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南京市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南京市力争在“长三角”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是南京市实现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南京农业秉持都市型现代农业定位、进一步丰富内涵,并在实践中突破发展的推进时期。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激发农业发展活力,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增加农民财富积累,全方位实施“全域统筹、城乡一体化”战略,促进南京郊县经济与社会实现包容性增长和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域统筹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南京行动纲要》和《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农业发展的主要成效和基本经验

(一)主要成效

“十一五”期间,全市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通过大力发展高效、设施、休闲、安全、品牌农业等“五大农业”,稳步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快速发展。20xx年底,全市粮食生产实现“七连增”,农业总产值达244.75亿元,农业增加值达142.28亿元,年平均分别增长9.5%、6.9%,“十一五”农业规划中所确定的农业目标全面完成,农业生产条件、农业

经营效益、农业产业体系、农业功能拓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技术水平、农业产业发展能力等均有长足进步,城乡生态网络架构也已基本形成。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以土地治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有效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各类农业综合开发投资15.64亿元,实施国家土地治理项目42万亩、省级丘陵山区基地项目26万亩、市级特色基地项目7.5万亩。同时,以推动农业机械化作业为重点,不断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初步形成大宗农作物生产与高效农业生产机械化协调发展的格局。20xx年底,全市农业装备总动力达206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其中小麦生产机械化作业水平达95%以上,部分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稻麦生产全程机械化。

2、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农业经营效益稳步提升。坚持把发展高效农业和设施农业作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通过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大力推进特色农业基地建设、高效农业园区建设,加快了高效农业和设施农业的发展步伐。20xx年底,全市高效农业和设施农业面积累计发展到130万亩和35万亩,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36%和9.7%;全市共建立各类农业园区171个,其中省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8个,1000亩以上规模的农业园区69个。

3、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体系日趋完善。通过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积极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等措施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形成了以市场建企业、以企业联基地、以基地带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格局。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优先扶持了一批发展基础好、带动作用大、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并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开拓市场、科技创新、带动农户等方面的积极作用。20xx年底,全市已有各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71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20家,市级2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达到1167家,社员总数达11.5万人,带动农户22.7万户,年销售农产品总额达38.4亿元,并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累计达264家。

4、拓展农业产业功能,都市农业特色日益显现。立足提升生产功能、拓展生活功能、强化生态功能、转变服务功能、开发文化功能,重点发展休闲农业,先后建成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3个、国家森林公园2个、省级农家美食村10个、休闲农庄78个;“南京农业嘉年华”品牌被国际都市农业基金会评为“都市农业最佳创意和推广杰出城市奖”;全市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500多万人次,年总收入增至19亿元。大力推进“绿色南京”建设,全市林地从180万亩增加到23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升到26%,位居全省第二。以农村户用沼

气和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为载体,积极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共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31180个、大中型沼气工程243处、秸秆集中供气工程52座。

5、推行农业标准生产,产品质量安全有效保障。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产品生产主体年检、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农产品生产记录和农产品产地准出等四项制度,完善IC卡监管、法律法规、检测检验、农业标准化和认定认证等五大体系,初步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控制和可追溯。在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上,注重“三品”认证,20xx年底,全市通过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达215.24万亩,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375个、绿色食品183个、有机农产品113个;全市农产品共有国家级名牌7个,省级名牌40个,市级名牌122个,地理标志2个。

6、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农业科技含量不断增加。大力实施农业科技“三新”工程,加快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选育和推广,提高良种覆盖率,全市共引进推广高产、优质、抗逆新(优)品种以及专用、特色品种等100余个,主要农作物品种的优新化率达90%以上;普及

应用农产品优质高效安全生产、农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等各类新技术15项以上。

7、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农业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制定和完善全市村级农技员、防疫员和护林防火员等“三员”管理办法,激励基层农技人员积极履行职责,深入开展为农服务。落实各种农业补贴政策,加大补贴投入力度,鼓励农民发展生产。进一步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努力扩大服务面,涉农保险产品不断增加,降低了农业生产经营风险。依托“金陵农网”,强化政务和服务两大职能,突出“嘉年华、老板网和大超市”三大板块,为市民休闲和购买农产品服务,为农产品销售和农民创业服务。

