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808管理学与管理经济学的复习经历

我的808管理学与管理经济学的复习经历

楼主已被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录取,非常愿意把自己的复习经历和大家分享,一来当初也在论坛里看了很多别人的经验,现在这样做也算是对论坛的一种回馈;二来为了给后来的同学提供一些借鉴,希望你们能少走一点弯路。

一、总述管院专业课

其实管院的专业课分数并不压分,从我掌握的数据来看,企管上线的同学专业课大部分都在130以上,我认识一个会计的同学专业课146,大家要有信心。并且管院考试题目也相对标准化:第一,管理学部分老师喜欢出答案比较标准化的题目,那种在书中罗列出12345的知识点,这两年尤其明显,比如,达成协作的9种方法,进行组织变革的10个步骤,控制导致的4种非预计后果,战略管理的基本过程等等。第二,只有论述题带有一点发散性,可能在指定教材中找不到标准答案,其余的题目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很标准的答案。所以管院专业课难度相对34所的其他院校而言是不难的,只要复习到位,想拿高分是完全可能的。希望这样说能增加你们考厦大管院的信心。

下面帮各位同学普及考管院的基本知识。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专业课除了管理科学与工程以外,其余的(会计、财务,企管、旅管、营销)都是统考的,初试试卷都是一样的,参考书也都是一样的。考试内容包括管理学和微观经济学,各占75分,总分150分。20xx年指定参考书为:

1.《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部分)(第四版)高鸿业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美] 加里·戴斯勒著,吕廷杰等译 《管理学精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xx年。

管理学的参考书有过变化,所以很多同学对管理学的复习教材存在一点误区,在此很有必要说明一下。20xx年之前制定参考书为哈罗德孔茨的管理学,并且有传言经常考管院的林志扬老师的《管理学原理》中的内容,这一点在真题中也能得到印证。所以一些辅导机构会推荐考生除了复习制定教材也要看林志扬老师的《管理学原理》。上面的建议也许在20xx年以前都是适用的,但是,在20xx年情况发生了变化。20xx年8月管理学制定参考书改为加里·戴斯勒的《管理学精要》,从这两年的考试题目来看,考试时只考了制定教材中的内容,林志扬老师的《管理学原理》和孔茨的管理学都没有丝毫涉及。因此假设这种情况继续在未来延续,考生只用看好指定参考书就没有问题。

二、我的专业课复习过程

针对管院专业课标准化的特点,我只看了指定参考书,然后做教材的框架笔记,方便背诵各种知识条目,对于各种1—10条的知识点了然于胸,对于我专业课取得不错成绩有很大帮助。

8月开始管理学,管理学的第一遍看得比较快,每天一章,半个月看完第一遍,这一遍的目的就是了解书的大概框架,熟悉一下教材内容。再在后半个月看完第二遍。这样之后,管理学基本上就比较熟悉了。

9月开始管理学第三遍,并开始做笔记,把课本结构框架写出来。笔记主要写条目和框架内容,比如高效团队的显著特征是什么,12345只把小标题写出来就行。这时注意,笔记本上是单面写的,背面留出来;并且笔记文字的间隙要大一些,为以后添加内容留出空间。这一遍看书比较精细,不用着急,要有质量,重在理解。

10月开始背笔记,因为笔记是课本的框架内容,笔记简单,在前15天内背两遍,做到看到问题能知道结构框架,比如如何有效推行道德建设,你要知道12345是什么。尽管现在背的只是框架,但是如果对于某一条或者某一点不理解,比如控制导致的非预计行为后果中的

第一条行为错位,你不理解是什么,一定要回到课本看懂然后理解。背完这个框架之后,再

回到课本,后15天再看一遍,背着框架看书,尽量边背边看,背着条目然后看条目下的内容,加深理解。

11月继续看书,丰富笔记内容,把一些你认为重要的要背的内容都加在笔记里。比如,控制导致的非预计行为后果,你可能知道1234是什么了,但是考试的时候肯定要做相应的解释,你应该总结课本中那一大段话为一两句话,写在笔记上。这时的笔记内容就是向考试看齐的,笔记内容就是答题内容了。所以,对于没有理解的地方或者理解但是不知道怎么说的问题,一定要在笔记上写出来。

