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英语“A football match”缤纷课程活动案例

六(2)班

一、活动主题的提出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少学生学会了有关某一主题的词汇、 句型之后,不知道如何使用,更有甚者不知道在何时何地使用,为了使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结合“A football match”一课,我开展了一次实践活动。

二、活动目的

1.增强学生对足球运动的热爱。

2.创设真实的情景,使用模拟和表演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在球场上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活动实施的具体步骤

1.实践活动之前学习有关“足球比赛”的词汇,如pass, throw, kick, stop, shoot, next to…

2.学习有关“足球比赛”的指令语和日常交际用语,如Give/ Pass/ Kick/ Throw…to. Don’t … Come and sit next to me. What’s the score? It’s one all now. Mike’s got a goal. Time’s up.等。

3.阅读1—2篇介绍“足球比赛”的文章。

4.学生根据课堂上创设的真实情境运用所学语言。

四、活动过程

(一)复习与“足球比赛”相关的词汇、指令语及日常交际用语。

(二)复习“A football match”这篇课文。

(三)开展“手指踢球”游戏,将大的场景缩小,安排学生在小组内展开桌上“袖珍足球比赛”活动。在活动中运用足球场上的指令语。

(四)用“投影”出示两则招聘启示

1.电视台招聘足球比赛现场英文解说员

(1)多媒体播放一段事先拍摄的足球比赛,学生观看若干遍后,尝试为球赛配上英文解说。

(2)在小组内展开评比,选出若干名参加班级评比,优胜者将被聘为“英文播音员”。

2.报社招聘报道体育比赛文字记者团

(1)多媒体出示若干足球比赛照片,学生分组讨论,根据照片内容合作写出文字报道。

(2)教师事先准备大型“足球报”一张,将各组作品及球赛照片张贴在报纸上,组织学生课后评比,选出最佳小组若干,聘为“娃娃记者团记者”。

五、活动反思

足球比赛是大部分学生都感兴趣的话题,但用英语表达难度较大。本课语言的理解和运用都对情景的设置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增强语言的真实性,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活动中我们采用多媒体直观手段,突破时空的界限,为学生创设语言环境,让学生进行社会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教学中所设计的“现场配音”“新闻报道”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完成“应聘”这一具体任务的过程中运用语言,从而跳出书本,达到热爱生活、参与社会,学以致用的目的。以开放读书活动,开拓学生文化视野,让读书渐渐成为学生的一种文化方式。

活动的具体目标:

1.探索中学英语课外实践活动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2.探索课内外结合、学科间融合,英语与生活紧密结合、大面积、大幅度提高学生英语课外实践能力的方式、方法。

3.探索通过评价机制促进课外实践能力提高的方式、方法。定期开展英语学科的测评活动,及时奖励,促进提高。

4.拓展思维,在真实语言情境中交往、实践。培养创新精神,让学生亲身体验语言的得体性,形成真正的语言交际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讲礼貌的良好品德。

5.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国外的文化,在他们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不断开拓文化视野,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活动实施的具体过程、方式:

英语课外实践活动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扩展学生知识突破,课堂教学和教材的时间、空间以及资料范围的限制,引导学生直接潜入知识的海洋去寻求各种珍宝。使学生的智慧、个性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展露和体现。为此,我们学生所能接受的节奏,以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的英语素质为纲,做到All for students, for all students and for students all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第二篇:三年级英语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报告

