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改反思(20xx.4.彭力)

学体育课程改革的个人看法

水市小学彭力

我国提出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图改变以往的课程结构,构建起能充分体现综合性、均衡性和造择性的新的基础课程体系。而我们做为一线新课程的实施者,能够正确认识此背景,把握新课程基本理念,认清以往教学的误区和正确贯彻实施才是关键,下面我本人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正确反思以往教育观念存在的误区

在现实中,也就是在以前的体育教育学观念上,存在的实际的误区:

1、技术教学观念的误区:

时至今日,技术教学的观念仍然在一些体育教师心目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些教师一谈到过去,总是讲现在的学生运动技术水平没有以前的学生高,以此说明技术教学的重要性。但是,他们似乎从来没有考虑过技术教学的目的和作用究竟是什么?学生个个都学了运动技术对他们未来生活和工作有多大作用?

2、竞技运动教学观念的误区:

有人说:中小学体育不是也为国家输送优秀运动人才吗?的确如此,中小学也为国家输送了人才但是是否想到,所有的学生都有可能成为优秀运动人才吗?应该明确的是,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而运动队才是面向少数学生。因此,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教学不应是竞技运动的教学。

3、增强体质教育观念的误区

自从70年代的扬州会议开始,我国学校体育界掀起了一股增强学生体质的浪潮,大家想方设法,不遗余力地想通过体育教学把学生的体质搞上去。可是,到了20世纪末,我国有关部门在经过每五年一次的全国大规摸采集学生健康状况数据后发现,我国学生的体质一年不如一年了。与过去相比,我国生活水平提高、食品营养更加丰富,运动设施也有了较大的改进,但事与愿违,学生体质搞不上去,这不需要我们的反思吗?

二、首先要认识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体育课程也出现了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和对人才培养要求的问题,如体育教育观念相对滞后,教学方法比较陈旧,教学内容竟技化的味道很浓,教学评价过于注重运动成绩等。纵观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目标,健康和人的发展是体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将身心看成是一个整体;强调个人健康和社会健康的重要性和责任感,重视运动习惯和积极生活态度的养成。在国外这种教育趋势的推动下,我国提出了科技兴国的教育战备,党和国家对基础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要求未来的基础教育应有助于培养能够适应新世纪科技革命需要和善于应对国际竟争的新型人才。为此,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已成为我国教育的重要战备,从而提出了课程改革。

三、要把握新课程基本理念

以往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学生获得运动知识和技能以及增强体质方面。而“课程标准”除重视这些方面外,还十分重视本课程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作用。这方面作用主要体现在课程基本理念上:

1、理念一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充分显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行为的养成,强调将增进学生的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2、理念二是:“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的意识”。说明了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因为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从某种意义上讲,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比关注学生的技能掌握更重要。

3、理念三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课程要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才得到发挥,体育学习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4、理念四是:“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要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学生在身体、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差异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否则,学生就不会喜欢体育课,也就不会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了。

四、认识是前提,贯彻落实是关键

我们做为课程与教学的变革和发展需要的一线教师要在体质上转变观念,教师的认识能力是关键,教师既要认识课程改革的背景,又要看清新课程的相关理念,还要瓣别过去教学上存在的实际误区,更重要是要在客观上承认以往某些行为的现实非合理性并要确定课程改革的主体地位。在实施过程中要抓好两头理顺中间:一头是目标,一头上考试评价,理顺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另外,还要抓好制高点和理顺增长点,制高点是“健康第一”,教材的选取,教法的运用,考试与评价都要统一在这大旗下,不能偏离,增长点正确认识新课程是旧的课程,大纲的继承和发展,是新形势的必然产物,积极发掘、改革传统的东西成为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立亮点。最后还要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因为教师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是成长的捷径,科研是提高新课程实施质量的保证。

 

第二篇:小学语文课改反思(20xx.5易礼华}

课改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反思

水市小学易礼华

进入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看到了一个可喜的现象:广大教师已逐步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们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但我们也同时看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彻底的解决,将会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自主”浮于表面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要将学习交给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愿意采取的方式去获得所要掌握的知识。这无疑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但我们遗憾地看到,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大都还滞留于表面。比如,有些小学语文课堂上,所谓的学生自主学习仅仅是将课文泛泛地读一遍,找出课文中的几个生字词,查一查字典;还有的课堂上,学生刚刚进入到自主学习的情境中教师就又开始进行教学,使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深入分析课文,对课文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自然就会比较肤浅。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呢?其实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教师这一因素来讲,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教师的忧虑

