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62】会计制度设计复习笔记

会计制度设计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会计制度设计的意义

(一)会计制度概念及其在会计管理中的作用

1.会计制度的概念。(识记)

会计制度是由政府部门和企业单位对会计工作的规则、方法、程序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政府部门:财政部门制定的: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指导作用,统一的,通用的,强制性较大。 企业:内部的。专用的,具体的,有一定的强制性。

2.会计制度的分类及特点。

(1)按会计制度本身的内容,可将分为综合性会计制度、业务性会计制度和会计人员方面的制度三类。 ①综合性会计制度:规范全国会计工作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

特点:普遍性,强制性。

②业务性会计制度:规范会计核算业务的处理方法和程序方面的制度。《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等。

特点:适用于某一类企业或某一类业务;可操作性强;技术性强。

③会计人员制度。《会计人员职责条例》等。

特点:规范对象是会计主体,而不是会计业务;体现政府对付人员的管理模式和要求。

(2)按设计权限分类,可分为统一会计制度和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两类。

①统一会计制度。由财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或地方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制定的会计制度。如:《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等。

特点:适用面广;规范共性问题。

②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指会计主体根据会计法规、会计准则结合本单位经济活动特点制定的各项会计工作规章制度。

特点:适应面窄,只适合本单位使用;适用性强;个性。

(3)按会计工作内容分为会计核算制度、会计分析制度和会计监督制度。

①会计核算制度。以货币为单位对会计对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各种规范。如: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制度等。

特点:与业务性会计制度的特点相同。

②会计分析制度。对会计对象进行分析和考核,以比较不同时期或不同单位之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规范。

特点:总结性;前瞻性或预测性;建设性。

③会计监督制度。对储核算结果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检查和验证的会计规范。如:《注册会计师法》。 特点:目的性强;监督性强;既有会计行为客体,又有会计行为主体;惩前毖后。

(4)按适用部门和单位分为企业会计制度和预算会计制度。

①企业会计制度。规范营利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制度。如《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等。

特点:反映企业资金周转循环规律,核算基础是权责发生制。

②预算会计制度。规范各级政府、使用预算资金的各级行政单位和各类事业单位(非营利)收入、分配、使用和报告情况的会计制度。

特点:反映预算资金的收支运动,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

(二)会计制度设计的概念及意义

1.会计制度设计的概念。(识记)

会计制度设计是以会计法律、法规为依据,用系统控制的理论和技术,把单位的会计组织机构、会计核算与监督和会计业务处理程序等加以具体化、规范化、文件化,以便据此指导和处理会计工作的过程。 特点:(1)设计面广。a.内容:包括整个会计管理系统的各个环节。b.依据:应该遵循或参照有关的会计、审计以及企业管理、组织行为等方面的理论和法规。c.人员:发动企业财务乃至其他业务岗位的人员共同参与。

(2)针对性强。专业性强,每个企业设计的内容和要求各不相同。

(3)协同度高。企业会计系统各个构成要件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因而,在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出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做到协调一致。此外,由于会计制度设计涉及许多方面,因而设计过程中也应处理好各种复杂关系,遵循协同的原则。

2.会计制度设计的意义。(领会)

(1)有利于贯彻国家的财经政策和法规制度。

(2)有利于提高宏观和微观经济管理水平。

(3)有利于加强会计管理,及时准确地提供会计信息。

会计制度设计 1

二、会计制度设计的对象(领会)

会计制度设计的对象,是指设计企业会计制度的具体内容。其对象是会计工作过程。会计工作过程就是运用会计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反映和控制,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即:在一定的规范之下,运用文字、图表等形式对全部会计事务,包括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核算资料、会计业务手续、会计组织机构以及会计人员的进行系统规划,也就是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来设计企业具体的会计制度。

(一)会计组织系统的设计。会计机构的设置,会计人员的配备以及二者的协调关系。

(二)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

1.会计核算指标体系的设计。主要是设计科学合理的会计科目。

2.会计信息载体的设计。主要是确定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种类与格式以及它们之间的有机结合模式。

3.会计信息处理程序的设计。主要是设计会计信息收集、整理、加工、处理、输出的程序,也就是会计核算组织程序。

(三)会计控制系统的设计。会计控制是按照既定的会计目标,对会计行为和企业经济活动所进行的制约。会计控制是企业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财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包括:货币资金,采购与付款,存货,成本费用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销售与收款,对外投资与筹资的内部控制及业务处理程序(四)其它辅助的会计制度。如:责任会计制度,破产会计制度,计算机会计制度等。

第二章

一、企业会计制度总体设计的要求

总体设计,是对所设计的会计制度内容及设计工作做出全面安排及规划,即事先有一个提纲性规划和指南。

会计制度设计分为总体设计和具体设计。总体设计是计划阶段,主要了解被设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在此基础上完成会计制度的总体设计任务,是具体设计的基础,具体设计应在总体设计的规划指导下进行。

(一)设计类型与方式(识记)

1.设计类型。

设计类型是指由共同的性质和特点所形成的类别。一般根据企业所在行业特点、经济性质、企业规模来确定。

2.设计方式。

设计方式按组织方式不同一般可分为

(1)单独设计。适合于小型企业。

(2)共同设计。适合于稍具规模的企业。

(3)集体设计。适合于大中型企业。

(4)会议设计。适用于政府各部门。

设计方式取决于设计内容。

(二)设计方案。(识记)

设计方案是指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设计涉及的范围,所形成的系统、框架和规划。

1.全面设计。

设计一整套会计制度。一般在新建企业,改制,兼并,收购后的企业。有时,董事会或管理人员发生变化,或原有会计制度不健全,过时,或规模和经营业务发生较大变化,也需全面设计。

2.局部设计。

指对个别部门的组织机构和会计核算资料,或部分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所进行的设计。分为:(1)补充性设计。因拓展新业务而产生的。(2)修订性设计。对不适用的的原有会计制度进行修改。

(三)设计手段。

是指进行设计时所采用的工具和方法。

(四)设计思路。

是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所采用的行动准则。

(五)设计验收标准。

是对验收定稿的企业会计制度是否成功的衡量尺度。

一、调查研究收集资料

(一)调查研究内容。

收集资料,对资料研究整理,提示其内在规律性,并据此确定总体设计思路。

1.调查研究的内容取决于会计制度的设计方案。

全面设计:全面的资料。

局部设计:与设计有关的资料。

修订性设计:现行制度不适用的方面。

会计制度设计 2

2.调查研究的内容和生产经营特点相结合。 (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的具体内容。 1.企业组织机构和管理方面的历史和现状情况。 2.企业制度的管理和执行情况。 3.企业生产经营的情况。 4.企业财会工作的现状及其问题。 5.资产管理情况。 6.计划、预算、劳资、统计情况。 7.其他。 (三)调查研究的方法 1.现场观察、询问、个别访谈、组织座谈会。 2.收集和查阅企业已有的制度、文件、图表等资料。 3.整理分析调查资料,边设计边调整。

二、确定设计类型和设计方案

三、选择会计政策和设计手段

(一)会计政策的选择 1.会计政策选择的思路。会影响国家、投资者、员工、社会等的利益。 2.选择会计政策时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1)稳定性与调整性的关系。 (2)成本与效益的关系。 (二)设计手段的选择。单一的,或复杂的。

第三章

一、企业会计组织机构的设置形式

会计组织机构是开展和组织会计工作的职能部门,由会计人员组成。建立健全会计组织机构并拥有一定数量和素质的会计人员,是保证企业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充分发挥会计职能、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条件。会计组织机构中各级的财会主管和财务会计人员是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主体,为提供会计信息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设计科学的会计组织机构使会计内部控制真正在企业组织机构中发挥作用,并有利于加强内部会计控制与监督,促使企业各项经济活动合法化、合规化和合理化,以达到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会计组织机构和岗位职责的设计是由科学会计机构设置、合理会计人员分工协作、明确会计工作岗位责任、完善的会计工作制度等有机组合的。

二、企业会计组织机构及其岗位职责设计的原则(领会)

(一)适应性原则。与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特点和管理要求相适应,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生成、加工和传递真实可靠、及时有效。小企业业务量小,会计机构应相应小些,会计人员相应少些,机构内的分工也应粗些。大中型企业,经营规模大,业务量繁多, 应单独设置会计机构,以便及时组织本单位各项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的核算,实行有效的会计监督。还要设立企业内部岗位责任制,考核各责任中心的业绩。机构应设大些,人员多些,内部分工也应细一些。集团企业,规模大,业务量大,涉及的地区、行业多,它的会计组织机构通常是一个独立于其他管理部门的单位——财务公司。

