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五中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政治试卷(理科)

北京五中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政治试卷(理科)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 分,共56分,请将答案填写在机读卡上)

据《列子·天瑞》记载:“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因为害怕天地崩坠而不吃不睡固然可笑,但是每一个正常的人从童年时代起,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类似的追问和思考。追问和思考这样的问题,实际上已经不自觉地与哲学发生了联系。回答1、2题。

1.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需要智慧,学习哲学可以使人们拥有智慧。哲学的智慧产生于

A.人类的头脑 B.人类的意识 C.人类的生理状况 D.人类的实践活动

2.下列关于哲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②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③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④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在人类追索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它们在相互辩难中发展,在湍急的思想河流中曲折前进。回答3~6题。

3.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宇宙中的大问题,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人生问题,也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人类的认识问题。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但_______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A.世界观和方法论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C.思维和存在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4. 我们的思想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

A.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

C.物质存在是否依赖意识的问题 D.物质和意识是否均是本原的问题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两大阵营。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重视物质生活还是重视精神生活

C.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

D.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又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6.一切唯心主义者都主张

A.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B. 世界统一于精神

C. 事物是感觉的集合 D. 天地合而万物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标志着哲学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回答7、8题。

7.之所以做出上述判断,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③第一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④全面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将哲学发展推向更高阶段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8.恩格斯指出:“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这说明

A.哲学推动时代步伐,决定历史进程 B. 任何哲学都对社会变革起积极作用

C.反映时代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对社会变革起巨大作用

D.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

9.放眼周围世界,我们看到的是高山、河流、原野等物质具体形态。如果用辩证唯物主义眼光认识物质的唯一特性,其正确回答是

A.可知性 B.客观实在性

C.永恒性 D.矛盾同一性

10.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是 、 和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

物质性 。

A.经济生活 政治生活 文化生活 B.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

C.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 文化生活 D.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

11.有这样一个故事:诡辩家欧布里德向朋友借钱后,一直拖着不还,朋友只好前去讨债,没

想到欧布里德却说:“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您

要讨债就向过去的我讨吧!”朋友被他的诡辩激怒了,便狠狠地揍了他。从哲学的角度看,欧布

里德错误在于

A.否认了相对静止的存在 B.否认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C.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D.否认了绝对运动的存在

12. 《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表明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13.判断某种联系可否称为规律,关键是看这种联系是否是物质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下列属于规律的是

①水往低处流 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③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④月亮绕地球转 ⑤红灯停,绿灯行 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③⑥ D. ①②③④⑤

14.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判断,其依据在于,劳动和社会交往

①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 ②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③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 ④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费尔巴哈曾对各国的神进行认真的考察,发现各国的神,无论其形象、衣着、使用的语言,还是发号施令的方式,都同那个国家的现实生活极为相像,几乎是该民族现实生活的翻版。回答15、16题。

15.费尔巴哈的发现启示我们,宗教所描绘的世界

①源于现实世界 ②反映现实世界 ③就是现实世界 ④影响现实世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 神在不同国家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各不相同,其原因是

A.神的形象是具体的、多种多样的 B.神的形象所反映的客观存在不同

C.神的形象在自然界的发展中产生 D.神的形象属于客观实在的范畴

17.“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

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

自己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段话表明,意识活动具有

①目的性 ②计划性 ③主动创造性 ④自觉选择性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8.对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表述,最准确、最完整的是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D.物质和意识相互决定,相互转化

19.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我们的哲学启示有

①尊重规律,利用规律 ②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少产 ④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实现,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回答20~21题。

20.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的特点包括

①客观物质性 ②主观能动性

③社会历史性 ④科学实验性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下列选项中体现这一观点的有

①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②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③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④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2.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实践上的每一次创造,理论上的每一次突破,事业上的每一次进

步,无不闪耀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光辉。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是因为

A.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B.实践有联系主观和客观的特性

C.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23.在平面内,若直线a垂直于c,直线b垂直于c,则直线a平行直线b;在空间,若直线a垂直于c,直线b垂直于c,则直线a与直线b不一定平行。从哲学上看,这说明

A.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B.真理和谬误是一对矛盾

C.真理有时不是客观的 D.人们的认识能力不同,水平认识就不同

24.头孢曲松纳是一种常见的抗生素,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但是,如果把它和某些药物一起服用,就会导致药效减弱、副作用增强,对人体造成损害。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配伍禁忌。在没有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曾出现病人服用该药物致死的案例。卫生主管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并没有禁止使用这种药物,而是要求在药品使用说明书中写明配伍禁忌的有关情况。对一种药物及其配伍禁忌的认识,体现出认识

