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宁夏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进一步推进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依据自治区党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和《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等,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面临形势

一、“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党和国家进一步加强对“三农”工作的指导,连续出台了五个中央1号文件,新时期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基本形成;自治区深化对全区资源禀赋和发展形势的研判,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措施,使这一时期成为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最快、农民得到实惠最多、农村面貌发生变化最大的历史时期。

(一)农业农村经济整体素质明显提高。20xx年,全区完成农业总产值306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2倍;实现农业增加值159亿元,是“十五”末的2.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75元,年均增长13.3%;粮食生产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播种面积达到1266万亩,总产达到357万吨,连续7年创历史新高,总产比“十五”末增加57.2万吨,增长19.1%。

(二)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基本形成。特色优势产业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建成70万亩枸杞、1300万只肉羊、189万头肉牛、43.2万头奶牛、105万亩设施瓜菜、400万亩马铃薯、100万亩硒砂瓜、65万亩淡水鱼、60万亩苹果、80万亩红枣、37.5万亩葡萄和60万亩甘草等一批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呈现出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格局;特色优势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2%以上。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迈上新台阶。20xx年,全区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到2380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3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3家,5亿元—10亿元的7家,1亿元以上的40家;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13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138家;一批具有宁夏地域特色、地理标识的“宁字号”名特优农产品行销全国、走向海外。全区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2%。

(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步伐加快。实施了“三大作物”品种更新工程,加快了小麦、水稻、玉米新品种选育推广步伐;启动了“马铃薯三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马铃薯良种化率、脱毒化率达到65%和25%以上。肉牛、肉羊品种改良步伐加快,良种化率达到65%和46%;水产良种化率达到58%以上;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54%。水稻旱育稀植、“冬麦北移”、测土配方施肥、“三元”高效种植、瓜菜工厂化育苗、覆膜保墒、旱作节水农业、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饲草料加工调制、水产健康养殖、稻蟹生态种养、保护性耕作等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全面推广,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0%。

(五)生态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实现了全面封山禁牧和封山育林,天然草原围栏2280万亩,已垦草原退耕还草500万亩,多年生人工种草留床600万亩。累计完成退耕造林1258万亩、补植造林48.7万亩;启动了林业生态建设“六个百万亩工程”和全国防沙治沙示范省区建设。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14%,草原植被覆盖度达到38.6%。

(六)扶贫开发取得历史性成就。坚持开发式扶贫,实施整村推进、产业开发,加大统筹城乡和扶贫移民力度,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修建高标准旱作基本农田160万亩,新建水窖和砼集雨场10万处,累计搬迁移民16.08万人,贫困人口减少了48.2万人。

(七)农业基础设施和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大力实施一系列重点水利工程,深入持续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会战,有效解决了“灌水难、排水难、吃水难、行路难”等热点难点问题。在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电话和广播电视的基础上,率先在全国实现了村村通宽带;引黄灌区20万农户住进了“塞上农民新居”,中南部山区10万农户危窑危房得到改造;解决了177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62%的农村人口饮上了自来水;27万农户用上了沼气、太阳灶和太阳能热水器等清洁能源。

(八)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全面免除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补贴等惠农政策;农村经营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序开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00万亩;农村合作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802个,直接带动农户35万户,辐射带动45万户。全面化解了乡镇债务和村级义务教育债务,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二、存在问题

“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为全区经济增长、社会稳定、生态恢复、民生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而且为“十二五”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

(一)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主要农产品价格不确定因素增多,农资价格上行压力增大,农民转移就业增收空间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灌区与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农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民人均纯收入在西部地区虽处于中上水平,但与全国平均水平还相差1300元。按中央2300元标准,全区仍有1015万人没有摆脱贫困面貌。

(二)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耕地质量不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不强。

(三)科技创新能力仍然不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研发能力比较弱,农技推广服务基础设施不尽完善。

(四)农业产业化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农产品加工层次低、转化能力弱、品牌带动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

(五)稳定的农业投入机制尚未形成。投资渠道单一,农村金融保险业发展滞后,信贷资金不足,产业发展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撑。

(六)水资源严重短缺。干旱日趋加剧,黄河来水减少,用水需求增长,缺水瓶颈更加凸显,农业用水供需矛盾不断加剧。

三、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

1.从国际环境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际市场融合不断加快,相互影响日益加深,特别是世界经济趋稳回升、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将对我区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升级和农产品市场发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2.从国内形势看。“三农”工作已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化农业基础、统筹城乡发展已成为基本国策。中央扶持“三农”的力度愈益加大,强化农业基础、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愈益利好;全社会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的氛围愈益浓厚;广大农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愈益高涨。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为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注入新活力;一批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的开工建设,将为“三农”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随着呼包银、陕甘宁、能源化工“金三角”科技经济合作区域的建设,国内外产业、技术和资本的加快转移,必将给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带来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空间。