三、会计部经理领导下的集中核算模式

以会计部经理为领导的一种会计工作的分工模式。会计部内也可分设若干子部门或岗位。适用于中小型、不设置总会计师岗位、会计与财务分设的企业。通过设置,形成一个以主抓财务的副 厂长或副经理为领导,以会计部经理为主管,各个小组分工负责的会计机构内部组织体系。

四、财会主管领导下的集中核算模式

以财务与会计主管为领导,且通常只设财会主管、会计和出纳等少数几个岗位的一种模式。适用于小型的会计与财务设置的企业。会计工作的分工和岗位的设置较简单。

会计制度设计 3

五、小型企业会计组织机构的设计

(一)小型企业会计组织机构设计特点(领会)

经营规模和范围较小,经营过程、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管理要求较简单,业务量不大通常将会计与财务合并设置为一个部门或成为某部门下属的一个子部门。当业务量大时,单独设置会计部门,并在会计部门内部进行简单分工,财会机构一般设置为科或室。岗位有主管、出纳、明细账、总账会计等。

(二)小型企业会计岗位设计

在小型企业中,通常设置会主和管、出纳、明细账会计、总账会计等岗位,并配备财务会计人员2至6人。其中,会计主管可兼总账会计(或兼总账会计和明细账会计)。但是,出纳人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账工作。当明细核算工和量较大时,也可按“一岗多人”配备会计人员。

(三)小型企业会计机构运作要求

1.分清出纳与会计、总账与明细账、应收应付往来账与总账、管理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的人与编制银行存款调节表的人的职责范围,并由专人分别任职。

2.设定会计凭证的传递程序,按部就班进行账册的登记、计算,不能随意变更凭证传递程序,以保证会计记录的完整、系统。

3.要配备代职人员,以便在会计、出纳临时离开工作岗位数天时,能由其接替,以保证连续处理会计的记录及其他业务。

4.要经常进行账册记录的核对工作,以保证会计工作质量。

5.要由精能会计业务的人担任管理部门主管,以监督各项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

六、企业集团会计组织机构的设计(识记特点)

企业集团是由母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分公司和其他分支机构组成的企业联合组织。以母公司为核心。特点:规模大型化,经营多样化。设计时要考虑资本国际化的特点。

(一)与大中型企业会计组织机构设计的相同点。会计与财务分设或合并设置,并且在其内部设置相应的机构和岗位。

(二)与大中型企业设计的不同点。企业集团的财务会计职责范围更大、分工更细,需在子公司或分支机构设财会部门。可在总部设置一个财会总部,负责与总部经营管理相关的会计管理事务,任务是信息处理,信息反馈,绩效评价,各相对独立单位也设立财会部,承担成本管理、资金管理等责任,各单位财务部门具体负责本单位的财会业务。

(三)企业集团会计机构运作要求。各会计机构的运作要统一。

七、内部银行会计岗位职责的设计(领会)

内部银行模拟银行的运作机制,发行内部货币作为内部经济业务的媒介,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来融通资金,同时同部集中核算可为企业考核各部门经济责任、实行内部资金控制和进行内部管理提供条件。

(一)结算存款岗位职责设计

1.负责建立存款账户,为每一独立核算的责任部门设立内部核算账户,编制账号,办理存款,定期计算利息,同时办理印鉴登记业务,以便办理结算业务时查对。其中印鉴包括财务专用章和负责人印章,如有遗失,应及时办理更换手续。

2.办理企业内部一切实物的转让,劳务协作的交易结算。

3.动用企业规定的内部结算价格,结转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劳务、实物交易,以实现转让产品的价值。

4.及时反映各责任部门实现的业绩。

(二)资金投放结果岗位职责设计

1.运用信贷手段,制定企业资金归口管理,分级核算,有偿占用的方法。

2.定期核算各责任部门的流动资金定额,并按核定的资金定额外负担指标,将企业资金下发给各归口管理部门。同时填制拨款通知单,分别交给各部门结算人员和财会部门。

3.办理责任部门流动资金定额大于实际占用资金的余款存入。

4.受理责任部门流动资金定额小于实际占用资金锐分而提出的超定额借款申请,经内部银行审核批准后,拨付超定额贷款。

5.为实行有偿和节约使用资金,制定出定额贷款、超额贷款、逾期贷款、积压物资贷款等不同性质和不同比率的贷款利率。

(三)储蓄岗位职责设计

1.负责开通企业速效渠道,统一调度企业的经营资金。

2.申请银行贷款,办理贷款事项。

3.承办企业职工储蓄业务。

会计制度设计 4

4.贯彻上级部门的经营决策,拨付及上缴上级部门有关款项等。

(四)管理岗位职责设计

1.有效地组织企业内部银行系统的正常运行。

2.监督内部银行资金流向的合理合法性。

3.控制责任部门各项费用支出。

4.考核企业各部门资金定额。

5.印制统一的内部结算凭证,如内部银行支票、内部货币等,并严格控制发放。

6.定期将企业资金流通状况以报表的形式反馈给各责任部门及企业主管,以便对资金进行计划统筹、定额控制,所编制的报表主要有“内部资产负债表”、“内部成本报表”等。

第四章

一、会计科目设计的作用与原则

(一)会计科目的概念(识记)

(二)会计科目设计的作用

(三)会计科目设计的原则及注意事项(识记)

二、会计科目设计的步骤。(领会)

1.据企业的经济业务,确定《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会计科目。 增设、分拆、合并、删除。 2.根据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明细科目的设计。 3.编写会计科目使用说明及主要经济业务分录。 核算内容、经济用途、明细科目的设置、账户结构的特点、会计科目的主要经济事项及账务处理等。 4.会计科目的修改与补充。 试行、修订。

三、明细分类会计科目的设计(简单应用)

(一)明细分类会计科目的分类标准。 (二)明细科目设计的内容。 (三)会计科目使用说明的设计。 (四)撰写主要会计事项会计分录举例。

四、会计凭证概念与设计意义

(一)会计凭证概念

(二)会计凭证设计意义

(三)会计凭证内部控制要点的设计

五、会计凭证的设计范围

1.原始凭证的设计 2.记账凭证的设计 3.会计凭证的传递程序设计 4.会计凭证的保管制度设计

六、会计凭证保管制度的设计

会计凭证保管制度考虑会计凭证的保管措施的方法,便于本单位检查利用,也便于外界审计监督。包括:

(一)原始凭证保管制度的设计。

1.空白原始凭证保管制度。应指定专人保管,对重要的凭证应设置信用登记制度。如销售#5@p。对于须加盖有关印戳才能生效的凭证,未领用之前不得先加盖印戳。

2.已入账的凭证保管制度。应加盖“收讫”,“付讫”,“注销”等印记,严格保管。

3.误填作废的凭证,各联应加盖“作废”戳,全联和存根一起保管,不得随意销毁。

会计制度设计 5

(二)记账凭证保管制度的设计 1.登记入账后,应将各种记账凭证编号顺序装订成册,以防失散。 2.装订成册的记账凭证应加贴封面和封底,封面填上相应内容。 3.装订成册的凭证加贴封条,并由会计主管签章。 4.如果原始凭证较多,可将原始凭证单独装订成册,但必须在凭证封面上注明原始凭证另存。 5.如所附原始凭证属于十分重要的业务单据,单独保管。 6.确定凭证的保管期限,期满才能销毁。 7.确定会计凭证的保管人员,非保管人员不得私自接触归档的凭证。 本节重点:原始凭证的概念及其设计;记账凭证的概念及其设计。

七、会计账簿设计的原则(领会)

(一)合法性。遵守法律、制度的统一要求。

(二)完整性。全面、系统,不能有遗漏。

(三)控制性。根据不同账簿的用途和特点,设置合理的会计账簿体系,使不同的会计账簿之间形成相互牵制的关系。登记明细账和总分类账的职务要分开。

(四)效益性。会计账簿的数量、格式的选择及设计,应与单位的规模大小,业务的繁简以及管理的需要等相适应,力求简明,实用,避免多设账,重复设账,以提高效率。

第五章

一、货币资金的概念与特点

(一)货币资金的概念(识记)

(二)货币资金的特点(识记)

1.业务发生频繁。

2.涉及范围广。

二、货币资金业务会计制度设计的目标和要求(领会)