12月就开始全力背诵,以笔记为主,课本为辅。背诵变数越多越好,最后背诵要达到每天背一遍,甚至到考前的时候1小时就能背完一遍的程度。

以上过程概括一下就是:

8月 管理学每天一章,前半个月一遍,后半个月一遍。熟悉教材,建立知识框架。 9月 管理学第三遍,做笔记,求精细,重点理解知识点。

10月前半月背笔记两遍 后半月背着笔记看书第四遍

11月管理学再一遍,要精细。

12月全力背诵,一直背到考试。

下面是微经的复习过程

7月 经济学第一遍,熟悉教材

9月 经济学第二遍,建立框架,章节之间联系

10月 经济学第三遍,背一些重点内容,后半月做课后题和金圣才的计算题 11月 经济学再一遍,背一些重点内容,重在理解。

12月 全力背诵,一直背到考试。真题中的计算题。

一些注意的事项:

经济学每一章的名词解释不多,建议写在每章的最开始的那页,对于检查自己的复习和背诵效果很不错。这样,微经的名词解释不会跑出你的复习范围了。

对于经济学中很多理论的推导过程,个人建议在开始复习的时候就尽量搞懂,搞懂之后就不用再看了,只用记住相应的结论就好。因为管院的考试对于经济学要求毕竟不会很高,不会在考试中请你推导什么结论的这样的题目,比如你知道预算线和效用曲线的切点是最优点,长期成本曲线的最低点是均衡点就可以了,至于过程怎么推导在后期复习的时候很快扫一眼有印象就可以了。

对于微经的复习,我经常看完一章之后,再对着目录在纸上自己给自己讲一遍,卡住的地方说明没有理解就要再去看书,这个过程可能会很烦琐,但是效果是相当好的。当你能把整本书都讲一遍的时候,你的复习就已经没有任何问题了。除了目录,微经第二章开始的时候有个框架轮廓图,看完一遍课本之后,我就再看看那个图和下面的文字,对于加深课程的理解也很有帮助。

这两年微经的计算题都相对基础,和课本的课后题难度相当,所以那20分的计算题应该是全拿的。

对于真题我是这样理解的,2003—20xx年的真题中经济学部分是值得研究的,管理学部分的参考价值很小,但还是能看出近几年老师的出题偏好;2011和20xx年的真题可以看一下,了解一下这两年考题是什么样的,考了那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在书上的什么位置,我复习了一段时间之后有没有遗漏哪个知识点。另外不要抱有侥幸心里,以为这个点今年考了明天就不考了,看了真题你就知道重复题目还是有的。另外,可以在12月份的时候用真题做一下模拟,因为专业课答题时间还是比较紧张的,研究一下如何分配时间也是很重要的。如果你一个名词解释写了很多,后面的论述很可能就没时间写了。

三、一点点心历路程

本人本科学习成绩并不优秀,决定考厦大的时候心理承受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一部分来自同学和朋友的瞧不起,我比较难开口告诉别人我要考得是厦大,这种时候极其需要自我激励,我当时最常告诉自己的一段话就是,People cannot do something themselves,they wanna tell you you cannot do it. If you want something, go get it. 在备考过程中,坚定的信念是十分重要的,请不要因为别人的一两句话就改变自己经过认真思考的决定。

还有备考过程中心态应该放平稳,我时常用一句话告诫自己,“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我一个同学平时复习的进度在所有同学中都是最慢的,不过他是一个很稳的人,学习很扎实,最后的取得我们班最高分。目光长远,稳扎稳打是考研中的制胜武器。

最后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绝对值得你为之付出,当你考上了厦门大学所有的付出都会有回报,请相信“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分

————————————————————

ps:楼主是男生,别学姐了...唉,ID起坏了.以后要一定要霸气的ID.