3.从区内情况看。随着宁夏沿黄经济区和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等重大项目的实施,县域经济不断壮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能力进一步增强,必将带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自治区坚持实施以生态移民促进民生改善的发展战略,将进一步推进“三大区域”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区建设,将进一步拓展宁夏与阿拉伯国家、穆斯林地区商贸物流大通道,为我区“清真”、绿色农产品开辟广阔的市场空间。这些重大战略部署,将大大提升我区工业化、城镇化和对外开放水平,大幅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能力,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注入活力。

(二)挑战。

1.资源与环境约束加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耕地、水资源紧缺对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双重约束越来越大;气候变化以及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依然存在;有限的耕地既要保持一定的粮食生产能力,又要发展特色产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更加迫切。

2.农产品消费需求升级。随着人口增长特别是城镇人口大量增加,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和农产品加工用途不断拓展、需求总量不断增加,消费水平和结构加快升级,保障农产品供求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

3.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农村人口结构加剧变化、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特征逐步显现,面对继续推进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培养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的双重任务,对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更加强烈。

4.农村生产要素加剧外流。随着统筹城乡力度加大,城乡关系和利益格局正在进行重大调整,城市发展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增强,但农村生产要素外流加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会继续扩大,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任务十分紧迫而艰巨。

5.市场风险不断加大。随着农业的日益国际化,一些大宗农产品的国际依存度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国际粮食和石油价格联动趋势日益明显,影响国内农产品市场和价格稳定的因素复杂多变,这对我区在新形势下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二章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方略,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发展优良品种、高新技术、高端市场、高效益“一优三高”现代农业为重点,加快“三大示范区”建设和13个特色优势产业升级,打造十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着力推进以生态移民攻坚为重点的扶贫开发进程,着力推进以重大工程项目为支撑的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着力推进沿黄经济区现代农业产业带建设,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业保障体系,着力改革创新农村经营体制和机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宁夏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为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发展原则

(一)依靠科技,转变方式。加快农业科技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大农业新技术研发推广力度,拓展农业发展领域和功能,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切实将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

(二)统筹城乡,注重民生。坚持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粮食安全与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统筹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统筹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更加注重促进农民增收,解决农村民生问题。

(三)稳定粮食,发挥优势。严格执行耕地保护政策,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不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深化对资源禀赋的认识,优先扶持资源条件好、特色突出、区位优势明显和竞争潜力较大的产品和产区做优做强。

(四)市场导向,创建品牌。着眼于加快内陆开放型经济区建设,大力开拓中东国际市场;着眼于国内消费需求升级,提速建立稳固的目标市场。突出打造绿色、有机和“清真”品牌,抢占高端市场,带动产业发展。

(五)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继续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加大水土流失治理,控制土地沙化,保护湿地资源,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确保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根据《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主要任务,确定“十二五”我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目标。

(一)农业农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农业总产值达到419亿元以上,年均增长6.5%;农业增加值达到213亿元以上,年均增长6%。

(二)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全区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50万亩以上,总产稳定在350万吨以上;肉、蛋、奶、水产品总产量分别达到48万吨、13万吨、260万吨、25万吨。

(三)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种养加协调发展,畜牧、水产产值分别占农业总产值45%、9%;特色优势农业增加值占农业的比重达到85%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650亿元,年均增长24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

(四)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15%,草原植被覆盖度达到47.5%。

(五)农民收入较快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8200元,年均增长12%以上,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全区生态移民35万人,新增脱贫人口60万人。到20xx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

四、发展重点

(一)建设农业“三大示范区”。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8〕29号)和自治区党委、政府总体部署,坚持稳定农村基本政策不动摇,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确保粮食总产不降低,以建设“三大示范区”为载体,以13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为主要内容,着力在优良品种、高新技术、高端市场、高效益上取得新突破,着力在兴水、治土、育种等方面下功夫,切实推动设施农业、现代畜牧水产业、农产品加工业效益倍增;以打造120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为平台,着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着力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切实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再上新台阶。

建设北部引黄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节水型灌区建设为重点,以打造“黄河金岸”为契机,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特色产业带和产业大县建设,重点建设6个10万亩设施农业产业大县和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长廊,加快发展优质粮食、枸杞、清真牛羊肉、奶业、淡水鱼、农作物制种、苹果等优势产业,努力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力争在基地建设、龙头带动、市场开拓、质量安全、

科技引领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城郊体验农业,形成黄河金岸特色农业经济带,率先把引黄灌区建成引领西北、示范周边、面向全国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建设中部干旱带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为重点,围绕构建特色产业体系,坚持生态建设与产业开发相结合,变劣势为优势,变被动抗旱为主动调整,重点做好水源、特色、生态、转移四篇文章。在四大扬黄灌区和库井灌区,大力发展设施种植业和设施养殖业。在雨养旱作区重点加强集雨场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示范推广覆膜保墒、集雨补灌、坐水点种等旱作农业节水技术,重点发展覆膜玉米、覆膜马铃薯、压砂瓜、红枣、油料、小杂粮、中药材等耐旱作物和以滩羊、肉牛为主的草畜产业。在扬黄扩灌区重点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充分发挥和挖掘水的效益,做大做强特色种养业,为生态移民区群众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努力把中部干旱带打造成我国西部重要的绿色、有机旱作节水高效农业示范区。