(一)货币资金精力会计制度设计的目标

(二)货币资金业务会计制度设计的要求

三、职责分工控制制度的设计

企业应建立货币资金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一)货币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

货币资金支付的审批与执行是不相容岗位,货币资金保管与盘点清查是不相容岗位,货币资金的会计记录与审计监督是不相容岗位。

1.库存现金实物的收付及保管只能由经过被授权批准的出纳人员负责处理,其他人员不得接触库存现金。

2.规模较大的企业,出纳人员每天应当将收付的现金登记现金出纳备查簿,库存现金日记账及库存现金总账要由其他人员编制或登记;规模较小的企业可以使用库存现金日记账替代库存现金出纳备查簿,由出纳人员登记,但库存现金总账的编制和登记必须由其他人员担任。

3.负责应收账款的人员不能同时负责库存现金收入账的登记工作;负责应付账款的人员不能同时负责库存现金支出账的登记工作。

4. 保管支票簿的人员不能同时负责库存现金支出账和调整银行存款账的登记工作。

5. 负责调整银行存款账的人员同负责银行存款账,库存现金支出账,应收及应付款账的人员相分离。

6. 库存现金支出审批人员同出纳人员、支票保管人员和记账人员的确良职务相分离等。

(二)对出纳人员要求

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企业应当配备合格的会计人员办理货币资金业务,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人员定期进行岗位轮换。企业关键财会岗位,可以实行强制休假制度,并在最长不超过五年的时间内进行岗位轮换。

四、货币资金监督检查制度的设计

会计制度设计 6

单位应建立对货币资金业务的监督检查制度,明确监督检查机构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检查。

(一)货币资金业务相关岗位及人员设置情况

重点检查是否存在货币资金业务不相容职务混岗现象。

(二)货币资金授权批准制度执行情况

重点检查货币资金支出的授权批准手续是否健全,是否存在越权审批行为。

(三)支付款项印章保管情况

重点检查是否存在办理付款业务所需的全部印章交由一人保管的现象。

(四)票据保管情况

重点检查票据的购买、领用、保管手续是否健全,票据保管是否存在漏洞。

对于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应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和完善。 本节重点: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

五、货币资金业务处理程序的设计

企业单位因经营特点、方式不同,货币资金业务处理流程也不同,这里介绍儿种常见的货币资金业务处理流程。

(一)出纳部]收现程序的设计(简单应用)

出纳部门零星项目的现金收入业务处理流程,读流程反映企业因收取租金、押金、罚金、赔款等在出纳部门直接收取现金的业务处理过程。

1.出纳部门收取现金的业务流程。

(1)由业务部门开出一式两联收款通知,经本部门负责人审核后交出纳部门。

(2)由出纳员根据收款通知收取现金,编制收据一式三联,其中一联给客户,——联留存,另一联随同收款通知在登记库存现金日记账后送交会计部门登账。

(3)定期进行账账核对。

2.出纳部门收现业务流程的控制要点。

(1)开票人和收款人相分离,出纳员只有凭审核过的收款通知才可办理收款,出具收款收据。

(2)库存现金日记账和明细账分别由出纳员和会计员登记和保管。

(3)定期进行收款通知单、库存现金日记账和明细账核对,以便发现是否多收、少收以及登账错误等。

(二)零星费用报销付现程序的设计(简单应用)

零星费用报销付现业务处理流程,该流程反映企业因出差、医疗等费用报销而支付现金的业务处理程序。

1.零星费用报销支付现金的业务流程

(1)先由支出费用的业务部门有关人员根据原始凭证 (如车船费、住宿费收据、就餐凭证等)编制报销凭证,经本郡门主管审核后送交会计部门;

(2)经会计主管审核同意后交出纳员付款;

(3)将报销单送交会计部门据此登账。

2.零星费用报销支付现金业务流程的控制要点。

(1)费用报销必须要有原始凭证,以保证报销费用数额的真实和正确。

(2)费用报销前,必须由业务郡门主管和会计部门主管审核批准,再授权出纳办理费用支付。如果由于报销业务频繁或其他特殊原因便会计主管不能对每笔报销业务都进行事前审核,那么也必须做到事后审核,以保证费用报销合规。

(3)定期进行账账核对。

(三)支票付款签发程序的设计(简单应用)

支票付款签发业务处理流程,该流程反映企业采用支票付款结算的业务处理过程。

1.支票付款签发的业务济程。

(1)业务部门将外单位收款通知或自制付款凭证经本部门审核后,送会计部门。

(2)会计部门经审核后交出纳部门支付。

(3)出纳员签发支票并在支票登记簿上做好记录。

(4)出纳部门和会计部门根据支票回执分别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和其他有关账簿。

2.支票付款签发业务流程的控制要点。

(1)付款前由业务部门和会计部门主管审核。

(2)签发的支票作备查记录。

(3)签发支票的印鉴由会计主管保管。

(4)银行存款日记账与相关账簿核对相符。

第六章

会计制度设计 7

一、存货业务的内容和特点(识记)

(一)存货业务概念及基础工作的设计

1.存货的概念。

2.存货的基础工作设计。(识记)

(3)盘存制度的确定

(二)存货的特点

(三)存货业务设计的内容

二、存货业务会计制度设计目标和要求(领会)

(一)存货业务会计制度设计目标

1.提供存货的各种真实、完整、有用信息;

2.保证存货的安全;

3.控制存货的流动;

4.监督、落实存货的经营责任;

5.加速存货资金周转,考核存货的经济效益。

(二)存货业务会计制度设计要求

1.严格各种存货收发手续的规定,保护实物财产的安全。

2.正确反映各种存货增减变动和结存情况,保证企业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

3.正确计算物化劳动,考核存货资金以及防止存货超储积压。

本节重点内容:存货业务的内容及特点。存货业务基础工作的设计。存货业务会计制度设计的目标和要求。

三、储存业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设计

(一)建立专库专人保管制度(二)建立严格的存货计量、记录和管理制度

1.存货的分类和编号。

2.存货的计量与记录。

3.存货的计划和管理。

(三)采用永续盘存制度

(四)健全实地盘点制度

(五)实施存货保险制度

(六)建立库存存货质量管理制度

(七)健全存货明细账制度

四、储存业务核算规程的设计

(一)储存业务主要原始凭证、账表的设计

存货收、发、存有关的凭证主要有收料单、自制材料(如毛坯件、铸件等)交库单、产品入库单、收料汇总表、领料单、退料单、销售材料发料单、委托加工发料单、发料汇总表、吊卡、盘盈盘亏报告单等。产品入库单将在成本费用控制制度中介绍,以下介绍其他凭证的设计。

1.领料登记表。

领料登记表是一种多次使用的领料凭证(通常在1个月内连续使用),适用于经常领用的损耗性材料。领料登记表的主要内容包括领料部门、领用日期、材料编号、名称、规格、单价、金额、领用数量、领用人签字等。

领料登记表一般是一式三联,平时留在仓库,领料部门领料时由收料人签收,仓库根据领用数额登账;月终,仓库汇总领用金额后,一联交领料部门,一联仓库留存,一联交会计部门登账。采用领料登记表可以节省领料单,便于汇总。如对使用部门所需消耗性材料定有领用限额(金额),可在表上增设领料的累计金额,从而对领料加以控制。

2.限额领料单。

限额领料单是一种多次使用的领料凭证,适用于有消耗定额的材料,主要有原材料及主要材料。材料限额是根据产品计划投产量和有关材料消耗定额确定的,只要累计实发数量尚未超过领用额,就可连续使用。限额领料单的内容包括领料部门、产品计划投产量、材料消耗定额、材料编号、规格、单位、领用定额、领用日期、领料人和发料人签字、实际领用数、限额结余等。限额领料单有适用于一单一料的,也有适用于一单多料的。

限额领料单由供销部门和仓库编制,一般一式三联,一联交领料部门,据以领料,另两联留仓库,据以发料。月终,仓库汇总实际发料数和余额后,一联交会计部门记账,一联留仓库登记账簿归档备查。采用限额领料单不仅可以促使生产部门按计划领料,节约用料,同时减少了平时领料的开单及审批手续。

3.收发料汇总表。

会计部门对取得的收料凭证和发料凭证,经审核无误后,要在月终编制收料汇总表和发料汇总表,据以进行材料收入和发出的总分类核算,并与材料明细账核对。

(1)收料汇总表。收料汇总表由会计部门根据已经审核的收料单、自制材料和废料的材料交库单、委托加工收料单等,在月终加以整理,整理时按材料类别和有关账户归类汇总编制。

