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师大附中10-11上学期高二政治期中考试(理)

北京市师大附中2010-2011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政治试卷(理科)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第Ⅰ卷(共70分)

一、选择题

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70分。

据《列子·天瑞》记载:“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因为害怕天地崩坠而不吃不睡固然可笑,但是每一个正常的人从童年时代起,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类似的追问和思考。追问和思考这样的问题,实际上已经不自觉地与哲学发生了联系。据此回答第l题。

1.之所以得出上述的结论,原因在于

①哲学并不神秘,人人都有哲学

②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广阔的自然界

③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和追求智慧

④哲学源于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苏格拉底与人讨论什么是美德。他回答了男人、女人、老人、青年人的美德,苏格拉底则说:这只是具体的美德,而不是哲学的美德。对美德的哲学回答,是要寻找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的共同美德。这体现了

A.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哲学是具体知识的概括、总结和反思

C.哲学是一切具体科学知识的总汇

D.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

将大自然当做主宰和神灵,就会去敬畏自然;将大自然当做资源和材料,就会去征服自然;认识到人能改造自然但首先是依存于自然,就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去建设生态文明。

据此回答第3题。

3.如何看待自然反映了不同的世界观。下列选项中全部属于世界观的是

①水是万物的本原 ②万有引力理论

③神灵创造了世界 ④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⑤黄果树瀑布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4.“几十年的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学点哲学的确可以使人做事情少犯错误,做研究少走弯路。”下列观点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的上述感悟相一致的是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B.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

5.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修建时面临脆弱的生态、高寒缺氧、多年冻土和狂风扰乱工作等世界性难题。在青藏铁路的建设过程中。哲学基本问题表现为

A.科技与经济的关系 B.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C.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6.“闭上眼睛,就是天黑”从哲学上看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认为物质是客观精神派生的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否认了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的观点

7.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标志着哲学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之所以

做出上述判断,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③第一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④第一次实现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邓小平同志有两句名言,一句是“摸着石头过河”,一句是“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也就是说,要具备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大胆地向前闯,大胆地去实践。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C.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D.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

9.下列关于哲学对社会变革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预见和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②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

③动员和掌握广大人民群众,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④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提供社会变革的政治保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甲、乙两位同学就物质概念进行了辩论。甲说:“物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乙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甲、乙的观点

A.前者正确,后者错误

B.前者错误,后者正确

C.两者各自片面地强调了一个方面,都是不正确的

D.都正确,前者是就物质的概念而言,后者是就具体物质而言

11.放眼周围世界,我们看到的是高山、河流、原野等物质具体形态。如果用辩证唯物主义眼光认识物质的唯一特性,其正确回答是

A.可知性 B.客观实在性

C.永恒性 D.矛盾同一性

1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A.经济生活 政治生活 文化生活

B.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

C.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 文化生活

D.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

13.有这样一个故事:诡辩家欧布里德向朋友借钱后,一直拖着不还,朋友只好前去讨债,没想到欧布里德却说:“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您要讨债就向过去的我讨吧!”朋友被他的诡辩激怒了,便狠狠地揍了他。从哲学的角度看,欧布里德错误在于

①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②否认相对静止

③夸大了相对静止 ④否认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两句话揭示的哲学道理是

A.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B.要善于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C.规律是客观性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认识事物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漫画,据此回答15—16题。

北京市师大附中1011上学期高二政治期中考试理

15.从漫画可以看出

①两者的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②甲的观点是唯物辩证的,乙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

③甲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乙的观点是唯心主义

④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思维与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6.人们围绕“思”与“在”进行争论,形成一定的世界观,进而获得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的方法。这体现出

A.哲学对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有反作用

B.世界观人人都有

C.有了世界观就有了正确从事实践活动的方法论

D.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统一的,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17.“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段话表明,意识活动具有

①目的性 ②计划性 ③主动创造性 ④自觉选择性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8.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判断,其依据在于,劳动和社会交往

①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

②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③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

④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21世纪跨入了第二个10年,未来10年世界格局将发生怎样的改变?科学技术会有怎样的发展?人们纷纷作出自己的预测。这些预测

①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②是人们根据客观事物做出的超前反映

③是脱离客观事物的主观臆测

④存在着科学预见和错误判断的差别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千百年来,人类创立了各种哲学。孔子创立的儒家哲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马克思、

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则是当今我国社会的指导思想。某种哲学成为当时社会的指导思想,说明

A.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B.马克思主义哲学吸收了儒家哲学的合理成分

C.哲学对社会变革有先导作用

D.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2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对这句话的准确理解是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B.意识是人脑的产物

C.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存在 D.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为满足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国运动员对蔬菜种类与营养的不同需求,中国农艺师引进了多种新品种洋菜,根据北京地区及周边省市的海拔高度来确定各种蔬菜的种植与运输方案,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据此回答22题。

22.农艺师打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遵循的哲学依据是

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B.人可以改变规律,造福人类

C.人能够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现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

23.依据人物性别、年龄、身份、职业、性格和创作者对人物的褒贬不同,京剧的行当可以划分为生、旦、净、未、丑。每一行当都有不同的脸谱造型。这些脸谱是对社会生活中形形色色人物形象进行抽象概括后的艺术加工。用哲学的语言说