建设南部黄土丘陵区生态农业示范区。坚持生态优先、草畜为主、特色种植、产业开发,以“三河源”水源涵养保护工程为重点,加快生态恢复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草畜、马铃薯、劳务三大产业,加快发展小杂粮、油料、中药材、食用菌、冷凉菜等特色农产品。在河谷川道的库井灌区,大力发展以大中拱棚为主的设施农业。以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为重点,加快培育壮大生态建设后续产业,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巩固生态建设成果,把南部黄土丘陵区建成全国重要的生态农业示范区。

到20xx年,基本形成以引黄、扬黄灌区为重点的600万亩优质粮食产业带;以引黄灌区肉牛肉羊杂交改良区、中部干旱带滩羊生产区和六盘山麓肉牛生产区,由250万头肉牛和1600万只肉羊构成的清真牛羊肉产业带;以吴忠市和银川市为核心区、石嘴山市和中卫市为发展区的80万头奶牛产业带;以引黄灌区粮草兼用、中部干旱带旱作草地和南部黄土丘陵区退耕种草为主的800万亩优质牧草产业带;以中卫环香山硒砂瓜、银北脱水蔬菜和固原冷凉菜为主,由100万亩压砂瓜、150万亩设施农业、110万亩冷凉加工菜构成的瓜菜产业带;以沿黄河、爱伊河为主的100万亩淡水鱼产业带;以西吉、海原为核心的400万亩(30万亩种薯、150万亩淀粉加工薯、220万亩菜用薯)马铃薯产业带;以引黄、扬黄灌区为主的40万亩农作物制种产业带;以中宁为主体、以贺兰山东麓和清水河流域为两翼的100万亩枸杞产业带;以贺兰山东麓为主的80万亩葡萄产业带;以灵武、同心、中宁、沙坡头为主的150万亩红枣产业带;以利通、青铜峡、中宁为主的100万亩苹果产业带;以盐池、灵武、红寺堡为主的170万亩中药材产业带,促进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聚(产业发展布局规划见附表2)。

(二)打造十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坚持走特色农业、精品农业、优质农业发展之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围绕13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升级,按照做大基地、做强龙头、做优市场的要求,进一步推进产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强化龙头和品牌带动,加大产品市场开拓,着力打造十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

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着力构建符合宁夏实际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优质粮食生产加工产业集群。以引黄灌区优质粮食产业带为载体,以优化品质、提高单产为主攻方向,加快新一轮粮食作物品种更新换代,加大创高产示范基地建设;不断革新耕作制度,优化栽培技术模式,推行规模化经营,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效益;积极引导粮食专业合作社与龙头加工企业重组升级和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和多层次转化增值能力,走精品高端路子,打造优势品牌,提高粮食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到20xx年,形成由优质小麦、优质水稻、优质玉米组成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和一批种子企业、粮食专业合作社、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及一系列品牌产品构成的“优质粮食产业集群”。

特色果品(枸杞、红枣、苹果)生产加工产业集群。坚持枸杞“南移北扩”战略,加大红枣、苹果基地建设力度;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及出口贸易,建立健全产品市场营销网络。到20xx年,形成由枸杞、苹果、红枣生产基地、中宁国际枸杞贸易中心和一批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贸易公司及一系列品牌产品构成的集种植、加工、贸易为一体的“特色果品产业集群”。

清真牛羊肉生产加工产业集群。继续加快优质肉牛引进与改良步伐,发展具有我区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和特色的畜牧品种,大力推广标准化养殖和高档牛肉生产等技术,推行肉牛“山繁川育”发展模式,推广肉羊“两年三胎”快繁技术和滩羊本品种选育,加快多年生优质牧草基地建设,推广秸秆加工调制技术。到20xx年,形成由北部肉牛肉羊杂交改良基地、中部肉牛滩羊基地、环六盘山草地肉牛基地和优质牧草基地与平罗宝丰、盐池花马池、吴忠涝河桥、中卫夏华、西吉单家集等清真牛羊肉加工园区及其龙头企业构成的“清真牛羊肉产业集群”。

乳品生产加工产业集群。以养殖园区建设为着力点,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加大奶牛品种改良力度,大力推广奶牛综合技术推广,实现奶牛标准化健康养殖;建立健全饲料、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督检查体系,强化饲料、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引进国内知名乳品加工企业集团改造,提升我区奶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到20xx年,形成由优质奶牛基地、大中型乳品加工龙头企业及一系列品牌产品构成的“乳品生产加工产业集群”。

六盘山马铃薯产业集群。加快马铃薯三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种薯生产,优化品种品质结构,进一步提高马铃薯专用化、标准化、脱毒化水平;加大窖藏鲜贮能力建设,大力推广马铃薯机械化种收技术;加快大中型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重组升级和小型“三粉”企业技术改造,大力发展马铃薯营销合作社,发展马铃薯保鲜贮藏、分级包装、商品化处理等物流业。到20xx年,形成由种薯、淀粉加工薯、菜用薯基地和一批马铃薯营销合作社及淀粉加工龙头企业构成的“马铃薯产业集群”。