(2)发料汇总表。发料汇总表由会计部门根据已经审核的领料单、限额领料单、委托加工发料单、销

会计制度设计 8

售材料发料单等,在月终加以整理,按材料类别和有关账户归类汇总编制。

在材料的总分类核算按实际成本进行、明细分类账按计划成本进行的情况下,收发料汇总表既要列示计划成本,又要列示实际成本;收发料汇总表同样是既有计划成本,又要有应摊销材料成本差异和实际成本,这样便于总分类核算按实际成本记账。

(3)存货收发结存表。为了集中反映仓库各类存货资金的占用情况,以及便于核算账目,通常要按仓库编制“存货收发结存表”(又称 “库存月报表”),按期交会计部门分析和对账。

4.材料吊卡。

为了便于对材料进行保管,仓库对于每种材料要设置材料吊卡 (也称料牌,悬挂在料架上的卡片)记录各种物资的收发结存数量。当物资发生收发时,仓库保管员就要在吊卡上进行记录,并要对吊卡上的结存数量与实物经常进行核对。材料吊卡并不是账簿,但它是保管和核算材料时的重要资料。

5.盘点报告。

为了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与完整,保证账实相符,应当制定盘点制度。盘点制度有不定期和定期之分。

6.报废单。

对于不能继续使用和盘亏的存货应编制 “存货报废审批单”,该单由存货管理部门填制,经财务、存货部门负责人及企业领导审批后方可作报废会计处理。

(二)储存业务主要处理程序的设计

材料存货业务处理程序包括收料程序和发料程序。本节仅介绍材料发料程序、委托加工材料发料程序、低值易耗品发放程序和委托加工材料完工验收、付款程序。

第七章

一、投资的概念和特点

投资(这里的投资是指企业的对外投资,不包括企业内部购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对内投资)是企业单位为了通过分配来增加财富,或为了谋求其他利益将资产让渡给其他单位所获得的另一项资产。如购买股票、债券、基金,以及与其他单位共同创办联营企业或子公司等。

投资业务按照投资者的意图分类,可以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在会计核算上设置“交易性金融资产”会计科目,下面将这一类投资按其会计科目名称,称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等。按投资目的分类,可以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到期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

二、职责分离制度的设计(领会)

对外投资职责分离制度,是指企业为了达到各种内部控制制度的目标,应当建立对外投资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对外投资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也即合法的投资业务在业务的授权、业务的执行、会计记录以及投资资产的保管方面等都应由不同的人员分工处理,不得由一个人同时负责投资业务流程中两项或两项以上的工作。投资业务职责分离制度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对外投资的决策人员与执行人员相分离

对外投资业务的决策人员与执行人员在岗位设置上应相互分离。企业的重大投资决策由董事会作出,其他的投资决策则可由投资部门的经理作出。投资项目的执行通常由主管人员负责。

(二)对外投资计划的编制人员与审批人员相分离

投资部门中负责编制投资计划的人要编制一份详细的投资计划,以便对投资实施有效的管理。投资计划是否有效,需要经过严格的复核审批,对外投资计划的编制人员与计划的审批人员不能由同一人担任,以保证审批人员能独立地、客观地分析投资的可行性、合理性。根据重要性原则,对企业生产经营影响不是很大的投资项目,可由企业财务经理审批;对企业生产经营影响很大的投资项目,必须通过董事会批准。

(三)负责对外投资业务人员与会计核算人员相分离

负责对外投资业务的人员包括投资购入、出售的经办人员,有价证券的保管人员。这些人员必须与会计核算人员相分离。

1.投资购入、出售的经办人员必须与会计核算人员相分离。

如果负责证券购入或出售的人员同时又负责会计账务的处理,可能会发生负责投资业务的人员运用不恰当的计价方法、歪曲会计记录而达到其挪用和转移有价证券的目的。因此,负责证券购入出售的人员不能同时担任会计的记录工作,以保证业务运行和会计记录的相互核对和控制关系。

会计制度设计 9

2.证券保管人员必须与负责投资交易账务处理的人员相分离。

为了保证投资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证券的保管人不能同时又负责投资交易活动的会计记录和披露工作。否则同时任这两职的人员很可能利用会计记录上的方便,私下转移一部分投资收益,而不在账面上反映;或者不按实际情况记录投资收益,达到中饱私囊的目的。

3.参与投资交易活动人员必须与有价证券的盘点工作人员相分离。

企业自行保管的有价证券或者其他投资合同等有关凭证,应由与投资业务无关的独立人员定期进行盘点,以保证会计账簿对有价证券的安全进行有效监控。这种人员的安排同时能实现不同岗位职能上相互牵制、相互制衡的机制,以防止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个人利益,虚报有价证券的损毁、遗失等情况。

(四)对外投资处置的审批与执行人员相分离

对外投资的处置必须经过高层管理人员的审批。对外投资处置的审批与执行不能由相同的人员担任,否则,可能会出现违背企业利益,滥用审批权力,或者提前处置还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投资资产,或者迟迟不处置已没有投资价值的投资资产而长期占用企业资源。

三、持有至到期投资业务处理程序的设计(综合应用)

持有至到期投资 (包括长期股权投资,下同)业务处理程序从购入、收益和出售三个环节设计。

(一)持有至到期投资购入业务处理程序的设计

1.由投资业务部门编制 “股票或债券投资计划建议书”,经批准后据此填制证券购入通知单,一式两联,一联留存,一联交会计部门审批后交出纳部门。

2.出纳根据 “证券购入通知单”开出转账支票,经审核盖章后交投资部门,并登记 “支票登记簿”后存入投资专户。

3.出纳收到证券公司“交割单”后根据支票存根及 “证券购入通知单”编制付款凭证,并据以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

4.会计部门收到付款凭证及有关单据后,登记持有至到期投资总账、明细账及其登记簿。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收益业务处理程序的设计

1.会计部门根据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公告和证券公司的股利收入划账单编制股利收益表,编制转账凭证,登记“投资收益”等有关账簿;出纳根据银行转来的股利收入收账通知单,编制收款凭证,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或“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明细账”。

2.会计部门将 “投资收益表”中的一联交投资部门备案。

(三)持有至到期投资出售业务处理程序的设计

1.投资部门根据证券市场分析提出“证券出售申请书”,经决策部门审批后编制“证券出售通知单”交证券经纪人办理出售手续。

2.会计部门收到证券公司转来的交割单后进行审核,并交出纳部门。

3.出纳部门根据会计部门转来的交割单及银行收账通知,编制收款凭证,并登记 “银行存款日记账”或“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明细账。

4.会计部门根据出纳部门转来的收款凭证及有关原始凭证,登记 “持有至到期投资”总账、明细账及证券投资登记簿。

第八章

一、固定资产业务的概念与会计制度设计的目标

(一)固定资产的概念和特点(识记)

1.固定资产的概念。

2.固定资产的特点。

会计制度设计 10

(二)固定资产业务会计制度设计的目标和要求(领会)

1.固定资产业务会计制度设计的目标。

2.固定资产业务会计制度设计的要求。

二、固定资产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设计(领会)

(一)预算和审批程序的设计

1.加强预算控制

通常,企业应编制旨在预测与控制固定资产增减和合理运用资金的年度预算;对于有些企业即使没有正规的预算,对固定资产的购建也要事先加以计划。设计时应注意保证固定资产的取得和处置均依据预算,对实际支出与预算之间的差异以及末列入预算的特殊事项,应查其是否履行特别询审批手续,使固定资产增减均能处于良好的经批准的预箕控制之下。

2.授权批准制度。

完善的授权批准制度包括:企业的资本性预算只有经过董事会等高层管理机构批准方可生效;所有固定资产验收投产、报废清理、内部转移、调拨出租要由董事会审核批准,并经企业管理当局书面认可;设计时要保证固定资产授权批准制度尽量完善,授权审批制度能得到有效执行。

(二)权贵分配和职责分工制度的设计

对固定资产的取得、记录、保管、使用、维修,处置等,均应明确划分责任,由专门部门和专人负责。固定资产的采购、保管、记账、付款职务应由不同人员分管,明确的职责分工制度有利于防止舞弊,降低企业资产损失风险。