(二)基本经验

“十一五”期间,南京农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和顺利转型,主要归结于实施了“理念更新—功能优化—结构调整—职能转型”等一体化的行业治理和宏观管理策略。

1、抓发展理念调整,确立都市农业定位。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分析发展趋势、科学把握全局的基础上,南京农业成功实现了从城郊型农业到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战略定位转变。这种转变,冲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的思维定势,为农村资源要素与城市资源要素

的互补或融合提供了有利空间,为“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开辟了有效通道。同时,也为南京农业发展充分利用都市化地区的田园景观、自然资源和生态元素,把农村文化及农家习俗等融入农业经营开辟了新的途径。

2、抓农业功能调整,培育新型农业产业。通过功能性拓展,南京农业已发展成为集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密切了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既体现了大都市对农业的依赖性,又引导了农业围绕城市需求的定向发展,构建了城乡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一体化关系。休闲农业作为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增长点,已初步形成观光系列、休闲系列、美食系列、参与体验系列等多种产业形态,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品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和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3、抓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经营效益。顺应不断变化的城市需求,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南京农业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重要因素。通过调整各区县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坚持统筹协调,促进农业快速、高效发展。同时,坚持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的调整方向,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农业产业市场主体,引进企业化经营理念,扩大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加快农

业产业化经营,建立促进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推进农业经营效益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4、抓政府职能调整,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十一五”期间,针对农业经营主体多样化、生产经营模式多元化、农业技术需求差别化的发展趋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积极转变职能,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进行现代农业经营示范;强化构建农业龙头企业的融资担保平台,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鼓励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降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进一步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积极培育新型农民,全方位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

二、“十二五”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优势和机遇

1、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自20xx年起,连续八年下发中央一号文件,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全面部署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工作,坚持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如粮食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并不断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着

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稳定农业发展、促进郊县经济繁荣作为最基础的工作紧抓不放,为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营造了良好环境。

2、实施城乡“全域统筹、一体发展”战略有利于多种要素的优化整合。随着南京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南京在“十一五”期末提出的城乡“全域统筹、一体化发展”战略构想,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一方面,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对农业提出了新要求,农业不仅要生产食物,而且要在城市生态建设、文化传承、社会治理等诸方面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另一方面,城市化迅猛发展给农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城市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资源开始向农村合理流动,从而使得要素整合更加便利,农业发展获得了良好契机。

3、举办“青奥会”等重大活动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南京成功申办“亚青会”、“青奥会”,这不仅标志着南京已跻身于有能力承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都市行列,也为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平台。市委、市政府为重大活动安排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交通网络统筹构建、基础设施建设布局,不断地向郊县农村扩展、延伸或辐射,客观上为郊县发展现代农业营造了很好的

外部环境。同时,此类重大活动的举办,为南京地产优质安全农副产品的销售提供了极好的市场机会,也为提高南京农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创造了良好条件。

4、多样化的自然资源与良好的产业基础将助推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南京地处宁镇扬丘陵农业区,境内低山丘陵和岗地约占三分之二,江河谷地和湖泊冲积平原相间分布,土地资源类型多样,植被资源丰富多采,蕴涵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独特潜质。同时,南京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手段,以质量效益为目标,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成了良好的农业产业体系架构和农业产业发展环境,为推动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5、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有力的科技支撑将为南京农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南京是六朝古都,历史底蕴悠久,文化遗存丰厚,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加之南京近年来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农业文化资源的发掘与整理获得重视,为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南京地区集聚了丰富的科技资源,成为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最有潜力的地区,可以

通过进一步发挥驻地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在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中的积极作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打造新的优势。

(二)面临问题与挑战

1、现代农业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农村耕地资源日趋减少,土地资源规模流转的成本也随之趋高,直接影响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同时,郊县地貌类型复杂,气候的过渡性特征明显,传统农业之外的最适宜优势作物品种的选择性不甚丰富。全市土地资源禀赋的局限性和农业经营模式的滞后性,一定程度制约了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推进。

2、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相对偏低。农业经营主体分散,经营规模较小,生产的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依然偏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深度加工水平,以及农业基础装备、技术创新能力,与现代农业标准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农业龙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难、出口难等问题依然存在,大多企业现有体量不大,农业品牌创建能力不强,辐射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3、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依然薄弱。近年来,尽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发展,农业生产装备条件不断改善,但除局部地区已经建成