绿色有机瓜菜产业集群。继续推进“冬菜北上、夏菜南下”战略,引进名优特新瓜菜品种,加大物化技术投入,提高装备水平,加快推广绿色、有机瓜菜标准化生产技术,稳定压砂瓜规模,大力发展设施蔬菜、露地出口蔬菜、冷凉蔬菜、加工蔬菜和地膜西甜瓜,推

进外向型瓜菜产业发展。到20xx年,形成由压砂及地膜西甜瓜、设施蔬菜、加工蔬菜、供港蔬菜基地和一批现代化瓜菜育苗中心、瓜菜合作社和瓜菜冷链物流中心构成的“绿色有机瓜菜产业集群”。

黄河金岸生态渔业产业集群。大力推进“四区两线”战略,以现代渔业先导区、适水产业开发区、生态渔业示范区和休闲渔业旅游区建设为构架,加大良种体系建设力度,大力推进标准化健康养殖,完善水产品质量监管,加强水产养殖生态修复和种质资源保护,积极发展水产品加工,延长渔业发展产业链条,提高生态渔业发展水平。到20xx年,在沿黄河和爱伊河两线形成涵盖水产养殖、水禽养殖、水生植物种植、水上休闲旅游和稻田养蟹等功能的“生态渔业产业集群”。

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集群。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葡萄酒文化及其产业理念,做好“原产地商标”和“地理标志”两篇文章,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文化蕴涵的酒庄、酒坊,大幅提升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的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到20xx年,在贺兰山东麓形成由葡萄基地、一批葡萄酒庄和品牌企业构成的“葡萄产业集群”。

中药材及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加大以甘草为主的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和系列保健产品开发力度,进一步提升中药材产业化发展水平;加快优质专用玉米发展,大力发展玉米发酵生物制药业。到20xx年,形成由中药材基地和中药材合作社以及大中型中药、生物制药企业构成的“中药材及生物制药产业集群”。

沿黄经济区休闲观光农业产业集群。以沿黄经济区建设为依托,以特色小城镇、“黄河金岸”标志性建筑及银川沿河旅游带、中卫沙坡头旅游景区、中宁吴忠滨河湿地生态旅游区、青铜峡金沙湾生态农业观光园和贺兰宁夏园艺产业园等一批大中型休闲观光园区为核心,规划建设一批文化娱乐、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餐饮购物等设施,设计建造一批生态园林人文景观,完善农田林网,美化滨河湿地,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到20xx年,在黄河金岸、爱伊河两岸和贺兰山沿线形成集文化娱乐、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餐饮购物等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集群”。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提升农业生产水平,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一)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面落实各项扶持粮食生产政策,充分调动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性。深入实施自治区《百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耕作制度改革,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大力开展粮食创高产活动,加快百万亩集雨补灌覆膜保墒旱作节水农业和百万亩扬黄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大力发展“菜篮子”产品生产。围绕提质增效、保障供给,大力推进设施农业“效益倍增计划”,加大百万亩设施农业建设力度,积极推进外向型蔬菜基地标准化生产,

建设瓜菜基地及标准示范园区200万亩;强化基础母畜、基础设施、多元化饲草料基地三个基础,大力发展优质肉牛、高产奶牛、盐池滩羊等产业,建设400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步伐;大力推进百万亩适水产业建设,抓好稻田养蟹,扩大水禽养殖,扶持水生植物种植。着力培育打造绿色、有机和清真品牌,扩大规模、突出特色、增加效益,努力提高蔬菜、水果、肉、蛋、奶、水产品等“菜篮子”产品的供给能力。

二、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

(一)着力打造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围绕建设十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清真牛羊肉、乳制品、羊绒制品、枸杞制品、生物药品、清真食品、粮油制品、葡萄酿酒、脱水蔬菜、果(蔬)汁饮料和马铃薯淀粉等农产品加工业;充分利用和多层次转化增值农业资源,培育各具特色的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创新农业发展环境,加快乡村工业化进程,建设乡村工业园区,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

(二)大力推进龙头企业上档升级。围绕建设十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创新扶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吸引和支持国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嫁接和改造区内农产品加工企业,着力培育一批规模大、高科技、外向型和核心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支持其建设优质原料基地,延长产业链条,开发优新产品,打造强势品牌,与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一批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通过集成重组,加快技术革新、产品换代、品牌重塑和管理升级步伐,提高市场竞争力。到20xx年,全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50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0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200家;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达到10家,5亿元—10亿元的10家、1亿元—5亿元的50家。

(三)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按照国家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标准》,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的规范力度,扶持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真正将合作社培育成为统领基地、农户与加工龙头,建立契约化、规范化的利益分配机制,按加工企业和市场消费的需求组织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强诚信体系建设,着力构建牢固的“供应链”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及竞争力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20xx年,全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500个,其中国家和自治区级示范合作社250家。

(四)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加快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管理升级,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贮藏保鲜、有机肥料、新型饲料加工等农村新兴工业;发展农业物流、乡村物业、机电维修、家政服务、劳务中介等农村新兴服务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着力培养新生代产业工人,培育劳务品牌,把农村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