三年级英语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报告

[摘  要]本研究依托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对三年级英语朗读教学进行了实践与研究。从思考和选择朗读材料,到实践和探索朗读教学的方法,以行动研究法和调查法为主要研究方法,深入到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教学,发现问题,实施指导。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朗读的意识,初步体会朗读方法,培养一定的朗读习惯。同时,在研究过程中,教师通过搜集、筛选和汇总,整理出可供三年级学生朗读的材料,为今后进一步开展朗读教学提供了有用的素材。
  一、 研 究 缘 起
  缘起一:朗读的重要性
  朗读在字典上的意思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朗读显然不仅包含这种简单意义上的“念”,还包括运用重音、节奏、语调等语音手段把语言材料中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大量准确的朗读有助于学生词汇与句子的积累,有助于学生语言感知能力和语言想象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听力和口语的进一步完善。听、说、读、写是学习英语的四大法宝,缺一不可。离开了朗读,学生将在无声的世界中学习,学习的不完整性将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道路上举步为艰。可见,朗读不仅是学生学习书面语言的一个重要过程,更是为今后能熟练、流利地用英语表述打下良好基础的必备武器。
  缘起二:学生朗读的现状不容乐观
  回忆以往观摩过的一些小学英语课,有时,教师为了营造一个轻松、活泼、热闹、愉悦的课堂氛围,大量得使用游戏、表演等形式,却很少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朗读。就算是对话教学,也难得见到学生有机会打开书本好好得读一读课文。因为平时缺乏练习,使得学生在开口朗读时,出现了拖音、节奏较差、读不整齐等不良现象。
  从上面的叙述我们不难看出,朗读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日趋明显,而现阶段学生的朗读状况显然已经无法跟上我们对学生朗读水平的要求了。因此,我们有必要从三年级开始,让朗读一路伴随着学生的英语学习历程。
  二、 基 本 认 识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使儿童学会有表情地、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那么他就必须在小学期间(4年)朗读超过200小时以上。英语朗读教学不仅牵涉到学生的智力因素、情感因素、生理、心理等方方面面,它又是各项语言技能的基础。我国英语界老前辈之一范存忠先生曾说过:“我体会到学语言与学曲子一样。”是啊,学曲子贵在能唱,那么学语言当然贵在能说。他还提到:“早晨一起,学生们就在屋外,树下,千遍万遍地读……不到半年,舌头听使唤了,一些句子,不假思索就跑到嘴里来了。”可见英语语感的增强和朗读课文是分不开的。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的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理论进一步证明,经常性的英语朗读训练有助于建立起英语词形声符和语义内涵之间的联系,形成最基本的英语语言系统,培养出英语语感来。
  (二)三年级英语朗读教学的研究目标
  在这一个学年里,我们遵循“源自学生又回归学生”的原则,以三年级学生为研究的主体,以在学生身上发现的各种问题为研究对象,解决朗读教学的实际问题,把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定为研究的终极目标。同时,积极开展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使课题研究更具实效性,达到教研服务于教学的目的。
  三、实 践 操 作
  在整个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将教学研究与日常教学实践融为一体,注重自身的学习和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积极开展教师自己的反思、教师与同行的探讨和教师与理论的对话,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
  课题研究    教学实践         自我反思         同行交流         理论学习
  (一)准备酝酿阶段
  1、打好理论基础
  要实践就得先学习。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实践组的老师进一步学习了英语教育教学理论,并翻阅了一些与英语朗读教学有关的报刊和书籍。我们认为,教育理论蕴含着系统化的知识、方法论和现代文化,对教育实践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阅读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章,可以借鉴同行的经验,将自己认同的理念与方法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表达。
  2、收集朗读材料
  活动研究的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也就是刚踏入“英语大门”的人。面对这些零起点,或者只是对英语有初步了解的学生,要挑选出适合他们朗读的材料,显得尤为关键。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注意持续性差,兴趣易变、不稳定,如果不能以趣味吸引学生,学生会在反复的训练中感到枯燥,在绕口的朗读面前失去信心。因此,那些篇幅短小,内容简单,形式活泼,趣味性强的可视之为首选。我们通过从《小学英语晨读经典365》、《小学英语快乐朗读》、《小学英语随堂故事》等书籍中寻找,从英语教学网站上下载,自己创编等方式,选择或改编了一些英语儿歌、绕口令等作为朗读的素材。
  3、规定朗读时间
  英语课内的朗读时间由任课老师根据教学计划自行安排。我们主要对课外的朗读时间作了统一,这样便于操作。参照学生的作息时间并结合其他学科的需要,规定学生必须在以下几个时间段进行朗读。
  1)每节英语课预备铃到正式铃之间的三分种:由课代表负责管理。
  2)每天中午:由英语小助手负责管理,英语教师巡回指导。
  3)每周三的英语早自修时间 :由班主任负责管理,英语教师巡回指导。
  4)每天晚上10分钟 :由家长督促。
  在开学初,我们将朗读的具体要求张贴在教室的墙壁上。
  (二)实质性研究阶段