的农业产业园区和设施农业基地以外,面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务还十分繁重,农业生产设施和装备条件仍然比较薄弱,农业经营主体应对各种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还不强。现有高效设施农业的比重还不高,拓建发展任务还相当艰巨。

4、农业的市场环境面临新的挑战。地产农产品销售环节的直通渠道仍然较窄,农业经营主体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者仍处于不利的市场谈判地位,农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差。同时,农业政策性信贷、保险等还不甚完善,农业发展尚缺乏有利的市场和金融环境支撑。此外,消费人群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农业生产面临着较大压力。

5、劳动力素质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对农业经营主体的素质有较高要求。目前,南京农业不仅面临着高素质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这一难以逆转的趋势,而且也面临着农户兼业化、留守劳动力女性化和老龄化等短期难以克服的问题。此外,现时基层农技人员知识老化、农业经营人才匮乏等状况,也明显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三、“十二五”农业发展指导思想、功能定位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城乡“全域统筹、一体化发展”这一总原则,以促进农业稳定增效、保证优质农产品供应、推动农民收入倍增为目标,紧紧抓住城乡统筹发展机遇,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园区农业、设施农业、有机农业、加工农业、合作农业、休闲农业,不断强化支持农业发展的投入保障、科技保障、人才保障、管理保障、服务保障,努力构建农业的多功能价值链体系、合理结构布局体系、清洁生产体系、生产主体组织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水平,促进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有较大幅度提高,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把南京农业打造成投入密集、技术密集、服务密集的都市型现代农业。

(二)功能定位

“十二五”期间,南京农业发展定位于都市型现代农业,这意味着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南京农业发展必须同时满足城市发展要求和市民消费需求,以这种发展导向连接城乡、拉动消费、促进生产,将单一的农业生产功能拓展为生产、生活、生态等多项功能。通过农业产业的功能拓展,将农业融入城市,使农业服务城市,把农业和农村

发展作为南京城乡全域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实现农民收入倍增。

1、积极优化生产功能,建设优质产品保供新基地。通过实施农业“1115”工程,优化农业生产空间布局,建立稳定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并对有条件的地区实施基地永久性保护补贴。充分利用现代生物农业技术、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等科技成果,重点围绕高产量、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三高”标准,把具有南京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和产品质量,实现品牌化营销,确保名、特、优、鲜农产品对城市的供应,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需求,着力开拓高端消费市场。

2、着力提升生活功能,构筑城乡居民活动新空间。根据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导向,创建社会和谐的人居环境、经济高效的区域环境、生态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接触自然、体验观光、旅游休闲的机会,增强人们对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感知度。重点立足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基础环境,依托南京特有的乡土文化、农家生活方式和风土民情,利用丰富的科教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农业文明,不断加大对农业生活功能的深度开发,为市民提供舒适的活动空间。

3、充分发挥生态功能,搭建都市生态网络新架构。依托农业自然资源禀赋,发挥优势,建设具有高生态价值特征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在南京城镇的不同板块和组团之间,建立以农林用地为主体的生态分区,包括通过实施“绿色南京”工程、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绿色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形成的生态农业区,以及在农区与城镇之间构建的生态过渡区。根据农业“1115”工程规划布局,着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园区、特种养殖基地,集中发展设施农业、休闲农业,构建大城市郊区生态农业发展新格局。

(三)基本原则

1、坚持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的原则。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依托城市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辐射效应,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同时,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也要服务于南京城市化进程,从拓展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的层面,与城市需求无缝对接,使都市型现代农业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一极。

2、坚持产业融合、拓展功能的原则。促进农业的传统功能与服务业相互渗透,初级产品向加工产品深化,单一的生产性产出向多功能性产出转变。通过多种形式的联合、合作,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

农业功能,形成以农业为基础的产业系统和价值实现系统,推进相关产业以及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

3、坚持科技带动、创新机制的原则。通过科技创新,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通过政策引导,扩大吸纳社会资本投资农业;通过土地规模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以创新管理机制为抓手,促进城市科技、人才、资本等要素向农村流动,向农业集聚,优化配置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经营管理水平。

