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存在的问题(论文)

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存在的问题

一、衡量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标准问题

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是否有衡量的标准?在这个问题上,人们的认识尚不一致。因为,心理素质水平,不像测量身体素质(如测量血压、体重、身高等)那样,有具体的、客观的指标。我们认为,事实上,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衡量标准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去把握它,进行综合分析。从总体上把握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衡量标准。具体地说,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个体的心理发展是否符合其相应的心理年龄特征。

大学生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教育条件下,青年中、晚期这一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年龄一般属于青年中期(17、18-21、22岁),有的稍大些,属于青年晚期。有人认为,青年期始于青春发育,止于心理成熟。大学生是生理上的成人,心理上的准成人。他们总的心理特征是正在走向成熟而未完全成熟,在思想、观念、行动上有较大的可塑性。当然,也有较为稳定的方面。在思维、自我意识、社会化等方面,其认识、情感、言行应该符合他的年龄特征,才是心理素质稳定的表现。

2.能否坚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在各种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也只有通过具体的活动才能表现出来。根据一项比较权威的统计,19xx年至19xx年,北京市16所高校中因精神疾病休学的人数占因病休学总人数的37.9,因精神疾病退学的人数占因病总退学人数的64.4。大量资料表明,在其他地区,因心理问题不能坚持正常学习和生活而休学或退学的学生人数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3.有无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否与社会协调一致。

一个大学生,如果长期不与人交往,以自我为中心,被排斥在友谊之外,那么,就应该考虑他的心理素质是否过于低下,心理是否不健康;心理素质高的学生,应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认识和了解社会,主动适应社会。新生一般都有一个适应的问题。但是,如果一

年过去了,还不能适应大学生活,生活自理能力差,这与心理素质低就有较大的关系。

4.有没有完整的人格。

健康的人格特征是有机统一的,稳定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是一致的;如果一个大学生具有某些特征,一般就可以预见他在某种情况下将怎样行动。如果他的行为表现有反常性,则说明他的人格不完整,他的心理素质是低下的,甚至可能造成精神疾病。这种行为表现互相矛盾的现象在一些高校的学生中是时常见到的。而心理素质高的学生都有相对稳定的人生观和信念,并能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理想、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

二、大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从总体上看是比较好的,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忽视。综观大量的大学生心理调查的统计资料,在当前的大学中,存在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心理卫生问题的,大约占大学生总数的20%

大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1.学习上的心理障碍。

(1)新生学习适应的问题。不少在中学是学校的“尖子”,进入大学之后,发现“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在心理上产生巨大的落差和压力;此外,在学习方法上也有一个适应的问题。

(2)学习目标迷失,动力不足,兴趣低下。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有专业思想上的问题。

2.人际关系上的心理障碍。与中学生相比,大学生的交往更加复杂,更加广泛。他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试图发展交往能力。而且,交往能力成为大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因自信受挫而陷入苦闷、焦虑、烦恼、恐惧,产生心理障碍。

3.性与恋爱方面的心理障碍。青年中期,是恋爱的季节。但是,由于大学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还不强,对他们来说,性与恋爱的问题不容易处理好,由此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也不少,如对性关系认识的偏常,对失恋挫折的耐受力差,等等。

4.与自我意识有关的心理障碍。

①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大学生容易把未来设计得很完美,与“理想自我”的实现有距离,多数大学生能较好地处理这一矛盾。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就会产生心理问题。有些大学生出现消沉、苦闷、抑郁、冷漠的心态,甚至出现自杀的企图。 ②自我价值是青年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目标。在学期间,大学生需要完成职业选择,形成理想、目标,确立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些大学生面临多元化的价值观时,不能找到自己的坐标,无所适从,茫然失措,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生命的存在感,使自己陷入苦闷、绝望的境地。他们的心理障碍就可能发展为一些心理疾病。例如,神经症。该病主要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在大学生中,发病率最高的主要是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神经衰弱等。个别的还会引发精神分裂症。身心疾病原因是心理上的,症状表现为生理的。在大学生中,常产生偏头疼、内分泌失调、溃汤病等一些身心疾病。