  在这期间,我们主要研究了怎样在课堂内开展朗读教学,如何在课外进行指导以及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展示平台三个大方面。
  1、课内朗读是关键
  1)练“听”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抢读”的情况。特别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敢于模仿,不怕出错。所以有的学生在学新词汇时,还没有听清楚示范发音,就急着开口读;也有的学生在教师领读的时候,认为自己已经会了,不愿意听,总是喜欢和老师一起读。这些学生,看上去读得很积极,可这种所谓的“积极”恰恰有害而无利,不但使自己错过了学习标准发音的时机,而且还影响了别的同学,导致后面无法正确朗读。为了帮助学生改掉“抢读”这种坏毛病,我们除了经常和学生强调“仔细听”的重要性,还尝试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变化,引导学生“先听后读”。
  例一:课前先用PowerPoint制作一个简单的课件。在每一张幻灯片上输入一个单词或句子,再录入一个单词或句子的发音,但两者不一定相符。上课的时候要求学生:如果听到的录音和单词或句子相符,就大声跟读,如果不符,则不跟读。为了增加这个环节的趣味性,我还让学生在判断过程中加上手势。即,若一致,就将双臂向上举,作“○”状,若是不一致,就将双臂交叉,作“×”状。
  刚才介绍的这种练习方法,我们一般运用在复习课上。至于遇到新授课,我们尝试过另一种方式。
  例二:记得那是一节关于水果的词汇新授课。教学内容是:apple, orange, banana, strawberry四个单词。其中,strawberry是相对较难的一个。重音的位置和单词中字母“e”的发音,都是在朗读时要注意的地方。怎样才能吸引学生仔细听呢?我一边出示草莓的图片,一边告诉学生(用英语表述,用肢体语言提示):谁想知道怎么读,就举手,我会轻轻地告诉他/她。顿时,一只只小手都举了起来。在求知欲的驱使下,他们一个个都争着要听。被请到的学生自然听得特别认真,有个别学生第一次没听清楚,还主动要求我再示范一遍。之后,我请了部分学生试着朗读这个单词,基本上没有出现什么错误。
  “先听后读”的练习方法还有很多。比如“传话游戏”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因为在游戏过程中,后面的同学只有听清楚前面同学说话内容才有可能继续正确地往下传。由于这个游戏用得比较普遍,这里就不作详细介绍了。
  综上所述,我们根据教学需要,把这些活动安排在不同的教学环节。有时为了帮助学生将注意力充分集中在听的内容上,我们会要求他们闭上眼睛,增加专注程度。通过多次练习,学生“听”的情况大有好转,“抢读”的现象越来越少。
  2)教“读”
  评价朗读,我们通常会看两大方面:读得对不对,读得好不好。“对不对”指的是发音是否准确;“好不好”则是在正确的基础上,还要观察语调是否流畅、停顿是否恰当等方面因素。想要读得既对又好,那就必须多练。因此在课堂上,我们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练习朗读。
  a. 读绕口令
  绕口令是指把含有相似或相同因素的单词组成反复、重叠、绕口的句子。多读绕口令
  可以帮助学生把握句子的节奏,体会如何停顿。考虑到学生的水平和能力,我们一般都选比较简短绕口令。如:
  A big black bug bit a big black bear.
  在要求学生读之前,我们会帮助学生,根据句子的含义,将绕口令用“/”划分成若干部分。即
  A/big black bug /bit/a/ big black bear/.
  划线处也就是需要稍作停顿的地方。然后让学生按照“词群”来读,在保证正确性的前提下,逐渐加快速度。
  b. 读儿歌
  儿歌的特点是语言浅显易懂、句式多重复、音韵自然和谐、富于韵律性、富于节奏感。
  所以我们选用儿歌,来指导停顿和语调。比如作为数字教学的拓展,让学生朗读这首儿歌:
  One and one/ is two,
  Two and two/ is four,
  2/,4/,6,8,10,