(三)会计核算控制制度的设计

1.账簿记录的控制。

固定资产增减变动要及时反映记账,并均应有充分的原始凭证。除固定资产总账外,还需设计固定资产明细分类账和固定资产登记卡,建立固定资产目录,做到账、卡、物相符。正确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并按规定人账。设计一套完善的固定资产明细分类账和登记卡,可帮助管理者分析固定资产的取得和处置、复核折旧费用和修理支出。

2.固定资产维护保养的控制。

固定资产应有严密的维护保养制度,以防止其因各种自然和人为的因素而遭受损失,并建立固定资产日常维护、定期检修、保养制度,以保证固定资产的正常运行,有效延长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

3.固定资产定期盘点的控制。

对固定资产的定期盘点,是验证账面各项固定资产是否真实存在、了解固定资产放置地点和使用状况以及发现是否存在末入账固定资产的必要手段。企业应建立固定资产盘点制度,并应重点设计好盘盈、盘亏固定资产的处理程序。

定期进行固定资产盘点清查,对盘盈、盘亏、毁损等情况要查明原因,弄清责任。清理报废的固定资产残值应及时入账,实物要妥加保管和统一处理。

4.固定资产折旧的控制。

企业应根据固定资产的自身特点和使用情况选择恰当的折旧计算方法,正确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5.固定资产处置的控制。

固定资产的处置包括投资转出、报废、出售等,均要制定一定的审批程序。

要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对末使用、不需用固定资产及时办理封存和申报手续;发现多余、闲置或使用不当的固定资产,应及时反映汇报给有关部门。

(四)固定资产保险控制制度的设计

企业的固定资产一般数量少,但价值量大,在生产经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存在着自然灾害相意外事故造成损失的风险。严格来讲,固定资产保险不属于企业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范围,但它对企业

会计制度设计 11

非常重要。因此,企业也应制定办理固定资产保险的制度和程序,由专门机构、专门人员负责保险的投报、赔付等运作,以减少意外事故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三、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业务处理流程的设计

(一)固定资产业务处理流程的设计

固定资产业务处理流程中主要介绍:固定资产更新申请批准;固定资产采购、验收、入库、付款;固定资产报废清理等。

1.设备更新申请批准程序的设计。该流程反映固定资产更新申请批准实施的处理过程。

(1)固定资产更新业务处理流程。

①设备部门编制设备更新计划交总工程师审批,总工程师审批后,属外购设备,编制购买通知单一式三份;自制设备,编制制造任务书交辅助生产部门安排制造。

②设备部门根据购买通知单与供货单位签订合同。

③将合同副本、设备购买通知单和自制设备制造任务书交财会部门留存,作为购置设备付款结算和自制设备核算的依据。

(2)固定资产更新业务处理流程的控制要点。

①设备更新计划必须经过审批才能实施。

②财会部门参加合同的会签、审核。

2.设备采购、验收、付款程序的设计。该业务流程反映企业从固定资产购人、验收到付款时的业务处理过程。

(1)固定资产购人、验收到付款时的业务流程。

①由供货单位将设备购买#5@p和运输提货单函寄设备部门。

②设备部门根据有关设备购买通知单和合同,编制设备人库单一式三联。

③分别通知运输部门提货和设备仓库准备接货。

④厂内运输部门到车站提取设备后编制到货清单,并交设备部门验收设备,设备部门验收后登记设备库存账,并通知财会部门付款。

⑤最后由会计部门核对合同副本和设备购买通知单,经确认无误后办理货款结算,并登记有关总账和明细账。

(2)采购、验收、付款业务流程控制要点。

①提货、验收、付款分管。

②设备验收、付款均要核对有关合同和有关凭证。

③定期进行账账、账实核对。

3.设备报废清理程序的设计。该业务流程反映企业对设备报废清理业务的处理过程。

(1)设备报废清理业务的处理流程。

①由设备使用部门提出设备报废申请,经设备部门审核同意后,注销固定资产卡片,并在固定资产登记簿上做好记录。

②分别通知申请部门注销固定资产卡片,清理部门清理报废的设备和财会部门注销固定资产卡片后登记有关账户。

(2)设备报废清理业务流程控制要点。

①设备报废必须经过审核后才能办理。

②对固定资产增减变动及时做好记录。

会计制度设计 12

③定期核对使用部门、设备部门和财会部门的固定资产卡片,并保证账卡和账实相符。

(二)无形资产业务处理流程的设计(领会)

无形资产取得业务处理流程反映无形资产一一专利权的购入、付款的处理过程。

1.无形资产购人业务处理流程。

(1)部门编制计划、交审批,审批后编制购买通知单一式三份;

(2)部门根据购买通知单与单位签订合同。

(3)将合同副本、购买通知单交财会部门留存,作为购入付款结算的依据。

2.无形资产购入业务流程控制要点。

(1)申请、采购、验收、付款分管。

(2)验收、付款均要核对有关合同和凭证。

(3)定期进行账账、账实核对。

第九章

一、筹资的概念与特点

(一)筹资的概念(识记)

筹资,是指企业为了满足生产经营发展需要,通过发行股票、债券或者银行借款等形式筹集资金的活动。企业所拥有的资产来源于债权人的借贷资金和股东提供的股本金。企业可以通过发行债券或股票、向银行及非金融机构取得借款、赊购、租赁等方式筹集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

二、筹资业务会计制度设计的目标和要求(识记)

(一)筹资业务会计制度设计的目标

1.实行筹资业务的职责分工;

2.实行筹资业务预算和审批控制;

3.正确对筹资业务进行会计核算;

4.建立和健全筹资业务凭证流转与管理等制度;

5.定期清理筹资款项,保持账户记录的正确性;

6.保证筹资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在财务报表上的正确披露。

(二)筹资业务会计制度设计的要求

1.保证筹资业务会计核算资料准确可靠。

会计部门应当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进行筹资业务账务处理,合理摊销债券溢价和折价。正确计提并适当支付利息和股利。筹资记录包括实物记录和会计记录。加强总账与明细账的核对,正确编制会计凭证。

2.保证筹资业务合规合法。

办理筹资业务应当经过适当的授权审批。一项筹资计划必须经过董事会的审批。批准后,编制实施细则,经董事会审核后才可执行。

3.保证筹资业务计算准确。

会计部门应当对债券溢价和折价进行准确的计算并合理地进行摊销。

债券的实际发行价高于债券面值,就会产生溢价。发行价低于债券面值,就会产生折价。溢折价要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摊销。

会计制度设计 13

4.筹资的安全性。

筹资占用资金需要承担资本成本,债务性资金还需要到期归还,不同筹资往往带有程度不等的财务风险。因此,企业应妥善安排资本结构,努力降低财务风险。

5.确保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对资金的需求。

企业筹资必须根据企业资本的投放时间安排来予以筹划,避免筹资过早而造成投资前的资本闲置或筹资滞后而贻误投资的有利时机。

本节重点内容:筹资的概念和特点。筹资业务会计制度设计目标和要求。

三、职责分离制度的设计

为保证筹资业务控制目标的实现,单位应当建立筹资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和权限,确保办理筹资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1.筹资计划编制人与审批人适当分离,重大筹资必须由独立于审批人之外的人员审核并提出意见,必要时可聘请外部财务顾问。

2.办理债券或者股票分析的人员与会计核算岗位适当分离,通常由独立的机构代理发行债券和股票。

3.会计核算人员与负责收付款的人员相分离,利息或股利计算及会计核算的人员与支付利息或股利的人员适当分离,并尽可能应聘请独立的机构负责支付业务。

4.保管未发行的债券或股票的人员与负责会计核算人员适当分离。

5.不得由同一部门或者个人办理筹资业务的全过程。

四、授权审核制度的设计

一般董事会都事先授权财务经理编制筹资计划,由董事会审批。

(一)授权批准制度

1.企业应授权批准一名总经理负责筹资业务,对其所负的责任及授权范围予以明确。

2.负责筹资业务总经理应在经营活动中不断地分析企业经营活动所需的资金数量,并在认为恰当的时候编制筹资计划。筹资计划必须提呈企业领导审批。

3.筹资计划批准后,企业应聘请法律顾问和财务顾问共同审核该项筹资活动对未来净收益增加的可能性及筹资方式的合理性。

4.企业应授权财务经理策划具体的筹资业务细节。企业领导需集体加以逐项详细审核。

5.对筹资计划和实施细则进行审核后,应以书面形式记录审核结果,并特别注明筹资的执行程序及各项手续,以便于今后修改。

(二)债券或股票的签发制度

企业核准发行债券或股票的决议是执行筹资业务必需的证明文件。因此,在企业发行股票或债券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中应规定:

1.已经审核批准发行的债券或股票在正式发行前,必须经企业领导成员共同签发。

2.每一位被授权签发债券或股票的领导,应仔细检查将发行的债券或股票是否同原核准的相一致。

3.检查发行股票或债券应办理的手续和文件是否齐全。

(三)债券或股票的发行制度

债券筹资的金额比较大,发行时间也比较长,同时,推销债券还需要具备专门的技巧和经验。企业在发行债券或股票时应做到:

1.企业应委托有一定地位的、资本雄厚的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证券交易商来代理发行债券,这样就能包销或代销发行公司的全部或大部分债券。

会计制度设计 14

2.代理机构应严格审查发行单位提交的财务会计报告、在政府部门登记注册的证明,以及所承诺的各种文件等。

3.代理机构在债券发行后,应注意检查发行单位营运资金、偿债基金的设置和提取等情况。从外部协助了债券发行公司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

4.发行股票要求企业委托证券公司等来运作。对有关股票发行或者股票转让过户过程中的业务都需要证券公司携助完成。

五、筹资业务处理程序的设计

(一)债券发行业务流程的设计

1.债券发行业务批准、记账、收款的处理步骤。

(1)企业证券部门准备申请材料,其中包括公司章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经资信评估机构评估并出具评估报告后送交银行主管部门审批。审批合格后,企业委托证券公司发行,并签订承销协议一式两份。一份留存,另一份送证券公司。

(2)证券公司债券发行结束后,将交款清单交企业证券部门,据以填列应付债券明细表并将交款清单送交会计部门。

(3)出纳部门收到证券公司转来的交款清单和会计部门转来的银行收款通知时,经审核编制收款凭证并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并将收款凭证和有关单证送交证券部门。

(4)证券部门据以在应付债券明细表中登记发行日期,并将收款凭证和有关单证转送会计部门。

2.债券发行批准、记账、收款业务流程的控制要点。

(1)债券发行与收款记录职务分离。

(2)核对交款清单、应付债券明细账和银行收款通知金额的一致性。

(二)股票发行业务流程的设计

1.授权批准、记账、收款业务的处理步骤。

(1)企业证券部门可准备发行申请材料,其中包括财务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招股说明书等送交证券主管部门审批,主管部门审批通过后,证券部门在核定的股份总额范围内授权委托证券公司销售股票并承销协议一式两份,一份自留,另一份由证券公司保存。

(2)证券公司销售股票结束后将股东交款单及股东名册送交企业证券部门。证券部门审核后登记股东名册,并将股东交款单送交会计部门。

(3)出纳部门收到证券公司转来的交款清单和银行收款通知时,经审核编制收款凭证并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将收款凭证和有关单证送交证券部门。

(4)证券部门据以在股东名册上登记收到股款日期,并将收款凭证相有关单证转送会计部门进行账务处理。

2.股票发行业务流程的控制要点。

(1)股票发行、收款、记录职务分离。

(2)股票交款单合计数额与银行收款通知金额合计应核对一致。

(3)对股东名册持有数合计与财务报表列示发行股数合计核对一致。

(4)将股票发行、收款、记录的账证、账单、账表相互核对无误。

第十章

一、成本的概念与特点

(一)成本的概念(识记)

会计制度设计 15

成本,是指为取得各种特定成果而耗费的那一部分价值。成本计算是指生产阶段成本的计算。因此,成本是指可归属于产品成本、劳务成本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费用,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垫付的款项。

(二)成本核算业务的特点(识记)

与企业其他会计业务比较,成本核算业务具有以下特点:

1.综合性。

指成本是综合反映企业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企业经营管理中各方面工作的业绩,都直接或间接地在成本上反映出来。

2.技术性。

指成本会计工作必须与技术相结合。如:产品设计、产品工艺等技术。

3.群众性。

指成本会计工作必须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上。

二、成本核算业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的主要内容(领会)

(一)生产环节中各种职务实行必要的分离控制

1.审批发料人员不能同时担任仓库保管员;

2.生产计划的编制者应同复核和审批人员适当分离;

3.产成品的验收部门应同产品制造部门相互独立,产成品的验收、保管、记账职务应当分离等;

4.生产用物资的保管职务应与记录职务相分离;

5.存货盘点不能只由负责保管、使用或记账中的任何一人单独进行,而由他们共同进行。

(二)产品计划管理和控制

编制生产计划,每一种产品的成本计划。

(三)生产进度控制

生产进度控制是对原材料投人生产到产品入库为止的全部生产过程所进行的控制。具体包括投入进度控制、产出进度控制、在制品管理控制和工序进度控制。

(四)产品质量控制

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控制,主要是通过对操作人员、机器设备、材料工艺方法等影响因素进行控制。产品质量的控制指标是合格品率或等级率。

(五)产品成本控制

将原材料、人工等各项费用支出限制在规定的标准范围之内。

三、成本计算期的设计(领会)

成本计算期,是指企业按成本计算对象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起止日期。成本计算期的确定主要取决于生产组织的特点。

(一)定期计算成本

大批大量生产的企业。其成本计算期与会计报告期一致,与产品的生产周期不一致。

(二)不定期计算成本

小批单件生产的企业,其成本计算期与生产周期一致,从投入生产的月份开始到产品完工月份的月末作为成本计算期。

四、实际成本核算业务流程的设计(简单应用)

会计制度设计 16

(一)实际成本核算一般流程

实际成本核算的一般流程,是以一定的成本计算对象为依据,归集、分配费用并计算其成本的过程。

1.审核原始凭证。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和费用的受益对象编制费用分配表。对于有对应成本项目的直接计入费用,直接记入基本生产成本总账和明细账;对于有对应成本项目的间接计入费用,经分配后记入基本生产成本总账和明细账;对于没有对应成本项目的间接费用,分别记入辅助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和废品损失等总账和明细账。

2.编制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按所设计的分配方法将其分配记入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废品损失等总账与明细账。

3.编制制造费用分配表,将制造费用分配记入基本生产成本、 废品损失等总账和明细账。

4.不可修复废品成本的转账。将不可修复废品成本由基本生产成本账户转至废品损失总账与明细账。

5.编制废品损失分配表,将废品净损失分配记入基本生产成本总账与明细账。

6.期末结转。期末计算完工产品成本与在产品成本,将完工产品成本结转到库存商品总账和明细账。

(二)实际成本计算方法及核算流程

实际成本计算有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三种基本方法,分类法、定额法等辅助方法,辅助方法必须与基本方法结合应用。企业设计选用何种成本计算方法的原则是:根据企业自身生产组织、生产工艺特点和管理要求,即科学合理性原则;考虑企业核算工作的实际条件,即切实可行性原则;选定方法后不应经常变动,即相对稳定性原则。企业应对选定的成本计算方法以文字或程序图的方式加以反映、说明,以利操作。

1.品种法。

品种法是以产品品种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按产品品种开设成本计算单;成本计算期与会计报告期一致,按月计算成本;在单步骤生产企业月末一般没有在产品,生产费用不必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但在多步骤生产企业月末一般有在产品,如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多,则存在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问题。品种法成本计算流程如下:

(1)根据原始凭证、其他有关资料,编制各种要素费用分配表,包括材料费用分配表、职工薪酬分配表、外购动力费用分配表、折旧计算表和其他支出分配表。

(2)各种要素费用中,基本生产车间发生的、用于产品生产、有对应成本项目的费用记入 “基本生产成本明细账”,否则记入“制造费用明细账”;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费用记入 “辅助生产成本明细账”。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发生的费用记入“管理费用明细账。”

(3)将归集在 “辅助生产成本明细账”的费用编制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分配记入基本生产成本明细账:“制造费用明细账”、“管理费用明细账”等。

(4)将归集在点“制造费用明细账”的费用编制制造费用分配表,分配记入 “基本生产成本明细账”。

(5)将归集在“基本生产成本明细账”的费用经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后,将完工产品成本记入“库存商品明细账”。

五、成本预测的设计

成本预测是指依据掌握的经济信息和历史成本资料以及成本与各种技术经济因素的相互依存关系,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未来成本水平及其变化趋势作出的科学推测。

(一)成本预测设计的依据和方法

面向未来的成本预测具有预测过程的科学性、预测结果的近似性、预测结论的可修正性几个特点。这就要求企业应当根据本单位历史成本数据、同行为同类型企业有关成本资料、料工费价格变动趋势、投入产出分析、变动成本计算和定量、定性分析等专门方法,对未来企业成本水平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决不能主观臆断。