(五)加快提升垦区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农垦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宁党发〔2009〕9号),突出发挥农垦土地资源丰富、产业集中度较高、技术相对密集、机械化水平高、农产品竞争力强等优势,加

快农垦粮食、畜牧、水产、葡萄、瓜菜等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升级,做大做强农垦龙头企业,打造农垦名优产品和强势品牌,在智能农业、精准农业、精品农业、节水农业等现代农业产业形态发展上作表率。

三、加快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增强科技支撑

(一)加速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以自治区现有农、科、教机构和队伍为主体,推行院地合作、所县合作、农企联合等产学研结合模式,加强同国内外农业科研院校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在加强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上,组建跨区域、跨部门、跨所有制的科技创新团队和示范推广团队,打造创业、创新、创优平台。按照不同产业、不同层次、不同模式高起点、高标准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设施的研发、引进和示范推广,切实提高农业科技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推动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到20xx年,高标准建成120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30个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0%以上,农业科技入户率达到85%以上。

(二)加速农作物和畜禽品种更新换代。以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和畜禽新品种为重点,加快粮食及特色优势作物的新品种选育、引进和地方优势品种的提纯复壮,优化粮食品种品质结构,实现水稻、小麦、玉米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大力实施畜牧水产良种工程,建立健全畜禽水产良种繁育体系,提高良种对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到20xx年,主要农作物优质化率达到9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5%,单产提高8%以上;马铃薯专用化率和脱毒化率均达到85%;奶牛单产提高到6700公斤以上;肉牛、肉羊良种化率分别达到75%和95%,水产良种化率达75%以上。

(三)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机购置补贴的有利时机,加快农机装备升级换代。引黄灌区加快推进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提高设施农业、畜牧水产和特色产业机械装备水平,重点推广玉米收获、水稻育秧插秧、植保机械,大力推广耕地深松、化肥深施、激光平地、秸秆还田等机械。中部干旱带和南部黄土丘陵区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大马铃薯、牧草种收机具和饲草料加工机械的装备推广力度,积极开展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示范,建设保护性耕作示范区;积极发展蔬菜移栽、大棚微耕、节水灌溉等小型园艺机械。到20xx年,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800万千瓦,综合农机化作业水平达到70%以上。

(四)加快培养新型农民。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和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大力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建立健全培训网络,创新培训方式,加大各级培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以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为抓手,对20万农民进行科技强化培训,建立10万个科技示范户。实现每个行政村主要特色优势产业都有一批示范带动能力强的致富能手。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每年培训10万人次。到20xx年,全区农村各类实用人才数量达到14万人。

(五)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党管人才和“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使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方针,重点培养行政管理人才、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和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切实把人才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十二五”期间,对农业行政管理和企事业单位管理干部定点、定向轮训一遍;全区专业技术人才达到8000人以上,农业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达到10:30:60。

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完成3个国家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和21个自治区级86万亩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实施“千万亩基本农田建设工程”,确保基本农田不减少。强化和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规模,建立健全基本农田土地整理复垦长效机制。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开展以沟道清淤、渠道砌护、畦田建设为重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实施“沃土工程”,全面推进有机肥还田和测土配方施肥,积极推行保护性耕作技术,切实加强地力建设,不断提高土地生产力。到20xx年建设旱涝保收基本农田示范基地150万亩。

(二)加快土地开发与整理。实施后备资源区的土地开发项目,特色农业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以及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设施农业土地整理项目;通过土地平整和灌排设施、田间道路、农田防护、生态修复等工程建设,对项目区沟、渠、田、林、路、庄进行综合规划整治,扩大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20xx年,土地开发整理面积194万亩,新增耕地47万亩。

(三)加快现代节水型灌区建设。围绕“三大示范区”建设,继续实施青铜峡灌区、沙坡头灌区、固海扬黄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和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继续深入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和盐渍化改良,进一步完善引黄灌区防洪、灌溉、排水工程体系,加快实施百万亩库井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大力推广小畦灌、沟膜灌、控制灌溉等节水灌溉方式;积极推进滴灌、喷灌等节水新技术,创新穴灌、点灌、注水灌等灌溉模式,实现节水增效。20xx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0万亩,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48。

(四)加快低洼盐碱地治理。加大银北地区种草养畜、以渔改碱的改良盐碱地示范力度,通过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每年改良种植20万亩。五年内,发展低洼盐碱生态渔业基地30万亩。

(五)加大高标准机修梯田建设力度。南部山区新增高标准机修农田132万亩,基本实现坡地梯田化和人均3亩旱作基本农田的目标。

五、加强农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一)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立以国家农业标准及其相配套的生产技术规程为主体,以地方农业标准为基础,以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制定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规范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健全自治区、市、县三级配套、互为补充,常规检测与快速检测相结合的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完善层级功能划分,自治区级检测机构为认证服务,市县级检测机构为市场准入服务,基地、超市、企业的检测点为生产过程监督服务。强化优质农产品认证和监管,形成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为主体,以地理标志产品认定、登记、保护为支撑,以绿色、有机农产品为补充的“三品一标”认证体系,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和投入品监管制度,积极推进“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