  Let’s/ count again.
  Three and three/ is six,
  Four and four /is eight,
  Five and five is always ten.
  Let’s /count again.
  同样,我们先将每句话改停顿的地方做上记号,并范读给学生听。学生在读的时候,让他们用手指轻轻地敲打桌面,增强节奏感。
  c.读对话
    朗读就象是烧菜,语音是食料,语气、语调、停顿等是调料。没有放调料的菜虽然不美味,但还是可以食用。而离开了食料的菜,就不能称之为菜了。所以,朗读教学还是应该以指导发音为主,切不可本末倒置。另外,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心理,针对学生好动、争强好胜、爱表演等特点,根据朗读材料的特点,积极运用情景、游戏、多媒体、奖励等手段。尽力让学生保持对英语朗读的持续注意,使学生乐于朗读。当然,运用多种形式朗读,如个人读、小组轮流、齐读、分角色读,则更受学生欢迎。
  2、课外朗读是必须
  由于小学英语课时少,课内朗读训练是有限的,把朗读延伸到课外势在必行。如果说课内的朗读教学重在树立和逐渐强化学生朗读的意识,帮助学生初步掌握一些朗读的方法,那么通过课外的朗读,则是侧重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习惯一:读前要“扫障”
  这里的“障碍”指的是朗读材料中的新词新句。众所周知,通顺是朗读的基本要素之一。如果连读通顺都成问题,更别说要想通过朗读来巩固语言知识了。因此在要求学生朗读前,我们会先教学课文中的生词、词组、难句,使学生会读,能读,以此来保证朗读的流畅性。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这样一个小插曲。
  案例1——学生说:“老师,他写‘白’字”。
  那是在中午朗读时间。在这个时间段,我们要求学生到英语小助手那里去朗读学过的课文(每个班有8个英语小助手,他们必须先在我们这里过朗读关)。一次,我照惯例想到班里去转一圈,看看他们读得怎么样了。当我走近三一班的时候,就听见从教室里面传来学生争执的声音。刚踏进教室大门,一个小助手就跑过来向我报告:“老师,他写‘白’字!”还没等我弄明白什么是“白字”,她已经把一本课本递到我眼前。我接过来一看,原来所谓的“白字”,就是学生在单词边注上的与之发音相近的汉字。而发生争执的原因,就是那个学生觉得自己会读了,可小助手则认为写汉字不能算数。
  其实,在英语初学阶段,学生受母语干扰而产生的错误特别明显。这是因为学生不熟悉英语的规则,觉得惟有母语可以依赖。因此,为了记住英语发音,他们很自然想到注汉字的方法。所以我并没有批评那个学生,而是要求他把汉字擦掉再读一遍。当他发现自己读不下去的时候,就已经明白写汉字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他并没有真正得把“障碍”扫除掉。为了帮助他能改掉这个坏习惯,我对他给予更多的关注。每次朗读前,都和他一起把材料浏览一便,遇到新词及时“解决”。一段时间下来,他终于不再犯之前同样的错误了,对朗读也更加有信心了。
  习惯二:读时要大声
  大声朗读有助于学生冲破心理障碍,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大声朗读,特别是长期坚持以后,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节奏感;大声朗读还有利于学生初步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可以这样说,学生敢于大声朗读英语课文,就敢于开口说英语,学生就不会成为英语的“哑巴”。但事实上,有很多学生做不到这一点。
  案例2——老师说:“声音太轻了”。
  周三早晨早自修结束后,我们课题组的一位老师说,她在之前巡回指导的时候,随便抽测了几个学生,请他们到教室外面朗读课文。结果,留给她印象最深的是:声音太轻了,那根本算不上朗读。
  其实,声音轻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就说我的切生体会,每次到上课,一到读课文的关键时刻