4、坚持农民主体、合作共享的原则。坚持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发展农业,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积极组织农民参与社会化生产和合作化营销。同时,激发社会资本在农业领域的活力,加强市场主体与农民的利益联结,共享科技、金融、信息服务等外部利润。

四、“十二五”农业发展主要目标、支撑体系及发展重点

(一)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末,全市农林牧渔及其生产服务业总产值达到360亿元,农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年平均增长分别为7%和8%。其中,农业总产值210亿元,占比58.3%;渔业总产值70亿元,占比19.4%;畜牧业产值55亿元,占比15.3%;农业生产服务业产值20亿元,占

比5.6%;林业产值5亿元,占比1.4%。大力实施全市郊县“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提高农业经营对郊县农民增收的贡献率。

——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明显优化。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80万亩左右,全面实现水稻优质化、小麦专用化、油菜双低两高化;高效经济林果种植总面积达到100万亩,其中,花卉及苗木40万亩,果品(含西甜瓜)35万亩,茶叶20万亩,中药材、笋用竹、蚕桑等5万亩;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左右,名优水产品的产值占比达80%以上;建设高效设施畜禽养殖基地10万亩,生猪、肉禽、蛋禽、奶牛规模化养殖的比重分别达到80%、95%、98%、100%;建设标准化菜地50万亩,确保菜地的区域化集中度达80%,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150万亩左右。

——优质农产品保供能力明显增强。全市粮油总产量达120万吨;水产品产量20万吨左右;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25.6万吨、10.3万吨、16.8万吨,自给率分别达到30%、30%、40%以上;蔬菜产量达300万吨,地产绿叶蔬菜自给率达85%。

——高效设施农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全市高效农业面积累计达到18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0%以上;设施农业面积累计达到70

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0%以上;新增设施渔业面积1万亩,高效渔业面积占比超过80%。

——农业生态和休闲功能明显拓展。全市增加造林面积20万亩,四旁植树2400万株,森林覆盖率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28%,建成“国家级森林城市”;郊县农业旅游年接待游客总数超过800万人次,其综合收入达到45亿元。

——农业生产条件及农村环境明显改善。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实施国家土地治理项目45万亩,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并立项建设省级丘陵山区基地项目30万亩、市级特色基地项目10万亩;进一步推动畜禽业规模养殖和粪便无害化处理,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20000个、秸秆沼气联户供气工程60处、大中型沼气工程200处、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20座、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生产基地10个。

——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依托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75个,加大市级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力度,全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200家,年销售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分别发展到1500家和500家,农户参加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的比重达到60%。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全市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总面积突破20万亩,其中,有机水稻、有机茶果、有机水产品和有机蔬菜面积均达到5万亩;地产商品性蔬菜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达96%以上。农产品检测合格率保持在全国先进行列。

——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明显加强。全市培育涉农专业中专毕业生或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2万人、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人才5000名,培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3000人次、农民40万人次,确保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农业机械装备总动力达212万千瓦,高效设施农业装备水平达到60%以上,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

(二)支撑体系

1、大力开发多功能价值链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规划农业产业链,积极拓展农业功能,着力完善农业产业产前、产中、产后的重要环节,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健全现代农业的多功能价值链体系。生产功能价值方面,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完善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特别是加快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培育高品质、高营养、高安全、

高科技、高产值的高端农产品,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生活功能价值方面,积极挖掘农业的休闲文化教育等功能价值,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大的休闲场地和亲农空间;通过农业节庆、农俗活动、农事体验、农技教育等形式向市民及青少年传承农业传统文化。生态功能价值方面,按照南京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定位,大力推进“绿色南京”建设,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通过建设绿色通道、生态景观路、防护林等,进一步优化城市投资和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质。

2、全面优化产业布局结构体系。根据各区县土地资源优势、农业产业发展特点,科学规划、全面落实农业“1115”产业布局。坚持生态优先方略,优先选择生态环境良好、耕地质量较高、布局相对集中的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和优势农业规模基地进行规划建设,逐步建设形成若干规模较大的高标准农业集中区,形成农业产业规模和特色,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着力打造一批设施先进、科技高端、经营现代、特色明显的农业示范园区,有效带动周边农业发展,努力争创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在此基础上,围绕农业的生活功能价值链,以农业为轴心,以促进农民增收为出发点,以新农村建设与休闲农业开发为结合点,以整合资源、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加快形成休闲农业空间布局结构。同时,精心谋划林业发展布局,形成长江轴线、明城外郭等地带