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问题,主要是认识和适应的问题。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校园之外的原因,也有校园内部的原因,如环境的变化引起心理的不适应,知识质量观的误导,不健康校园文化的影响,等等。这些外部因素都是通过大学生内部的心理因素而起作用的。大学阶段,是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的高发期。有的学者对几个大城市的在校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小学生约为13,初中生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大学生约为25(郑日昌,1996)。这些数据表明了一个趋势: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其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在增加。针对产生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行心理咨询以及其他方面的心理教育,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防治心理疾病,是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第二篇:大学生心理素质结业论文

大学生心理素质结业论文

近年来,大学生面临许多心理健康问题。一般认为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直接原因是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压力。因此,研究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特点,缓解心理压力对我们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一、压力的概述

压力,其研究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加拿大的学者薛利19xx年第一次提出了压力的概念,因此被公认为“压力之父”。他认为,压力是人或动物有机体对环境刺激的一种生物学反应现象。是指个体的身心在感受到威胁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可由加在有机体的许多不同需求而引起,并且具有非特异性。所谓“非特异性”是指,环境刺激或需求可能多种多样,但机体的生物学反应却是固定不变的。如果个体长期处于一种高度的应激状态,就会对身心造成严重损害。

压力产生的原因称为压力源或称为应激源,压力源广泛地存在于生活之中。我们所遇到的压力源可能存在于自身,也可能存在于环境中。薛利在压力的研究中将压力分为四类:①过度压力②过低压力③好的快乐的压力④不好的痛苦的压力。如图所示,有害的刺激和愉悦的刺激都会产生压力。

二、大学生压力的类型及成因分析

近年来,大学生面临着许多心理健康问题。一般认为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直接原因是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压力。 通过对20xx年京、津、沪、鄂、粤、陕、苏、赣、宁、云、新11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分析,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情况,为大学生自身调适心理压力和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得出如下结果:

(一).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

1.学业压力。社会激烈的竞争体现在校园内主要是学业上的竞争。学校考试的压力和竞争,使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外语的能力,英语四、六级考试也成为了众多大学生生活的主题。外语一门学科的负荷比任何学科甚至是专业课都大,它就像一座山压在学生的身上,它占据了大学生们绝大部分时间。另外,部分大四的学生还面临着考研所带来的应试压力,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

2.经济压力。自从我国高校实行入学收费制度以来,高校贫困生的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那些来自经济不景气的农村和城市下岗失业家庭中的大学生会产生很大的经济压力。他们往往会因衣着的寒酸和手头的拮据而产生自卑情绪。而这种情绪会和他们强烈的自尊心产生矛盾,以致形成严重的敏感心理及人际交往失和。另一方面,当今的大学校园还存在一种为追求虚荣而产生的竞相消费现象。竞相消费现象强烈地刺激了部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有限的经济来源和实际的高消费欲望造成尖锐的矛盾冲突,成为大学生经济生话的一个重要心理障碍。

3.人际交往压力。大学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是影响心理行为的三大问题之一。由于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生活习惯、性格和个人爱好等,使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同时在交往知识和技能上又存在明显的不足,造成了大学生既渴望交往又害怕交往的心理困惑。当代大学生更多的是独生子女,他们更强调个性特点。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只想从交往中获得好处,而不顾及他人的意愿和感受。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受到同学的排斥和反击。虽然生活在集体之中,他们却仍感到孤独和不安。