割线

 

第二篇:当经济学遇到生物学和心理学、自由的伦理、贫困与饥荒读后感

当经济学遇到生物学和心理学

阅读完《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这本书对我以往的观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通过这篇读后感我想简单的叙述一下我的感受和一些粗浅的想法。

首先,我们以往学习的经济学知识都是基于“经济人”的假说,作者否定了人是自私自利的,是为了最大化自我利益,都是追求效率的。这使得我对以往很多学习过的观点,定义产生了疑问,那么我们在“经济人”条件下学习的东西是不是还有用。在物理学中,所有运动的基础理论都是在光滑平面上进行研究的,所谓光滑平面,就是指没有摩擦的平面,显然这是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即使是在空中,和空气同样有摩擦力。但是,所有的物理运动的理论都是基于这一假设条件下研究出的运动公式,加上了摩擦力的影响以后就会变的有用,并且能够解释很多现实问题。看完本书后,我就在想,经济人假设有没有同样的特点。书中提到了基于经济人理论的传统经济学频频出错,极度缺乏说明力。我们可不可以在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公式中加入一个或几个变量来使这些传统经济学理论摆脱经济人假设,就好像物理学摆脱光滑平面的假设那样。书中提到还要受数十万年进化而来的深沉的潜意识情绪所驱动,同时,公平、互惠也是影响因素,我们可不可以通过研究一个一个的找出这些因素,并且归类总结,通过经验和以往的数据得出其再各个时期和各个地方所占的平均比重,最后作为变量加入到传统的公式中,使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其次,作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定律和意外的说明让我印象深刻,意外性在早期阶段确有影响,但很快就会被必然力量的震荡波震到一边去。比蝴蝶效应更加重要的是消费者偏好的风向。经济同生物一样,在刚开始的出现的情况下会有偶然性决定着进化的方向,但是最终的决定因素是其在发展过程中的环境、市场、偏好等因素所决定的。正如作者所说的:所有的发明,开初都很离奇,但离奇的开头,并不能保证他们在市场上永垂不朽。这一点恰恰和社会科学中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有很大的相似,比如所蒸汽机的出现,如果当时没有瓦特,会不会产生第一次工业革命?答案是会的。科技的发展有一个完整的路径,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下一阶段的科技产物,这条科技链就像楼房一样是一层一层的盖起来的。当科技发展到蒸汽机能出现的时代时,一定会出现像蒸汽机一样的能引领这场革命的产物,这是历史的必然性。所谓的偶然性是指,这个东西是不是瓦特发明的,发明的这个东西是不是叫蒸汽机,会早几年出现还是会晚几年出现。所以决定科技发展的是科技的必然性,偶然性只是起到了辅助的效果。

最后,作者在幸福的观点上对我的启发很大。作者认为,幸福是一种健康状态,它取决于我们的相对参照系。这就使得传统经济学中以理性为基础的假说是不成立的。人们的幸福感来不仅仅来自于自身的财富,还来自于周围的环境以及自己以前的环境。实际上在传统经济学中已经开始有这方面的研究了,比如说在消费理论中的相对消费理论,杜森贝利认为人的消费倾向不仅仅和自身的收入有关系还和周围人的消费以及自身以前的消费相关,这两个效应被称作羊群效应和棘轮效应。这个相似让我认为在经济人假说不成立的情况下,经典的经济学理论并不是无用的,我们需要把以往的理论进一步的向前发展,加入实际的更多影响因素而不是一味的否定它们。

以上就是这本书对我的几点启发,希望我可以通过继续的学习能够对本书有更深的理解。

自由的伦理

《自由的伦理》首次出版于19xx年,是罗斯巴德的政治哲学的总和。这本著作的特色在于它把自由扎根于自然权利的观念之中并且把其适用于大量实践问题之上。他论证的范围有交换和侵略的性质、国家战争、孩子们的权利、言论自由、功利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等。不同于我以前读的书,罗斯巴德在每一章,都会让你停下来思考,然后再继续。尽管罗斯巴德的结论是激进的——一个严格遵循私有财产权的社会秩序必须排除国家本身存在的制度化侵犯——他对自由主义原则的应用却惊人地显示出其在大量社会难题上的实用性,这些解决方案规避了传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罗斯巴德的自然法观念的核心,是人的财产权利。人自由地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他的财产,不受外界干涉。在本书的第二部分,罗斯巴德用政治哲学理论——自由意志主义,演绎推导人类社会的具体制度应该怎样构建。从财产权、到合同交易、再到犯罪与刑罚,罗氏用他的政治哲学,检验了传统法律制度涵盖的所有范围。