(二)建立健全现代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加强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检测手段,健全信息发布系统,加强“农超对接”,发展农资链锁经营。特别是适应鲜活农产品外销流通的需要,提高产地商品的集散能力,加强“田间市场”和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打造集检验检测、预冷、分选、包装、冷贮运销为一体的冷链物流中心。加快农产品流通无形市场的培育,引导和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走出去”,同全国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全国各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有效的联系机制,拓宽销售渠道,巩固目标市场,实现市场共享;大力发展链锁经营和集中配送等现代营销业,不断提高直销直供、地产地销能力;进一步完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提高农产品的外销能力。

(三)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信息化体系。以“宁夏农业信息网”为核心,加快建立宁夏数字“三农”信息库,形成纵横相连、上下贯通的“三农”信息交流平台。在村村通宽带的基础上,加快农村“三电(电话、电视、电脑)”配套建设,实现农业信息区、县、乡、村四级互联互通,实现批发市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生产经营大户网上信息发布和农产品交易;完成农村中心社区宽带延伸和户户上网工程,实现农民远程教育和网上培训;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专家智能系统,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提升“12316”、“联通新时空”、“移动农信通”等农信服务平台;积极开展“智能农业”和“精准农业”试验示范,以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

(四)建立健全农牧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按照气候分区或流域面积,新建一批市、县级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防控中心,加快完善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建立促进生物农药、天敌防治和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等“绿色”植保技术推广的利益驱动机制,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绿色”品质和竞争力。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完善动物及其产品检疫检验基础设施,健全动物免疫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加强病害动物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兽药饲料监察体系。建成自治区动物疾控中心和兽药饲料监察所综合实验楼,完成市县级兽医系统实验室考核认证。

(五)建立健全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抓住国家启动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的历史机遇,加快县、乡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标准化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完善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机制,改革服务方式,建立示范基地,延伸村级服务。大力培育民营农业科

技研发和服务企业,扶持民营农业科技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农业科技研发和示范推广服务,引导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农民技术员领办创办新型农业科技服务实体,构建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科技型企业为补充,农业科研、教学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同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

(六)建立健全现代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加强市、县两级农业综合执法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综合执法水平,规范执法行为,增强农业综合执法公信力,保障现代农业健康发展。到20xx年,市、县两级农业综合执法大队配齐必要的取证、储证、鉴定设备和装备;建立农业综合执法监管信息平台,实现农业综合执法体系与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的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加强农业法律的宣传普及,不断增强农民群众遵法守规的自觉性和鉴别非法行为及伪劣产品的能力;加强农业综合执法人员、农资经营户的培训和认证工作,不断提高农业执法的规范化水平,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七)建立健全农业避灾减灾抗灾体系。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气候灾害频发重发的趋势,大力发展“避灾农业”,变传统的被动抗灾救灾为主动避灾减灾,完善相应的避灾防灾设施措施;加强人工影响天气装备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农业应对各种气候灾害应急预案和各类抗灾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特别是建立健全救灾化肥、农膜、种子、种苗储备体系和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农作物病虫害、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物资储备体系和保障机制;建立健全防洪抗洪和森林、草原防火物资储备体系和保障机制,进一步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和风险的能力。

(八)建立健全现代农业投融资体系。通过财政、税收、利率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县、乡两级金融网点配置,扩大信贷资金和金融产品投入,着力解决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大力培育小额贷款公司,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开发适合“三农”的金融产品,提高贷款额度,延长贷款时间,简化借贷程序。加大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力度,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增加支农再贷款额度,完善扶贫贴息贷款管理,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积极开展“银企合作”、“银社合作”,搭建符合特色产业、设施农业发展要求的农村金融信贷平台,逐步完善政府支持、企业和银行多方参与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政策,创新政策性农业保险机制和模式,推进财政支农资金与信贷、保险等资金的业务组合,实现支农资金效益最大化。

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改善中南部山区民生

(一)加快生态移民区特色产业发展。按照《宁夏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十二五”规划》,在生态移民安置区,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和集雨补灌工程技术,向移民区农民普及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和新的耕作制度及模式,帮助移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设施养殖和旱作节水特色农业;配套建设农村户用沼气、太阳灶和人饮工程等民生设施;恢复迁出地生态环境,以生态移民促民生改善。到20xx年,建设设施农业3.52万亩(其中日光温室0.53

万亩、大中拱棚2.99万亩);建设养殖暖棚3.42万座,配套小型铡草机3.32万台;特色种植业46.5万亩;实施生态恢复保护工程300万亩。

(二)加大生态移民区土地整治改造力度。通过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加强移民区土地整治、改造力度。根据水资源条件,按照节水灌溉的要求,加快移民区农田水利建设步伐。建立健全移民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允许移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到20xx年,开发农田25.5万亩,改造农田32.6万亩。