4.就业的压力。近几年来,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多与市场需求的相对饱和,使大学生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市场上深切感受到就业的压力,出现了新的难以摆脱的心理矛盾和问题。市场经济的大潮强烈地冲撞着大学生的心灵,他们要主动走出校门,营销自我。有的大学生一进校门就发愁将来的工作,紧张过度,导致精神恍惚。许多毕业生选择职业时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虚荣心理。不能对自我进行清楚的定位,他们把注意力放在社会知名度高,经济上实惠的职业上,而不是考虑到自己的竞争能力和专业特长。他们不愿到急需人才的基层、农村或经济落后的地区工作。所以,就业选择的心理冲突总会造成大学生心理上的压力。一旦求职未成,就立即陷入苦闷、焦虑、失望等多种复杂的情绪体验,而且通常是期望值越高,挫折感越重。

(二).不同地域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家庭所在地的大学生心理压力主要来源有一定的差异,农村大学生心理压力中经济压力所占的比例相对于城市大学生要大,农村大学生经济压力占15.3%,基本上是城市大学生经济压力的两倍;相对而言,农村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小于城市大学生,农村大学生学习压力占15.2%,远小于城市大学生学习压力(23.5%),这是由于农村大学生虽然经济条件不及城市大学生,但他们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因而学习压力小于城市大学生。

(三).男女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的差异

调查结果还表明,男女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也有一定的差异,女大学生就业压力占41.7%,比男大学生就业压力(30.9%)多出10个百分点,这是由长期以来人们在认知上形成的一些偏见导致的。

三、大学生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

虽然大学生心理压力种类繁多,表现也不尽相同,但究其根源,不外乎大学生身心发展、心理品质和思想素质等几种因素。

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也已确立,这些都极大地影响到我们的思想、观念、心理及行为。大学生作为较高知识层次的社会群体,常常是最先敏锐地感受到社会变革带来的冲击。但面对社会变革他们有时会迷惑不解、难以适从,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大学生便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同时,从大学生成长的角度看,大学生属于青年期,生理发育基本完成。但是,心理学研究表明,处在这一时期的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矛盾性最为突出,他们面临的最基本的矛盾是自我意识的矛盾,他们所设想的理想的“我”总是滞后于现实的“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交错出现,内心矛盾冲突尖锐、激烈,心理和行为中易出现不协调现象。 另外,从大学生所受到的教育来看,学校教育还没有重视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然而,在讲德育时,往往重视的是思想品质的培养,却忽视了性格、情绪的调整;在讲智育时,重视的是智商的高低,却忽视了能力的开发;在讲体育时,重视的是身体素质的提高,却忽视了心理素质的提高。所以,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缺乏引导,心理素质不理想。

四、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对策

1.通过正面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使他们克服个性心态的负面效应。 要想有效地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最重要的是坚持不懈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人生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帮助他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会用科学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和方法分析、认识问题,

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武断和感情上的偏激、固执,学会心理上的自我调节,实事求是地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正确对待周围环境以及生活挫折,从而避免沉湎于区区琐事或为无谓的烦恼所困扰。

2.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

部分高校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还不够重视,工作力度有待加强。心理咨询教育是近年来在一些高校出现的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一种有效形式,它同时也具有预防的功能。心理咨询活动针对咨询对象在学生、工作、生活、疾病和保健等方面的心理危机与心理负荷,通过语言、文学等媒介,给予他们及时、有效的帮助和启发教育,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缓解他们的心理紧冲突。心理咨询教育对还未曾发生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也可起到预防作用。

3.组织丰富的课余活动,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健康的课余生活可以愉悦身心、获得朋友、增进友谊,减少因压力导致的紧张感。因此,学校应多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比如各种文体活动、学术讲座、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这样,不仅使大学生锻炼了能力、拓宽了知识面,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个体应对压力的信心和勇气,促进其健康发展。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大学生面临越来越大的,各方面的压力。心理素质也变得越来越差。我们要及时的了解心理压力的成因,定义,造成的困扰和解决办法,避免遭到心理问题的困扰,在大学生活中收获快乐,得到成长,学到知识充实自己,在大学中健康生活,快乐生活,留下美好的大学回忆。

相关推荐