(二)成本预测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开展成本预测,应本着费用最少,效益最大的原则,确定成本定额标准。同时;成本预测应当服从企业整体战略目标,考虑各种成本降低方案,从中选择最优成本方案。

会计制度设计 17

(三)成本预测设计的内容(识记)

1.生产经营发展规划中长期成本预测,是指企业在一个较为长远的生产经营发展规划中,正确把握本专业领域的技术和产品生命周期,预测在生命周期不同的发展阶段上,由于采用各种战略性规划所导致的企业成本水平的变化。

2.生产过程中短期成本预测。是指科学合理地制定一定时期(年、季、月)的企业成本计划,为有效控制成本水平变动提供依据,属于企业一项经常性的管理工作。

(四)成本预测设计的一般程序

成本预测一般可按因素分析,收集资料,建立模型,计算成本预测值,定性预测与修正预测值几个基本程序进行。

六、成本分析的设计

成本分析是根据成本计算提供的成本数据和其他有关资料,与本期计划成本、上年同期实际成本、本企业历史先进成本水平、同行业成本水平等进行比较,确定成本差异,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查明成本超支的责任,以便采取措施,改进生产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企业成本分析制度主要包括成本分析方法的选择和成本分析内容的设计。

(一)成本分析方法 (领会)

企业可以运用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性、因素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方法开展成本分析,检查成本费用预算完成情况,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和方法。

(二)成本分析的内容

1.全部产品生产成本报表的分析。具体又可以按产品种类或按成本项目反映的产品生产成本报表进行分析或按成本项目反映的产品生产成本报表进行分析。前者是在对全部产品成本计划完成情况进行总括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影响计划完成情况的因素进行分析。后者主要分析各成本项目的变动对产品成本计划完成情况的影响。

2.主要产品单位成本报表的分析。首先分别成本项目,分析影响产品成本单位成本计划完成情况的各个因素;然后进一步从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方面,分析影响产品成本单位成本计划完成情况的各个因素,并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定性分析得出分析结论,并提出改进措施。

第十一章

一、销售与收款业务的概念与特点

(一)销售与收款业务的概念(识记)

销售与收款业务主要是指企业销售商品并取得货款的行为。在这个环节中,企业的主要目的是销售产品,取得销售收入。销售与收款业务的环节包括接受顾客订单、批准销售折扣和赊销信用、填制销货#5@p、发运商品、核算销售收入与应收账款、办理和记录销货退回及销货折让、处理坏账等内容。加强对销售与收款业务会计制度的设计,有利于规范销售与收款业务活动,全面与系统地记录销售过程,监督和控制商品的发出和货款收回,提高企业营业收入的质量。

(二)销售与收款业务的特点(识记)

1.销售与收款过程较为复杂。

企业的销售与收款业务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过程,一方面是分步骤的交易行为:从收到对方订购单,到洽谈交易事宜,到货物的交接,再到货款的支付,甚至还有退货和折让的发生。在此过程中,企业不仅需要调查客户的信用,与客户展开激烈的价格谈判,全力组织客户需要的货物,而且还需要灵活地处理销售折让和销售退回。另一方面,涉及企业内部的多个部门。如销售部门、信用管理部门、仓储保管部门和财会部门等,还涉及企业外部的供应商、运输商等,运行环节多,风险因素多,控制难度大,极易产生舞弊和低效率。如何杜绝经营管理人员的舞弊行为,使多环节、多部门运行的销货业务相互协调,提高效率,保证最大限度地获取有质量的销货收入,就成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大问题。

2.销售与收款业务存在较大的风险。

正因为销售与收款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它不仅仅是将商品移交给客户,更重要的是只有款项的收

会计制度设计 18

回,才能实现销售的最终目标,但是,在现实的交易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企业发出商品后可能无法收回相应的货款。特别是现阶段出现的企业信用危机,如果企业在销售中,应收账款平均占用额过大,回收期过长,周转速度慢,坏账就随时可能产生;也可能造成资金周转不灵。因此,如何处理好销货的持与量就成为衡量销售业务控制制度设计是否科学重要标准,做好应收账款的控制就成为内部会计制度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销售与收款业务的会计处理工作繁杂

销售的频繁性,使销售与收款业务的会计处理工作量相当大。另外,销售收入的确认也相对复杂,按《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收入》中的规定,销售商品的收入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一是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二是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三是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四是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五是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够流入企业。企业确认销售收入的条件与要求越来越高,而各个企业实际销售情况千变万化,一项销货业务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如果收入确认出现错误,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影响企业财务善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二、职责分工与授权批准制度设计(领会)

企业应当建立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销售与收款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一)销售与收款业务的不相容岗位

1.客户信用调查评估与销售合同审批签订的岗位相分离;

2.销售合同的审批、签订与办理发货的岗位相分离;

3.销售货款的确认、回收与相关会计记录的岗位相分离,

4.销售退回货品的验收、处置与相关会计记录的岗位相分离;

5.销售业务经办与#5@p开具、管理的岗位相分离;

6.坏账准备的计提与审批、坏账的核销与审批的岗位相分离。

对于销售与收款人员应当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实行岗位轮换制度。轮换时要办理移交手续。

(二)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

1.信用管理岗位与销售业务岗位应当分设。企业可以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或岗位,负责制定企业信用政策,监督各部门信用政策执行情况。

2.对于客户的情况随时进行跟踪。信用政策要明确规定定期(或至少每年)对客户资信情况进行评估,并就不同的客户明确信用额度、回款期限、折扣标准、失信情况。

3.建立客户信用档案或者数据库。企业应合理采用科学的信用管理技术,不断收集、健全客户信用资料,建立客户信用档案或者数据库。并利用国家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的政策支持,防范风险。同时,也可以运用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集成企业分、子公司或业务分部的销售发货信息与授信情况,防止向未经信用授权客户发出货品,并防止客户以较低的信用条件同时与企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子公司进行交易而损害企业利益。

(三)建立销售与收款业务授权制度和审核批准制度

1.建立销售与收款业务授权制度和审核批准制度,并严格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办理销售与收款业务。

2.企业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对办理销售业务的人员进行岗位轮换。防范销售人员将企业客户资源变为个人私属资源从事舞弊活动,损害企业利益的风险。

三、销售与收款业务会计核算控制制度设计(领会)

(一)及时办理销售收款

1.企业应当按照《现金管理暂行条例》、《支付结算办法》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等规定,及时办理销售收款业务。

2.现销业务的收款应由独立人员办理,如实入账。企业应将销售收入及时入账,不得账外设账,不得擅自坐支现金。销售人员应当避免接触销售现款。

3.对赊销业务的应收账款或应收票据必须及时分户登记,定期进行应收账款账龄分析。企业应当建立应收账款账龄分析制度和逾期应收账款催收制度。销售部门应当负责应收账款的催收,财会部门应当督促销售部门加紧催收。对催收无效的逾期应收账款可通过法律程序予以解决。

(二)加强应收款项的管理。

1.应收账款记录。企业应当按客户设置应收账款台账,及时登记每一客户的应收账款余额增减变动情况和信用额度使用情况。对长期往来客户应当建立起完善的客户资料,并对客户资料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更新。对于可能成为坏账的应收账款,应当报告有关决策机构,由其进行审查,确定是否确认为坏账。单位发生的各项坏账,应查明原因,明确责任,并在履行规定的审批程序后作出会计处理。注销的坏账应当进行备查登记,做到账销案存。已注销的坏账又收回时,应当及时入账,防止形成账外款。

2.应收票据的管理。应收票据的取得和贴现必须经由保管票据以外的主管人员的书面批准。应收票据

会计制度设计 19

应当由专人保管,对于即将到期的应收票据,应及时向付款人提示付款;已贴现票据应在备查簿中登记,以便日后追踪管理。为此,应制定逾期票据的冲销管理程序和愈期票据追踪监控制度。

3.建立健全与客户的对账制度。企业应当定期与往来客户通过函证等方式核对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收账款等往来款项。如有不符,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三)加强坏账的控制与管理