的近自然性城市生态网络体系,实现森林资源空间布局的均衡、合理配置。

3、积极完善农业清洁生产体系。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建立健全农业清洁生产的质量标准体系、投入体系、技术体系和政策体系,加强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流通、储运及市场等全程质量监管,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可控化,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根据农业产业总体布局,制定全市农业清洁生产示范区规划,建立一批农业清洁生产基地,通过产品技术研发,创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技术,建立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标准;建立健全农业清洁生产监管体系,加快建立农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指南和审核指南,加强农业清洁生产产品及产地认证,实施可追溯的品牌管理制度,并建立长期的农业环境动态监测体系;建立健全清洁生产政策保障体系,加快制订落实促进农业清洁生产的政策,完善以农业清洁生产为核心的相关产业鼓励、风险分担、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税收优惠等政策,加强农业清洁生产的立法和执法工作。

4、建立健全生产主体组织体系。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构建强有力的农业经营主体组织体系。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在组织农业生产、开展资金合作、推广农

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者素质、组织市场开拓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合作组织的民主管理、利益分配、监督约束等方面的规范,逐步完善其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鼓励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推进土地入股和规模流转,盘活集体资产,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民增收。另一方面,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民合作社建设同步推进战略,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完善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经营的一体化、服务的社会化。

(三)发展重点

1、做强五大产业

●优质粮油——坚持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积极引导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稳步推进粮油业生产发展。重点建设100万亩高标准粮田,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80万亩左右,包括水稻160万亩、小麦90万亩、其他杂粮30万亩,油菜播种面积80万亩以上,全市粮油总产量达到120万吨,水稻优质化率、小麦专用化率、油菜双低两高化率均为100%。继续实施“水稻+N”新型种植制度创

新工程,启动实施市级粮油作物整镇街制万亩高产增效创建工程,建设秦淮河圩区20万亩绿色稻米产业基地、六合区20万亩富硒稻米产业基地、高淳县和溧水县20万亩双低油产业基地、浦口特色旱杂粮基地等一批旱涝保收、全程机械化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

●经济林果——充分利用丘陵岗地资源,运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扩大茶叶、应时鲜果、花卉苗木等高效品种的种植规模,建设具有一流水准的集高效、生态、休闲观光为一体的集约化、多功能林果产业基地;加快农业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突出高端精品林果,形成产业优势,提高经济林果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全市经济林果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其中,在浦口区、六合区、栖霞区、江宁区、高淳县、溧水县等发展花卉及观赏苗木40万亩、果品35万亩(含有机果品2万亩),在江宁区、浦口区、六合区、高淳县、溧水县等部分镇街的10个片区发展茶叶20万亩(含有机茶园6万亩),在浦口区、溧水县、高淳县及江宁区发展中药材、笋用竹、蚕桑等5万亩。

●特色水产——加快特色水产良种繁育与推广,推进池塘标准化改造,重点发展水产的高效生态养殖和高科技工厂化养殖,着力建设沿固城湖、石臼湖圩区河蟹养殖产业带,沿句容河(秦淮河)、滁河圩区青虾(龙虾)养殖产业带以及龙虾加优质鱼养殖带,沿江滩涂

江鲜养殖产业带,提高水产养殖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全市水产养殖总面积保持在100万亩左右,水产品总产量保持在20万吨左右,高效渔业面积的比重超过80%。到20xx年,建设获农业部认定的健康水产养殖示范场20家、符合国际垂钓比赛要求的标准垂钓场2个、水产良种场20个、鱼病医院30家、复合休闲渔庄100家、特色水产规模基地20个、休闲垂钓点1000个、观赏鱼养殖面积30万平方米。