但是关于书中的某些观点,我也有一些疑问。

第一,罪犯的惩罚

在书的这一章,作者写道:“那么假如罪犯犯下罪行之后,应该由受害者起诉或决定是否由政府索要相应的赔偿或处以相应的刑罚。受害者将可指令政府不去起诉或不处以他有权要求的最高程度的刑罚。因此,假想甲侵犯了乙;可乙是一个和平主义者,或不知什么原因不相信刑罚;政府就不应该像现在这样,继续以“社会的”名义起诉甲,即使受害者强烈要求不这么做。或与之类似,罪犯将可找到受害者,花代价使其从起诉或刑罚中脱身;在这种情况下,受害者自愿同意允许罪犯给予金钱补偿以代替其他针对罪犯的惩罚。”

举个例子,假如A是一个暴力团伙的头目,他抢劫了B,然后,他警告B不要起诉他,否则就杀掉B。这样的话,还如何维护正义。

第二,儿童的权利

罗斯巴德承认婴儿享有自有权,它已经是一个单独的实体。父母以伤害、折磨、谋杀等方式侵害婴儿之人身属于非法。美国邻居看到你打孩子是会去报警的。而这在我国是难以理解的。我们也常在新闻看到儿童被父母或养父母虐待的报道。可能会发出疑问,难道我自己的孩子我还打不得?我们一直以为孩子是父母的财产。而罗斯巴德告诉我们“人人生而自由和独立,享有一些与生俱来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自由和对幸福的追求。”这一表述并不具有限制性。“人人”当然也包含了儿童在内。伦理的原则普适于世界上每一个人。那些认为儿童只有部分自有权的说法是错误的。儿童的心智无法使得他们像成年人一样行使自己的权利。但那只是能力的问题,并非有没有自有权的问题。

总之,这是本值得看很多遍的书,很遗憾,我只阅读了一遍,对于书中的精神只能领会一些具体的东西,与书中相对立的学说休谟的怀疑主义和经验主义,和边沁、穆勒的功利主义我都没有读过,所以理解上有缺憾,希望老师理解。

贫困与饥荒

本书作者描述了造成贫困和饥荒的原因,其中第一句话就提到:饥饿是指一些人未能得到足够的食物,而非现实世界中不存在足够的食物。贫困也是同样的原因,归根结底分析贫困与饥荒分析的是社会的分配现象,也就是“权利”。当

一部分人失去对于食品或者资本的权利的时候,即使社会财富是增加的,这部分人仍然会处于饥荒和贫困之中。

作者在分析萨赫勒地区的干旱与饥荒时提到过一句话:干旱也许是难以避免的,但干旱的影响却可以避免。中国也出现过同样的问题,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饿死了很多人,对于这段历史,人们的评价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市场的分配和政府的规制是造成或者解决贫困的关键因素。作者在分析孟加拉大饥荒的时候描述了这一过程是如何进展的。首先,在饥荒的第一阶段中,物价上涨是由需求方面的因素造成的。第二阶段,需求的上升导致供给不是很足,这就使得投机活动猖獗以及疯狂囤积等现象出现。第三个阶段,政府的管理混乱导致囤积现象更加猖獗。由此可见,贫困与饥荒的出现时在市场和政府的双重作用下而产生并且愈演愈烈。市场把资源分配给了财富权利的拥有者而不是需求者,政府的错误政策会使得权利分配更加不合理,这就会使一部分人甚至于大部分人陷入饥荒和贫困。

作者在最后说道:对权利的重视具有强调合法权利的后果。其他相关因素,如市场力量,可以被看作是通过法律体系发挥作用的。法律耸立于粮食供给与粮食权利之间。因饥荒而死是过度墨守法规的结果。由此可见,作者希望通过对贫困和饥荒的原因分析帮助政府理清造成贫困的原因,合理的分配权利,制定正确的法律最终解决社会的贫困问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