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三国演义心得体语录

1. 有人就有不同意见,慢慢就会变成小派系小集团,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每个集团内部都是充满了矛盾,就看领导如何适当地去化解。

2. 一个领导者平常要养威望,到时候你稍微一点不高兴,脸色一变,说出一句不好听的话,大家不管心服不心服,都会停止下来,然后再做正面的一些动作。

3. “响鼓不用重锤”,有的人是响鼓,轻轻一打声音就很大,有的人不是响鼓,怎么打也不响,只好重重地锤。有的人轻轻一点他就醒了,有的人怎么也不醒,就只好骂了。

4. 一个人信心满满,很得意的时候,他的心态就是不对的。

5. 人对自己其实是很清楚的,只要能够冷静下来你不会不了解自己,整天慌慌张张,那就不了解自己了。

6. 一个人一定要有整体的观念,不要老想到支离破碎的东西,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说看到这个东西就想这个,这样一来你的推理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差,如果有整体的观念,你看到这个马上会想到那个,马上会想到其他的部分,慢慢养成这个习惯就会看到这里就想到很多事情,这才是整体的观念。

西方人也讲整体观,也在讲系统,我们现在把《易经》这样全世界最完整的系统抛到脑后,专门去找西方的系统,干嘛这样呢,西方的系统是什么,它那个系统就是说这是一个系统,不能包容的地方统统把它去掉,那这算什么系统。它就是局部的系统,这个局部的系统今天就叫专业,从某个角度说专业是很好的,但从另外的角度说专业是很可怕的,一个人太专业就表示你的眼睛只看到一部分,其他的部分都看不见。

7. 人要成功要一百个理由,人要失败只要一个理由就够了,人要健康有一百个条件,这里好,那里好,什么都好,人要死亡,只要一个条件就够了,就是心脏病一发作就死了,其他都很好啊,牙齿还可以用几十年啊,有什么用呢。不要说我眼睛很好,其他好你眼睛好才有用,其他一糟糕,眼睛好也没有用,人都死了眼睛还鼓在那里那不更吓人吗。任何事情如果不能做全面性配合的话,那都是不可靠的。

一部汽车什么都好,外面擦得很亮,它就是发不动,就不能用了啊,就这么一点发不动而已嘛,那你有什么用?尤其是前后左右都没有车,只有你一部车子的时候你抛锚,你说我这个是名车,名车又怎么样,什么都好好的,就一个发不动了啊,就是没有用啊。所以一个人不要说我这个好,这个好,你其他好,这个好才叫好,其他不好,光是这个好没有用。

8. 关羽失荆州是大意还是必然,“大意失荆州”,其实这个是说好听的,真正的不是大意,而是必然失荆州,因为它有很多因素累积起来的,累积到现在就算孔明知道了也无能为力,也没办法救他的,怎么救,要守都已经很难了失

—1—

掉以后还要再拿回来,谈何容易,因为人家也会守啊。关羽他守得太久了,本来他就表现太出众了,大家已经把他当作研究的对象了,现在对方把他摸得一清二楚,这是他最大的败笔。当一个人你的个性被人家完全搞清楚以后,你就完全被他掌控了,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第二个,他在那边已经很久不打仗了,他虽然在家里也练一练但是毕竟生疏了。第三个,他年岁也慢慢大了,很多思路,都已经越来越不切实际了,他有时候说话太伤东吴的心,就等于使东吴人那种敌忾同仇的气氛弄得越来越高,这对关羽是很不利的,所以关公这样一路走过来荆州是必然会失掉的,不是大意失荆州,这有什么大意的。本来就是互相用计的游戏,用计就是攻对方的心理,按照对方心理的起伏来安排对策。

9. 任何事情他外来的变数,如果正好在那个时间点上面,那个作用是很大提,可你总是觉得平常说什么也没什么啦,所以一个人别人家的事情你少多嘴,你怎么知道什么时候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你怎么知道?一个人他能够照顾到每一个人吗,很难,所以我们不要存心去讨好任何人,但是绝对不能去得罪任何人,你一得罪,什么时候要反扑什么时候倒过来害自己。