有些教师担心如果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会影响

教学的进度,使教学任务不能顺利地完成。比如,有的教师说:“课堂上,我也想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但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我担心学生的自主学习占用了过多的时间,会影响教学进度,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这种说法代表了很多语文教师以及其它学科教师的普遍看法。教师存在着这种思想,必定会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流于形式,浅尝辄止,仅仅成为课堂的一种装饰。

(二)教师理解的偏颇

有些教师认为,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要将课堂彻底交给学生,教师的“干扰”越少越好。于是,当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这些教师往往无所事事,甚至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

试想,小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如果没有适当的引导,他们的“自主活动”是否始终围绕着教学任务进行?这些教师没有考虑到小学生心理的特点和小学语文学科的实际,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自主学习活动浮于表面,学习效果不佳。

如何改变学生自主学习效果不佳的现状,让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断走向深入,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针对上述原因,笔者认为应切实做到以下两点:

(一)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充分地思考、探究、理解,让学生充分体会课文,万

不可让自主学习流于形式。那种担心自主学习占用过多的时间,会影响教学进度,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会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对学习的效果也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

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它并没有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所谓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为了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我们必须使这两个过程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否则教学必将失败。

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因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做到“收放自如”,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自己的引导下进行。教师要做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速度。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就会始终围绕教学目标,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同时教学效果亦会非常不错。

二、“合作探究”流于形式

合作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另一种学习方式。当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已经意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能够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但囿于理论上的研究和实践上的探索还不够深入,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大多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这样

几个方面:合作学习的任务不明确,学生在开展合作学习时很盲目;合作学习的任务不适宜,缺乏合作学习的价值,为合作而合作;学生的合作学习缺乏教师的指导,学生无法有效、真正地合作,合作学习放任自流。

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到的知识,取长补短,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学习能力的提高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如果学生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一方面它背离了课程改革语文教学倡导合作学习的本意,另一方面也白白浪费了学生许多宝贵的学习时间。笔者认为,为了使学生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真正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学习任务

要使学生的合作学习有效地进行,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同时,合作学习的任务应当具有一定的难度,具有进行合作学习的价值。一般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有困难的任务课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小组通过相互配合、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容易使学习任务更好地完成。如果学习的任务比较简单,或者学习的任务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就完全没有必要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二)适时进行

一般来说可以在以下几种情况开展合作学习:1.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愿望;2. 部分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凭借个人能力无法解决;3. 需要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向深入时;4. 学生的思路不开阔,需要相互启发时;5. 学生的意见分歧较大,需要

共同探究的时候;6. 学习任务较大,凭借个人能力无法完成。

(三)加强指导和监控

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我们教师应该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小组中去,指导、监控学生的合作学习。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知道如何进行合作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握学生学习的方向,不至于偏离教学内容,同时也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对学生理解较为困难得问题可以予以适时的指导。这一点对小学生来说更为重要。

三、跨学科活动过多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局限于所教学科,要有充分的跨学科的知识储备。这一要求的目的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封闭、死板的课堂,而走向开放式课堂,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但有一部分教师没有真正领悟《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理念,片面追求跨学科的学习,片面追求愉快教学,片面追求活跃的教学气氛,从而导致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了非语文活动过多的现象。例如,有的教师使语文课变成了“游戏课”;有的教师使语文课变成了“美术课”;等等。这些活动是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但这种生机与活力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效果与效率并无太大的作用,甚至使学生的注意力过于分散,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我们不能否认,为了使语文的教学顺利有效地进行,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开展各种活动。但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不能认为没有活动就不是课改。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不是学生的动手、绘画能力。

活动是需要的,但这些活动必须以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为此,我们在语文课上开展活动要明确一下两点:

(一)活动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服务于语文教学的目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各种活动对于促进学生跨学科的学习,促进语文课程走向开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绝不能因此而丧失语文学科的特点,不能迷失预期的目标。我们开展各种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语文教学,使语文教学的目标更好地达成。那种为游戏而游戏,为表演而表演,追求课堂表面上的生机与活力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二)活动要适可而止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研究发现,活动就像在教学内容外面裹了一层糖衣,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往往会被糖衣所迷惑。他说:“如果注意力不曾直接作用于实际的材料,那么这些材料就不能为儿童所领悟,更不能在儿童的心目中起什么作用了。”这一点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如果我们的活动不能适可而止,就很容易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各种活动,而不是所学内容。

2013.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