,有些学生,就算我站在他的旁边,也听不清楚他在读什么。上课时细声细语的他们和下课时唧唧喳喳的他们判若两人。为了帮助学生能提高嗓门,放声朗读,我们设计了一个简单而有趣的游戏:首先,请全班学生沿教室四周墙壁站成4排。随意指定一名学生作为起点。让他们每人读一个词或者是一句话。如果站在教室另一边的同学能听清楚他读的内容,就算通过。没有通过的学生要继续做这个练习,直到通过为止。起初练的几次,有不少学生没能一次过关,游戏次数的增加,情况就越来越理想。到最后,自然是所以的学生都能一次成功。之后,那位老师又请了相同的几名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给她听,不出所料,朗读的声音果然响亮了很多。值得注意的是,大声朗读并非是声嘶力竭的朗读,后者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体力,削弱记忆与理解,极易造成疲劳,不利于持久学习。所以要避免学生走两个极端。
  习惯三:读后要反复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人们对于所学习的材料,最初的遗忘曲线是“急剧下降”的,但随着时间的进展而逐渐减慢。也就是说,遗忘是“先快后慢”的,它提醒人们要“及时复习”。 再加上小学阶段一星期只开设三节英语课,学过的课文如果没有及时复习巩固,很快就会忘记,对今后的学习肯定会造成一定的障碍。因此,放学回家后及时放录音,并反复跟读,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效果会比较好。
  案例3 —— 家长说:“孩子没有英语回家作业”。
  开学快一个月了。我却发现班上有一个学生一直没有进入学习英语的状态。上课从不发言,课后朗读从不完成,找他交谈,问他学习上有没有困难,他也是用“沉默”来回应。这个样子,可把我急坏了。我拨通了他妈妈的电话,当我询问到他在家的学习情况时,他妈妈用很惊讶的语气说到:“啊,英语还有作业的啊,我是觉得奇怪,多次问他,他总是回答我没有英语回家作业。”看来,这个学生是因为在课堂上没有认真学,到家又不努力,不听不读不复习,旧知还没来得及巩固,新知又来了,如此恶性循环,使他在英语学习中充满了挫败感,自然就对任何英语活动都提不起兴趣了。
  小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弱,教师布置的口头作业(听磁带,读课文),总有部分学生不能认真完成,有的甚至不把“朗读”当作业,在家长问起时就以“我们英语老师没有布置作业”来搪塞家长。所以,针对这样的“软作业”,就更需要家长的监督以及教师的一些检查和鼓励的手段。我们利用家长会时间和家校联系平台,向家长说明“朗读”对英语初学者的重要性,增强家长的监督意识。另外,我们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英语家校联系本,把英语作业写在上面,每次完成朗读作业后,请家长作出书面评价。这是一种很好的反馈方式,便于我们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朗读情况。有时,我们还会利用课前的几分种表扬写得特别认真的家长,读一读他们写的评价语,并给学生发小红花作为奖励。这样的方式起到了很好的反激励作用,学生看到同学和同学的爸爸妈妈受到老师的表扬,回家后会要求自己的家长也多写一些。(这点在我们与部分家长的交谈中得到了证实)在坚持做了一段时间后,我们高兴地发现,很多家长的评价语从先前的几个字增加到了后来的几句话。他们写得越多,就说明他们听得越仔细,也就表明他们督促孩子认真地完成朗读作业。
  3、多样的展示平台是辅助
  为学生搭建多样的展示平台,提供展示机会,能起到鼓励和促进学生朗读的作用。在整个学年里,我们组织了一次全校朗读\演讲比赛和多次班级朗读表演秀。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读得更自信了,读得更正确了,读得更精彩了。
  (三)总结反思阶段  实践组成员共同回顾这一年的教学研究工作,交流实践体会。整理所有相关资料,撰写结题论文。
  四、绩 效 与 思 考
  (一)绩效
  1、学生的收获