10. 关羽死了,三国演义就不用看了,还有什么好看的,因为三国演义就是讲一个义气的,现在作为义气的代言人关公都死了那还看什么呢?所以大多数人对于关公没有死以前的,从桃园三结义开始,那一段熟悉,后面的其实讲看起来那个心情都不对了,反正就是打来打去嘛,就是那么回事,有什么好看的,可见关公在三国演义里面,他是灵魂人物。

他是一个很奇怪的人,我们中华民族那么多人,没有一个跟他一样的,他是死了以后不断升官的人,死了以后升官升得最快的人,人家都是生前升官,哪里有死后升官的,关公生前官不大,他也没有当什么王,什么帝都没有,他死后不断地升官,升到现在他已经跟孔子齐名了,孔子是文圣人,他是武圣人。

11. 规定的越严格你就没有办法执行,哪一个业务经理敢规定说我业务员派出去如果不能成交,你就不要回来,那所有的人都跑光了嘛,所以我们老觉得说规定要清楚,执行要严格,那都是书呆子,因为每个人状况不一样,每件事情有太多的变数,没有办法说我就是这样,谁都不例外,那是做不到的。

12. 看三国演义,我们应该很清楚,,我们中国人很奇怪,说坚持要张飞去,他有两个可能,一个是真的,一个是假的,你怎么分辨是真的还是假的,其实很简单,看张飞在不在场,如果张飞在场就是真的让张飞去,张飞不在这儿,不在现场,而孔明说一定非他去不可,那就摆明了不要张飞去嘛,这很简单。

摆明了不让张飞去,那是给谁去呢,他已经锁定目标了,就是给黄忠去,那要给黄忠去你直截了当说就好了嘛,请黄老将军出马,他不,他一定说“张郃乃魏之名将,非等闲可比,非翼德无人可挡”,那这时候你可以看看,黄忠马上就跳出来,“军师为何轻视我等”,他那边也很重要,我去就好了,“我黄忠虽不才,愿斩张郃首级献于麾下”。这是孔明一贯的做法,他的出发点是尊重,是激

—2—

发他的斗志。

其实我们中国人经常用的方法就是在场的人都是好人,只有那个不在场的人是坏蛋,因为在场的人如果不坏蛋,那就下不了台,这个局就没有办法去完成。

13. 看三国演义,是用来防备别人,而不是用来打击别人,你就对了,看三国演义,学一套耍别人,去搞别人,去整别人,那你不如不看,我们说防人之心不可无,就是你学的这套是要预防别人的,但是害人之心不可无,你绝对不能拿这套来害人。

冯未源

—3—

 

第二篇:三国演义心得

《三国演义》心得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规律。三国演义为读者活灵活现地表达出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曹操都属于十分大胆的人物,同时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过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因其如此无情无义,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后来陆续都人刺杀曹操,但都因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在历史的舞台上叱咤风云了。所以做人千万不要太奸诈,因为你实在比不过曹操的头脑和运气。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就是刘备了,他热爱百姓,性格曹操相悖,曹操奸诈,刘备仁义。他在曹操大军来攻时,仍带着百姓逃命,于是一个有趣的画面出现了,曹操十万大军在后日夜奔程,刘备的几十万百姓缓慢前进。如此仁义,也不难想象刘备有多么受到百姓的爱戴。徐庶被曹操“拐骗”到曹营之前因刘备的知遇之恩许诺终生不为曹操献一计,并为刘备推荐诸葛亮为军师。两下对比不难看出奸雄和仁主的差距是这么大。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非常

重视人才。谋臣郭嘉死后,他表现出极大的触动,在赤壁兵败之后,他说出“郭奉孝若在,不使孤至此”,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他有多么怀念郭嘉,也可以看出曹操对其他谋士有多么气愤。刘备则更重视人才,当赵云还在公孙赞手下时,他就十分器重赵云,几次想留下他,后来公孙赞兵败,刘备在卧牛山遇赵云,赵云终归刘氏,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照说官渡之战时,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他为人不重人才,也没有正确的军事思维,他可以作为一个很伟大的“墙头草”,却不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英雄。

忠言逆耳,是一个亘古不变真理。刘备为学弟恨,不顾孔明、赵云的忠言,起倾国之兵伐吴。并在树林中安下七百里连营,早有马良劝先主刘备不要轻敌,他没有在意,于是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一败涂地,仓皇逃往白帝城。所以,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成败。

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毛泽东一生曾经读过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经得起反复推敲的才是名著,好的名著才能伴人一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