●健康畜禽——进一步优化畜禽产业结构,改良畜禽品种,积极发展特种养殖,加快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实现畜禽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安全化跨越,率先建成全省奶牛发展中心、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中心和优质家禽特色养殖中心。合理划定10万亩畜牧养殖适宜区,推动规模化养殖向适养区转移。新建(改扩建)年出栏300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300家,重点在溧水、浦口等区县选建10个标准化规模养猪场;建设存栏200头以上规模奶牛场100家,重点布局在六合区龙袍、江宁区汤山、栖霞区靖安、浦口区汤泉、溧水县永阳等镇街;建设存栏万羽蛋鸡场170家、存栏万羽优质鸡养殖场390家,重点建设浦口区盘城街道20万只蛋鸡机械化养殖基地、溧水县洪蓝镇100万只优质肉鸡饲养基地和和凤镇300万只水禽养殖基地、高淳县漆桥镇100万只肉鸭养殖基地以及六合区新篁镇和高淳

县东坝镇10万只发酵床蛋鸡养殖基地。全市生猪、肉禽、蛋禽、奶牛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80%、95%、98%、100%,肉、蛋、奶城市自给率分别达到30%、30%和40%。

●优质蔬菜——实施“菜篮子”工程战略,加强蔬菜种苗、种植基地和设施基地建设,扩大速生蔬菜生产规模,增强越冬蔬菜供应能力,提高叶菜自给率和应急保供能力。在中近郊地区建立以绿叶为主、适当兼顾其他的蔬菜基地15-20万亩,在中远郊地区建立具有传统优势和特色的蔬菜基地20-30万亩,在近郊或城郊结合部建立镶嵌式周年性生产的速生绿叶蔬菜基地5-10万亩。重点在浦口区江浦、六合区龙池、溧水县和凤等镇街大力推进设施蔬菜基地建设,鼓励高淳县食用菌、溧水县西兰花、六合区水芹、江宁区和浦口区茄果等规模化蔬菜基地率先转换发展有机蔬菜,并选择条件较好的镇街重点打造10个有机蔬菜基地园区。全市标准化菜地发展到50万亩,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150万亩左右,蔬菜总产量达300万吨。

2、实施十项工程

●农业“1115”工程——以提高全市农业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建设适度规模的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

生产方式先进、生态环境良好、产出效益较高的优质农业生产基地,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全面推进高产创建战略的实施,做大做强农业主导产业。规划总面积为350万亩,其中,在南部绕城公路以南、宁淮高速以西、宁通公路以北、四桥连接线以东区域建设高标准粮田100万亩,在绕城公路以外区域建设经济林果100万亩和高效养殖100万亩(含水产90万亩、畜禽10万亩),在二环以外的区域规划50万亩标准化蔬菜基地,实施永久性保护。

●农业综合开发工程——以全市农业“1115”工程规划和

2010-20xx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为指导,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核心竞争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基本任务,通过实施各类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着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快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江宁区、浦口区、六合区、溧水县、高淳县等地,计划实施国家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包括高标准农田项目)45万亩,通过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立项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75个,建设省级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基地项目30万亩,实施市级农业综合开发特色基地项目10万亩。

●“绿色南京”工程——依据城市发展空间格局及自然山水形态,结合湿地保护与恢复,构建以大面积生态景观林、生态产业林、生态文化林等片林斑块为主体,以江、河、湖、道贯通性森林廊道和城市空间分隔林带为连接的城市森林格局,实现森林资源在空间布局上的均衡、合理配置。以“绿色青奥”为契机,以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为抓手,大力实施“森林进城、园林下乡”战略,构建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林业生态体系,将南京建成一个“生态经济共赢、人文景观和谐、山水城林相融、城市乡村互动”的国家级森林城市。重点实施南京明外郭——秦淮新河百里风光带、国家级森林城市、生态廊道、城市生态景观林等建设工程。全市累计造林20万亩,四旁植树2400万株,力争全市规划保留的村庄绿化实现全覆盖、全达标,20xx年建成国家级森林城市,20xx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8%。

●清洁能源工程——继续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以实施清洁能源入户工程、秸秆生态循环示范工程和清洁能源高效利用示范工程等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作物秸秆生物质能的产业化开发,不断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和农民生活现代化。在江宁区、浦口区、六合区、高淳县、溧水县规划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20000个,同时,建设养殖小区和秸秆沼气联户供气工程60处、大中型沼气工程200处、秸秆气

