的质量和水平。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争取早投产、早收益。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