  通过一年的朗读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树立了“英语学习离不开朗读”的意识。这一点,反映在学生课后能积极地完成朗读任务,午间能按时地进行朗读练习,回家能自觉地完成朗读作业这些学习行为上。另外,学生对应该怎样朗读,也就是对朗读的要求已经有所了解。比如在课堂上朗读对话的时候,学生能根据文本内容和在标点符号的提示下,努力地把握好单词的发音,句子间的停顿,语篇的感情色彩。尽管在处理这几个方面的时候,感觉还比较生硬,但我相信只要通过坚持不懈地练习,一定能取得更大的进步。除此之外,学生还初步养成了一些良好的朗读习惯。比如朗读前会先学习文本中的新词;课堂跟读时能做到听真切后再动口;朗读练习时能做到大声、自信。所有的这些,是教师课题研究的成果,更是学生努力的结果。
  2、教师的发展
  在整个实践研究过程中,有收获的不仅是学生,教师也是受益者之一。首先,更新了教学理念,改进了教学行为。教师参与研究是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开始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显现出来。教师们更善于从自已的课堂教学中的现象进行考察研究,并从中获取信息,改进教学。更乐意扮演教授者与研究者的双重角色,热心于把课堂教学实践与新成果、新理论联系起来,缩短教学理论和课堂实践的距离。
  其次,促进了反思能力,提升了科研能力。
  朗读教学基于课堂,又指向课外。研究中教师们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分析一些现象的成因,并把解决方法有效地实施到对相关教学问题上,提升了参研教师教育思维的深度、广度和高度。教师们都觉得,这一年来,对三年级朗读教学的研究对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很有帮助。
  3、资料的生成
  在进行本研究的过程中,实践组成员从教学杂志、网站和其它渠道收集、整理了一批朗读材料。这些材料成为了朗读教学的宝贵财富。在不确定的、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下,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从中选择适当的素材加以使用,非常方便。做这项工作,我们采用的是先紧后松的方法。在最初阶段,我们花了相当一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集中搜索。坚持一段时间后,随着研究的发展,我们就放慢搜索的脚步,逐渐补充。张弛结合着操作,效果很好。
  (二)思考
  1、午间朗读的时间无法得到保障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课外朗读的时间经常被语数老师占用。尤其是每天的午间朗读,会被用来订正作业,或者背诵语文课文等。只有那些不用订正作业或是早早地把课文背好的学生,才有时间朗读英语。虽然我们也多次和语数老师沟通并争取,但情况并没有好转。因此,如何在学生有限的在校时间里,充分挖掘可用、能用的时间,是在今后的朗读教学研究中,值得引起关注的又一个重点。
  2、部分家长还是不重视“朗读”
  虽然在前面提到,有很多家长已经意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并能够积极配合教师督促孩子在家的学习,但不可否认的是,还是有部分家长不以为然。他们有的对孩子“听”的要求比较高。在询问到孩子在家的学习情况,他们总是说“我们要求他晚上听××分钟,早晨起来我们也要求他听”,对朗读却只字不提。也有极少数家长还是认为写比说重要,因此布置一些背诵、默写作业代替了朗读作业,所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在肯定他们现在的某些做法的同时,纠正他们一些错误的观念。
  3、下阶段的计划
  朗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通过长时间地坚持,它的作用才会慢慢显露出来。在完成了对三年级学生的朗读教学研究后,我们应该把目光和研究重点转移到其他各个年级的学生。如果说我们在三年级的学生身上埋下了朗读的伏笔,那么对四、五、六年级的学生,应该开展更为细致的朗读辅导,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逐步提升他们的朗读水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