企业应于资产负债表日对应收款项的价值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应收款项发生减值的,应当计提坏账准备。应收款项发生减值客观证据,是指应收款项初始确认后实际发生的,金融性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有影响,且企业能够对该影响进行可靠计量的事项。具体来说,包括下列各项:债务人发生严重财务困难;债务人违反了合同条款,如偿付利息或本金发生违约或逾期等;债权人出于经济或法律等方面因素的考虑,对发生财务困难的债务人作出让步;债务人很可能倒闭或进行其他财务重组;无法辨认一组金融性资产中的某项资产的现金流量是否已经减少,但根据公开的数据对其进行总体评价后发现,该组金融性资产自初始确认以来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确已减少且可计量,如该组债务人支付能力逐步恶化,或债务人所在国家或地区失业率提高、担保物在其所在地区的价格明显下降、所处行业不景气等;债务人经营所处的技术、市场、经济或法律环境等发生重大不利变化,使权益工具投资人可能无法收回投资成本;其他表明应收款项发生减值的客观证据。

四、销售与收款业务处理程序的设计(综合应用)

(一)合同发货制销售业务处理程序的设计

1.合同发货制销售业务处理程序的设计的要点

(1)销售部门根据销售合同编制发货通知单,分别通知仓库备货和企业内部运输部门办理发货。

(2)货物发出后,销售部门根据仓库签收的发货通知单开具销售#5@p,登记产成品明细账。

(3)运输部门在办理托运手续后,将提货单和运单送交销售部门,销售部门将其与销售#5@p一并送交会计部门。

(4)会计部门审核无误后,开具代垫运费清单,并通知出纳员办理货款结算,同时进行销售账务处理。

2.合同发货制销售业务流程控制点。

(1)销售开票、发货、收款和记账分管;

(2)严格按合同发运商品,结算货款;

(3)定期进行账账、账实核对。

(二)非合同发货制销售业务处理程序的设计

1.非合同发货制的销售业务处理程序设计的要点:

(1)销售部门根据客户要求和产品价格目录编制销货#5@p;

(2)经销售部门主管(可以授权销售员)和会计部门主管审核后,授权出纳部门收款;

(3)仓库根据已经付款的销售#5@p发货,并登记产成品保管账簿。

(4)销售部门和会计部门分别登记销售业务的相关账簿。

2.非合同发货制销售与收款业务流程控制要点。

(1)销售开票、发货、收款和记账分管。

(2)销售价格按有关标准(如价目簿)执行;并予以审核。

(3)一般情况下先收款后提货,减少销售坏账损失。

(4)定期进行账账、账实核对。

第十二章

一、财务报告设计的内容

(一)财务报告的概念及组成(识记)

财务报告是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时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它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描述。

向外提供的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下同)变动表、现金流量表、附注,简称“四表一注”。对于小型企业规模较小,所编制的财务报表可以不包括现金流量表。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核心内容,但是除了财务报表之外,财务报告还应当包括其他相关信息,具体可以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外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而定。

(二)财务报表的种类(识记)

财务报表可以根据需要,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1.按照财务报表服务的对象不同分为对外报表和对内报表。

会计制度设计 20

(1)对外报送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现金流量表。这些对外报表的具体格式、编制方法和报送时间均由财政部统一设计颁布的。

(2)对内报表是由各企业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自行规定、自行设计的会计报表。如工业企业对内会计报表可以包括反映企业收支情况表、货币资金增减变动表、银行借款表和反映企业成本、费用情况的会计报表等。

2.按照财务报表反映的资金运动形态分为静态财务报表和动态财务报表。

(1)静态财务报表是综合反映企业在特定日期资产、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状况的报表,如资产负债表。

(2)动态财务报表是综合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经营成果、所有者权益以及现金流量情况的报表。如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现金流量表。

3.按照财务报表编报的时间不可分为中期财务报表和年度财务报表。

(1)中期财务报表是指以中期为基础编制的财务报表。“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的报告期间,中期财务报告包括月度财务报表、季度财务报表、半年度财务报表,也包括年初至本中期末的财务报表。中期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附注,中期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应当是完整报表,其格式和内容应当与年度财务报表相一致。与年度财务报表相比,中期财务报表中的附注披露可适当简略。

(2)年度财务报表是指年度终了对外提供的财务报表。年报比中期财务报表揭示完整反映全面,年报应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增减变动表、会计报表附注。

4.按照财务报表编报的主体不同分为个别财务报表、合并财务报表。

(1)个别财务报表主要用以反映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

(2)合并财务报表是以母公司和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为会计主体,根据母公司和所属子公司的财务报表,由母公司编制的综合反映企业集团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的财务报表。

二、会计报表设计的原则(领会)

(一)完整性与系统性

完整性与系统性是指会计报表及:其指标体系应当严密完整,形成一个系统文件。任何企业要想全面、准确地反映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形成情况,提供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必须设计一套完整的会计报表体系,并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企业的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设计各个方面的指标。各种会计报表中的指标应当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衔接;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会计指标体系,以便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貌。

(二)统一性与灵活性

统一性是指遵照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规定设计对外会计报表。对外会计报表的种类、格式、项目排列及内容、编报时间和要求等,财政部门通过《企业会计准则》都作了统一规定,需要企业自行设计的空间不大,企业在编制会计报表时要严格遵守《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

灵活性是指如何考虑企业自身管理的要求和业务特点,设计适合于本单位需要的各种对内会计报表的种类、名称、格式、内容、编制方法、报送时间和程序等,以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三)稳定性

稳定性是指报表的指标内容、名称应保持相对稳定性。以保持不同时期报表指标的可比性。

不论是对外会计报表还是对内会计报表,都是由一系列的指标构成的,并且报表指标之间以及不同报表指标之间都具有一定的联系,它们的有机结合方能更加准确地提供会计信息。设计会计报表的过程实质上也是设计报表指标体系的过程。因此,报表指标及指标体系一经确定,就不应随意改动,以保持不同时期报表指标的可比性,使信息使用者通过不同时期的同类和同种会计指标的对比,分析、考查企业的成长性,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简便易行,便会计信息迅速生成

简便易行,使会计信息迅速生成是指报表内容及指标要力求简明易懂,能使会计信息迅速生成。

会计制度设计 21

编制会计报表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报表中的数字来源于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设计报表项目时,各个项目的名称最好与账户名称一致,以便直接从有关账户中获取数据,从而提高编制速度。会计报表作为会计工作的最终产品,也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当企业通过会计报表披露会计信息时,由于报表使用者绝大多数为非会计专业人员,为了广大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在较小的使用成本下准确理解会计信息,正确、及时地应用会计信息,所以,在设计会计报表的内容及指标时,应力求概括,简明易懂。

三、资产负债表设计

(一)资产负债表设计的依据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月末,季末、中期期末,年末)财务状况的报表。资产负债表列示了企业在特定日期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情况,表明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所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所承担的现有义务和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要权。资产负债表是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基本会计等式为理论依据。

(二)资产负债表的格式与提供的数据资料

我国的资产负债表采用账户式格式。账户式的基本结构是:分为左右两方,左方为资产类,反映资产分布的情况,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等主要类别;右方为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反映资产形成的来源情况。其中负债类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资产等主要类别,所有者权益类分为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根据会计基本等式的平衡原理,报表左右两方的总额必须相等。

资产负债表项目的排列规则设计是:资产项目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且流动性大的排在前;负债项目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到期日近的排前;所有者权益项目永久性强的排在前。

四、现金流量表的设计

(一)现金流量表设计的依据

现金流量表是指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报表。现金流量表的设计原理是“现金流入量一现金流出量=现金净流量”,其设计意义在于正确评价企业的支付能力,分析企业收益质量及影响现金流量的因素,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

(二)现金流量表的格式与提供的数据资料

现金流量表由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三个基本部分和补充资料四项内容构成,这四项内容采用报告式排列,每一部分现金净流量都是以“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现金净流量”设计的,现金净流量之和即为企业总的现金流量,汇总反映企业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现金流量表是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补充说明,反映和揭示企业的理财过程。企业至少应一年编报一次。

五、对内会计报表的特点和设计原则(识记)

(一)对内会计报表的特点

与对外会计报表相比,对内报表没有统一性。

1.报表内容有较强的针对性。而内部报表是为了满足本单位管理部门或管理人员的特定管理要求设计的,其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2.报表指标的多样性。而对内报表是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的,采用的指标不仅有价值指标,还应有实物指标;不仅有绝对指标,还应有相对指标;不仅有定量指标,还应有定性指标。

3.编报期限的灵活性。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既可按年、季、月定期编报,也可根据企业经营和内部管理的需要不定期编报。

4.报表种类的不固定性。不同时期因管理需要不同,报表的种类也有所不同。

会计制度设计 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