化集中供气工程20座、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生产基地10个。加强清洁能源物业化服务体系建设,在五个区县建设县级综合服务站5个、乡村服务网点80个。

●园区农业工程——依托都市的经济辐射和市场需求,将农业生产用地以园区空间的形式进行整合,引入现代化农业元素,采用先进管理理念,给予专项资金投入,打造以果树、花卉、蔬菜、渔业等为产业特色的多功能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园,使农业园区成为都市型现代农业成果的展示窗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器、生态型安全食品生产基地、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和农业文明博览园,着力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的集聚、示范、辐射能力,充分发挥园区农业“服务城市、富裕农村”的作用。重点发展各类市级以上现代农业重点园区50个,其中,每个区县着力打造1-2个规模较大、特色独具的农业开发园区或现代农业示范区,每个镇街重点建设1-2个特色农业基地。

●设施农业工程——以提高设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设施栽培和设施养殖为主攻方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增加投入,推进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集成和应用,不断提升设施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全市设施农业总面

积发展到70万亩以上,平均亩产值达1万元以上。重点建设“两带三区”,即在江宁区汤铜公路沿线建设以汤山设施园艺、湖熟设施蔬菜、周岗设施水产、横溪设施西瓜、谷里设施蔬菜等园区为主体的设施农业产业带,在六合区、浦口区建设以江浦和星甸设施蔬菜、盘城和葛塘设施园艺、龙池和东沟设施蔬菜、竹镇设施果蔬等园区为主体的设施农业产业带;在高淳县建设以环固城湖设施特种水产养殖和固城设施食用菌生产为主体的设施农业园区,在溧水县傅家边现代农业园区重点发展以设施园艺采摘业和有机蔬菜业为主体的设施农业园区,在浦口区、栖霞区、建邺区、雨花台区及六合区南部南京绕越公路以内的近郊区,重点发展以休闲农庄为核心的休闲农业园区。

●有机农业工程——以推进农业标准化及清洁生产为抓手,促进有机农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加快建设一批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着重在种子种苗、基地环境、生产过程、加工营销等重点环节推行标准化管理。注重在农药、肥料、农资生产供应等方面加大监管力度,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进行全程监控,加强有机食品市场拓展和营销宣传,提高认知度,扩大消费群。整合有利于促进有机农业发展的各类资源和发展平台,将有机生产业——有机加工业——有机养殖业——有机配套产业等生产的主要产品和废料,在有机体系内最大限度地实现物料内循环。全市有机农业生产面积累

计发展到20万亩以上,包括有机水稻、有机茶果、有机水产品、有机蔬菜等基地各5万亩,有机农业年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在高淳县、溧水县、六合区、江宁区等地发展有机水稻,在郊县有条件的镇街大力发展有机茶园和有机蔬菜,在“两江两河两湖”(长江、水阳江、秦淮河、滁河、固城湖、石臼湖)流域发展有机水产品。

●加工农业工程——立足把具有产业关联度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紧密地结合成有序的农业产业链,使农产品得到循环利用、多次增值,不断提高农产品效用和附加值,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体系。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专业种养基地,研发创建农产品加工品牌,带动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和农民增收致富,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开拓农产品市场、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重点扶持和引进一批适应市场需求、带动产业提升、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配送营销型、加工服务型农业龙头企业。全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总数达到200家,年销售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其中,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总数达40家。

●合作农业工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推进农业规模化、

专业化、集约化发展,提高土地使用效益。运用“公司加基地带农户”或“大户办基地带农户”的模式,使土地经营向市场主体集中,实现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先导,积极扶持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联合营销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进一步提高农业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和各类专业服务的社会化程度。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发展到1500家,其中,培育“五好”合作社200家,社员总数超过20万人;累计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500家,入股土地达100万亩;农户参加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的比重达到60%以上。