A.艺术源于艺术家的主观创作 B.客观现实以艺术为摹本

C.艺术是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D.客观现实是对艺术的再创造

24.从前,有个牧师劝穷人信教。他问一个穷人:“你死后愿升天堂,还是愿下地狱?”穷人回答说:“唉,看吧!哪边的玉米面便宜,就到哪边去吧!”穷人的回答主要说明了

A.意识源于人脑 B.意识根源于客观世界

C.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D.意识是对现实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25.如今,天气预报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许多人在出门之前都要听听当天的紫外线指数、感冒指数、穿衣指数、洗车指数等。这些指数

A.是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

B.是人们与客观事物之间的主观联系

C.可以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指导实践

D.是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20xx年,西南地区持续干旱,云南、广西、贵州、四川、重庆等五个省市的生活生产受到了严重影响。据此回答26—28题。

26.只有当天气变化过程中有适当的降雨云系时,人们才可以通过干预、催化,实行人工降雨。这一情况说明

A.必须要有既定的目标和方案

B.必须要以自己的行动改变世界

C.尊重客观规律受到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D.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到客观条件和规律的制约

27.随着气象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科技手段对灾害天气实施局部干预,减少或避免灾害,成为经常性的选择。人们能够改变灾害性天气的不良影响,其哲学依据是

①大气运动尽管复杂,但有规律并可以被认识

②大气运动的偶然性逐渐向有规律的必然性转化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利用规律的能力不断提高

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们完全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28.面对频繁的自然灾害,抗灾救难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从哲学上说,需要

①认识自然规律,精确预见自然界未来的变化

②认识人类行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可能后果

③采取行动防止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结果产生

④采取适当的行动改变自然规律和相关的条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9.对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表述,最准确、最完整的是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D.物质和意识相互决定,相互转化

30.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的特点包括

①客观物质性 ②主观能动性

③社会历史性 ④科学实验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①太空漫步 ②工人、农民劳动 ③学生读书 ④孔雀开屏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32.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下列选项中体现这一观点的有

①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④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3.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实践上的每一次创造,理论上的每一次突破,事业上的每一次进步,无不闪耀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光辉。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因为

A.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B.实践有联系主观和客观的特性

C.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34.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一事例说明

A.认识是实践的基础 B.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5.现在有不少学生把网络语言照搬到作文和日记中,如“PK(对决)”“PF(佩服)”“7456(气死我了)”等等。针对这一现象,专家认为:一个民族的书面语言必须规范,一些网络语言只是民间语言,只有经过社会生活和经典作家的选择与运用,最终得到社会的承认,才能作为书面语言使用。这说明

①认识并非都是对客体的反映

②认识应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③认识活动同样是社会性的活动

④经典作家的工作决定着书面语言的发展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 D.②④

北京师大附中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

高二政治试卷(理科)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____成绩_________

第Ⅱ卷(共30分)

二.简答题 紧扣题意,简明扼要。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

1.“我看到苹果的颜色和形状,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就形成对苹果的认识,所以苹果的存在就是我的感觉的相加。”从哲学角度看,该观点属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上个世纪50至80年代,由于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粮食匮乏问题相当突出。为了多生产粮食,人们“毁林造田”“围湖造田”“以农代牧”,其结果,不仅使粮食增长十分有限,还导致了生态严重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在沉痛的教训面前,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应运而生。在新的价值观下,人们开始“退耕还林”“退耕还湖”“退耕还草”。

从哲学上看,“毁林造田”“围湖造田”“以农代牧”的做法违背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当我们感叹时光流逝时会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当我们表达面向未来的乐观情绪时又会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两句名言共同反映的哲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三.问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8分。

材料一:目前,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对居民用电实行阶梯电价政策,是许多能源紧缺国家为应对能源价格高涨、抑制能源不合理消耗而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国将实行居民生活用电阶梯式的递增电价,拟将电价分为3档,基础电量为110度或140度,超出最高档每度电将提价2毛钱,用电量越多,增加电费越多。国家发改委已正式公布《关于居民生活用电实行阶梯电价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根据该文件,第一档电量价格水平3年内保持基本稳定,今后随着我国居民用电量的不断增加,也可考虑对第一档电量作适当调整。

材料二:阶梯电价政策是否真能满足百姓的生活需求,缓解能源紧缺的现实,让低碳环保意识深入人心,还有待实施过程的检验。

(1)结合材料一,运用物质和意识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何要实行居民生活用电阶梯式的递增电价?(12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认识和实践的相关知识,说明如何衡量我国将要实行的阶梯式递增电价政策的正确和合理性?(6分)

北京师大附中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

高二政治试卷(理科)参考答案

第I卷

一.选择题

北京市师大附中1011上学期高二政治期中考试理

二.简答题

1.唯心主义 2.客观规律

3.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

4.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脑的机能;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三.问答题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联系材料略。 我们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联系材料略。(12分)

(2)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分。点明政策是认识2分,说政策正确和合理性要通过实施检验2分。(6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