①是一个永远不能达到真理的过程 ②是一个追求终极真理的过程

③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过程 ④是一个包含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5. 毛泽东同志对“实事求是”做过科学的解释,其中“是”是指事物的

A. 客观性 B.物质性 C.规律性 D.可知性

26.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但是,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这说明真理是( )

①因人而异的 ②具体的 ③有条件的 ③客观的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27.田径比赛中,4×100接力赛取得好成绩的重要因素在于能否充分发挥每个队员的优势。第一棒要求反应速度快、爆发力强;第二、三棒要求奔跑速度快、耐力强;第四棒要求心理素质好、冲刺能力强。4×100接力赛的布阵理念告诉我们,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要获得成功,必须做到

①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研究并改进规律

③按客观规律办事 ④从客观实际出发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8.爱迪生试制白纸灯泡,失败了1200次。有人讥讽他一事无成。爱迪生则说:“我有了很大的成就,证明了1200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从爱迪生的回答可以看出

①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深化 ②意识能动作用比物质决定作用更重要

③认识的真理性要靠实践来证明 ④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问答题

根据题目要求作答,紧扣题意,适当分析。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分6,共计18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北京五中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政治试卷理科

29.“好多人的成功,不是因为他多么的有才华,而是因为选对了一个点。”请从哲学角度谈谈怎样才能“选对一个点”。 (至少两个角度,有简要分析)

30.看漫画回答问题

北京五中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政治试卷理科

从哲学角度看,此认识是 观点。其根本观点是什么?与之对立的哲学派别的根本观点是什么?

31.请结合实践的特点评析下列观点

北京五中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政治试卷理科

北京五中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政治试卷理科

三,简答题。紧扣题意,简明扼要,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32. 读右图。从哲学角度看,在交通应急机制和灾害天

气中,属于第一性的是 ,属于第二性的

是 。

33.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说

明 ;“拔苗助长”的寓言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

34.世界上先有石头,后有对石头的认识。从哲学角度分析,这是因为 。 世界上先有电脑的设计,后有电脑。从哲学角度分析,这是因为 。

35.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看,“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

吃。”这是在强调 。 ;“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这是在强调 。

四.问答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10分)

36.某县地处山区,县政府为增加全县财政收入和农民的收入,决定把发展烟叶生产作为一个突破口,决定在全县种植

北京五中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政治试卷理科

2万亩白肋烟,并把种植任务分到各乡镇。

甲乡地处二高山,适宜种烟,农民也愿意种烟,但县里为了照顾各乡镇,也只分配了平均的种植任务,这个乡镇的领导,根据农民的要求,适当增加了烟叶的种植面积,农民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收入。

乙乡地处低山的平地,土地中含水量很高,不适宜种植烟叶,但这个乡的领导为了完成上级规定的种烟任务,强行规定农民必须种烟,有的农民不愿种烟,在水改旱的地里悄悄种上了玉米,当乡干部检查发现后,硬将玉米苗拔掉,命令农民重新种上烟苗,由于种烟时令已过,加之土地含水太多,烟苗长不高,产量很低。造成农民既无粮吃,又无经济收入的局面,农民怨声载道。

从哲学唯物论的角度反思这两乡的做法,给我们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北京五中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政治试卷理科

北京五中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政治试卷理科

二.简答题

29.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尊重客观规律,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 30,(主观)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根本观点略 31,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三.填空题

32.灾害天气 交通应急机制

33.物质运动有规律 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34.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35.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二篇:吉林省延边二中20xx-20xx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理)试卷

延边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政治试卷(理科)

考试说明:1.考试时间:60分钟

2.本试卷分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和第Ⅱ卷(问答题),共100分。

3.请将选择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第Ⅱ卷答案写在指定位置上,否则均不得分。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

一. 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哲学研究的问题很多,但我们能够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这个基本问题可以表述为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②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③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 ④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第一次实现了

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统一

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③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④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A.①② B. ①③ C.②④ D.③④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结晶。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A.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 B.继承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

C.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坚持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4.哲学史上存在着的“两个对子”,下列选项中属于“两个对子”是

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②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③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黑格尔哲学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从哲学产生以来就有,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A.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B.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C.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D.对思维和存在二者有无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包括

①毛泽东思想 ②邓小平理论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④科学发展观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下列关于哲学与时代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

A.哲学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B.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C.真正的哲学能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运动 B.客观实在性 C.社会历史性 D.实践

9.下列现象中,属于规律范畴的是

A.水往低处流 B.新陈代谢 C.月亮绕地球转 D.红灯停,绿灯行

1

10.20xx年12月12日至14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xx年经济工作的基调是稳中求进。稳中求进主要体现了