●休闲农业工程——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农庄经济发展,打造休闲农业的优质载体,推进休闲农业的提档升级。着力整合区县各类旅游资源,形成一批集观光赏景、休闲娱乐、美食品尝、农事体验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高品质农业旅游线路,实现市民消费需求和农民增收致富的双重目标。加快建设南京绕城休闲农业发展集聚区、六合区金江路休闲农业发展带、浦口区宁乌路休闲农业发展带、江宁区宁丹路休闲农业发展带、溧水县宁杭路休闲农业发展带、高淳县桠溪休闲农业发展带等“一区、五带”。继续实施“百万市民下乡”工程,全面提升“四季之都”、“金陵农庄”的知名度,建设“农业嘉年华”主题公园和中华农业文明博览园,争取到20xx年,“农业嘉年华”成为全国“十大知名节庆”。全市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超过800

万人次,年综合收入达到45亿元,力求使“农业嘉年华”、系列农业节庆活动、金陵农庄和休闲农园等成为南京休闲农业的标志性品牌。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按照全域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对现代农业发展工作的领导。各区县及有关部门要站在郊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注重深入农村、接近农民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总结先进经验,努力做好面上指导和技术服务工作,对农业生产要素的时间、空间、数量、质量方面做到有效管理,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各级农业部门要认真履行规划指导、政策落实、协调服务职能,组织实施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工程,着力加强科技、设施、装备等各项支撑条件建设,并在工作中建立健全目标考核机制,注重对部门工作业绩和农业项目建设绩效进行评估、实行奖惩。同时,要强化与有关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分解任务,整合资源,通力合作。

(二)完善农业政策。要以农业法律法规为指导,以国家对农村方针政策为基础,以规范、引导、鼓励和支持为主要原则,遵循“多

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研究制定有关支农政策或配套政策,建立健全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并充分运用国家和省、市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各个内在环节的具体要求,着力在财政、金融、保险等相关领域,建立适合地方性运作的政策引导机制,努力构建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持保护体系。重点关注财政支农政策导向,大力扶持现代农业园区和设施农业建设,有效补偿有机农业和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激励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努力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并举的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品种和范围,探索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和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三)强化科技支撑。要充分发挥南京在农业、信息产业和机械制造业等领域的科技实力,特别是农业科技领域的突出优势,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依托农业相关科研单位,筛选一批具有优势的关键技术进行多主体强强联合攻关,高度重视先进及适用技术的集成和产品研发。重视并加强与本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长期协作的产学研对接活动,提高农业科技成果就地孵化和转化比重。扶持关键领域技术创新,加强公益性技术推广,不断完善农业科技项目招投标制度,促进农业科技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引进推广力度,提高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注重把生物农业作为战

略性新兴产业加以推进,重点发展生物育种、生物农药、生物食品、生物饲料、生物肥料、动物疫苗和药物、生物修复与生物环保、生物质能源等生物农业产业,推进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四)重视人才培育。要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建设农业人才队伍,积极开展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组织实施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科普教育,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重点对基层农技人员、农业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成员开展技术或技能培训,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基层实用人才队伍支撑;积极开展系统的创业培训,增强农民的创业意识,提高农民的创业能力,重点鼓励扶持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和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创业,培养造就一批农业生产大户和农业企业家,促进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充分认识现代农业人才在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产业建设和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农业科研杰出人才、有突出贡献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基层优秀生产经营人才给予重点扶持与培训,鼓励和引导他们带动农民群众创业兴业。

(五)加大投入力度。要充分利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机遇,逐步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建立农业支持与补偿制度,逐步提高农业支持补偿标准。市和区县两级财政对有效保护农业“1115”工程的

耕地以及发展有机农业等给予适当补助。要切实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增加农业“三种资本”的投入,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金融信贷投入为依托,企业、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入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农业投资体系。适时成立市级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对现代农业发展重大项目的投资运作进行规范性、高效率管理,引导集聚金融资本及民间资金,参与农用土地规模经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等。要落实好农资综合补贴、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政策保险、生态补偿和贷款贴息等政策,促进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六)健全服务体系。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公共服务、企业自我服务、社会化商业服务相结合,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注重在区县、镇街两级逐步建立起职能合理明确、体制适应顺畅、队伍稳定精干、经费充足保证的国家公益性农业技术和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组织。进一步加强防火、防疫、防有害生物、防农药残留等“四防”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充分利用现代工业设备、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手段,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武装农业,大力推进农业机械装备现代化。加强农业市场信息建设,开展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建成以市

县级“四电融合”(电脑网站、12316热线电话、电视专栏、手机短信)为主导、镇村“信息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全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