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学科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三课

《隆中对》的教学设计 一、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接触了多篇文言文,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对照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能基本理解课文内容,但是学生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他们的整体水平存在差异,在学习本课时,要兼顾各方面:既要引导较差的学生理解字词意义和学会句子翻译,又要拓宽较好学生的视野和加深他们深入的思考。以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二、 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要“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并提倡教师“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这些都为本课教学提供了极好的思路指导。

《隆中对》是一篇自读文言文,编排为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前有《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后有《出师表》和《词五首》。第六单元共五篇课文。《隆中对》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诸葛亮为刘备“信大义于天下”所作的对策。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之为“隆中对”。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战略形势所作的天才预见。人们常说“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 根据教学内容,我拟定用两课时完成。

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掌握正面描

写与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把握诸葛亮隆中对策

对天下形势的准确分析和决策的科学预见性,锻炼学生逻辑思维

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培养学生博学善思、胸怀天下

的志趣;教育学生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人。

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分析理清隆中“对”的内容。

教学难点: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及背景。

五、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音频辅助教学

六、 教学过程设计: (一) 视频导入

通过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提问学生:你认识三国中的哪些英雄呢?你知道他们的故事吗?你最喜欢谁?为什么?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然后出示课件:介绍《三国志》,让学生走进课文。 (二) 简介背景及题目: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北魏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准备南下消灭东吴孙权和西蜀刘备等,而刘备此时兵微将寡,正是求贤若渴之时,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刘备三顾茅庐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诸葛亮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胸有成竹的为刘备提出了战略决策,本文所记就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始末和他与诸葛亮问答的情况。

对,对策,答问的意思,封建时代臣子回答皇帝所提出的问题,叫对策。

(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hào fǔ suì yì bǐng qīng tuí du? shēn chāngjué

好 为《梁父吟》 遂 诣亮 屏人 倾 颓 度德量力 信大义 猖 獗 kuài dài yīn xù zh?u zhū r?ng dān

吴 会 殆 民殷国富 存恤 帝室之胄 诸 戎 箪食壶浆

2. 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串释课文,不必逐字逐句的翻译,能译出大意即可。遇到困难可借助工具书或与同学们交流探讨,然后找同学来说,教师注意指正错误或强调特殊句式的翻译,如:

1) 时人莫之许也——(倒装句)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贤能为之用——(被动句)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判断句)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反问句)翻译:__________________

5)欲信大义<于天下>:——(介宾短语作补语)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

3. (《隆中对》视频欣赏)根据提示,给课文每一段加上一个小标题:

诸 葛 生 平 徐 庶 荐 才

刘 备 志 向 隆 中 对 策

与 亮 交 友

4.哪一个字可以作为本文的中心字?“对”

(四)精读课文,深入思考

精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诸葛亮少年时是个什么样的人?

“躬耕陇亩”而“好为《梁父吟》”,“自比管仲、乐毅”

2、徐庶推荐诸葛亮的理由是什么?刘备的态度如何?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凡三往”

3、刘备的志向是什么?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欲信大义于天下”;“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智术浅短”

4、诸葛亮的对策可以分为哪些方面内容?

诸葛亮从以下四方面分析当前的形势及刘备的条件。

一论敌——在当时条件下,刘备完全不具备向北或向东发展的可能性。

a.如何对曹操?理由?“此诚不可与争锋。”三点优势:军事优势——“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政治优势——“挟天子而令诸侯”;人才优势——“抑亦人谋也”。

b.如何对孙权?理由?“此可为援而不可图也。”三点优势:地理优势——“国险”;民众优势——“民附”;人才优势——“贤能为之用”。

二论地——刘备应先夺取荆、益二州作为建立“霸业”的根基。

a.如何对荆州?理由?“将军岂有意乎?”必要性——交通便利,物资丰富;可能性——“其主不能守”(为什么?刘表将死,内部有矛盾。老师补充。)

b.如何对益州?理由?占据。必要性——地理优势(险塞,易守难攻)、资源优势(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可能性——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三论己——刘备靠什么夺取荆、益二州?应如何看待自己?

政治优势——帝室之胄(汉室正统,得民心)。

信义优势——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四论计——夺取荆、益二州后,应修明内政,建立巩固的后方,再与孙权联合,在

形势有变之时可以出兵退敌,以兴复汉室。

a、建立基业——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b、调整内部关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解决后顾之忧),内修政理 c、调整外部关系——结好孙权(联吴抗曹)

d、等待时机——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

秦川。

e、实现目标——霸业可成,汉室可兴。(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

(五)研读课文,深层体悟

1.在对前景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你是从哪些语句

中看出来的?

特别强调了“人谋”的作用

“非为天时,抑亦人谋也” ;“贤能为之用” ;“思贤如渴”

2.诸葛亮的策略为什么能让刘备折服?

A他给了刘备一个前景,一个希望

B他从方方面面为刘备做了完美的计划

C他解决了刘备最大的难题

3.你认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他具有哪些才能?

A胸怀大志,自信而不张扬

B敏锐的洞察力--深谋远虑

C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4.文章是如何刻画诸葛亮这个人物的?