A.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B.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

C.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D.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

1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①农民种地 ②科学家进行航空探测实验 ③工人做工 ④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反映了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

A.客观实在性 B.静止 C.运动 D.联系和发展

1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对这个“物质”的理解,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B.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C.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D.除了人脑以外的客观存在

14.“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句话的意思是

①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产物 ②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③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 ④意识是客观物质的主观映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5.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B.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C.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16.抓中心、抓关键、抓重点的哲学依据是: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理 B.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

17.下列对辩证否定的理解,错误的是

A.辩证的否定是“扬弃” B.辩证的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

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D.辩证的否定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

18.下列说法体现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的有

①守株待兔 ②好事多磨 ③防微杜渐 ④微不足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19.判断一个事物是新还是旧,主要看这个事物

A.是否是过去没有的、新出现的事物B.是否是力量强大的事物

C.是否是发展成熟完善的事物 D.是否是符合客观规律、有强大生命力的事物

2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滴水穿石”、“聚沙成塔”等成语体现的哲理是

A.要重视质的飞跃 B.要重视量的积累

C.量变是质变的结果 D.质变是量变的前提

21.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 ①有序性 ②整体性 ③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④多样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2.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走进低碳经济时代,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地球的未来取决于人们生产与消费行为选择。这表明

①地球和人类社会的未来取决于人们的共同意志

②把握事物因果联系可以提高人们行为的自觉性

2

③承认事物客观联系是人们选择正确行为的前提

④人类生产实践的内容日益广泛,形式更加多样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3.“竹竿效应”源于对果农收摘果实的观察。果农常用竹竿收取有刺大树上的果实,只有竹竿最长的才能收得最多。“竹竿效应”蕴含了应将关键因素作为“竹竿”,“竹竿”有多长,水平就有多高的道理。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②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结的,要善于全面分析和处理矛盾

③全局和部分是相互制约的,要恰当处理好关系全局的决定因素

④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要抓住时机促进事物从量变到质变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4.“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名言揭示的共同哲理是

A. 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B. 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C. 对立统一是普遍现象 D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25.从汶川地震到北京奥运,千百万志愿者的行动似一股社会的道德清流,让爱心延续,推文明前行,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这又一次表明,人生价值包括

①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 ②个人的生命历程

③个人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 ④个人受到社会的尊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6.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是因为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7.“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这表明

A.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B.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28.下列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价值取向相同的是

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④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29.今年全国各地陆续开展了“深入基层大走访”活动,各级领导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学校和厂矿,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想,与基层干部群众一起商量解决实际问题,受到基层干部群众的欢迎。“深入基层大走访”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是

A.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积极的反作用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0.“我爸是”、“给力”、“神马都是浮云”?? 20xx年不少红遍网络的热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蹿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们唏嘘不已,仿佛置身现场。网络热词的出现体现着

A.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真理与谬误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第Ⅱ卷(综合题)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0分)

3

31.材料一:中共第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着力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材料二:在现代化建设中,我党一直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针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1)请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材料一。(10分)

(2)材料二是如何体现认识论的有关原理的?(14分)

32.从19xx年实施西部大开发十一年来,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稳定,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也取得重大成就,也是西部各族人民群众受惠最多的时期。稳定是福,动乱是祸。凡是民族团结搞得好的时期,西部经济发展就快,各族人民得到实惠就多;凡是民族团结遭到破坏的时期,就会导致社会动荡,发展停滞,各族人民遭殃,因此各族人民要自觉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各民族大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是各族群众在内的中华民族利益所在。 结合材料三,用联系观点分析说明民族团结的重要性。(16分)

延边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政治试卷(理科)答案

1-5 D C D A C 6-10 D B B B A 11-15 A C B C B

16-20 D D D D B 21-25 A B A D D 26-30 D A A C A

31.(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党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体现了这一点。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这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我国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这要求我们立足实践,树立实践第一的观念。我党正是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并升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6分)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和上升性,这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党对于如何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认识不断发展。(4分)

③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这要求我们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党根据我国国情和建设的实际,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4分)

4

32.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民族团结影响西部的建设和发展,影响西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说明了这点。(4分)

②联系的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民族团结,西部得到发展,人民会得到实惠;民族分裂,西部发展停滞,各族人民就会遭殃就是其说明。(4分)

③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各族人民自觉维护西部的团结和稳定,能保持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与发展就是其体现。(4分)

④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启示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也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民族团结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个民族大团结和谐稳定是包括西部各族人民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所在,必须加强民族团结。(4分)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