(三)加快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步伐。继续整合各类扶贫资金,加大整村推进资金扶持力度,统筹新农村建设、西部大开发和扶贫开发,对贫困村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村级公益事业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等进行连片规划、整村推进,进一步提高扶贫开发的质量和效益。大力实施“劳务移民工程”,加大对贫困村农业科技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快贫困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现代农业发达区域转移,促进贫困带片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到20xx年,实施60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

(四)加快实施产业扶贫。在贫困带片大力实施产业扶贫战略,着眼于农民最熟悉、最直接、手工操作、上门服务的产业和产品,发展“短、平、快”加工致富项目,积极打造“一村一品”,着力开发贫困带片不适宜产业化经营的特色小产业,抓住一种资源、发展一个产品、覆盖一个村落、形成一个优势,培植各具特色的“产业村”或产业“板块”,让众多的“一村一品”支撑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五)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大力实施教育扶贫战略,在充分发挥六盘山中学和育才学校办学优势、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共享面的基础上,每个县(市)再建1所—2所标准化普通高中学校,扩大招收中南部山区学生的比例;加强中南部山区师资队伍和标准化校舍建设,建立教师轮岗支教贫困地区学校长效机制。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加强职业教育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中南部山区民族职业教育发展。

(六)建立社会扶贫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农村资金互助力度,扶持资金每个村由25万元增至40万元,使资金互助覆盖贫困村和生态移民村,解决贫困村(场、队、组)金融服务产品短缺的矛盾。进一步完善对口帮扶工作机制,切实提高贫困农户发展能力。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扶贫,完善激励社会力量扶贫政策体系,建立社会扶贫长效机制。

七、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一)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坚持统分结合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培育土地规模经营主体,扶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服务公司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稳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着力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将更多的农民从“小农生产”中解放出来,实现转移就业。逐步建立乡村土地流转市场,完善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建立土地流转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土地流转

纠纷调解仲裁工作。到20xx年,健全自治区、市、县三级土地流转监督管理体系,健全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健全乡村两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30%以上的农村承包地实现“合理流动,稳权增值”,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体制保障。

(二)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有效途径,特别是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农村承包地物权化股权化改革、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及以宅基地换社保等方面有所作为,突破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

(三)大力发展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以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竞争力为出发点,按照“政府扶持、部门指导、市场运作、民主管理”的原则,大力培育和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在数量上发展一批,在质量上提升一批,在经营上规范一批,在机制上创新一批。到20xx年,全区65%以上的农户加入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65%以上的农产品通过各类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实现有组织销售,75%以上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民建立契约化、规范化、合理化的利益联结机制,并实现标准化生产、专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经营,把合作社真正打造成现代农业的经营组织。

(四)加快黄河金岸现代农业产业带建设。围绕黄河金岸建设,不断拓展农业服务功能,着力提升统筹城乡发展能力。积极推进农村环境连片集中整治,以“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创建为着力点,加快特色村庄建设,建成100个错落有致的新农村示范点。加快黄河沿线土地整理,建设一批优质水稻、设施园艺、经果观光、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园(区)以及集文化娱乐、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餐饮购物农家庄园,促进现代农业向黄河金岸集约发展,努力把黄河金岸建成特色农业的观光带、新农村的展示带。

八、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

(一)加快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基础上,继续组织实施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工程项目,加大在六盘山、南华山及其外围地区水源涵养林营造力度。到20xx年,营造林面积1125万亩,治理沙化土地42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5%,加快创建防沙治沙示范省区步伐,着力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二)加快草原生态系统恢复。坚持禁牧封育政策不动摇,认真落实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继续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加大飞播种草和草原补播改良力度;积极探索以草定畜划区轮牧的有效实现形式和林草一体、粮草轮作等草地生态农业发展路子。到20xx年,综合整治沙化草原800万亩,建设多年生优质牧草基地800万亩,草场补播改良1100万亩。

(三)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工程体系建设。引黄灌区实施灌区生态水系和湿地保护工程,推进城乡水生态环境整治,建设一批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生态化利用示范区,逐步建立灌区水生态网络体系。中部干旱带重点围绕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等工业园区、清水河和苦水河两岸、县城周边以及主要乡镇地带实施生态治理保护工程。南部黄土丘陵区加快实施小

流域、淤地坝和坡耕地综合整治工程,加快推进“三河源”生态保护工程。到20xx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000平方公里。

(四)推进生态家园和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建立农村环卫保洁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垃圾集中转运处理系统、农村污水处理系统和农田面源污染治理系统,开展农村集中水源地保护;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加快普及太阳灶、太阳房、太阳能热水器、秸秆气化炉和秸秆成型燃料等农村清洁能源;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加快建设一批集中供水工程,因地制宜延伸集中工程管网,着力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加快塞上农民新居、山区危房危窖改造,发展中南部山区生态型“庭院经济”,推进农村集中居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到20xx年,新建村庄100个1万户,整治旧村庄1000个10万户;基本解决包括生态移民在内的139万农村居民饮水不安全问题;危房危窑改造15万户,以坡屋顶为主的新型农村住宅普及率达到65%以上;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200处、农村户用沼气7.5万户,推广新型高效节能灶(炕)25万台、太阳能热水器1.2万户、太阳灶50万台,农村清洁能源普及率达到65%以上。