诸葛亮青年时代之事 正面描写

徐庶推荐诸葛亮 侧面烘托

诸葛亮 刘备问计 侧面烘托

诸葛亮对策 正面描写

刘备赞叹 侧面烘托

六)拓展1、后人如此称道:

1、三顾频繁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

画纸之上分天下,谈笑之间定乾坤。

2、只手挽残局,常归谈笑;

鞠躬悲尽瘁,剩有讴歌。

3、杜甫先生如此记述诸葛亮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4、 蜀 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5、堪爱南阳美丈夫,愿将弱主整匡扶。 正面与侧面相结合 (

片言妙论三分定,一席高论自古无。

先取荆州为家业,后吞巴蜀建皇都。

要知鼎足为形势,须向茅庐指画图。

6、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拓展2、展示学生风采:

展示“东汉末年形势图”及“三国鼎立形势图”,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或复述或背

诵或发挥想象力,当一回军事家,再现对策内容。(让学生更深地体会诸葛亮未出茅庐而晓三分天下的天才预见才能和非凡智慧。)

(七)课外作业。

阅读《三国演义》第三十七、三十八回中与课文有关的记述,比较小说与史书有哪些不同。

(八)板书设计 亮自比: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庶推荐: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备三顾:凡三往,乃见。

曹 避

隆论敌孙 联

夺荆州

中论地

取益州兴汉室 成霸业 政治优势

论己人和

对 建立基业

论计调内部—西和,南抚,内修调外交—外结孙权,

待时 —天下有变,则 ??备推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教学反思:

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本文的教学不但能增长学生的语文知识,还可以使学生受到古人的智慧、勇气、人格的感染和激励。课文难易程度适中。本文篇幅虽略长一些,但因学生的文言文知识已有一定储备,并且学生对《三国演义》及三顾茅庐的故事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可以通过合作疏通文意,分析课文。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很快解决了部分疑难问题。

学生表演诸葛亮与刘备对策这一环节最是精彩。第一组的两位同学面对“东汉末年形势图”及“三国鼎立形势图”表演隆中对,还是比较怯场,放不开,第二组的两位同学经过上一组同学的表演,总结经验,再现了隆中对的精彩场面,令同学们拍手称好。这一环节一方面激起学生兴趣,加强了背诵练习,另一方面加深了对诸葛亮非凡智慧和气魄的理解,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通过这一环节,我发现,让学生们多练,多投入到实践中,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应变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第二篇:《隆中对》优质课教学设计

《隆中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

2、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

3、理解诸葛亮特有的精神个性,领会诸葛亮的宏韬伟略和超群才干,欣赏和仰慕历史天空永恒星座的光彩。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大屏幕展示: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展示“三顾茅庐”的画面。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草堂献策,一段千古佳话留名青史。这篇课文介绍卧龙怀才不遇,刘备思贤如渴的基础上,详细地叙述二人会面的对话,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隆中对”

(用歌曲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借助画面引出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回忆,为深入理解本课内容作了铺垫。)

(二):在诵读中思考

方法是:指导朗读,通过范读、默读、自读来反复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一边听,一边理解大致含义,把不理解的语句画下来) 2:学生自由读(学生提疑难,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读,读不准的大家改正或教师指导读长句。

4:齐读

5:速读,请同学们思考:(1)概括本文先后写了哪些内容?

(2)说说本文“记言”的史传写

(三):在合作中疏通

1:品读课文,说说文章各句的大意。

指导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小组合作,互教互评)

2:小组解决不了的请提出来,大家来解答,教师点拨。(略)

(四):在品读中发现

1:了解文意结构后,让我们欣赏令人景仰的“三顾茅庐”,这隆中对的关键就在于刘备与诸葛亮的一番对话,这对话是否让刘备如获至宝呢?你从文中哪些段落看出来的

(生分组讨论,师指导参与)

2:小组派代表发说说认识和收获,互相交流,让大家在鉴别中分享

生1:在分析形势时,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什么结论?

生2:从哪几方面分析孙全的?

生3: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师点拨,其

3:比较阅读。

今天读的是晋代《三国志》里的隆中对,明代的罗贯中《三国演义》的“隆中对”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读读。(大屏幕展示小说的“三顾茅庐”情节)

师提示:小说写了关羽、张飞的表现,特别是张飞大骂诸葛亮是“村夫”这样从侧面衬托了刘备求贤若渴的真诚态度。课文中有侧面衬托吗?(学生答略)(此处教师点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作用 略)

(五):在评价中感悟。

1:课文中的诸葛亮有哪些特点?你从哪些话语中感受到这些特点的?

生1:课文写诸葛亮为刘备确定政治路线时的一番话分析非常深刻。(举例略) 生2:诸葛亮还有点高傲,课文中写“时人莫之许也”可见常人不了解他的才干。 生3:诸葛亮的高傲还表现在“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他不向有权势的人低头。 1

2:通过小说的启发,你对诸葛亮有怎样的感受呢?

生1:诸葛亮神机妙算,深谋远虑,是人们心目中智慧的化身。

生2:诸葛亮是令人尤伤的悲剧,他为刘氏王朝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然而刘禅是扶不起来的阿斗,一生心血付之东流。

生3:诸葛亮有空城计退敌的镇定,有草传船借箭的神机,有挥泪斩马谡的柔情,他的一生就是光彩的一生。

生4:诸葛亮为蜀汉尽忠尽职,忠心耿耿,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他学生答的略)

3:你对刘备怎么评价呢?(学生答略、教师点

(在评价中领会杰出人物的非凡之处,欣赏和仰慕伟人才干,有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4:学本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

5:作业:读《三国演义》中有关“隆中对”的情节。

(六):板书设计

联吴抗曹

隆中对 取荆、益二州 霸业可成

与周边和睦 汉室可兴

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