第四章 重点工程

紧紧抓住《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组织实施“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一系列重大举措的历史机遇,按照“巩固基础、提升能力、保障发展”的基本要求,充分发挥工程项目的导向作用,以大项目带动大投资、以大投资推动大发展,多渠道多途径扩大投资规模,努力形成多元化投入新格局。

“十二五”期间涉农重点项目63项(详见附表四),拟争取中央投资598亿元,其中农业210亿元,占35.1%。

一、农业

围绕以下十大工程,实施39个重点项目。

(一)粮食产能建设工程。积极优化粮食结构,通过实施百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种子工程、沃土工程、农作物有害生物防控工程、粮油高产示范片(区)创建、马铃薯三级良种繁育体系等重点项目工程建设,提升单产水平,着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

(二)“四个百万亩”提质增效工程。继续推进百万亩设施农业、百万亩覆盖膜保墒旱作节水农业、百万亩扬黄节水扩灌高效农业工程建设,着力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加快百万亩适水产业工程建设,实施渔业良种及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生态渔业示范、渔业湿地及种质资源保护区等建设项目,不断提高适水产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现代畜牧业提质增效工程。加快畜产品标准化生产、畜禽牧草种业、现代饲料产业、现代畜牧业服务、畜产品安全保障、草原生态保护支撑等“六大体系”建设,加大

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示范场(园)工程和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力度,组织实施中南部地区设施养殖工程,推动现代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

(四)农产品加工提质增效工程。支持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发挥品牌、技术、资金、营销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做大基地、扩大规模、拓展市场,提升农产品加工增值水平和综合效益。开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完善产地储藏、保鲜、烘干等初加工设备装备,大力提高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水平。

(五)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创建工程。以120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为抓手,突出区域特色、主导产业、科技支撑、综合配套、机制创新,引进世界和全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示范、集成推广,大力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县、现代农业科技重大专项、引领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实施黄河金岸休闲观光农业工程,努力拓展农业功能。

(六)农业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实施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和服务保障能力。

(七)新型农民培养工程。大力发展农民培训和职业教育,重点培养种养大户、农机手、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经纪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建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实用人才队伍。

(八)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程。积极推进草原保护与建设,落实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开展沼气综合利用等农村清洁能源工程建设,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市场体系建设工程。抓好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加强投入品监管,深入推进农产品基地准出,市场准入,加快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实施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加强“三品一标”认证登记保护,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完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基础设施,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加大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力度。

(十)生态移民区产业配套工程。整合项目,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加大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设施种植、设施养殖、旱作节水农业;鼓励龙头企业与移民区产业对接,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和整体效益,推进移民区农业经济发展。

二、林业

实施5个重点项目。继续加大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等国家重点生态林业工程实施力度,全力推进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湿地建设与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及移民区生态恢复工程,为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做出积极贡献。

三、水利

围绕以下四大工程,实施12个重点项目。

(一)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实施唐西合并、沙坡头灌区及南北干渠及灌区节水改造、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重点水利工程,以及宁夏中北部土地开发与整理项目,着力改善农业基础条件。

(二)水资源节约保护工程。实施宁夏“三河源”水资源保护工程,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和世行贷款节水灌溉项目。

(三)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修复。实施渭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宁夏项目、宁夏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等,加快水土保持建设步伐。

(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继续深入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加快中南部地区城乡饮水安全水源工程及其连通配套工程建设,建设一批集中供水工程,保障农村其中饮水安全。

四、扶贫

实施7个重点项目。实施生态移民特色产业工程、土地整治工程、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计划、民生水利工程、“一事一议”农村小型公益事业建设,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大格局。实施塞上农民新居工程、危房危窑改造工程,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相关机构,明确工作职责,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定期研究农业农村工作,解决存在的问题。要根据本规划尽快制定实施方案,统筹谋划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发展布局、发展步骤和措施,精心组织实施,确保规划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各地、各部门要树立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以效能建设为抓手,不断转变工作作风,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努力开创“十二五”农业农村工作的良好氛围,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后劲。

二、落实惠农政策

紧紧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国家统筹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机遇,把本规划的贯彻实施与自治区党委、政府确定的重点工作紧密结合,围绕制约我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重点谋划“十二五”期间乃至今后10年农业发展的大项目、新项目,为我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撑。认真争取和落实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惠农政策,把加强政策

落实和科技推广的结合,形成完整的政策支持体系,进一步调动各地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三、健全投入机制

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吸引外来投资者参与我区农业产业化开发;大力开展“银农合作”,积极争取金融部门对设施农业、现代畜牧水产业和农业保险的支持。各地、各部门要加大对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投资力度;引导农民合理支出,增加扩大再生产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投入,努力构建以国家投入为导向,以农民投入为主体,以金融资金为支撑,以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农业投入支撑体系,确保规划目标实现。

四、深化农村改革

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力度,积极探索农村经营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努力化解乡村公益债务,规范乡村集体资产管理,尊重农民意愿,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充分调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型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形成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的环境和机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